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大悲心与菩提心
宽运法师:大悲心与菩提心
───宽运法师西方寺盂兰法会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时间过得非常之快,再有两天,我们的盂兰法会,就要结束了,看到大家出钱、出力、出心,来护持道场,我心里头,非常的赞叹和欢喜。我们佛教里说,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所以都是靠我们自力,靠我们自己去修持。我们经常说,学佛修行必须要具备「三心」,即:深心、至诚心、回向心。所以,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我们的发心。
那我们要发什么心呢?也就是菩提心与大悲心。正如《梁皇宝忏》中的忏文所说:
「未发善根者,今当令发。已发善根者,今令增长。若计有所得,住诸见者,皆悉令发舍离之心。乐小乘法者,令不疑大乘法。乐大乘法者,令生欢喜。
又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皈依处。如日照昼,如月照夜。为人眼目,为人导师。为人父母,为人手足。慈悲之心,重于血肉;虽死不离,世世相随。今日道场会众,幽显大众;仗此忏法,能发大悲心;有十二大因缘。何等十二?」
由于「慈悲」是「诸善之王」,是「一切众生,所皈依处」,就像是人的眼目、人的导师、人的父母、人的手足;慈悲之心,比人的血肉还重要,所以为佛弟子者,在道场法会礼忏之中,又怎能不发大悲心呢?
依忏文所说,藉此忏法而发大悲心,有十二种因缘:
一者、愿度化六道众生,心无限齐。
众生因无明不觉,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轮回于六道之中,了无出期,是故我们应该发起大悲心,发愿度化六道一切众生,出离此生死苦海;而这种悲心是没有限量的。
二者、为报四恩,功无限齐。
我们修行之人,必须恒念报四恩;四恩即是:佛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而报此四恩的功德,是没有限齐的。我们要以这样的心来拜忏。
三者、愿令诸众生,持佛禁戒,不起犯心。
希望一切众生,在拜佛礼忏的同时,还要持佛禁戒;戒有五戒、八戒、菩萨戒等等;而戒的作用乃在于防非止恶,戒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行为;有了戒,身心自然就会安定下来,就能不起犯心,心意清净,就能生起智慧。
四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于诸尊长,不起慢心。
借着拜忏的功德善力,希望令一切众生对自己的尊辈、师长,不起慢心,而且生恭敬心。因为佛教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不应该生起慢心,尤其是对我们的父母、师长;我们应该要做到「内心谦下,外行于礼」;礼,就是说,要做到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就是恭敬、就是礼仪,也是我们佛弟子的一个基本要求。
那第五种因缘是甚么呢?
五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不起瞋心。
常言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瞋心是一种无明烦恼;瞋心是我们修行最大的障碍,因此,希望借着忏法的力量,令一切众生不起瞋心,不起恚心,不随便生气、发怒,心意自然柔顺调伏,这样的话,才能领受佛法。
六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于他身色,不起嫉心。
众生的本性都是善妒的,见不得别人好,见到别人好过自己就会受不了、吃不消;见到别人长得比自己漂亮、好看,就会心生妒恨;这些是无明愚痴所引起的烦恼,因此,希望借着拜忏的功德,令这些妒嫉之火熄灭。
七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于内外供养法,不起悭心。
「悭心」就是悭贪的心、舍不得的心。所以佛教叫我们施舍,所谓舍得、舍得,唯有舍才能得;所以出钱是舍,出力还是舍;内供养是舍,外供养也是舍;就好像我们行堂的义工们,她们不辞劳苦,照顾我们先吃;我们吃饱了,然后她们才吃;她们一早就来安排、准备。这就是她们的发心。所以,我们学会了能舍,才能不起悭心。
八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凡所修福,不为自身,悉为一切无覆护者。
仰仗拜忏的功德善力,希望令一切众生,凡所修福,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切「无覆护者」;甚么是「无覆护者」,就是那些失去保护的人,比如说,那些没有父母,没有依靠,亦没有人认养的人,还有那些没有人关心的人;我们都希望将自己所修的福德回向给他们。
九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不为自身,行四摄法。
古德说:「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所以,希望借着拜忏的善力,能令一切众生,不只求自身的安乐,而且还要常行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就是把东西施予有需要的人,所谓财施、法施、无畏施;布施的不只是金钱或物质,而且是精神上的慰藉,令人得闻佛法,远离恐惧、怖畏等等。所以说,布施其实就是结缘。爱语,就是说一些赞叹人、关心人的话、令人听起来舒服的话。利行,就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互相照顾,比如说,法会中大家互相鼓励,这样就是利行。而同事,就是在共事当中和谐共处,就好像大家一起学佛,彼此的心志都是一样的,这样就是好同志。所以这四摄法,可以令我们的修行进到菩萨道里去,如此才会更上层楼。
十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见有幽系疾病,起救济心,令得安乐。
希望透过拜忏的善力,令一切众生,见到幽系疾病的人,起同情心、怜悯心、救济心,令他们都能得到安乐。
佛陀指出「众生病」其实可分为有两大类:「心病」和「身病」。然而世间上科技最先进、设备最完善的医院,只能医治「身病」,却不能医治「心病」。佛所说的「心病」,是指内心的贪执、恐怖、忧愁、憎恨、愚痴等诸多烦恼;众生的烦恼之多,可有八万四千种,即所谓「八万四千尘劳」,但可归纳为「贪、瞋、痴」三种。这些烦恼的「心病」,即使世间上最高明的医术亦无法医治,唯有佛法才可以解救。所以佛法其实即是「心法」。因此,我们常常说,儒家是治世的,道家是治身的,佛教才是治心的。不过,治心其实就包括了沿世和治身。所以佛法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目的就是希望令到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都能得到身心的自在。
十一者、以此善力,若有众生,应受折服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
俗语谓「以德服人」,以佛法来说,则不但是以德,而且是用智慧,亦即是以善巧方便来折服人、摄受人,而这种折服、摄受是心悦诚服的、是五体投地的。这就不容易了。所以,要真正令人折服,必须令对方生起真正的惭愧心、谦卑心。这就是佛法伟大之处。
十二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在所生处,恒自忆念,发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续不断。
佛教里面,最终的还是要发菩提心,所以,希望透过拜忏的善力,令一切众生,在其所生之处,恒自忆念,发菩提心,而这个菩提心是相续不断的。
所以,我们要学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发菩提心必须从大悲心开始,没有大悲心,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所以还是回到大乘菩萨道的本位,慈悲喜舍,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所以大家学佛啊,就是一定要发心。以前本焕老和尚,见人就鼓励说︰「发心、发心、发大心。」发大心才能做大菩萨。本来菩萨是无形无相的,有形有相都是为我们凡夫而示现的;所以,只要肯发心,我们每一位,都可以成为菩萨,先从凡夫菩萨、小菩萨做起,将来就可以成为大菩萨。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发心、发菩提心;一是来到道场大众熏修、互勉互励,二是学习佛的慈悲,不舍众生、关怀众生。这些都是菩萨道的实践。好了,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