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刚法师:佛七开示
成刚法师:佛七开示
一九九五年十月初一至十二月三十日,长春般若寺全体僧众举行了冬季念佛七。在此闭关期间,方丈和尚为僧众作了方便开示,由弟子录音整理后谨慎推出。由于当时仓促录音,有不圆满之处,请谅解。阿弥陀佛。
般若寺方丈成刚法师开示:
无论是我们佛门的事情,还是世间的事情,如果我们要发起某一种因缘的时候,在做这种事业之前,都得有一个准备过程,以便能够使我们做这种事业顺利地进行,中间免去障碍,最后取得圆满成功,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世间事业是这样,我们佛门的佛教事业也是这样。
比如说:我们要到北京去,在起行之前,就要做好到北京去的一切准备,这样我们才能够一路上顺利地进行,中间没有什么困难和障碍,最后真正能到达北京,所以就得准备。世间讲,"穷家富路",在家里困难一点儿、贫穷一点儿没关系,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就可以了。可是我们要到远方去出远门儿,在旅途上缺一分钱也不行,所以必须准备充足的钱财,这样我们在路上才不会发生困难。准备衣物,准备旅行用品,考虑坐哪趟车,怎么走,在哪儿下车,到哪住宿......这就叫"前方便"。在这些事情没做之前,就得采取这个方便办法,就能确保这个事情能够顺利进行,最后取得圆满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中间不退失或者引致失败的结果。所以必须得做好前方便。
我们打念佛七也好、打禅七也好、设坛、诵咒、克期取证也好,都得事先准备好,扫除一切障碍。我们要想使这个佛法因缘顺利地进行,最后取得圆满成功,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像《楞严经》里说的设坛、诵咒,事先都得种种因缘、种种方便办法,都是前方便。做这种事情之前采取的方便办法,就是确保这个事情顺利进行,最后取得圆满成功,发起不可思议的佛法利益。
《童蒙止观》说:第一要忏悔,第二要发愿,第三要诃五欲,第四要弃五盖,第五要调身,第六要调息,第七要调心,第八要采取方便,然后你才能够真正的把这件事情实行起来。
忏悔,因为无始劫来我们众生贪著世间,妄想执着这个世间,心里有所住著。在我们的八识田里积聚了积重难返的生死习气,这就叫业障,过去所做的一切罪业,成为我们修学佛法的障碍。如果不把这个障碍排除,那么我们想修学佛法,那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要想使道路能够畅通无阻,必须得清除道路上的一切障碍,然后才能通达无碍。所以我们必须忏悔罪业。
"十大愿王"里说:"四者忏悔业障",业虽然没有形相,没有相貌,没有颜色,不是具体的事物,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力量和作用不失。佛在《华严经》里不说吗,如果一个众生的罪业要有形相的话,尽满虚空也容纳不下,就是一个一个往上摞,尽满虚空都搁不下。可见我们众生的罪业深重,孽台高筑,罪深千丈,所以要彻底拔出这个罪业根子,把孽台推倒,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得忏悔宿业,忏悔罪业,使无始劫来的罪业--贪嗔痴、杀盗淫妄、斗乱危害这些罪业,不成为我们进修无上菩提道路的障碍,那么怎么办呢?忏悔。
忏者发露,悔者自新,这样我们才能改往修来。就像我们衣服似的,衣服本体是干净的,就因为染上了油污和尘土,浮在上面,所以这衣服举体都是脏的。但是油污和尘土不是衣服的本体,我们经过洗涤就可以恢复衣服的干净。忏悔就像洗涤衣服,洗涤油污和尘土一样。所以有罪业不忏悔,病毒就在我们身心之中、永远在这里泛滥,那不会好的。我们要把它罪根拨除,忏悔就是把病毒彻底拔除,我们就会消除病苦,健康安乐。所以忏悔这个事总得今天忏、明天忏,尽未来际都要忏悔。
不发忏悔心,不发露自己的罪业,你就不能自新,不能成为一个新人。就像我们犯了罪一样,不很好的改过,不很好的改造自己,就不能成为新人,永远是一个罪人,所以得忏悔,忏悔罪业。在佛前发露,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采取什么方便,危害到什么程度,得发自诚心,痛哭流涕,才能求得诸佛菩萨的加被,诸佛菩萨有异方便,特殊的办法,就会使我们的宿业消除,身心清净,这样再发起我们佛法因缘,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不忏悔是不行的,就像我们这个桶似的,过去尽装毒了,现在要想把它装甘露,就得彻底地把这毒洗刷干净。不洗刷干净,留一点毒,再装上甘露,甘露也变成毒了,就不能用了。所以要忏悔,忏悔业障,业是罪业、障是障碍,障碍我们的菩提道。我们要想念佛,罪业就出来障碍,念不下去。我们要想修禅定,罪业又出来障碍,念不下去。这是罪业--过去生生世世造的,身口意造的罪业。必须忏悔,忏悔以后罪业就消除了,就不成为我们的障碍了。
障有三障,我们不每天念么"愿消三障诸烦恼",一个是业障,业障属过去造的业,是障碍,障碍我们菩提道,障碍我们修学佛法。今天我们不知道,还贪著这个世间,还妄想执着这一切事物,心有所住,还起惑造业,所以纷繁之事扰乱心神,叫做"烦恼障"。现在还在继续作业,招惹这一切事物反过来系缚我们,障碍我们,逼迫我们,这就叫烦恼障。再一个是报障,报障就是因为过去造恶业了,堕落地狱、恶鬼、畜生道,这种果报就不能见佛闻法,就不能修无上觉道,障碍他不能够得佛法利益。所以我们在念佛之前,打禅七之前,要很好地忏悔业障,消除三障诸烦恼。
现在我们要身心放下,什么也不攀缘,什么也不妄想执着,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样纷繁之事就不能扰乱我们的心神,我们就没有烦恼障。现在我们得到人身,能够见佛闻法,我们就没有报障,就能消除三障诸烦恼。没有这三种障碍,我们才能发起胜进,进修无上菩提,发奋念佛上极乐世界。忏悔宿业,这是第一个,不忏悔不行啊。
第二、忏悔完了以后要发愿。发誓发愿,就像世间人做事业似的,说我一定发誓发愿把事业做成功,不成功不来见你。也得发誓、发一个决定心,把这个事业做好。对于过去所造的恶业誓不再造,发愿。忏悔宿业以后身心清净,三业清净,心不贪嗔痴,口不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身不杀盗淫,发愿从今以后誓不再造,发誓发愿再不造恶业。
愿分两方面,一个要止恶,过去造的罪业忏悔了,再不造,这就截了生死流。再一个发愿,我今天发愿念佛,我今天修禅定修无上觉道,不是为了我自己出苦得乐,更重要的是我要自我成就、成就众生。发大乘菩提之心,要想到众生之苦,要不忘记世间众生的生老病死之苦。所以发愿:"我为了普度众生都出离生死苦轮得大安乐,所以我要修无上觉道,我要好好修禅定,我要好好念佛,将来好普度众生同生极乐国。我念一句佛,做一丝一毫的善事,都普皆回向:令众生皆得出苦得乐。"
必须发大愿,愿为前导,没有愿,一切事情都不能成就,纵然我们发起这个事情,中间遇到点儿困难、挫折,或者遇到点儿利益就会退堕,高兴了,不进行了,或者是失败了,气馁、退了、不干了,所以得有愿。得不喜、失不忧,不管遇到好的境界、坏的境界,我们的事业不能停止。念佛非得把它念到底、念好。修禅定非得把它修好、修到底,非成功不可。得发这个愿。我们发心念佛,打念佛七,修禅定,不是为了自己,都为了法界众生出苦得乐,我要不修行,将来就不能普渡众生。
发大愿,愿为前导,这样我们才有力量,有动力。这是我们能够完成事业的保障。心是主宰,不发愿、不发誓是不行的。佛在《华严经》里说:"不发愿而修一切善法,如五彩巧绘,文锦虽佳,不以胶合,终不长久"。就是我们用五彩巧绘做的工艺品,虽然做的很好,但是不用胶粘上就脱落了,不能长久。用胶粘上,把它粘固定了才能长久。我们的愿也是这样。 一定要发誓、发愿,不管世间的事情,还是我们佛门的事情,没有一件事不发愿而得成就的,中途都会退却,不会成功的。所以第二要发愿,忏悔以后要发愿,能使我们发起胜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最后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
第三,要诃五欲。诃就是诃斥。食欲、味欲、触欲、淫欲、睡欲,五欲是生死的泥坑,就像五个贼似的。我们要想发起胜进,修无上菩提之道,这五欲、这五个贼时时出来障碍。我们要想念佛,一会儿食欲出来了;一会又想睡大觉又困了,振不起精神,睡欲又出来了;一会触欲又出来了,感觉到不舒服,还是躺在沙发床上好;一会味欲又出来了,又想吃点好的;一会淫欲又出来了,男女贪爱又上来了。这五欲严重地障碍我们修禅定、念佛,所以得诃斥五欲。就像五个贼来了,想进我们的门,我们知道它是贼,就得把它诃斥走。不能欢迎它、接待它,欢迎它,那它进来以后,不就得危害我们吗,所以我们诃斥它,把它攆走,不能让它进门。这五欲之念一起,马上就把它诃斥走,不能随顺它、欢迎它、助发它。就像贼似的,来了以后,必须把它诃斥走,我们才能不受它的危害。所以智者大师在《童蒙止观》里说,要诃五欲,诃斥它、谴责它,把它遣走。当然我们修行禅定、念佛,正常地起居,睡眠、饮食、穿衣,这都是正常的,为了保证修道。但是那些过分的,已经酿成罪业的事情那就不行了。要诃五欲。
食欲,我们饮食以滋色身,能支撑这个色身活命,所以也不能不吃饭,但是不要贪著地吃。不要引取无厌,要少欲知足。就像我们吃饭似的,这个饭挺好吃,要吃十分饱。吃多了,各个器官负担加重,马上昏沉,身体沉重,走道儿走不起来,难受,这就障碍禅定啦。想要禅定,哪儿都不舒服,肚子、胃里都不舒服,所以要节制食欲。到时间就用斋,不到时间不能一天老吃,饮食这个念老往出发,一念佛了,这个念就往出发。食欲这个念就和我们念佛这个念纷争起来了,交战心中,它俩就斗起来了。所以念佛这一念就不能顺利进行,就成为我们念佛的障碍了,也成了修禅定的障碍了,我们这个事业就不能顺利进行了。所以食欲也是我们六道众生一种最严重的生死习气,应当做药想,不应当贪著饮食。因为什么呢?一会儿想吃,一会儿又想吃,这个念熏习得非常严重,力量非常强,尽表现它了,那么阿弥陀佛就表现不出来了。你想念佛,它这一念出来了,就把阿弥陀佛这一念遮挡了,所以要诃五欲。
味欲,就是贪著美味,好吃的美味。住味生心,说这个好吃、味道好。严格来说像臭豆腐和腐乳,那里都有酒,最容易住味生心。不但是这两样,其它的一些住味生心的饮食不要贪著。贪著以后,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住味生心。这样的话,贪爱熏习地非常严重,力量非常强,所以一要念佛、修禅定、学佛法,它就现前了,障碍我们修学佛法。所以要诃食欲、味欲,像饮酒、抽烟,有的人好吃这个、好吃那个,都是住味生心,我们出家的佛门弟子没有什么选择,饮食要随其自然,不要养成这种坏习惯,这是味欲。
触欲,佛说随遇而安,我们住在马棚里也是极乐,住在宫殿里也是极乐,睡在沙发床上也是极乐,睡在地上也是极乐,少欲知足嘛。佛说:"知足者常乐"。所以要少欲知足,不要贪著好的感触,住欲生心,说这儿舒服,比如坐在禅堂、念佛堂,一坐坐半天,腰酸腿疼,那不舒服,这就不行了,得诃斥触欲,把它诃斥走。触是感触,属于身根的感触。说穿上这个衣服挺舒服,穿上那个衣服就不舒服。适可而止,不要过格。像我们铺盖,不冷了暖和就行,一个草垫子、一个褥子、一个被,暖和就行,不冻着就行,不要铺得挺厚,一个这个、一个那个......铺得那么高,贪著触欲就不行了,不能唆发它,唆发它就要成为我们修道的障碍。
睡欲,睡欲就是迷惑昏沉之心,提不起正念。比如说我们心里昏沉,提不起精神,非睡不可,这是一种妄心在作用,妄念在作用,能睡出生死。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嘛。长睡眠也不行啊,昼夜贪睡,睡眠、昏沉的过程正是在建立生死,所以我们要诃斥睡欲。要适当睡眠,该休息了就休息。如果这种生死习气熏习严重了,没等念佛,往那一坐就困了,呼呼睡上了,昏沉、掉举。这样阿弥陀佛就会被昏沉这个妄心遮挡,不能现前,所以我们念佛也不能顺利进行,修禅定也不能顺利进行,障碍我们念佛和修禅定。睡欲也是无始劫来熏习的,所以我们要诃斥它。
淫欲,欲染为淫。无始劫来男女互相贪染,男的种子种在女的八识田中,女的种子种在男的八识田中,因缘会遇,这个种子就引发出来成为现行,互相贪染。所以佛在经里说:"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淫欲之心若不断除,想出离生死尘劳那是不可能的。《楞严经》里说:"身不淫,心不淫,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身不行欲事,心也不能有淫欲之念,断除身淫、心淫,能断之心也要把它断除,这样于佛的无上菩提才有所希望进趣证得,否则它就会成为我们最大的生死障碍。
杀生也好,偷盗也好,妄语也好,斗乱危害也好,在一切生死罪业当中淫欲是根本。如果要是没有淫欲,那么我们这个三界六道都不得成就。男女不互相贪染了,就没有我们这个身心世界了,所以这个是根本,生死的怨贼,是第一恶的。杀生、偷盗、斗乱、危害、妄语,我们明白它的危害,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要不杀生,为什么要不偷盗,为什么要不妄语,我们就能够马上把它断除。可淫欲是无始劫来贪染形成的,染污的非常重,所以有缠绵性,纠缠不清。虽然明白了,知道它的危害性了,但还是难以断除,所以它就把我们拖入了无边的生死。我们要想打念佛七,一心念佛上极乐世界,要想修禅定,进修无上菩提,必须把这个生死怨贼给它撵走,诃斥走,不能随顺它,不能希望他,应当讨厌它,把它彻底地断除,不断除就会成为我们生死的障碍。我们一念佛,一修禅定,爱欲之心油然而生,想念佛念不下去,想修禅定也修不了,所以要诃责淫欲。这个五欲之中淫欲为首,若没有淫欲,身心世界尚不成立,三界六道都没有了,还有什么食欲、味欲、触欲、睡欲呀?所以它是根本,必须把它清除。
不但人是这样,男女互相贪染,畜生也是这样。所以熏习的最重,这个妄心、习气胜过一切,所以必须把这个根本给它断除。不断除,势必危害无穷,自我危害、危害他人。如果这个淫心不除,它是最大的客尘烦恼,如同火烧,如同刀割,它的危害性极其严重。所以佛在经里一再教诫我们,要戒除它,要防止它,要断除它。不但说我们业力凡夫要防非止恶,不让它发起现行,要减损它。纵然得了神通的仙人,如果不严加防止,还要因为这个而堕落。佛在经里说:证了小乘佛果须陀洹的人,须陀洹是声闻四果,因为余业还要七返天上,七返人间,来受生,然后才能证阿罗汉果,断除生死惑业。就在七返天上七返人间的时候,如果迷了,还要还俗取妻,何况我们凡夫呢,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尤其是出家的僧人,不要受它的危害。
佛在经里说:在佛那个时代,有个独觉仙人,他在山中修道十二年,是修外道的,他得了神通了。有一天,山上下大雨,因为他年岁大了,一不小心就栽了个跟斗,因为他没断除嗔恨,所以随吟咒力--外道咒的力量,令这个地方十二年不下雨,干旱了十二年,所以发生了大饥馑灾,就是饥饿。国王、大臣、老百姓都没有饭吃,饿得了不得。这时候国王大臣都非常着急,心急如火。有人告诉国王说这是山中道人的力量,所以国王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对策,如何降伏此道人。大家来了以后面面相觑,说这个独觉仙人有这么大的神通,我们谁能治服他呀?都没有良策,想不出好的办法。这时候有一个淫女,以行淫为业的淫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来见国王,她说我能降伏此道人。国王说你若能降伏他,解除饥饿的灾害,我给你重赏。所以这个淫女就摇摇逛逛的来到山中。独觉仙人在洞里修行,参禅打坐,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淫女就上前摸上摸下,摸摸触触,这个独觉仙人因为他没得无漏的禅定,是有漏定,所以他妄心一动,欲念一起,顿失神通,神通没了。所以这个淫女提着独觉仙人来见国王,国王给她重赏。就是仙人已经得了神通还要堕落,何况我们凡夫呢,更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要防非止恶,切莫受骗上当,后悔晚矣。
淫欲是三途之因,地狱、恶鬼、畜生道之因,使我们能够遭受无情的大苦,必须把它断除,若不断除那就危害无穷了。事理不二,我们要防止。防止的方便办法,佛在《长阿含经》里说:"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后,诸女人辈,来受诲者,当如之何?"阿难是佛的堂弟、侍者,他问佛,佛灭度以后,诸女人辈来受诲当如何?佛告阿难:"莫与相见。"不要和她相见,这样就能防非止恶。"阿难又白:设相见时,当如之何?佛言:莫与共语。"不要和她言语。"阿难又白:设与语者,当如之何?"假如她非得说话怎么办呢?"佛言:当自检心。"就是收摄自己的身心,切莫随妄缘而走。
《阿含经》又云:有一个外道问婆提罗,婆提罗是个尊者,"汝于正法中,曾行欲事否?"说你在佛的正法中修行,你行没行过淫欲之事?婆提罗回答说:"莫做是语。"你不要这样问。"我八十年来未曾起欲想。"他已经活八十多岁了,不但没行过淫欲事,就是一个淫欲的想念也没有。为什么他能达到这样,就是因为"未曾视女人面"。眼不视女人,从来没抬头看过女人的脸面。"未曾与尼相问讯",也没曾经和一个比丘尼互相问讯。"乃至道路中亦不与共语",也不与女众共语。这就是防非止恶的办法。眼视女色,身恶也,就是身犯恶。口与共语,口犯恶。心里意念、思想,心犯恶。身口意啊,要防止身口意犯诸过恶,防非止恶,这样的话就可以戒止,防范于未然。
另外,《戒经》里是这样说:十方世界,有女人处即有地狱。因为男女互相贪染,能生长出地狱。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生过。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需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这都是诃责的办法,防止的办法。佛在《戒经》里说:"言视毒箭伤",言就是语言,视就是用眼看视,和女人说话,看视女人,就像人中了毒箭,受了毒箭的伤害一样。就是说我们法身慧命已经受了这个毒箭的伤害,因为一言一视,都会唆发我们八识田中的生死种子,贪爱习气。这样的话,生死种子、贪爱习气得到熏习,生死就增长了,法身慧命就受到伤害了,所以不要语言,不要看视,要远离女人。
《佛教三字经》说:"入深山,远女人。"就是诃责的意思。"近女履锋刃。"愿意接近女人,或者是经常接近,履就是鞋子的意思,近女人就像光着脚在锋利的刀刃上走一样,那必然受到伤害,要远离,不要亲近。所以女众来了以后,我们要用佛法正面观察,佛在经里说:"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老的就是我们的母亲,作母亲想,比我们年长的作姐姐想,年少的做妹妹想,稚者、小孩儿做女儿想,这样生度脱心,就能防非止恶,防止染污,染污之心不能发起现行。如果她不主动来跟我们办事情,我们不要去走俗家,或找女人办事,打电话、写信、亲近,说一些世间染污的话。这就是近女履锋刃的意思。
"身手抚斩砍",就是我们的身分或者是手足,抚到女人身上,就像人被斩首一样,被刀砍一样,就是说法身慧命已经受到伤害,我们出家人手足、身分不能和女人相触,触了以后就会作女人想了,就动感情了,法身慧命就受到斩伐和砍伤。"受物捧刀轮",用双手去接受女人送给的一切物品,就像手捧刀轮。刀轮就是旋转的刀,必然得受到伤害。所以女人来了以后,都得五尺以外。"入家堕火宅",我们僧人随便走入世俗家、女众家,就像堕落到失火的房子里一样,必然得大火烧身。"街行迎风炬",不但不许到女人家,而且不许和女人一起走、并排走,谈笑风生,上船下船、百里千里那么走。如果这样做,就像顶着风拿着火炬,逆风而行,那必然招致烧身,业火烧身。"同坐处深井",也不能跟女众坐在一起,说种种话办种种事,也没有个界限。就像坐井观天一样,坐在井里看天那太痛苦了。"来书报死讯",出家以后不能跟女众互相通信来往,如果书信来往,就等于说这个人已经死了,报死信一样,法身慧命已经死亡。因为什么呢,书信来往都是些生心动念的事情,法身慧命没份。这是《戒经》上说的,我给加了两句:"思想心狂乱,如是堕三途。"思念意想,心就狂乱,不许心念意想女众,对我好啊,对我不好啊。在我们本觉佛性上清净本然,没有什么男相女相。做女人想了,就叫见惑,见惑生起来,知见不正,所以唆发贪爱的种子,这就叫思惑。见思二惑正在生死,所以不能思想,思想心狂乱,如是堕三途,就堕落三途道:地狱、饿鬼、畜生道。
"阎浮有毒树",阎浮就是南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毒树不是一个好树,用毒树来比喻女人的危害性。"触树见树形",凡是人触到这个毒树上,或者看到这个树的形状。"嗅香闻树声",鼻子闻到树的香气,或者听到树的声音,"听闻见画影",听到毒树的名字,或者见到毒树的画影、影像。"闻谈说密议",听闻别人说毒树,说女人的事情,或者自己谈说,密议就是计划,跟女人交往,办什么事,这就叫密议。"齐中毒身死",都得中毒身死。爱欲是毒,这是佛在《戒经》里严戒的事情,要防微杜渐,戒止于未然。
诃责淫欲,把它诃责走,从内心里把它根除。咱们剃度的时候不是说了一个偈子嘛,"剃除烦恼发,斩断爱欲根。"爱欲是生死的根本,要把它连根拔,再别让它长出生死。"得成无上道,普度于众生。"我们只有剃除烦恼发,不妄想执着三界六道身心世界的一切事物,这一切事物就不能够逼迫我们,障碍我们,系缚我们,纷繁之事才不能扰乱心神,这就叫剃除烦恼发。不妄想执着,不攀缘,心无所住著,这就是剃除烦恼发。斩断爱欲根,欲就是五欲,食欲、味欲、触欲、睡欲、淫欲,要把它连根拔,再不让它长出生死,这就叫斩断爱欲根。烦恼发剃除了,爱欲根斩断了,生死无所依据了,然后才是我们的菩提道,得成无上道。得成无上道以后,我们才能乘愿再来,倒驾慈航,普度于众生,普度人天,普度十方,才能够拯救众生出离生死苦轮。所以修行之前要采取方便,要忏悔罪业,要发愿,要诃五欲,这就叫前方便,使我们身心清净了,我们再进行修学,这样就能够顺利进行,最后取得圆满成功。不这样的话,业障就会现前,障碍我们的菩提道,所以要诃五欲。
第四,弃五盖,弃就是放弃,为什么要抛弃这五盖呢?因为这五种虚妄心行能覆盖真性,覆盖和纠缠我们的本觉佛性,使我们本具的智慧光明妙用不得显发,使心地阴暗无所明了,愚痴暗昧。就像乌云遮挡太阳似的,必须把乌云消散,太阳的光和体才能显发,所以要弃五盖,抛弃五盖,舍弃、放弃。如果不从心上把这五种覆盖舍弃,它就会成为我们进修无上菩提、念佛、修禅定的障碍,所以我们想顺利地念佛修禅定那是不可能的,必须得弃五盖。这个五是表示数量的,有五种生死覆盖。盖、就像大棉被似的,在我们本觉佛性上覆盖着五条大棉被,风雨不透,那能好吗?所以必须抛弃。盖就是大盖子的意思,盖被的盖,覆盖,都是指心说的。我们说佛法不管是说物、说事,还是说人,都是说心。心外更没有一法,所以离开一心没有单独存在的事物,都唯心所现,识变。识就是心,由识和心来变现这一切事情。这心是体,这些境界是相,虚妄之相,所以必须弃五盖。弃五盖就是我们在修禅定、念佛之前的前方便,方便办法。
第一是贪欲盖。贪心欲望这种妄心覆盖着我们的本觉佛性,使心地阴暗无所明了,障碍我们念佛,障碍我们修禅定,我们一念佛一修禅定它就现前。贪著世间钱财名利呀,贪著好人坏人,贪著这一切事物,种种贪著,这叫贪欲盖,贪心、欲望覆盖。
第二是嗔恚盖。嗔是嗔恨,恚是发怒,覆盖心性。
第三是睡眠盖。前面我们讲五欲时讲睡欲,和睡欲是一样的,不过在五盖里单独提出来了,在五欲里有睡欲,这叫睡眠盖、贪著睡眠覆盖心性。
第四是疑盖。优柔寡断,心里疑惑,障碍、覆盖心性。
第五是掉悔盖。掉在悔恨的泥坑,就像有的人做了错事悔得不得了。忏悔就拉倒,罪性本空不可得,无我我所,记忆在心反而成为一种病,就是掉悔盖。这五种覆盖必须把它抛弃。
下面我具体说说,什么叫贪欲盖。贪就是贪心,引取无厌为贪。得到了还想得到,欲望没有止境,就像世间所说的贪心不足蛇吞象,当了科长还想当局长,得了十万块钱还想得一百万,引取无厌。贪分两方面,爱他为贪,别人的一切,钱财、名利、物品我们都想得到,所以就叫贪,爱他为贪,就是我们身心之外的一切都想据为己有,这就是贪。另外是悭,悭也是贪,悭贪正在生死,是三毒之一,能毒害法身慧命,杀害人的法身,毒害人的慧命,使人长劫轮回生死不得出离,所以必须舍弃。爱他为贪,自爱为悭。悭吝就是吝惜,自己虽然富有,但是舍不得施舍给穷人,钱财不肯施舍,财物不肯施舍,饮食、衣服不肯施舍,佛法也不肯施舍,悭贪不舍。悭贪是生死因,不舍悭贪能出离生死吗?生死是在心上,所以佛让我们弃五盖,舍掉悭贪。因为有贪,所以才发起种种欲望,饱暖生淫欲,贪心助发我们的种种嗜好,种种欲望。在前边讲的五欲:食欲、味欲、触欲、淫欲、睡欲。因为贪心助发了我们的种种欲望,欲望就是生死。具体的说可以概括为五种,但是要说出我们的欲望,百千万亿恒河沙数说不尽,这就叫贪欲盖。
有一首偈子是这样说的:贪多业亦多,贪少业亦少,万般诸烦恼,除贪一时了。我们为什么每天烦恼、造业、轮回生死呢,都是由于贪心而得建立,贪心是体。所以今天我们要打佛七了、要修禅定了,要进修无上觉道了,我们不舍贪欲之心是不行的。把这个大覆盖,这条大棉被得揭开,得透亮。我们心地的愚痴暗昧之性得把它灭除,发明本源心地的智慧光明之性。我们什么都不贪了,一切贪欲心都歇下来了,阿弥陀佛自然现前。我们贪这个、贪那个,放不下,想念佛,那么就被这个贪欲所障碍了,不念还没有办法,所以我们得弃五盖,首先是贪欲盖。要广泛详细地说那说不尽,我只能就大致的情况跟大家说说。
第一是贪欲盖,贪就是贪心。因为有贪心才建立无边的生死,三界六道,地狱、恶鬼、畜生,才互相打骂、嗔恨,斗乱危害、互相杀伐。若贪心灭了,天灾人祸都云消雾散,心安理得、吉祥如意了。妄心不生最吉祥,心里无事最吉祥。贪心就像毒蛇一样,人心不足蛇吞象么,贪心就像一条蛇想把大象吞喽,人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学佛的,出家人,比丘僧人应当断除贪心,这样,佛就不念自然而念,扫除我们念佛道路上的障碍。
第二是嗔恚盖。贪嗔痴么,嗔就是嗔恨,对逆境发愤怒之心,甚至要骂要打要杀,怒不可遏,这个嗔恨心如火、如毒、如刀。佛在经里说这个嗔恨心若起了,首先危害的是自己,四大失去平衡,气血不能周运,血液发生毒变,马上陷入病苦,就像把刀自割、执火自烧一样痛烈难忍。所以我们发心修学佛法,要断除嗔恨之心。嗔恨能坏我们的无上菩提,能成就我们的无间地狱,所以我们对它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别受骗上当。恚就是发怒,自己没有事儿就在那儿怨天尤人。由这个嗔恨种子习气散发,怨天尤人,嗔恨这个,嗔恨那个,这就叫恚,嗔恚盖。
恨他为嗔。我们这一期果报都是循因结果、循业发现,心外无法,没有因外之果、业外之报,我们这一生的好坏、苦乐,都是循我们过去的因和业而发现,而结的果,丝毫不从天上降、不从地下长,也不是别人给的。表面好象很不合理,很冤枉,其实都是自造业还自受,所以我们出家人要明因识果,深明因果。不好的境界现前了,苦果现前了,我们要明白,这是我过去造的恶业今天成熟了,果报受业力的支配,我今天受苦报,应当很好地接受过来,发忏悔心,不要怨天尤人,如果在苦果上再怨天尤人,嗔恨烦恼,起惑造业,将来堕落得更苦。随缘消旧业,且莫造新殃。如果好的境界来了,我们也要明白,幻造幻受,因为过去造的善业,今天受点好的、乐的果报,也是无常的、可坏的,生灭之法,不可得,也不要贪著。心里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好,没有什么坏,没有什么苦,没有什么乐,八风吹不倒,端坐紫金莲。应当是这样,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样我们就能够消除宿业,善根增长,将来有个光明的出处。
一天老在嗔恨烦恼当中,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嗔恨,那就是自己捉弄自己,自己给自己找苦吃,那就太愚痴了,没有智慧之性,所以不要恨怨他人。都是自己的业,业力的支配,如果我们过去造的业很好,它不会有苦果的。我们出家人第一个深信因果不昧,第二个深信轮回不昧,这两个是我们信仰佛教的基础,我们还怎么能够嗔恨烦恼呢,怨恨他人呢?要断除嗔恨。过去熏习的生死习气,我们要采取方便把它断除,不应当使它增长。
自恨为恚。不恨怨他人了,坐在那儿没事儿寻思寻思就烦恼了,这也有啊,就想危害人、报复人,这就叫恚,嗔恚盖。嗔、恚,通属于嗔恨,所以覆盖了我们的真性,使心地阴暗,障碍我们念佛修行。没等念佛呢,嗔恨心、愤怒心起来了,你说怎么念吧?念吧,妄心还障碍,不念吧,还难受,所以自相障碍,另外容易招致灾难,遭灾惹祸,祸根,所以我们修行要弃五盖,贪欲盖要舍弃、嗔恚盖也要舍弃。贪嗔痴么,嗔恨心是三毒之一,能毒害我们的法身,杀害我们的慧命,使我们长劫轮回生死,不得出离。既然它举体都是毒,我们为什么还抱在怀里不舍呢,不要背这个包袱,把它放下,这样我们才能够轻装上阵,好好念佛。所以要放弃、舍弃、抛弃嗔恚盖。
第三是睡眠盖。睡眠盖就是睡欲,整天昏沉,心里昏沉提不起正念,振作不起精神,情绪低落,摇摇欲睡,总发困,这是一种妄心的力量在作用,在支配,也是生死习气,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能睡出地狱,不能提起正念,不能开发智慧之性,不能成就如来的智慧德相。睡眠是一种昏沉状态,我们在睡眠时种种妄想、种种梦幻,在睡眠当中憎爱取舍、斗乱危害,这都是业呀,在睡眠中就不造业?在睡眠当中也造业。所以我们要适当地睡眠,我们没证圣之前适当地睡眠,睡七八个小时就行了,不要黑天、白天大睡,要提起正念精进修行。这种妄心覆盖心性,睡眠是昏沉之心,无所明了,愚痴暗昧,就像晚上黑暗似的,伸手不见五指,什么也不能做。我们还没等念佛呢就睏困了,你说念佛吧还困得了不得,你说要想睡吧不念佛还不行,障碍我们念佛,障碍我们修禅定。修禅定、念佛就是为了治昏治散。散乱掉举,妄想纷飞,这不行。另外一个就是昏沉,不昏沉,不掉举,不散乱,心里历历明明就和自性相应了,这样才行呢。就是心里没有妄念,还不昏睡,清清楚楚,历历明明,这个境界正是和禅定相应。心里有散乱不行,没有散乱心昏沉想睡觉那也不行,念佛修禅定都是治昏治散的,所以我们不要贪著睡眠,这是一种严重的生死习气,覆盖我们的心性。
第四是疑盖。疑就是疑惑,疑心大,优柔寡断、没有决定性,所以就障碍覆盖我们的心性。心里障碍重重,是这样呢,还是那样呢?总是疑惑、犹豫,贪、嗔、痴、慢、疑、这五钝使,能使我们流入生死。疑惑这个,疑惑那个,甚至有人疑心严重了,坐在屋里想:他是不是在危害我,说我什么坏话呢?这种习气严重了。疑心人人有之,疑心生暗鬼。疑心要大了,这鬼在黑暗中就出来了,就像晚上走道似的,本来什么也没有,就因疑心,是不是有鬼跟着我呀,这个害怕心严重了,后面就沙沙作响,前面就有影像,好像有鬼出现,其实没有。所以这个疑心也障我们的道,覆盖我们的心性,疑心是一种大烦恼,身心世界一切法无我,体性空寂,有什么可疑的?我尚且不有,还疑什么呢?我尚且不存在,那么身心之外这些事情更不可得,都是梦幻,没什么疑惑的,把它放下,只要我们能够提起正念,没什么顾忌的。我们顾忌什么,什么就是我们的生死处,是我们的痛苦之处,是我们的罪业之处。我们顾忌什么,反过来什么就系缚我们,障碍我们,逼迫我们。所以我们学佛法,通达实相,悟明一心,无所顾忌,端秉一心,好好念佛、修禅定,不要疑惑,心里要有佛法。
第五是掉悔盖。掉是掉下去的掉,悔是悔恨的悔,忏就是发露,悔就是自新。就像我们的衣服,染上油污、尘土了,它不是衣服的本体,我们经过洗涤,洗涤干净就拉倒,再就不要记忆它。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忏悔以后还记忆不忘,我将来是不是得受苦报哇,我的罪业能不能消除哇?黑天、白天悔恨得不得了,掉在悔恨的泥坑,悔剑入心,难以拔矣,那就苦得不得了,本身还是罪业。掉在悔恨的深坑里不能自拔,这不也是罪嘛。罪性本空,我们忏悔了就拉倒,不要记忆它,再不犯就行了。不要畏罪,且莫造业。我们忏悔了以后,你就不要再恐惧、忧愁了。再恐惧、忧愁,这种妄心就覆盖我们的心性,也挺严重啊,所以叫掉悔盖。
上面和大家说的是弃五盖,这五种生死覆盖人人有之,包括世间不信佛的人,包括我们出家的僧人,不同程度的都有,必须把它放弃、舍弃,要不它就成为我们修学佛法、念佛的障碍了。所以要弃五盖。
前面我讲了前方便,念佛修行禅定的前方便,方便办法。要忏悔罪业,要发愿,要诃五欲,要弃五盖,这些都得进行,就是扫除障碍。然后就是调身、调心、调息,我们要修禅定了,要念佛了。调身,就是身心都要放松,我们整个筋骨、脉络、四肢,从头顶到脚底都不要紧张。把肌肉、筋骨、脉络都放松,放下色身,不要顾及它,这是调身必须做的。把身放松、放下,不要紧张,不要故意做作,这样身体四大调和,气血周运,没有病苦,就不能成为我们修禅定念佛的障碍了,然后按照修禅定的规定,结跏趺坐,结弥陀印。身在修禅定的时候,参禅打坐的时候,念佛的时候,不倾不倚,不卑不亢,这就叫调身。身摄则心摄,调身就是把我们的身摄受在佛法当中,不放逸。身若放逸不能收摄,那么心就放逸不能收摄,所以调身是很重要的。
第二是调心。心要放下,对于身心世界这一切事物都不要妄想执着,"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没有牵挂障碍,一切放下、放舍,什么都不顾及。心要放松、放下,心里不装人、不装事、不装物,清净本然,然后才能修禅定,才能一心念佛。要调心,心不要种种挂碍,种种嗔恨烦恼,种种贪嗔痴。放不下,那能修禅定、念佛吗?那不成障碍了嘛。心里若无事,佛自然现前,所以要调心。心要放松、放下,身要放松、放下,这样的话就把我们心--像猿猴似的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收摄起来了,停下来了什么也不攀缘、妄想、执着,心无所住著,把心收摄回来安住自性,心安实相,这就叫调心。
第三是调息。息就是出入息,呼出呼入这叫息。息有三种相,一个喘相,呼呼喘,就像人跑步似的,这个就粗重了。你想修禅定心还没有平静呢,气还很粗,心平静不下来,念佛、修禅定不可能。另外是风相,就像刮风似的,呼呼的。再就是绵相,若有若无。我们调息就是让呼吸绵长,若有若无。息随心而走,心若粗了息,就随着粗重,心若逐渐歇下来,息也就没有了。
这样我们身调了、息调了、心调了,自然身心安住自性。念佛能念到一心,修禅定能够修到一心,了无障碍。这是调身、调心、调息。我们忏悔罪业了,发大愿了,诃五欲了,弃五盖了,身、心、息又都调止好了,然后再修禅定,再一心念佛,我们就会发起胜进,了无障碍。
修禅定,都调好了以后,然后采取方便,就是"五停心法"。如果我们身心障碍重重,佛说:"障碍众生念佛观",我们一心念佛,即为诸佛之所护念,一切障碍消除了,就能念到一心。
"散乱众生数息观",如果我们心好散乱、掉举,我们就查出入息,查出息不查入息,查入息不查出息,比如查出息:出一口气查一个、出一口气查一个......查十个,然后再查十个,连着这么查,我们的心就拴在这个息上了。时间长了,这一切妄念就歇下来了,就能通达一心,这叫数息观。
"贪爱众生不净观。"贪欲多的众生不净观,就是观死人。死了以后胖肿、青瘀、脓烂、生蛆,最后白骨,坐那儿观想这个,如果观想成了就能超越。或者系缘止,把心系在鼻端,专门观想鼻端,或者系在丹田,制心一处,自然散乱心歇下来,也能通达一心,这都是方便办法。要想彻底通达就修实相观,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心性不实,依他为幻,心外无法,遍计本空。内不住心,外不住法,心无所住,自然超越。所以你修实相观,自然心安实相,心安自性,这都是方便办法了,得采取办法。我上面跟大家讲的就是前方便,这样我们才能入定才能念得一心。
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乘愿来到世间设教,一共说了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十二部教典,意义、道理非常丰富,把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物阐明得特别究竟明了。佛说这么多法,就是为了使众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宇宙人生,能按照事情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不错谬,使我们能够返迷为悟,走光明解脱的道路。佛法大海,信则能入,只要我们相信佛说的宇宙人生的真实谛理,我们就能走入佛门。信为入门,信则入、不信则不入。信就是心里认可,对佛说的道理,教义、教理,心里认可、承认,爱乐随行而不违逆,由信而入,信为入门。佛在《华严经》里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没有信,一切都不成立了,更没有我们的无上菩提可得。现在我们见佛闻法了,因为我们信佛,对佛说的真实道理、诚实之语深信不疑,所以我们才发心学佛,出家学道,以信字而得建立,才能发起一切善法,成就一切功德,将来究竟成佛。
佛说的法如同大海,一共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因为众生心上有八万四千生死烦恼种子,所以佛对病说药,说了八万四千法门。除了对病说药以外,佛没有另外说法。佛说法,一个是把我们的生死大病指示给我们,贪心、嗔恨心、愚痴心,斗乱违害,杀生、偷盗、淫欲、妄语,一切虚妄心行,这是我们的生死大病。因为我们众生在迷,不能自返,不能够自我觉悟,不能认识,不能知道,不能悟明,所以佛把我们的病指示给我们,佛是医王,专治生死大病的。在这三藏十二部教典,我们的本师一个是说病,告诉我们心上有八万四千生死大病,另外一个是对病说药,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这就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全部内容。除了说病说药以外,佛没有另外说法。佛是药到病除,非病非药,在佛那里既用不着药也没有病,佛是一个健康的人,彻底觉悟、彻底净化的觉者。
我们今天发心学佛,这个生死大病具足,丝毫未减,所以我们才要用佛说的法药来医治。佛就是医王,说无上阿伽陀药,能治我们的生死大病。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我们究竟从何入手啊,修哪个法门呢?这个问题我们也要有个清醒的认识。佛和祖师都一再阐明,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就像上北京似的,我们大家都希望上北京,条条大道四面八方都有上京的道路。道路虽然不同,但目的和愿望是一个,就是到达北京。祖师也讲修行要一门深入容易成就,就像我们世间似的,有人经商能够盈利,有人种田能够得收获,有人做工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那么经商、做工、种田都是手段、方便办法,目的愿望是共同的。就是为了取得生活的物质资料,能够正常的生存生息,有饭吃、有衣穿、有物用,这目的是共同的。所以至于是经商好还是做工好、种地好呢,那就根据我们本人的实际情况、愿望,本人的具体需要和可能了。我们自己认为种田相应,我们就好好地一心种田,一门深入,在种田上狠下功夫,不辞劳苦,这样我们到秋天就能够有收获,也能够发家致富。如果经商和我们相应,那我们就很好的交易,活跃市场经济,自己又能够盈利,使自己富贵起来,生活幸福起来。说我做工最合适,那么就很好的做工,也能够有个出处,所以一门深入容易成就。
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若集中了,就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和作用,就能够透出一切障碍,彻底透亮。就像举重似的,三百多斤的重物,他在举重的时候必须精神高度集中达到一心,所以他一抓马上就举起来了,这是心的力量和作用。如果他在举重的时候不一心,既想举重又顾及其它,他决定举不起来。我们出家修行也是这样,要一心。既然走出世俗的尘累,辞别了父母、兄弟、妻子、儿女,对于父母不能奉养了,对于国家不能报效尽忠了,还得依靠十方供养,所以我们就把世间的一切统统从身心上把它放下,彻底放下,走入佛门,好好修道。出家人就是以修道为业,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商人交易。如果农民不好好种地,就是不务正业,我们不好好修道同样也是不务正业。朝三暮四,种种牵挂障碍,这样就不能修道,所以我们要一心扑在佛法上,我们要在修学佛法上出大成绩,我们要把道修好。
一门深入也得有个条件、前提,历代祖师不管修哪个法门,比如说禅宗、教下、律宗、密宗、净土宗,五大宗派,都是诸大祖师依据佛法建立的法门,这都是道路、手段,是方便办法。通过这些方便办法达到归元,自己觉悟,心彻底觉悟、彻底净化,能够得成无上菩提,成就如来的智慧德相。这五宗是五个道路,但是目标和愿望是一个,都是为了证得无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大祖师,不管哪一宗的祖师,都必须得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们要发心学佛了,不做工了,不种地了,不经商了,没事可干,修道是我们的正业。我们要把全部身心深入经藏,深入经藏、律藏、论藏。佛说的道理都是真实不虚的,如果三藏十二部教典不需要学了,佛就不说了,这是我们得成无上菩提的理论依据。离开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我们学什么呢,我们怎么成佛呀?所以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是佛说的,祖师也一再这样论述。
没有天然的释迦、自然的弥勒。不是天然释迦牟尼佛就是佛,弥勒佛原先就是佛,都是从五浊恶世、三界六道众生中间修出去的。由众生而成佛的,都得有个学习、修行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想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不肯很好的修学佛法能行吗?所以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要做圣僧。对佛法要有学识,通达教义教理,悟明一心,通宗通教。不深入经藏就迷闷,还是愚痴暗昧。得深入经藏,佛在四弘誓愿里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要发誓、发愿把佛的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教典都通达明了,这样我们才能心开意解、心明眼亮。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何时何地,我们都是个觉悟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儿没有疑惑。不管别人怎样说,我们都能够鉴别他说的是不是符合佛法,我们就不会受骗上当,就能够有主意,自作主张。如果我们出家以后,对于佛的教义教理,佛的基本知识都不明了,那么我们虽然出家了,但是和在家人没有什么两样。我们是人天师表,导师、师范,是众生的皈命依靠处,僧宝嘛,众生的学处。我们导引众生出苦轮的,如果别人向我们请教一个问题,我们一问三不知,这样既不能自度也不能度他,起不到僧宝的作用了。所以我们本身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用佛法庄严我们的身心,要通达佛的三藏十二部教典,通宗通教。
什么是禅宗啊,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疑惑。什么是教下啊,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疑惑。什么是律宗啊,我们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疑惑。什么是密宗啊,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疑惑。什么是净土宗啊,我们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疑惑。我们都明白了以后、道路已明,这条能通达无上菩提,那条也能通达无上菩提,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法门。说我修净土法门相应,说我一心研究戒律、精持戒律相应,说我一心研究佛的教义、教理相应,自己要有一个选择,然后一门深入,这样才容易成就。
说我对佛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一字不知,我就一门深入,恐怕中间难免发生障碍。因为我们对宇宙人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个事物来了,那个事物来了,攀缘、妄想、执着,不能解脱,都把我们障碍了,修行不了,所以我们还要很好的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然后一门深入。诸大祖师,大德们都是这样的,通宗通教以后心里一切都明白了,然后一门深入。你看净土宗的诸大祖师,禅宗的诸大祖师,都是这样成就的。所以我们要想成佛,也要步诸佛和诸大祖师的后尘,走他们走过的道路,亦步亦趋,这样我们才会真实不虚,一门深入。
但是末法时期,所说末法不是法末,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本自具足,就是因为我们众生生死习气非常严重,障碍我们,对于佛说的法不能实行,或者不能完全实行,所以就没有佛法气氛。佛法表现不出来,世间的生死习气表现得非常严重,所以称为"末"。
如果我们真正能使自己觉悟起来,发决定心要修无上菩提,不怕艰难险阻,就能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我们就具有佛法气氛了,佛法就能表现出来,而生死习气就能降伏、断除,这样就是正法了。末法、正法在我们心上,所以我们修行对这个问题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我们才不错谬。
因为我们本师大慈大悲,知道我们末法众生业障深重,难以仗自力了脱生死,所以特开净土法门,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个特别法门,因为其它法门都是弟子们发问、请问,佛因弟子们之问而答,法都是这样形成的。可是西方极乐世界谁也没有去过,我们在迷的众生根本不知道,我们本师为了使末法众生不失掉西方极乐世界的利益,所以不问自说,没人问,自己宣说。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阿弥陀佛今正在说法,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补处,直至成佛。这是佛给我们末法众生开辟的一条特殊法门,使我们可以一生决了,不受后有,我们此生此世就解决生死大事,再也不能进入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就是三界六道,再也不轮回生死。这样好的特殊法门,最为殊胜。
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殊胜,佛说大乘教、小乘教、人天法、实相法,佛说哪个法门就赞叹哪个法门,本无高下。就像世间人有病似的,他是这个病就得用这个药,这个药对他来说最珍贵的,他是那个病就得用那个药,那个药对于他来说是最珍贵的。佛是应机说法,从根本来说是没有高下的,都是摄受众生觉悟净化的,所以佛说的法都殊胜。就像对小学生说大学的课就没有用了,如聋若哑。对大学生说小学的课那就白费了,耽误时间。所以对小学生必须说小学生的课,对大学生必须说大学生的课,各得其所。因此不能说小学生的课程不殊胜,也不能说大学的课程不殊胜,都殊胜、因人而异。没有小学生的课程怎么能有大学生的课程呢,但是老停留在小学生的课程上那也不行,所以是应机说法。
佛说哪个法门就赞叹哪个法门,说人天法五戒十善,虽然属于世间法,但是佛说修五戒十善不失人身。从广义上来说,五戒十善是无上菩提的阶基、台阶和基础。我们要想成佛没有五戒十善,那成不了佛,没有空中楼阁呀,所以看怎么说。末法时期因为众生业障深重,难以仗自力了脱生死,佛从实际情况出发,大慈大悲说净土法门,我们要珍惜爱护,不要当面错过,人身难得,佛法难遇,要及时努力,良机难得,切莫错过。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就是没有一个能仗自力断惑证真、得成无上觉道的,因为末法众生业障深重,自己不能断除自己的生死惑业,所以修行的人虽然千千万万,但是没有一个能够得成无上觉道的,达不到这种程度。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唯一依靠念佛法门,一心念阿弥陀佛才能得度生老病死,出离六道。这是佛就我们末法时期的实际情况说出的诚实之语,真实可信。
如果不依净土法门,我们修禅宗,修律宗,不能够悟明心地,断除惑业,也不能够超越。修律宗,律就是戒律,我们精研戒律,不能研究明白,守不到严处,那也不能超越,尤其末法时期,生死业缘非常复杂,障碍非常多,所以很不容易。念佛呢,一个是仗自己的心力,一个是靠佛的愿力,自他不二,容易成就。所以佛说这个法都是真实不虚,正因为是这么一种实际情况,以是之故,我释迦本师不舍大慈。虽然众生业障深重,不能仗自力了脱生死,但是我们本师还是不舍众生,大慈大悲,无问自说,把极乐世界的殊胜因缘告诉我们。特开此净土法门,以拯救末劫。若没有这个净土法门,就难以拯救末劫了,因为不能仗自力了脱生死。令法界众生赖此以阶无上菩提,只要我们发心,深信西方有极乐世界,发愿,愿生彼国,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只要我们信、愿、行三法具足,我们都可以登上无上菩提的台阶,最后得成无上菩提。
这个法门妙不可言,妙就是不可思议,语言表达不了,心行还想不到。愿闻者共效之,愿听闻这个净土法门的都要效仿净土法门,好好深信、发愿、持名,切莫错过,切莫当面错过,而失极乐之利益也。如果我们错过了,今生不好好念佛生到极乐世界,来生因为无始劫来的业若是成熟了,不知把我们牵扯到什么道呢,三途六道。到那个时候想念佛也不知道了,不可能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爱护,切莫错过。
这个净土法门广大无边,摄受一切有情。佛说五乘法:人天乘,五戒十善法。乘就是运载的意思。声闻乘,苦集灭道四谛法。缘觉乘,十二因缘法。菩萨乘,四摄六度法。佛乘,一乘实相法。这五乘佛法佛是应机说法。人天乘只能摄受人天这部分众生,声闻、缘觉乘只能摄受声闻、缘觉二乘人这部分众生。声闻、缘觉乘不能摄受五戒十善众生。菩萨乘,只能摄受大乘菩萨这部分众生。佛乘,一乘实相法,只能摄受利根、上根人这部分众生。而净土法门收摄无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十恶五逆亦可预入其中。《往生论》说,不但我们人十恶五逆一心念佛,临终十念皆得往生,就是畜生一心念佛也有往生的。所以这个净土法门广大无边,包括无余,摄受一切有情。只要我们相信、发愿、持名,皆得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一生补处,究竟成佛。所以这个法门是殊胜当中的殊胜,佛法都殊胜,但是净土法门又是殊胜当中的殊胜。我们只要一心念阿弥陀佛就行了,不用花钱不用费力。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都可以念,简而易行,功效不可思议,就是费力少、效果殊胜,这样的法门,天上难找,地上难寻,所以我们出家学佛要很好地修行。我们开展这次念佛七也是为了使大家熏习念佛法门,养成个好习惯,最后达到不念而念。
念佛,不是谁督促的,你若从理上明白了,谁不让你念你也不干了,你就一心念了,不是免强的。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好的道路,这样光明的道路,这样好的宝所,我们为什么不去呢?还在这个粪土世界受生老病死逼迫,苦不堪言呢,所以我们应当发心好好念佛,修净土法门。
佛在经里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遇"。佛做了一个比喻,说法界六道众生能够继续人身的,就像手指甲土那么多,大家看看这个手指甲里面也有点儿灰尘,但是这个量是极少的。那么佛又作了一个比喻,失掉人身的就像大地土那么多,相差悬殊。人身是难得的,失掉人身的,就拿我们人道来说吧,很容易的,六道众生想进入人道,人道是来历多途,从各方面来的,按照《楞严经》说,佛说堕落地狱的人重业消了以后,余业从地狱出来报生饿鬼道,饿鬼道报完了以后余业进入畜生道,畜生道报完了以后,余业进入人道,从畜生道进入人道的都是愚痴暗昧,浊恶不善。我们看世间有的人愚痴暗昧,浊恶不善,这基本都是从三途道来的。因为他愚痴暗昧,浊恶不善,所以纵然能够见佛闻法,但是因为他八识田中没有种下这个佛种、善根,所以佛不度无缘之人,他也不能够生信、皈依、受戒、修行,还要贪著世间,起贪嗔痴性,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斗乱危害,纵然得人身了马上又要失掉,还要进入三途道。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人道之因,人道的浮囊。在这苦海里我们所以不沉落饿鬼、地狱、畜生道,就是因为有这五戒的浮囊,能够继续人身,人道之因。不杀生,一切生灵都不能杀,苍蝇蚊子也不能杀,只有救助的义务,没有杀害的权力。不偷盗,一草一木也不非理而取。不邪淫,不干犯他人男女。不妄语,不说谎话。不饮酒,酒能迷乱人心,起惑造业。可是我们回头看看世间,世间不信佛的众生,有几个真正能够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呢,几乎很少。不同程度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因为没有五戒的浮囊,所以都得沉沦地狱、饿鬼、畜生道。佛说的法都是事情的本来面目,是本师亲闻、亲见、亲自证得的事情的本来面目,原原本本的告诉我们,佛说的法都是诚实之语、真实可信。所以真正发心学佛的佛门弟子,在家居士,优婆塞、优婆夷,他们能够接受三皈五戒,很好的守三皈五戒能继续人道,修十善能继续天道。可是信佛的众生和不信佛的众生比较起来,毕竟还是少数,不信佛的千千万万,信佛的人还是寥寥无几,所以人身难得。
我们在座的各位,人身难得今已得,说明我们过去还有点福德因缘。佛法难遇,不是在一切时间里,过去、现在、未来都有佛法。还有空劫,没有佛来设教,没有佛法,想见佛闻法不可能。佛出世的时候,我们转入其它道,我们生到人道的时候又赶上空劫,赶不上佛法,佛法难遇。佛在经里说:佛法就像优昙钵罗华,百千万劫不出现一回。难值难遇呀,所以我们今天得到人身又得到佛法,真是良机难得,不能错过。
我们今天能在这儿结七念佛,我觉着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幸福,再没有比这个幸福的事情了,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把这一切生死业缘都放下,一心念阿弥陀佛,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也是我们最大的福德因缘。除了一心念阿弥陀佛,我们再顾及其它就没有用了。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就是在建立极乐莲邦,不一心念阿弥陀佛只能建立无边的生死。这个心能造无边的生死,也能造极乐,所以我们应当秉佛之教,把身心收摄回来一心念阿弥陀佛,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应当珍惜爱护,使我们善根增长,乃至成熟。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圣号,"阿弥陀佛"能出生我们的无上菩提,使我们究竟得作佛,所以"阿弥陀佛"这四个字不可思议,我们不能忘记,要念兹在兹。"阿弥陀佛"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心要,核心之要。佛说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十二部教典,什么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之要呢?"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是。只要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我们就能成就如来的智慧德相,更不用其它。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用其它办法,自然心开义解,得成无上觉道,普度人天,这都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力量和作用,使我们超凡转圣。除了阿弥陀佛这一法、这一因缘外,还有哪一法、哪一种事物能使我们达到超越呢?没有。所以相形之下,就显得"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实在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说"阿弥陀佛"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心要,核心之要。心要就是宗旨、要义。翻译过来就是说,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不外乎一句"阿弥陀佛"。
佛在每部大经里都导归极乐,导引我们归向极乐,《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华严经》说,文殊、普贤是等觉菩萨,等觉是过了十地以后才是等觉,等觉趣妙觉差一等,妙觉就是佛。如果若能断除最后的生相无明,证得金刚后心,就进入妙觉究竟成佛。像观音菩萨、文殊、普贤、地藏都是等觉菩萨。《华严经》里佛说,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都已经是等觉菩萨了,趣佛差一等,还要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面见彼佛阿弥陀。来圆满自己的无上菩提,最后也得导归极乐。所以说阿弥陀佛是佛说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要义。
我们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成就如来的智慧德相,圆满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教义教理,不可思议呀。"阿弥陀佛"是无上的阿伽陀药,能治一切生死大病。不但能治我们六道里的分段生死,而且能医治三界外声闻、缘觉的变易生死,出离两种生死灾难,度一切苦厄。所以我们对阿弥陀佛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我们应当礼敬,用来医治自己的生死大病。核心之要,就是说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不外乎一句"阿弥陀佛",不但是核心之要,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实相法印。什么是佛法的法印呢?实相,就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实相法印,印呢,以印印成,来证明是真实不虚的。就像过去做官似的,官凭印,人凭土地官凭印嘛,佩带官印才能够号令施政,别人才能听从,你要没有官印的话,那谁听你的?实相的道理就是平等性理,凡是违背实相的都不是佛说,都是外道说。实相就是成佛之法,成佛的道理,所以"阿弥陀佛"就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实相法印,以印印成。就像我们出门,到哪儿去办事,得开介绍信,得卡上印,别人才相信,才能给你办。"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觉妙心、本觉佛性,又是我们的本来佛。
不但显教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是密教也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对于显教来说就是密教显说,解释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今正在说法,一心念佛可以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把"阿弥陀佛"解释开来,让我们知道是什么意义、道理。对于密教来说,"阿弥陀佛"就是显教密说,一心念阿弥陀佛就行了,就能心开意解,得成无上觉道。所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实相法印。对我们末法众生来说尤为重要,离开"阿弥陀佛"就不得成就了,所以我们只有径路一条,但念"阿弥陀佛"。不但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之要、实相法印,而且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最终归宿。我们无始劫来轮回生死,最后我们都得归宿,就是出远门了,到晚上还得回到家里,这叫归宿。佛在每部大经里,最终都导归极乐。说完种种因缘、种种教化、种种教义教理、最后让我们发愿:愿生彼国。这就是归宿,最后还让我们念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归宿,是我们的自在家乡,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都得归到极乐世界,圆满自己的无上菩提,不到其它地方去。
所以我们在这里要体解"阿弥陀佛"这句圣号的殊胜,难可思议,不像我们平常想的那么简单,说谁都可以念佛,十恶五逆也可以念佛,老头儿、老太太也可以念佛,男工、妇女都可以念佛,但是他们不一定真正的认识"阿弥陀佛"的真实意义,不可思议呀。
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恩典太大了,比天高比海深哪,我们看不见,每天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接引往生,念佛人就像雨点似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念佛的人十方世界无量无边,那得拯救无量无边的众生出离苦轮,所以阿弥陀佛实在是我们出苦得乐的舟航、船筏。没有"阿弥陀佛"这个大愿船,我们都得沉沦在苦海里,很难出离,仗自力很难出离。所以我们说:阿弥陀佛是十方的大慈父。不但是我们南赡部洲娑婆世界众生的大慈父,是十方法界众生的大慈父,上、下、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尽满虚空一切法界有情的大慈父。不管是十恶五逆,还是等觉菩萨,谁念佛,阿弥陀佛就接引谁。怨亲平等,没有选择,这不是大慈父嘛,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是十方法界众生的大慈父,是我们法界众生的大导师。以本愿力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导引我们归向极乐,是大导师,没有阿弥陀佛开辟这个极乐世界的因缘,我们怎么能够念佛生到极乐世界出离苦轮呢?所以是我们的大导师,导航的作用,唯有阿弥陀佛能够承当。所以我们的心一刹那也不能离开阿弥陀佛,不能把我们的大慈父忘了,不能把大导师忘了。如果把佛忘了,把慈父忘了,导师忘了,那不是轻慢、不孝敬吗,所以我们不能忘记阿弥陀佛,人身难得,佛法难遇,阿弥陀佛更是难遭难遇,不能忘记。
另外,阿弥陀佛是我们法界众生的大救星,末法时期谁能够使我们出离生死苦海呀?唯有阿弥陀佛,能拯救我们法界众生出离六道轮回,出离生老病死,出离众苦的逼迫、系缚和障碍,所以阿弥陀佛是我们法界众生的大救星。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百千万亿人修行,没有一个人仗自力得道的,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唯有这径路一条,绝无它路。所以我们应当一心念阿弥陀佛。以是之故,我释迦本师不舍大慈,不问自说,特开此净土法门,以拯救末劫,净土法门是拯救末劫的法门。一心念佛,令法界众生赖此以阶无上菩提,能够圆满无上菩提,妙不可言,愿闻者共效之,切莫错过。不要草草错过这个殊胜因缘,而失掉极乐之利益也。
祖师说:"一句弥陀超三界。"达摩祖师说:"何为三界?"然后说:"贪嗔痴是"。贪心、嗔恨心、愚痴心就是。"何为出离三界?"然后又回答说:"灭贪嗔痴是。"把贪嗔痴心灭了就是出离三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它说到了实处,三界六道不在心外,是由心做得。贪嗔痴心没有断除就是三界六道。所以出世是在心上出离,建立也是在心上建立,那么出离三界六道最好的方便办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此时此刻我们正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已经出离三界六道,就具足阿弥陀佛的智慧德相,此时此刻我们正在作佛。即心作佛,即心是佛,离心无佛。我们一心在念阿弥陀佛,不杂它念,如果我们此时此刻往生了,此时此刻我们生命结束了,我们一定往生极乐世界,佛会来接引我们的,不离开我们这一念心了。如果我们离开阿弥陀佛了,我们又落到三界六道里去了,正在生死。所以祖师说:"一句弥陀超三界。"能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多大的利益、多大的力量和作用啊,不可思议呀。
说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能超越三界,这是真实不虚的。佛在《无量寿经》里说,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大罪。佛说的我们不能怀疑,真实不虚。我们一心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把千千万万的生死业缘一刀两断了,怎么就不能出离呢,就像快刀斩乱麻似的,乱线没有头绪,乱麻抽不出头绪。我们一提起阿弥陀佛的念头,生死业缘完全脱落,这不就是不可思议嘛,所以一句阿弥陀佛能超越三界,这个力量实在是不可思议。一句阿弥陀佛就把它都解决了,超三界,什么生死业缘全脱落。既然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力量和作用,殊胜不可言说,那我们为什么还不一心念佛呢?我们还攀缘这个、攀缘那个,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还顾及这个,顾及那个,都是生死业缘,唯有借助于念阿弥陀佛是出离生死的光明道路。
我们要善思量,谛审观察,要随顺佛意,无所顾忌,一心念阿弥陀佛,什么也障碍不了,经云:但念阿弥陀,即是深妙禅。深妙禅,就是无上的上上禅,是佛的禅定、性定,自性本具之定,天然本定,不假修成。但念阿弥陀,即是深妙禅了,更不用其它。我们自己修禅定,连世间的有漏禅定都没得到,四禅八定、三界外的九次第定、灭尽定,更不用说声闻缘觉之定,何况你得无上的上上禅,大佛顶首楞严定呢,那更不能达到。所以我们有径路一条,有异方便,诸佛告诉我们的特殊办法,就能达到深妙禅,都从这一句阿弥陀佛里而得成就。
但念阿弥陀,即是深妙禅。大家不要轻慢念佛呀,说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呗,还有什么了不起的,谁都会念。但是真正能把它念的纯而不杂,真而不虚,念得一心不乱,这个不容易。不是说那么简单的,得经过长时间的熏习、磨炼,最后才能达到一心。所以但念阿弥陀,即是深妙禅,这是我们本师亲自教诫,更不用其它,我们要得无上的上上禅定就一心念阿陀佛吧,更不用费其它的事。
经里云: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八十亿劫是多长时间呢?那时间久远了,我们一生才五六十年,百十来年,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把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灭除,这八十亿劫再不被业力牵引受生死之报。就像快刀斩乱麻似的,马上出头,出了头绪。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能使我们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如果我们念念相续,那么我们无始劫来的罪业就会云消雾散,就像秋风扫落叶似的,灭尽无余。所以我们要一心念。纵然是散乱念佛,也是我们心力之所成就。如果我们心不想念佛,这佛怎么能念出声来呢?这也是我们心的力量和作用。但是我们要把它念得真实不虚,不杂它念,一心念阿弥陀佛的话,就不可思议了,就能够灭罪增福,出苦得乐。
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经里面说,一称佛名,我们只要一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以是善根,以就是用的意思,用这个善根。我们念阿弥陀佛,这已经是善根在增长。我们正在念阿弥陀佛,正在培植我们的善根,不是离开念阿弥陀佛另有善根可得。一心称名我们就是在增我们的善根,这已是入了佛的涅槃境界。"不可穷尽"就是毕竟得无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更不用其它。所以"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不可思议,我们应当珍重、爱护,把佛念好。
我们一心想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如果我们对阿弥陀佛他老人家还不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意义、道理,就影响我们一心念佛,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能发起胜进,我们就有了力量,能一心趣向极乐世界。
发心学佛的人,都发心修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既然已经发心了,就应当一心地念阿弥陀佛,实现我们的目的和愿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一念离开阿弥陀佛就失大利益了。我们既然已经发心要上极乐世界了,那么我们就应当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念接一念的,念念相续。若一念离开阿弥陀佛,就是最大的损失,就失掉了极乐世界的利益,如果这样的话诚为可惜。所以我们要念念相续,这样极乐世界的利益,我们就会圆满地获得。就像我们用桶接水似的,我们若想得到这一桶水的利益,那这个桶就不能有漏洞,若有漏洞,上面接,底下漏,永远也不能平复,得不到一桶水的受用,最后都漏没了。
我们心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是在发起极乐世界净土因缘的利益,可我们离开阿弥陀佛了,这个利益就失掉了。就像钻木取火似的,我们想要得到火取暖、做饭,利用这个火给我们发起不可思议的世间利益,可是我们没等把木头钻热,还没冒烟,就停止钻木,那么欲要得火,无有是处,这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已经发心学佛的人,若一念离开阿弥陀佛尚且失大利益,诚为可惜,那么还有千千万万的众生直到今天尚未得闻,还没见佛闻法,还不知道极乐世界的殊胜利益,或者已得闻当面错过,虽然知道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今正在说法,接引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但是他不能发起信心,不能发愿愿生彼国,不能持佛名号一心不乱,所以对于这样当面错过的人更是可怜可悯。有光明的道路不走,走黑暗的生死道路,可怜可悯,所以我们要发心,"愿已发心者得成就",已经发心修净土法门的人皆得成就,"已得闻者不要草草错过"。我们已经知道极乐世界的殊胜因缘了,我们再草草错过了诚为可惜,还没得闻这个利益的众生,能够都知道极乐世界的殊胜因缘发心念佛,"愿共诸众生同生极乐国"。
舍身舍命,为了佛法,为了众生的利益舍身舍命,能做无量的功德,但这个利益虽然大,也不如刹那念一句阿弥陀佛。舍钱财、舍物品,或者舍身命,这个功德是很大的,但是也没有刹那念一句阿弥陀佛功德大,因为一心念阿弥陀佛能上极乐世界,舍钱财、舍物品甚至舍身命只能修福,将来得福报,福报完了以后,就是幻造幻受,报完拉倒。唯有一心念阿弥陀佛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出离生死苦轮,究竟成佛,能够普度无量众生得大安乐,得大解脱。所以较量起来,念阿弥陀佛是最为第一的。
我们世间的众生都以金银、琉璃、珍珠、玛瑙等为宝,得到以后能使我们富贵起来,生活幸福。若按实际说呢,这些都是出于顽石。金银都是从矿石里提炼出来的,琉璃、玛瑙也是从顽石里开采出来的,终成瓦砾。佛在《金刚经》里说,七宝布施福德因缘虽大,不如有人读诵此大乘经典一字一句所得功德。因为什么呢?一念净心成正觉,七宝终究化为尘,所以这个不可较量。琉璃、金银、珍珠、玛瑙,世间称为宝,实际而非珍宝也,不是真正的宝。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以本愿力出生极乐世界,开辟极乐世界的净土因缘。由于阿弥陀佛发这个大愿了,出生极乐世界,就能安乐无量的众生,令无量众生得大富贵,得出世的大富贵,再也不受生死的贫穷和困乏,就是出离生死的贫乏、贫困,再也不受生死轮回的逼迫,这就叫得大富贵,得大饶益。极乐世界但有诸乐没有众苦,得大安乐乃至毕竟得作佛,这都是阿弥陀佛本愿力之所成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知阿弥陀佛乃实是无价之宝也"。
阿弥陀佛能开辟极乐世界,出生极乐世界,安乐无量众生,令无量众生得作佛,究竟得作佛,所以"阿弥陀佛"是无价之宝,佛宝。既然阿弥陀佛是无价之宝,那么我们就应当获得,使我们得出世的大富贵,不能当面错过、丢失。我们现在已经念阿弥陀佛了,如果中间把他忘记了,那么就等于丢失了,诚为可惜。
阿弥陀佛可谓宝中之宝也,佛宝,不可坏性。我们过去没有听闻,今已得闻,所以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样来珍惜"阿弥陀佛"。生命对众生来说是最宝贵的了,今天已得闻了,已经念阿弥陀佛了,切莫草草错过把它失掉。我们要发愿:生命在,"阿弥陀佛"在,生命不在,"阿弥陀佛"也要在。就我们临终那一念,虽然这一期生命结束了,色身六根坏散了,我们的心也不能离开阿弥陀佛。生命可舍,阿弥陀佛不可丢也,直到我们离开这个世间,阿弥陀佛也不能够从心上把他丢失,丢失就糟了,想上极乐世界不可能,就得进入六道三途了,所以阿弥陀佛不能丢。
我们不但要念阿弥陀佛,而且要对阿弥陀佛大兴恭敬、礼拜、供养、赞叹、忆念。尤其是我们出家人,首先要发心供养诸佛菩萨,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就是对阿弥陀佛的最大供养,礼拜供养。另外,事理不二,我们对阿弥陀佛要最胜衣服最胜香,香花果品供养。供养不是一时一世的,供养诸佛菩萨的心不能间断,我们供养阿弥陀佛的心不能间断,要对阿弥陀大兴供养、礼拜、恭敬、赞叹。在佛前就像在师长、父母面前一样,要恭敬、肃严,不能随便说、随便做、随便想,要起恭敬心,不能吵吵嚷嚷、轻慢,否则就有罪了。供养阿弥陀佛能种无量福,这也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福德因缘,这样以示我们对阿弥陀佛他老人家的孝敬之意,把阿弥陀佛忘了是不行的,不但要念,而且要礼拜、供养、赞叹,在一切众生中间赞叹阿弥陀佛,令无量众生生信、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我们要想成就极乐世界的净土因缘,就得把世间这一切看破放下。看破、放下、自在,看破了就得放下,放下了就自在。所以"世间不舍,极乐不得"这句话是实在的。祖师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因为我们贪爱心重,所以才生到三界六道娑婆世界。"念不一,不生极乐。"我们念阿弥陀佛要念不到一心,想生极乐世界不可能。我们要想把阿弥陀佛念到一心,就得把世间的这一切放舍,身心世界都下、舍弃,自然阿弥陀佛就现前了。所以说,世间不舍,极乐不得,我们既想贪著世间,还想得极乐世界,那不可能。世间的事物放不下,就障碍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道路,所以世间不舍,极乐不得。世间舍了,阿弥陀佛自然现前,了无障碍。
我们要念兹在兹,心不要离开阿弥陀佛。仔细观察我们这个心,因为众生粗情不觉,这个心特别粗,不能够觉悟、觉照自己的心,尽向外看,长短方圆、好坏是非,憎爱取舍。如果我们把心收摄回来,看看自己的心,刹那也没离开憎爱,心老是在忆想、分别好坏、苦乐、是非。一会儿起爱心,爱就想取,想得到,一会想到不好了就起嗔恨心,就想舍,憎爱取舍交替心中,我们的心始终没离开憎爱取舍这些生死的根本。纵然发心学佛了,但是也没离开这个,不能从生死的纠缠当中解脱出来,总是被憎爱纠缠覆盖。我们这个心乱如麻,所以我们要发心一心念阿弥陀佛,佛号投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我们一心念佛就像宝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立刻就清了。一提起阿弥陀佛的念头,我们心里的憎爱就释然解脱,就没了。如果我们心离开了阿弥陀佛,心就浊恶、染污、颠倒、障碍、迷闷。我们大家经过念佛也有实际体验,只要不念阿弥陀佛,马上就感觉身心气质发生变化了,坐不稳,站不安,妄想也起来了,障碍也重重,苦得不得了,所以浊恶、染污、颠倒、障碍、迷闷,就是无明妄想又起来了,憎爱长养无明嘛。你不念阿弥陀佛,就得念生死,生死就是贪嗔痴,贪嗔痴就是浊恶、染污、颠倒、障碍、迷闷,虽然这是五个词,其实是一个意思。
不念阿弥陀佛就得念生死,就得念贪嗔痴。因为我们现在还不能达到无念呢,总得有一念,所以我们心不能离开阿弥陀佛,离开阿弥陀佛生死怨贼就卷土重来,占领我们的心地,在这里危害无穷。反过来我们心要不离开阿弥陀佛,我们一心念佛,念念相续,我们越念心越清净,心即清,、清净就是解脱,即清净解脱。解脱就自在,自在就安稳,安稳就快乐,所以我们心要不离阿弥陀佛,心就清净、解脱、自在、安稳、快乐。大家都深有体验,所以大家都不离开"阿弥陀佛",行住坐卧都念,让阿弥陀佛常现前,让阿弥陀佛安住在我们心中,别让生死怨贼占据我们的心地,我们就会永远内心清净、解脱、自在、安稳、快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呢,我们就知道心若离开阿弥陀佛,是极为遭殃,遭遇生死的祸殃,灾难就要现前了,罪业就要现前,痛苦就要现前,这就是极遭殃的事情。"殃"就是灾殃,贪嗔痴,罪业、痛苦、生死。心若不离开阿弥陀佛呢,是最为吉祥,什么最吉祥啊?妄心不生最吉祥。妄心生了都不是吉祥,说我求吉祥啊,吉祥不从求中得,你得降伏其心,灭除贪嗔痴性,提起正念最为吉祥。吉祥在心上,所以最吉祥的是心别离开阿弥陀佛。我们心正在念阿弥陀佛,我们就是最吉祥的时刻,此时此刻最为吉祥。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即被诸佛之所护念,天魔、外道、鬼神四十里地之外,不敢入境,谁也危害不了。妄心、贪嗔痴心不能起,不能危害我们,心魔不能危害。心魔消除了,外魔四十里地之外不能入境,这不是最吉祥嘛。所以我们的心一念也不能离开"阿弥陀佛",这是最重要的了。不是说我们上殿一个半小时念佛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有时心还离开呢,还打妄想呢,下了殿被事缘一扯,天南海北,那就不行了。
不但我们凡夫,就是文殊、普贤位居等觉,大家都知道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这都是百千万亿诸菩萨中的上首菩萨。五十五位妙菩提路,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四加行,还有十地,超过十地以后才到等觉,等觉然后是妙觉,妙觉就是佛。趣妙觉差一等,文殊、普贤尚且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连等觉菩萨都发愿愿生极乐世界,何况我们业力凡夫呢?更没有理由不好好求生极乐世界,好好念佛了。今生若错过了,来生还不知走到什么地方呢,想念佛呀悔之晚矣。这个大家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心里要明白,不要得过且过,说我时间长着呢以后再念,人生无常,念佛不是念一天就能念得一心,我们活一天就好好念一天。这样日久天长,功夫纯熟了,自然一心,我们就有把握有保障了,心里就"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我们一心皈命阿弥陀佛了,什么都不向往,一心向往极乐世界,这样最为安稳,阿弥陀佛是最可信赖的安稳之处,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最终归宿,归宿哪一法也没有归宿阿弥陀佛这一因缘最为殊胜,最为安稳,最为可靠。我们还想什么呢?想其它就没有用了。
等觉菩萨是这样,那么十恶五逆亦可预入其中。唐朝有个张善和,一生以杀生为业,临命终时地狱的刀山火海、铜床铁壁都现前了。后来他遇到了善知识,告诉他说:阿弥陀佛有大誓愿,临终十念即得往生。他马上生信,愿意上极乐世界,马上就念、就把念头转了。心灭法灭。因为他一生杀牛杀气很重,临终的时候由这个业报现地狱相,但是神识还没离开色身,他由这个杀心现地狱果报,地狱境界现前了。他本来应该生到地狱受苦报,但是有善知识告诉了他,他把杀心放弃了,念头转了,所以地狱就灭了,当下就没了。他一提起阿弥陀佛念头,一心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就把他接引到极乐世界去了。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愿力不可思议,怨亲平等,真是实实在在地想救度众生,不因为他这样极恶就不救度他,所以我们更应当好好念佛。
张善和大家都知道,《往生录》写得都很清楚。还有一个张宗绪,他也是以宰杀为业,临终十念尚得往生。阿弥陀佛能够摧毁地狱,刀山火海,变地狱为极乐。哪一种事物能有这种力量和作用呢?唯有阿弥陀佛的威神之力不可思议,我们应当皈命依靠,切莫他想。再做他想就对不起本师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的这种愿心--拯救众生。所以我们说阿弥陀佛是十方的大慈父,是法界众生的大导师,是我们众生的大救星,真实不虚啊。
从这儿我们就知道一个道理,"阿弥陀佛"这一法、这一殊胜因缘,于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之中最为殊胜,是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等觉菩萨也得发愿,都得仗着阿弥陀佛的愿力,不能超出其外;十恶五逆亦可预入其中。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收摄一切根器的众生,等觉菩萨都证圣了也得求愿往生,十恶五逆一点善根没有的,阿弥陀佛也接引,大慈大悲,这是阿弥陀佛的伟大之处,不嫌弃众生。
佛说了三藏十二部教典。因为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是佛亲口宣扬的诚实之语,真实可信,都殊胜,然而阿弥陀佛这一法又是殊胜当中的殊胜。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虽然都是无上的法宝,然而"阿弥陀佛"这一法又是无上当中的无上。所以"阿弥陀佛"诚为是不可思议,是殊胜当中的殊胜,是妙善当中的妙善,是无上当中的无上,最为第一。
为什么这样呢?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来佛,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我们就具足阿弥陀佛的智慧德相,所以阿弥陀佛即是众生本具的,三世诸佛所共证的本觉妙心。我们念阿弥陀佛也就是念自性佛,念自性佛也就是念阿弥陀佛,微妙难可思议,所以我们要发愿,不但我们自己要好好地念阿弥陀佛求愿往生,还要与法界众生共念阿弥陀佛,同参三德密藏。三德密藏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就在成就我们的三德密藏,成就我们的法身,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共入毗卢性海。毗卢性海就是我们无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我们的本来佛、本觉妙心。
通过上面讲述的,世间、出世间什么最好,什么最不好,我们可以回答说: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最好,心离开阿弥陀佛最不好,离开阿弥陀佛就落在生死道上了,所以说最不好。什么最善,什么最不善?我们可以回答说: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最善。只要我们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我们就是最善的人了,具足如来的智慧德相,更不用其它。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最善,心离开阿弥陀佛最不善。尤其对我们末法众生来说,心若离开阿弥陀佛就是憎爱交替心中,长养无明。不善就是最恶。什么最乐,什么最不乐?对我们众生来说,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最乐,我们就能上极乐世界。我们念佛的时候心里就无量地欢喜,法喜充满,安稳、快乐、自在、解脱,这不是最乐吗?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最乐,心离开阿弥陀佛最不乐,忧愁恐惧都上来了,生死怨贼就会危害无穷,所以说最不乐。
通过上面说的,我们就可以知道,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最好。只要我们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我们就能够灭罪增福,将来上极乐世界,就能改变过去的那种被动局面,从黑暗趣向光明。所以只要我们的心不离开阿弥陀佛,不好也是好。畜生、鹦鹉发心念佛还能往生极乐世界呢,它是畜生道,是不好,但是它心不离开阿弥陀佛,不好也是好,它能上极乐世界。心离开阿弥陀佛,好也是不好,世间没什么可贪著的,没什么可求的,世间没什么乐事,没什么好事,这个大家要体会。心不离开阿弥陀佛,不善也是善。过去不管我们怎样贪嗔痴、浊恶不善,但是我们现在一心念阿弥陀佛,就把心转了,心转业消,罪随心灭,苦果就没了,就能自利利他,所以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了,不善也是善,念阿弥陀佛是最善。心离开阿弥陀佛,善也是不善,离开阿弥陀佛、谈不到善,都是贪嗔痴性,做点有漏善,受点福报,将来还堕落三途六道,那也不是真善。
心不离开"阿弥陀佛",不乐也是乐。我们一念佛就法喜充满,心里安稳、自在、快乐、解脱。所以我们修净土法门,就是念佛法门,那么"阿弥陀佛"就不能离开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也不能离开"阿弥陀佛"。尤其是出家的僧人,沙弥就入僧数了,沙弥就叫"勤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世间的人呢,贪著世间这一切事物,因为他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想出离世间,就想安住、生存、生息在世间,他就是这么一个愿望和目的,不想出离生死轮回。我们发心学佛出家修道,是想出离生死轮回,那么我们就再不能够想念世间的事情,用这句话说就是"从此不问世间事"。我们要老过问世间的事情,还想息灭贪嗔痴,那不可能。从此不问世间事,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如果我们心去过问世间的事情了,参与、纠缠世间这个生死业缘,那我们怎么能够一心念阿弥陀佛呢?所以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是最善、最乐、最好。我们用一句话说,心离开阿弥陀佛没有好事。谁能说出我们一心想求生极乐世界,想出离生死苦轮了,对于我们修无上觉道的出家僧人来说,心离开阿弥陀佛还有什么好事呢?要说好事就是心不离开"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好事,不但是我们的好事,而且是法界众生的好事。我们用这句话说就比较具体,更确切有力了,心离开"阿弥陀佛"没有好事,都是生死边事,贪嗔痴性。
我们要想成就念佛法门的关键,就在于无论什么时间,在一切时间内,过去、现在、未来,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只念"阿弥陀佛"这一法,除了阿弥陀佛其它什么也不念,就念"阿弥陀佛"。因为我们虽然这样发愿了,一心想念"阿弥陀佛",但是我们无始劫来的生死习气,业障、烦恼障会出来障碍我们念阿弥陀佛,所以若因为习气或事缘起了其他一念,应立刻觉知,生死怨贼现在面前了,我不应当随顺,马上把这个念头收回来,继续念阿弥陀佛,要能这样的话,坚持日久,念佛自然得一心。如果事缘来了就随事缘走,把"阿弥陀佛"放下了,就像钻木取火似的,木头还没热呢就不钻了,要想得火那不可能,所以我们要不停地念,让"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常现前。我们心里照应着阿弥陀佛常现前,"阿弥陀佛"离开了,妄念起了,我们马上得知道,得觉悟,所以就能把念收回来,摄收在"阿弥陀佛"这一法上。
另外我们要深信极乐世界是乐,佛说,但有诸乐,无有众苦,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演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黄金铺地,七宝俱全,妙树成行。咱们不看极乐世界图了吗,极乐世界图是清朝有个大居士姓彭,他依据弥陀经绘制的,这个极乐世界图绘制的非常逼真,惟妙惟肖,谁再绘制一个极乐世界图,也不能超过彭大居士绘制的极乐世界图,就是现在我们看的西方极乐庄严图,但有诸乐,没有众苦,对于佛说的这个极乐世界的因缘我们要深信,不像我们这个粪土世界,有高山、深涧,寒冷、饥饿,还得劳作,还得种五谷,还要穿衣,还有生老病死的逼迫,吃了饮食以后还有粗重物排出,种种麻烦。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假劳作,具足神通,就像弥陀经说的那样,这个我们心里必须深信,深信就不是一般地信,达到极处,丝毫也不怀疑,心里认可承认,爱乐随顺。
深信极乐世界是乐,深信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是苦,举体都是苦海,举体皆苦,若有一滴水是甜的,佛就不说是苦海,这个苦海每一滴水都是苦的,我们不要抱有什么希望,这样我们才能够一心想出离这个苦海,一心想上极乐世界。要深信极乐世界是乐,五浊恶世是苦,这两个深信要具足,这样我们才能信愿想往极乐,厌离娑婆,这个心才能截然分明。说我又想上极乐世界,又舍不得世间,优柔寡断,一无所成,那样不行,就把自己耽误了,想上极乐世界那不可能,因为我们心不诚。道教讲心诚则灵,佛法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制心一处就是一心,不杂他念,就是上极乐世界,这才叫深信。心里优柔寡断那不行,就是信的不真,不真实,还有虚妄。就像宝玉似的,不是一块纯玉,有瑕疵,黄金不是一块纯金,里面参有矿渣,那就不值钱了。我们要深信极乐世界是乐,深信娑婆世界是苦,后边有苦逼着,前边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摄受我们,我们就会疾速地出离生死苦轮,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得大安乐,所以我们要具足深信。
另外深信我是业力凡夫,无始劫来尽造生死之业了,所以身心充满整个生死业缘,就是生死习气,难以自拔,罪根深扎,孽台高筑,我是业力凡夫,不能仗自力了脱生死,要深信这个。另外深信阿弥陀佛有度脱众生的大誓愿,要乘阿弥陀佛的大誓愿上极乐世界。我们要乘阿弥陀佛这个大愿船,要信,要发愿,愿生其国,要持名,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要具足深信,深信我是业力凡夫,自己没有能力,仗阿弥陀佛愿力。
要具足这四个深信。这样我们上极乐世界就有了保障,就有了力量,就不会退堕,我们就无往而不胜,在进趣极乐世界的道路上就会所向披靡,了无障碍。
除了阿弥陀佛,其它一切皆是生死边事,不可念,也不能念,你想念他、反过来他又逼迫你,这句话说:"心所到处",就是我们心想到什么,什么境界就要现前,"为处所逼",就逼迫我们,障碍我们,系缚我们。"心无所到",我们心里什么也不攀缘,什么也不妄想执着,心里无所住著,那么"十方不有",谁还逼迫我们、障碍我们、系缚我们呢?我们就会得大解脱。这样我们的本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自然现前。就因为我们攀缘这个,妄想执著那个,心有所住著,所以阿弥陀佛被遮挡不得现前,因此除了阿弥陀佛,我们什么都不念。
佛在经里说:"宁受地狱苦,不离于如来。"哪怕现在我们病苦也好,贫穷之苦也好,生老病死之苦也好,受种种逼迫,但是我们尽管受种种苦,正在受苦的时候,正因为受苦我们才要念阿弥陀佛,出离这个苦。有的人苦逼上来的时候,光顾及这个苦了,就把阿弥陀佛忘了,那你怎么能够出苦呢?所以佛说:宁受地狱苦,不离于如来,就是我们受地狱大苦的时候,心里也不能离开如来,不能离开佛。我们把它改一下,可以这样说:"宁受地狱苦,不离阿弥陀佛。"祖师说:苦也这样念,乐也这样念,生也这样念,死也这样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阿弥陀佛不能离开,离开就不行了,我们就没有依据了,所以我们其它都不用念,念也没有用,但念阿弥陀佛这一法足矣,具足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具足一切善法。
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就能灭罪增福,将来上极乐世界,圆满菩提,具足如来的智慧德相,更不用其他。佛在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里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心开意解,得成无上觉道,更不用念其他,若念其它就夹杂,但念阿弥陀佛足矣,就一切满足,我们的愿望一切满足,我们自己了脱生死、普度众生的大愿都能满足。
我们和阿弥陀佛结下了不解之缘,法缘,最为亲切。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大善知识,谁能拯救我们出离这个苦轮呢?唯有阿弥陀佛。尤其是在我们末法时期,所以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大慈父,大救星。我们要亲近阿弥陀佛,亲近这个大善知识,刹那、须臾也不离开,我们心里只知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一切皆不知。
我们知道这个,知道那个,都是劳费神思的事情,没有用,心里就是阿弥陀佛,尤其我们现在末法时期,众生业障深重,"出家在家人,生死缘中转",在家人是这样,有的出家人也是这样,生死缘中转,不知道自己出家的目的和愿望,不能很好地修持。"生死缘不死,弥陀缘不活。"得把这个世间生死业缘统统放下,然后弥陀这个殊胜因缘才能够活泼泼、圆通通地得以建立。把除了"阿弥陀佛"这一殊胜因缘外的其它一切事物都放下,放下生死缘,弥陀这个净土因缘才能够得以成就。于一切时中不离阿弥陀佛是最为亲切的,更不用其它,若离阿弥陀佛,这个心万般皆无用,徒劳无有益,就像我们做一些没有益的事情。不离开"阿弥陀佛"就是最大的利益,能自我成就、成就众生。
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为了彻底、全部、干净地对治、降伏、消灭我们千千万万的生死念头,转变观念。过去我们想世间的事情,无明妄想,这个心神识溃乱,生死怨贼占据我们的心地。现在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了,就是要对治,彻底、全部、干净地对治、降伏、消灭千千万万的生死之念,如果我们不念阿弥陀佛,这些千千万万的生死之念不会自己跑掉的,我们一念阿弥陀佛,乱心不得不佛,自然它就断除了。所以千千万万的生死之念,哪一念都不能动摇、侵犯、占领我们念阿弥陀佛这一念,我们的心地只能让阿弥陀佛来安住,不能让千千万万的生死怨贼、无明妄想来占据,无明妄想要占据那就糟了,我们若不念佛生死怨贼就来占据我们的心地,我们念阿弥陀佛了,它就无所依据了。所以我们要发大愿:假使热铁轮,在于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所发愿。我们上极乐世界的愿心坚定不移。要有愿,有愿才能成就。我们要这样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有保障,我们离开"阿弥陀佛",这个极乐莲邦就不能成就了。
祖师说,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深信,发愿,念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我们这个莲花就开敷、生长出来了。我们越念得一心,念得纯而不杂,莲花就开得大如车轮,非常茂盛,到临终时候我们就在莲花里化生了。如果我们不发愿一心念阿弥陀佛上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里就没有我们的莲花。如果我们发愿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莲花生出来了,我们中间退堕了,不念,这个莲花就枯灭了,就没了。万法唯心,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我们要发愿有始有终,不要自己毁坏极乐莲邦。极乐莲邦要发愿成就,要好好深信发愿,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无始劫来生生世世,我们尽用这一念建筑生死城了,造轮回六道了。今天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用这一念转变观念,我们不念世间这一切事物了,念阿弥陀佛了,这一念转变了,就是用这一念造极乐城。每念句阿弥陀佛都在为极乐城添砖加瓦,所以我们要二六时中不停地念阿弥陀佛,这样就能够疾速地把我们的极乐莲邦建成,早日生到极乐世界,普度无量的众生。我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求生极乐世界。现在我们对于净土因缘有一个正确认识了,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心上就一件事,看住自己的心,一念也不离开阿弥陀佛,令阿弥陀佛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正念昭彰。正念昭彰就是说一念也不离开阿弥陀佛,离开阿弥陀佛就没有出处了,所以我们要很好地修持,不要离开阿弥陀佛。
王日休居士是宋朝的一个大居士,他作了一篇《龙舒净土文》,这个作得很好,说的非常实在。王日休是宋朝的大学士,他是个进士,深信佛法,最后是站着往生的。他在净土上很有成就,他写的《龙舒净土文》都是经过自己亲自证得的。他老在这里劝僧,就是劝我们出家人,"僧家当自念云",我们出家人当自己常常这样想念:"我为出家人",我是一个出家人,应当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了达生死,乃本分事",我为什么出家呢,就是为了脱生死这一大事因缘,使自己了脱生死,使众生了脱生死,更不是为了钱财名利或其它,这是我们的本分事,是我们的正业。就像农民种地似的,把地种好是农民的本分,我们出家人把道修好就是我们的本分。"不能如此",如果要不能这样的话,"遂汩没俗尘",出家以后还随俗而转,随众而流,身出家心没出家。"一日大限到来",人生无常,假若一日大限到来,因为我们这一期生命是受业力的支配,业力完结了,这一期生命就结束了,每个众生都不一样。"有何依赖",我们道业没成,佛没念到一心,将来依赖什么能出离生死?"平日虽有善业,不免逐轮回去。"有一点善业也是星星之火,杯水难胜薪火,难免生死轮回。"善业报尽,又复坠堕。不如早修净土,直脱轮回。"这是王日休劝我们出家人,不如早深信极乐,发愿往生,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直接超越三界,脱离生死轮回,面见阿弥陀佛,方是出家事毕,毕就是真正达到目的了,要不,出家也白出家,面见阿弥陀佛方是出家事毕,才真正地完成了我们出家的这一大事因缘、这个事业。
"如永明寿禅师",宋朝作《宗镜录》的禅师,"长芦赜禅师,万年一禅师,皆修此道",这几位禅师,虽然通宗通教,但最后也导归极乐,此道,净土法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又转以化他人",不光自己修,还劝别人修净土法门,"使更相劝化",互相劝化,都念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岂可不效彼哉?我们末法的出家人,我们为什么不效仿这些大德祖师,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呢?劝化众生也修净土法门呢?"凡受人一钱之施,一食之供",因为出家人不劳作,不做工,不种地,还有衣穿,有饭吃,不盖房还有房住,所以凡受人一钱之施,哪怕接受人家一分钱、一食之供--一顿饭的供养,"皆当为说净土,以报其德",我们接受人家一钱、一供都要给他说净土法门,说极乐世界的殊胜因缘,让他深信,让他发愿,让他往生极乐世界,这样我们才能消化信施,以报其德,报答人家供养我们、恭敬三宝的德行,人家供养了,种福田了,我们应当报效给他法施。"纵彼不信",假如他不信,"亦使知之,耳根渐熟,久而自信。"他暂时不信,但是耳根已经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了,一旦有苦逼迫的时候,他也就念阿弥陀佛了,就自信了。"若或便信",假如听了以后能够听我们的话,好好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其利益大矣",就不可言说了。"常如此示化人",经常这样教化人,"现世则为人所敬,己之善缘愈见纯熟",自己的这个福德因缘就逐渐纯熟了,纯而成熟。"又能精心观想",观想佛的圣容,"不久必见佛之真身。此报身尽后",就是我们这一期生命结束以后,"必上品上生,为不退转地菩萨矣。"我们就成为不退转地菩萨了。"古语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当常念此意,不可懈怠。"这是王日休大居士,他老人家已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劝说我们出家人的话,实在、真实,我们应当遵照实行。
净土法门是本师亲口宣扬的,就是为了给我们末法众生发起西方极乐世界的利益,不问自说。佛说的法都是从印度的梵文翻译成中国的汉文。我们本师乘愿来到世间,相当于我们的周朝,就是孔子那个时代。我们本师乘愿来世间设教,到现在按照佛历是二五四零年了,已经经历了两千五百四十年的历史。佛教是在东汉汉明帝的时候传入中国的,就是说我们本师乘愿来世间设教,已经一千年以后才由印度传到我们中国,中国才有了佛法。从汉明帝到现在,佛教在中国已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最早、最先提倡修净土法门的,是东晋慧远大师。
东晋慧远法师是个出家人,"倡首修净土",他首先提倡净土法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慧远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现在我就把慧远大师的情况说一说。慧远法师是雁门人,他出家以后居住在江西省庐山东林寺,就是现在庐山东林寺。"和刘遗民等僧俗百二十三人,结为莲社",刘遗民当时是个佛教信徒、居士,信仰非常虔诚。莲社就是修净土法门的,提倡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结社念佛的组织,叫莲社。这个莲社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发愿愿生彼国,要在莲花里化生,要在七宝池八功德水里莲花化生,目的是出离这个生死苦轮。当然慧远大师和刘遗民等僧俗百二十三人,都通达教义教理,通宗通教,也都通达佛的净土法门,净土三经、五经。"以修净土",在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倡修净土法门的就是慧远大师。"谓他日托生莲花中也",再也不进入六道生死,在莲花里化生。"远澄心观想",远是慧远大师自称,澄是澄清的意思,澄清自己的心地,观想佛的庄严相好,按照十六观经专门作观想,观想佛的庄严相好,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相好。澄心观想,就是万缘放下,一心观想念佛。"初十一年",开始修净土法门的十一年当中,"三睹圣相",三次见到阿弥陀佛及诸圣众。
佛在《楞严经》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里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忆想佛,一心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因为他澄心的观想,所以在头十一年当中三次看到阿弥陀佛的庄严相好。"而远沉厚不言",因为慧远大师比较憨厚,老实本分,不是有点事儿就要显示显示自己,所以沉厚不言,一直没有跟别人说。
"后十九年七月晦夕",就是在晚上,"远面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 慧远大师看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佛的庄严相好,不像我们这个色身,佛身非常庄严高大,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有百千万亿化佛,"观音、势至侍立左右",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侍立在阿弥陀佛左右。"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注上下",就是每一支水流柱上下,"自能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妙法",看见水的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柱上下,这十四支水流就能够演说,苦就是八苦、十六苦、百千万亿苦,逼迫为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等等,说三界六道是个苦海。空,三界六道、身心世界体性空寂不可得,不要贪著。无常,这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都是生灭性、无常性、可坏性,没有常恒不变的实体。无我,佛说一切法无我。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妙法,不可思议。"如《十六观经》所说。"
"佛告远曰",这个时候,佛告诉慧远大师说:"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因为我发了四十八大愿,若有众生念我名号,若不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者,我不成正觉,我已经发愿了。佛就告诉他了,"后七日当生我国",说你好好念吧,你已经功成业就了,再过七天当生极乐世界。慧远大师看见过去的道友在阿弥陀佛左右,"见僧佛驮耶舍,及慧持",看到出家僧人佛驮耶舍,还有慧持法师,都是慧远大师过去的道友,"及昙顺,在佛之侧",在阿弥陀佛的旁边,这就证明他们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向前揖远曰",给慧远大师打个问讯说,"法师之志在吾先",说慧远大师你的誓愿比我们先发,"何来之迟也。"我们都先往生到极乐极世界了,你怎么还没到极乐世界来呢,你先发的愿要求西方极乐世界啊。
"远目见分明,乃与其徒言之",慧远大师看得非常清楚,跟他下边的弟子说,"且曰:始吾居此十一年",就是在庐山东林寺结成莲社,领着大家一心念佛,这百二十三人都生极乐世界了。一开始的时候居此十一年,"幸于净土三睹圣相",在此居住十一年修净土法门,三次看到阿弥陀佛的庄严相好。"今复见之",今天又看到了。"吾生净土决矣。"我决定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次日寝疾",第二天慧远大师睡觉的时候,寝疾就是有点儿微疾,就是疾病,"至七日卒",到第七日的时候,就圆寂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远少年博览经史",慧远大师少年未出家时,广泛地阅读经史,博就是广博,览就是看阅,经就是五经、四书、二十四史,我们中国的经书、史书,儒教的书藉他都看了,学识非常深广。"尤通庄老。"不但通达儒教,而且对于庄子、老子的学说无不通达。老子是道教的始祖,姓李名耳,字老聃,他是周朝的礼官,孔子向他问过礼,老子把孔子说了,说:你立尊立卑,此斗乱之始也。《史记》上写,老子后来骑着青牛往西边的嘉峪关去了,不知所终。老子提倡无为,庄子是在老子之后,也是向老子学的道理。不是有庄子死妻鼓盆而歌嘛,庄子的妻子死了,他敲着瓦盆作乐,欢喜作乐。有人说,别人的亲人去世了都忧愁苦恼,你怎么还作乐呢?他说:人生是个大苦恼,今天她离开这个苦海,不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么,我为什么不鼓盆而歌呢。就是说慧远大师知识文化非常广博。
"因往太行山,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开悟",慧远大师没出家的时候,到太行山去听道安法师--晋朝一位出名的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心开意解,心明眼亮,一点也不迷闷,"乃曰:九流异议乃糠粕耳。"世间不是有九流嘛,世间的一切,不管儒教、道教和其它的一切学问乃糠粕耳,都是糟糠碎粕,不是真正的精米。"因削发事之。"因而落发出家侍佛。"后至庐山,凡三十年不出",前十一年,后十九年,"卒年八十二岁。"慧远大师就是净土宗的始祖,第一代祖师。
下面跟大家说说东晋刘遗民,就是和慧远大师结社的刘遗民,"程之,字仲思",他的字叫仲思,"号遗民,依远公共修净土",他依靠慧远大师共同发愿修行净土。"专坐禅作观想法。"专门坐禅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观依报琉璃世界七宝俱全,七宝池八功德水,观正报,观佛的庄严相好,专门坐禅观想,观想法,按照《十六观经》,"方半岁",才半年的时间。"即于定中见佛光照耀。"因为观想能够把妄心歇灭,达到入定,妄心灭了就叫定。定,不是昏沉大睡,既没有妄想也不昏沉,历历明明,那才叫定呢,和自性相应,心既不散乱,也不昏沉。在这个定中看到佛光照耀。"又地皆金色",大地都是黄金的颜色。
"居山十五年",在庐山东林寺和慧远大师在山上住了十五年。"末年,又于想念佛中",西方极乐世界是由心想生,我们心不想念、不忆念,那么我们怎么上极乐世界呀?心想事成嘛。我们想杀生,想吃肉喝酒,那么就变现地狱,我们想念佛,观想佛的庄严相好,念佛,极乐世界就现前。"见阿弥陀佛,身紫金色",阿弥陀佛庄严相好,是紫金色,"毫光散照",就像我们每天念的,白毫相光。"垂手下接",这叫接引相,"以临其室",就来到他住的屋子。"程之慰幸",刘遗民感到非常安慰、幸福。"悲泣自陈曰",哭泣着说,"安得如来为我摩顶",刘遗民感动地说,要能够得到如来为我摩顶那太好了。"以衣覆我",能够以佛的衣服来覆盖我。他这样说了以后, "佛乃为摩其顶",真的摩顶了,有愿必满嘛,众生有愿,佛就满愿。"引袈裟以覆之。"阿弥陀佛提着袈裟角覆盖他的身。
"他日想念佛",观想念佛,"又见身入七宝大池",他一观想念佛,看到自己的身已经落到七宝大池,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青白相间",池里莲花大如车轮,就像阿弥陀经说的,有青色的,有白色的,间杂。"其水湛湛",七宝池八功德水非常清澈,湛湛就是清澈的意思,一点儿不混浊。"如无边岸",没有边和岸,七宝池非常大。"中有一人,顶有圆光",在这宝池当中,有一人顶上有佛光。"胸有卍字",是佛的吉祥相。这个卍字不是汉字,这是佛三十二相的一种相好,是佛的庄严吉祥相。唐朝的时候武则天她做皇帝以后,因为她信佛,就以自己的权力,命令文部把这个字改成卍字,是万德庄严的意思。其实它不是原先的汉字,是佛胸前的一种庄严相好。"指池水曰",指着这个池水告诉他:"此八功德水,汝可饮之。"说这个池里是八功德水,具有八种功德,你可以饮用。"程之饮水",他饮水,"甘美盈口",又甜又美,喝了以后感觉到一种特殊的感受。"乃还",就回来了。"犹觉异香发于毛孔。"这个时候还感到异香发于毛孔,每个毛孔都放香。"乃曰,此吾净土之缘至矣。"说:我净土的因缘成熟了。娑婆缘尽,极乐缘熟的意思。
"庐阜诸僧皆来会", 庐阜的僧人都来到这里看他。"程之对佛像焚香再拜。"刘遗民对阿弥陀佛像前,点上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我以本师释迦牟尼佛的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所以我才知道有阿弥陀佛。"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刘遗民说:我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我才知道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所以这个恩德是来自释迦牟尼佛,这个香当先供养释迦牟尼佛。"又供养阿弥陀佛,后供养法华会中佛菩萨众。以至十方佛菩萨众,愿令一切有情俱生净土。"刘遗民发大愿了,以这香供养一切诸佛菩萨,愿诸佛菩萨加被,令一切有情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祝毕",祝愿完了,"与众话别",与大众告别了。"面西端坐,敛手气绝,年五十九。"才五十九岁就往生极乐了。
你看人家来去自由,自知时至,心诚则灵。不像我们今天念佛明天念佛,虽然出家了,到老了病苦啊,颠倒、迷闷、糊涂,就是因为没有好好修行。他预知时至,佛亲自来接引,人家念到一心了,值得我们大家效仿学习。
"唐京师僧善导。"唐朝京师,就指当时长安,长安是当时唐朝的首都,就是现在的西安。善导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的一位很出名的祖师。"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贞观指当时的年号,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他看到了以后,"于是笃精勤苦",他精勤不辞劳苦地修净土法门,一心念佛,精勤不辞劳苦。笃是虔诚的意思。特别虔诚,精进勤修净土法门,不辞劳苦。"若救头燃",就好像头上着火了,赶忙救火一样。"每入佛堂,合掌长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他每到佛堂,不像我们散乱念几句佛上香拜完佛就拉倒了。合掌胡跪,总是合着掌跪在佛前,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他这一念,非力竭不休,非到念不动的时候,实在念不动了才休息,可谓精勤。"虽寒冰亦须流汗",念得满身大汗,冬天寒冷结冰的时候,也念得满身流汗。"以表至诚。"以表示自己对阿弥陀佛虔诚的心达到极处。"出即"出来佛堂,念完佛了以后,"为众说净土法门",为僧俗四众讲说净土法门的殊胜因缘,让大家起信,都发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无暂时不为利益"。暂时就是很短时间,没有一刹那空过的,不是在佛堂里一心精勤念佛,就是为众生种种开示,令众生得念佛的利益,没有暂时休息。不像我们尽说些闲话、废话、危害话、戏论。"三十余年,不暂睡眠。"三十年的时间不算少啊,我们这才三个月。三十多年不暂睡眠,暂,就是时间不长,就是从来不睡眠,没睡过眠,一直在念佛,精勤修行,在教化众生。"般舟行道,礼佛方等,专为已任。"般舟行道,就是打般舟三昧,昼夜精勤念佛,舟是船的意思,般舟就是智慧之船。昼夜精勤一心念佛,就像道安法师似的,打九十日般舟三昧,昼夜精勤念佛,最后感天人供养。礼佛方等,专为已任:专门礼佛、拜佛、念佛,以修净业为自己的大任。"护持戒品,纤毫不犯。"而且严守戒律,秋毫不犯,不犯过恶,身口意不犯过恶,不犯威仪,一心念佛。"未尝举目视女人。"三十多年来修净土法门,没有一次抬起头来举眼看视女人。这说明没有贪爱之心,所以修净土法门没有障碍。这个很重要啊。"绝意名利",不贪名不贪利。绝就是断绝,意就是心,从心上把名利思想彻底地断除。"远诸戏笑",远离戏论谈笑。出家僧人不能互相说闲话,说些爱欲开心的话、戏论的话、取笑的话,这都是业啊,应当尊重别人。善导大师本分老实,精勤修道,远诸戏笑--戏论和谈笑。
"所行之处,净身供养。"所行,凡是他所到的地方,净身供养,自己没有储蓄,完全供养诸佛菩萨。净身供养,身不存一文,"饮食衣服有余,并以回施"。如果饮食衣服有供养的剩余,除了自己用的以外,回施给大众,就是布施。除了三衣一钵以外更无它储。"好食送大厨供众",得到好的饮食送到斋堂供给大众用。"粗恶自食",不好吃的、坏的自己用。"乳酪醍醐,皆不饮啖。"乳络醍醐就是上妙美味了,好的食品皆不饮啖,都不吃。"诸有,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画净土变相,就是画净土法门的依正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迦陵频伽共命之鸟......就像我们极乐世界庄严图似的,三百余壁,专门宣传净土法门。"见坏寺及塔,皆悉修营。"见寺庙年头多了,朽坏了,需要修理了,或者塔经过风吹雨打已经残缺了,他都发心修理营办,修理好。"燃灯续明,每岁不绝。"点燃灯烛,光明相续,没有间断。每岁不绝就是成年也不断光明。另外这里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法灯,传播净土法门,使法灯的光明一代代传下去,永远不灭的意思。"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他自己用的三法衣、净瓶和钵,自己用的钵,吃斋饭用的钵,不使人持洗,不让别人拿着,也不让别人给洗,"始终无改"。从始至终都是这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劳动别人。
"不与众同行,恐谈世事",他除了入佛堂念佛,然后就是宣传净土法门普度众生,从来不和哪个人、大众同行,在一起走,在一起坐,在一起打闲岔。恐怕在一起谈世间的事情,因为这样就离开佛法了。"妨修行业",妨碍修行清净之业,"辗转授净土法门者,不可胜数。"他把一切时间、身心都用在念佛上,都用在弘扬净土法门上,所以辗转授净土法门者不可胜数,就是接受他教化的、发心念佛的人不可胜数。
"或问导云",有的人问善导大师说:"念佛之善,生净土否?"说念佛这个善业能生净土吗?能生极乐世界吗?"答云:如汝所念,遂汝所愿。"如汝所念,正如你所念的,你念阿弥陀佛,你就能上极乐世界,就能满足你的愿望。"于是导自念阿弥陀佛一声",善导大师自己就念阿弥陀佛一声,就是说随你所念就能够满足你的愿望,你怎么还怀疑呢?所以善导大师亲自给他做示范,念阿弥陀佛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十声以至百声,光明亦如此。"就有十道光、百道光明从口而出。他修出功夫来了,这样能使修净土法门的人坚定信心。
"其劝化偈云",他做一个偈子劝化众生:"渐渐鸡皮鹤发",因为人生是无常的,妄身妄心每刹那都在往衰老、死亡、坏烂的方向变化、密移,这就叫无常,世间就叫变化。不是突然就衰老了,发白面皱,现衰老相,每刹那都在往衰老、死亡、向坏烂变化,渐渐鸡皮鹤发。鸡皮,就是皮肤粗糙老化了,就像鸡皮似的,鹤发,头发也白了,发白面皱,现衰老相。"看看行步龙钟",那么人一天比一天走向衰老,就不像青少年血气旺盛。世间有句话:人老弯腰把头低,树老焦稍。走道儿也没有力量了,东倒西歪的。"假饶金玉满堂",不管你怎样富贵,趁多少金银宝玉充满堂上,"难免衰残老病",谁也避免不了气血衰败,四肢衰残、不听用,老苦,恶病缠身。"任汝千般快乐",有的人生活在世间,灯红酒绿好像挺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快乐不是总快乐,刹那就过去,就像梦幻泡影似的,"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这就是善导大师对众生的劝化偈。
"后谓人曰",以后他对人说,"此身可厌",这个色身从头顶到脚底,皆是肮脏之物,污浊之气,无一洁净处,秽不可闻,实属臭肉一块,早该扔掉。这个身从头顶到脚底,皆是众苦的安乐窝,烦恼的欢舞地,没有一处是安乐的,所以是苦肉一块。从头顶到脚底,皆是罪业的焚烧场,只能造业,这个身心,妄身、妄心只能造业。所以说他是苦肉、罪肉、臭肉,没有一洁净之处。故善导大师说此身可厌,苦、罪、秽嘛,真可厌离。"吾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他说我要上极乐世界了,"投身自绝"。自己上树,投身自绝,就是上树再跳下来。
"高宗见其念佛口出光明",唐高宗看到他念佛口出光明,"又舍身时精至如此",精诚达到这种程度。"赐寺额为光明",赐给他寺院的匾牌为光明。"本朝慈云式忏主略传云,阿弥陀佛化身",说他是阿弥陀佛化身。"至长安闻潺水声,乃曰,可教念佛。三年后,满长安城中念佛。后有法照大师,即善导后身也。"法照大师也是净土宗的一位祖师。
"国初永明寿禅师",国初就是宋朝初年,"禅师名延寿", 永明延寿禅师,他的法名叫延寿,"本丹阳人",是丹阳地方人。"后迁余杭",余杭也是地名,就是杭州,"少诵法华",少年的时候就诵法华经。"初为县衙校",一开始他在县衙门里做衙校,就是县的一个官吏。"多折官钱",因为他在县里掌握财经,所以他把钱折扣了,"勘之",就是案发了,因为他用了很多官钱,所以县衙治罪,勘之就是勘验钱到底哪去了,一查,他把这个钱"止是买放生命",只是买一些生灵放生,没干其他用,没有自己贪污吃用,"罪当死",他应当判为死罪,"引赴市曹",看来把县衙的钱花了这个罪挺重,市曹就是刑场,把他押到刑场处死。"钱王使人探之",钱王就是当时杭州那地方他是王,吴越地他为王,钱王就使人探之,派人去看看情况怎么样。"若颜色变,即斩之",如果他颜色变了,害怕恐惧,说明他胆怯,里边有不法行为。如果他要不是为了自己,理直气壮,无所畏惧,不怕死,都是为了众生。若颜色便,垂眉不振,或者恐惧怕死,即斩之。"不变来奏",如果颜色不变,还和原先一样,那么你就来报告我。"临斩",到临处斩的时候,"颜色不变",无所畏惧,若无其事。"乃贷命,遂为僧。"贷,就是高利贷的贷,可能是向别人贷点钱,把这个钱还上,然后遂削发为僧,就出家了。
"于禅观中",就是在禅定、修止观当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看到观音菩萨以甘露水灌他的口。"乃获观音辩才",他就成就了观音的辩才,应以何法得度者即说何法,一口能说无量法。咱们看《宗镜录》,整个藏经的宗旨要义,说得特别明白透彻。大彻大悟,获得观音的辩才,善说法要。"下笔盈卷",提起笔来,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不用思考,自然流出。《宗镜录》写的量那么大,那么多的文字著述,著述意义非常深妙。"著万善同归集、宗镜录等",这都是著名的佛学论述。"共数百卷。住持雪窦、永明",住持雪窦、永明寺。"日课一百八事,精进以修西方。"修西方极乐世界,一心念佛。永明寿禅师虽然通宗通教,但是最后皈依净土,一门深入。"既坐化",最后坐化,坐着就圆寂了。
"焚毕为一塔。"焚毕就是火化以后,做了一个塔。"有僧每日绕塔礼拜",绕永明寿这个塔礼拜,"人问其故",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这么做呀,"僧云:我抚州僧也。"我是抚州这个地方僧人。"因病至阴府",因我有病就到了阴朝地府。"命未尽放还",因为我的寿命还没完结,就把我放回来了。我在阴间"见殿角有僧画像一轴",我在阴朝地府看见有僧人的画像一轴,"阎罗王自来顶拜",阎罗王都向他顶礼。"我问此僧何人",这个僧人是谁呀,"主吏云",主吏就是阴朝地府的官吏,告诉他说,"此杭州永明寿禅师也。"他说阎罗王拜的这个僧人就是永明寿禅师。"凡人死者皆经此处",凡是人死了以后都得经过阎罗王这个地方。"唯此一人不经此处",唯有永明寿禅师没经过此处。"已于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这是阴朝地府的官吏告诉这个僧人的,已上品上生。"王敬其人",阎罗王非常恭敬永明寿禅师。一心修净土法门的,一心念佛的,就能灭罪增福,断恶增善,出苦得乐,所以阴朝地府都恭敬。
"宋临安府仁和吴琼",宋朝临安就是现在杭州,仁和这地方有个叫吴琼的。"吴琼,先为僧,后还俗。前后两娶,生二子。屠沽无所不为",屠就是屠杀,沽就是喝酒,无所不为,他还俗以后,不但娶妻生子,而且屠杀喝酒尽干恶事。"常与人作厨子",作厨师做酒肉,"每杀鸡鸭等物命",他不但做而且杀害。"以手持起叫云",把鸡鸭用手拿起来然后叫云,"阿弥陀佛子,好脱此身去。遂杀之。"他这样说完就把鸡鸭杀了。"连称佛数声。每切肉时,一面切肉,一面念阿弥陀佛,常念佛不辍。"经常念佛。"教村中人念经修忏",他自己造业还叫村中人念经修忏。"及劝人念阿弥陀佛",劝人念经修忏这是正确的,劝人念佛也是正确的,但是不要杀生、害命,不要喝酒吃肉。"后眼上生瘤",眼睛生一个大瘤子,如鸡子大,像鸡蛋那么大。"乃忧怖",忧愁恐怖,这回他害怕了。"造一草庵",他自己造了一个草屋。"分散其妻子",把妻子儿女都分散了,不要了。"昼夜念佛修忏。绍兴二十三年秋,告村中人云,琼来日戌时去也。"他说我来日戌时就走了。"人皆笑之",笑他。"将用碗钵锅子尽与人",他用的碗、钵、锅都给人了。"次日晚,报诸道友行婆云",告诉道友--和他一起修行念佛的行婆说,"琼去时将至",他要走的时候到了。"尽来与琼高声念佛相助。"让别人帮他念佛。"将布衫当酒饮了。即写颂云:似酒皆空,问甚禅宗。今日珍重,明日清风。端坐合掌念佛。叫一声佛来,即化去。"他也往生极乐世界了。
他将布衫当酒饮了,即写颂云,"似酒皆空",好像是酒,实际也不可得,皆空,他心里不妄想执着的意思。"问甚禅宗",还问什么禅宗呢,"今日珍重,明日清风。"一切不可得。"端坐合掌念佛,叫一声佛来,即化去。"这是吴琼的情况。他先出家后还俗,然后造了很多业,临终改了,念佛也得往生。但他是特殊情况了。
"宋荆王夫人。元祐间,荆王夫人与婢妾精修西方。"荆王的夫人和他的婢、妾,荆王的妻妾专修西方。"唯一妾懈怠",其中有一个女人懈怠,放任懈怠不好好修。"夫人斥去",夫人就喝斥她,让她走。"其妾悔悟精进",因为荆王夫人喝斥她了,所以她悔过觉悟了,精进修净土法门。"久之,谓他妾云",过了很长时间,她对其他的妾说,"吾今夜当生西方",我今天夜晚就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夜异香满室,无疾而终。明日",第二天,"同事之妾告夫人云",其他的妾告诉夫人说"昨夜梦化去之妾",就是往生西方极乐的这个女的,"托致起居云",托我告诉你,向您问候。"夫人训责我修西方,今已获往生,感德无量。"她托这个妾告诉荆王夫人:因为你过去训责我,所以我才一心求西方,现在我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特别感谢夫人的恩德。"夫人云,使我亦梦",如果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那么你也给我托个梦,"乃可信耳"。我才相信。
"其夜夫人梦见亡妾",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亡妾。"叙谢如前",叙述感谢,和前面一样。"夫人云,西方可到否?妾云,可到,但从妾行",你但跟着我来就行了。"夫人随之,见池塘广大,红白莲花,大小相间,或荣或悴,种种不同。夫人问云,何以如此?"为什么这样呢,"妾云,此皆世间发念修西方人也",发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才发一念",发心修西方极乐世界,这一念发了,"池内便生莲花一朵。若愿心精进",如果愿心精进,一心念下去,"则莲花日日敷荣",莲花越来越茂盛。"以至大如车轮。若愿心退转,则花日日萎悴",如果愿心退转了,莲花就一天一天的萎悴了。"以至殒灭。"最后没有了。"次见一人坐莲花上,其衣飘扬散去,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夫人问云,何人也?"问他是什么人,"妾云,杨杰也。"说他是杨杰。"又见一人坐于花上。妾云此马玗也。夫人云,我当生何处?妾引行数里许",妾引王夫人行几里,"遥望见一金坛",一个金的大坛。"金碧照耀。妾云,此夫人化生处",这就是你将来生到极乐世界化生的地方。"乃上品上生也。夫人既觉,访问杨、马所在",就是前面往生的那两个人。"则杰已亡,而玗无恙。是知精进不退者,虽身在娑婆之内,其神识已在净土矣。"身虽然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一心念佛,心里有佛即是佛在。心里不离开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已经在极乐世界了。心在哪儿身就在哪。"后夫人于生日",在生日那天。"秉炉焚香,望观音阁而立。子孙方具献寿之仪",她的儿子和孙子,方准备好为她祝寿,给她献供养之品,这个仪式刚开始,"已立化矣"。站着就圆寂了。
前边和大家说的是一心念阿弥陀佛就能了脱生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大安乐。现在跟大家说说念佛不仅能够了脱生死,解决生死大事,而且能够灭罪增福,得现在的利益。现在就能灭罪增福,为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种下远因。
"极乐世界虽去此百万世界",这个极乐世界虽然离我们娑婆世界过十万亿国土,从事相上来看好像挺远的。"论其迹则不胜其远",要是从世迹上来说呢,不胜其远,离我们太远了。"然佛之慧性",佛的智慧之性。"含虚空世界",佛在楞严经里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以空所生。" 这个十方虚空虽然广大,但是在我的清净觉体之内,就像大海的一个泡沫似的。所以我们这个觉性能含虚空,超越大小,不可思议之大。"故无所不在",所以佛的智慧之性法身遍一切处,无所不在。"是以一切众生举意动步",举心动念,一念一言一行,"皆在佛之性中",诸佛菩萨一一照了。"至心恳切,无不应验",只要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没有不感应、灵验的。"故此卷叙现世感应",这一卷叙述现在世的感应,现在就能够得到佛法利益,就能够灭罪增福。
"宋冯氏夫人。夫人名法信",她名叫法信。"赠少师许珣之女。适承宣使陈思恭",就是嫁给承宣使陈思恭了。"少多疾",少年时候多疾病,"及嫁,疾尤甚",出嫁以后这病更严重了。"医者以为不可疗",医生说不可治了。"往见慈受深禅师",她前往去见慈受深禅师,问愈疾之方,怎样医治好病啊。"深教以持斋诵佛",慈受深禅师告诉她:你持斋念佛吧,"夫人尽去荤血",她就长斋素食了,不吃酒肉了,"及装饰之奉",也不妆饰打扮了。"衣扫塔服。专以西方为念,行亦西方也,坐亦西方也",行也向西方,坐也向西方。"起居食息亦西方也",就是心不离西方,行住坐卧都是西方。"语默动静亦西方也",就是心里不离。"酌水献华亦西方也",她一心想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诵经行道亦西方也。刹那之念,秋毫之善,一以为西方之津梁",都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十年间无惰容",她精心修行了十年,没有懒惰的容貌,没有懒惰的情绪。"心安体健,神气昌盛,人皆尊尚之。"都尊敬崇尚她。
"一日,忽书偈云",有一天她写了一个偈子:"随缘任业许多年,枉作老牛为耕田。打叠身心早归去,免教鼻孔受人穿。"意思就是:随着世间的生死业缘许多年,受业力支配受苦报,枉作老牛为耕田,受这生死的驱使,善恶的驱使,就是随着妄缘,被妄缘所驱使,就像老牛耕田似的被人家使役。今天念佛成功了,打叠身心早归去,今天把这个生死打发走了,要一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免叫鼻孔受人穿,就像畜生似的,老牛的鼻孔被人穿,被人使用,受种种苦,就是再也不受生老病死的逼迫了,再也不受别人的主宰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族党怪之",她的家族和亲戚感到奇怪。"夫人云",夫人说了,"行即西归,何怪之有?"我要走了,要上西方极乐世界了,有什么奇怪的。"乃卧疾"躺下,有病了。"微有喘息,忽矍然而起云:吾神游净土",就是说我已经游历了西方极乐世界,我现在因缘已到,"面礼阿弥陀佛,观音左顾,势至右盼。百千万亿清净佛子,稽首庆我来生彼国。"百千万亿的佛子都庆祝她来生其国。"若宫殿林沼,光明神丽",极乐世界宫殿、树林、水,光明神丽。"与华严经及十六观经所说一同。明日,安然化去。家人闻妙香芬馥,不类人间。"和人间不一样。"及三日荼毗,举尸如生。"尸体和活着的人一样。
这是念佛往生的事例。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