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7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7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无有能难坏者。复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时,不没、不畏、不怖。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见是法没者、恐怖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华香供养乃至旛盖,亦得是今世功德。

  昨天是讲到这里,但是现在我还想要重复一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时,不没、不畏、不怖」:这个「不没」,就是不隐没,也就是不失掉。这个不隐没、不失掉,指什么说的呢?就是我们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所得到的智慧,这个智慧不失掉、不隐没。

  我们没有得圣道,我们对于佛法小小有点信心,理解了多少。但是我们在佛法里面用功也好,在社会上做什么事情也好,我们都愿意有成就,不能够徒劳无益,不应该是这样子,应该有成就。

  我们现在这个〈尊导品〉学习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多少;就是什么理由赞叹般若波罗蜜的功德殊胜?就是它在一切法里面为尊导,就是这个原因。它为尊导的地方在那里呢?就是「不没」,就是这个智慧,你成就的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不要失掉了,就是这件事。

  我们刚才说,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不应该是劳而无益,徒劳无益,不应该是这样子。那么我们学习这部经呢,我们要保持这件事,你这个般若的智慧不要失掉了,要做这件事。那么什么叫做「失掉」呢?我昨天应该是讲了;我现在再重复。

  就是你在受持、读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时候,你这个智慧要出现的;你不读诵、受持、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时候,你这个智慧也不要失掉。这个不读诵是什么时候呢?就是你内心里面,接触到一切境界的时候,接触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这些境界的时候,难免会有些不如意的事情出现,也可能会有如意的事情出现,就在这个时候,你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不没」,不要失掉,这样子呢,你就会得到很多很多的功德。其中一样功德呢,就是释提桓因做你的好朋友,释提桓因常会来保护你的安全,这经上说的话是真实不虚的。但是释提桓因他也有个条件,你要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若做这件事,释提桓因就会来保护你的安全。这就是我们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两件事要知道,就是「不没」,加上释提桓因来保护你,你应该这样注意。

  这下文还有说,这是昨天讲到这里。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书持经卷,华香供养乃至旛盖;是人为父母所爱,宗亲知识所念;诸沙门、婆罗门所敬;十方诸佛及菩萨摩诃萨、辟支佛、阿罗汉乃至须陀洹所爱敬;一切世间若天、若魔、若梵及阿修罗等,皆亦爱敬。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书持经卷」,受持、读诵、正忆念,这是这部经的文义这一方面你用功;另外呢,你又能「书持经卷」,就是能书写这部经,现在都是印刷;印刷这部经流通。还能够「华」或者是「香」,或者香华供养这部经,乃至到「旛盖」这样的庄严具来供养这部经。这个人会得到什么好处呢?「是人为父母所爱,宗亲知识所念」,你父亲、母亲也会对你关心,关爱你;不但你的父亲、母亲,另外你们这个宗族里面的亲戚朋友,「知识」就是你相识的朋友,他们这些人也对你会关心的。

  「诸沙门、婆罗门」:「诸沙门」呢,就是一切出家人;佛教里面的出家人,或者其他宗教里面的出家人,都可以称为沙门。「婆罗门」,就是在家人,在家人但是有点身份的人;也都是对你有恭敬心。

  「十方诸佛及菩萨摩诃萨、辟支佛、阿罗汉乃至须陀洹所爱敬」,这些圣人也对你有爱敬,不但一般的凡夫,圣人也关心你,这个就是不简单了。我们已经讲过辟支佛、阿罗汉,也是讲过了。「乃至须陀洹」就是初果圣人,他对于你也爱敬。这里面有一个问题,这个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就是小乘佛教的圣者,我们现在学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法。小乘佛教的学者,有的小乘佛教的学者对于大乘佛法没有信心,我相信你们也知道这件事。对于大乘佛教没有信心呢,这件事,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这件事,就是今天的南传佛教学者,也是对于北传佛教没有信心,怎么知道呢?我有几个同学到南传佛教去了,到南传佛教去学习他们南传佛教,那么他们就是有这个老师来辅导,辅导的时候,过了多少天了,这老师来了就同他说一句话,说是:你现在来到南传佛教来学习南传佛教,你以前的邪知邪见有没有灭除去?就问了这么一句话,这可见南传佛教的学者对北传佛教印象不好,认为北传佛教是邪知邪见,那么说出这么一句话来。但是另外呢,是南传佛教的一个学者,他有一本着作,叫什么名字,这本书翻成了汉文我还读过,这个作者呢,相信北传佛教。我读这个《法华经》,还有这一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全部都读过。在这两部经里面提到一件事:南传佛教的圣者,是相信大乘佛教的。没得圣道的人,有可能相信,有可能不相信,但是圣者是决定相信的。

  这里说是「辟支佛、阿罗汉乃至须陀洹所爱敬」,我们若是受持、读诵、正忆念,书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华香乃至旛盖这样子供养赞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不但是父母、宗亲,沙门、婆罗门;十方诸佛及菩萨摩诃萨,就是小乘佛教的辟支佛、阿罗汉乃至须陀洹,也爱敬这件事。

  南传佛教修学四念处得了圣道的人,他们对于北传佛教是有信心的,而且还特别尊重的,还有这件事。

  「一切世间若天、若魔、若梵及阿修罗等,皆亦爱敬」,前面说的父母、宗亲,这是有感情的人;这个诸沙门、婆罗门,也是有智慧的人;下面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须陀洹这是圣人。其余的凡夫,就是世间上的「若天」,这个天就是欲界天,欲界六天。「若魔」,就是欲界顶天,就是魔王。「若梵」,就是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人称之为梵;他们称之为梵的原因,就是色界天、无色界天,没有欲了。「梵」,中国话就翻个净、清净的意思。

  这些人及阿修罗等,「皆亦爱敬」,也都爱敬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书持经卷,华香供养乃至幡盖这个人,也对这个人也都是关爱的,也都是恭敬的。那么,这就是我们若能对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能这样学习恭敬、尊重、赞叹,也得到这样的果报。

  这是第一科「敬爱果」。下面第二科「不断绝果」。

  是人行檀波罗蜜,檀波罗蜜无有断绝时;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无有断绝时。修内空不断,乃至修无法有法空不断;修四念处不断,乃至修十八不共法不断;修诸三昧门不断,修诸陀罗尼门不断;修诸菩萨神通不断;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不断;乃至修一切种智不断。

  「是人行檀波罗蜜,檀波罗蜜无有断绝时」,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经》的人,他还能行檀波罗蜜,他有慈悲心能够帮助他人;而这件事呢,是没有断绝的时候,他的慈悲心没有停止的时候。「尸罗波罗蜜」,就是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经》的这个人,他「尸罗波罗蜜」能持戒,「羼提波罗蜜」能够忍辱,「毗梨耶波罗蜜」能够精进,「禅波罗蜜」他也能够修习禅定,「般若波罗蜜」他也能修学智慧。「亦无有断绝时」,这些功德,他也是长时期地、相续地做这些功德,没有中断的时候。

  「修内空不断」,他在修般若波罗蜜的时候,观察眼耳鼻舌身意是毕竟空,这样修观呢,他也不中断的。「乃至修无法、有法空」的止观的时候,他也是不中断的。「修四念处不断,乃至修十八不共法不断」,就是身受心法,说四念处;我们一般的想法,认为是南传小乘佛教修四念处。是的,南传佛教徒应该修四念处,北传佛教徒也修四念处的呀,当然北传是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的四念处,和南传四念处有一点不同的。修四念处不断,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也都是不中断。「乃至修十八不共法」,这是佛的境界,这样学习他也不中断。

  「修诸三昧门不断」,这个三昧是得圣道的一个门,你没有三昧是不能得圣道的,所以修诸三昧门也不中断。「修诸陀罗尼门不断」,诸陀罗尼门,前面讲过,这个「陀罗尼」翻到中国话是个「总持」,总持的意思,就是佛说的这一切的妙法,有文、也有义;文也能总持、义也能总持。这个陀罗尼,你最初的闻思修是得圣道的一个门,所以称之为门。三昧也是得圣道的门,这样学习修行的时候不中断。

  「修诸菩萨神通不断」,修诸菩萨的神通,不是阿罗汉的神通,就是发慈悲心广度众生,那么你得了色界四禅的时候,你就可以修神通。修欲界定和这个近分定没有神通,修无色的四空定也没有神通,唯独是色界四禅你成就了呢,可以在这里修神通。这个色界四禅,有的人成就了色界四禅的时候,不须要修行就有神通;有的人,你不修就没有神通,是要得了这个色界四禅之后,在禅定里面修神通,然后就才能得神通。得的这个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这是六种神通。我们刚才谈话的时候,说到这个天眼通;天眼通不得了啊!那天眼通可以看见须弥山,可以从此方世界可以看到他方世界,不只是几道墙,看见人到厕所去,那是小境界。所以这个是有了天眼通,还有天耳通;天耳通,你在人间,你若一入定的时候,天人讲话你都能听到,他方世界的有人讲话你都能听到,听到是听到,但是你若没有智慧,不懂,不知道说什么,所以一定还要有智慧。他心通,别人心里面想什么你都知道;这个还有宿命通,前世是怎么回事,这个人很笨,我看看他前世怎么回事,你都会知道。还有漏尽通,就是断除爱烦恼、断除见烦恼,这是漏尽通。漏尽通是圣人,这个前五种神通,如果没有漏尽通都还是凡夫境界。

  「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不断」,这成就众生不断,净佛国土不断;「成就众生」,就是以佛法的戒定慧来饶益众生,这叫做成就。就是成就了这个功德,他真实得大利益,而不会继续地在生死里流转,那叫做成就。如果你对他是用了很大的慈悲心,结果啊,他继续在生死里流转,你对他有利益吗?没有利益的,所以这叫做成就众生不断。「净佛国土不断」,这个成就了六波罗蜜的时候,你有般若波罗蜜,用般若波罗蜜做种种功德回向成佛的时候,我国土里没有三恶道,没有这些贫穷的这些事情,这叫做净佛国土,使令你成佛的这个世界都是清净庄严的,这件事也不中断。「乃至修一切种智不断」,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的智慧,这件事也是永久的,也不会中断,这是第二种功德,不断绝果,行不断绝果。这第三种是降伏恶人果。

  是人亦能降伏难论毁谤。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书持经卷,华香供养,乃至旛盖,亦得是今世、后世功德。

  「是人亦能降伏难论毁谤」,说是这个人,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书持经卷、华香供养,这个人他得了这么多的功德,他又得了一种功德:「能降伏难论毁谤」;你谁和他辩论,非理地同他辩论,他能降伏你,你毁谤他,他也能降伏,他有这个智慧能力。「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你有这样的功德,又能「书持经卷,华香供养,乃至旛盖,亦得是今世、后世功德」,也能得到这样的功德,降伏难论毁谤,能得到这个功德,不但是今世、后世还能得这个功德,所以这叫二世功德。

  下面第四科「得诸天供养礼拜」。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书持经卷,在所住处,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四天王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皆来到是处,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还去。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梵会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荫行天、福德天、广果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皆来到是处,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还去。净居诸天,所谓无诳天、无热天、妙见天、喜见天、色究竟天,皆来到是处,见是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还去。复次,憍尸迦!十方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广果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及净居天,并余诸天、龙、鬼神、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亦来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还去。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书持经卷,在所住处」,在你所居住的地方。这「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四天王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怎么解释呢?就是我们在经论上,我们居住这个地方是南阎浮提,是四大部洲之一,这是南,在须弥山的南部,东方还有一个地方,西方、北方,还有四大部洲,另外还有须弥山,须弥山腰这个地方有四天王天,东、西、南、北四方有四天王天,这须弥山顶上有忉利天,就是三十三天,那么上面还有夜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那么向上去。再向上去呢,还有个色界初禅,初禅以上还有二禅,二禅上面有三禅,三禅上面有四禅。这个无色界的四空定的人,这个不是一定要在色界天以上,就是在人间修色界四禅成功了的人,他又继续地修无色界的四空定,就在色界第四禅里面修四空定成功了,这种人多数在什么地方呢?多数在深山里面,在人间的深山里面;他在那里修成功了以后,随着他的寿命或者是几百年、几千年死掉了。死掉了呢,他就在那里;他原来在那儿住,死掉了,就是这个无色界四空定的这个人在那儿住。

  那么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怎么讲呢?就是一千个四天下、一千个四王天、一千个忉利天,乃至一千个他化自在天,一千个初禅,一千个初禅上面有一个二禅天,这是一个小千世界。那么一千个小千世界呢,上面有一个三禅天,这是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上面有个四禅天,这是叫做三千世界,而这个三千呢,总合起来名为大千世界,三千就是小千、中千、大千;这个大千世界就是三千世界,大千世界上面有个四禅天。

  这上面说「在所住处」,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之内,所有的诸四天王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皆来到是处」,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有很多的四天王天了,但是这个四天王天是相信佛法的,建立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发愿要得无上菩提的这个天人、这个四天王天,「皆来到是处」,他们都来到受持、读诵、正忆念,香华供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这个人这里,都来到这里来。

  来到这里来呢,「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就看见了我们人间的人,来受持、读诵、演说这个《般若波罗蜜经》。那么这天上的这么多的四天王天,他看见了我们人间的人,受持、读诵、演说《般若波罗蜜经》呢,他们就发心供养,也礼拜,然后走了,有这个事,这是说四天王天。

  下面,四天王天以上还有三十三天,还有个夜摩天。「夜摩天」,翻到中国话翻个时分,时分就是做什么都有时间的,这个时候做这件事,那个时候做那件事,时分。「兜率陀天」呢,翻到中国话翻个知足天,他们这个贪着五欲有知足的时候,不像我们人没有知足的时候。「化乐天」,化乐天呢这也是欲界天,他是化现五欲的境界,心情得大自在很快乐,叫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呢,就是这个欲界是六天,这个前五天变化的种种五欲乐的境界,他于中得大自在,所以叫他化自在天。

  「梵众天、梵辅天、梵会天、大梵天」,这是初禅,初禅天。初禅天通常说是三个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没有梵会天,这里多出来一个梵会天。这个「梵众天」,就是得了初禅的这个人,他成就了色界初禅,超过了未到地定,得到这个定以后呢,他若在人间死掉了,然后生到初禅天去,这个天是在天上不是在人间。成就了初禅,这时候寿命没尽,他还在人间生活,那只是有初禅的功夫,还不是天上的人。这个「梵辅天」呢,就在人间成就初禅,生到色界初禅的时候,他帮助大梵天做事,所以叫「梵辅天」。

  「梵会天」,我没有看见对这个名字的解释,我现在我推想这个话的意思;这个色界天上的人,原来都是人间的人,人间的人多数是孤独的人,他不愿意和人在一起,他在那里深山里面一个地方,他就修禅定成功了,他和人不来往,他厌恶人很俗气,他不高兴这个境界,他就是都是在深山里面住,很孤独的。那么他到了天上去呢,这个梵众天、梵辅天,这个时候物与类聚,都是得色界初禅的人在一起集会,叫「梵会天」,在一起集会,这时候就不孤独了,所以叫做「梵会天」。

  「大梵天」呢,就是他的威德大,威德大是什么呢?他成就了色界初禅,但是这个大梵天成就了中间禅,就是由初禅,他的功夫超过了初禅,但是还没到第二禅,在二禅、初禅之间叫中间禅。那么这个人呢,就是大梵天。

  「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这是二禅天,二禅天呢他的光明要超过初禅。「少光天」,但是禅天比较起来他的光少,这个禅天光明是无量的。这个「光音天」是什么意思呢?他们说话的时候不像我们发出声音来说话,他们放光就是说话了,用光明表示你要说的那件事,用光,所以叫做「光音天」,这是光音天,这是二禅天。

  这个下面是「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呢,这是三禅天,三禅天他的功夫是超过了初禅和二禅,到了三禅的境界。到了三禅境界,就是对于初禅、对于二禅没有爱着心,我们欲界的人对于欲是爱着,爱着,这个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人呢,他们对于他们所成就的禅定有爱着心。现在是到了三禅天的人,他对于初禅、二禅不爱着,那就叫做「净」,净天,但是他们的功夫也有差别,有的是少净,有的是无量净,有的是遍净,就是他对于初禅、二禅不染着,也有这么多的差别,普遍的初禅、二禅,他都不爱着了,那么叫做遍净天。

  「无荫行天」这以下是四禅。这个经论上说三禅天的人,他们禅定的快乐在三界里面是最殊胜的,那个禅定的快乐,其他的初禅、二禅、四禅天、无色界的四空天都不如三禅的快乐,有这个事情。到四禅天的人,他的定的功夫是超过初禅、二禅、三禅。这前面说到「无荫行天」,其他的经论上有的时候叫「无云天」,那个天上没有云了,那么「无荫行」就是没有云的覆荫了,无云天。「福德天」,就是这个四禅天的人,他这个天的福德很大。还有一个天叫「广果天」,他得到的禅定的果是非常殊胜的。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皆来到是处」,前面说是四天王天来到是处,这欲界的后面的这五层天、三十三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里边有的是相信佛法,也有的不相信佛法的,相信佛法的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那么发无上菩提心的这些天呢,皆来到是处,都到你这个地方来,你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他们就会到你这儿来。

  到你这儿来是怎么情形呢?「见般若波罗蜜」,你这里你是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嘛,所以到你这儿来,他就看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了,也看见你受持、看见你读诵,看见你演说,他也就发心供养礼拜,走了,这样子。那么这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情形。

  这下边又说到这个「净居诸天」,这个净居天呢,前面那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也就是佛教徒了,但是这另外还有净居诸天。净居诸天他们所居住的地方高过四禅,高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在四禅已上,这些净居诸天,他们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得了三果圣人了,不是凡夫,超过了初果、也超过二果,得了三果圣人。所以圣人都是断烦恼的,所以称之为净,清净。

  这下面列出来名字来,「所谓无诳天」,这无诳这件事有点意思,什么叫做「无诳」呢?这个「诳」这个字是欺诳的意思,这个什么叫做欺诳呢?明白一点说,就是自己欺诳自己,自己欺骗自己,就是这么意思。他们这圣人呢,不像我们凡夫那么愚痴,他们不欺诳了,不自己欺诳自己,有这个事情。譬如说我们现在,譬如说有人赞叹我好,赞叹我好,我就发欢喜心了,这就是自己欺骗自己;说是有人骂我、有人毁辱我,有人毁辱我的时候,我就认为是真的了,真是这个人来毁辱我,来怎么怎么地,你认为是真实了,你就是欺骗你自己了。现在这个色界天四禅天以上的得了三果的圣人,他不欺诳了,他看见这一切境界都不是真实的,看见这一切如意的事情也好,不如意的事情也好,都是虚妄的,那他不执着是真实了,就是对自己不欺骗了。我们凡夫多数还是这样子;说我读佛经,佛经告诉我,这都是假的,只是那个时候看见那句话知道这件事,一剎那间过去以后,还是自己欺骗自己,还是自己欺骗自己的。其中一个事情,譬如说是这一件事,我们修无常观,修无常观的时候,我们看这一切境界,这一切地水火风的境界,色受想行识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都是变坏的,并不是有真实的体性的,这些事情。但是我们执着有体性的,那就自己欺骗自己,我们在这些境界上有爱、有恨,都是自己欺骗自己,其实没有值得爱、也没有可恨的,但是我们就是要爱、要恨,这就是叫做欺诳。现在这个三果圣人呢「无诳」,他不欺骗自己了,他不做这个事,这个「无诳」。

  「无热天」,这个「热」这个字是什么呢?热就是爱啊,就是烦恼,他修四念处,说是三果圣人,这是约小乘佛教学者说,就是他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他这样子把内心的贪瞋痴清出去很多了,所以他心里没有这个烦恼热呀,这叫做「无热天」。「妙见天」,妙见天是什么呢?他修无我观,观察自己这个身体这个…当然天上人的身体那不是欲界诸天的人的身体能比的,也是特别微妙庄严的,但是他观察色受想行识里没有我,我不可得,能见到无我义,那叫做「妙见天」。

  「喜见天」呢,就是欢喜见到无我义、见到无常义,心里面不爱着的时候心里欢喜,就叫喜见天。「色究竟天」,就是到了,就是无诳、无热、妙见、喜见,色究竟天是第五层天,这第五层天这个时候那个天上的人呢,他那个色受想行识,那个身体非常地微妙庄严,前那些天都不能够赶上他,不能及,所以是最殊胜庄严。而他的智慧呢,也超过前面的那些天人的境界,所以叫做「色究竟天」。而这些天都是圣人、圣者,但是不是四果阿罗汉。

  「皆来到是处」,这些天上的人,他们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一看人间有人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他们都知道,那是距离人间是非常远的,但是他们的天眼通一看就看见了,看见了呢,「皆来到」,也来到这个地方来看看,人间的人为欲所迷惑,但是他能拿出时间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很难得呀!他来到是处,他也来看看。「见是般若波罗蜜」,也就是看见你受持、读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经卷他也看见,看见你能受持、读诵、演说,还「供养礼拜还去」。

  我们人间的人呢,相信佛法的人,学习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人,若遇见一位佛教徒能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会知道尊重赞叹这件事。现在说是,这里说是天上的人,天上的人也是佛教徒,也有不是佛教徒的。现在是佛教徒,看见人间有佛教徒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他也来尊重,来尊重这件事啊!所以「皆来到是处,见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说供养礼拜还去」。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肯这样做,很多的天上的佛教徒都到我们这儿来看看我们,来看看你,我们有什么事情的话,也可以向他们有所求的,也应该能得到他们的帮助的。但是他们不告诉你,他对你有帮助,他不告诉你。

  「复次,憍尸迦!十方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广果天」,前面是说我们居住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现在这里说「十方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广果天」就是四禅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及净居天」,这是四禅天以上的净居天。「并余诸天」,其他的这些很多的天,并余诸天,还有龙、还有鬼神,当然这都是佛教徒。「干闼婆」,干闼婆翻到中国话翻个香阴,就是他那个身体香,他以香为食,所以身体香,他是干什么的呢?他是三十三天释提桓因的做音乐的神,给他做音乐的这个叫做「干闼婆」。「阿修罗」,阿修罗翻到中国话翻个不端正,阿修罗的世界很奇怪,男人非常丑陋,女人非常美,那个阿修罗的女人她那个美妙超过天女,还有这个事情,所以翻一个不端正。还翻个无酒,阿修罗的世界没有酒,因此他就要和诸天打战,诸天有甘露,他要抢诸天的甘露。而诸天呢,要到阿修罗的世界抢他们的女人,因此他们有打仗的事情。

  「迦楼罗」,就是金翅鸟。还有「紧那罗」,紧那罗也是释提桓因的做音乐的一个神,但是这个神像人,和人有点相似,他的果报和人相似,但是头上有一个角,这个紧那罗头上有个角,那么有其他的人、天神看见他:你是人呢?你是神呢?有这个疑惑,所以叫做「似人」,相似的「似」,似人。「摩睺罗伽」,摩诃罗伽是大蠎蛇呀,但是这是神,也有点神通的,它也是相信佛的,前面说的这都是相信佛的人。「亦来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还去」,也是做这件事。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