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学佛的人就是不一样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1日
来源:   作者:万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学佛的人就是不一样

 

  我们庙里现在正处在创建时期,你们来了以后,每天都在参加劳动,也是因为人手不够。尤其是老居士和一些女同志,每天劳动下来都很累,我也很不忍心。季节不等人,这次从成都托运回来三万七千棵风景树,树一到,两天内就要栽下去。1米高的小树苗,1元钱1棵,(大树苗要卖70元1棵)现在把小树苗培养起来,等房屋建成后移栽出来,马上就绿化成林了。

  每个人都是在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如果体力跟不上去的,少干点,或者送送水,也是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年轻人,有体力要多干一点。不要因为别人少干了一点儿,心里就不舒服。今天上午,那个小谢(一个年轻女居士)是个小孩子,你(××师)几句话把她说的脸色都变了。大家都是来学佛的,都很自觉。她能到现场去看看,已经很不错了。从小生活在城市里,有的人本身思想就不健康,到这里就是来学习的,她已经就不对了,你再和她针锋相对,不是比她还要错吗?她已经错了,你还随着她的错误思想一起跑。

  大家哪一个不是忙得不得了?就拿两个管工地的来说,最近每天都工作很长时间,有什么报怨了吗?本身现在就是创建时期,来到这儿就得干活。做事都是为了这个道场,为了众生。平时讲修福、修慧,福从哪里来呢?五年以后来这里,恐怕连扫地都轮不上你。等道场建好了,你们以后再来挂单,由于自己参与过建设,那时的心情会不一样。我上佛学院时劳动了四年,边干活边上学,前五届的学生都是整整劳动了四年。这也是他们的福分,没这福分他碰不上,劳动对自己是个锻炼,不论是体力、耐力,都是个锻炼。如果耐力不好,做任何事情都不行。

  这里的活一年两年干不完,每天出坡三个小时就行了,时间长了也受不了。到了工地就好好干活,在那儿磨磨蹭蹭,不是很累吗?不如大家一起快点干完,回去再好好休息。尤其是你们几个负责人,更要起带头作用。什么是领导?吃亏在先,享受在后,别人不干,你去干,才配当领导。要身边的人抬举你、信服你,就要起带头作用。不是领导的可以不干,是领导的必须去干。领导不仅要拿出方案,还要带头干。有了成绩,功劳是大家的;错了,领导就要承担责任。作为领导,在事情未做之前,就要拿出方案,然后根据方案一步一步做下去。作为领导,如果你作做出的方案不对,大家怎么能信服你呢?实际上有些事情大家都未做过,都是在一边做,一边观察,一边摸索。有的事情要做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做好。一个人做事情,怎么做都对,和大家一起做事,就有错的时候。

  坐久了就不愿意动,即便动,也是动动嘴巴而已。就像禅堂里坐禅坐久了的人,总愿盘腿打坐,而不愿意做事、说话。有的人是坐不下来,总愿意动。真正修行人,必须是需要动时能动起来,需要静时能静下来。一个人必须要适应环境,否则就被环境淘汰了,不是大家把你淘汰了。做事要观察,很多问题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才不断出现的。

  为什么佛门中要讲“定”和“观”的关系呢?真正的定,不是坐在那儿什么都不想;真正的观,也不是没有定。实际上定、观是一,不是二。真正在定中的人,一定是在观中;真正在观中的人,一定是在定中。何为定?专心致志地住在一件事情上就是定。既然是专心致志地住在一件事情上,肯定是在观察中。如不观察这件事,怎么能一心不二地住在这件事上呢?如果坐在这里,像常人说的发呆了,那叫走神了,不是住在这件事上,也就没有观。真正的观,必须停留在这件事上,才能生起观的力量。实际上古人讲定、讲观,是为了方便众生明白,才给它立了不同的名相。就像说智慧,给了一个无明,当你明白了无明,也就明白了智慧。一个人处在观时,一定是在定中;处在定中,一定是在观时。无观不定,无定不观。我作一个比喻,大家可以想象:比如说你面临一张地图,要注意“北京”,你的视线一定是集中在地图上“北京”这个地方。这时你是否是在观“北京”呢?在观的同时,你的思维是否也就定在“北京”这个点上呢?真正的观,一定带有定;真正的定,一定带有观。又比如让大家栽菜,如果栽得有的深,有的浅,说明你心不在此,观察得也不仔细。这种定就很浅,也不究竟。如果全身心都集中在栽菜上,怎么会有的深、有的浅呢?

  通常学佛的人有一个误解,总喜欢抱着一种放下的心态。当一件事情没做完,没做好,你说放下了。实际上是你偷懒,是一种无赖的做法。“看破、放下”,从来没有经历过,怎么能说看破、放下了?只有经历过,才能超越。说放下财,必须经历了财;一个人未碰到钱财时,都认为自己很廉洁;当一个人未修定时,总认为自己很专一。为什么打坐以后,发现自己很散乱呢?因为他平时就很散乱。只是未发现。坐下来以后,身心稍稍有点静,才发现自己的心很散乱。就像一杯茶水,晃动时看不清里边的茶叶,只有沉淀以后,茶水清了,才能看清杯底的茶叶。当一个人处在智慧中,才发现自己很无明;当一个人处在无明中,他发现不了自己的无明。当一个人处在错误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处在错误中;当他醒来后,才知道自己刚才在睡觉。当一条鱼处在水中,它感觉不到水的存在,当被抓到岸上时,他才知道对水的需要;人在空气中,感觉不到是在空气中,被封闭起来以后,才发现自己对空气的需要。

  大家都说“学佛”,究竟学什么呢?也许讲起来,在座的每一位都会讲,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做起来,未必做得好。佛法不是靠讲,关键看你是否落实在行动中,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自己真正的时时刻刻知道自己是个学佛的,言行举止也就不像现在这个样子了。如果我们自己把自己管好了,别人来到我们身边,自然会跟着学。外边来的人,如果发现不了几个常住的一点儿优点,怎么会住在这里,跟着我们学呢?人家来是客人,如果心态摆得很正,都会把道场当成自己的家。

  我们做领导的,带领大家干活,一是靠体力比别人强;二是靠德行比别人深;三是靠你的能力比别人高。如果你的体力、胆识、德行,样样都没有,怎么当领导呢?就算有,也是应该的,因为你是领导。就算别人误解了你,你也要承担一切。领导要随时随地,准备着承担一切,才能带领大家做事情。唐朝的道安禅师,起初讲经说法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听,他对着石头,照样讲。并不因无人听而灰心、而泄气,而是一直讲下去。别人的心可以散,而作为领导的心是不能散的。就像打仗,领导的心不但不能散,而且还要安抚身边的人。

  做清众的只做事情,不动脑筋,反而比较轻松。领导有时要考虑问题,比别人还要累。一个团体里,彼此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说,你们要站在我的角度,我要站在你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像有人来到这里,不是星期一、三、五(师父开示的日子),也跑到我上面去(师父住的山上),我还是给大家讲。这样就把我的时间都占光了,只好晚上工作,往往到夜里1点搞完。当天的事情,必须当天干完,到明天又有明天的事情。衣服当天换下当天洗,如当天不洗掉,累积起来,越堆越多,洗起来会费时费力。习气毛病也要当天发现当天改,不能留到明天慢慢地改。只要人家挑出了你的毛病,你就要接受。如果没有这个习气毛病,别人怎么会说出来?说明你出现了这方面的影子。即使是对方说错了,也要接受、承担。因为你是学佛的,要具备佛的心量,要像佛一样能承受。如果你是一个俗人,可以反驳;学佛的人心态要像大地一样,黄金、垃圾都倒在地上,大地都能承受。

  学佛的人如果和社会上人一样,分别那么多的对与错,那还叫什么学佛人呢?做事考虑值得、不值得,有这个心态,本身就是错误的。别人干活,自己没干,应生惭愧心。别人不干,自己干,应生一个平等心。他不愿干,本身已经错了,你再说他,你本身也就错了。比如一个病人,天气不好,感冒了。你在旁边说:不给他看病,谁让他不注意穿好衣服。就像我看到你们菜地里有草,我去拔,不能把你们大骂一通,你们不去拔,已经错了,我再不拔,就更错了。每个人的体力本身就不一样,就像每个人吃饭不可能一样多。为什么一定要求平等呢?如果一个人的心平等了,看什么都平等;一个人的心扭曲了,看任何事物都会是斜的,都不正。学佛、修道、做人、做事,都是从自身做起,不要和周围的人攀比。如果说我们学佛二、三年了,突然有一天和过去的朋友见面了,通过打交道、共事,对方发现你同二、三年前没变化,说明你做人没有一点改变。学佛和做事一样,要么你会参禅打坐,要么你会讲经说法,要么你会敲打唱念。做人,要么你有体力,要么你有能力,如果哪一样都不行,怎么能叫人才呢?

  顿汉我为什么叫他管账呢?因为他细心又深信因果;道弘敢于秉公执法,不怕得罪人,所以我叫他做知客;象道爱护寺庙里的东西,所以让她管理库房。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做事情会很成功,我把庙里的事情交给你们也就放心了。因为我们庙里现在是创业时期,所以一块钱当十块钱用,一个人当十个人用。再过十年、二十年,庙里实力大了,一分钱也可以当一分钱用,我也敢完全撒手不闻不问。有些事情本来可以一步到位,为什么要二步,三步去完成?就像整地推树根的问题,开推土机的说不用推,让拖拉机犁一犁就行了;开拖拉机的又说,推土机没给推起来,没办法犁。互相推诿,都嫌麻烦。监工人员又马马虎虎不认真,如果监工的人很严格:你开推土机的必须给我们推干净,把树根彻底挖掉。那么开拖拉机的也就没有理由犁不好。又像大家来到这里学佛,如果做师父的马马虎虎,你们会更马虎。如果要求很严格,共修的时间必须共修,诵经时间必须诵经,打坐时间就要打坐。即使是这样,也许到你们那儿已面目皆非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文字记录。就是为了白纸黑字,上下保持一致。

  你们来到这里,领导是什么风格,你们也要配合领导才能留下。如果和领导配合不来,那只能走掉。比如领导说话像打机关枪,走路像一阵风。大众是一叫三不应,走起路来慢腾腾的,怎么能和领导配合?当然,有时需要互相适应,互相迁就,但在原则上还是要和领导保持一致。大家来到这儿,不管有什么心,都可以理解。也是大家的权利。而作为领导,必须只有一个心为了道场。别人可以有别的心,做领导则不可以。实际上做任何事情,包括来这里,都是自己选择的,没有人强迫。既然是自己选择决定了学佛,为什么对自己选择的事情,又不热衷、又不投入呢?在佛门里,一个比丘可以七进七出,也没有人强逼他,或者为他做决定。当你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如果带有抵触情绪,不仅事情做不好,而且做起来自己也会很累。如没有抵触情绪,一切都是轻松美好的。做任何事情,不要附加一点东西。如果来到这里,一心一意学道,我敢保证你们什么病也不会有。你们没有抵触,会有什么行不通呢?连自己的身心都是畅通的。会有什么病呢?打坐为什么不畅通?就是心没放平。心挂在空中,气血散不开;气没沉下去,心会更浮躁。如果心沉下去了,做事情的时候怎么会感到累呢?

  一个做领导的,一定要少讲话,多观察,因为讲错了话是要负责任的。如果不是领导也要负责,但和领导是不一样的。在座好多人年纪都较大了,都做过父母亲。一个家庭出了事情,怪谁呢?肯定是怪家长。不能怪小孩子。家长有时候虽然没做事情,但他也在操心、考虑问题,而小孩子即使做事,他也不考虑问题,不用操心。做家长的既要做事又要操心,须付出双倍。所以做家长的心很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坐禅、作观和做事与做家长是一个道理。就是因为观的不对,观得对,怎么会不出智慧呢?高度集中地观察一件事情,正是高度处在定里边。就像今天下午,我和小祝修观音洞前边的那条路,大家都感到不好走,但是就没有人去挖几锄头。虽然几分钟就走过去了,但每天都要走这段路。

  如果把你们这种心态,用来修道会怎么样呢?一定是对自己马马虎虎,比如说一个人很懒,每天多睡十分钟。这样下去意味着什么呢?相反,有的人很精进,醒来就起床,一分钟也不多睡,一天多坐一分钟,一个月下来就多坐三十分钟。如果打坐,今天多坐十分钟,明天多坐十分钟,长久这样下去,功夫是否日益长进呢?什么叫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做学问就是要让自己的学问日日增加。修道就是让自己的贪、嗔、痴每天减少。

  为什么佛祖让我们剃光脑袋?就是时刻提醒你是出家人。居士为什么要皈依、受戒?就是时刻提醒你自己是个居士。入党为什么要宣誓?就是提醒你自己是党员,时刻要想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五戒”不仅仅是学佛的居士要守,实际上守五戒是一个做人的基本原则,做人的基本戒条。“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难道不是一个“人”应该做到的吗?只有“学佛的人”才要这样做吗?

  实际上我们身边的人,每个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和我们自己有关系。如果我们的心很纯、很正,来到我们身边的人,自然会被熏染。如果时间久了,还未被熏染,他自己会自然离开。因为他不能和我们合拍。这也就是我为什么经常强调要少说多做。把我们的思想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口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就是佛门中讲的,以身教化众生,要超过以言语教化众生的多少倍。学佛,说的轻巧,真要做起来要下很大的决心,要有很大的毅力,才能做下去。不是靠说说就行的。所以我经常劝人,不要学佛。也许你们会说我“让人丧失菩提心”。如果他真是个发菩提心的人,不会因为我说这几句话,而改变初衷。

  做事情有困难,修道也同样,只要不放弃,困难都有解决的办法。只要做下去,就会成功。有些事情是刻不容缓,有些事可以缓一缓,拖一拖,问题就解决了。一个人不严格要求自己,永远也提升不了。一个人的习气都是因为自己对自己太纵容了,才养成的。因为众生本身是来自欲界天的,把轮回了许多世的力量,又带到现在。如果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师父、领导对自己严,会活得很累,如果自己对自己严,任何事情,不知不觉地就做了,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今天就讲到这里。

  师:你(一位男居士)刚才坐在那里,一个劲儿地动、蹦,为什么?

  答:可能有附体。

  师:我们每个人贪、嗔、痴这么重,内心这么肮脏,一个修炼多年的高等众生怎么会附你的体?一个人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要一直追问下去,刨根问底,把它搞清楚。你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因为身体素质不好。静坐时产生了气,生理不通,气冲不过去。实在冲不上去,就会往左往右冲,所以会往左往右动来动去。如果直接往上升,人就会不知不觉地飘起来。我有个弟子,做瑜伽功的时候打坐能飘起一米多高,认为了不起。我曾经讲过,我们的身体像个气球,气往上冲时,自然会升起来。

  静坐时,听到有人和你对话,实际上是前世、今世录到八识田中的信息。你静坐时,它又重新播放出来。怎么处理呢?空掉身心。如空不掉,就加点意念:我的身体空掉了,不存在了,化到虚空里了,身心都不存在了……。一个人身心不放松,时间长了会身体僵硬,头脑发呆。短时间的问题还不大。

返回目录

-----------------------------------------------------------------------------------------------------------------

更多万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