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安:《法句经》的要义
林崇安:《法句经》的要义
一、前言
《法句经》是释尊时期在印度各地流传的佛法偈颂,支谦(西元225年顷)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洪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曚、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者广。」为了使大众能正确地了解佛法,《法句经》便是一个重要的入门。释尊时期的教导归入十二分教:1契经(修多罗),2应颂,3记说,4讽诵(伽他),5自说(忧陀那),6因缘,7譬喻,8本事,9本生,10方广,11希法,12论议。《法句经》便是属于此中的「自说」(忧陀那)。以下先厘清《法句经》的形成以及佛灭后的编集。
二、《法句经》的形成
释尊成佛后,先对五比丘传《转法轮经》,而后度化了六十贤部等人。这些证得阿罗汉圣位的弟子们也往印度各地弘法,为了便于传法,便开始编集佛陀的教法,将佛陀所教导的经典传诵出去。最初所传诵的第一类经典是偈颂型的自说和讽诵。另一类经典是散文型的契经,有时在契经的结尾配上应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记载着,输波勒迦城的商主圆满(富楼那)与商人共入大海时,商人们常诵佛陀所说的偈、经:
彼诸商人,昼夜常诵《嗢拖南颂》、《诸上座颂》、《世罗尼颂》、《牟尼之颂》、《众义》、《经》等,以妙音声,清朗而诵。圆满闻已,而问言曰:汝等善能歌咏。诸商答曰:商主!此非歌咏。圆满问曰:是何言辞?商人报曰:是佛所说。(T24, p11b)
此处商人们日夜所常诵的《嗢拖南颂=忧陀那》就是偈颂型的「自说」。《诸上座颂》、《世罗尼颂》、《牟尼之颂》、《众义》则是偈颂型的「讽诵」。《别译杂阿含经》也记载着:
尔时,尊者阿那律从佛游行,至彼摩竭提国鬼子母宫。时阿那律中夜早起,正身端坐,诵《法句偈》及《波罗延》、《大德之偈》,又复高声诵习其义及《修多罗》等。(T2, p480c)
此处指出,释尊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那律尊者,一早起来就诵《法句偈》等,《法句偈》是属于偈颂型的「自说」,所诵的《波罗延》、《大德之偈=诸上座颂》是属于偈颂型的「讽诵」。由上可知,释尊时期的佛弟子们,包括在家的商人以及出家众,早上以诵《自说=嗢拖南=忧陀那》等作功课,且以《法句偈》为先。所谓「自说」(忧陀那)是释尊生活中感兴的偈颂;法句偈是释尊传法时即兴的偈颂,归属「自说」这一分教。《大毗婆沙论》说:
自说云何?谓诸经中,因忧喜事世尊自说。因喜事者,如佛一时见野象王,便自颂曰:「象王居旷野,放畅心无忧,智士处闲林,逍遥志恬寂。」因忧事者,如佛一时见老夫妻,便自颂曰:「少不修梵行,丧失圣财宝,今如二老鹤,共守一枯池。」(T27, p660a)
这些「自说」很早就已传出,《杂阿含经》记载着释尊说《优陀那偈》之事:
一时,佛住毗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尔时,世尊说一切《优陀那偈》已,告尊者阿难:眼无常、苦、变易、异分法。(T2,p52b)
释尊时期所编集的《法句偈》,由今日南北传所保存的《法句偈》之原始共通部分,可以推知其内容从〈双要品〉到〈婆罗门品〉,共计26品,在释尊晚期已传诵于印度各地(其情形犹如汉地唐诗三百首之普受社会大众欢迎)。
小结:《法句偈》26品本=初期集本【A】,是释尊在世时即开始编集,在释尊入灭时已初步成型。
三、佛灭后的编集
佛灭当年的第一结集,先结集经藏,后结集律藏。结集经藏时,会中五百阿罗汉致力于编集四阿含,对于小品的《法句偈》、《大德之偈=诸上座颂》等,则不归入此次的会内结集,因为这些偈颂早已传诵印度各地,众所周知。
佛灭百年时的第二结集,先结集律藏,后结集经藏。结集经藏时,一方面将四阿含略加调整,一方面将第一结集未编入的自说、讽诵、本事等短篇的偈、经,编成《杂藏》,称之为《小部》,如此共成五部或五阿含。所以,《法句偈》是在第二结集时,才正式纳入会内结集。第二结集参与者下传后,形成上座系。未参与第二结集者(说有系、大众系、犊子系)则大致维持原状。西元前251年顷,阿育王时期有上座系的第三结集,会后摩哂陀等人将五部或五阿含往南传到锡兰等国,因而归属在《小部》中的《法句偈》也就传到这些国家了。现存南传《法句经》,共计26品,423颂,编于南传大藏经《小部》。
第三结集时,在印度本土的《法句偈》,内容仍维持《法句偈》26品本=初期集本【A】。到了西元50年顷,说有系的法救尊者,在印度北部另外编集出新的《法句经》,从〈无常品〉到〈梵志品〉,共计33品。《大毗婆沙论》说:
佛去世后,大德法救展转随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梵志颂立为〈梵志品〉。(T27,p1b)
法救所编集的是《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B】,所编集的偈颂已扩及「讽诵」,而不只是早期所说的感兴型的「自说」。
西元200年顷,在印度另外出现混合型的《法句经》,从〈无常品〉到〈梵志品〉,共计39品。但仍标示为法救所编,此《法句偈》39品本=后期集本【C】,主要是将初期集本26品【A】,补入其他13品而成,其偈颂也扩及「讽诵」。
佛灭六百年以后,为了将《法句经》偈颂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便将因缘、譬喻、本生、本事等相关资料编集进来,而有北传的《法句譬喻经》、《出曜经》和南传的《法句注》。
小结:西元50年顷,在印度的《法句经》有26品本=初期集本【A】;又有法救所编集的《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B】。西元200年顷,在印度北部又有标示为法救所编的《法句偈》39品本=后期集本【C】。
四、《法句经》的义理(选自26品)
初期《法句经》【A】的26品是:
A1双要品、A2放逸品、A3心意品、A4华香品、A5愚闇品、A6 明哲品、A7罗汉品、A8述千品、A9恶行品、A10刀仗品、A11 老耄品、A12爱身品、A13世俗品、A14述佛品、A15安宁品、A16 好喜品、A17忿怒品、A18尘垢品、A19奉持品、A20道行品、A21 广衍品、A22地狱品、A23象品、A24爱欲品、A25沙门品、A26 梵志品=婆罗门品。
今摘录其中一些偈颂如下
1a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
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1b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
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
2a非真思真实,真实见非真,邪思惟境界,彼不达真实。
2b真实思真实,非真知非真,正思惟境界,彼能达真实。
3a如盖屋不密,必为雨漏浸,如是不修心,贪欲必漏入。
3b如善密盖屋,不为雨漏浸,如是善修心,贪欲不漏入。
04心若不安定,又不了正法,信心不坚者,智慧不成就。
5a愚者虽终身,亲近于智人,彼不了佛法,如匙尝汤味。
5b慧者须臾顷,亲近于智人,能速解佛法,如舌尝汤味。
6a犹如坚固岩,不为风所摇,?谤与赞誉,智者不为动。
6b亦如一深池,清明而澄净,智者闻法已,如是心清净。
07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未若克己者,战士之最上。
08若人寿百岁,不见最上法,不如生一日,得见最上法。
09汝若自默然,如一破铜锣,已得?盘路,于汝无诤故。
10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木匠之绳木,善行者自御。
11少壮不得财,并不修梵行,如池边老鹭,无鱼而萎灭。
12第一将自己,安置于正道,然后教他人,贤者始无过。
13自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自己善调御,证难得所依。
14莫以利他事,忽于己利益。善知己利者,常专心利益。
15奋起莫放逸!行正法善行。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乐。
16此世界盲暝,能得见者少,如鸟脱罗网,鲜有升天者。
17一切恶莫作,一切善应行,自调净其意,是则诸佛教。
18若人归依佛,归依法及僧,由于正智慧,得见四圣谛。
19苦与苦之因,以及苦之灭,并八支圣道,能令苦寂灭。
20此归依安稳,此归依无上,如是归依者,解脱一切苦。
21诸佛出现乐,演说正法乐,僧伽和合乐,修士和合乐。
22若见他人过,心常易忿者,增长于烦恼;去断惑远矣。
23虚空无道迹,外道无沙门。众生喜虚妄,如来无虚妄。
24应伐欲稠林,勿伐于树木。从欲林生怖,当脱欲稠林。
25男女欲丝丝,未断心犹系;如饮乳犊子,不离于母牛。
26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无论昼与夜,彼常念佛陀。
27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无论昼与夜,彼常念正法。
28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无论昼与夜,彼常念僧众。
29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无论昼与夜,彼常念于身。
30当乐不放逸,善护于自心。自救出难处,如象出泥坑。
31若于此世界,降难降爱欲,忧苦自除落,如水滴莲叶。
32不伤深固根,虽伐树还生。爱欲不断根,苦生亦复尔。
33舍过现未来,而渡于彼岸,心解脱一切,不再受生老。
34诸施法施胜;诸味法味胜;诸喜法喜胜;除爱胜诸苦。
35杂草害田地,欲望害世人。施与离欲者,故得大果报。
36无慧者无定,无定者无慧。兼具定与慧,彼实近?盘。
37自为自保护,自为自依怙。汝应自调御,如商调良马。
38若于此世间,不着善与恶,无忧而清净,是谓婆罗门。
39如月净无瑕,澄静而清明,灭于再生欲,是谓婆罗门
40若遍知一切:有情死与生,无执善逝佛,是谓婆罗门。
五、结语
《法句经》的要义不出戒、定、慧三学,并以灭除无明烦恼为修行的标的;实践时以清净当下的自心为要务。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