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日慧法师:般若心经略说(一)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9日
来源:   作者:日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日慧法师:般若心经略说(一)

 

  壹、绪言

  般若波罗蜜多或般若波罗蜜,都是梵文prajñāpāramitā的音译,后者,只是省略其语尾的多(tā)音而已;意译智慧到彼岸;般若亦简译为智或慧,到彼岸亦简译为度,合称智度或慧度。

  《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世尊三时教中,第二时教无相法轮的主经,秦译《摩诃般若.无作品》、唐译《大般若.初分说般若相品.第二分无标帜品》都有明文记载。其在大乘经中地位的崇高,可想而知。此经唐译初分广本有十万颂,次广本有二万五千颂;秦译和唐译第二分同,《智度论》末卷记为二万二千颂,这情形可能是部派间传本的差异导致,寻常事耳。今此经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是心要之义,若照鸠摩罗什译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则为总持之义,意即此短短二百六十字之文,便能总持广本《般若》十万颂的大义。不过,这大义由我来讲说,祇能尽我所知一试了。

  在没有解说经文之前,须要说明的是:此经究竟是佛对舍利子说,还是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是很难确定的。考此经刊在藏经中的有七译,除罗什及玄奘二大师所译外,其余五译,都有序分及流通分,并且都记其为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西藏传本也是如此。然今所据本是玄奘译,没有序分及流通分,不能辨别是佛说抑观自在菩萨说。盖《大般若经》初分和第二、第三分都有大体相同的说法,且是佛对舍利子说;然今于此,拟从本经的多数译本,作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华严经》说:不动地菩萨即「能与声闻、辟支佛、诸菩萨波罗蜜道」,以本经是观自在菩萨说,也是很合理的!不过,尊者舍利子在声闻人中以智慧第一著称,佛在般若会上又曾为他说过同样法要,故以为在这里,观自在菩萨并非为他重说,而是特别指出这段经是诸部《般若》的心要,期勉现前、当来有缘的人、天大众,应当信受奉行。

  本经译者,玄奘大师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故于此不拟烦文介绍,欲详知其生平事迹,应读其传。

  贰、正释经文

  一、示缘起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即我国妇孺皆知的观世音菩萨,观自在是观世音的异译,也有合译为观世音自在的。此菩萨是法身菩萨,以大悲号称,乃诸佛世尊大悲心的象征。据佛说,他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世尊座下的上首菩萨,将于彼世界补阿弥陀世尊的法王位。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应化来此世界时,他暂来此,佐助世尊作教化事业。

  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者,按:法身菩萨,原是恒常安住深般若波罗蜜多第一义中不动,而行菩萨行的,今于此说「行」,说「时」,不是表示此菩萨于般若波罗蜜多中,行有深浅之时,智有根本、后得之异,乃是指菩萨于此一时中有所欲行之事。谓此菩萨于世尊般若会上,方便择定此一时机,以无缘大悲,缘念一切众生,欲有所说。其所说,如前说必能为现前、当来众生作饶益的─诸法身菩萨之所作,决不落空!

  「照见五蕴皆空」者,菩萨以无缘大悲缘念一切众生时,不见有众生,亦不见有众生所依的蕴等诸法,五蕴诸法在离名言分别的慧眼照见之下,但见缘起自性空。经说「五蕴皆空」,即显示五蕴诸法,不由他坏,一一本来自空,所谓无自性─自性空。其不空者,是凡夫如名言所说,执为实有而现起的。

  「度一切苦厄」者,承上文,可知所谓的「一切苦」,乃指五蕴炽盛苦。「厄」是灾害或灾难之意。五蕴炽盛,是能灾害众生的。「度」者,五蕴自空,则无有可度之苦,更无有能为诸众生作灾害者,此中,无苦,亦无出苦之众生。故所谓「度」等云云,乃是以无可度故度之义,说(诸有情)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以此因缘,对尊者舍利子说如下义。

  二、述经义

  (一)示般若波罗蜜多所通达义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一句经,姚秦罗什三藏译本,在「舍利子」之下,有谓:「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这一段说法,正能显示五蕴炽盛相─色由恼坏炽盛乃至识由觉了炽盛。

  复次,「色空故,无恼坏相……」等句,即是说色乃至识都毕竟空、无相。此义,佛于般若会中曾自说因缘:

  尔时,佛告诸天众言……诸天当知!一切法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谓:变碍是色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领纳是受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取像是想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造作是行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了别是识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

  上来解释照见五蕴皆空等诸义,即依此教量而释。《智度论》于此,有如下之论议:「凡夫所知诸相各异,佛知皆是空相,空相即是无相。」如是,如实知五蕴皆空。是故,五蕴性空,在佛是以一切种智如实知,在菩萨是以般若波罗蜜多照见知。菩萨与佛知义虽同,然菩萨有其不如之处;远见者虽亦了然,终难比近见者之真也。

  什公译本,增入此等文句,有承上因缘,启下所说的作用。也是《般若经.习相应品》世尊对舍利子所说的原文。

  虽然,若照本译本的译文,则显示尊者舍利子已了然观自在菩萨要对他说什么了,观自在菩萨亦洞察尊者舍利子之先知,遂不举说法因缘,直出其所说义。因为,此诸圣者,都是具足他心智的。而且,他们与会,或说,或问,或听,都不在自利,乃在利他─声闻阿罗汉在自办已讫,未入无余涅槃之前,亦乐意利他的。

  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者,显示菩萨所照见的五蕴皆空,不是以空遮色。若是以空遮色,世间凡夫亦见色能遮空,则色、空便成相违的异品法,那就不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所通达的诸法实相空了。般若波罗蜜多所通达的诸法实相空,是色等无自性─自性空之空。故此之所谓空,即是无自性义。若色、空都无自性,便是一相,一相则无相。虽然,这种异相,未得顺忍菩萨犹有某种程度之执,名为法爱,此种法爱,菩萨若得顺忍,便能远离。故观自在菩萨在此作如是说,是特别教示发心的新学菩萨,切不可认为色、空是异相,应知是不异相。又,观自在菩萨之所以要作此色、空不异的回互之说,并非重复或强调之意;因为,色不异空,仍然容易被误认为色是被空所坏,若空亦不异色,则不能说是空坏色了。

  复次,色不异空,色是缘起法,世俗谛摄,空是诸法实相,在第一义谛中。这显示缘起色法与诸法实相空不异,故色不是空的异品,空也不是色的异品,说色时不坏空性,说空性时亦不坏色。换句话说:说缘起时不坏诸法实相,说诸法实相时不坏缘起;再换句话说:说世俗时不坏第一义,说第一义时不坏世俗。《般若经.散华品》,释提桓因赞须菩提智慧甚深,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即是此义。

  观自在菩萨为进一步显示此「不异」义,更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意味空中无色、受等,离色、受等亦无空;空即是色、受等,色、受等即是空,何则?经说「但有名字故谓为空。」复次,《中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亦作是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明指缘起法及空皆是假名,假名便无实事;然亦非无事─色、受等即是空为离有,空即是色、受等为离无,离有离无,正显中道。所以,缘起性空,纔是般若波罗蜜的中道行。或问:若如是者,岂不是一切法都归虚无而成断灭吗?

  答言:不是这样!提此问题,乃不解缘起之过。所谓缘起,必然性空;由性空,方成缘起。惟这不是颠倒世间无明凡夫之所了,凡夫分别诸法异相,爱着求取,由忆想分别将虚妄不实之我及我所等,增益为自性有,遂成三界生死流转,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分别诸法,遂如实见诸法为自性空。自性空中,法无自性,空亦无自性,如是,法空,空亦空。此处,本是离言绝想处,观自在菩萨为悲愍诸未达者,方便示以五蕴皆空之义,谓前之「不异」、「即是」等。 (待续)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