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八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6日
来源:   作者:慈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八集

   录音记录:明忻

  《安乐集》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

  道绰禅师在《安乐集》的文字中不断地引导我们深入净土教言的观察与实践。净土法门的修持有许多特定的内容,我们若不通过祖师们善巧的引导,很难真正了解这个法门。一个法门的了解不是靠理当然,也不能靠自己去想象、推断——这样的推断有一个误区,基本上是我、我的潜意识的强化。这样的强化会丢失法益,(丢失)一个法门对我们无始以来心垢的洗涤机会。我们要是对一个法门的法则掌握得不得当,通过一段的熏修,反而增加了心垢、骄慢与沉重,无明业力反而炽盛起来了,那这样就没有真正地随顺一个法门的体系教言。一个教言体系一旦真正接受,无始以来从习性、秉性中来遮覆我们佛性的垢障就会消除掉,就会坦露出它的自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佛法的缘起和发心。我们很难自己去想象一个法门。在这个时代,因为意识的坚固、我执我见的坚固,我们个人用自身虚妄的意识去思维法门、附会地作解的意识反而多一些。

  一个法门(若有)正确的引导与运用,我们自身会有(喜悦轻安)。象六祖大师遇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开人心智的教言,他会心生光明,常得轻安与喜悦。这安乐与喜悦是不能抑制的,也不是造作出来的,是于法得到利益的刹那生起的相应的感知。这感知当然是不能留住的,它是会不断地在增强着,不断地在感知着,不是用力的,也不能泯灭得掉的,就有相应的得法的相貌、这样的机遇。净土法门亦复如是,在这个法门上稍有一次的契入,你心中会生起喜悦、轻安、调柔,会把我们无始以来的刚强、无明、自负的遮蔽,象芭蕉叶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去,直剥到穷尽处,人心智会得到空净、轻安、无畏,在法无自性的正知见中得到真正的回归,远离一切回归于无得失的畏惧。有情已经习惯于得失,维系于要抓住一个事情,在对待的业相中已经习惯了,有一天突然失去了依托,稍一撒手,就会有悬崖之感,有失心之觉,那样就会有畏惧。

  在一个法则中真正得到了回归与依靠,一定有十分清晰的轻安喜悦的感知。这感知一定不是你假设过的,(而是)你过去未曾遇到的。听人讲是不起作用的,我们拿六祖的说法也只是一个假设、比喻,它是未曾有的,唯有亲身体会者知,过去人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是不能抑制的,身心的调柔是必然的,无畏地安住是必然的,正确的知见与抉择是必然的,智慧与慈悲的运用也是必然的。

  一个法则一旦接受,它会出现相应的利益与轻安,是不能遮蔽的。你不能假设说这个人于佛法有利益,也不能自认为我这样说一说就有利益了,或者去鼓噪自己的心,象文革时候去喊一个口号什么的,那不起作用的。这个地方诸佛菩萨会了解,你自身会彻底地有一个感知的。这个地方是无有疑虑的一个感知,这感知非造作而来,是因法则的真实功德利益所纯熟的一个善巧,过去称为福德成熟的自受用。这受用不是我们强制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而得的。在比丘戒中,在菩萨戒中,在三皈五戒中,过去称为体、戒体。象过去修持藏传佛教一些传承的特定内容,上师所付嘱的“彼有此无”的一个名体,或者说我们在法则上彻底的投入、无疑虑的安住。这个无疑虑的安住是你不能动摇的,你知道此无生而无有舍取,这个心在照耀着你的生命,在照耀着你周边任何的一事一物,它是弃之不去、揽之不来的,这个地方我执我慢是得不到的,我贱我卑微也是得不到的。这样的人就会远离委屈,远离谄曲,远离骄慢,那么粗重的烦恼由此自然消除,业障生起之刹那,你自然能觉遍了知本源清净,而自得安住与喜悦法则。

  那我们平时这种所谓的修法中,实际在强制自己的心,强制一个无明的业,要么用压抑的方法,要么用对治的方法,要么用断除的方法。在净土法门中不然的,是全体接受,自然大光的。象第一念门里讲的,“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实际就是应正遍知之意,无有著力处。那要到第五门著力处更是觅不得的。(编注:《往生论》 五念门“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一个法门的得意之象,过去说得意忘形,得法自然会生起柔软与自在之力。《无量寿经》有一段文字在十二光明名号之后说,“阿弥陀佛光明照触此人,身心柔软,自然向善,三垢消除。”这是一个很清晰的得法、遇法的相貌,他身心是调柔的。我们平时可以观察:我们遇到佛法,实践一个法则,不管是念佛也好,持真言也好,我们身心是不是没有用力,是不是调柔的,是不是不在得失上去计较,还是在什么因缘上去缠缚呢?假设能这样就有得法之机,这样因缘就会现前的。

  依《大庄严论》(卷三):「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偈》(大庄严论卷三、八)云:「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务,不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以上卷三)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乱念。智者勤投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以上卷八)。」

  我们昨天学到第四问中:

  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

  终时可作现下每事每物之过程,不要作我舍报之终。(作舍报之终)那样行不行呢?那样是不可捉摸的,是不可运用的。你现下每一个事情本来是无始无终的,我们往往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运用、有一个体验、有一个受用罢了。受用佛法者自得其乐,运用佛法者自得其便,被业力扭转者自得逼迫,要是被修行逼害、逼恼的人亦被法则所欺压、所欺辱。我们是一个佛法的受用者、实践者,还是无明业力的被迫者?或是法门的负重者?被一个法所欺压呢?

  有善知识在修法上有悔恨的心。前一段有个居士说:师父,我要下山。我说行啊,下就下吧。他说:哎呀,很对不起啊,感觉到自己很多毛病没有改掉,对不起大众啊。我说:这个事情不要紧,你不要逼迫自己,也不要悔恨自己,你能不能了解自己的心?你要是真正悔恨,你就不跟我说这些话,也就不说这个毛病我要收住,那个毛病我改不掉,实际说一些客套的人情话于事无补的。我们要真正是一个无悔无怨者,那就是一个法门的得意者,我们在享受着佛法的每一时刻,也是在运用着生命的每一时刻。每一个事相本来都是那么圆明的,那么清净的,那么真实的,这是未曾有的法则呀!我们只是说在对待心中生起了未来、现在,生起了得、失、善、恶,我们的生起是在执著中延续出来的一种取舍的徘徊、佛魔的徘徊,矛盾在折磨着我们这一颗本来圆明的心。这个矛盾体本来是清净的,你轻轻一撒手,它自然就放出本来的光明,所谓的本净的光明、本自的光明、我们本来是佛的光明,这个地方不需要用力的。

  我们要一用力就有悔,不管你是善业的轮回、恶业的轮堕、无记的消耗,你都会有悔,这个悔或粗或重,或轻或薄,但你都会有悔。你可以细细地观察,你善自体验,在众生三业份中去取去舍,用取舍的心、无记的心去延续它,你都会有悔的。这个悔只是粗细、轻重、大小之别罢了,决定是有悔的。我们若想终时无悔恨,那就每一时每一处,在这种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无边光、无碍光、智慧光、解脱光、清净光、不思议光的安住,这安住是不用力的,是非造作的,是非修证的,是阿弥陀佛愿力回施,就是阿弥陀佛已证得,回施于我等。

  我过去接触一些藏传佛教的菩萨在授法中的一些说教,阿弥陀佛已证得圆满无碍的报德的功德的回施,就是“彼有我无”。这个“无”是什么呢?我们还被无明业力蒙蔽着,这个无并不是真无、假无的问题。阿弥陀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经十劫,放大光明——此有;我等十劫已来,尚在流转——彼无。这个“有无”是一个取用说、归依说、彰显说、南无说、得法说,你能用得起说;你要是用不起,那么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圆满的光明、此有彼无的因缘,我们用不出来,没有机会去用。但你要没有这种观察的过程,你就得不到决定的法则。

  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圆满的光明心智与我们本身心智了无差别,但在现世的运用中刹那间的差别,你(若)能照见,那么这个差别一时融入无所差别,那我们于法真正南无之刹那,阿弥陀佛的无碍的光明也在我们生命中现世能表现出来。但将佛心施于众生,众生不离凡夫之体,不离烦恼之业,即于无上菩提得以清净守护与爱乐,即时归入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所以若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呢?大光普照故,圆明含摄故,无有前后际故,所以是为无碍光、无边光、无等光、焰王光。这光明在每一个众生心智中一直都没有被埋没过,但我们无始以来假设的业力、自己执著的我相、我分在自己强制地遮蔽着它,轻轻一撒手,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清净的差别的观察,回归于无差别的心智。

  你观察不到这个差别,你就没有回归的机会。你总是在“我们跟佛一样,我们本来是佛”这种虚妄的无分别中虚妄地分别。你这个“我们跟佛一样”实际还是分别见。何以故?你感觉到一样这个“一样”,你这个感觉就不一样,这是一种执著。所以说我们能观察到我们与阿弥陀佛圆满妙用的差别的刹那,你会消融于这种一样与不一样的对待。这种感知就称为“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能不能真正地正念“南无阿弥陀佛”呢?不取、不舍、不对待地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呢?有没有这样的机?那就是心意专至。

  心意既专至,无有错乱念。

  现在我们念佛是用种种凡夫知见的心在念佛,而不是随顺佛的果地觉,以佛的果地觉心来念佛,以佛的愿力来念佛。凡夫心念佛决定成佛,但凡夫心要念佛。凡夫心跟佛心本无差别,但你在差别上没有认识,你永远是在无记状态下修法,不得真实利益。我们在学《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清楚地告诉我们“众生心念佛”。(编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你众生心是念“佛”吗?还是众生心在念“众生心之分别”呢?这是很关键的修法问题。一般我们还是用自己的众生心在念“众生心中那种众生心佛”,而不真正地以众生心念“佛”。

  智者勤投心,临终意不散。

  那我们要是这样修持、实践、观察,你也无所散与不散之说了,也没有这种障碍。

  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

  这是给你一个特定的鼓励。许多菩萨有错觉。好比说,我们念佛用这种平等心,但他没有差别与无差别的观察力,没有这个力。为什么六祖大师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闻到这个心而生光明呢,以前怎么不生光明呢?以前心也常放光明,常生喜悦,但是没有打开这个光明,没有打开这个喜悦的宝藏,在打开的刹那运用出来了。我们每个人心中也常有光明,常有喜悦,只是我们现在在这种所谓的无分别的蒙蔽下打不开它,我们在分别,无始以来我们执著于要么有差别、要么无差别的强制心中,我们不敢回归。怎么回归?不敢不用力,那你怎么审视这个事情?就是先要在差别上审视!菩萨们,你要不审视这个差别,那么无差别的本质是不能彻底坦露的。

  这个地方不能草草,亦不能含糊,更不能相似,这个地方是要反复地去实践、观察。我们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都在念这个,但你要是用五念门来观察是很简单的法则,很容易南无阿弥陀佛,真正地在这种与佛不二的心智中安住。这个“南无”就是差别的,“阿弥陀佛”是无差别的运用。你为什么要称“南无”?我们现在的有情为什么要称“南无”?有些菩萨看莲池大师的教言,莲池大师说:我不念南无的。为什么呢?他这个“南无”已经无需用了。实际我感觉到我们在未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前,都需要南无。你在能即下圆顿无别地运用之前,你一定南无的,你没有南无是不行的。所以十方诸佛亦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很多人都读过很多真言,在阿弥陀佛真言之前都有“南无”的。从初发心一直到成就等觉妙觉都需要南无的,回归之彻底的善巧,远离戏论的善巧。

  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wei)。

  我们都知道调马要有缰绳之类的,要有牵制的。

  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

  骑过马的都知道,我们平时用意念也好,修证法则也好,你怎么来调伏自己现前的因缘、业相呢?那我们手中要有一个法则,这法则就是自在力。净土法门的实践,按道绰禅师这种说法,它没有一个不是激励我们系念现前的。它怎么来转折,怎么来运用,无外乎给你牵制到现下的心意的专至。要离开这个,别无它法。所以若不克期求证于法则,我们放逸于未来,是无从下手的。

  我们能不能依道直行呢?净土法门说:“汝直来,我护汝。”这是善导大师讲的,说“回顾即落道”。(编注:详见《善导大师全集》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卷第四》二河白道喻)现在不回头回脑修法的人很少的。“汝直来,我护汝”。阿弥陀佛这么说的。

  什么叫直来呢?无挂碍。

  什么叫直来呢?无取舍。

  什么叫直来呢?但念!

  什么叫但念呢?制心!制心于现下一事一物之中,圆明运用。

  怎么圆明运用?不计得失,不计凡圣,不计造作。

  我们敢这样用一次力就行,关键就是这一次力。过去宗下善知识说:“悬崖前撒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般抓住个东西舍不得啊,崖前跳不得呀,因为有畏惧心。有一次体验就行了,这一次体验唯有大智大勇者可以荷负。所谓的自力修持者,在净土一法中,就直接把你带过来了,给你一个广大平静的天地。但我们在这地方还是随顺者少,妄计者多,随顺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者少,妄计自己的知见者多。我们可以善自观察。有人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这少者就是说在这地方抉择的少罢了,念佛人人得往生啊!只是说现前利益、未来利益、毕竟利益,如此而已。佛于念佛人作究竟授记啊!我们诸位在座的善知识善思念之。

  时间到了,明天我们接着学习。

返回目录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