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三十三日(二) 一念、十念、抉择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2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三十三日(二) 一念、十念、抉择

   我们通过一点一滴的真实,即恭敬心,放下了分别与对待,只有赞美和恭敬的那一刻钟,我们的自性表现出来了,佛性表现出来了,觉性表现出来了,真诚能出生一切功德。真诚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那就是一个真实的利益。过去的菩萨讲“一真皆真,一妄皆妄”,就是讲这么一念。若是一声佛号、一个佛像、一个事上,感动过你,让你放下所有的执着,生起了尊重,生起了感动,生起了赞美,那你把这个心用在任何时任何处,你看是个什么样,一真皆真,其作用力就不可思议了。

  现在我们观察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也是希望碰着、撞着我们的现行中,启发我们的真实心,放下我们种种分别执着的坚固,使我们在现行中即得解脱。现行中得到解脱——这是十分有意义的。所以阿弥驼佛的物化身呢?或者说应化报德的回施,对我们来说十分的重要。古德们讲“大地山河皆是法王身”,那我们说大地山河皆是阿弥陀佛身,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理念呢?我们生活在阿弥陀佛极大的光明物化身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礼敬呢?

  【举例:在蓝毗尼建了很大一尊佛像,如楼层一样,佛像里有很高的梯子,可以从佛身里面走,实际载负我们的房屋、大地,哪一点不像佛陀的慈悲在载负着我们呢?】

  所以换了一个角度认知,我们从某一点受到启发以后,来周遍的使用,你就会有本质的抉择。所谓抉择不过是周遍的一个妙用罢了。很多人对往生抉择的概念产生了一个极大的困惑——哎呀,这个念佛方法真是很好,依佛愿念佛真好,顺佛愿念佛真让人安心,可实际我还比较有顾虑的是抉择问题,也就是周遍性的问题。那我们今天不妨就谈谈抉择的问题。

  “一真皆真”,就是为了提示这个抉择。我们最开始学习的时候提到“一声念佛”,后来又提到我们大家能不能十念。一念、十念、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呢?我想这是个大话题,不谈可能是不行。因为人对抉择的认知不够,所以净土法门中关于十念的争论是最多的了,昙鸾法师讲啊,念佛不在于头数,只在于决定。决定一念是为十念,是为一念。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决定不决定的问题。好比说某居士从甲地要到乙地或丙地去旅游,他会说那个地好呀,这个地不好呀,又听家人说这个地好呀,那个地不好呀。很多对比,人就开始犹豫不决了。这个犹豫就有很多念,十念八念二十念。有人会犹豫很长时间,假期来了,一晃就过去了,还犹豫不决呐,而有人已经旅游很久了。

  这就是得失、徘徊的问题。过去哪会给人那么多路,说你去什么地方吧,人就直接就去了。现在我们生活空间的路子多了,法则的路子也多了,听教言的路子也多了,所以对法的选择徘徊反而特别多,抉择的机会很少,多是在苦难的逼迫下扼杀了抉择,使你没有能力再去选择了,那只有顺着来了,就成就了。

  实际这一声念佛,我是建议性的东西,我用了很多年,之前不敢给人说,怕说了大家不去实践,当成一个话头了。这“一念”反而容易体会到真实的用心。我们看它的几个特征——简单,单一,易行,可以比较专注,有人认为可以一劳永逸。这一念我们可以去修持修持,很省心,念一声就行了。

  这一念作意的过程相对易行也好、专注也好,单一也好,真实感就比较强一些。如果说今天你一定要念三万声佛号,往往考虑真实性的机会很少,而考虑怎么把这三万声念完的比较多。但如果说你今天只能念一声佛,曾经一个出家师父对我说,这念佛啥意思?我不念了。我说行,你说的真是太好了,我们打一个赌,你三天不能念一声佛。结果呢?没有一天半就憋不住了,他说哎呀,今天我糟糕得很,我念了很多声佛。为什么?他越想不要念不要念,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起来了。为什么呢?人的潜意识的习惯也好,需求也好,莫名的东西也好,都在推动着这个念。

  这个“一声念佛”,比较让人在作意中有轻松感,满意和喜悦的东西。很多人突然感到念佛还有喜悦的东西,还有这么好的念佛方法,以前都念多少万声,很累,现在念一声也可以啊,他就有轻松的东西了。他岂不知这一声的满意,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喜悦,给他带来了真诚的启发。这个真诚的启发是什么呢?喜悦,认真,这无意识会袒露我们的自性。所谓自性就是圆满,清净,平等,无对待。实际这里面的喜悦会带来休息的东西,无意识的休息。

  我们可以观察这一念,修行若是不去细细地观察啊,就没有味道。早期念佛我们都是提倡数量,念的清晰,听的清晰,记的清晰,一定要这样念,干什么呢?希望我们能用这个业,一念代替万念。用一个业的作为代替种种杂缘、杂业,使我们趣向于善法,能有一个现行离苦得乐的机会。而这“一念”呢?我们若有这样的基础了,再用这样的一念来念佛,这些启发无外乎都会产生一个事实的作用。早晨起来,睁开眼睛,哎呀,把自、他、共有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身口意三业一起供养给阿弥陀佛,融在阿弥陀佛的大智海中,与众生得究竟圆满解脱。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引导,但这个引导也就是所谓的启发,给人带来了一种安慰,而这个安慰是未曾有的。你如果一直都有这种安慰,那就太好了。因此,单一性容易引发未曾有的认知,如果念多了,你就认为是重复了。

  有一个居士发短信讲,这六个字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怎么不是重复呢?对呀,你要是多念,这个重复意识就会建立了,所以厌倦,味同嚼蜡,感觉没有意思。我们通过这“一念”容易启发不同的角度,但都很真实,就是说你的专注力够用!可能两念、三念,人就开始分心了。“一念法”念了一段时间后,我们用这一念法来念十念,做十次,这是一个次序问题了。我们用这一念法的心情,简单、专注、易行、轻松满意喜悦的心去做十次,不要丢弃一念的功德与利益,你做十次,看是什么样子?你慢慢就会体会到抉择。这个抉择也可以说千念万念总是这个了,那么在实践法则的角度,而不是一个空头的言论,你会有一个感知性的东西,你就知道你抉择的什么了。

  今天谈这个“抉择”,我不想理论化它,只想让大家去实践,通过这一念的真实也好,易行也好,简单也好,未曾有也好,这种引导使自己轻松、意乐、休息的状态成熟,有自性的一个碰撞。你可以去体验,这时候你可以对抉择这两个字有一个新的认识。我感觉这一念,十念,抉择,都是次序问题。

  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抉择,是一点都不复杂的。以前讲过随顺法性抉择,随顺佛愿抉择,随顺我们的究竟意乐来抉择,或者说三种必生,你下去可以去认知认知,但此处是实践性的抉择,若是用一念的修行方式做过十次,有十次相续的作为,不使它迷失,不使它有重复的体验,我们对“抉择”这两个字的认知就会有变化。很多人在旅游啊,出门啊,做事情啊,选择工作、家庭啊、对象啊,出家不出家啊,都要抉择的。很多短期出家的人说,即使知道短期出家还能回家,拿这个主意的时候也可不容易了。我说是啊,不让你回家,你连想都不敢想。这个十念就象我们短期出家一样,虽然你还有家庭,但你必然体会到出家人的生活了,你是抉择也好,回家也好,没有问题,但你必然体验过。

  很多东西我们为什么不敢抉择呢?实际是福德因缘,是认知不够清晰。大部分参加过短期出家的年轻居士,回馈的都很感慨——明知道回家有很多尘劳,很多累赘,是个火坑,为什么还要回去呢?就象很多人说吸烟、喝酒、一些陋习、一些不好的嗜好,明知道不好,他还必须得去做,为什么?业力所牵制。百分之九十的人没有办法,他走不出来这个业力,那我们给他一个对比,有这样的对比,就有感知的一个空间了。所以一念,十念,抉择,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功课去审思。通过对一念、十念实践的作为,看看你对抉择的认知。

  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一旦抉择了,人不会再迷失了,他没有迷失的理由了。由于业习的蒙蔽,抉择的不清晰,我们还会经常迷失,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没有这道墙,但我们给它拉了一道墙,实际人的意识往往就在这徘徊着。就象一个人要出家在家,要选择工作、家庭、对象是一样的,重大的事情上会徘徊,我们愿意往生的意识也会徘徊——继续在娑婆呢?还是往生呢?大部分念佛人还是在这里徘徊的。如果抉择了就太简单了,因为什么呢?一抉择,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之间的墙就没了,他就知道愿生即生,没有丝毫的障碍了。这道墙是我们的徘徊造成的,徘徊造成了一个对立的墙,把娑婆实际与极乐世界对立起来了。比如说,我要往生彼国了,这些世俗的东西咋办呢?即世俗五欲。有人说我们念佛人哪还有向往娑婆世界的呢?你用五分钟的时间可以记载自己心里的动态,一个向往娑婆世界,一个向往极乐世界,你要动十个念头,保准有九个念头是娑婆世界的。你可以悄悄的去做,给人说了容易脸红,你说我是个念佛人,怎么有向往娑婆世界的念头呢?有人说如果我出家了,我这公司咋办呢?我说出家了还要公司干啥呢?就是说我们念佛了,娑婆世界咋办呢?我们的生活习惯咋办呢?看着简单,实际这个生活习惯,就是娑婆世界,我们在这里面徘徊,你可以看得到的。

  如果是抉择的人,知道愿生即生,那就很放心了,你安心在什么地方了呢?愿生即生。我们若真正知道愿生即生,就没有一点顾虑了,什么样的痛苦啊,挣扎啊,害怕啊,担忧啊,你都没有了,消失了。因为这是你自己徘徊的心所造成的一个假象,所有的担心都是我们自己的徘徊设立的一个业相罢了,是我们自身意识所建立的,在我们心目中是没有这个障碍的,是自己设立的。那是你自己家乡的风月,就象印光法师写的一样,家乡风月与谁争?你自己固有的担心你跟谁争呀?愿生即生,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你只要不徘徊了,抉择了,从此以后你再不操这个心了。操什么心呢?能生不能生?你永远不操这个心了,你知道能生不能生,不过是自己业力徘徊的一个业相残余罢了,它是个剩余物质,并不是真有,是我们造出来的。

  菩萨,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念佛人虽然遇到阿弥陀佛的殊胜功德,但他休息不下来呢?就是“愿生即生”他没有抉择过。他还认为徘徊这种业相、将信将疑的业相、舍不得这舍不得那的矛盾心理是个事实,他把它们当成事实了。不是,这不是事实,在实在是你心理的一个状态,你业习的一种习惯,意识的习惯罢了。一旦抉择了,你这个徘徊就没有意义了,一点意义都没有了。你就会很安心的,在这个娑婆世界你也是安心的,为什么呢?你知道是三界火宅,但你知道愿生即生。

  所以念佛时即是往生,成佛时,度生时,一旦了解了这个愿生即生,你就太方便了。那你就看你一天中愿生有几念?娑婆世界有几念?你就能了解了,哦,原来我一天到晚满心都在娑婆世界。你自己观察观察,就从真实的那一念也好,你用那一念念佛,念十念,你再观察观察你抉择过没有?原来你没有抉择过,你还是在贪图娑婆世界。大部分人呐,还是在贪图这个东西,起码说习惯性的,我们的意识空间大部分还被娑婆世界的意识作为占有着。我们自己可以去审思啊。念佛时即是往生时,你静下来看一看,一天中你心里有几念忆佛念佛?有多少抉择?

  要是真正抉择了,我们的心就真正放松了。我们的世俗生活习惯、世俗五欲还在这个娑婆世界徘徊,但你不会恐慌,为什么呢?愿生即生,这个证券你把握住了。你真正拿住这个券,就象换了登机牌一样,你不登机,他要叫你的,他说某某某你要登机了,为什么呢?你要不登机他还麻烦呢,他害怕上面有爆炸物。

  我们对极乐世界这个抉择啊,你一定要看看你是不是抉择了?你怎么抉择的?是不是真正安心了?

  (岁次辛卯五月十八 2011年6月19)

返回目录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