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7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7

   这个「内空」,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内空。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外空」。为什么内空、为什么外空?就是自性空。这我们头几天讲的。因为自性空,内法自性空、外法自性空、乃至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所以加起来成为十八种空。因为观一切法是自性空的关系,「不见有能难般若波罗蜜者」,就是来难问他般若法门的道理这个人,而这位法师观察那个人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所以难问般若波罗蜜那个人,在他的心里面是无所有的,不看见有人难问他。

  「亦不见受难者」,他是被难问的人,他观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识,也是空无所有的。所以,受难者也不可得、能难的也是不可得。

  「亦不见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也是因缘生法,也是智慧是由因缘成就的,也观察它是自性空的,所以般若波罗蜜也不可得。他这个心在无所住,在无所住中安住不动,所以他心里面没有恐怖想。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怎么叫做般若波罗蜜所护持?就是前面这几句话,他安住在诸法空相中,是不见有能难的、也不见有所难的、也不见有般若波罗蜜可得。所以,为般若波罗蜜这样的护持故,他心里面安住不动,所以没有恐怖人家难问的这种想法。

  「无有能难坏者」,就是没有人能够难问他、能难坏他、能难问他的,没有这种人能破坏他的智慧,没有这种力量。这个地方,我们若从《维摩诘所说经》上看,人的智慧,虽然都是圣人,智慧还是有深浅的。譬如说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摩诃迦叶尊者、须菩提尊者、富楼那尊者,这些大阿罗汉,他们智慧都是很高的。但是遇见了维摩诘居士,他就辩论不过他。这可见有更高的智慧的境界。更高智慧的原因,就是这些大菩萨修行的时间久。

  阿罗汉最利根的人,三生可以得阿罗汉果,从开始栽培善根,三生就能得阿罗汉果,或者最钝的六十劫,经过六十个劫的时间得阿罗汉;若辟支佛的这种根性人,有四生可以得辟支佛道,最钝根的要一百劫才能得辟支佛道。

  若是大菩萨境界,有多少阿僧祇劫的修行。所以,他们修行的时间久,学习佛法也学习得多,所以所成就的智慧也特别高深,所以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也是同样有这些事情,就是阿罗汉与阿罗汉也同样有这个问题。有的阿罗汉没有什么辩才、有的阿罗汉有辩才。有的阿罗汉他在家的时候,没有读过什么书,根性钝,出家以后由他的,或者是佛、或者是阿罗汉做他的师长,教授他四念处,他就这样子证悟了真理,断了爱烦恼、见烦恼得阿罗汉;但是,这是有了根本智,但是后得智就是没有,后得智少。他如果得了阿罗汉以后就停下来,没有广学佛法,他的后得智就是少。若是在家的时候读书多,而根性特别利,他出家以后,学习佛法得阿罗汉以后,他的后得智就强。所以读书、不读书,还是有差别的。我们一般人读书、不读书有问题,圣人亦复如是。不读书,他那后得智也受到限制的。

  所以,这里边说是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他不见有能难问的、也不见有所难问的,也不见般若波罗蜜。这里边有个什么问题呢?如果是有更高的大智慧人的话,那他可能提出问题,他也可能会不能答复。但是,他有般若波罗蜜的根本智,他心里面和我们凡夫不同。和我们凡夫,若是和人家有问题,答复不上来,心里面有点问题呀!但是圣人和凡夫不一样,这情形还是不一样的。

  所以这里面说「无有能难坏者」,包括这件事在内。如果这位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人,他本身是一个大菩萨,那就没有这个问题,当然所有的问题他都能回答。能回答,而这种人他不高慢,不是说:你问我,你难不住我,我都能回答。高慢起来了,没这回事。这菩萨他没这回事,因为他有那个根本智的加持力,不见有我可得、也不见有彼可得,所以没有高慢这件事。我看见有你、有我,我比你强!这是高慢心,他不感觉有我可得,所以他没有高慢心,「无有能难坏者」。

  若是我们凡夫,就是有难坏的问题。因为,这个时候心里就不寂静了,心里面不寂静了。凡夫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贪瞋痴,那就是有问题。什么叫难坏?什么叫做坏?有烦恼起来了,就是坏了。大家讨论佛法,如果大家都是平常人,也算是发了好心学习佛法,但是,讨论起来,讨论讨论的烦恼出来了,那就是叫做坏。圣人没有这回事,圣人他断了烦恼了,他没有这回事;但是他也知道好坏,也知道自己的智慧不足,他也明白这件事的。所以,这里面说「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无有能难坏者」。

  复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时,不没、不畏、不怖。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见是法没者、恐怖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华香供养乃至幡盖,亦得是今世功德。

  这结束这段文。这里又详细说这件事。「复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时」,如果你能够有这样子学习、深入地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法门,有闻思修三慧,有修慧,也就是有正忆念。有正忆念,有这个修慧的力量,就能够得圣道。修慧是通于凡圣的。

  这个时候,「不没、不畏、不怖」:「没」就是对于般若法门没有信心了,这信心没有了,那么叫做「没」。「畏、怖」,就和前面文这么讲好了,就是也不看见有能难问的,叫「不畏」;也不看见有所受难的人,叫「不怖」,这样子解释也可以。

  或者说是「畏怖」怎么讲呢?就是认为般若法门不合道理的,若修学这个法门,不吉祥,这就有畏、有恐怖。有畏,说是我能把我这个心情取消了,息灭这样的心情。不可以!不可以息灭,继续有这样的恐怖,那么叫做怖。现在这里面说这个人,他对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深入的学习,他有所证悟,他这个信心坚固而不没,就没有能畏、也没有所畏,没有能恐怖的、也没有所恐怖的,没有这回事。

  「何以故?」是什么理由呢?「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见是法没者、恐怖者」,因为这个人他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察,观察色受想行识,没者,也是色受想行识;恐怖者,也是色受想行识。现在观察色受想行识,照见五蕴皆空,所以「不见是法没者、不见是法恐怖者」,不见这件事。他心里面还是安住在般若波罗蜜的真理不动,所以不没、不怖,不畏、不怖。

  「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的话,你还能华香供养般若法门,乃至幡盖的供养,「亦得是今世功德」,也能得到这样的功德。就是难问你的时候,你心里面不恐怖,有这样的功德。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书持经卷,华香供养乃至幡盖;是人为父母所爱,宗亲知识所念;诸沙门、婆罗门所敬;十方诸佛及菩萨摩诃萨、辟支佛、阿罗汉乃至须陀洹所爱敬;一切世间若天、若魔、若梵及阿修罗等,皆亦爱敬。

  他得到爱敬的这种果,能得到人家爱敬的果。所以佛又招呼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你能这样用功修行。

  这个正忆念,我昨天讲一个禅的故事。讲禅的故事,能够「春秋不涉」,这是个正忆念,观察时间是不可得的,乃至宾主的问题。我想再讲一个禅的故事。

  有一个香严禅师,香严禅师他这个人学过教,学过经论的。学过经论;但是到了这个沩山禅师那里去学禅。学禅的时候,沩山禅师说:你把那学教的这一套统统丢掉,你回答我一个问题:什么是西来大意?没有办法回答。你把你学的这些都丢掉,你回答这个问题。回答不上来。心里面,有多少对自己有点儿失望了,所以就是离开了沩山禅师,自己去住个地方,去用功。

  一天,忽然间他,或者禅宗的人说是开悟了,就这么说吧!那么他就说出一句话来。他说:去年贫,不算贫。贫,就是贫穷。我去年穷还不算穷,今年穷,才算穷。我今年穷的才能算是穷。是什么呢?我去年贫,无立锥之地。没有立锥,锥子。没有立锥之地,是穷到这么个程度;但是那还不算贫。今年贫,锥也无。这个锥子都没有了。这是穷到这么个程度。那么,这实在我在看,就是正忆念,这就是正忆念。

  「无立锥之地」,这句话怎么讲呢?无立锥,修行的时候…。禅宗的人,南无观世音菩萨!就是又是那么说、这么说。其实不需要!就是像经论这样说,顶好!就是所缘境,立锥之地,这个地就是所缘境,就是你坐禅的时候,修观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你的所缘境。无立锥之地呢?所缘境空了,这就无立锥之地。这个锥是什么?就是能观察的智慧,就是能观察的智慧。

  我看这个禅师的语录,古代的一点的,我生大欢喜,的确是开悟了。怎么知道?他和经论上说的合。和佛说的经论的道理是相契合,那这当然这就是对了嘛。而后来的禅师啊,南无观世音菩萨!没有什么意思,实在是没意思。当然,我说这种话,禅宗的人就不欢喜,你怎么可以说这个话?

  「无立锥之地」,就是观察所观察的境界不可得。眼耳鼻舌身意,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眼识不可得、耳识、鼻识乃至意识不可得,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是所缘境不可得。「锥也无」就是能观察的智慧,能观察的智慧就是从经论上学习来的智慧,去观察一切法不可得;但是,这个智慧从那来的呢?它也是由因缘有的。就是我或者听师长的教导、或者从经论上的学习,你自己有生得慧。我们人有生得慧、有修得慧。生得慧,就是前一生带来的智慧,前一生他也可能是学过佛法,或者学过世间法,总是也有一点智慧。就是今生没经过学习,就有这样的智慧。因为小孩子读书就看出来嘛,那个小孩子他就是聪明一点,那个小孩子就是笨一点嘛!那就是生得慧的高低嘛。学习佛法也还是要以前的生得慧,加上现在不断地学习,这个生得慧就一直增长。用这样的智慧去观察所缘境是空的,同时也观察能观察的智慧也是不可得的,就是「锥也无」。

  所谓「贫穷」,什么叫做贫穷?贫穷者,空也,空的意思。「去年贫,不算贫;今年贫,才算贫。去年贫无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这个话就是一种隐语,含蓄的话。其实就是这么回事儿,就是观察:能观察的智慧和所观察的境界,都是空无所有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也就是这样修行,也就是这样忆念,正忆念,有这个意思。

  你常常这么样观察,久了的时候,就能够证悟诸法实相的真理,就是说那无为的境界。也就能断除去内心的贪瞋痴的烦恼,断惑证真,那么就是圣人了,就是这样子。

  这个呀,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应该有一种认识:不管你是天台宗也好、你是华严宗也好、你是禅宗、你是法相宗、是唯识宗,是各式各宗派,当然他们说的话有点不一样;但是,都是跟释迦牟尼佛学的佛法。不管你怎么说,要同释迦牟尼佛说的法要合,不然的话,你就是邪知邪见!我们佛教徒要有这样的认识,要有这样的认识,才对的。

  不要说是:我比你强!你说的不对,我比你高。这都是方便的,不需要重视这件事。那么若这样的时候,我们虽然是有宗派的不同,但是意见还是一致的,就是一定要和释迦牟尼佛说的佛法要合,这样子它就一致了,就没有冲突,没有冲突。不要说:你们是那样的佛法,我是教外别传,我是更高的!这是邪知邪见的说法!这个人就是等于是不承认有释迦牟尼佛呀,你这样说。不应该这种说法。就是你一定要承认,大家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一定是这个态度,要这样态度才合适,你才能够慢慢地能契入。你如果这样说,你这就是高慢心,你用高慢心来说佛法了啊,那怎么合道理呢?不合道理!

  所以,我在想:末法时代修行难,这是一个困难。就是佛法,你说一样、他说一样,也不知道谁说的对?那么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的人,怎么学呀?就是有困难,就是思想混乱,不知道怎么回事。你说一样、我说一样,究竟怎么回事?就是不容易得到正知正见,就困难!若是深入地学习经论,这困难就会减少,就不会有这些问题。如果是不读经论,说是:这祖师说的!祖师是不是佛?是佛吧?你是相信祖师的话?还是相信佛的话?所以,我们从经论上读完以后,再看禅宗的这些语录,有的时候发现有问题,就是有问题,是这么回事!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其实无论是那一个宗派,你一定要符合正忆念这个规则,不可以违背的。

  「书持经卷,华香供养乃至幡盖;是人为父母所爱,宗亲知识所念」,这个人能这样的正忆念,当然这个人应该是有一点程度。我也曾经说过我的虚妄分别的话,佛教里面这些历代的高僧,这些高僧,像天台智者大师、华严宗的清凉国师这些人,还有一些高僧啊,那些人如果在世间上若想要有所作为,是很容易的事情!他若想要是做国王,我认为也不是难事;若想要得到一个权位,不是难事,他就是不想做这个事,就放弃了!把世间上都放弃,去学习佛法。初开始他的父母可能不同意,像这个悉达多太子出家,他父母也是不同意。但是后来呢?他还是同意了啊!还是恭敬啊,对佛还是恭敬的呀。悉达多太子这个情形,和后来的佛教徒,有的是弃舍了世间的欲,而后出家修学佛法,有了成就了,也是一样嘛!也是他感觉:啊!这个人是对的,他这条路是对的。是对的。

  「是人为父母所爱」,当然,这是一个智慧,这爱是一种智慧的境界,不是说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爱,不足贵!这里是说智慧。是为智慧所爱,就是为父母所爱。我这个儿出家得了圣道,也是非常好!是有意思的。

  我,刚才主人叫我多讲,要多讲,我现在再讲一段。这不是这上的,但是这也是有点意思。

  佛在世的时候,佛不常在一个地方住的,住一个时期佛就走了、他又住一个时期,又走了。佛若是想要到什么地方去,那个地方也是有人欢迎、也有人反对的,也有这个事情。那个不欢迎的人有什么事情呢?就是他把他的儿女藏起来,藏起来,然后对别人也说,说是:瞿昙要来了,你把你的儿、把你的丈夫都藏起呀!不然的话,若瞿昙来就带着跑了。就这么到处宣传啊!当然佛还是来了。来了,出家人还是这样子嘛,那些阿罗汉去托钵乞食,这样。乞食,就听到这个消息,就是听见有这件事,回来就对佛报告。佛说是:他们说这话以后,听见这话,你怎么说呢?说:我没有话说呀!我不知怎么说。佛说:你这么说:「如来有大力,以法而将去,以法将去者,汝等何忧惧」,说出这么四句话。

  「如来有大力」,就是佛陀,佛陀有高深的道力,大慈悲、大智慧境界。这是「如来有大力」。「以法而将去」,说是把你的儿、女、你的丈夫带走了,带到什么地方去了?带到真理那个地方去了啊!「以法而将去」,这个法就是真理。是把你的儿、把你的女、你的先生、或者是把你自己带到真理那个地方去了啊!「以法将去者,汝等何忧惧」,如果是把这些人带到真理那里去,不是一个特别快乐的吗?你怕什么呢?就是这么一句话。

  「以法而将去」,这个地方是的确是应该要注意!说我有个儿、我有个女,我栽培他读书,拿到很好的成绩、很高的一个学位,我心里很欢喜。然后在社会上做事,我也很欢喜。有什么欢喜呢?他在社会上做事,有的时候可能是满意,我看有的时候也不满意,不是完全都满意的,谁能完全满意呀?我看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完全是满意的,没有一个人!都是有的时候快乐、有的时候苦恼。那么,你的儿女在社会上就是这样子。那么最后呢?就是头发也白了啊,或者就老病死,就结束了。这社会上的人就是这样子,我看没有一个人例外的。或者还没有老就死了,就是这样子。

  若是说,佛陀把他带到真理那里去,修学佛法的时候,譬如说,他能有正忆念,他能与诸法实相相应的时候,他心里面没有这些事情,世间上这些忧苦的事情完全没有,完全是没有的!因为世间的忧苦也可能会来侵犯他,世间上苦恼的事情也可能会侵犯他;但是,他若有般若波罗蜜所护,他心里没有事,他心里没这个分别。心里面是还是光明的、还是安乐的、自在的。不是很好吗?佛陀把你带到这个境界来,你的儿到一个大光明、大自在安乐的境界里面生活,不是很快乐,很好吗!好过在社会上,有的时候冷了、有的时候热了,风风雨雨的呀,我看好过那个境界。那个境界,我看不是太快乐。快乐吗?我看不快乐。

  我听过人家讲过一个故事,这好像不是一个…,是件事实。就是一个心理学者,她可以用这种知识来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也很好。但这个人是个女人,当然这是一个很高的学位的人。那么,用心理学的这种智慧帮助人解决苦恼;但是,她也是一样,她有个男朋友,她男朋友有一天对她说:我们停下来,我们从这以后不再来往了!她心里面不同意,她说:再约会一个时间,我们再谈,再谈一谈。这个心理学家就是对她男朋友这么说。男朋友说也好,约会的时间到来了,那么大家又谈。又谈,这个男朋友还是这样的态度,没有变。没有变,这个心理学家第二天就自杀死了,自杀死了。

  还不是很久,好像还是最近。也就是,现在是九八年了,是九七年的事,九七年,大概今年的三、四月间的事,有发生一件事,一件事。就是一个大法师请来很多,这就是台湾,请来很多的心理学家,都是台湾有名的心理学家,大家讨论。有多少个心理学家说:不需要佛法,就是心理学能解决人的问题!有多少个心理学家这么说。另外一个心理学家说:佛法和心理学合起来是很好的,解决人的问题。这样。而那个法师,出家的,也是一个很有名的大法师,似乎不置可否。喔!好像表示同意。

  我想他表示同意,这个心理可能还是有点儿问题呀。怎么可以这样说话呢?那么,当时参加这个集会的一个法师,从台湾回到美国来,告诉我这件事。心里面感觉到奇怪呀。喔!不需要佛法,心理学可以解决人类的问题。那么就是说,刚才这个就是:喔!她是个心理学家,用心理学来辅导人的问题,辅导人,怎么怎么好、怎么好,结果她一样,她辅导别人可以说得可能是头头是道,结果自己有问题的时候不能辅导,也是和别人一样自杀而死!

  所以,我感觉到世间法无论如何不能和佛法比!不能和佛法比。还是「如来有大力,以法而将去,以法将去者,汝等何忧惧」!还是这个好,世间法,若说心理学能解决人的问题,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呢?顶多就是那个人想自杀,不自杀了,还是正常这样生活,顶多就是这样子吧?还能怎么样呢?能令那个人转凡成圣吗?不可能的嘛!怎么能说是:不要佛法!就是个心理学就可以了。这实在是人的思想有问题,思想有问题!

  所以,在我的想法,现代科学的进步带来的问题很严重。空气的污染,还有很多的问题!人类的生存都受到威胁了。这从那来的?就是我们的科学的进步带来的嘛!若是我们比较农村的社会,没有这么多科学的进步,可能也没有电灯;但是我们农村的社会,大家也能够衣食住解决了问题,还有多少余暇,我们还能够学习佛法,也很好!我感觉也是很好。所以,世间上,我们如果我再说得太明白了,简直是人家也可能会骂我了。

  我们出家人去办大学?我认为不应该去做这个事。我说是所谓佛学院,只要出家人住的地方就是佛学院,不是说名字叫佛学院才是佛学院,我的想法不是这个。只要是你是一个精舍,就是在家居士成立一个佛学团体,也是一样,统统都是佛学院。不是说起的名字叫佛学院,才是佛学院,不是这个意思,所有的佛教的团体统统都是佛学院。

  佛学院学习佛法,有利而无弊。因为教你修五戒十善,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不是很好吗?这是安乐道嘛!就是到安乐的地方去了啊,一点问题没有啊。社会的学校,在这个社会上这些英雄好汉,我们看,哎呀!我有这么个儿,做了主席了,很快乐!然而他做了很大的罪,使令很多人受到灾难,你欢喜呀?这些人都是读书人!完全没有读书的人,在今天的社会,完全不读书的人能做什么事啊?也可以。我们中国落后的地方也还可以种田,也可能。但是若是能够起大的作用的,非要读书不可!都是读书人。读书都是从那儿来?都是从学校来的呀。

  社会上没有学校当然是不可以,没有学校不行,非要有学校不可!而学校又不纯是令人完全满意的呀,就是若栽培了一个很好的、有道德的政治家,使令我们这个国家走上一个光明的道路,也是好了;但是,这件事儿到现在还没看见,你看见了?我感觉还没看见。不容易呀!所以,要学习佛法呀。

  而佛教还有一个什么事情我们要注意?佛教,释迦牟尼佛非常地认真,一点不马虎的。非常的认真、真实的,不是马马虎虎的。这佛法里面有这么一个特性,相当真实不虚,不弄虚伪的事情。不过,我一定能把这一篇讲完的。

  「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书持经卷,华香供养乃至幡盖;是人为父母所爱,宗亲知识所念」,这个族姓里边的知识,认识的人,都会对这个人有爱敬的想法,都怀念这个人。哎呀!这个人有大智慧啊!他把这些错误的事情都放弃了啊!走上一个光明的道路。

  「诸沙门、婆罗门所敬」:「诸沙门」,沙门是出家人,就是佛教里面的出家人,和其他宗教里面的出家人都叫做沙门。「婆罗门」,就是在家的人,在家的人读了很多的书。当然,他有他的信仰。「所敬」。

  「十方诸佛菩萨摩诃萨」,前面是一般性,一般的人。这底下说特别的,十方诸佛和大菩萨、还有「辟支佛」和「阿罗汉乃至须陀洹所爱敬」,对这个人也特别恭敬。

  「一切世间若天、若魔、若梵及阿修罗等,皆亦爱敬」,这底下又回到说了世间上的天人,是色界天的人、或者是欲界天的人。「魔」就是欲界天的顶天,叫做魔,魔王。「若梵」,是色界天上的人,叫做梵。梵,中国话是净,清净的意思。「及阿修罗等」,阿修罗也是大福德人;但是他这个人的特性,瞋心大、疑惑心大,这个阿修罗。这些人「皆亦爱敬」,他们对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也会有恭敬之心。

  今天开讲之前,有一位居士告诉我,说是我们在这里过了两年,九七年、九八年,由九七年到九八年,就是九八年开始了。今天是一月几号?一号。今年九八年开始,叫我说几句话。我不会说话,我现在就是用佛说的话,是「如来有大力,以法而将去,以法将去者,汝等何忧惧。」用这四句话奉献给各位。我们学习这句话,开大智慧呀!这条路是最安全的道路。就讲到这里好了。

  是人行檀那波罗蜜无有断绝时;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无有断绝时。

  前面这一段是说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人,能得到「父母所爱、宗亲知识所念、诸沙门、婆罗门所敬,十方诸佛及菩萨摩诃萨、辟支佛、阿罗汉,乃至须陀洹所爱敬。一切世间若天、若魔、若梵及阿修罗等,皆亦爱敬」,能得到这么多的爱敬的果。

  这以下是「行众行不断绝果」。就是继续地栽培善根这件事,能够不中断,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说「是人」,就是这个学习般若法门这个人,受持、读诵、正忆念,华香供养的这个人,他还有一种功德,就是修行这个布施波罗蜜多,无有断绝的时候;修行尸罗波罗蜜,就是持戒,也是没有断绝的时候;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辱;毗离耶是精进;禅那就是禅定,学习般若,这些功德亦无有断绝的时候。

  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修学一个法门能够不中断,这件事还不是容易的事。不要说是六波罗蜜,就是其中一个,能常常地这样做,不容易。但是,现在这里说,这位学习般若法门的人,他能够不断。

  修内空不断,乃至修无法有法空不断;修四念处不断,乃至修十八不共法不断;修诸三昧门不断,修诸陀罗尼门不断;修诸菩萨神通不断;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不断;乃至修一切种智不断。

  「修内空不断,乃至修无法有法空」也「不断」,这就是修止观的意思。「修四念处不断」,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也不断,乃至修十八不共法不断,这是修学佛的功德。

  「修诸三昧门不断,修诸陀罗尼门不断」:「三昧门」,三昧,这是什么意思呢?就三昧门,就是色界的四禅。以色界四禅为门,又有无量无边的三昧得成就,所以,它是门。初禅里边有很多的三昧,二禅、三禅、四禅也是,在这里边有很多的三昧。所以,四禅叫做三昧门,「修诸三昧门不断」。

  「修诸陀罗尼门不断」:「陀罗尼」,是翻一个「持」,翻个总持。再明白一点说,就是念,念阿弥陀佛这个念,不用口字,这个念。念再明白点说,就是人的记忆力,这陀罗尼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记忆力。譬如说是《华严经》,有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或者《大般若经》六百卷。那么这个有陀罗尼的人,他就能从如是我闻到最后都能背下来,叫闻持陀罗尼。就是所谓过目不忘,就是有这个力量。陀罗尼,就是我们一般人这个记忆力靠不住。譬如说,人死掉了,第二生就不知道了;但是得到陀罗尼的菩萨不是,死掉了以后,第二生还是会现前的。所以,这个陀罗尼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力、不可思议的记忆力,就叫做陀罗尼。

  这陀罗尼门,门是什么是陀罗尼门呢?就是文字,就是字母。譬如说,印度是四十二个字母,这四十二个字是陀罗尼的门,要学习这四十二个字。当然,这个是属于智慧那一方面;三昧门是定,陀罗尼门是属于慧。又修定,定对于慧有帮助,慧对定也有帮助。现在学习般若法门的人,他又能修三昧门、又修陀罗尼门,而能够不断,这也就是精进的意思。

  「修诸菩萨神通不断」,这个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还有一个漏尽通。神通这件事,应该是得到了禅定,欲界定和未到地定,不能得神通,乃至无色界的四空定,也不可以有神通。只有色界的四禅,你成就了色界四禅,在四禅里面修神通,就能得神通。得天眼通、得天耳通,得前五通。这样的神通,和我们一般的,就是现在的我们佛教里面的口头上这种传说:谁有神通有神通。我听说那种情形,都不是这种神通。由禅定成功了,在禅定里面再修神通,这种神通那是非常广大的,那情形可是不一样。

  「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不断」:「成就众生」,就是这位菩萨他有慈悲心,他能够成就众生的道业,为一切众生的道业做增上缘,使令他们能够转迷起悟,不要再迷惑了、不要再颠倒迷惑了,要觉悟。觉悟生死是苦、是无常,能够修学圣道。成就他们的圣道,那叫「成就众生」。成就众生,是个别地,一个一个,个别的;「净佛国土」,是广大的。其实净佛国土,也是成就众生,但这是多数的。看《维摩经》上说的,和其他的经论上所说的这个净佛国土的这件事,就是这位菩萨成佛的时候,他以前所度化的众生,都是在佛法里面有成就的人,当然功德还没圆满。这个时候都来生到他那个世界,他成佛的那个世界。所以,他成佛那个世界里边,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就叫做净佛国土,就是他成佛的那个世界是清净的。这个清净,主要是指人说的,人清净;主要是指人都是有德行的人,三业清净,有无漏的功德,有世出世间的善法,那就叫做清净。当然那样的世界也是七宝庄严,所以叫做「净佛国土」。他做这件事是不断的,随时要做这种功德。当然,这是长时期的教化众生才能成就的。

  「乃至修一切种智不断」,其中还有佛的这种十力、十无所畏、四无碍辩这些功德,所以叫乃至到修佛的无上菩提的功德,也是不断的。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