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2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2
阿难!于汝意云何?不回向萨婆若,布施得称檀波罗蜜不?不也!世尊。不回向萨婆若,尸罗、羼提、毗梨耶、禅、智慧是般若波罗蜜不?不也!世尊。以是故知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尊导;是故称誉。
这是回答前面阿难尊者提出来的问题。前面提出来的问题,就是佛陀在前面第三十四品、三十五品,单独地赞叹般若波罗蜜,没有赞叹其他的功德,什么原因呢?这下面说,般若波罗蜜是一切法中最重要的,它是成就圆满一切功德的力量,所以赞叹般若波罗蜜。这是第一段的解释。
下面是第二段,解释般若为尊导义,它怎么样是一切法门的尊导呢?说出这个理由来。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布施回向萨婆若,作檀波罗蜜,乃至作般若波罗蜜?佛告阿难:以无二法布施,回向萨婆若,是名檀波罗蜜;以不生不可得故,回向萨婆若布施,是名檀波罗蜜;乃至以无二法智慧,回向萨婆若,是名般若波罗蜜;以不生不可得故,回向萨婆若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布施,是名檀波罗蜜;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佛告阿难:以色不二法故,受想行识不二法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故。世尊!云何色不二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佛言:色、色相空。何以故?檀波罗蜜、色,不二不别,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檀波罗蜜,不二不别;五波罗蜜亦如是。以是故,阿难!但称誉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为尊导。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布施回向萨婆若,作檀波罗蜜,乃至作般若波罗蜜?」阿难尊者又问佛,什么原因,「云何?」是怎么一个情形?「布施回向萨婆若」这句话怎么讲呢?布施,我们布施的时候,我们对佛法僧有恭敬心、有所供养也是布施;我们对于一切众生有恭敬心、有慈悲心,我们有所布施的时候,要回向萨婆若。「回向萨婆若」这句话怎么讲呢?这个意思。我们回向萨婆若的时候,这个布施就是檀波罗蜜了;乃至说般若波罗蜜,就是你学习佛法的时候,有闻、思、修,这样学习佛法的时候,这就是智慧,而这个智慧也要回向萨婆若;这样做以后,这个智慧才称为波罗蜜的。但是「回向萨婆若」这句话,我不怎么明白,不明白它的道理,请佛慈悲给我解释,是这个意思。
「佛告阿难」这下边呢,佛就为阿难解释这个问题。「以无二法布施,回向萨婆若,是名檀波罗蜜」,这句话就是回答了。「无二法」,这个「二」这个字是当差别讲,「无二」就是没有差别的意思。我们若不回向萨婆若的时候,我们内心里面是有二的,就是有差别的。譬如说是我们昨天说过,我很有恭敬心,我买个苹果、或者是其他的柳橙,或者是什么,恭敬地供养佛、供养观世音菩萨、供养文殊菩萨;但是心里也有差别,就是有所供养的佛、菩萨,有能供养的我,中间还有一个供养的供品,有这么多的差别。现在说「回向萨婆若」呢,就是不要有差别,「以无二法布施」,这个时候就叫做「回向萨婆若」,是这样意思。这样子做的时候呢,这个布施、这个供养,就叫做「檀波罗蜜」。
什么叫做「无二」呢?什么叫做「有」,刚才解释了,什么叫做差别。这个差别,怎么能转变成为无差别呢?下面解释。
「以不生不可得故,回向萨婆若」,这就叫做「以无二法布施」,「是名檀波罗蜜」。这个「不生」和「不可得」:这个「生」这个字,就是由无而有,叫做「生」,就是出现了;这件事原来是没有的,没有这件事,后来有因缘的时候,这件事出现了,叫做「生」。「生」是生起、出现的意思。「不可得」,这个「得」这个字呢,就和「生」字有关系;这件事出现以后,我们可以知道了,知道有这么一件事,这叫做「得」。这里没有房子,后来有因缘把这个房子造出来,造出来房子以后,我们可以见闻觉知这里有个房子,这叫做「得」。若是不生呢,这就是不可得;没有这件事的时候,我们不可以在这里,不可以见到这个房子,见闻觉知就明白这不可得。
「不生」这句话呢,本来是有生的;这原来是个空地,我们现在造了房子,这个房子出现了叫做「生」。现在我们说,就是佛也是因缘有的,观世音菩萨也是经过长时期的修行、而后成为圣人;这个苹果也是因为原来也是没有的,后来有因缘,这件事出现了,叫做「生」。这个用苹果供奉佛菩萨这个因,原来也是没有的;没有,因为有因缘就出现了,都是生、都是得。现在说「不生、不得」,你能这样观察呢,那叫做「无二法」,是这样意思。
我们读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读这个《中观论》也好、读六百卷《大般若经》也好,其中主要的是说「不生」这个道理。我们能这样学习,能这样观察呢,那就叫做「无二法」,也就叫做「般若波罗蜜」。
那么本来是「生」、是「得」,怎么能变成「不生」、「不得」呢?它这里面有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怎么讲法呢?我们用两句话来解释,就是:一个是自性的有、无,一个缘起的有、无,这两句话;自性有无、缘起有无。
我们先解释这个缘起的有无;就是这件事有因缘,那么这件事就出现了,这叫做缘起有;缘起无,那就是没有因缘,没有因缘的时候,这件事不能出现,那么叫做缘起无。这等于是两句话,就是形容这件事,说明这件事现在有了、现在没有,这样讲。
什么叫做自性的有无,自性有、自性无,这是两句话。什么叫做自性有呢?我们还拿这个房子,一样,房子和苹果也是一样,就是没有因缘的时候,应该说没有这个人、没有这个房子,没有因缘的时候也没有这个苹果,没有因缘的时候也没有这个人;但是就有了,没有因缘也就有这个房子。没有因缘也是没有苹果,没有因缘也没有这个人,没有因缘;但是,就有了,这叫「自性有」。就是那件事的本身是有的,不须要有因缘这件事就有了,就是那件事叫「自性有」,这叫「自性有」。这是一句话,我把这句话先这么解释;然后解释第二句话「自性无」,就是没有因缘的时候没有这件事,这件事自己不能有,那叫做「自性无」。
我们说缘起的有、缘起的无,这个我们是应该容易明白,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事情都是这样子。但是这个自性有,这个地方有一点反常,其实也不反常,我刚才解释了,没有因缘就有这件事,叫自性有;没有因缘没有这件事,叫自性无。那么究竟这件事是自性有?是自性无呢?应该是自性无;没有因缘,这件事是没有的,叫自性无。
没有因缘就没有这件事的时候,叫自性无;如果有了因缘出现这件事,它是自性有?是自性无?还是自性无。因为那个有是缘起有,不是自性有嘛,这样子我们应该明白了,它是自性无。就是本来是有,这个苹果是有了,这个房子也是有了,这个汽车也是有了,这个人也是有了,这完全是缘起有的,不是那件事是自性有;所以在缘起有的时候,还是自性空,还是自性无。
譬如说是,那个人有汽车,我没有汽车;说那个人有汽车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汽车。那个人他汽车没有了,我也是没汽车;那个人有汽车的时候,我也是没有汽车,因为我没有钱买车啊;所以你有汽车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所以世间上的一切因缘所生法,它有的时候,还是自性无,就是那件事本身还是没有的。
这是分三个时期:过去、现在、未来。这一件事在过去的时候是没有的;譬如说现在这个地方这个房子已经造好了,是有房子,但是在造房子以前,这地方没有房子,所以过去的时候是没有。那么在经上现成的话叫「前际空」,就是以前,以前其实就是过去,过去的时候这件事是没有。这个房子造好了以后,可能经过五百年以后就完了,这个房子就没有了,这个房子没有了以后,那叫做「后际空」,就是未来的时候,这未来就指这个房子完全不存在的时候,就是指未来,那个时候的房子。前际空、后际空;「中际亦空」就是现在,过去和未来中间的这个阶段,这个房子是有的,这是缘起有,它自性还是没有。前际空、后际空,中际亦空,中际也是没有。这是约时间来说。
这样讲呢,这里面说「不生」,这个不生就是这么讲。不生,就是在生的时候,是缘起的因缘生起、现起的;但是在自性上还是没有生,没有现起,它自性还是空的。这个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一切缘起的事情都是这样子,是无差别的。这个我们布施的时候,就是刚才说,我们买一个苹果,用水洗净、清净它,然后恭敬地供养佛。我们供养佛的时候,你不可说这是佛像,不可以这样想;你要认为这真实有佛在这里,要这样想。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身高丈六,比一般人高,比一般人高的,我们一般人没有那么高,高大。若是一般来说呢,我们有的人,我们一般人这个肉眼很难看见佛,很难看见观世音菩萨,都看不见。但是,如果你的程度提高了,是可以看见观世音菩萨的;就是我们的肉眼不行。就是你若程度高了,你的眼睛就不是肉眼了,不是肉眼,你程度提高了以后,你就能够看见观世音菩萨。看见的时候,观世音菩萨比我们身量高大,我们和观世音菩萨比较的话,我们身量很小,大概我们顶多就这么高,观世音菩萨高大。看释迦牟尼佛,他也是能看得见,我们看见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都能看得见,都是能看见;但是我们现在程度不够,不能看见。假设能看见的话,那非常高大。
而他那个观世音菩萨,或者是其他的菩萨都是一样,也是缘起有,但是和我们的缘起不一样。我们的缘起有是烦恼,我们是用执着心做一点功德,我们得到人的身体,得到人的身体。那么观世音菩萨是用这个无二相的智慧做的功德,他那个功德得到那个身体,那个身体是更高大了,我们凡夫是不行,更是看不见了。
但是我们程度提高了,但还不是圣人;不是圣人,这个时候,我们能够看见观世音菩萨的身相,但是那个身相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化现的身体,是很高大的。但是由他化现也好,化现,实在也是他的功德,他才有这样的身相,这是因缘有,也是自性空。我们能够见到释迦牟尼佛,也是;释迦牟尼佛的身相也是因缘有,那也是自性空,也是无二相,也是不生、不得,也是无生的,也是这样子。但是现在,我们举这个例子,说是我们用苹果,或者是其他的清净的,或者我们做的一碗饭,做的一盘子的菜,清清楚楚地去供养佛,也都可以做如是观,都是可以这样。但是现在这上面是说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都是不二相,也都是不生相,不生、不得,也都是这样。
但是这个意思,说这样的佛法的这个义,是我们佛教徒在日常生活里面修止观的这样意思,修止观。观察什么呢?就是我们在平常,我们内心,不是贪、就是瞋;不是贪欲、瞋恚、忿怒,那就是愚痴、高慢、疑惑,起我、我所的这些执着,常常是这样。现在我们是佛教徒,我们学习佛法,我们昨天说过,我们在世俗谛的地方活动,就日常的这些境界,我们在这儿上分别、执着。在这分别、执着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呢?就是贪瞋痴就从这里出来,是这样意思。
现在呢,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这个污浊、污秽的行为,我们不要再执着这都是真实的,不是;观察这些都是因缘生法,它是不生的,无生相,也就是毕竟空寂的。在这里面呢,我们不生贪心、也不会生瞋心,这些烦恼都不生起了。我们慢慢地,初开始这烦恼的不生起,是用这样的智慧调伏的,不生烦恼;只是调伏而已,这个生起烦恼的功能还在,只是不活动。但长时期这样观察的时候,就把生起烦恼的功能也消灭了,那就是圣人了,我们就不是凡夫了,是这样意思。
这叫做「不生」,「不生」也就是不可得,「以不生不可得故」,这是无二法,是这样意思。
我们平常,如果在我们佛教的,或者是法师,或者是比丘、或者比丘尼,或者优婆塞、优婆夷这些佛教徒。在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只是拜拜忏,或者是拜忏、或者是念经,就是照本念一念,或者是拜大悲忏、拜梁皇忏、拜万佛忏,这样忏悔;没有说这个观一切法,观察因缘所生法是不生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没有说这个事,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拜大悲忏,这是修止观的前方便,为什么要有前方便呢?因为我们有很多的业障,我们想修止观,不行,修不来。你在那儿坐着,心里面就闹起来了,不能坐,要放腿要跑,这样才行,坐那里坐不来;就算是坐那里,也不能修止观;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业障。须要拜忏消除这一切的障碍,然后你静坐的时候,这心就能够相应了,心里能够和平一点,心里面就不会放腿要跑,腿子也不是那么痛,就算是有一点痛也能忍受,然后你能够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能做到这一点。这样子呢,慢慢、慢慢地,你就可以成为圣人了。
观世音菩萨也是圣人,释迦牟尼佛也是圣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这些都是圣人,都不是凡夫了;而我们是在凡夫的境界,所以凡夫是一类,圣人是一类。我们这个凡夫这一类的时候,我们只是听说,看见经上有观世音菩萨、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听说闻名而已,不能见面的。但是我们有点善根,闻名我就相信,是有观世音菩萨、有文殊菩萨、有普贤菩萨,我们读《华严经》的时候,这文殊菩萨的境界、普贤菩萨的境界、弥勒菩萨的境界,这《华严经》上有说。我们读《法华经》的时候,也是说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境界;《法华经》最后是说的普贤菩萨,第一品那个〈序品〉里面,说到文殊菩萨,是这样子。我们读《地藏经》的时候说到地藏菩萨,地藏菩萨的愿行,《地藏十轮经》就有说到地藏菩萨。当然菩萨很多,那都是指圣人的世界。我们有点善根,读了经我们就相信这件事;有的人他不相信,是真的吗?那这人是不相信。但是我们还是相信,可见我们以前在佛法里熏习过、有栽培过,就有点信心。虽然有信心,你不能和他见面,顶多做梦梦见,偶然地或者做梦梦见观世音菩萨,来和我摩摩顶也可能,就是这样子;想要和他自由地说说话,不行。我们这业障很多啊,你心里有很多问题想要和观世音菩萨讲,不能讲。
若我们多拜忏,还要静坐,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就可以,只要一入定就可以看见观世音菩萨;想要看释迦牟尼佛,想要见阿弥陀佛也可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都可以,但是要提高程度。
我们佛教徒,最初来到佛教里面,我们还剃光头、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又受了戒,然后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这件事,不知道;不想要…哎呀,我怎么能够看见观世音菩萨?有没有这个心情?我现在是凡夫,我想要得圣道,我们有没有这个意愿?我看,也有多少佛教徒应该有这样的意愿,不愿意做凡夫,想要成圣人、得圣道;但是很多的佛教徒没有这个意思,没有想要得圣道,没这个想法。我们虽然出了家,出了家以后还是为生活忙,还是要做这件事。我不知道,我出家以后我不要为生活忙,我要得圣道,有这个意识吗?恐怕不容易,不见得会有这个想法。你没有这个想法,那就不可能会提高自己的程度,那也就很难和观世音菩萨见面,也很难。
我们若读经,学习经论的时候,经论上会告诉我们,出家人,佛教徒;其实我刚才主要是说出家人,其实在家佛教徒,只要信佛,都是应该有这样的意愿的。在家佛教徒也应该有这个意愿,就是我想要见佛,我随时可以见佛,我有问题我要和佛菩萨说话,解决我的问题,应该是这样才对。我同你说话,你是个生死凡夫,你说的对吗?你一定相信这个人说的话啊?他说的对啊?
我认为应该有这样的想法,我和普通凡夫说话,我不相信。我一定相信佛菩萨说的话,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我认为我们中国佛教,很久有这个问题,不知道和佛菩萨说话。就是普通的,譬如说我出家了,我拜一个师父,我师父还是个凡夫,他告诉我这样子,我就相信了;当然也可以相信,但是又不一定,也不一定啊!譬如说这一个出家人,我先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叫我慎言,叫我说话要谨慎一点。我感觉,凡夫说话靠不住,应该有这种想法,都是靠不住的;要听佛菩萨说话,才是真实的。假使我们现在,如果你不好好努力,也可能会,呀!我听见观世音菩萨告诉我什么,都靠不住,因为你的程度还在凡夫一般的境界,你说观世音菩萨和你说话了,这句话靠不住的呀!若是你按照佛法去修行去,达到一个程度,虽然还没得圣道,但是接近得圣道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你也有定力了,你一入定就可以和弥勒菩萨见面,可以和他说话,可以请问他的佛法,那些魔鬼不能来冒充的。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不用功,你胡说八道,魔鬼、鬼神冒充佛菩萨来扰乱你,来欺骗你,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你的程度提高了的时候,这鬼神不能欺骗你。
究竟什么原因这个鬼神会欺骗我们?就是我们心里面有欲,这个时候鬼神能欺骗我们,我们有欲的时候就有问题啊!欲是个问题,是个障道因缘。若是我们没有欲,没有欲、非要你常常静坐;常常静坐达到一个程度,没有欲了,这个时候你心里面可以和佛菩萨见面。和佛菩萨见面的时候,那可是不简单啊!我曾经请问过,心里就是有这个疑惑,疑惑;就是等于是向观世音菩萨提出个问题。就是我们出家人,连在家居士也应该在内,我们今天的佛教徒,多数有点问题,不欢喜学习佛法,不欢喜学习佛法。那么我们每一天做什么事情呢?就是为吃饭忙,就做这件事。在家人也是这样子嘛!我们出家还这样子,那何必做出家人呢?这是个问题啊。观世音菩萨为什么不来告诉我们?来警告我们?譬如说现在台湾九二一,这个地方,观世音菩萨没有预先告诉我们,可以不要受那么大的损害嘛,我们有的寺庙完全震垮了,我曾经这样疑惑,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不告诉我们?我这样疑惑,提出这个问题对不对?我曾经这么想。其实,后来,但是我虽然这样疑惑,观世音菩萨不睬我,还是不说什么。后来,有别的人,听见观世音菩萨说,告诉我一句话:你慎言!就是这两句话,你谨慎!你说话要谨慎!说这句话。后来我一想呢,观世音菩萨他为我们,这件事应该说话,或者不应该说话,观世音菩萨大智慧观察过了。不应该说,不要说;应该说,观世音菩萨一定会说的。不会像我们凡夫,不应该说,也说;应该说反倒不会说了,和凡夫不同的,那是大智慧的境界。这个我说话说太多了,就这样就好了。
现在是这样,我的意思是这样,就说这个「不生不可得故」:说这个「不生」,是要我们出家人,先要学习戒、要学习定、学习智慧。学习戒的时候呢,不要做错误的事情;不要做错误的事情呢,以前已经做过很多错误的事情啊,要忏悔。忏悔了以后呢,就是减少了障道因缘,障道因缘没有了,那么然后再修禅定,就是修止观,然后修止观。修止观成功了,就得了智慧了,是这个意思。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