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11.轻松与放逸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11.轻松与放逸
轻松与放逸,这两个词一般人看起来好象都差不多,就是放松、无所是事的样子。但严格说,它们的意境跟作用却有很大的差别,简单讲:一个是提升,一个是堕落。至于那一个是提升?那一个是堕落?马上就知道了!
任牛撒野
现在先看「放逸」。从国字来看,这个「逸」字很有意思:它是一只免子,再加上一个「辵」边,就是跑掉的一意思。放任地让那只免子跑掉了,便叫放逸。如《孟子》也曾说过:人有鸡犬放,就知把它抓回来;但如果是心跑掉了,就不知道要把它抓回来。在《遗教经》上也有类似的譬喻:如牧牛人,要把绳子抓得很紧,甚至要把鞭子常握在手里,因为这只牛太撒野了,常会跑出去偷吃人家的菜或践踏别人的苗圃。因此,如一个人迷迷糊糊的就让牛跑出去撒野,这便是放逸。
因循堕落
至此大家都知道那只兔子是譬喻我们的心。放逸就是随着我们的习性或业障而去攀缘造作。一般人所谓的个性,以佛法来看只是在生生世世轮回中养成的痼癖而已!至于心理学家所称的本能,其实也只是比较普遍的习性,用佛法来讲就是共业。人有人的共业、鬼有鬼的共业。在共业当中,我们觉得每个人都同是个样子,故以为它就是本能,其实不是。以共业是可以改变的,而本能就不能改变矣!现各位已知道,那个是提升?那个是堕落?至少放逸是堕落的!如一个人只是经常的放逸,最后必跟禽兽差不多,因为所有的禽兽都只顺着习性或业障去反应,它们不用理智判断,甚至没有生命的目标用以提升自己。在这世界上我们经常可看到几种放逸的典型:
食色性也
第一是感官,这最明显的就是「食色性也」,现在台湾三步一阁、五步一厅,处处有餐饮;有的小吃、有的大喝,我常怀疑有这么多顾客吗?但听说都很赚钱,这不表示台湾现在好吃、好喝的人愈来愈多吗?也有些人若放假在家没事干,就拚命开冰箱,找东西吃。因为在家里既不看书也不打坐,以心无所寄,就顺着习性去放逸。而等吃多了,再来减肥,我看报纸到处都是减肥的广告,这岂不太颠倒了吗?
音乐披靡
放逸其次是音乐。我也觉得现在到处有音乐,收音机中大概有一半是参杂音乐的节目,电视中歌唱亦不少!甚至很多人在做家务事时也放音乐。为什么呢?以他觉得家事很繁琐,每天地板擦来擦去没有成就感,故希望把注意力转开──虽身在擦地,但心里最好不要想到我在擦地,于是便以音乐来麻醉。影响所及工厂也放音乐,甚至有些人作设计工作时,还在放音乐。如以禅的观点来看,音乐当然是动的,不只音符在动,更且妄想情绪也跟着飘浮。所以在音乐当下,我们好象可以比较宽松一点,但事实上反而不能专心──事倍功半也。禅常强调:作任何事,都要安心、专心地去作。但很多人扫地的时候,宁可不知道扫把在那里,所以乱挥,挥得满天灰尘。我们皆以为那些事情太简单了,故可以不用心去做,甚至唯恐发觉自己在作杂务事而起厌烦。然事实刚好相反,正因为我们不能安心、不能专心,所以才起厌烦。一个人能否安心、专心地去作一件事,从他的眼神动作就可以看得出来,手到、心到,动作稳定、细腻、落实。在专心做一件事的当下,我们就没有烦恼。而现代人却都讨厌工作,上班是无可奈何的,做家务事也是无可奈何的,大家都觉得工作是个负担,所以用音乐来逃避。这虽也是放逸的典型,但大部份人都不觉得。
慵懒闲散
第三是懒散,许多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懒懒散散的什么事情也不做,什么目标也没有,这样过一天混一天,才真是放逸。因为不管从世间法,还是从佛法来说,人活着就要用心,只有证得阿罗汉境界,已无心可用了,才可以不用心(至于怎么用,用在那里?那是另一个问题,但至少要用心)。懒懒散散只是让我们的习气像雪球,滚了又滚而没办法消除。
情绪波澜
第四是情绪,人活着都会有情绪。但一个理性的人,尤其是学佛修行的人,要能以理智来化解情绪。譬如碰到一件事情不高兴了,我们当去探究不高兴的原因:一定是心理上有一些管道没有疏通好,所以才会产生情绪。因此,对于情绪既不是去压抑它,更不是去放纵它,而是要从追根溯源中予以化解。故如在情境当下,只顺着情绪去发泄,便是放逸。这很明显的就是现代人常整天讲话,或整天有话要说,就如《论语.卫灵公篇》所说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心里有很多苦水要吐,很多垃圾要倒,讲话不是为了讲给别人听,不是为了彼此沟通,而只是单向地发泄,只要找到人就好,不管对方听不听,就是一吐为快。若随我们的妄心去发泄情绪,便都是放逸。
妄想纷飞
第五称为妄想,很多人喜欢作白日梦,整天在那里编小说,想很多浪漫的情节。也有人不是想浪漫的事,而是在过去一些悔恨交加的波澜中翻涌,这些妄想若一直在那边搅扰不清,也都是放逸而已。
工商的失调
现在被称为工商时代,而工商时代基本上是比较紧张,甚至是偏向于压抑。故一般人在这种环境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反动心理,紧张需要松弛,压抑需要发泄,刻板需要调剂。我偶而也看电视,却觉得那些节目无聊透顶,都在那边打闹、逗笑,然若闹得愈厉害就愈红,为什么呢?以这个世界太单调无聊了,所以需要这种人来调剂。
科技的矛盾
我看过一本书名为《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讲到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仍存有科技跟感官的矛盾。在工厂或公司里都是用理性的科学方法来生产、管理,可是因为太理性了,所以很多人受不了理性所产生的紧张、压抑、刻板,于是一反动,便形成感官的泛滥。所以在高科技的文明下,却助成了堕落的感官世界。现在之所以会有吸毒的问题,也只是在这共业下所形成的一种波澜而己,如果这根本的矛盾不能消除,则反毒也只是今天把这个洞补一补,而明天又裂出另一个大洞来。如以工商社会将造成紧张、压抑、刻板……故用逗笑、麻醉的方式,好象是有平衡的作用,但这只是舍本逐末而已。因为根本之道,是我们不该紧张,而非紧张之后,再去求取平衡。所以下面我们要讲的是轻松。
轻松的条件
放逸是放任感官去从事,放任情绪去发泄,而轻松却刚好相反,我们简单以开车为例:一个人若刚拿到驾照,便叫他开车上路,则他一定会紧张的,因为技术还不够纯熟;或今天要走的山路,是我们完全不熟悉的路径。因此,除非一方面路况非常清楚,这条路已经跑过三十趟、五十趟,白天晚上各种变化都了若指掌;二方面技术又很纯熟。那开起车来,就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在了。同样以球赛为例,如自己的球队技术非常好,对跟我们交手的另一个队伍也很了解,有十拿九稳的胜算。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当可用轻松的态度来看待它。
得失心小
所以,轻松是有条件的:状况的明了与技术的纯熟。并且两者都必经不断的努力,才能慢慢成就的。不是懒散、放逸就能成就的。很多人都把放逸当轻松,这是很严重的错误!如开车技术不好,就「轻松」上路,那后果大家都很明白!当然轻松还有一个根本条件,那就是得失心小。得失心小,是最内在的条件,而状况的暸解跟技术的纯熟,是较外在的条件,必内外和合才成就真正的轻松。然以路况的明了、技术的纯熟,比较偏向于世间法,故在此不作更详尽的分析。以下主要讲的,是如何使得失心变小。
少欲知足
第一、要除我爱、我慢,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甚至贪悭成性的人,便不可能放轻松。人大部份的紧张都是为自己。然如果是为别人,或为了公司、国家,那会不会紧张呢?我想应是慎重而非紧张。
不急成果
第二、佛法常说要重因不要重果,会紧张的人都因太担心后果会变得对我不利。但一个修行人应该重视的是,当用什么因去努力。我们应很明智、慎重的去抉择所用的方法;如发现这方法不是最好的,那再慢慢地去改进它吧!这抉择最好的方法,是理性的思惟,而紧张根本就是情绪的泛滥。
合作互惠
第三、要以合作的态度取代竞争的态度,西方社会基本上是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的,而个人主义如再加上自私自利一定变成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所以在这种社会下,人必然过得紧张焦虑。然如大家都用合作的心态,即每个人就自己能力所及,为这个社会服务贡献;以我只有这分能力,故只能做这样的贡献,这就没什么好紧张的。而能力不足唯一要做的就是去充实自己,而非很紧张地怕被别人打倒、怕失去生存的空间。
发长远心
最后,任何一件事在短时间内可能有顺有逆,但一个人若把他的目标定得远、定得宽,则一时间的顺逆便未必会影响到整个大局。而很多人往往就会被一时的逆境而毁掉自己的信心,毁掉自己的毅力。用一时的顺逆来测试生命的价值,就会使自己变得很紧张。就长时间来看,只要不断地努力,那一定是愈来愈进步的。所以能把眼光放远,也可以减少无谓的紧张。
中道不偏
这也就说,真正的轻松是中道法门:一方面能在内在里尽可能把得失心削得最小;二方面又要在技术、资讯上做更多的准备。佛法常讲说要「放下」,放下是减少得失心没错,但不是放下了,就不需要去暸解路况、去管技术的进步。我觉得很多人对佛法的观念常厘辨不清楚,所以造成很多无谓的困扰。
轻松其实还是很积极的态度,而非消极无为也。刚才说到不管是凡夫还是修行人,人生都是要用心、要有目标的。但如以轻松的态度,则目标便不会成为我们的负担,虽努力用心,但不急切于求成果。这既是世间的要道,也是修行的原则。
如意圆满
人都因不会调心,所以才把自己弄得很紧张,而等紧张之后再去放逸平衡。然一个真会用功的人,甚至真会生活的人,根本不应该造成自己的紧怅,然后再去放逸。而现在的社会却是颠倒。因此,很多人觉得「啊!你们修行人何苦呢?你们既不能看电影、听音乐!又不能做很多赏心娱乐的事!」我说:「你们才苦哩!你们为什么要娱乐呢?那是因为你们太苦了,所以才需要调整。这就像一个生病的人说:『你们好可怜,我有这么多药可以吃,你们为什么不吃药呢?』」
要让自己不生病,就要好好调理我们的观念心态,使我们虽在为个人生活的目标或修行的目标而努力时,又不会造成紧张压抑。在轻松的心态下,用心努力,使渐趋于圆满。既不可急求圆满而变成负担;也不可放逸,而不求圆满。
民国八十二年十一月七日,讲于龙善寺禅一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