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七届玄奘法师的西天之行及其伟大精神(王邦维教授)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七届玄奘法师的西天之行及其伟大精神(王邦维教授)
王邦维教授
首先,我很感谢净慧法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是第一次来柏林寺,也是第一次参加夏令营活动。我主要是来参拜闻名已久的柏林古寺和向大家学习,没有想到要做报告。净慧法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交流,从我自己的体会来讲,对于佛教我们都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在学校里从事教学工作,对佛教的人物、经典、历史有较多的接触,感觉到需要了解需要学习的还是很多,在学习和了解的过程中我得到很多启发,在此,我把过去所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与大家做个交流,题目叫做《玄奘法师的西天之行及其伟大精神》。
除了玄奘大师,我还想谈谈其他几位西行求法的高僧大德,以及我做这方面工作的一些体会。我想谈三位大师,一位是大家闻名已久的玄奘大师,第二位是晚于玄奘法师的高宗到武后时期的大法师--义净法师,最后我还想谈谈比玄奘法师早两三百年的法显法师,他是中国汉地第一个到达印度本土的高僧。这三位法师都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想给大家介绍几本关于玄奘法师的书,我所讲的也都是这些书中的内容。中国的老百姓对玄奘法师都很熟悉,他们是从哪知道的呢?是从《西游记》知道的。《西游记》家喻户晓,里面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玄奘法师在《西游记》里是一个很善良、很慈悲的和尚,虽然是个正面形象,但显得有些优柔寡断和过于迂腐,老是被人骗,而且他主要是靠孙悟空的帮助才到达西天。这是玄奘法师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形象。这个形象好不好呢?这个形象当然不是太坏,但这不是一个真实的形象。所以,前几年我在中央电视台制作节目时与他们谈起应该还玄奘法师以本来面目。因为玄奘法师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高僧,他不远万里千辛万苦到达印度,去学习佛教、去把经典带回中国来,并把这些经典翻译成汉文,把他学到的佛教知识介绍到中国来,而且他建立了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相当地位的一个派别,所以玄奘法师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他不是一个神话故事。所以当中央电视台与我谈这件事时,我说应该还一个历史的、真实的玄奘,把玄奘法师的情况介绍给中国的老百姓。不要一谈到玄奘、一谈到西天取经,总是《西游记》里唐僧的形象,这与真实的玄奘法师有很大的距离。中央电视台的有关人员也同意我的意见。当时做的是一个文化节目的电视片。我当时就是从这个意义上--从中国文化的发展、佛教史的发展、玄奘他个人作为一个高僧对佛教的贡献以及他这种崇高精神--在现实中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的意义来讲的,今天我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关于玄奘法师大家可能读过一些有关书籍,到过与玄奘法师有关的历史遗址,比如西安有名的大雁塔,叫做慈恩寺--这是玄奘法师主持的寺院,大雁塔就是玄奘法师主持修建的,也是为了放置他从印度带回来的佛像和经卷。关于玄奘法师的生平,有一本很有名的书,这本书我建议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看,叫做《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慈恩寺在西安城南,到西安的很多人都会去那里瞻仰,寺里有一个塔,就像我们柏林寺有这样一个有名的石塔一样,称做大雁塔,这个名字也是取自印度。三藏法师是玄奘法师的一个称号,不是所有的法师都能有这个称号,他必须要有很大的学问。我们知道佛教的经典分三个部分:经藏、律藏、论藏。玄奘法师对三类经典都很精通,所以被称为三藏法师。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藏法师的人并不是很多。这本书是玄奘法师的两位弟子在他去世以后写成的,一位是慧立,一位是彦宗。慧立法师首先写了前五卷,由彦宗再补充。当时慧立写好以后,怕有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就把它藏在地窖里,快临终时才取出来,又由彦宗补充形成,一共十卷,将近十万字。这在佛教的僧传中是很典型的一部作品,为一位高僧、一位大师、所谓传主用十卷的篇幅,在中国古代的传记作品中也是很特别的。同学们可能都读过《史记》、《汉书》等其他的史传文学,那些传都很短,没有超过一卷的,有时一卷里面好几个传。那么,为一个高僧写十卷的传,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也可以说在民国以前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清末民国初期的大学者梁启超非常称赞这本书。我为什么建议大家读这本书呢?因为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很多,不仅是关于玄奘个人的历史,也有关于唐代的佛教历史,还有当时印度的情况。玄奘为了宏扬佛法,不怕千辛万苦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最后成功地从印度学习了佛教,取得了经典回来,这样的一种精神,可以通过读这本书得到教育。
除了这本书以外,还有一些关于玄奘法师的材料,比如玄奘法师的《行状塔铭》。还有一本很有名的书,是玄奘法师写的,叫《大唐西域记》,这是一部名著,是玄奘法师的一大贡献,在国际上影响非常大。这本书是玄奘法师口述的,由他的弟子辨机记载,共十二卷,记载了玄奘法师从中国出发沿途所经过的一百多个国家,他的所见所闻,其中重点是他见到的佛教的情况。这几本书也不难找,既有古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卷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五十一卷有《大唐西域记》;也有新的校刊本,金陵刻经处出的《玄奘法师全集》,这是在50年代出的。有一位已经过世的老居士叫吕秋雨,他出过一个《大慈恩三藏法师传》的校刊本,是金陵刻经处开版印的。除此之外,中华书局也印过。
现在我介绍一下玄奘法师自身的情况。为了准备与大家做这样一个交流,昨天、前天我又把这本书拿来看了一下。这也是一个因缘吧,玄奘法师到过赵县,当时称做赵州。他在这个地方学习了十个月之久,是在哪个寺院,我没有仔细考证过。唐代时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寺院叫开元寺,我们现在柏林寺的这个位置大概是开元寺的东院或叫观音院。因为开元寺很大,开元寺的中心位置大概是在赵县街上那个陀罗尼经幢的位置。玄奘法师曾经到过这个地方,所以今天讲玄奘法师我觉得也是一段因缘。
我把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其它材料中了解到的玄奘法师的情况汇总起来统一地谈。比玄奘法师稍微晚一些,实际上是同一时代人的道宣律师写了一本书--《续高僧传》。高僧传有几部,第一部是《梁高僧传》,第二部便是《续高僧传》,也叫《唐高僧传》。《续高僧传》里卷四有玄奘传。我把这些材料汇总起来给大家做个介绍。据传记里讲玄奘法师俗家姓陈,他叫陈祎,是河南人,出生在隋代后期,在当时隋朝洛州的缑氏县,祖上是河南陈留郡的人,这个地方现在还有。传记里讲的陈堡谷现在是个镇,属于洛阳市管辖。偃师县的缑氏镇有一个村叫陈河村,这个地方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那里修建了一个玄奘法师纪念馆,叫玄奘故里,赵朴老题的字,据说是玄奘法师当年住过的。大的位置是没有问题的,就是这个村。这个村现在还有不少陈姓的人家,他们声称就是玄奘法师这一支传下来的,这还是有可能的,不会有太大的差错。
玄奘法师有一个比较好的家庭,祖上都是做官的,他的父亲在湖北江陵做过县令。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炀帝时,玄奘法师的父亲看到政治上很腐败就回到家乡。洛阳一带本身就是佛教很盛行的地方。在隋唐时代,许多富家子弟受过很好的教育,虽然家境很好,但是他们信仰佛教,愿意出家修行。玄奘法师的父母笃信佛教,他的二哥叫长捷,在洛阳附近的净土寺出家修行。现在洛阳附近还有一个净土寺,是不是就是当年的净土寺,我没有把握。玄奘法师大概是在十二岁左右被他的哥哥带到净土寺,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佛教的影响和教育。玄奘法师从小就很聪明。当时隋炀帝有一个命令,可以在那里度十四个僧人。因为出家要考试的,比较严格,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出家的,而且国家要控制度僧的考试。应试的人有数百个,也是由于年龄太小,玄奘法师没有考上。《传记》里讲,他就立于公门之侧,就在衙门附近站着,当时朝延派来主持的官员是位大理卿,名字叫郑善果。郑善果见到公门口站着一个小孩子,很奇怪,就问他:“你要干什么?”他说:“我要出家。”“你叫什么名字?”他就告诉名字和是谁家的。郑善果又问:“你出家要干什么呢?”玄奘法师当时虽然小小年纪,但回答却很有份量,传记中记载了原话:“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一听,这孩子虽然很小,但志气很大,就大为嘉奖。再一细问,觉得他很了不起,也觉得他的模样很不一般。就对他的同僚说:“诵业易成,风骨难得。”他说找几个人念念经很容易,人的气质是很难得的。“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如果让这个孩子出家,必能成为佛门的大器。“但恐果与诸公不得见也。”只是恐怕我与诸位等不到这一天了。因为自己年龄已经很老了,而玄奘法师还很小。“不见其翔云宵,洒演甘露耳。”形容他成为佛门的大器,施洒甘露,为佛教做出很大贡献。这样玄奘法师就出家为僧。用现在的说法是破格录取的。
玄奘法师出家以后,就表现得非常非常地出色。我想有两个因素,一是他天资聪明,二是他信仰坚定。他在佛教的学习上做了很大努力,学习了各种经典。在隋唐时代,僧团的教育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要学什么经、什么论,都有一定规矩。讲经师也有分工,专门讲《涅槃经》的称做涅槃师,讲《成实论》的叫成实师。玄奘法师当时在洛阳学习经论。他对佛教太热爱了,所学经论一听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当时的老师就让他升座,那时他才十三岁。
隋朝末年发生了隋末的农民大起义,后来建立唐朝李氏家族的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义,洛阳这个地方就成为战乱的中心。我们知道的瓦缸寨就在洛阳附近,很不安定。玄奘法师就与他的二哥去了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到了长安以后,战火很快又漫延到了长安,他们就又去了四川成都。在成都的时候,玄奘法师就和他的哥哥住在成都西很有名的一个寺庙,四处寻求师父,学习各种佛教经典。当时四川很安宁,没有受到战火波及。住了一段以后玄奘法师觉得还不够。玄奘法师有一大特点,到印度去的时候也一样,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总是不满足。他到一个地方之后,总是去找那个地方对某一部经论最有学问的僧人学习,往往结果是他很快掌握了这部经或这部论,甚至超过他的老师,而且他有所发明有所提高。在成都呆了一段时间以后,他还想去其他地方游学。他想去江陵,到湖北的荆州。当时他二哥还不同意,说成都条件好,你不要去了。他非要去,求法的热情特别强烈,因此就与二哥分手,自己一个人坐船经过峡口,也就是现在的三峡,到达了湖北的荆州。
玄奘法师到了荆州以后,在有名的天皇寺学《摄大乘论》,这是一个当时很有名的阿毘昙论藏,自夏及冬各得三遍,还不满足,就又到湘州,跟休法师学习。后来他就来到我们赵州,当时赵州有一位有名的法师,叫道深法师,讲《成实论》。这部经典传到中国来以后对中国佛教理论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很多僧人学习这部论,当时赵州的道深法师特别精通这部经典。道深法师住在赵州的什么寺庙我们无法考证,玄奘法师前后在这里呆了十个月学习《成实论》。
玄奘法师离开赵州以后,隋朝灭亡了,新的王朝唐朝建立了,也以长安为首都,这时长安就比较安定了。玄奘法师离开赵州以后就回到了长安。当时,他已经很有名望了,被称为释门千里驹,既年轻又有学问,前途无量。玄奘法师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经典,向四处的高僧请教,他觉得还是有些问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呢?当时印度的一个学派叫瑜伽行派,是当时新出现不久的一个学派,刚介绍到中国来不久。瑜伽行派有一部很有名的经典叫《瑜伽师地论》,这是瑜伽行派也叫唯识派最基本的经典之一。这部经典当时没有一部完整的翻译。在南北朝后期的年代,有一个不完整的翻译,按玄奘的看法不是太好,有很多问题玄奘法师觉得没有解决。他到处请教也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就下了一个决心要到印度去,尤其是要学《瑜伽师地论》。他要到印度去把不清楚的问题弄清楚,他还联络了许多年轻人大家相约到印度去。于是他们给当时的朝廷上表,用现有的话说就是打报告,我们要到印度去留学,政府没有同意。为什么不同意呢?因为唐朝刚建立,政权还不稳定。唐朝政府控制的西部边境,我们叫做西域,也就是玉门关之外的地方。从敦煌往西去有两个关口,南边的叫阳关,北边的叫玉门关。在中国的古代,阳关与玉门关以西称做西域,这在当时不属于唐朝政府所管辖的范围,这一带不安全,而且包括西北一带也不安全。和现在一样,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出国的,写了报告也不行,因为边境不安全,不让走。当时可能还更严格一些,因为城门也不是随便可以出的。我们现在看见西安还有城墙,城墙是封闭的,城门是关着的,只有在白天的某个时候可以开,还要有一定的手续,才可以进出城门。
因为政府没有同意,玄奘法师不能随便走,他只好等待机会。这个机会是怎么得到呢?一种说法是在贞观元年,也有的说是在贞观三年。我比较倾向于贞观元年的说法。贞观元年,西安附近也就是关中地区发生了灾荒,城市里没有粮食吃,政府就同意城市里的人可以随丰就食。什么叫随丰就食呢?就是哪个地方收成好,老百姓就可以到那里去,这样就可以有粮食吃了,饥民就可以不被饿死,这就叫随丰就食。这是以前的政府在灾荒年间采取的一个政策。这时就把城门开了,长安城里的老百姓就可以出城了,玄奘法师就随着饥民出了城。老百姓随丰就食去了,玄奘法师就一直往西去,这是他去印度的一个机会。他就走出了长安城。
于是玄奘法师就到了秦州,也就是现在的天水。天水现在很有名的,当时的佛教也很兴盛,麦积山石窟就在天水。因为玄奘法师在佛教界是有名的一个人物,一路上都有居士和僧人帮助他。后来他又到了兰州,还有凉州(即现在的武威)。凉州的都督叫李大亮,有人向他报告有和尚从长安来要往西边去,李大亮就要玄奘回去。凉州有一个法师叫慧威,是河西佛教的领袖。慧威法师很佩服玄奘法师,他悄悄地派了两个弟子送玄奘法师离开凉州,昼伏夜行到了瓜州。瓜州在现在的敦煌县东边一点的安西县。瓜州的刺史叫独孤达,独孤达信佛,听说玄奘法师来了非常高兴。有人告诉他,玄奘法师准备从这个地方去印度。当时的玉门关与现在敦煌县的玉门关不是一个地方,现在的玉门关在敦煌县的西边,唐代的玉门关在现在玉门市的西边一点,也是属于安西境内。当时有条河叫夸瓜河,现在叫疏勒河,这条河现在还在,越过这条河可以进入当时的一个戈壁,这个戈壁的沙漠上修了五个烽火台,一个烽火台驻一批军队。当时唐朝的西边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与唐朝的管辖区经常有磨擦。北方有个少数民族叫突厥,这个帝国当时的势力非常大,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北边的情况非常危险,驻扎了军队。玄奘法师要往西边去,必须要过这五烽,每个烽之间相距百里。在河西一带有时还能看见烽火台的遗址。每个烽火台下面有点水,百里之间就没有水草,完全是戈壁。只有有水的地方可以驻军队,军队就保卫这个地方。而且烽火台之间,如果发生军情,就点燃狼烟,狼烟升起来,一个一个地传回来,后边就可以做好准备。这是当时边防线的情况。
有人告诉玄奘法师五烽之间“相去百里,中无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贺延碛,即现在的新疆。玄奘法师怎么去呢?后边又有人来捉他,凉州都督李大亮已经发了文要捉他回去。这一带有做生意的,他们有时穿越戈壁,用骆驼带上水,带上商品,他们熟悉这段路,然后玄奘法师就在瓜洲找了一个胡人做向导。这里边还有一个故事,当时玄奘法师做了一个梦,说有人会来接引他。后来他在庙里时,有个胡人来拜佛,他就给玄奘法师行礼,跟玄奘法师受了五戒。胡人就是少数民族,这个胡人叫石磐陀。玄奘法师告诉他说要到印度去,第一个关口是要越过这五峰。石磐陀就给他带了一匹马来,一匹老马,很瘦。玄奘法师很奇怪,石磐陀就告诉玄奘法师,这马已经在戈壁滩上走过十来次了,他认识路,这马比人灵啊,它对路的记忆比人的记忆还强。我们知道新疆有一个地方叫哈密,出哈密瓜的地方,唐朝时叫伊吾,是经过五烽以后到达的第一个地方。到达伊吾就行了,下一步就可以到达吐鲁番,那时称做高昌。石磐陀答应给玄奘法师做向导,又有那么一匹识途的老马,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于是在一个晚上,他们就悄悄地出发了。因为玄奘法师没有签证也没有护照,是过不了关口的,只有晚上悄悄地走。三更便到了河边,遥见玉门关,顺着河走到关上10里的地方,两岸只有一丈多宽的时候,岸边有梧桐树,石磐陀就把树砍下来搭成桥,把草垫上去,马和人便可以过去。过去以后走了五十余步,玄奘法师就下马休息。玄奘法师闭着眼没有完全睡着,他发现这个胡人拔出刀来,朝自己走了十几步,退回去,又走了十来步,又退回去。玄奘法师都看在眼里,觉得这个胡人虽然受了三皈五戒,是不是起了异心?玄奘法师就坐起来念观音菩萨,这个胡人没有害他,睡觉去了。天明后,玄奘法师把他叫起来,取水洗脸,把水装上,胡人对玄奘法师说:“师父啊,前途险远,又无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须夜到,偷水而过。但一处被觉即是死人。”他说我们只有在五个烽火台下边才能取到水,但是被驻守的士兵发现的话,就必死无疑,这属于偷渡边境,是要杀头的。这个胡人害怕了,他说我们还是回去吧,“用为安矣”,这样才安全一点。但玄奘法师“確然不迥,乃挽仰而进”--我只能往前走,我不能回去。这个胡人就拿出宝剑,让法师在前面走。玄奘法师怕胡人有害他的心,不敢居前。这个胡人往前走了几里就不走了,他说弟子不能去呀,他说家累甚大,而王法不可犯啊。法师也很同情他,就允许他回去。胡人说:“师必不达”,你肯定去不了,如果你被捉住了,“相引奈何”?你把我供出来怎么办哪?法师说:“纵割此身如微尘者,决不相引。”就是把我割成一块块的,我也不会把你供出去,你放心。对这个胡人发了重誓,这个胡人把马放下就回去了。玄奘法师想有一个向导的,现在也没有了,玄奘法师就自己往前走。我这个故事可能讲得太长,一路上这种故事很多,这才是刚开幕。这等于是走出当时国门的第一步,还没走出去,因为还没有到五烽。
玄奘法师一个人往前走,经过了一个烽又一个烽,孜然孤游,“唯望白骨马粪而进。”大家去过沙漠的人可能不多,沙漠和戈壁都是一片荒凉,找不到什么标志,那时候也没有先进的定位装置。我前几年到沙漠去找些和佛教有关的遗址,带的是GPS全球定位系统,开着越野沙漠车,一旦出现危险,还可以叫飞机来救我们,就是这样也都感到很艰难。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我真是很难想象玄奘法师一个人穿越戈壁的情形,设想一下都让人觉得恐惧。
玄奘法师和胡人分别以后,看着骨头和马粪往前走,走了八十里地才见到第一个烽火台。他怕被人发觉,就隐伏在沙沟里,“至夜方发”。到了烽西,“见水下饮,欲取皮囊盛水,有一箭射来,几中于膝,须臾更一箭来。”法师知道被发觉了,“乃大言,我是僧,从京师来,汝勿射我。”即牵马回烽,守兵见他过来了,就停止了射箭。“开门而出,相见,知是僧。”烽火台的校尉叫王祥,一看不是当地的和尚,确实是从京师来的。法师告诉他是要到西天去,“校尉颇闻凉州人说,有僧玄奘欲向婆罗门国求法不,答曰:闻师已东还,何因到此?”法师就把带着的章疏及名字给他看,王祥就相信他了。王祥就对他说,去西天的路很远,很难到达,“我今不与师罪,弟子是敦煌人,欲送师向敦煌。”玄奘法师回答:我没有别的目的,就是要到印度去,不能回敦煌,你不要劝我,如果你同情我就让我走。“必欲拘留,任即刑罪,玄奘终不东移一步。”王祥很感动,说:“弟子多幸,得逢遇师,敢不随意,师疲倦且卧,得明自送。”这个校尉很好,就安置他吃了饭,休息了,然后再把水装上,还送了他十几里地,而且告诉他,躲开第二烽和第三烽,直接到第四烽,彼人亦有善心,姓王名伯陇,你到他那里就说是我让你来的。大家泣拜而别。
到了第四烽,“恐为留难,即默取水而过,至水未下,飞箭已至。”到水边还没下马箭又来了。他赶紧就把情况向讲了,王伯陇送法师一个大皮囊,还送他粮食和马吃的麦子。他还对法师说:“师不须向第五烽,彼人蔬率恐生异图。”他说第五烽你不要去,那里守烽的人很粗野,也没有什么信心,你不要去跟他打交道。“此去可百里许,有野马泉”,你在那儿取了水再往前走。这时出了个问题,走了一百余里时,玄奘法师迷路了,他找不到野马泉。喝水的时候,不小心,“袋重,失手覆之,千里之资,一朝斯罄”,一下水都洒地上去了。在沙漠里行走,水比干粮更重要,又“迷路盘迥不知所去,乃欲东归还第四烽”,想回到王伯陇那里把水装上再往前走。往回走了十余里,他自念:“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我发过大愿,若不到印度的话,决不往东退一步。我今天宁可往西边去死,也不可以东归而生。于是掉过头来继续往西走,这段路程“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亦无水草,是时顾影唯一,心但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西游记》里的流沙河就是指的这个地方,在敦煌的西北边,现在叫白龙堆。支持玄奘法师的唯一信念就是去印度求法,还有就是念观世音菩萨和《般若心经》。
“专念观音,西北而进,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驚风擁沙散如时雨。”沙漠里面有时很奇怪的,远远看见有城阁呀、楼宇什么的,气象学上叫“海市蜃楼”就是那个东西。这是玄奘法师很艰难的一段。法师滴水未沾,“口腹干焦,几将昏厥,不复能前”,他已经不能走了,躺在沙漠里默念观音,唯一的办法就是念观世音菩萨。“虽困不舍,祈菩萨曰:‘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如是告时,心心无辍。”玄奘法师的万里之行是很了不起的,在中国历史上、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少见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我刚才说这是玄奘法师很重要的一个关口,他水也掉了,又不愿意往回走,因为他发了大愿,宁可向西一步而死,也不东归一步。但没有水也不行啊,最后他就筋疲力竭,躺在沙堆里,四夜五天没有喝一点水,书上讲唯念观世音菩萨,“此时默念观音虽困不舍”。到了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冷快如淋寒水,遂得目明”。实际上,玄奘法师此时已处于半昏迷状态,几天没喝水,没吃东西,我们知道沙漠里白天温度很高,晚上温度很低,白天可以到三十几度甚至五十度,晚上也可到零下。玄奘法师被凉风一吹,清醒了,“遂得目明,马亦能起”。马也很困难,几天没有喝水,没吃东西,虽然马的体力比人好一点,几天下来,也站不起来了。“体既稣息,得少睡眠”,稍微感觉好一点了,就睡了一会儿。“既于睡中,梦一大神,长数丈,执戟麾曰:‘何不强行,而更卧也?'”玄奘法师于睡梦中,见到一位神,几丈高,拿着铁戟,对他说:为什么不奋力向前走,还在这儿躺着呢。法师一下醒过来,就赶紧上路。走了十来里路时,“马忽异路制之不迥”,马突然离开正在走的道路,往其它方向走,而且制止不住。“行数里,忽见青草数亩。去草十步欲迥转,又到一池,水甘澄镜澈。”草地附近有一个水池,有很干净的水,人和马终于获救了!这是奇迹性的,这下“身命重全,人马俱得稣息”。玄奘法师认为这是观世音菩萨保佑的结果。于是在水边停了一天,然后把水装上,“取草进发,更经两日,方出流沙。”
玄奘法师到了伊吾,也就是现在出哈密瓜的地方,古代叫伊吾,在吐鲁番这个地方。当时有一个国家叫高昌,国王叫麴文泰,伊吾就归高昌国管。伊吾这个地方刚好有一个寺,玄奘法师就住在寺庙里。寺庙里有汉僧,当时这个地区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的地区,汉族还少一些。“有汉僧三人,中有一老者,衣不及带,跌足出院。”衣服都来不及系带子,光着脚出来欢迎他。“抱法师哭,哀呺哽咽不能自已。岂期今日重见乡人。”这个地区是个割据的地区,汉人要回到河西地区,不太容易。这位老僧没想到还能见到家乡来的人。高昌王麴文泰信佛很虔诚,他听说有从大唐来的和尚,要到西天去取经,他非常高兴,马上就把玄奘法师接到了高昌,很好地供养玄奘法师。但也出了一个问题,高昌王很想让玄奘法师留下来,他说你就不要到印度去了,你就留在这儿吧。玄奘法师讲我千辛万苦不是为了来受你供养的,这不是我的目的,但高昌王坚持挽留。玄奘法师不得已就采取绝食,也不说话,一绝食就是三天,高昌王就屈服了,于是对法师谢罪,说法师去印度求法的心如此坚定,我是不应该这样做,我答应你走,但希望你再住几天,玄奘法师这才开始吃饭。高昌王也提了几个要求,一是要和玄奘法师结拜为兄弟,二是法师从印度回来时要在我这儿住一年以上,在我这儿说法讲经。玄奘法师都答应了。高昌王也是一片好心,为玄奘法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资粮,准备了钱、粮食、写了信。吐鲁番往西北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分为两条路,一个沿北缘,一个沿南缘,古代叫丝绸之路。玄奘法师准备走北道,要经过一系列小国家。高昌王给每一个国王都准备了信和礼品--丝织品、锦、大概那时也有葡萄干等。重要的是麴文泰的一个女儿嫁给了突厥的可汗的一个儿子。麴文泰给可汗准备了礼品和信,请他照顾玄奘法师,这对玄奘法师的西行起了很大作用。这是最大的一个施主,在玄奘法师西行的路上对他帮助最大,虽然开始有这么一段插曲。吐鲁番附近不是有火焰山吗,所谓牛魔王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儿,当然,这和麴文泰没什么关系。
玄奘法师继续往西走。他经过的地方,今天我们知道的有新疆的焉耆县和龟兹即现在的库车县,经过巴鲁迦谷即现在的阿克苏一带,再往西,翻过一个大板,叫凌山,凌山就是雪山。翻过去就是吉尔吉斯共和国,以前属于苏联,现在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翻过凌山有一个地方叫热海,是现在的尹塞克湖,属于吉尔吉斯共和国。具体从哪儿翻过凌山的弄不清楚,因为这一带没有公路,连小路也没有,只知道当地人叫冰大板,当然是很艰难的。最后到达了素叶水城,当时是突厥的区域,在素叶水城玄奘法师见到了西突厥的叶护可汗。这一带地区包括中亚一带、阿富汗、新疆西部,都是西突厥控制的强大的军事联盟。叶护可汗不信佛教,但对法师很友好。玄奘法师得到他的支持以后就继续往南,经过阿富汗称做突侯罗地区。又翻过兴都库斯山进入了北印度,现在的巴基斯坦属古印度的西北部。这后边的国家就多了,一百多个,数不过来了,大家可以直接去看《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他到一个国家后,就寻访那个国家的高僧切磋学问,然后继续往前走。我估计玄奘法师离开长安时已经会一些印度文了。因为当时在长安,从南北朝开始就有不少印度僧人,还有印度的侨民,就是印度来中国做生意的人,甚至印度人在朝廷做官的都有,那么玄奘法师就有学习梵语的条件。不光是印度文,而且一路上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当他到印度以后,我觉得他可能会继续提高语言水平,因为不懂语言就无法与人交流。他是只身一人,没带翻译,那时也不存在这个条件。
玄奘法师到印度以后也是很艰辛的。有一次他准备到一个叫阿耶穆佉国的地方,在恒河上乘船而下的时候,被十多条贼船围住,拥向岸边,把与玄奘法师同行的八十多旅客都赶上岸,逼着他们脱掉衣服,搜取珍宝。更可怕的是,“然而群贼素事突伽天神”,印度教现在还奉侍这个神,西藏的佛教也把这个神收进来了,这是印度教的神,这个神是要杀人的。所以群贼“每于秋中觅一人质状端美,杀取肉血,用以祠之,以祈嘉福。”他们“见法师仪容伟丽,体骨当之,相顾而喜曰:‘我等祭神,时欲将过,不能得人。'”祭神的时间都快过了,正愁找不到人呢。“今此沙门形貌淑美,杀用祠之,岂非吉也!”法师报以:“奘秽陋之身,得充祠祭,实非敢惜。”你们把我杀了我倒不是可惜我自己。“但以远来,意欲礼菩提像耆阇崛山,并请问经法,此心未遂,檀越杀之,恐非吉也。” 我还没实现我的目标,你们就把我杀了,这不吉祥吧!这些强盗哪讲道理呀,“船上诸人皆共同请,亦有愿以身代”,还有人愿意替玄奘法师死,这些强盗都不同意。印度人祭神的时候喜欢白的,中国人长得白一点。义净法师去印度时也遇到过这样的事,义净法师的办法是,衣服脱了以后就赶紧到泥塘里,用泥往身上涂,涂得黑黑的。强盗的头目命人取水,和泥,扫净设坛,命两个人拿着刀,把玄奘法师弄到坛上,“欲即挥刃,法师颜无有惧。”于是“贼皆惊异”。他怎么不怕呢?“既知不免,语贼:愿赐少时,莫相逼恼,使我安心欢喜取灭。”玄奘法师知道躲不过去了,就对贼说:请你们给我点时间,不要逼我,使我安心一下。玄奘法师此时就一心念在兜率陀天的弥勒菩萨,“愿得生彼,恭敬供养,受《瑜伽师地论》。”希望生在兜率天上,恭敬供养弥勒菩萨,学习《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这时还没忘《瑜伽师地论》!据说《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口授的,慈氏菩萨就是弥勒菩萨,慈氏是意译,弥勒是音译。“听闻妙法,成就通慧,还来下生,教化此人。令修胜行,拾诸恶业,广宣诸法,利安一切。于是礼十方佛,正念而坐,注心慈氏。”于是就一心正念,念弥勒菩萨。于心中就象登了稣迷盧山即须弥山,“越一二三天,见覩史多宫慈氏菩萨,处妙宝台,天众围绕,此时身心欢喜,亦不知在坛,不忆有贼。”而“同伴诸人,发声呺哭。须臾之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舫漂覆。”这时“贼徒大骇”,就问与玄奘法师同船的人:这沙门从哪儿来的?叫什么名字?有人就告诉他:“从支那国来求法者,此也,诸君若杀,得无量罪。且观风波之状,天神已嗔,宜急忏悔。”你们看,天都变了,刮大风,起大浪,天神都愤怒了,你们应该赶紧忏悔。“贼惧,相率忏谢,稽首皈依。”但玄奘法师“时亦不觉,”还不知道已经发生了变化,闭着眼睛,还在观想兜率陀天。“贼以手触,乃开目谓贼曰:时至耶?”强盜们说:“师父啊,我们不敢害您哪,我们愿意向您做忏悔。”这些强盗受了感动,把他们的劫具、刀等都扔到了河里,把抢来的衣服、珍宝还给物主,并受了五戒。“此时风波还静,群贼欢喜,顶礼辞别。”这是玄奘法师在印度遇到的比较大的一个劫难。
当时印度有很多国家,其中有一个寺庙在摩揭陀国,叫那烂陀寺。大家可能都知道那烂陀寺是个很了不起的地方,当时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寺院。佛教在印度消亡以后,这个寺庙就淹没了,后来又把它挖出来了。当时所有中国去求法的和尚都要到那烂陀寺,那里集中了印度最多的也是水平最高的高僧。住持是戒贤法师,当时已是百岁以上,他以善讲《瑜伽师地论》而著称。玄奘法师去印度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拜戒贤法师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戒贤法师已经年老有病,一般都不讲课了,在玄奘法师到来之前他做了个梦,说是东方有法师来,于是他就接待了玄奘法师,专门为他开讲《瑜伽师地论》。当时的场面很大,记载中讲当时的主僧客僧有一万多人,常住也有几千人。外国人称为那烂陀佛教大学,与现在的大学还不完全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寺院里每天有很多的讲座,有各个派别的,比如说有中观派的,有瑜伽行派的,等等。我记得吕澂先生写过玄奘法师、义净法师所传的五科佛学,就把当时那烂陀寺传授的佛学分为五个类型。戒贤法师被尊称为正法藏,是佛学造诣最高的。还有许多法师通解一部经典、十部经典、几十部经典,主要的有学问的法师都要讲一部或几部经典,而且要开讨论会,就像现在大学里面的讲座似的,规模非常大。所以后来东南亚的和尚、斯里兰卡的和尚、中国的和尚都要到那烂陀寺去求学,有的一住就是十几年,就像现在留学一样。
玄奘法师经过千辛万苦最后到达那烂陀寺,他就在那里学习,提高得非常快。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玄奘法师又做了一段长时间的旅行。他从那烂陀寺出发到达东印度,又沿着印度的东海岸到达南印度。他准备到斯里兰卡去,但当时那里发生内乱,他就去了南印度的补特洛伽山。这个山名移到中国来叫普陀山。在南印度有这么一个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与斯里兰卡即僧伽罗国隔海相望。然后他又去了西印度,最后回到了那烂陀寺。遍游五印度后他又增加了学问。玄奘法师那时已经很有名气,大家都知道从支那国来了一位法师非常有学问,当时在那烂陀寺僧徒主客常有万人,玄奘法师“受学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明、术数亦俱研习。”因明也是玄奘法师传过来的,声明是讲梵文语言学的。“凡解经论二十部者一千余人,三十部者五百余人,五十部者并法师十人。”通达五十部经论的包括玄奘法师在内共有十人。“唯戒贤法师,一切穷览,德秀年耆,为众宗匠。”
当时印度有一位在历史上很有名望的国王,叫戒日王,这是义译的,他在北印度、中印度一带像个霸主一样。他决定请玄奘法师去见面,玄奘法师给他介绍了中国的情况。戒日王为玄奘法师在曲女城组织了一个大会,邀请了五印度的国王、沙门、婆罗门、外道等,规模非常大。“五印度中有十八国王到会,谙知大小乘僧三千余人到,婆罗门及尼乾外道二千余人到,那烂陀寺千余僧到。”请玄奘法师在大会上发表讲演。印度的规矩要立论,如果有人不同意,就辩论,谁输了就下去,印度有这个传统。这是个很盛大的法会,仪式非常隆重,有很详细的记载,以戒日王为首的十八位国王做了很盛大的布施,这是古印度的传统。玄奘法师提出的论题在会上没有人能反驳,大小乘的僧众都非常佩服他。大乘众尊称玄奘法师为“大乘天”,小乘众尊为“解脱天”,这是很高的两个称号。戒日王还为玄奘法师举行过一次大会,叫钵罗耶伽大会,这是五年一次的无遮大会,戒日王做了很大的布施。玄奘法师在印度的名气更大了,都知道他的学问很大,他不仅学瑜伽行,也学中观,而且用梵文写了他自己的论,如《会宗论》,把各宗派汇在一起,还有批驳外道的《制恶见论》,都获得很大的成功。
当时东印度的鸠摩罗王也曾请他去,戒日王很想挽留他,玄奘法师觉得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坚持要回来。戒日王送了他许多东西,玄奘法师带上取得的经典,取陆路返回。当然路上也有许多惊险的经过,比如经过印度河时丢了一些经典,《西游记》里也有这个情节,但后来又补上了。到了和田后停了一段时间,最后经过敦煌回到长安。
玄奘法师回到长安时与他走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在和田时给唐太宗上了一个表,说走的时候没有得到允许,但我现在回来了。唐太宗高兴得不得了,赶紧欢迎他。当时唐太宗在洛阳,正准备打高丽的战争。玄奘法师到长安时房玄龄迎接他,可谓是倾城出动啊,老百姓都来欢迎他。他马上到洛阳见唐太宗。唐太宗觉得玄奘法师真是人才,谈吐应对非常了不起,就想让玄奘法师还俗,说你这么大的才能,你应该帮助我治理国家。玄奘法师很委婉地讲,自己西行求法一生都是献给佛教的,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弘法,你让我做俗务的话,非但对国家无益,而且把我也害了。唐太宗看他谈得很恳切,也就同意他了。玄奘法师唯一的愿望就是把他带回来的经典翻译出来,他回到长安时,从印度带回来的除了各种佛像以外,大乘经22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42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论13部,凡520夹657部,以20匹马负驮而至。他等于把印度当时能找到的所有经典,各个部派的大乘的小乘的,还包括一部分严格地说不属于佛教的,比如印度民间的经典都带回来了,当然包括《瑜伽师地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些经典翻译成中文,把《瑜伽师地论》这一派的理论原原本本地介绍到中国来。当然他不能答应唐太宗做官,所以就婉言谢绝了唐太宗的要求。他想翻译经典,想找个地方,洛阳附近有一个好地方,就是嵩山少林寺。唐太宗不答应,说你不能离开我太远,你就在附近找地方,长安也行,洛阳也行,玄奘法师就选在长安。玄奘法师说不能有人干扰我,你得派几个兵帮助我把守,唐太宗一一答应了,玄奘法师就一心一意翻译经典。
玄奘法师是贞观二十二年回到长安,高宗麟德二年去逝。这段时间他主要精力就用在翻译经典上了。他主要是在长安的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唐高宗为他的母亲修的,修成以后请玄奘法师住持,大雁塔就是为安置他从印度带回来的经卷和佛像修的。因为玄奘和唐太宗的关系一直非常好,玄奘法师以他个人的魅力和精神、还有他的学问影响唐太宗。我们知道唐太宗在前期对佛教不是太客气的,他不是太相信佛教,后来他是不是信佛也还是要打一个问号,但他对玄奘法师是非常尊重的,而且他走到哪儿都让玄奘法师跟他在一起。唐太宗去世以后唐高宗尊玄奘法师为师父。玄奘法师去逝是在陕西铜川的玉华寺。铜川市有个玉华宫,玉华寺在玉华宫里面。玄奘法师“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录造了俱胝书像、弥勒像各一千,又造素像十俱胝,又写《能断般苦》、《药师》、《六门陀罗尼》等经各一千部,供养悲、敬二田各万余人,烧百千灯,赎数万生。”
玄奘法师的俗务也很多,因为他要管寺庙,要应酬皇帝和达官显贵们。但他每天晚上都定一个课程,非翻那么多不可,而且他的翻译量非常大。我们可以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大般若经》六百卷就是六百万字,那可是很大的数量。唐朝的经卷是卷轴本,是卷起来的,也不是线装本,线装本出现得很晚,明代才开始出现的。《瑜伽师地论》也是很大的部头,我记得是一百卷。还有其他许多经典。他本来是想翻译《大宝积经》的,可是身体实在不行了,他刚开了一个头没有成功。玄奘法师所翻译的经典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非常高。有人做过对比,玄奘法师的翻译是非常准确的。所谓准确就是他特别重视梵文的原经,尽量避免不做增删的处理,这与鸠摩罗什法师的风格不太一样。鸠摩罗什法师删繁去重,处理时的随意性大一些。据说玄奘法师也想过这个办法,他想删掉一些,可是后来做了个梦,梦中警告他说不行,醒了以后他就再也不这样想了。
在中国翻译佛经的历史上,玄奘法师以前称为旧译,以后称为新译,玄奘法师开辟了翻译史上一个新的时代,他是以中国人为主翻译经典。我们知道玄奘法师以前的译主大都是外国人,如鸠摩罗什法师、安世高法师等,以汉族人为主翻译经典是从玄奘法师开始的。他不仅仅是翻译经典,他与他的弟子窥基法师把印度瑜伽行派的理论移植到中国来,创立了法相宗,又叫慈恩宗,建立了一个新的宗派。因明也是他介绍来的,还促进了当时中国和印度的外交关系。摩揭陀国的国王戒日王见到玄奘法师后,马上就派使节到中国来,唐太宗也派了使节到印度去。这中间有许多交流,比如派技术人员到印度去学习制白糖。玄奘法师对中印的交流贡献非常大。我到过印度好几次,你讲中国的事情印度人可能不知道,但一提到玄奘法师差不多都知道。为什么呢?50年代以后,印度的中学课本里都讲到玄奘法师。现在那烂陀有一个纪念塔,玄奘法师的灵骨有一部分还在那里。那烂陀有一个研究所,他们想办那烂陀大学,不知道办成没有。现在还有佛教徒在那里活动。中国老百姓知道的玄奘法师往往是因为《西游记》,印度人不知道《西游记》,但一提到玄奘法师,都认为他是中印友好的象征。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中国从古以来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然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才是民族的脊梁。”我想,玄奘法师就是舍身求法的典范。
很多年来,我一直在读这一类的书,念到这些地方我都特别感动。本来我还想介绍一下与玄奘法师相类似的法显、义净等法师的故事,今天就没有时间了。但我可以给大家介绍几本书,一本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这是义净法师写的,介绍了五十几个去印度求法的和尚,有的就死在印度,或死在路上。这些法师的记载没有这么详细,也没有玄奘法师这么有名,成就也没那么大,但他们的精神还是很感人的。还有《法显传》或者叫《佛国论》,法显法师是东晋第一个到达印度本土的和尚,他到过斯里兰卡,最后坐船回来的,非常艰辛。他去的时候好几个同伴,一路上都死了,回来时就剩他一个人。义净法师写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也是这一类的,还有《大唐西域记》。这些书都是研究佛教史或者我们了解这些求法僧当年的经历最重要的资料。日本人研究得很多,不只是日本人翻译、研究、著述,英国、法国、德国也都有人做了很多研究。前几年《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本书出了一个德文的译本,我还专门写了书评。
对于这些书,大家如果有兴趣有条件,可以念一念。我记得有一首七言的诗大概意思是说,我们读经时一定不可以很随便的,这些经典都是当年求法的高僧千辛万苦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尊重经典。我想这就是他们给我们的启示之一。他们为宏扬佛教、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此我就不一一提及了。谢谢大家!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