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唯识简介:唯识简介 一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4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唯识简介:唯识简介 一

  唯识简介(净常)

  1.唯识简介(一)

  佛法的要旨到底是什么呢?佛法三藏十二部,虽然说是卷帙浩繁,但是他的要旨,却是非常简单,说起来不外是个「净」字而已。净个什么呢?就是净化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的,只是因为被贪、瞋、痴等烦恼,财色名利等欲望所染污,所以就由清净变成不清净了。一切佛法,就是在指导我们如何断烦恼、去私欲,而回复到本来清净的心性。所以,我们学佛而能把握这个净字,就是一个善于尊佛的人。否则呢?纵然是阅遍三藏,也只可说是入海算砂,说食数宝而已,究竟有什么益处呢?

  既然,千经万论,都是指归于如何净心,可是在这当中,专门探究内心,教我们净化内心的,大概要以唯识学这一门功课,最直截了当了,为什么呢?从「唯识」这两个字,就可以窥见其端倪。唯,是「唯独」,有「决定」的意义。唯独什么呢?曰:「识」—心识。心识,就是指我们日用平常的心理活动。唯识学上说:世间的一切,唯独是这个心识所变现的,「决无离心之境,定有内识之心」!心识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内心清净,则国土清净;内心染污,则一切身心世界,也随着染污。所以我们要消除脏乱,净化社会,就要从根本的心识下手。

  可是,要净心,得先要认识这个心,好像磨刀,得先找到刀,了解刀的特性,这样才有下手处!那么,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呢?这在唯识学上有很详尽的阐述。譬如说:众生主要的心识种类有那些?心识思维的范围如何?这种思维是正确呢?还是错谬的?心识生起的因缘如何?心识的助伴有那些?……明白了这些之后,才能进一步的去克制他、调御他,使他一直往正确的方向去活动,以至于转染成净,了脱生死,而达到学佛的终极目标。

  所以说,唯识学的研究,正是掌握了全部佛法的重心—净心。也抓住了佛法中最根本的泉源—心识。

  (甲)定义

  ┌法性离言

  ┌识原于性|

  推由|     └本不可说

  |

  |    ┌唯识之教┐

  └万法唯识|     |—遮无外境

  └即用显体┘

  「推由」,即是推求万法的由来。

  在唯识学上有个最重要的旨意,即「万法唯识」—宇宙万有一切诸法,都只是心识变现的假相。至于这能变现的心识,详细说起来,虽是无量无边,但是若就有情众生中,心识作用最显著的,则有八种,称之为「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宇宙间之一切,森罗万象,不过是这八个识所变现之假相而已!譬如:山河大地乃至青黄赤白等色境,当我们以眼识去攀缘时,固然觉得它们是有,但假若将双眼紧闭,刹那间,则不见一物存在。由此可知,我们平素所见之一切境界,是由眼识之所变现,并不是心外实有的东西。又如:外界种种的音声,当我们以耳识去攀缘时,固然可以分辨出是什么音声,但假若将双耳堵塞,顷刻间,势必感到万籁俱寂。由此可知,我们平素所听到的一切音声,是由耳识之所变现,离开耳识并无实在之音声!其余的香、味、触等境界,各由鼻、舌、身等心识之所变现,离开鼻、舌、身识等之外,并无实在的香、味、触等境,亦可比量而知。这个道理,唯识家称之为「遮无外境」。「遮」是遮蔽,「无」是无有,「遮无」二字,表示「否定」。「遮无外境」即是否定了以心外境为实有的谬见!

  为了说明「决无离心之境,定有内识之心」的论点,唯识家经常说的两则例子:

  一则是「如人见有粪秽处,傍生见为净妙饮食。如人所见净妙饮食,诸天见为臭秽不净。」此即所谓「随福见异,垢净唯心,业自差殊,实无粗细」。

  再一则是「天见宝严地,人见为清水,鱼见为窟宅,鬼见为猛火」。同是江河中的流水,何以所见各异呢?因为这四类有情,能变之心识,各各不同,致使所变的境界,亦各相违。若外境是实,则不应随着各类有情能变心识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由以上二例,更说明了「遮无外境」或「唯识无境」,确实是千古不易之真理!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