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6日
来源:   作者:慈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集

   录音记录:如本

  我们每天20分钟《安乐集》的学习,希望带给大家净土纲宗的缘起、念佛的缘起。纲举目张,比较好理解。我们若知道净土宗修法的宗旨,再来念佛、实践念佛法门、体验这个易行难信的法门就比较简单了。

  净土难信在什么地方呢?所谓不断烦恼能了生死,不懂教理能了生死,智人能了生死,愚人能了生死,善人能了生死,恶人能了生死,这是一个广大了生死的教言。这种平等法益的抉择是比较难信的地方。从教理上说,从法则上说,一般都容易生信的,但说闻到阿弥陀佛的教言能得到一生成办的利益,无论凡愚,无论善恶,无论久已修行,或者刚刚发心,能得到共同的大利,这是难信的最主要的因缘。因为净土一法非理说、非知见成立,就像我们学《圆觉经》上说,圆觉性非修证而得,非作任止灭。

  净土一法在中国的传播一般说有两种来源:一个是昙鸾法师,一个是远公大师。大家一般比较了解的是远公大师,因为远公大师是道安法师的得意门生。道安法师是我们中国第一个本土的法师,第一个被公认的汉族人的法师。汉族人的法师很多,为什么说是第一个?这主要是从传承上讲的。他是佛图澄的弟子。(编注:佛图澄,晋代一位高僧的法号。本姓帛,西域人,九岁出家,并曾两度到罽宾学法,晋怀帝永嘉四年来洛阳,时年七十九岁。当时洛阳是在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319-351年)范围内,他以方术取得石勒,石虎叔侄的信任。由于二石的倡导,佛教大为盛行,建寺达893所。由于他学识渊博,一时名德如释道安﹑竺法雅等皆来受学,门下受业的常有数百人。前后门徒近万,成为佛学的一代宗师。洛阳一带也由于他的影响,竞造寺院,僧人甚众。后赵建武十四年圆寂,年一百一十七岁。)这要有来源,要没有来源(别人)就会说我们汉地有很多法师呀,像《高僧传》里有很多高僧大德,但是大家公认的第一个法师是道安法师。

  道安法师是远公大师的师长,大家都非常清楚道安法师的德行与善巧,后来因为战乱,他把自己的弟子都遣散了,远公法师就领着他所有的弟子与眷属离开了道安法师先到了西林寺,后来住众渐多,就建立了东林寺。缘起是一百二十三人结社立誓念佛求生西方,包括黑白二道、出家在家的,在我们中国佛教界影响很大,是一个幢相,令后人有所依从。所以我们一般称净土法门的初祖是远公大师。

  但是真正对净土法门教言的立说,基础的奠基还是来源于昙鸾法师与道绰法师,其后善导大师把这种教言纯熟起来,这是净土宗的传承。这个地方不是一再要说它,是必须得说,不说就对净土法门没有了解。现在许许多多学净土法门、实践净土法门的人不了解净土法门的传承,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因为啥呢?大家不在乎传承,比较自由,什么叫自由呢?怎么想怎么修,怎么想怎么说,这自由啊!但自由一多了就不成就。何以故呢?没有传承。

  出家以来,我接触的不管是净土也好,学戒律也好,他都有个主体思想的授受,这是要有传承的。没有授受,我自己的想象,想当然自圆其说,很快就成立了,两年就训练出来啦,证得语言三昧,怎么说都不会错的,因为啥呢?因为他已经画弧了,这弧一画就成了一个圆圈子了。这个圆圈,先把自心蒙蔽住,然后再蒙蔽有情,他不得利于世间!不得利是没有传承,传承就得利于世间。

  为什么要重复这个事情,一再讲传承呢?因为各宗都有各宗的传承。若认许不了这个法则呢,我们人人都可以自大,人人都可以自说,就是自立其说,自圆其说,这样一个人建立一个学说,那佛法的传承就丢失了,传承一旦丢失,思想必然混乱,修法必然出现很多争议,就会造成法的混乱。在传承教言中是没有争议的,大家勿需争议,为什么呢?就这样的法,就这样去实践。好比我们到昆明,就一条高速公路,就这样去了;就一条火车道,就这样去了。这大家公认的路。因为啥?已经开出这个道了,很自然,不需要争议。但是你要说“我就不走这两条道,我要再重新开出来一条道”,自立言说,自力修持,行不行呢?能到,但要千辛万苦,重新开辟一个道。开辟一个道要经历长时间的、不懈的、坚韧不拔的、决定不能退转的修持、实践,乃至创立门派。

  我接触过许许多多净土法门的修行者,如后人所讲啊,感觉到从宋朝以来我们中国的旁依净土的教言极为炽盛。为什么炽盛呢?堕入正法末际,末际就是大家开始恣意快说,迅速成就自己的思想体系,而不是传播历代祖师的思想体系。当时有两个断层,一个因为三武灭佛(编注:“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再一个就是战乱。许多佛教的文献,包括像《安乐集》、道绰禅师、道宣律师等许多古来已久善知识的著作都在战火中人为地遗失了。所以就产生了后人不得不发明,不得不去依附着某宗——禅宗、教下、唯识、法相、华严、天台的教言来倡明净土,这已经称为旁依净土。这旁依净土教理易懂,修法难修。过去说的知见高尚、行迹难入。净土恰恰不是这样的,讲的都是易行易入,但是其理难明。何以故呢? 这个地方唯佛与佛方能知晓,没有道理的。无智亦无得处,身心随顺修持。所以历代的判净土教言是随顺教言!学过《往生论》的人都知道,这个教言整个体系就是信顺修持而得安乐,若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而得安住!他是随顺得入此法门的,而不是说我的行地、功夫、知见,不相干了,反而不相干了。所以凡圣同修者、智愚同证者正是如此。

  像天台智者大师、唯识宗的窥基大师、许许多多的善知识都对净土法门有很多著述,但是在净宗的规范传承中,这都称为旁依净土教言。所谓的旁依者,他没有清晰地按照净土法门与圣道法门的判教来立教,没按这个难行、易行判教,走的是圣道之路来修行净土,这样称为旁依净土。

  现在净土法门很混淆,很多人多年修持而不得其门,但言其利而不得其智,就是不得弥陀的誓愿啊,弥陀安稳众生的大善巧不能于此成立,所以多有言说令众生恍惚,比较艰难。学《安乐集》最早的缘起也是这个事情,希望大家在净土法门的传承与教言上有一个思维观察。当然你得爱乐这个法门,你不爱乐这个法门我们不提啊!因为有这样的(每天讲解)20分钟的机遇,我尽量给大家一个供养与提示,希望爱乐净土法门的人,真正去依净土宗的传承来认知、实践净土教言,实践净土法门,传播净土教言,传播净土的实践。这看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不容易,因为你要突破很多你自以为是的东西,或者别人自以为是的给予,要按传承来说——这个传承不是我标立的,我慈法没这个本事,古来已久就这样判教的。

  就像律宗有它的判教;天台有它的判教,有它的设宗,设立的缘起;唯识、华严等亦复如是,不管哪一宗都有自己的缘起,三论宗有三论宗的缘起,不敢说我想咋说就咋说,那就会出大事情。现在就是众说纷纭啊,就是我咋说都行——你咋说都行,别人就找不到思路啊,没有来源,我们怎么想就可以怎么说,所以依生灭知见,令众生扑迷于生灭之中,生灭就是没有依从了。因为一个教言体系必须得有他所依的教典、所依的传承,大家可据可查、可知可证、可以实践,这样可以远离妄自造作、发明、无端延续、繁衍的、散乱的思想,使人有一个法则皈依,就像我们说千条河流归大海,百川归海。川归于河,河归于海。好比说有许多支流归到长江里面,最后跑到大海去,那么长江就是一个纲宗,他把周边的溪流都归到大海里去了。每一个传承就像一个河流是一样的,归纳了许多知见,汇入到一个主流之中,这个主流就是一个宗派的传播。

  为什么要立净土宗呢?就象为什么要有长江啊?为了不使洪水蔓延,洪水泛滥就会冲垮很多房舍,淹死很多人民,使很多人遭灾难啊!我们这个知见、法则要是掌握得不好,就像洪水猛兽一样,一下子就淹过来了,你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上游、中游、下游,源头你不知。一个法则亦复如是,都要有其源头、上游、中游、下游次第的观察。归到大海是目的地,咸同一味是真实法味,但这个源头是要知的,上游要了解的,中下游状态要知道的。若不如是,净土法门的修持就很艰难。

  大家有争议,争议都可以保留,都允许的。佛教实在是无一法可立的。但在立宗之时并不是立了实法,他有清晰的修法的次第、修法的去向、修法的内容、修法的成就,这个不敢模糊的。法不是死法,但他有经典所依,有源头,有佛陀的誓愿,有历代善知识们的实践,要不如是就很麻烦。我也见过许许多多净土法门的实践者,三年、五年,甚至一、二十年刻苦的学习,就是因为没有纲宗,在这里迷茫、迷失。洪水,说起来气势磅礴,跑到大地上就是人民的危害呀,接触的人都会受其危害。什么样的危害呢?就是不知道他要淌到哪里去呀,不知道漫延到什么地方,漫无边际的。一旦有纲宗就很清晰了,我到哪一段了,就像长江一样,它源头在什么地方,上游、中游、下游,都可以知道。为什么呢?它不会去危害世间的,可以入流,可以入海,可以载负船只、载度人民。七五年我们那个地方发一次水,淹死了将近24万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心中澎湃,堤坝决堤,火车厢被冲到几十公里以外,人淹死的到处都是。(编注:1975年河南省驻马店板桥水库溃堤)所以你要是没有这样的一个清晰的疏通的地方——就像大禹治水之前,他们就用堵的办法,堵,就是先把知见堵在一个地方,憋着,嗵!就淹了,那后来大禹治水就有方便了——疏通!疏通就是立宗嘛,不拥塞思想而没有去向,有修持法则。

  今天偶然翻到这个介绍昙鸾法师的文字。我以前对净土法门不相信,不愿意实践,我感到这是老人修持的,不是年轻人应该学的,老年人嘛,他怕繁琐,没有精力,生命不长了——这不是我干的事,我才不学这个哩。后来被一个因缘放在一个必须念佛的地方,走不掉了,左走走不掉,右走走不掉,前堵后截,没有办法了,后来就老老实实的了。走不掉了你没有办法,你得尊重现缘啊!我这个人还不勇猛嘛,闯不过去就不闯了。就查净土资料,查了许多,把净土法门最初的来源、传承修持者,一个一个查,然后看看历代祖师他们死以后的归向,最后感觉到安慰!因为啥呢?再大的祖师死了得有一个去处,没有一个祖师说断灭的,不是说我死了就没了,断灭了,没有一个祖师这样说的。比如说天台智者大师,他是五品往生也好;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法师,他往生到兜率天……我查了很多祖师,他们都有一个归向。开始我最疑惑的是惠能祖师,惠能祖师讲什么呢?所谓的自心是佛啊,讲性宗,但讲心性,别无他说。(编注:华严宗五祖宗密所判大乘三宗之一。又称性宗。此宗认为,一切众生之心并非由于断惑而得清净,实乃本来清净者,故众生之心即为法性。)但到后面一看,他还是有去处的。因为啥呢?无来去,正是去处啊!你怕什么呢?方方便便的就去了,因为啥呢?无来无去啊,自然安住,他就是个去处,很自在的去处,那就是诸佛的剎土。哎呀!我感觉念佛挺好。因为啥呢?有去处了!净土者一切法门之归向、一切祖师修持真实安处之地。所谓安处,就是成佛的地方。净土者,诸佛成佛功德之藏,所以过去称为如来会处。

  有人说我不生净土,那你就是不愿意成佛,那你高尚呗,学佛的佛子不愿意往生净土就不愿意成佛,不愿意成佛那你就不是佛子呗,你是佛,或者说象李洪志一样,你比佛高几层呗,如此而已。

  以前我读《普贤行愿品》,读文殊菩萨所说的经典,文殊菩萨很多发愿文中都是发愿让我临终无障碍,导归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何以故呢?十方诸佛都劝化自己国土的不退转菩萨、法身大士、凡夫有情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为什么呢?那是成佛之地。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特殊依止吧!我们学习《安乐集》的缘起也是这样子的。

  道绰禅师真正地奠定了净土法门的理论基础,此后完善、成熟于善导大师。后人称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我们知道永明延寿大师与许许多多的善知识都是不可思议的人,永明延寿大师一天做一百零八件佛事,至夜则到别岭念佛,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后人判为旁依净土祖师。因为啥呢?他是证悟之后才立于净土教言,回归净土的。这样的人呢,他绝对是不可思议的!但你若说你也要证悟以后才能去学这样的教言,那就惨了,那许许多多的人就没有机遇了。

  道绰禅师最可贵的是什么呢?他现的是凡夫相,未证三昧。这是最不可思议的地方!他没有示现证三昧相——我不敢说他没有证三昧,他是示现这个相。何以故呢?他请善导大师给他观察他的业相,就是他没有亲证三昧。亲证三昧观察自己是很自由的。所以后人评判“道绰在凡,善导在圣”,但是道绰禅师是善导大师的师长、净土法门传播的师长。他(道绰禅师)虽然是凡,但他把这个传承传播给他了,他(善导大师)虽然说圣,他要守护这个传承。这正是这个净土法门不可思议的功德。

  道绰禅师他没有见过昙鸾法师,只见碑文放光啊,他生起欢喜,所以他守护昙鸾法师的修持与教言。有一篇文章就是《略论安乐净土义》,这是昙鸾法师的文字。实际道绰禅师的《安乐集》是在这个文章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脱胎于《略论安乐净土义》这个论著。这个思想体系是很清晰的,不敢增减的。

  到善导大师虽有发明,他发明什么呢?阿弥陀佛净土的这种摄化但摄于凡夫,为什么摄于凡呢?因为当时圣者多出于世啊!当时成就者比比皆是,有大善巧的善知识到处都是,但是凡愚有情多于佛法不得深入,无有一生成办之机遇。所以善导大师把这个法门真正标立出来了,就是所谓的易行之道!易行在于什么呢?就是凡夫能成就,在这个地方易行。要不然我们很容易把凡夫有情之类开除在佛法之外,说凡愚有情不能一生成办于无上菩提,不能往生诸佛净土。佛的净土也是成佛之地,就是一生成办。

  许多后人把净土法门判成方便法门,这是净土宗最头疼的地方,也是果地净土最方便的说法,很多旁依净土的人把净土法门判成方便教法、方便说。恰恰它是究竟了义之说,是一切法门之归向。佛在经典中说“此法如大海,百川必归”。因为啥呢?每一宗立宗都有了义的说法。为什么有些人说净土法门是方便法门呢?因为他是旁依净土之人,他不知道净土了义功德与安立的根本传承。

  这一节课没有谈《安乐集》,反而讲传承。因为拿到这个文字以后很感慨,许多学净土法门的人呢,不在乎传承,不在乎他的依止,那就会自己去想象,就会多不得力。今天就学习到这,虽然没有学习《安乐集》,把这个传承提示了一下,大家下去后可以探讨探讨,我不敢说我这话是对是错,我感觉大家应该依传承来观察,这样比较容易些。好,谢谢大家。

返回目录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