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九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九集
录音记录:明忻
《安乐集》的学习今天继续进行。下一段文字读一读:
第二、明此彼诸经多明念佛三昧为宗者,就中有八番。初二明一相三昧,后六就缘依相明念佛三昧。
第一、依《华首经》(卷一○意):「佛告坚意菩萨:三昧有二种:一者有一相三昧,二者有众相三昧。一相三昧者:有菩萨闻其世界有其如来现在说法,菩萨取是佛相,以现在前,若坐道场,若转*轮,大众围绕。取如是相,收摄诸根,心不驰散,专念一佛,不舍是缘。如是菩萨于如来相及世界相了达无相。常如是观,如是行,不离是缘。是时佛像即现在前而为说法。菩萨尔时深生恭敬,听受是法,若深若浅,转加尊重。菩萨住是三昧,闻说诸法皆可坏相。闻已受持,从三昧起,能为四众,演说是法。佛告坚意:是名菩萨入一相三昧门。」
第二、依《文殊般若》(卷下意)明一行三昧者:「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一行三昧?佛言:一行三昧者: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在空闲处,舍诸乱意,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即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是名菩萨一行三昧。」
第三、依《涅槃经》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诸佛恒见此人,如现在前。是故《涅槃经》(北本卷一八、南本卷一六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诸佛世尊,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恒与此人,而住受施。」
善哉!这三段文字明诸多经典所宣化的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修法之正行功德, 若无有诸三昧力,凡情难脱。我们虽有解——若解法相,若解教义,若依种种说,虽有安立,皆依凡情所判,不能得正觉。象我们所有接触到的教言,未有五停心善巧的说法,终无益于世间,困挠于有情,徒增知见。(编注:【 五停心 】《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停者止也。谓修此五法。止其五种过失之心也。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嗔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过去说法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于五停心处得以安乐。这安乐就是心智停止造作,但直显如来清净教义,无有增减,依佛所说,就是不繁衍此言说,因为妄情推测皆是染著心智,能污染世间故。
那念佛三昧亦复如是,令众生随顺清净教言而得正受用。若行因三昧,若果三昧,若得见佛法身、化身、报身,此身常清净无相,若于诸相现、诸相无现,皆能安立于世间,饶益有情。
正修持是十分重要的,若泛说于教义,无益于世间,无利于世间。利在于三昧正受现前功德。过去讲戒、定、慧者,无有定,无以摄于人天;无有慧,无以利于法界;定慧显现戒之根本守护安乐,这是戒定慧三个法则的修持。
象我们现在行般舟,过去称为常行三昧。若是常行,十方诸佛悉皆现前。若不见之时,虽有修持,多在引发过去业的成熟,所以多是忏悔相;虽忏悔相,亦无所得,趋于见佛;虽未见佛,十方诸佛悉现前立,安慰此人,此人众业消除,过去诸业得以消除,现前得以清净利益。现在很多菩萨在一天一夜地经行念阿弥陀佛。下面(恒阳庵)的女众居士们走一百多天了,她们在这过程中身体、心理、感知的变化,不行法的人是不能推测的,或者你所有的言说是无意义的。
那我们这言说怎么能有利于世间呢?这三昧正受的引发,是最为贴切的利益。何以故呢?皆是未曾有的等受现前功德,令众生无有染著于法则而得法则的利益。无一法可立可得,广传法利于世间。三昧的修持在我们这个时代,也就是享受佛法功德的真实利益。但是我们不享受这种利益,大家就没有增上的修持,多以放逸业得以安住,你会多放逸的,一日一日地浪费着自己的生命,在过去虚妄的业流中无明流转而不自知,多有自欺心。这地方是一种无明虚假的安慰,何以故呢?遇事多生怖畏,多迷失法则,多妄自造就一些虚假的说法,令心智迷失,你浪费这个世间因缘。
诸佛如来莫不以无量三昧普利于世间有情,得利于世间。何以故?诸佛如来不出定故。在种种定业中,念佛三昧最方便修持,也是体现诸佛誓愿力的最直接的窗口,也是归入佛法大海最善巧的修持,直接体会诸佛的果德、愿力的回施,摄化众生,令众生皆得三力外加,令其心智得以安乐。要是没有这种修持力,我们取舍于自心,无端地延续着自己的想法,造就着生灭。这造就,因为没有法的体验,多不得抉择力,多有相似说。
过去的这些善知识虽知道种种善巧法义实无所得,虽明此理,常行于善法,常行于诸三昧功德,以自他二利,方便受用。这非是染法所摄,是必行之法所安立。这种安立是十方诸佛教言住世的实在内涵。众生因为无明业,我们就在无量劫以来不断地在轮回着、颠倒着,无明地告慰,自以为是,没有一个有情不自以为是的,旷劫以来我们都自以为是,所以我们才能延续着这虚妄差别的生命。这三昧就能破除我们这些分别的、自欺的东西。在我们凡夫心中,这种慢心、染心、执著痛苦的心,时常在侵害着我们的生命,浪费着我们本来清净的心智。
第二、明此彼诸经多明念佛三昧为宗者,就中有八番。初二明一相三昧,后六就缘依相明念佛三昧。
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是入念佛三昧的善巧。在般舟法中提示说:无量三昧,四种三昧所含摄。
这一次去佛学院跟南传佛教的出家师父、居士一起坐的时候,我给他们讲了随意三昧或者说随念三昧,这种三昧的修持过去是证悟有情方得遇此法,是周遍的修持,但在我们末世之人中要是仗借佛力,随顺佛愿,亦得随顺修持。它有这种回施善巧。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第一、依《华首经》(卷一○意):「佛告坚意菩萨:三昧有二种:一者有一相三昧,二者有众相三昧。
历代大家,尤其我们汉传佛教对三昧的总相评判说四种三昧,一相与众相三昧也是一个总说。在一本汇集般舟行法的文集中有这样的评判,说四种三昧含纳一切三昧,所谓常行三昧、常坐三昧、半坐半行三昧、无坐无行三昧。
一相三昧是一行三昧的前奏。若不住一相,一行法则不得以安立。常称为常坐三昧,象这类修法在过去念佛人中还是比较多的。现在放光寺这些菩萨们在实践一日一夜念佛称为常行三昧,能证得三昧就证得三昧,不证得三昧也在趣于三昧。三昧实在是无有得失、无有前后,但要去行持,要有行持的缘表现出来的,若不如是,我们会生自欺心,或者说荒废道业于当下。像在修修法则、无修修法则中都不可以执著于所谓的修与无修,这种清净的发心发起正修行。
我们看一相三昧:
一相三昧者:有菩萨闻其世界有其如来现在说法,
今西方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现在如来,现在如来正在说法。世尊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上不断地在提示我们说:阿弥陀佛是现在佛。佛非过、现、未来,但各有显现。象世尊乃至过去七佛都示现灭度,未来弥勒佛会示现诞生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阿弥陀佛、宝胜如来、多宝如来乃至无量现世诸佛亦在说法,在无生灭法中各个示现,顺应众生现缘故示现,若取灭、若住世,若尚未成菩提,现过、现、未来佛。
菩萨取是佛相,以现在前,若坐道场,若转*轮,
这是应观之相,
大众围绕,取如是相。
在修法中,有不坏色、不着色修法。不坏色是前提,不着色是运用。不着色是体,不坏色是用,如是修持我们会得见佛说清净法义。
取如是相,收摄诸根,心不驰散,专念一佛,
专念此佛者,若取阿弥陀如来、宝胜如来、多宝如来,乃至说种种立如是誓愿之现世佛,能令有情得现世诸佛报德清净住世加持,这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现在很多人修阿弥陀佛,不把阿弥陀佛当作住世之佛,所以多不受加持,以虚妄忤谤之心多谤于佛。自身尚有住世,不以佛有住世啊。我们现在业相住在世间,但是不以阿弥陀佛住在世间,但以空泛之力生起邪定之见。
诸佛如来菩萨皆于无分别中示现种种分别教言,令众生得以安乐。我们怎么来无染著地观察这个差别、无差别世间呢?其无生灭中示现种种相,无染著故于种种相中得见自性,得见无自性善巧,在种种相中随顺分、现分,利益世间种种有情,无挂无碍。这个地方不是以染著心而生起,不是以断灭心生起,不是以对待心生起。
这是很重要的念佛法门的修法,因为在净土这一宗所传播之教言中,极力地批驳趋于泛空之教,泛空之教言于净土法门的修持不得力,自性弥陀之说往往不得力于现世修持功德,多远离诸佛善巧加持,自许于圆满,而不得法义之真实,于教授法则中多不生教授喜乐。因为我们要以阿弥陀佛为导师,阿弥陀佛会教授我们,而不是我们虚假地自称于我如何解、我如何证。
本际外道中,泯灭一切差别,生于平庸慢,诋毁于差别善巧。在印度早有这样的外道,称为本际外道。现在在中国传播净土法门,许多菩萨也在传播平庸慢,所谓的平庸慢就是丢失佛法加持的利益。象下雨的时候要站在外面,大雨就会洗刷你的身体。你说:“我证得空、无相、无愿,它不洗刷我了。”你若是没有真正证得,它就会洗刷你,你在雨中还受洗刷的时候,你不要作此说,此说只是疑见,非是事实,理事皆有碍,是欺狂语。若不受此,我们不需饮食;若不需饮食,我们不需生命;若不需生命,得自在变化之力。若没有自在变化之力,你就不要执著于虚空之理,要如实修持。你可以顺理说教,但你要顺理修持的。不顺理修持,会被现世所障。在历史上这样的故事是很多很多的。
“菩萨行法不坏于色”,在净土法门教言中是十分重要的。末世的人修持,若不仗借佛力加持、地缘加持、圣功德成就者加持,多落入泛空的法义之中,不能生起法喜,于诸大善巧中不得安乐,自受用不得具足。现在在我们汉传佛教还俗的多,不愿意修持的多,就因为这一点。不能染著于受用,但不能丢失于、轻毁于受用。不取著于受用,但你又不能诋毁于、轻慢于诸佛如来无量劫以来的修持善巧。这些善巧实在是令众生得利于现在的觉受之中,得利就是去除世俗染著,随顺于法乐而得以增上。这非言说所现。若不然,我们会对佛法的修持产生轻慢,对世俗产生轻慢,对差别产生轻慢,实际这轻慢是染著份,是一种强制泛空的执著,这种执著在我们汉地极为周遍。
所以佛为遮服平庸慢故,无量劫以来勤苦修持,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普利于世间,摄化有情。我激励大家能看一看《大方便佛报恩经》,在这里批驳泛空,批驳修修、无修修,批判取向不取向的染著的心智都各有建立的法则。前一段在我们汉地比较提倡这本经,因为我们中国现在泛空教育已经达到极处了,普遍泛空。很多人造诸种恶业,说种种狂语,然后就说:“我不取相了,我无著于相了,我知道法性是空了。”言说无畏,恶业无畏,破灭因果。这样是很危害世间的。
前一段我接触比较多的修持真宗的一些菩萨们,就是依这样的说法来做的,但苦报一现前,很痛苦很痛苦的。我感觉到日本真宗(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现缘问题,再一个是国度、区域、时代的差别问题。现在但是取用名词,而丧失了其实质的内涵,危害于现世之有情,造成很多混乱。
我们看一相三昧修持:
不舍是缘。
诸有情之类若不取佛缘,必攀于凡缘,若无缘无依之善巧者、真正成就者一切神通善巧必然现前。神通善巧不是什么妖魔鬼怪,它必然会现前的,得种种通力。若无此通力,要么是增长慢人,要么是无明自我遮蔽之人。要是你真正证得无依无著之人,必然会有大自在善巧、神变善巧,必然会有这样的清净安立的。这个地方不能说我们自认为是怎么样,你认为是不顶用的,因为到事实上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还看下面的文字:
如是菩萨于如来相及世界相了达无相。
得见之时才能真正抉择于诸佛如来及如来世界无相。何以故呢?好比说我们真正证得见阿弥陀佛现前说法,观音、势至、清净海众伴随而来,乃至得见极乐世间妙相庄严,其国土清净,那你在得见之时自然就会了达无相,于此善巧力中了达无生。这是言说所不能及的,言说在此处是无力的。这地方必须要实践,若不实践就会丢失法益,造成我们虚妄的自己的设立,我们读过《般舟三昧经》的,大家会很清晰的观察到这一点。
所以还是鼓励大家去依法依教而实践,依法而行。若于此诸佛菩萨国土清净相无所得见,你说我在浊土这种染境中无染修持亦是不可思议。我们得见阿弥陀佛种种稀有身相,阿弥陀佛直接现身说法,决定依法施教,令其抉择于诸相无相之真实功德利益。现在我们只能是顺教观察罢了,抉择无抉择但于时时事事中周遍与不周遍。
常如是观,如是行,不离是缘。
我感觉到现在大家安居、习法,每天都在享受着佛法,也在享受着如是无染著地修持。若染著就会疲惫,若染著你就会骄慢,若染著就会自许。若无染著地行持诸法,就是令佛法住世;若无染著地爱乐着世间,就是在广利着世间,作世间之福田。我们现在在行这样的法则。
是时佛像即现在前而为说法。
我遇到有些菩萨、善知识在行般舟、念佛,见佛最早就是个相,要么是铜相、纸相、画相,诸如此类的,逐渐会得见光明相,会有动的相、有声相,乃至会有表情说法之相,这跟现业的消除有关系。现在一般走般舟、行般舟的法则,基本在随缘消旧业,消除诸遮蔽因缘。有的经行比较相应的,就能得到诸佛的现前教言;若有染著增上慢,亦会有危害。若能密护于现缘之中多会得增上利益。我在这就吃过一次比较大的亏,虽说有一点无畏的心,认为是帮了别人。我经常看到别人念佛稍微得一些相似的利益,说境界的时候,我就警告说:“我给你说一个境界,我说了这境界以后就再不受这境界的利益了,就会丢失这种方便。”然后还是给别人说了,说了以后这种的自在力马上就丢失了。所谓的自在力就是随时都可以运用。 好比说善导大师证得念佛三昧,随时可以都观察众生过、现、未来的种种业障、种种障缘,而令众生得自在力。好比你现在为什么不能得见阿弥陀佛?你为什么不能舍报往生?你为什么诸多障缘会现前?为什么我们色身有诸多不健康?或者现在的烦恼无明遮蔽何以缘起、何以发明、何以延续、何以忏除?都能观察得到,就有自在力。要是你证不得,你这自在力不能产生,我们只能说一个空泛力,或者强制一个道理,执著这个法才能说这个法,要是把这名言一丢,心不相随,凡愚现前,分别、对待、烦恼,马上自然地会随着自己的现缘而表达出来。还是鼓励大家去行持。
菩萨尔时深生恭敬,
我们看善导大师在行念佛三昧的功德中得到殊胜利益,古来以久都有这样的,近代的也是有的,我在前几年遇到比较多这样的善知识,有言说的,有不言说的。但一般不鼓励大家谈这个事情,要是同行善知识作如法的交流,还是有意义的;但是若作增上慢,以为有所得者,多有危害,乃至说遮蔽现利,甚至产生诸大的伤害。
今天时间又到了,谢谢大家,明天接着学习。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