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唐思鹏:十二缘起论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7日
来源:   作者:唐思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唐思鹏:十二缘起论

 

  2002年8月14日小唐老师在彭州龙兴寺讲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顺逆观十二缘起而成无上正等正觉。今天以十二缘起为内容,给善友们讲说:希望善友们在听法当中,也如像我佛如来一样,于七七四十九日之内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十二缘起诸位大部份的都背得,但是这里边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些道理悠为深细,极难通达,如果真正能把十二缘起通达了、弄清楚了,就真正理解佛法了,理解唯识、也理解中观、更懂得我们修行在那个地方下手,怎样解脱,这一系列的理、法、以及修行的次第,都可以说在十二缘起中淋漓尽致、圆满的体现。

  现在我们把十二缘起背一下,如果背得的,可以不作笔记,如果背不得的,希望善友们能写得起字的,把这十二个法写下来,然后把这十二个法作详细的、一层一层的剖析,而后善友们在听时,才有真正的收获。

  这个十二缘起首先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当然有些新来的居士,不一定对这十二法了解,但找老居士、老菩萨们给她们写下来,帮助她们。

  因此,我们首先给善友们提示,我们学习十二缘起,真正把十二缘起切底弄清楚了、通达了,不是圣者也是贤人,如果没把十二缘起弄清楚,再你学什么法,还是不能入门,因为这个十二缘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有的法都包括在内,所以为什么释迦牟尼当年仅仅修十二缘起就解脱、就成佛。那么我们现在也是学佛的人,对这个缘起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我们认识它,如何依此来修行?如何依此来得解脱?所以这些问题都应该有一个具体的、准确的、圆满的答案才行。

  十二缘起又叫十二因缘,严格说十二因缘的说法,不如十二缘起说法正确。因缘的因字是生法的亲因,十二缘起着重偏于增上缘来讲,那么十二法严格说来前能引生后,主要是作增上缘,而不是亲因缘。因此,玄奘法师就把十二因缘更改成十二缘起,那么十二缘起的缘怎样讲?缘是条件义、引生义,所以缘具备两个意义,一个是条件义、一个是引生义,现在如象说十二缘起当中,无明缘行,就以无明为条件引生行,以行为条件就可以引生起识来,所以说:这个缘就当条件讲,引生讲。那么现在我们就具体一法一法的讲,讲了过后还要问一问,一个是统一的问,一个是单独的问,犹其是比较学得好的,在组上领导大家学习的,然后重点分别问一下,特别象这类善友更应该把它弄清楚,理解正确,而后才更有力量去弘法利生,希望善友们作个思想准备。

  无明它另有别名叫愚痴,无明怎样讲:无是没有的意思,明是指智慧光明。无明就是没有智慧光明,不能明白事和理,我们大家要知道,宇宙人生当中除了事和理之外,绝无有第三法可得,事是什么?就是我们大家经常提到的三自性当中的依它起自性,是缘起法,它是属于智,代表的是因果规律,另外还有一个就是理,理是什么?就是无为法。也就是缘生法的真实相,除了事和理之外,再找一个法是找不到的,所以只有事、理,如果我们能明白事物,能够明白依它起因缘生法这个道理,那你就有方便般若,方便智慧。如果你有明白真理的智慧,通达无为法,那你就有根本无分别智,实相般若。如果不能明白事,就给它取个名字叫迷事的无明。不能明白理,给它取个名字叫迷理的无明。

  因此,无明来说:如果根据《解深密经》、《金光明经》如来解说,应该是有二十二种,但是二十二种规纳起来不外乎就是这二个方面:一个是迷事无明,一个是迷理无明。我们如何来对治迷事、理的无明?要用方便、善巧的无分别的后得智慧,来代替对治迷事的无明。另外用通达实证诸法真如实相的智慧,来代替对治迷理的无明。我们学佛就要把无明两个字弄清楚,每一个凡夫都有无明,他既不明白因果规律,不明白世间因果规律。既不明白世间因果?那个凡夫又把出世间因果弄清楚呢?更不能如实了知。所以说它决定着一种迷事的无明,另外来说:这个因果须然是真实,不显示前后相似相续的因果,而不是一层不变带主宰性、带实体性的因果。所以这里就显示了实我不可得,实法不可得,这就是人生宇宙从因果,从依他起、从缘生法上,所显示的真理。如果说:这个不能通达、不能明白,那我们就有一个另外的无明,就叫迷理的无明。有了迷事迷理的无明,进一步就会引起我们的行为。

  无明缘行的行,就是我们身、口、意的造作活动,身、口、意三业简单在佛法里边称为行,所谓身行、语行和意行,行也就是造作意义,也就是业力。但是还有一个行字的意义,如像我们长时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而这个诸行无常的行,它不带造作讲,而是指的一切牵流、变化、无常、生灭运转的有为法,也就是说:无明缘行的行当造作讲;诸行无常的行,当生灭变化讲,这两个行的意思是有差别的。但是我们现在给善友们讲的十二缘起,是由无明缘行的这个行,所以应该指的是我们身、口、意三种造作活动,也就是指我们的一般不善的欲行、恶行,那么不善的欲行、恶行是怎么来的?就是由于我们有迷事、迷理的两种无明为根本而形成的、引生的,因为我们世间凡夫,善友们记住一点,所以为凡夫者,是身、口、意三业随无明行。那么我们没得迷事迷理的无明,而是通达事理,据有真实的智慧,用智慧指导我们身、口、意三业,我们就可以解脱出离,也就是说一切圣者,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而行。

  凡夫身、口、意三业随无明行,圣者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行,我们哪一个一天没有身、口、意三业,嘴要吃饭、说话、品偿各种各样的味道,这些是属于口业方面,另外我们身体,手足曲伸,运奔往来,或者布施,或者特物放生,或者离欲戒淫,或者杀、盗、淫,这些都是身业的表现,还有我们心里常时都在分别、思维有各种活动,我们在睡觉时,有时也在做梦,意识都在活动分别。所以每一个人天天可以说:身、口、意三业不停的都在造作活动,那这个造作活动,如果我们是以无明为根本来指导它、来支配它,这种身、口、意三业绝对就是错误的、是染污的、是乖反的,这种身、口、意业就会出现两种问题,一是善业,一是恶业。这个善业和恶业他的分别在什么地方呢?如果我们内心里烦恼生起来支配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这个一般都是恶业,犹其是有嗔心所为根本,而引生的十种小随烦恼,这个就称为相应无明,有了相应无明来支配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这样的三业绝对是不善的。如果我们不得嗔心所,也不得小随烦恼,只有十一善心所生起,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世间善业。为什么叫世间善业?是我们在作这些善业时,第六意识没有通达,所作一切见、闻、觉、知世间诸法,因缘聚会,如幻无体,无我我所,远离分别执著,他不能这样认识和作法,他不具备这种特殊的认识行为。这种虽然在作善,也有无明,有无明夹杂在里面,这个善就被染污。因此善也叫有漏善,有漏善只能赶人天善果,不得解脱。无明缘行,给善友们讲清楚,无明有迷事的无明和迷理的无明两种外,我们在行为上有善、恶两种出现。

  那就还要明白另外三种无明:一个是恒行不共无明。一个是独行不共无明。一个是相应无明。什么叫恒行不共无明?恒行就是长时都有无明生起活动,主要是指第七末那识,执阿赖耶识见分为我,而不明白阿赖耶识的真实相与末那识生起的这个无明无间断,始终前后相似相续,与他相应而起,从未来际都存在,这个无明称之为恒行不共无明,恒就是不断义,行就是相应义,也就是第七末那识常时都带有这种无明生起相应,迷惑第七末那识的认识,使他不能把所缘境认识清楚,而起我我所执,所以这种与第七末那识相应的叫恒行不共无明。什么样叫不共?不与嗔心所同起,不与小随烦恼同起,所以叫不共。恒行不共无明,恒就是不断,行就是相应,不共不与嗔心所同起而引生小随烦恼,这就叫恒行不共无明。

  独行不共无明,独行就是有时与心王相应,但是有间断,不象末那识不得间断,有间断来说他又不与嗔心所和小随烦恼同起,也是独自生起,但是他有间断,主要表现在第六意识相应的无明。

  第六意识它有间断《唯识三十颂》云:“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也就是说:修无想定入灭尽定,生无想天,睡眠、闷绝,这五种情况,意识不起,既然不起,就无有与意识相应的无明生起,所以与第六意识相应的无明就有间断,不象第七末那识相应的无明恒行没得间断,所以就不能称为叫恒行不共无明,而只能称为叫独行不共无明。

  但是另外第六意识,有时无明相应时,还有嗔心所也会生起,小随烦恼也会同时生起,因此我们就把有嗔心所和有小随烦恼两个同时都与第六意识相应的这个无明,称为叫相应无明。

  说明第七识第六识两识分别的无明有三:恒行不共无明在第七末那识上,独行不共无明与相应无明在第六意识上,无明就是不明事理,然后就执我执法,颠倒梦想,我们要远离我法执著,不生颠倒梦想。就要把第六第七两识的无明去掉,没得无明与之相应,我们就可以解脱,没得第七末那识的无明与之相应,就不会执阿赖耶识见分为我,没得第六意识的无明相应,就不会有分别和俱生我法执,众生就可以由此解脱出离。所以说:在这个地方就明显说明一个问题,有无明相应,以它为根本,以它为条件,然后来作缘,就会引起杂染的、染污的身、口、意三业。

  如果没得无明,是般若为根本、为缘、为条件,然后就会引生起,我们清静的、正确的、如理如量的、不取不舍的身、口、意三业,所以这一下就可以看世间和出世间形成的根本,也就最终因果的建立,染净的两大因果建立就由此可以看出来。

  依他起自性,指的是有为法,圆成实自性,指的是无为法,遍计所执自性,指的是实我实法,说遍计所执是空,是指实我实法是空,说依他起是有,指缘生如幻的事相是有,圆成实来说是无为法,这个指的是二空真理,我空法空这个空的道理,过去、未来、现在三世都找不到实我实法,左方、他方、东南西北乃至十方也找不到实我实法,还有一个就是或出世不出世,找不到实我实法,所以实我实法是空这个道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圆满现成,真实不虚,他是无为法。遍计所执自性他是实我实法,实我实法就如龟毛兔角,石女的儿。似我似法是如幻,实我实法是空,我们讲有是讲无为法二空真理是有。我们讲这个法如幻这个是依他起的有为法如幻。因此,这个自性很多人都认识唯识的自性很不好理解,实际这个自性就是实我实法、或者是幻我幻法,所以这个自性,法之别名,就看他用在什么地方。那么我们明白事的智慧,又名后得无分别智(方便智),如果我们明白二无我的无为法,那我们就有根本无分别智(实相智),不明白这两点,就叫迷事迷理的无明,迷事迷理的无明主要表现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的见分上。因为无明迷事迷理,执一切诸法为真实,执有为法是真实,执无为法也是有体,这个就叫法执,执身、心念、意识、诸识为我,这个就是我执,我执也是法执当中的一部份,从能执上讲,一般都是我执,从所执上来讲,一般是为法执,人执意识当中的一法,所以说我执也是法执的一少分。凡夫身、口、意三是随善、恶业而行,身三、语四、意三业,共十善、十恶。

  善业当中身业三种:持物放生,乐善好施,离欲戒淫。

  语业四种:成实语,和合语,柔顺语,庄严语。

  意业三种:无贪广行布施,无嗔长生慈悲,无痴明白事理。

  如果与以上十善业相反的,就是十种恶业,杀、盗、淫(在家居士主要指邪淫)是身三恶业。两舌、妄语、恶口、绮语、这是语四恶业,贪、嗔、痴三毒是意业的三种恶业,但是我们造善恶业都要熏习成种,善友们大部份都知道《八识规炬颂》上:“界地随他业力生”。阿赖耶识随他意识或前六识造善、恶业熏习成种,作为增上缘而变生的,“界地随他业力生”的他,就是前六识所造善、恶业力为增上缘而变生。

  行缘识,行就是指身、口、意三种造作活动,造作活动严格说来一般有三,一个是善,一个是恶,另一个是意业上,主要是指意业叫不动。也就是我们修定力。善业他根据造作的程度、等级而分上中下三个类行,如果是上等的善业作增上缘,将来招感天上。主要指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六天都在我们欲界,这个就是上等善业作增上而招感。二是中等善业招感人趣,三是下等善业招感阿修罗趣。阿修罗主要是指我们人和天上的众生,有一类好斗,嗔心重,烦恼重,但是他又有一定善业福报作增上招感,所以这个就是下等善业招感的,我们大家就要知道三善业,就是我们身、口、意三业在善时有三个类型等级招感。另外恶业也有三个类型等级,上等恶业招感地狱趣,中等恶业招感饿鬼趣,下等恶业招感旁生趣。你问三恶道是怎样形成,主要是盖欲,使世间定慧不容易生起来,盖欲有五种:贪欲盖、嗔恚盖、愚痴盖此三叫三毒,然后再加掉举恶作;另外还有就是昏沉睡眠;但有的地方,是贪欲、嗔恚、疑盖、掉举恶作、昏沉睡眠,这也是五盖;总的来说:要把五盖去掉。如果我们修世间离欲禅定,多指的是,去掉贪欲、嗔恚、掉举恶作、昏沉睡眠及疑这五盖。因此,他去不了无明,断不了无明,不能出离三界。如果我们是修出世间止观,一般来说就要把愚痴、无明也要加上,也要除谴。这里有点差别,那么我们呵五欲、去五盖,而后就可以使我们的心得定,专心一处,然后得止、得定,那么这种定境修得很殊胜,定境功夫很高,将来就会生在色界四禅天中,如果我们在色界或者在欲界,我们不仅厌离下界欲的粗苦,还要厌离色界有形有相的物质身体和世界,而后以无色界作为心向,修习的对象,然后看你修那一空定,有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如果修这些定,将来生在无色界天中,所以色界、无色界是定业作增上缘所招感,我们这里三善道、三恶道,善恶业各有三个等级招感,由此三界六道就是我们所作的善业、恶业、不动业(定业)作增上,而后招感的。我们在作善恶不动三业的时候,眼等前六识,它是能熏,那么每个众生都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所熏,如果能给前六识造善恶不动三业,熏习的业种储藏在阿赖耶识里边,这个阿赖耶识就有个名字叫异熟识,异熟识专门是储藏业种,业种是变生三界五趣的异熟是从因果上建立的,所以称为异熟识。我们此处讲:行缘识,依我们三业为条件为缘,作能熏,熏习成种储藏在阿赖耶识里边,这个就叫行缘识。

  引起异熟识,简称异熟,真异熟有三义:一、不断义,二、业果义,三、周遍三界义,如果具备这三义,就叫真异熟。所谓不断义:我们前六识都有间断,它就不具备不断义。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它具备不断义。业果义:在八识当中第七末那识它不具备业果义,它不会造业,不会随业变果,而具备业果义的只有前六识和阿赖耶识,前六识造业,阿赖耶识储藏业种。前六识属于满业,感异熟生。阿赖耶识属引业,感异熟。所以真正具业果义的就只有前六识和阿赖耶识,但前六识不具备恒常不断义,第七识又不具备业果义,阿赖耶识又具备业果义,恒常不断义。三、还要具备遍三界义,在八识当中,严格说来,真正遍三界,只有六识、七识、八识三识但是第六识,无想天没得,修无想定也没得,还有一个在无色界里面,无所有也没得,所以它一般来说:虽然三界可遍,但不一定是每一地每一天都遍。第七末那识随阿赖耶识所生所系,阿赖耶识在哪里它就在哪里,有阿赖耶识就有第七末那识,所以第七识第八识三界具有。但是前六识与这三义当中,恒常义前五识不具备,第六意识也不具备,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才具备恒常义、不断义;八识当中只有第七识不具备业果义,前六识和阿赖耶识才具备业果义,八识当中前五识不具备遍三界义,只有后三识才遍三界,只有阿赖耶识全部具备,末那识只具两义恒常不断义和遍三界义。第六意识也具备两义业果义和遍三界义。阿赖耶识三义具备。所以阿赖耶识受熏业种,储藏业种,随业种变果,把这一个识叫真异熟识,简称异熟识。阿赖耶识是坚住性,在能熏四义当中,坚住性、无记性、可熏性、所熏与能熏共和合性。那既然具备坚住性,当然它不断;第二个来说阿赖耶识具备业果义,就是它能够由业力变现三界五趣有情根身和器界的异熟;第三个它又遍三界义,所以三界九趣都可以有阿赖耶识,就是说阿赖耶识三界九趣它都可以变生。而不象前五识,无色界全部没得,色界没得鼻、舌二识,欲界才全有前五识。讲到这里,异熟叫真异熟要具三义,恒常不断义、业果义、周遍三界义。只有阿赖耶识才具备叫真异熟。异熟有三名:

  1、异时而熟,所谓异时,就是不同的时间才能成熟,这里专指因和果,前后时间有差异也就是说造业过去,赶果在现在,造业在现在,赶果在未来,因果贯通三世,而不是因和果是同时的。时间有差异,叫异时而熟。

  2、异性而熟,我们在作业时,业有善业、恶业、不动业,感果的时候就没法称:善业感善果,恶业感恶果。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所以在果上只有苦乐的差别,而没有善恶的差别。意思是因有善恶,果是无记性,不带善恶性,所以因果异性有差别,所以叫异性而熟。为什么因果异性而熟?如果我们说:我们作的善业感果也带道德性,那在感道德性果的时候也就不会作恶业,因为他的果本身带道德性。就把我们局限在道德性当中,你要想作非道德性的恶业是不可能?那么生在天上,永远都在天上,不可能下堕,你就不会造恶业,那么造了恶业感的果也带恶性,那么你在恶性的果中,就不可能造有带道德性的善业,那永远就把你局限在、固定在恶性的果中,那你要想到善趣当中就不可能?由此,六道轮回就给与否定了,就不能建立,我们要想解脱也是不可能?你那个果始终都是恶性的,你要想造善业,甚至要造无漏业出世解脱,不可能了?

  3、变异而熟,那么众生造业的时候善友们还要明白,业不是绝对的善业、也不是绝对的恶业,在造善业的时候善中有恶,以善为主,故称善业。在造恶业的时候恶中有善,以恶为主,故称恶业。正因为这个恶业当中有善,善中有恶,所以你生在了善趣人天当中去了,你乐报受尽,不善的业现行,他就要下堕,你如果纯粹都是善业,不得恶业现行,堕落不下去。那么我们百分之百都是恶业,不得少分善,那恶业这个报受尽了不得善业来牵引上升。那你就不可能从三恶道起来,所以人们在作业的时候犹其是世间一般的人作业,他这个业力都是夹杂的、黑白夹杂的业,只是说它站的比重不一样,有多少,善业比重多称善业,恶业比重多称恶业,恶中有善,所以善业报尽恶业现行,就得下堕,恶业报尽善业现行,就得上升,相互转换,无有穷尽;所以六道轮回运转不息,这就是行缘识。

  能熏四义专指前七转识叫能熏,阿赖耶识叫所熏,能熏有四义:1、有生灭,2、有胜用,3、有增减,4、能熏与所熏共和合性。

  1、所谓有生灭,就是指前七转识是有为法,由潜能生现行的显能就叫种子生现行。显能又熏习为种子,就叫显能转化成潜能,它时时刻刻都在运动转化,种现熏生,没有一刻停顿。说明了它是有为法,有为法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的有为法才能作能熏。(佛教里头另外有一派,他有这个说法,他说:真如的无为法,既可作所熏,又可以作能熏,无明熏真如。他说那就是世间,真如就成了所熏,无明是能熏,真如熏无明,真如是能熏,无明是所熏,就由此解脱出离)。真如是无为法,叫如如不动,他有法作能熏没法作能熏?如果他可能作能熏,又能作所熏他就在动,在动的叫无为法?是有为法?有为法才能动,无为法不能动。严格说来,他们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是虽然是错误的,现在有很大一部份人他们都是这种讲法,也就是说讲无为缘起的人,一般在理论上都是这么讲法,而我们所谓的这种前六识或者前七识是有为法,有生灭才能作能熏,如果没有生灭是无为法,不动就不能作能熏,不能熏习。这种说法是有为缘起主张,是唯识学的主张,所以善友们要记住,确实只有动的有为法才能作能熏,第一个是有生灭,无为法不能作能熏。

  2、是有胜用,胜用就是熏习的力量要强,作用要大,如果能熏的力量弱了,就不能熏习成为种子储藏在阿赖耶识当中,这个可以我们当下能够检验,如象我们要读背得某一段圣言,或者诗句,或者偈语。如果我们走马观花,略看一眼,这个力量弱你就熏习不到阿赖耶识里面去,也就是说熏不成种子。你就记不到,要看几遍,反复的熏,让种子熏到阿赖耶识里面去,你就记得、背得,背得了过后,稍微一作意种子立即生现行,所以就记得。说到这里,我们有些善友说我们学了记不得,严格说来,还是我们没有反复思维、作意、领悟,用强胜力熏在阿赖耶识当中去,以种子的形式保存在阿赖耶识里头,如果你能作到这样,你甚么时候想用,象电脑一样健盘一敲,信息保存在数据库里边,调起来用就是了,你熏都没熏进去,那你就没得信息,是空的,调不出来,是空白。所以真正就是说,增强记意,反复读诵、思维,是增强记意的最好办法。所以我们要去多读、多去理解、多去背,然后把它背熟了,要烂熟于胸,真正要把这个种子熏在阿赖耶识里头去,熏得很厚,所以第二叫胜用,有强胜的作用,力量强才熏得进去,力量弱了就熏不进去。如象我在讲法一样,如果大家专心听,就把大的内容熏在阿赖耶识里边去了。如果在我讲法的时候,心里开了小差,心跑了,就象《六门教授禅定论》里头讲的:“一会儿心里想到家里边的孙娃子,或者他们怎么煮饭,吃个什么?屋的猪又怎么办?老头子是不是又去打馆子去了”。这个作意就没专心听法这个在《六门教授》里边讲:“邪定作意”,也就说:“思亲属、思家卷,思亲朋好友”。没有专心在我们学习上,意识跑了,所以这个来说,要把种子熏在阿赖耶识里头,就熏不进去,也就是说你没有接受。象现在那些学气功的一样,你就没有接受信息。这个来说,佛法虽然不是气功,我们在讲授,你在专心尽致的玲听,心里又在思维。这个在《六门教授禅定论》里边叫:“于法留清净”。什么叫于法留清净,于法就是所听正法,清净就是意识上,除去一切杂念妄想,把心收回来,专心尽致,恭敬虔诚,玲听授教,把每一句每一字都听清楚明白,让它熏习在阿赖耶识里头,把这个信息储存在阿赖耶识里头保存起来。所以有的人听一遍,他(她)永远不忘。有的人听十遍,他(她)还不得好多印象,这个来说,主要是在听的时候,用心的程度、用功的程度、接授方面的程度,还是有差别。所以说能熏中的胜用很重要,一定要有强胜的作意力,然后才能熏,熏种子,才能够把信息输在阿赖耶识里头去。

  3、有增减,因为有为法一般它都是波动的,也就是它不是一味的,时而在增,时而在减,时而力量强,时而力量弱,那熏习的种子来说,由于种子在里头,各式各样的种子,类形不一样,性质不一样,多少不一样,所以不会达到圆满境地。时而增,时而减,时而有,时而无,时而弱,时而作用强,时而作用羸劣。

  4、还要与所熏共和合性,这个与所熏共和合性指什么?我们的第六意识,耳朵听,心在思维,然后第六意识跟阿赖耶识密切配合,相互协调,两个一个作能熏,一个作所熏。就象我们拿一口锅下面在传火,要想把锅上熏锅烟墨,必须烟子就熏在锅上,如果我们在山门外面安一口锅,在里边用多少柴架起,熊熊烈火,污烟冲天来熏,熏了半天锅还是在门外,没有熏上锅烟墨。这就是能熏所熏没配合,所以能熏与所熏共和合性。讲到这里,说明一个问题,我在讲,你们还是要有所收获,也还不是彼此要互相配合不行,就是说我要专心讲、认真讲、深入浅出的讲、对机而讲、你们接受的能力水平来讲。那你们在熏的时候,也要本着虔诚、恭敬、殷重这三心来听,在听时,还要收其心,查其念,专心尽致的边听边思维,边理解,随着我的思维,随我的境界而转,这样来说,你们就有收获,如果我在讲这里,你在讲那里,那就不行,那就象熏锅烟墨一样,熏不上,这就叫与所熏共和合性。以上就是能熏四义,有生灭、有胜用、有增减、与所熏共和合性。

  阿赖耶识叫所熏,它也有四义:

  1、坚住性,所谓坚住性,阿赖耶识不象前六识有大的生灭间断,它是一味前后相似相续,非断非常的这样存在着,如《解深密经》里边讲:“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暴流就是前后相似相续,非断非常,你说它是疆死不变吗?是错的。你说它是中间有间断吗?也是错的。所以它既在运动流转,中间又没得间断,前后相似相续,非断非常,这个就是坚住性,而不要把它理解成固定疆死不变,带有体的这个性质去了不是,所以这叫坚住性。

  2、无记性,所谓无记性,就是阿赖耶识不善不恶,它不造善恶业,同时它也不得烦恼与它相应。因此阿赖耶识本性就是无记,没有善恶可记别。前六识有烦恼与它相应时其性是恶,有善心所与它相应时其性是善,如果没有善心所、烦恼心所与它相应,只有遍行、别境心所与它相应时,就是无记性。前六识三性都有,第七末那识它虽然有烦恼心所与它相应,但它没得嗔心所,没得小随烦恼与它相应,它也不造善恶业,一味向内,为系阿赖耶识见分为我,所以第七末那识其性也是无记性,不带道德、不带非道德性,所以它是无记性。但是末那识的无记性跟阿赖耶识的无记性有点不同,末那识要执我执法,那么有我法执就把外面诸法的真实性遮被住了,能认识诸法真实性的见分智慧的正确认识,也就遮被住了,使所缘的真如法相不显,能缘的正智不生,智与理不能现观相应,所以它就叫有覆。就是说我法执把智慧法性真如遮被住了,所以它须叫无记,它叫有覆无记。阿赖耶识无覆无记,常时体性显露,没得我执,没得法执。虽然没得我执法执,但它不是智慧,原因是烦恼的种子也储藏,前六转识所造善恶业的种子也储藏在它那里头,这些种子是他的相分,所以就把阿赖耶识给染污了,而不是清净的不是智慧的,不是无漏的,而是有漏的,染污的,虽染污但没得我法执的遮被,叫无覆无记性。

  3、可熏性,指阿赖耶识,它长时都没得我执法执遮被,体性显露,随时都在接受前六识的熏习。所以说晚上做梦,我们梦中也可以熏种,第二天眼睛一睁,虽然已经醒过了,但还能记住梦中情节。说明阿赖耶识还是在接受信息熏种,这个叫可熏性。

  4、与能熏共和合性,就是说阿赖耶识本身也要与前七转识能熏互相协调配合,然后它才能够接受信息,才能够熏习成种,保存于赖耶识中。那么我们懂得能熏所熏各具四义,然后才能够明白行缘识的道理。

  也就是说行是身、口、意三业的造作活动,为什么能引起异熟识,就是前七识作能熏,阿赖耶识作所熏,能熏所熏结合就有种子储藏在阿赖耶识里头,而这种种子主要指善恶业种子和不动业,这三类种子储藏于赖耶识之中,赖耶识随业种变果,就有我们刚才所说异时而熟,异性而熟,变异而熟这三异,再加上阿赖耶识真异熟的三异:恒常不断,业果不失,还有周遍三界。所以阿赖耶识,就叫真异熟识。这个就叫行缘识。

  这里有个问题,如果欲行、恶行、凡夫行,它熏的种子,就有两部份,也可以说是三部份,哪三部份?本身眼等前六识,由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这个种子在阿赖耶识里面叫“名言习气”。如果是以无明为根本,引起的行,这个行的身、口、意三业,犹其是在意业的认识上,夹有无明,夹有我执法执,夹有能取所取,它熏习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边,就叫“二取习气”。如果是身、口、意三业的造作活动,刚才我所讲有善、恶、不动三业,熏习的种子在阿赖耶里边,它就叫“业习气”。由此这一个前六识在运动转化,如果是以无明为根本引起的行,再与这个行造作活动熏习的种子,这个就会引生阿赖耶识异熟识,由此异熟识里边,阿赖耶识里边的种子有“名言习气”“二取习气”和“业习气”三类,

  那么我们不是以无明为根本,而是以智慧为根本,以智慧为根本指导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那意识对事理就没有我法执著,完全能明了,这时熏的种子就可以对治“二取习气”。成为叫般若智慧的种子,由于他的正确认识支配身、口、意三业的造作活动,也是正确的行为。这个行为熏在阿赖耶识里边,就叫无漏福德的业种。由于他有无漏福德,也有智慧作增上,那么本身眼等前六识他的自身转化,熏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边,本识中成了“清净的名言习气”。那么这个本识,行缘识这个识,就不叫异熟识,也不叫阿赖耶识,而叫“无垢识”。

  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凡夫也有行缘识,圣者也有行缘识,圣者的行是以智慧为根本指导的行,以智慧为根本指导的行,由行引生识就叫无垢识,凡夫以无明为根本引起的行,就是欲行、恶行、善恶不动三业,由这个善恶不动三业引生的识,叫异熟识、阿赖耶识。现在又要说明一个问题,就依世间凡夫行缘识的识,又叫阿赖耶识、又叫异熟识、又叫阿陀那识、又叫心、又叫根本识、又叫藏识海、又叫所知依、又叫穷生死蕴等等。

  那么现在我就简单给善友们讲一讲,如何从行缘识,熏习的种子来看,这里头会有个问题出现,转识当中的第七末那识,他就要执阿赖耶识见分为我,阿赖耶识的见分就成了爱被末那识所执的对象,也就是所执的境界,生我法执的所缘境,由此这个第八识根本识,严格说来就叫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它具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这三义。说它叫能藏,我们刚才说了前六识熏习,它能够接受信息,你再多的种子,名言种子、二取习气种子,业种子都能接受过来储藏。就象一个大的仓库一样,五谷杂粮的种子他都能够储藏,从能够储藏五谷杂粮的仓库来讲,它叫能藏。五谷杂粮被仓库所保存所储藏,从种子这个角度来讲叫所藏。从仓库这个角度来讲叫能藏,犹如宝库能够储藏宝物的宝库叫能藏。宝物被宝库所收藏叫所藏。宝库有宝物必须要一个人去守,但是守宝库这个人不晓得这些宝物不是他所有。应该是大家的、国家的。他就在那里起颠倒梦想,认为这个宝库包括宝物都是我所有,他就坚执是我所有,死守不放,这个就叫我爱执藏。犹如末那识执阿赖耶识见分为我一样,也就是守宝库的人,死执唯这是我所有的宝库,他把它守倒起,坚执不放,这就叫我爱执藏。

  菩萨修行到什么时候就不得阿赖耶识《八识规炬颂》云:“不动地前才舍藏”。就是说:修道位菩萨修到第八地时候第七末那识就圆满转识成智了。他就再也不执阿赖耶识见分为我,阿赖耶识就不具备末那识所藏,阿赖耶识就不具备我爱执藏了,他不具备我爱执藏。

  阿赖耶识要具备三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才叫阿赖耶识。这时他不具备我爱执藏,这个时候还叫不叫阿赖耶识?不叫了。但不叫阿赖耶识,他的有漏业种还在,这时又叫什么识?《八识规炬颂》上讲:“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就是无漏的福德,二取习气也不得,只有智慧储藏在本识当中,装圆满了就成佛了,这时叫无垢识,异熟识就不存在了,所以修道位的第八地舍阿赖耶识,修道位到成佛金刚喻定舍异熟识。

  行缘识这个识,可以说它叫阿赖耶识,可以叫它异熟识,从三藏义讲叫阿赖耶识。

  从业种作用这部份来讲招感变果形成三界六道轮回,这叫异熟识。

  从他能够受熏,储藏所有种子,这个叫一切种子识。

  但是这个种子当中,如果从名言习气这部份来讲,我们刚才说了,从业习气这部份来讲,叫异熟识。

  名言习气这部份来讲,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时这个叫集起名心。

  现行熏种子时叫积集名心。

  所以从名言习气,运动转化来讲,就叫心。

  这个很重要,每个识为什么都有他特定的含意,他站在不同的角度讲的,不同的作用方面立的名。这个行缘识,熏的种子很多,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如果我们取喻为名,就象大海的水生波浪,就是种子熏现行。波浪跌下去又为水。就是现行熏种子。水生波,波跌水,就是种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不断的这样运动转化,这个不仅指的是眼等转识和本识之间的关系,也还包括地、水、火、风物质性的一部份名言,还包括表义名言这一部份都在内那这个来说:主要指的是藏识海。藏识海来说就是海水生波,波跌水,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所以水波互相转化,运动很激烈。如象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这个暴流不停的运动转化,这个叫藏识海。

  另外,无论你眼识、耳识这些转识,都要依阿赖耶识为根本,离开了阿赖耶识,转识不能存在,离开了阿赖耶识,地、水、火、风的现行法不能存在,离开了阿赖耶识,三界五趣这些种种的千差万变都不能存在。所以人生宇宙的根本就是阿赖耶识,从这个意义上讲,阿赖耶识就叫根本识。

  但是这些种子再多《金刚经》言:“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以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我们学习佛法,种的善根,再多的种子。看你保存好久,有漏种、无漏种、善种、恶种,佛陀说:“假死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遇会时,果报还自受”。所作业不忘,为什么所作业不忘,百千劫都不忘。因为有一个执持这个种子,保存这个种子,让这些种子永远都不会失掉,这个就是阿陀那识。阿陀那识是个执持义,他执持种子,让种子不会失掉。

  另外阿陀那识又叫所知依,所知就是指的法,有为法,无为法,不管你说世间有好多法也好,百法、万法也好,万法唯识,这些法都有一个根本所依处,如果离开这个根本所依,这些万法统统不能成立。因此这些法所依之根本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第八识又有一个名字,叫所知依。

  另外有漏凡夫阿赖耶识随业飘泊,随业流转招感。不遇善知识,菩提种性,不生现行,永远不得解脱,只有我们遇到了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把我们本有的菩提种性引发成现行,这时我们广积福德,广积智慧,对治阿赖耶识里边的二取习气,业习气。最终转识成智、成佛。这个来说生死就可以穷尽,否则的话,生死无穷无尽,从生死无穷无尽来讲,就叫穷生死蕴。

  行缘识,主要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几个别名,它从不同的角度,也从各个方面,不同的意义建立了诸多的别名,阿陀那识、阿赖耶识、心、异熟识、根本识、一切种子识、藏识海、穷生死蕴、所知依这些都是阿赖耶识的别名。上午讲到行缘识,这里行缘识,主要是从造善恶业,熏成种子储藏在阿赖耶识里边,阿赖耶识又随善恶业种作增上缘,招感三界五趣,形成世间的生死果报。从这个意义上讲,此处的识,应该多指异熟识。

  那么识缘名色,现在我们讲识缘名色,这里的道理有点深,比较细,希望善友们好好听,这个识缘名色的名色二字,实际上就是指五蕴,《心经》善友们都在读:“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名是指受想行识,色就是指的色蕴,名是指的受想行识四蕴,名色就是指的五蕴。为什么把受想行识称为名,因为他不象色法的物质,有其形状,可以眼见,耳闻,身触。而精神性的受想行识需有作用,但无行持,超越时空,是属精神性的能量,对一般的人来说,他不易了知,不易理解接受。所以只有用概念。名言来进行代表诠释显示。所以就只有名,名就是受想行识四蕴,色就是指的色蕴,名色就是指的五蕴。那么此处所说:识缘名色,就是指阿赖耶识,异熟识可以变生起世间有取五蕴,这个五蕴来说分两部份:一部份是有取五蕴,又称杂染五蕴,又称有漏五蕴。

  另外一部份就是无取五蕴,也就是清净五蕴,无漏五蕴。

  那么这个五蕴为什么有染净?有漏无漏?有取无取?如果我们有执著,有邪见,有分别,熏习的二取习气,由二取习气作增上,然后生起色受想行识五大类法,其性是有漏的,其性是杂染的。

  如果我们没有二取习气,没得我执法执,能够通达无我无法的真理,以这种般若智慧作为变生五蕴的增上。由此对于五蕴就是实事求是,有即知有,空即知空,不增不减,而就还他一个五蕴的真实相。这种五蕴,名字曰:清净五蕴。名字曰:无漏五蕴,也就是无取五蕴。有取五蕴是凡夫;无取五蕴是圣者;有取五蕴和合所成的根身,是属于三界五趣,四生九有的有漏身体,其身夹有生老病死诸苦。

  那么如果没有我执法执清净五蕴的身体,这个身体就是佛身,佛的身体,也就是远离生老病死,常时都是庄严、清净、无漏、美妙的佛身,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前提,如果是以异熟识变生的名色,他就决定这个名色的五蕴,就是有取五蕴。如果是以无垢识作增上,也就是清净的、无漏的。所以识缘名色的这个识,就看指甚么识,圣者也有识,凡夫也有识,凡夫的识是根本识阿赖耶识,异熟识。圣者的识是无垢识,大圆镜智,那么无垢识来缘起名色,就是佛身佛土,以异熟识来缘起名色,就是凡夫的根身器界,所以这个地方,识缘名色里头很有内容,那么现在我们就要给善友们讲一下,凡夫异熟识是如何缘起名色有取五蕴的,这个就涉及到曾经我们学习过《八识规炬颂》中讲:阿赖耶识有五种作用,受熏、持种、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去后来先作主公。就有这五方面的作用,能够如实了知这五种作用,也就能真正理解识缘名色的深刻含意。

  首先我们上午就说到一个问题,前七转识为能熏,阿赖耶识为所熏,能熏所熏结合就会熏习成种,这个种储藏在阿赖耶识里边,由阿赖耶识也就是根本识所摄藏,所执藏,但是这里边的种子来说,就有三大类,有名言种子,有二取种子,有业种子。

  一、名言种子又分二类,1、表义名言。2、显境名言。表义名言是诠表诸法的概念语言,也就是我们翻开书本,书本上的文字,这些知识、语言,如果我们反复的读,反复的诵,然后就可以熏习成种,我们作的诗,作的文章,学习的佛法,这些都能保留种子,让他在相对的时间内一般不会失掉,我们运用的时候稍加作意,然后就能记意,这一种语言文字熏习的种子,严格说来就叫表义名言。表就是诠表,义就是所认识的诸法,诠表一切诸法的名言概念,熏习的种子就叫表义名言。

  依这个名言概念所诠表的对相,也就是具体指的:八识、五十一心所,色法这些。如果他们在潜能阶段储存在阿赖耶识里边,这部份的种子就叫显境名言。

  显境名言是缘生法的种子,有为法的种子,具体指的心、心心所法,表义名言是诠表心心所法的概念语言。所以这两个把他分清楚,这里边表义名言当中,名言种子的表义名言,只作生起一切诸法的增上缘,它不能接直作亲因缘。显境名言作一切诸法生现行的亲因缘,平常说决定一切事物生起现行时,他的性质不变,这个主要是指的显境名言,眼识生现行时,始终是眼识,它不会转化成耳识、鼻识、舌识。那么色种,种子生现行时,他始终都是色法,而不会转化成眼等诸识,同时色种生现行时,它也不会转化成所谓的二取习气的现行法,以及业力所形成的外貌形态。它始终都决定一切事物生起性质的,所以这个来说,一般都是形成诸法的亲因,决定事物主要性质,是生诸法的亲因部份。

  二、二取习气是执我执法,能取所取的习气,它生现行时,是决定这事物是杂染的、有漏的,一般是由二取习气来决定它,如果有我执法执,有能取所取,那这些事物生现行时,无论如何也是有漏的、杂染的。

  三、业习气,业习气来说,他是作为一切事物生现行时,就是有种种的外貌形态,千差万别的外表形态,就是业作增上,业力构成的,在这里边就给善友举个例,如象我们是个人,但是这个人的身体,就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每一个人又有八识,又有心所,又有色法,这些来说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法构成的。严格说来它都是由名言习气作亲因变生而成,无论你是甚么人,这个性质不变,但是如果没得二取习气,那这个身体应该是无漏的、清净的,那他就不是一般世间的人,而是圣人,超凡入圣的圣人,如果有二取习气,那这个人身体其性是杂染的,有漏的,首先决定着他是世间凡夫,流转三界,他不会解脱;我们这个人,虽然都是地、水、火、风四大及五蕴和合,但是他的外貌形态各有差别,从性别来说有差别,就是同性来说也有差别,相貌、身体个体的差异各个方面他都有差异的。这个差异的形态就是业力构成的,所以这一件事物上面就有因和缘的两部份。在缘上面,又有二:一是二取习气作缘,二是业习气作缘,因来说就是名言习气作因,那识缘名色。

  这里边我们要给善友们讲一个问题,甚么问题?佛法里边讲的,识变果,一般有二种变法,一是随因缘势力变,一是随分别势力变。《成唯识论》说:“然诸识变,业有二种,一随因缘势力变,二随分别势力变,初必有用,后但唯境”。甚么叫因缘势力变?甚么叫分别势力变?首先我们要明白,因缘势力变,这可以说是人生宇宙的绝对真理,没有哪一法不是因缘势力变,佛法始终都是讲的因缘生法,因就是生起事物的亲因种子部份,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形成事物的主要根据。缘来说:就是形成事物的外部条件,那么有了根据和条件的结合,也就有新的事物形成。

  从我们佛法唯识学的角度来讲,因缘势力变,以眼识为例:在眼识生现行时,就具备因和缘的两个条件,眼识的自种是因缘,但是具备眼识自种缺乏缘,缺乏其它的增上条件,这个种子是不会生现行的,眼识生现行的增上条件,根据《八识规炬颂》来说:一般要具备八个条件,除开种以外。

  一、要具备所谓增上缘的根,眼识生现行时,如果没有眼根,如果没有视神精,眼识生不起现行。如是有了根,有了视神精,没得其它的缘也不能生现行。

  二、就要有所缘境,就是说眼识必须要有所见的色,没得所见的色境,只有能见眼识的见分,没得相分,而眼识生不起来,同时只有亲所缘缘,没得疏所缘缘,眼识的亲所缘缘亦生不起现行,同时见分就不会转化为现行,所以所缘缘是第二个条件;要有所缘的境。

  三、识生现行时,它是前念不断灭,后念相续生,因灭果生,相似相续,从这个意义上讲,还要具备一个缘,叫等无间缘。等就是同类平等,无间前念开导后念,中间没得间隔,无间平等开导生起,显示出这个法是运动的、是变化的、是前后相似相续的、是前灭后生、因灭果生的,从这个条件来讲,这个缘叫等无间缘;这是第三。

  四、眼识生现行时,还要以阿赖耶识为根本依,犹如我们的玉米、小麦,这些种子。要生根发芽、抽枝长叶、开花结果,如果离开大地,那是结不起果的,阿赖耶识犹如大地一样,所以种子生现行的根本所依;阿赖耶识叫根本依,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四。

  五、依末那识为染净依,所谓染净依,染就是指末那识有我法执著就叫染。净末那识没得我法执著就是清净的。前六识之所以叫染,就是末那识有我执法执,所以前六识叫染,前六识要清净,末那识首先要去掉我法执著。那么前六识才会清净,因此,末那识是前六识染净的根本;所以眼识生现行时,除开自种,这是它第五个条件,就是染净依。

  六、是分别依,那就是第六意识,也就是说眼识生现行时,第六意识必须是在活动起现行的时候,如果第六意识没有生现行,那么眼识也不会生现行,要意识分别、意识思维,意识由潜能转化为显能,这个过程,然后作一种增上条件,眼识才能随之而起,在这当中有一个原因就是眼识生现行时见色境,意识有五具意识,明了意识,它与眼等同缘前五尘。如果意识没生现行,它没有活动,不与前五识同起作用,同缘色等五尘。那么这个眼识它也不会生现行。所以眼识生现行时还有一个分别依,就是第六意识;所以这就属于第六。

  七、眼识生现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空间,也就是说我们见色境的时候,如果把这个所见的色境,显色也好、型色也好、表色也好,如果跟我们能见的识,距离太近或者没有空间距离,他是不能见的。就象我们见东西,蒙上眼睛就不能见,所以要拿开,中间一定要有空间距离,然后眼识才能见,所以空间距离,也是眼识生现行的一个条件,这是第七。

  八、眼识生现行时,以人为例还要有一定的光明,如果没有光明,眼识也是不会见颜色,如像晚上黑夜,撑手不见五指,其它诸缘皆具,唯独缺乏光明的条件,那么这个眼识同样生不起来。

  所以这里说明一个问题,眼识除了以自种为因缘外,其它还要有八个增上条件,增上条件这个就叫缘,自种就叫因,眼识生现行,就要因和缘共有九个,所以因为一,缘为杂,共有九。这样眼识才会生现行,那么你看眼识是不是缘生法,很明显这就是缘生法,眼识如是。以此类推,所谓举一反三,以一贯万,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无不是缘生法。即各各以自种为亲因,也要障其它诸识为增上条件,而后这些识才能以种子转化为现行,由潜能转化显能。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所以这个识就是缘生的法。善友们要记住,很多人不懂唯识,一提到唯识,哎呀!唯识它讲的有一个实在的识,实际上他根本就没理解唯识,这个唯识的识,实际是缘生的识。如果离开因缘的识,是没有识可得的,只有众缘和合显现的、如幻的缘生识,那么既然是缘生识,这个识是什么?依它起自性,就是有为法,佛陀在《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既然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唯识说,依它起自性如水月镜花、阳焰、谷响,相有体无,是有而非真,这就是识。说明识是缘生法,识是如梦幻泡影,所以只有缘生如梦幻泡影的识,而没有带主宰性,带实体不变的识,所以说识是缘生,这个就叫识随因缘势力变。

  现在只举了眼识,其它几识,心所是不是随因缘势力变,那更是随因缘势力变。这个心所两个字,一个说明它是心王所有的法。唯心所有,与心相应。所以才叫心所有法,这叫相应心所,心王生现行时,心所随之而起。它不能单独生起,同时与眼识相应的心所,眼识要具备九缘,同时与它相应的心所也要具备九缘,与耳识相应的心王它具备八缘,心所也要具备八缘,相应的心心所随心王的它所具备的条件、所带的缘有多少、聚多少缘、聚多少条件。所有心、心所法都是缘生,那么你说心、心所法是缘生,物质色法是不是缘生呢?更是缘生。

  如像说我们身体的地、水、火、风,地大的物质,所谓地以坚为性,肌骨、肌肉、毛发、五脏六肺,这些都是地大。它也有自种为因缘,生现行时还要以业力为增上缘,还要以阿赖耶识变果作增上缘。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作增上,这个色法的物质不会由潜能转化为显能。所以心、心所法是缘起,而色法亦是缘生法,真正识除了缘生的心、心所、色法之外,那里还有一个独立的法,是没有的。不相应行法是由心、心所、色法三位和合的假法。由此我们说:识由因缘势力变。就是要彻底弄清楚、弄明白,心、心所、色法这些法,这些识无不是因缘和合而形成。有因无缘不能生现行。法不从因生。如果你说:“法从因生,没得缘就可以生现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它离开缘是不能生现行,但是有了缘虽然能起现行,如果没得自种,没得因,只有缘也不起现行。所以说法亦不从缘生,也不从缘起。那么一定因缘结合,才有假像的形成,所以无有一法不是缘生,这就是识随因缘势力变。

  随因缘势力变,显示二个问题:一、说明法不带主宰性。如果带主宰性那里还具备这么多的条件,带主宰性,不具备条件也能转化为现行,说明它不带主宰性。由此佛法讲的实我就是空,了不可得,我叫主宰义才叫我,你看那一位能够主宰,如果能主宰,每一个人都想万岁、万岁、万万岁。但是世上的人千岁或几百岁的人都难找到。有生必有死,会都必离,这是自然规律,法尔如是,任何都不能违逆,所以你能说我主宰我不死,这是不可能的,我能主宰自己不老不可能,我能主宰自己不生病不可能,我肚子饿了主宰我不饿不吃不可能,那么你吃了过后你说只吃不上厕所不可能。为什么?因为我无主宰,一切随缘,因缘所生。所以佛法说带主宰性的实我不可得,就是因为它是缘起法。

  但是又有一个问题,既然是缘起法,又不能否认他全空,如果否认他是全空也是错误的,必定他还有一个如梦如幻缘起的法,我们学佛的人,就要如实了知,缘起之法是有,主宰实体之法是无,没有带主宰实体之法。我们就不执著一个实体之法,不执著带主宰性的我,但是缘起的假像幻像因果是有,所以我们当随顺因果的,还要随顺因果。止其恶,修其善,舍其染,趋其净。而后还要撑握自己的命运,还要依因果而得解脱,所以还要远离断灭、空无边。所以通达缘起法至即重要,这就是法随因缘势力变。

  但是法随分别势力变又怎么讲呢?这个分别,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它有二个含义,然后才能明白,怎样随分别势力变,一个分别是广义的分别,广义的分别就是所有的识都叫分别。因为识有一个名字,叫虚妄分别。《辨中边论》弥勒佛说:“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虚妄分别有就是说带虚妄分别的识是有,也就是指识是有,我们要记住识叫分别。从广义的来讲,所有的识都叫分别,因它是虚妄分别,不能如理认识事理,这是广义的分别。

  另外有一个狭义的分别,专指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利用名言概念,对一切事理,依名取相,分别执著,而这一个第六意识的分别,是狭义的分别。此处所说随分别势力变,多偏于广义的分别势力在讲,也包括狭义的分别在内,现在具体把两个分别,它的性质不同,但是也有内在联系给讲一下:所谓广义的分别,识随分别势力变,我们刚才以眼识为例,说识都叫分别,眼识要以阿赖耶识为根本为例,说识都叫分别,眼识要以阿赖耶识为根本依,阿赖耶识又是不是叫虚妄分别呢?阿赖耶识虽然以它为根本生眼识作增上,协助眼识生起;末那识又能作增上为染净依;意识又能为眼识生起的分别依;我们刚才说了,所有的识都叫虚妄分别。眼识生现行时,阿赖耶识为根本依,末那识为染净依,意识为分别依,它自身也是属于虚妄分别当中的一法;前念开导后念这个也是属于分别势力变,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作增上,协助眼识生起,这就说明眼识也是随分别势力变,从自身的因来讲,它本身就具备分别,它本身就是虚妄分别,才叫识;虚妄分别才叫识,从因来讲,它本身就是虚妄分别势力变。从缘来讲,其它识作它生现行的增上缘,其它识也叫虚妄分别,所以其它识作增上,眼识则生,所以眼识从增上缘的角度,也是分别势力变;眼识是这样,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心所、八识、色法无不是,属分别势力变,只要百法当中任何一法生现行时,其它识作增上,它才能起现行,只要是以其它识作增上的,这个法都是属于分别。

  同时,它自身种子生现行,自身这个识也叫虚妄分别。严格说来,从因的角度讲,也是属于分别势力变;从缘的角度讲,也是属于分别势力变;所以说识从分别势力变。这是从广义的角度在讲,如果我们不能够如实认识分别势力变或决定这个因缘势力,就成为有漏的、就成为杂染的、就成为不清净的世间因果。有漏因果,也就是染分依它,为什么他是染分依他,是因为第六意识是狭义的虚妄分别;他不能如实了知所有一切诸识诸法都是因缘势力变,是广义的分别势力变,其中没有实我没有实法,他不了解这些道理,他认为这些是真实的、绝对的,然后他生颠倒梦想,生我我所,以这个狭义的分别作增上,由此使这一切法在因缘势力变时有染污,而成染分依它。成世间因果,成为虚妄分别的识。从广义上讲就成了虚妄分别的识,而不是如理分别的智。这就是狭义第六意识的分别,最终它可以决定广义的因缘势力变和广义的分别势力变,有漏的、杂染的、是世间因果;是虚妄分别的识,属于染分依他,而不属如理分别的智和净分依他;如果狭义的分别势力变,第六意识能如实认识因缘势力变,分别势力变这个道理,知道法是相有体无,无我我所执,既不生增益执,也不生损减执,如理通达因缘势力变和广义的分别势力变,这时候第六意识它这种狭义认识,它也就能作增上,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智慧在观照,以它这种狭义正确的认识作增上,而使广义的因缘势力变和分别势力就成了清净的依他起自性,又叫净分依它,也是出世间的清净因果规律。这些道理有点深,有点细,但是道理很伟大,真正把这个道理弄清楚了,那善友们说实在话,你们对佛法又要上一个台阶。因为经常佛法里边讲:“然诸变,略有二种,一随因缘势力变,二随分别势力变”。但是很少有人去认真的参悟,去弄清楚。所以如果我们在这个地方作为一个突破口,让他真正理解得很正确、弄得很清楚,由此可以打开一个缺口直接通往解脱的光明的涅槃彼岸,通往无上大菩提。所以在因缘势力变和分别势力变果上。一定要弄清楚。

  因缘势力变,我们说唯识这个识:眼等八识、五十一心所,还包括色法,这些识种、五根五尘这些法是不是缘起法?完全都是缘起法。那么既然是缘起法,《八识规炬颂》说:“九缘八七好相邻”。眼识九缘,耳识八缘,鼻、舌、身识七缘,以此类推,意识六缘,末那识五缘,阿赖耶识四缘,每一法都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形成,那么识就是缘生的识。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些是缘生的识,狭义的第六意识虚妄分别,狭义第六意识的分别势力变,如果生了颠倒妄执,起我法执著,不知这些法随因缘势力变,这样认识就是虚妄分别,是染分依它,是世间因果。每一个识生现行时其它诸识作增上,而使这个法不会生现行,其它诸识每个识都叫虚妄分别,都以分别叫识,既然那些识都叫分别,分别名识,所以这个法生现行,其它诸法作增上,而使他生现行,所以这个法叫分别势力变,同时既然那些法都叫分别,那这一法本身也是属于分别,分别就叫识,眼识生现行,眼识本身也是虚妄分别,所以从自种的因缘角度来讲,也是叫分别势力变,从增上缘其它识作增上来讲,也叫分别势力变。所以这个叫广义的分别势力娈,我们狭义的分别势力变,就是第六意识,能够如实了知广义的分别势力变这个道理,不生颠倒,不生执著,这个第六意识就不得我执法执,这个就是如理认识,正确认识,以此作增上,而使这个广义的分别势力变,将来就成为佛的四智相应心品。如果是狭义的分别势力变,带有我法执著,颠倒妄想以此作增上,而使这些识生现行,就成了有漏的心、心所法,就不叫四智相应心品,而叫心、心所法,所以这个狭义的分别势力变,它就可以决定广义的分别势力变和因缘势力变。是世间的、出世间的、杂染的、清净的、凡夫、圣者都在狭义的第六意识分别势力上来决定。广义的分别势力变和狭义的分别势力变及因级势力变三种在变果上,哪是所认识?哪是能认识?以上三种都是所认识,但是狭义的分别势力变又是能认识。如果我们能认识是错误的,有我执法执,没有把所认识这些因缘势力变、分别势力变弄清楚,这样就生颠倒梦想,就是第六意识,就是凡夫,如果我们把广义的分别势力变和因缘势力这个所认识弄清楚了,那这个狭义的分别势力变,就是正确认识、如理认识、那就是妙观察智,那就是圣者。在广义分别势力变和狭义分别势力变及因缘势力变这三种变果上,很重要一定要弄清楚。

  识缘名色,名色就是五蕴,五蕴有有取五蕴、无取五蕴,根据刚才我们所讲,识随因缘势力变,识随分别势力变;分别势力有广义、狭义两个变义,有取五蕴是狭义分别变中哪一个识作增上,而变生的有取五蕴,是有我我所执,颠倒妄想作增上而变生的有取五蕴(是作增上,而不是作亲因)。有取五蕴和无取五蕴都是以因缘势力变生而成,也是以分别势力变生而成;分别有两种:有虚妄分别,有如理分别;虚妄分别是识,如理分别是智;虚妄分别又是以第六意识狭义的虚妄分别为主作增上,然后使其它诸识都能成为虚妄分别。如果狭义分别是如理分别、正确分别作增上,就能使其它诸识也叫分别,转染成净、成为四智、成为真正的般若;这就是如理分别,这种如理分别、正确分别、它也是缘生法,这就是净分依它,也就是无取五蕴。如果是错误的分别、虚妄分别、也是缘生法,它就是有取五蕴,也就是染分依它,世间因果。所以识缘名色的这个名色,就是指的五蕴。五蕴就有有取、无取两种,统统都是以狭义的分别作增上,而形成有取、无取的,狭义的分别是正确的,如果是在认识上以因缘势力变真实相相符合,这个就是无取五蕴。如果狭义的分别与因缘势力变这个真实相不相符合,就成了有取五蕴、染分依他。

  希望学了过后,大家进行讨论学习,还有自己参悟时,也应在这里多参悟,把广义、狭义分别势力变果和因缘势力变果,彼此三者关系、三者变果关系、形成染净的差别、因果关系,此处道理都应弄清楚。然后才懂得到一般所说的唯识乃至转识成智,甚至所谓的一切诸法跟随有情的认识正确与否为转移故名唯识的这个义理。都能如实知理,就很不错。识缘名色就讲到这个地方。

  名色缘六入:甚么叫六入,六是数目字,入是指的根和境互相协入,就是说境不离根,根不离境,根境互相协入。而后识才能够生起来,六入就是玄状法师所翻译的叫六处,也就是十二处当中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六根处,六根处叫六处,也叫六入,处跟入意义不一样,处就是识生起的处所,识生起的地方。入是根境互相协入,互相渗透,彼此不离。六入简单说就是六根,六根有没有心王部份,心王部份唯有一个根,就叫意根;意根是第七末那识。因为末那识是第六意识生起的根,意根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是心王,它是心王部份。眼、耳、鼻、舌、身五根是色法部份,十一色法五根五尘,色法是物质。意根不是色法,是心王精神部份。前五根有二个别名,叫经纬物质,净色根。净色根,跟其它粗大物质不一样,一般来说:显微镜才能见,肉眼不能见,得了天眼通的人才能见,现在所说的神精这一部份,那是经纬物质,叫净色根。五根来说:前五识就是以根而立的名,依眼根生就叫眼识,依耳根生就叫耳识,意根外作第六意识生起的根,内作阿赖耶识生起的根。意根是末那识。名色缘六入,名色指五蕴,严格说:色蕴里边就包括了五根,识蕴里边包括了意根,名色就应该包括六根在内,但是这个地方他把六根跟五蕴分开讲,所谓名色缘六入,就是以五蕴作增上,就能形成六根而派生六识,然后就可以作增上生起六识,由六识就可以认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由此他就可以建立十二处、十八界,进一步才能够建立起凡夫与圣者。在这个地方一迷一悟,一个解脱、一个不解脱,在此说明了蕴、处、界三科,名色就是五蕴,六入代表十二处,六入就是六根,有六根就有六尘,六根六尘就叫十二处,根尘结合就会生六识,就叫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再加五蕴,这就叫蕴、处、界三科。

  也就是下面六入缘触,这个触包括三部份,根境识三和合生触,触在百法里面有触,色声香味触法有一个触,此三个触含义各有不同,所触一分专指六尘当中色声香味触法的触,所触当中的触是物质,百法当中的触是属精神部份的触,百法的触是在遍行心里面,属于精神,现在讲六入缘触是根境识相结合所生的触,这个触既包括能缘心所有法触的一部份意义,也包括所缘的六尘中触的一部份意义,还包括根触境的一部份意义,所以这个触与前两个触又有不同意义,所以我们要把这个触字弄清楚,这三个触字意义各有不相同,有物质方面的触、有精神方面的触,有根境识和合所生的触。

  行缘识的识不能讲成第六意识,为什么在此要提这个问题,因为有很多资料在讲十二缘起时,把行缘识的识讲成是第六意识,是错误的,原因是他们讲法没有建立阿赖耶识,只讲前六识,不讲阿赖耶识,所以他讲行缘识,只能讲意识,就没有讲异熟识,不能讲阿赖耶识,只有唯识才讲八识,所以唯识他就讲异熟识,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就是这个道理,犹其是讲《中观》、还有讲《毗昙》、还有很多宗派都不讲阿赖耶识,所以它只能讲第六意识,但是他就不会讲出第六意识为什么能会受熏持种,内变根身,外变器界,业果相续,有情生命不断。他就不能把这些道理讲出来。所以只有讲出阿赖耶识,行相业用,才能如实把这些甚深义讲出来,阿赖耶识叫异熟识,他还有哪些别名,使一切种子不会失掉坏,叫阿赖耶识;

  识内变根身,外变器界。现在问几个问题?变生根身、器界生起时决定他的性质不变是属于哪种种子?是指名言习气,名言习气就是五蕴的种子,色、受、想、行、识五蕴法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头他作为生起事物的亲因缘,决定性质不变。决定将变生五蕴生现行时五蕴是有漏的、杂染的、是不清净的,这个是属于“二取习气”。我们学佛过后要想将来五蕴生现行时五蕴是无漏的、清净的,那我们的种子就要有般若种子,称为叫“无取五蕴”。我们现在还是“有取五蕴”。古人云:“人心知不同,各如其念”。我们每个人心不一样、脸不一样、身材不一样、形状不一样这些差别相是属于哪一类种子而形成?主要就是“业习气”形成。如果我们要使自己的身体变化为三十二相,八十随好那我们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变生过来?主要就是要造“无漏业”。佛经上说:“三祗种福德,百劫修相好”。三大阿僧祇劫种福德。《金刚经》言:“不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所以要无漏福德种得多,将来招感清净、庄严、美妙的大丈夫相。这个就是业力构成的,但是业有:

  有漏、无漏。在种子当中,什么样的种子决定是“有漏”?什么样的种子决定是“无漏”?有“二取习气”就决定是有漏。对治“二取习气”生起般若智慧,就决定业是“无漏”。一语道之,总的来说:我们学佛就是要生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来源于对法义的如实通达。对缘生法的正确了解。如果不能够对缘生法正确了解,对如来所说的正法不能如实通达,这个智慧是生不起来的,讲到此处,给善友们说一个问题,智慧亦是缘生法,它要具备几个条件才生得起来,今后我们要想生智慧,你就去创造这几个条件,具备这几个条件智慧就生,没具备这几个条件,智慧就生不起来。

  一、智慧要靠智慧种,也就是菩提种性,智慧的种子为因缘。但是有这个菩提种性,还要具备其它的条件才能生,条件一,必须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要具备五点:

  1、多闻,闻法闻得多,如果他都闻得少,有些他看都没看过,当然就不能理解,又没见过,又不能理解,怎样给人家讲说。

  2、见谛,自己要有亲身的证悟境界。如果你没在生活当中有生动的证悟境界,说出来的东西,就是教条、空洞、死板、而不是自己生活当中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没得亲切感,没得感染力,不能真正度化众生,所以还要靠自己亲生证悟,实践检验这个理论,是否正确,是否收到立竿见影,当下得到受用的这种效果。

  3、善说,因为我们弘扬佛法利生,只有二方面才能做到弘法利生,①、嘴讲,和善友们一起面对面的讲说。②、笔写,如远处和未来世的众生怎么办?把通达的道理写出来遗流下去。要善讲善写,如果不善讲善写,就无法弘法,所以佛陀说了一个是善说,要有大辨才,把甚深微妙极难通达的佛法,用平时通俗、亲切的语言,能够给循循善诱,方便善巧的流露出来,展现出来,合盘托出。让他人当下听了,就可以得到受用,所以要求弘法者善说、善写。

  4、要有慈心:就是说我们长期都要有一颗慈爱无边众生之心,如果我们弘法利生,要想成佛,没得一颗大慈悲心,那是不行的,但是这个慈悲心很重要,上对所有三宝,善知识,下对无量受苦众生而慈爱,而不生分别,只要别人有长处,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统统都要看齐学习,他的短处,引以为戒,不去学他的短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一定要有慈悲心,慧能大家都晓得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他是禅宗里边的一位大祖师,他常时讲法、玲听的人也很多,开悟的弟子也不少,但是到他晚年入涅槃的时候,他那些弟子都在那里哭泣说:“祖师,您现在就要走了,我们如何才能成佛吗”?慧能一听,他们还是把我抱得很紧,无大悲心,并没问众生如何成佛,光问我如何成佛,慧能知道这些人的修定,缺乏大悲心,缺乏菩萨精神。所以慧能说:“若识众生,则识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这时慧能对症下药,知道他们缺乏大悲心,光是我解脱,我成佛。而没考虑众生,所以真正的善知识要有大慈心。

  5、生欢喜:古人有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齐齐”。真正学佛的人来说,不管他人说长道短,他说我坏到顶点,我不一定就坏,他说我好得像佛一样,我不一定就好得像佛一样,自己有个标准。别人说好,我心不喜,别人说坏,我心不怒,长时坦荡、自在,应怎么作就怎么作,自己的路认准了,正道而行,努力前行,不论他人言长说短,所以常时都要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心里要有一种法喜充满,受用无边法乐,所谓学法的人,口以法味,身以法语,意保法乐,心生欢喜,如果常时眉头趋起,心里经常都是这样放不下,那样看不开,这个学佛就不好,所以学佛要越学越自在,越学越逍遥,越学越快乐,越学越觉得有一种快乐、安乐这种境界出现,这个就是对的,那么我们给善友们讲这个叫善知识就要有这五点。因为现在末法时代弘法的人也很多,但是善知识就少。《解深密经》就说:“求真善知识”。那真善知识就更少,所以这个是佛陀就告诉我们的,无著菩萨也对后学,学习佛法,参访善知识,要做到哪几点才是善知识,就有以上五点,是恒量标准。善友们要记住,这些就是尺子、标准。今后在学法的时候,管他哪个在讲,只要讲得正确,八十老翁,三岁蒙童都可以拜他为师,师者师道、师法,他只要能够传道使人解惑,皆是我之师。没有具备这五点,管你是什么人,我也不说你,就不能跟你走,跟你转,所以这个就是善知识。讲到这里,就是我们对佛法要正确认识,正确理解,犹其是般若智慧是缘生法,我们的智慧要生现行,就必须是第一亲近真正的善知识,所以有很多人说,哎呀!善知识什么是善知识哟?我又辨别不到,他说他是善知识,你说不是,我又说不出个道道来。确实也是,现在已把标准交给大家,你们今后可以恒量。

  第二个智慧生现行,必须是听闻善知识讲说与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四依四不依这个标准相符合的正法,来玲听、受学,如果他讲说的这个佛法不与这个标准相符合,那不是正法,所以第二要随顺依善知识讲说的正法来闻、思、修。

  第三点我们学佛的人还要把所闻的正法与我们的实践紧密结合,达到理与行、教与证、理论与实践要高度统一,而不是只学理论,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所以还是自己亲身弓行实践。

  第四学佛的人还要贵在坚持,决不说我平一时之兴趣,高兴看一下书,听一下法,不高兴扔过去麻将过够了再去跳舞,有机会,有时间就去学,不得时间就算了,这个是不行的,这个学佛来说,就是要善始善终,始终如一。慧能都知道:“终生坚持,定入圣位”。如果我们没得恒心,没得毅力,善始善终这种精神,一般我们学佛是没得成就。

  第五还要常时把我们是如何发的心,亲近的善知识,如何听闻的正法,如何思维修正的,毫无保留的宣传给其它与佛法有缘的人,让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破迷开悟,解脱出离,从而达到在度化众生当中,长养自己的福德,长养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福慧增长广大而后圆满。所以般若是缘生法,除了自己这个菩提种性而外,所以这些都是条件,如果你离开了这些条件,智慧就不能生。

  下面接着昨天讲的接着讲,昨天讲的几个问题,我想有必要再问一下大家,昨天讲识变境有因缘势力、有分别势力变,我想问善友们,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这些识,它是不是因缘势力变的?因缘势力变表现在什么地方?如何把因缘势力变的道理很具体的讲出来?《八识规炬颂》言:“九缘八七好相邻”。眼识具备九缘,耳识具备八缘,鼻、舌、身各具备七缘,意识具备六缘,末那识五缘,阿赖耶识四缘,心王都是缘生法,那么识都是缘生法,我们就可以给他下个定义:“唯识是缘生的唯识”。因为很多人在说,你讲那个唯识,我们晓得,识是有,那是法执,破不到我们的执著,成不了佛。他根本就不懂,唯识是缘生的唯识,既是缘生,我问善友们,缘生法能说他是实有吗?不能。能说他是空无吗?不能。对缘生法既不能说是实有,也不能说是空无,缘生法本生就是中道。所以缘生法最重要,那么心王是缘生法,心所是不是缘生法?心所他具的条件生现行时,我们昨天说过,他具条件,跟心王有关系不得?心王具备多少缘与这个心王相应的心所生现行时,也就要具备同样的缘。眼识具备九缘,与眼识相应的心所生现行时也就具备九缘,阿赖耶识具备四缘,与阿赖耶识相应的遍行心所生现行时也要具备四缘。心所随心王而转,系属于心、从属于心、不离于心、与心相应、为心所有,所以心、心所都是缘生法,那么心、心所都是缘生法,是没有绝对精神,色法也是缘生法,色法即物质是也,物质是缘生法,离开心、心所没得色法,既然离开心、心所没得色法,那色法是自种作因缘生的,还是心、心所法派生的?是自种作因缘生,而不是心、心所派生的,心、心所对色法只能作增上缘,而不作亲因缘,也不是精神派生物质,那物质对精神也只能作增上缘。

  分别势力变有二种:一是广义的分别势力变,一是狭义的分别势力变。狭义的分别势力变主要是指第六意识,依于名言对诸事理进行分别思维、推比度量认识,这个是狭义的分别。广义的分别,一切识都有一个名字,识名叫虚妄分别,万法唯识,那万法都叫虚妄分别,法与法彼此之间互作增上缘。所以说法就叫分别势力变,如眼识九缘,阿赖耶识作根本依,阿赖耶识也是虚妄分别,所以他属于阿赖耶识作缘而变;第七末那识也是虚妄分别,作染净依,末那识的虚妄分别作增上缘而变;意识是分别依,意识也是虚妄分别,所以意识作增上缘而变;因此称为叫作分别势力变,从增上缘的角度是分别势力变,从亲因缘的角度识叫虚妄分别,还是分别势力变,无论从因从缘都是随分别势力变,这个就是广义的分别势力变。

  分别势力变、因缘势力变,对这个道理不能明白,不能通达,这个意识的狭义分别势力变是错误的狭义分别势力变,就决定着因缘势力变和分别势力变是世间因果,是杂染依他。如果如实了知因缘势力分别势力变的道理,对狭义的分别实事求是,如实而知,以此作增上,这样就使因缘势力变、分别势力变成为清净依他,出世因果。这个道理很殊胜的,但是犹微深细,难得通达《解深密经》讲:“甚深、最甚深;微妙、最微妙;难通达、极难通达”。相信所有的善友都有大智慧,不难通达,容易通达。

  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名色另外有个名词叫五蕴,名是指的五蕴当中精神部份受、想、行、识四蕴;色就是色蕴;五蕴里边行蕴从《百法明门论》来讲:行蕴里头有那些法?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都是行蕴的内容,都是在五蕴里边,相应行法中遍行心所的受想两种心所,应该把这两种心所除开,五十一种心所除两种,就是四十九,再加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所以五蕴里边的行蕴就包括百法里边七十三类相应心所和不相应的行法,因为受想单独建立了两蕴,就要把他除开。百法里边都称为叫相应行法和不相应行法,他都叫行法。行法他根据五蕴当中的行蕴这样取的名字,行蕴他具备造作义,他又是有为法又具备迁流变化义,行蕴里边的不相应行法只具备迁流义,不具备造作义,因他是假法,假法哪能有造作义,但是他具备迁流义,最终还是无常,不可得,不能说他是常可得,这就得分开答,这也是很关键的,学者必须背得、理解,然后融会贯通,要靠自己去用功,行蕴这个行,就包括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这两类行法都是五蕴当中的行蕴所包括。但是里头有受蕴和想蕴两种又是相应行法当中遍行心所里头触、作意、受、想、思,受想两种心所单独建立,所以在五蕴当中讲行蕴时,就应该把受想两蕴除开。所以只有四十九,再加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共七十三法在百法里头都是五蕴的行蕴包括的内容;但是这个行又具备迁流义,又具备造作义,那行蕴里边的行就要分开讲,就说行蕴里边相应心所,他既具备造作义,他跟前六识相应的时候就造身业、造语业、造意业,但是他又是有为法、缘生法,所以又具备无常迁流变化义,所以相应行法,具备造作义和迁流变化义;不相应行法是心、心所分位假像,他不具备造作义,只具备迁流变化无常义,因为他不与心王相应,没法造身、口、意三业。

  五蕴的名色、六入的十二处,再加十二处就生六识的十八界,触就表现的是十八界,根、境、识三和合就生触,蕴、处、界三科,佛陀建立他的目的在于什么?主要是破除众生的三种我执,众生迷执有自信我,不知道是五蕴和合假立的一个似我,他认为有个自性、有个实体,然后佛陀为了破这个实体的自性我,所以才讲五蕴,就一法一法来分析,就说你这个人是由色受想行识,精神物质两大类而组成,并没得一个实体的自性可得,你把色受想行识除开,那里有个体呢?所以他是些条件组合的一个假我、似我,你这样观一下就可以破自性我执。那十二处就是根、境,六根六尘和合叫十二处,佛陀说:“十二处是破众生的受者我执的”。一般众生认为,我能感受,有东西实在的境被我感受,始终都认为有个我在受,人我、法我在感受,佛陀说:“除开了六根、六尘之外,你到哪去感受”。所以只有六根六尘,而没得实在的感受者,所以喊你观只有六根、六尘和合才生感受,意思说只有缘生如幻的感受,而没离开根尘的实有感受者。十八界佛陀说他的目的是破作者我执的;一般人认为我能作善,我能作恶,任何我都能造作,佛陀就分析说:“除了六根、六尘、六识外,你能造作吗”?不能造作。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合在一起也只显现了一个众缘合和的一个假相造作,这个叫缘生造作,缘生造作没得实体。所以你要找一个有实体的,不带这些根尘识三和合所显现的似造作相,那是找不到的,所以说十八界是破众生的作者我执。这个就叫六入缘触,我们要知道十二缘起的缘,只能作增上讲,而不能作亲因讲,也就是说,那个六入他不能直接派生触,触来说是根境识三合和生触,作亲因讲就错了,那不是六入直接派生触,如像说异熟识就是身口意三业造作所派生的?不是。他只是前法作条件,为增上引生后法,是从增上缘的角度来讲缘,而不能从亲因缘来讲这个缘,所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所以这个缘不能作亲因缘讲,只能作增上缘讲。

  触缘受:触对所有的境界,对我们业力作增上招感的一切境界;我们的识就有感受,受里边一般来说有三受或五受的说法,三受就是苦受、乐受、舍受;如果在这三受的基础上再加忧和喜,就成了五受,这个受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古时候说:领纳为受,领纳就是现在的感受,对于境界,对于我们心识变现的根身、器界、引业、满业所招感的这一切,现实生活具体的异熟、异熟生,我们的识他就有苦、乐、忧、喜、舍这五方面的感受,所谓苦受来说,如像我们生苦、病苦、老苦、死苦、爱别离、求不得、怨嗔会、无常有取五蕴苦,一共就有这八种,每一个人都有这八苦,所以一般来说苦是相同的,苦受就是我们感受环境时,心里面不舒适、不快乐,有一种感受,一般来说:多偏于苦受,二、就是乐受,我们对环境,对这些境界感受的时候,心里有一种舒服感、快乐感,这个叫乐受,但是善友们要记住,在世间的乐也叫苦,不叫乐,把世间的乐称为叫坏苦,坏苦就是指他是无常的,败坏之法,没有真乐,没有永恒性的乐,既是有一点乐,也是暂时性的,乐过后,苦就要来,所以把这种不真实,无常败坏的乐也称为叫苦,就叫坏苦。那么我们刚才所说的生苦、病苦、老苦、死苦、爱别离、求不得、怨嗔会、无常有取五蕴苦,也有个名字就叫苦苦。三、舍受,就是不苦不乐的感受,但是一般的感受也叫苦,和合显现的苦乐感受也叫苦,什么苦,就叫行苦。行苦者他是有为法,迁流变化,像我们人没有显著的苦乐感受,但是我们的身体、细胞、还有新陈代谢,有刹那刹那,他都在向着老、死这一个方向前进,所以最终来说他是无常的、变就变老了。再就要死,所以这个就称为叫行苦,也就是舍受。这里有个问题?苦乐舍建立的是三苦,苦建立的是苦苦、乐建立的是坏苦、舍建立的是行苦。也就是我们平时的苦乐舍三受;另外我们刚才说了五种苦,就是在这三苦的基础上,再加忧和喜,这个忧来说一般只通心不通身;前面我们所说的那个苦,他就通身心;忧为在心而不在身。另外就是喜,这个喜来说,也只是在心,而不在身,那个乐来说就通身心;身体上的舒服安乐,心里有乐,身体上也有乐,但是那个喜,就没法说身体有喜?只能说心能喜欢,所谓笑在眉头、喜在心,善友们要知道,为什么苦乐舍过后要加忧和喜,就是因为忧喜只通心、不通身。因些我们的感受就有这五种,但是现在我们就给善友们说一个问题,很关键,我们在学习十二缘起,在学到这个地方,触缘受这个地方,就看我们是凡夫、是圣者,就看在这个地方形成 如果我们是凡夫,那我们在感受境界时,心里就要生颠倒、生执著、生分别,就有贪受,就有真取,就有后头的有,有就是熏习在阿赖耶识里面有后头感生死苦果的业因,然后就有未来的生和老死。那如果我们在触缘受时能够做到如《金刚经》所讲:“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分别瑜伽论》弥勒佛所讲:“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若是住内心,执所取非有,执能取亦无”。慧能说:“若既说是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既无所缚也”。俱留孙佛、七佛讲:“见身不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知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我们要想成佛就要观心如幻,观身不实,而不生身心的执著。我们凡夫迷,就是在触缘受境界上认为真实。《因明学》上讲:“所作性故如平”。我们当下也可以成圣成凡,比如:你们见我也是假象,声音也是假象,坐的橙子也是假象,心里清净不生我法执著,就在根尘相触时,远离我法执著,你当下就是佛。如果你根尘相触境像时,不能远离我法执著,你就是凡夫。所以触缘受这个地方很关键。我们修行就在触缘受这里下手,我们每天每一个时刻不是在触境生感受。慧能说:“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是名般若三昧”。我们的六识,就在六根门中出来,但是我们凡夫就在六尘当中迷住了。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赤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访”。这就是凡夫,我们觉悟也要在这里觉悟,不是到别处去觉悟。你要到其它地方去觉悟,是找不到的。“菩提只向内觅,何必向外求玄”。慧能说:“以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什么叫自真如性?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我们感受的时无不是缘起法,性空无我、无我所这个道理,就是二空真如。每个人都具备,时时都现在其前,只是迷而不觉,就是凡夫;觉而不迷就是圣者。所以我们学十二缘起到这个地方,特别特别的留意,要抓做佛法,找到下手处,由此而入门、由此而解脱、由此而生智、由此而成佛。如果做不到这几条,那就由此而迷、由此而成凡夫、由此而流转生死。这样对我们学习就没多大的益处,讲到这里,给善友们说个问题,触缘受的时候,你说我们在这里解脱,能不能具体点,结合十二缘起,我们啷么具体下手。

  这个我们结合达摩祖师的四行观:1、报怨行,2、随缘行,3、无所求行,4、称法行。这四行用在这个地方修行在也恰如其分不过了,这个报怨行,前面有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已经生了无明,造了业,感了这个果,这个身体是往生无明业力作增上,造作招感而成,那形都形成了,苦境也要现前,生病要生病,你说不要它生还不得行,你说不老也不得行,老了吃不动,人家吃得香,有时也要生烦恼,有时眼睛也是花的,看不清楚了生烦恼,听不明白也要生烦恼,背要陀,面如彩画被(脸上起班点、很多皱纹),然后头发先花后白,再后就落,你说不生烦恼,他看到这个样子,就生烦恼,李白说:“白发三千丈,言惆是过长,不知明镜里,何时得秋霜”。世间一般人,到此时就赶紧行乐,了达日子不多了。但是我们学佛的就要晓得修报怨行,管它今天果报好不好,都是往生前世所作诸业报感形成,他是心识现的,阿赖耶识随因缘势力变的,只有个影像,我应逆来顺受,乐境现前不贪著,知其也无常是坏苦。苦境现前也不生嗔恨知其也无常终究有一天要结束。所以任你甚么境界现前,坦荡、自在、坦然面对,不生忧喜,这个要修报怨行,不然的话,有很多人都是看见人家又如何,自己又如何,总是相互攀比。而不知因果通三世,不知修报怨行。人家好是他前生所修,我们应该随喜,但愿所有的众生都好,都能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在这个地方就要修报怨行,要有慈悲心、喜心,这个很重要。

  要修随缘行,慧能给我们做了榜样。他到五祖东山去求法的时候,他一进门,由于他不得文化,打一双光脚板,走哪么远的山路,一身汗气重,门卫就不让进去,问他你这个蛮子,你来做甚么?五祖知道他是个人才,问了几句,然后送他到后房舂米,到这个地方要晓得,要是现在不是真正修学的人,他就受不了,我又懂佛法,你们又不懂佛法,把我弄去服苦役,那就不得干,那你要晓得,五祖一个是考验他,真正求法的人,要为法忘躯(为了求得正法,可以把身体,身命都舍掉)玄奘法师言:“宁愿西行半步死,不愿东退半步生”。在关键时不退道心都能忍受,说明你才能有智慧,忍者多力,智慧观空才能忍,这时看你有不得智慧,我执多大一陀,鼓上鼓下,那都忍得了呀?学佛者一定要有为法忘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我就说句实在话,五祖他就不看到慧能给他写那首偈语,他能在后房服苦役六个月,如果没有大智慧观空,你能做得到腰上一个大石头舂米。所以五祖不看偈语看他生活中的这些行为,已经就是圣人才能做得到。所以五祖后来才到后房去问?米熟也末?早熟已只欠筛了也。然后五祖用拐杖在石上敲了三下就走了,后来慧能得了法,用《金刚经》印证了,然后离开黄梅五祖到东山躲在猎人队伍里边,人家要杀他,躲在猎人队伍中十五载,心不慌、也不急,然后猎人叫他守猎,不守就要杀你,守时该放的还要放,实在放不了的也莫法,吃又怎么办,也无法把锅洗几次,只有吃锅边菜。这些都是修的是随缘行。学佛在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达摩祖师说慧可二祖:“我佛如来半偈舍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刺血饲饥、投涯饲虎”。你这么容易求个法,所以求法是很不简单的,是要经过艰苦的煅炼,要把坚固不坏的道心完全树立起来,彰显出来。二来说对佛法要获得大的胜解,就是决定性,丝毫不怀疑的理解,然后才不被他人引夺。三是长期坚持,始终不渝,不更改,不会说今天我学佛法,明天就学其它那些功、学道什么的,这个就要不得,也有这样的人不是不得,所以这个要修随缘行。

  还要修无所求行,就是在我们当下现实生活当中,当止恶就止恶,当修善的就修善,当度众生的就要去度众生,但是不要去求果报,不要说早上我布施了一点,下午怎么还没给回报起来,牵个猫儿去,要送个骆子来,这个叫有所求。学佛来说就是要随缘任运,无所求该怎么作就怎么作,因种好,不管怎么样,有因必然就得果,不去望果,不去求果,而果自至。种因要得果的话,天天去求果也没得果,所以叫菩萨为因,凡夫为果。这个就叫无所求行。只管种好因,不去望果报,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有人学佛还是有怀疑的,他说这个顿悟成佛,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又没有像孙猴子一样火眼睛精、穿壁的功夫,然后往来还要去赶个汽车,如果脚尖一垫过高山如走平地,过海洋如走大桥,为什么没得这个功夫。然后就对佛法有怀疑,这个来说,还是他的因没种好,光去求果去了,这个还是把我抱得紧,只要把我放下、看破,只种善因、净因、不管得果。《金刚经》说:“菩萨所得福德,不应贪著”。这个才叫真正学佛,也才叫真正福德,只要做到这一点,当下不是佛也是菩萨,如果说我们光去求果,有些人说:“我又看到菩萨、佛像、罗汉像,然后认为这个人学得好,就跟这个人跑,原来宝光寺就有一个,来学佛时我们也说过他,这也是心识所现的影象,他不听,还是经常宣传他看见菩萨像、罗汉像、屋里到处都是佛菩萨罗汉像,其它人就认为他学得好,就跟着他跑。”后来这个人不久死去了,还死得非常不好,其实这个人已经入魔了。《金刚经》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定不要去求看到怎么幻相,学佛是求心里清净,求开智慧,求破执著,一定要把这个撑握到,所以修无所求行。

  什么叫称法行?就是指我们主观的认识和行动,要与客观的一切事理相符合。有就知其有,不要把有说成空,空就知其空,不要把空说成有,有说成空、空说成有,就叫颠倒,有如实知有,空如实知空,就叫称法行,就叫不颠倒,也就是实事求是,如实而知,叫慎法行。我们以前说过的不取不舍、不增不减、菩萨在度众生当中,悲智等运、真俗圆融、福慧双修,都称为叫称法行。有就不舍、空就不取,所以不取不舍,恰好是有和空如实契合。实我实法是空,缘生事理是有,理是缘生法所显的真实相,它不离缘生法而单独有,所以就说缘生事理是有,实我实法是空,缘生法就是依他起,依他起上的实我实法是没有这个道理是真实的,就是圆成实,我们主观颠倒执依他圆成为实有或空无,这个就叫增益遍计所执,这个就要把它去掉、遣除、空尽,所以依三自性来理解,不然的话在生活当中哪些是有,哪些是空,又弄不懂,简单说:在度化一切众生的现实生活中,远离我执、法执,这个就叫做真正的称法行。也就是大乘菩萨,行六度、福慧双修,这就是成佛之道,就是《金刚经》讲:“将所有一切众生度于无余涅槃灭度之,而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度化所有众生又无我法执著,也就解脱、就是佛。我们在触缘受时就要行这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但是四行严格说来,最重要的,又是称法行,用称法行统率报怨、随缘、无所求这三行,所以他还是有个重点,有个主次,每一个人时时都在感受各种境界,衣、食、住、行、见、闻、觉、知、视、听、言、动。佛陀在《转有经》上讲:“世间诸世俗,牟尼皆不著,无著孰能取,见闻而不爱”。(色、声、香、味、触、见、闻、觉、知都叫世间世俗,牟尼指入涅槃的如来,对世间无有执著,无著就无我执,见闻而不贪爱)。这个就是活禅,就是生活禅,是当下得解脱。《金刚经破空论》说:“衣食住行事及理,一切毘尼皆佛行,一一行中见实相,护念付嘱善应知”。

  毘尼是日用生活,护念常时提起正念,我法皆空,付嘱不但自己照此修学,还要传授给他人)。让更多的人也了达二空真理,从而得解脱成佛。

  受缘爱,彼此之间都有密切关系,以前我们也提示过,十二缘起,主要是说明世间人道众生流转生死轮,从无明开始,老死结束。他讲出三世因果,讲出了世间一切诸法运动转化不停的自然规律,但是这一种规律有它一定的原因,也就是说:必须是以我们的烦恼、愚痴、无明为起始,由于我们不明白诸法的真实相,就能引生我们自己身、口、意三种造作活动,因为身口意三业的活动要受我们认识的支配,受认识指挥,而这种认识主要表现在第六意识上,第六意识犹如一个师令部一样,那是一个总指挥所,我们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活动得是否正常、是否如理,完全就取决于我们第六意识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如理,如果认识不正确,不合理,那么我们的行为也就不合理,在此说明几个问题,一个是《八识规矩颂》上所讲:“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这个就是说:有情形成生死相续,前后不断,主要是业力作增上构成,业力这种杂染性和清净性,有漏性完全取决颠倒执著错误的认识形成,这种认识一般在佛法里边叫虚妄分别,也就是颠倒妄想,我我所执,以这种颠倒妄想为前提,支配身口意三业,那我们的三业就有两大部份形成,一部份是引业力的形成,一部份是满业力的形成,引业当中又分两部份,一个是变生有情身体的引业力,一部份是属于变生我们世界的引业力,变生身体的引业力他称为叫不共业,变生世界的满业力他称为叫共业,但是这当中变生身体的不共业部份又分两部份,一部份是变生我们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的业力,另一部份是变生我们扶根尘的业力,变生我们扶根尘的业力,有个名词称为叫不共中共业,那么变生我们诸根的业力作增上,这个也有一个名词称为叫不共中不共业,这个不共中的不共业,唯独只作为变生我们的诸根作增上作用,而这种诸根又只能发我们眼等诸识,而不能为其它有情作用,其它有情他的识而不能借我们的根来发挥作用生现行,而只能各自有情自识起作用,生现行,作增上,因此他这种称为叫不共中不共,但是保护这个根的外因组织,在佛法里边的名词称为叫扶根尘,或者亦名叫扶尘根,那么也就是粗大的皮毛,以及筋骨、肌肉这些,一般都是保护根的外围组织叫扶根尘,作为扶根尘作增上变现的业力就是不共中的共业作增上,不共中的共业,不共中的不共业,统称叫引业当中的不共业,他是变生我们有情作增上缘的。还有一部份就是引业当中的共业,共业就是指变现我们器界的业力,但是变器界的业力又分两部份,一部份是属共中的不共业,专门是指我们身体常时所依住的这一部份器界(如像生我们的地方、长养我们的地方、乃至我们工作的环境及地方、以及我们生命结束走到尽头的地方),像这些时时不离我们根身所依住的部份器界,业力招感主要属于共业当中的不共业,另外就是变器界,还有一部份的业力,可以为其它有情互相往来,互相受用,这一部份的业力称为叫共中共业。所共中共业这个就很宽,变现的器界和局限,我们身体所居住的这个器界这个地方,同时还包括我们身体还没去依住,没有去受用,也不一定我们眼睛能够观察、或者耳朵能够听其声音、身体能够感触,一般说来不一定前五识直接所受用,他的范围很宽广,这些器界来说属于共中共作增上形成,这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统统都是阿赖耶识随业力来变现我们的根身器界,有个名词根身器界叫异熟,他主要是引业作增上变现,在我们造业的时候,除了主要的部份业力作引业外,还有其他杂业付带的业力,次要的业力;这一部份业力多称满业,满业也就是满我们的生活、身体一生受用境界的这一部份业力;犹其是我们前六识能够受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一部份作变生色、声、香、味、触、法的业力,主要是属于满业部份,当然我们阿赖耶识变根身器界是以引业为主,也有少分满业作增上,但主要是以引力为主,前六识是以满业作增上,变现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又为我们前六识作受用,这个来说,在佛法里边多称叫异熟生,异熟生必须要以根身器界的异熟为原材料,以根身器界为本质境,而后进行第六意识上的构画、安排,前五识的具体造作而后加工制造形成,然后才能被我们前五识受用,或者说整个前五识所受用。因此,这一部份,就是满业所招感,就称为叫异熟生。异熟生与异熟结合,就称为叫异熟果。因为这个十二缘起来说他多从异熟因果这方面在讲,多偏于业感缘起这方面在讲,但是因缘缘起他也在讲,不过一般说明世间流转门,由无明为始,由老死为终,这个一般来说,他主要偏于异熟因果,随业力牵引飘迫六道,常于苦海之中流转,使我们生死不息,同时也显示出我们的生命无穷无尽,这都是主要从业感缘起这方面在说,所以有必要使善友们必须要明白,以无明为增上,为条件引起我们行和识、名色、六入等主要表现在我们要明白的这是业力作增上,而业力当中有引业有满业。引业当中一般称变根身的业力和变器界的业力称为叫不共业和共业,不共业又分不共中的不共,不共中的共,共业当中又分共中共,共中不共,所以这个都是由阿赖耶识,随其这部份业力作增上,来变生有情的根身器界而成为异熟。另外我们前六识随满业力作增上,又以阿赖耶识根身器界为原材料、本质境,而后进行加工制造,成为我们前六识受用的一部份境界,这一部份一般称为叫异熟生。异熟与异熟生结合,才称异熟果。异熟果严格说来,就是我们讲十二缘起当中名色、六入、触、受、爱这部份都是异熟果。也包括未来的生和老死,这些都是异熟果,但是佛法里边讲的因果彼此之间不是绝对独立,而是有一定的内茬关系,它不能截然分开,一般在讲因果的时候,佛法就讲四缘、十因、五果。这个四缘:就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这个四缘善友们比较熟悉,但是十因:第一个是随说因、第二个是关待因、第三个是牵引因、第四个是生起因、第五个是摄受因、第六个是引发因、第七个定异因、第八个是同事因、第九个是相违因、第十个是不相违因。一般说来我们讲因缘生法,讲因就要讲这十种。如果我们没把这个因和缘弄清楚,一般所说的因缘生法,就比较弄统,不具体,一般就只知其所当然的少分道理,而不知所以然的圆满道理,所以要把四缘十因弄清楚,接着就应该弄清五果:第一个就是异熟果,异熟果多从业果缘起这方面在讲;第二个就是等流果,等流果有两部份善友们要明白,等就是平等流出,由前为因能相续引起后面的果,那么后面的果是由前面的因平等所引生,后来果又能为因又能引起余果,由是因更有因,而因无尽;果更有果,而果无穷。在这里边第一个如象我们的八识心所和色法,他是各以自种为因缘,而后转化为现行,然后再由现行法熏习成种,再由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永远永远不得穷尽,象这个来说也叫等流因果,还有一个等流因果带有习气之义,举个例子来说:如象我们今生是个乐善好施的人,由于他今生的这种习气,就能影响来生也能乐善好施,如果今生他是一个屠夫、好杀,他见到这个杀就起意乐、起兴趣,其它职业不感兴趣,只有杀业才感兴趣这就说明他往生就是一个以杀为业的人,今生的习气是往生的,只是今生显示出来,今天他要重超旧业。但是今生来说又能引响来生,今生爱杀来生又爱杀,所以他这种习气影响着生生世世,他的意乐、他的兴趣、他的身口意三业的业力,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就是说等流果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严格说来异熟果,我们造的某种业随业感某种果,这个不可怕,为什么?果从因,因感果,然后就要结束,果把因感了就没得了,但是这个等流因果不容易一下就把他去掉,就是今生他是一个爱学外道的,邪见深重,由于他的这种邪见的熏习,储藏在赖耶识中,来生他又爱其它的外道,听到那些歪理邪说与因果不相符合,对人类社会没有益处的,一般这些东西不仅不远离,反而生兴趣,他要去学习,你给他讲正法,他反而听不进去,没得那个兴趣来听正法,今天这样还可以传播到来生,来生影响再来生,生生世世可以说不息。如果我们乐于亲近善知识,乐于听闻正法,乐于止恶修善,犹其是对佛法一闻,有特殊的爱好兴趣,不愿远离,这里说明往生你就是一个学佛的人,然后以往身的这种特殊爱好兴趣遗传到今生,以今生的这种特殊爱好兴趣引想着来生,所以培植某种爱好和兴趣,这个来说就有正确与不正确的两方面,恶的事坚决要止,善的事坚决要修、要行,正法一定要努力听闻,逐渐要培养我们对于正法、对于因果、对于真理这种特殊爱好的兴趣;所以有的人一闻佛法,听了过后法喜充满,有的人学一辈子越学越苦脑,听了过后如坐针毡、如履溥冰,战战兢兢皇恐不安,犹其是闻到诸法实相,二空真理,他怕、畏惧,所以这个为什么有这些情况,是往生他的习气带来的,影响着今生。等流因果特别要注意,如今生一个人爱骂人,那恐怕来生这个人又爱骂,爱骂、会骂熏习成种子再来生他又爱骂、会骂。其它方面不见长处,唯独这一点任何人都不是他的对手,这个都是属于等流因果。所以今生我们在学习佛法这方面,常时就要审查自己缺点、错误、不足,发现了过后有时更是要痛哭流涕,认真忏悔改正。不然改不过来,又影响来生,来生没闻到善法、正法、善知识的帮助、善友的开导,那这个习气,遇到了现行境界他又要展转熏习,又要影响再来生,我们简单举个例:释迦牟尼佛有两个弟子,一个是目犍莲,大家都晓得他神通第一,还有一位是个独觉(成了辟支佛),但是书上没记载他的法名,那个目犍莲一闻到那里打罗的声音,就手搭凉棚,跳来跳去,一会儿跳在椅子上,一会儿跳在树枝上,作猴子像。当时就有很多弟子问佛陀:“目犍莲是圣人阿罗汉,为什么一闻打罗的声音,还要作猴子像,跳来跳去呢”?佛陀说:“因他五百生中存作弥猴”。他五百生中当弥猴,今生需然闻正法,得到了解脱,成就了圣人阿罗汉果,但是他还有习气未尽。所以当外境现前,马上习气就生现行。另外一个辟支佛也是一个圣人,他每天都要擦烟抹粉、打口红、挂耳环、打扮得十分妖娆。那些弟子问佛陀:“这个辟支佛是圣人,他为什么还要擦烟抹粉、打口红、挂耳环”?佛陀说:“因他往生多劫是个妓女”。妓女一般都要打扮十分妖娆,她故意在人前要买弄,所以这个都是她的习气,遗流下来的。这个也叫等流因果。所以我们学佛,尽量要改恶习,不然的话,二天不知不足要流露一点出来。所以等流因果特别应该引起重视。因为他不容易断掉,不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犹其是恶性,等流因果那是要经过漫长的时间,要经过认真的、艰苦的修行,才能够一分一分的逐渐去掉,我们简单举个例子来说,这个人有些怪现象,有些人本来是个男生,生了他就厌恨自己,要想成为女身,报纸上经常都在登,据说成都都有这样的人,他从17、18岁开始集钱,到26、27岁就去作变性手术,后来如愿以偿,手术成功了,他高兴得不得了,可能他多生都是女身,可能在某一个念头起,所以现男身相,但他对男身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女身,这是习气现行,这个就叫等流因果,等流因果很宽。

  增上因果,一般是当下可以得的,增上因果也有穷尽,如象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大的善事,今生可以得到很多人的称赞,他自己可以改变其命运。如象袁了凡一样,今生多病,或者说他短命,到那时不但没死,反而还很健康,寿命远远活过了算命先生算过的那个年龄,这个都是属于增上因果,增上因果是当生可以成就,如象又举个例来说:某个人他去杀了人,做一件大恶业,那么今生就逃脱不了社会的舆论,也逃不了法律的制裁,你杀了人就逃不了法律的制裁,一命偿一命,一命还一命,逮捕劳改或枪毙,这个就叫增上因果。但是今生你杀了别人,来生别人杀你,来生你就成了被杀者,这个在来生就称为叫异熟因果,如果你今生爱杀,来生你好杀,再来生你还是好杀,这个叫等流因果,所以等流因果最可怕,就是这个道理。

  士用果:主要是我们人士拿着工具去造作,当下结的果,这个是立竿见影,马上就得,他不象异熟因果,时间很长,才能够得果。也不象增上果,也还要一定的时间,一般来说,不会当下立竿见影、马上得果。犹其是士用果是立即得果。如象我们拿起笔在本子写字,画一横就是个一,中间画一竖就是个十,这就是马上得果很快,这就叫士用果。农民种地,工人做工,教师教书,学生学习等等都是不能离开士用果的,所以士用果是立即得。

  离系果:在十二缘起里面,如象上午讲的,在触缘受时,依于达摩祖师四行来修,四行二如来修行(理如事如、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这样就可以使我们超脱三界,解脱出离。讲到这里,也就是上午所说四缘、十因、五果。现在我们讲到离系果时,离系果是离世间一切染法,离我法执著,离一切分别执著,最终有所成就。再是我们在世间流转当中要去掉过去无明,要去掉未来的老死,所谓横超三界,那也就从触缘受这个地方下手,如果在触缘受的时候我们真正能够明白事理,心不颠倒,远离妄想执著,依法修行,就能够当下成就一种解脱,是相解脱,相解脱是横超三界,当下获得,再就是粗重解脱,因果解脱,时间就要长一点,不是说我们今生修行,来生就不修了,为什么?我们今生都修圆满了,何必来生还要修,这个也不正确,因为我们今生只能得相解脱,不能得因果解脱,因果解脱就是要阿赖耶识的种子对治掉,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无垢识,这个来说就不叫横超三界,相解脱就是横超三界,顿悟成佛,当下获得,只能够转变前六识的错误认识和行为,正确认识,正确行为,当下就能成就,当下就能获得,当下就可得到一分受用,这就说明离系果当中也有横超三界相解脱当下获得的。我们所学十二缘起当中就在触缘受这个地方下手,而并不是说从无明到老死。有的人说涅槃死了过后才证涅槃,那种说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是在我们有正确认识,有般若智慧,在触缘受的当下能够正确了知诸法实相,不生颠倒执著当下解脱的。在四缘、十因、五果,凡夫有四缘、十因、圣者也有四缘、圣者在十因当中一般没有相违因,其它九因还是有的。另外五果当中,凡夫没得离系果,圣者没得异熟果,但是等流果的圣者,看他学的那一方面,如象名言习气生名言现行,五蕴种子生五蕴现行,五蕴现行熏五蕴种子,这也是属于等流因果里面的,他只不过是由染转净,由有取到无取。从这个来说,圣者一般没得异熟因果,凡夫没得离系果,其它的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通于世间和出世间。

  在我们十二缘起当中,现在给善友们介绍一下老死和生,必须要有爱、取、有作增上才能形成,而爱、取、有严格说来就是属于前面的无明、行、识,所以这里可以画等号,相同。爱、取、是无明和行,有是识,生和老死一般来说就是名色、六入、触、受,所以前面是因,后面是果,由此就产生我们二个问题,十二缘起说明了二重因果,不是说三世因果,无明和行,按照表层佛法来讲,他是属于因,过去世的因,还有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现在世的果,同时爱、取、有又是现在世的因,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果,所以这样可以说明三世因果,无明、行是过去世的因,识来说:看我们站在那一部份讲,也可以说是过去因,也可以说是现在果,从他变现起名色的根身、器界来讲,可以说是因,但是异熟识既通过去,又通现在,他从受熏持种来讲,他是过去世,从直接变果,执持现在的根身器界来讲,他又通现在世,所以有的来讲把无明缘行,行缘识,划到过去世的;有的是划在现在世的;两种说法都可以,都是说得通的,那就可以说这是因;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这都是现在世;在现在世当中有前业招果这一部份,也有现在世为未来世果种下了因的这一部份。所以今生就是受报、造业、种因,即有前业所感的果,又为来生之果种因,今生是因果具足之处,也是属于因果交会之处。在此处我们学佛的人要明白,来生的果怎么样,就看我们今生种的因怎么样,因种得好,果就好;因种得不好,果就不好;所以未来的果完全超纵在我们现在种因上,佛法讲的是自己的命运自己撑握,业自我造,命自我立,主观决定客观,人生支配宇宙,而没有其它的神天来主宰,完全是我们自己在撑握,就看我们如何把握、造作,如何作业,如何认识,所以这是一个很关健的地方;再一个就是前业招感的果来讲,既然已经种了这个因,该招这个果,所以上午讲到就要修报怨行,明白因果,已有其因,必招其果,要想远离这种因果,一般来说是不可能的,只能逆来顺受,观他是缘生法,也是心识现的影像,这个果也是心识现的影像,没得实体,没得我在受,也没得以前我在作,只有幻相的因果,而没得实体的我法,这样他自己对这个果轻而易举接受,而且就不生嗔恚,不生逆返心理,不生怨恨,然后主要把握住当下种因,当下作业,这部份就是第二部份。

  第三部份十二缘起里面有几种缘起,一个是因缘缘起,一个是增上缘缘起,一个是受用缘起,这个因缘缘起来说在十二缘起当中识、名色、六入、触、受这是属于因缘缘起部份;二个来说就是无明和行、爱、取、有这是增上缘缘起部份;三个是触、受、生和老死,这是受用缘起部份;所以缘起法,一般讲三种:因缘缘起、增上缘缘起、业感缘起(受用缘起)。业感缘起一般来说要局限一些、狭碍一些;增上缘起要宽一些;受用缘起从果上讲,增上缘和亲因缘都是站在因上讲。十二缘起当中那些是因缘缘起,不是增上缘缘起,主要偏于因缘缘起这部份,识、名色、六入、触、受这部份偏于因缘缘起(因为识缘名色这部份主要偏于心法、心所有法、还有色法;六入的意根是心法、五根是色法;触是根境识和合所生的触,该摄在十八界中,它也是属于心、心所、色法所摄;还有我们的受,就是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当中的受也是属于心所有法);因此,识、名色、六入、触、受这是因缘缘起部份。

  那么增上缘缘起是哪一部份,爱、取、有是属于增上缘缘起部份。哪一部份是受用缘起,六入、触、受、生、老死这些都是受用缘起,他是果上的受用余尘所用境界,生是生苦(八苦当中的)老死(也是八苦当中的),他是受里面的,受有苦受、乐受、舍受,还有六入、触、受这些都是受用缘起里面的,所以十二缘起说明三种缘起的道理。无著菩萨在《摄大乘论》里边说:“世间之所以有这些外道出现,就是没有如实通达因缘缘起和增上缘缘起”。不通达因缘缘起,就不通达这些法是各各以阿赖耶识里边的自种为因缘而生。他就认为是哪里来的,有的说是大梵天创造的,有的说是其它延期现像行成的,叫自然外道,有的说这个是属于自净为因,有的认为是接触为因,有的讲是无因无缘,总的来说,他就有这样和那样的邪见,你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他不晓得这些识从哪里来,儒家认为一切都是从无极太极来,这些都是不明白因缘缘起,也就是说我们众生有阿赖耶识,一切染净诸法由自种而生,不是其它哪里派生的,有的外道搞不懂这个道理,然后就给他安个叫自然行成,叫自然外道,这里有个颂子:“刺丛是尖,飞鸟异色,谁知所作,自然而尔”。刺为什么锥人,天上飞的鸟有各种颜色,飞鸟异色,是怎么形成的,所以他就说:是世间自然形成的,飞鸟异色,谁知所作,自然而尔。他就不晓得还是有一定的内因内缘形成的。以前有很多外道,有些说:天上有个梵天,梵天在我们世界,有个大海,海中间有个天月莲花,然后在这个天月莲花当中肚子眼就发金光,光中又现七个头九支手,然后眼睛能见大千世界,然后他就在这个肚子眼光门当中出现,出现过后又跟其它神灵结合,然后就生这些人,我们这些人从哪里来的?就从这里来的。所以这也是想像的,这个叫外道,错误的,歪理邪说,所以我们学佛,你不懂因缘缘起,就不懂佛法。无著菩萨为什么讲阿赖耶识,就是要建立如《解深密经》所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解深密经》讲:“若有一浪生缘现前,便有一眼识起,若耳若多浪生缘现前,则耳、鼻、舌、身、意识起”。意思是说这些转识都是阿赖耶识当中的种子为缘生起的,所以这个叫因缘缘起这部份。

  增上缘缘起,也就是业感缘起,我们如果不懂宇宙间千差万别的外貌形态,是业力作增上构成的,然后就如像生盲摩象(也就是说生下来眼睛就看不到,然后他去摩象,如果摩到象尾巴,他说象如像扫帚,扫帚就是扫地的大扫把;如果摩到象的鼻子,他说大象如像力柄(农民耕田的力头);如果摩到象的背、背脊,说大象如像一座山;如果摩到象的肚皮,说象就像一垛墙;如果摩到象的腿,他说大象如像一根柱头;如果摩到象的耳朵,他说象如像筲箕;为什么他把大象说成像扫帚、力柄、大山、墙、柱头、筲箕,说明他不懂业感缘起,业感缘起就会行成宇宙间,万事万物有各种千差万别的外貌形态,这些形态都是力业作增上构成的。如果你不懂业感缘起,就不知这些千差万别的形态从哪里来的。现在科学一直在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多从隐上在研究,严格说来这种研究要把这个真实揭示出来还是不容易。因为他是业感缘起作增上,因缘缘起作亲因,而后因缘结合形成的,所以学佛法特别要懂这两大缘起,懂这两大缘起作亲因,而后生的果为受用缘起,然后三种缘起法彼此之间的关系,三种缘起法特定的内涵、实质、完全弄清楚,那我们才能够通达佛法,所以说十二缘起说明这三种缘起的道理,这个大象构成的亲因,因缘部份。还是色受想行识为亲因而形成,如:鸡、蚂蚁、大象有着不同大小的差别,但都是业力作增上而形成,需大小不同,但都是五蕴合成的,都有物质部份和精神部份,物质的身体地、水、火、风,还有五根这些都是物质部份,另外还有受、想、行、识精神部份,不论你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没有哪一类众生是超越不是五蕴合成的。五蕴就是物质和精神两大类,五蕴合成的是亲因缘,看你是哪一类众生,生在哪一趣,这个性质不变,所以我们除了名言习气,五蕴的种子是决定一切事物生起的性质的,这是因缘缘起部份,我们刚才说:识、名色、六入、触、受这是因缘部份,我们坐在这里有男女差别相,长相的差别各有各的不同,这是业感缘起,增上缘缘起形成的,我们不管你是什么样子,你能超越地、水、火、风而成吗?我们的八识、五十一心所、还有色法这些,难道我们不是由这些法组合成的吗?都是由这些法组合而成的。这个来说彼此相同,就是因缘缘起,性质不变。所以十二缘起说明三种缘起的道理。

  入了无余依涅槃的声闻,入了无余依涅槃的独觉,成佛过后,此三类圣者是无有十二缘起法的。因为他们是用般若智慧证得自己的菩提了,菩提是般若的圆满,般若是菩提之因。

  十二缘起说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诸法都是由我们内心随分别势力、因缘势力变,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对治无明生般若,由此出世解脱。所以出世间是以般若智慧为根本,世间来说是以无明为根本。般若是能对治,无明是所对治,有了般若就没得无明,佛学名词叫:“现行对碍”。显能的法彼此有对治作用。无明无有智慧光明,用般若智慧对治无明就无有了。好比屋子无有灯光很黑暗,只要安上电,装上灯,屋子就明亮了。有黑暗的同时,就不得光明,有光明的同时就没得黑暗,我们如果般若智慧长住心中,那我们就没得黑暗的无明,一旦我们的般若智慧在心中消失了,即是无明现前。所以善友们时时要保持一颗清净心,要保持有智慧的心。对所有的事理都要大觉不迷,如实了达缘起法,只有相似相续的法,没有实在的我法(带主宰性的我法没有),我们常时都有一颗清醒的头脑,正确的认识,也就是有一颗清净心常时现前,那我们就可以处处自在,处处解脱(要达缘起理,破我法执,才叫正确认识,有正确认识,就得解脱)。最后普皆回向: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更多唐思鹏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