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8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8

   是善男子善女人应作是念:十方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广果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及净居天,并余诸天、龙、鬼神、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来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我则法施已。

  「是善男子善女人应作是念」,就是这个受持、读诵、正忆念的这个善男子、善女人的心里面应该这样想:「十方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广果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们是见佛闻法,对于佛法有信心的人。「及净居天,并余诸天、龙、鬼神、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来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我则法施已」,他们来这里看见般若波罗蜜经卷,能够受持、读诵,也听见了讲说般若波罗蜜这个事情,他们也供养礼拜,这就是等于是你的法布施了,这是功德。

  下面是第六科「明受持般若人得诸天守护」,分四科,第一科「正明诸天守护」。

  憍尸迦!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及十方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护持是善男子善女人,诸恶不能得便,除其宿命重罪。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亦得是今世功德;所谓诸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来到是处。

  「憍尸迦!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及十方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他们有这样高尚的意愿的诸天,就是信佛的人,信佛的诸天。不信佛的,他们不睬我们这件事的哦!这是信佛的。「护持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么多的诸天都是信佛的呀,他护持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受持、读诵、正忆念这个善男子、善女人。「诸恶不能得便」,这一切不如意的事情,没有机会来触恼你的,他们这么多的诸天来保护你呀!「除其宿命重罪」,如果是这个人宿世,你现在虽然是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但是你前一生你做过重大的罪过,那这些诸天来保护你就有困难了。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亦得是今世功德」,这个人得到诸天的守护的功德,「所谓诸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都来到你这个地方来呀,这件事也是非常吉祥的,得到这个,这也就是功德。

  前面第一科「明诸天守护」。下面第二科,释天来的所以。

  辰二、释天来所以

  何以故?憍尸迦!诸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救护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故。

  「何以故?」什么原因诸天会到你这儿来呢?「憍尸迦!诸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们是有这样的意愿的,是「欲救护一切众生」,他有慈悲心他救护众生,我们人间的人福德没那么大容易有些困难,所以他们来救护我们。「不舍一切众生」,他有慈悲心,不愿意弃舍我们;他们天上的人福报太大了,他一定在天上享福嘛,为什么会到你这儿来呀?就是因为有慈悲心啊,想想他也是佛教徒,我们也是佛教徒,就互相地爱护,来保护我们,所以会来的。「安乐一切众生故」,希望一切众生能得到安乐,所以他会到我们人间来。

  这是一个释天来的所以。下面第三科,「释肉眼人疑」。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云何当知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来,及十方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来,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时?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见大净光明,必知有大德诸天来,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时。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若闻异妙香,必知有大德诸天来,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时。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行净洁故,诸天来到其处,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欢喜礼拜。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云何当知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来」,我们怎么知道,他们来了我们怎么知道呢?这是一个疑问。「及十方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来,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时」,我们怎么知道他们会到我们这儿来了呢?「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见大净光明」,如果你看见像广大清净的光明,你若看见这个呢,那就是诸天来了,必知有大福德的诸天来了。「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时」,就是你若看见光明、大净光明,那就是他们诸天来了。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若闻异妙香」,我们常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确有这件事,你常读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时候,就感觉到有特别的香,若闻到这个「异妙」,特别的不同的微妙的香。那么昨天,我们到一个地方说,他不用闻,用听,听香;听香读话,用这个听这个字,闻也是听嘛!当然这个闻,我们用鼻见闻、嗅,嗅这个香,用闻也是可以,总是用我们这个识接触到香了。必知有大德诸天会来了,不然的话,那个香,为什么理由会有香?什么理由会有光明呢?就是大德诸天来的关系。这个「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时」。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行净洁故,诸天来到其处」,你受持、读诵、正忆念,供养礼拜般若波罗蜜,但是你还要做好一件事,就是「行净洁故」。行有三行:身行、语行、意行,身口意的行动要清净,「诸天来到其处」,你若清净的时候诸天他会来的,「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欢喜礼拜」的。你若这个地方污秽,你身口意污秽,诸天不来,诸天欢喜清净,还有这件事哦!

  是中有小鬼辈,即时出去,不能堪任是大德诸天威德故。

  「是中有小鬼辈,即时出去」,我们的威德不大呀,这个小鬼和我们同住;但是诸天若来呢,这些小鬼辈即时就跑了啊,他们不能堪任是大德诸天的威德,他受不了啊!所以小鬼都跑了。

  以是大德诸天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生大心。以是故,般若波罗蜜所住处,四面不应有诸不净;应当然灯烧香,散众名华,众香涂地,众盖幢旛,种种严饰。

  「以是大德诸天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生大心」,这些有罪过的鬼和我们同住,我们有的时候会有些不如意的事情,也不舒服;若诸天来,他就走了,这小鬼受不了,跑了。跑了呢,我们自己可能不知道这件事,但是身心会感觉舒服一点。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生大心」,这个大福德的诸天到我们这儿来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好处呢?是善男子善女人生大心,这心量广大了,和以前不同,有这个事情。「以是故,般若波罗蜜所住处,四面不应有诸不净」,就是打理这个环境让它清净。「应当然灯」,然这个灯,还要烧香,「散众名华,众香涂地,众盖幢旛,种种的严饰」,你这个地方要庄严起来。

  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说法时,终无疲极,自觉身轻心乐,随法偃息,卧觉安隐,无诸恶梦。梦中见诸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比丘僧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在诸佛边听受法教,所谓六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分别六波罗蜜义,分别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分别其义。亦见菩提树庄严殊妙;见诸菩萨趣菩提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佛成已,转*轮;见百千万菩萨共集法论议,应如是求萨婆若,应如是成就众生,应如是净佛国土。亦见十方无数百千万亿诸佛,亦闻其名号,某方某国某佛,若干百千万菩萨,若干百千万声闻,恭敬围绕说法。复见十方无数百千万亿诸佛般涅槃;复见无数百千万亿诸佛七宝塔,见供养诸塔,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见如是善梦,卧安觉安。诸天益其气力,自觉身体轻便。不大贪着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于四供养,其心轻微。譬如比丘坐禅,从禅定起,心与定合,不贪着饮食,其心轻微。何以故?憍尸迦!诸天法应以诸味之精益其气力故。十方诸佛及天、龙、鬼神、阿修罗、干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亦益其气力。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说法时,终无疲极,自觉身轻心乐」,这是下面第三科「觉梦常安」。是不但有前面的功德,另外还有这样的功德。佛又招呼这个憍尸迦,说「善男子善女人」,在宣扬、赞叹般若法门的时候,「终无疲极」,不会特别疲倦,有这个事情。「自觉身轻心轻」,感觉这个身体不重,心里面也感觉到快乐。

  「随法偃息,卧觉安隐」:「随法偃息」怎么讲呢?这个「法」这个字可以当功课讲,就是你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人,受持、读诵、正忆念,你就随着那个功课表「偃息」,那个时候你休息的时候。「卧觉安隐」,你卧在那里身心都感觉到舒服,这样子哦。「无诸恶梦」,不会有恶梦,不会有恶梦的,还有这件事。「梦中见诸佛三十二相」,看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庄严。「比丘僧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这个看见佛的庄严,还看见很多的比丘僧恭敬围绕佛,佛为这些比丘僧说法。

  「在诸佛边听受法教」,这些比丘僧在佛边听受佛的教法,听受佛的教导,什么法呢?佛为这些诸比丘僧说六波罗蜜、说四念处、四正勤乃至十八不共法。「分别六波罗蜜义」,前面说六波罗蜜是六波罗蜜的文,这底下还要分别,还要讲说六波罗蜜里面的道理。「分别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的名,名句,也「分别其义」,解释它的道理。「亦见菩提树庄严殊妙」,这个受持、读诵、正忆念、卧觉安隐的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不但是看见佛为诸比丘说法,他还看见佛菩提树,佛成道的那个菩提树,特别庄严殊妙。也「见诸菩萨趣菩提树」,见到行菩萨道的诸菩萨到菩提树那地方来了,在菩提树下静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

  「见诸佛成已」,见诸菩萨成佛了以后「转*轮」,为一切众生说法。这个*轮,这个「轮」这个字就是摧灭的意思,譬如说转轮圣王他有个轮,他到什么地方去,他前面有个黄金的轮,或者是铁做的轮,这个轮有什么用呢?能够降伏一切敌人,一切怨敌。现在佛是转*轮,就是佛的这些圣妙、微妙的佛法能灭除一切烦恼贼,所以叫「转*轮」。

  「见百千万菩萨共集法论议」,这么多的菩萨都是在佛边,在那里讨论佛法。「应如是求萨婆若」,他们在那里讨论佛法,都是讨论什么?就是告诉你,应该这样子学习般若波罗蜜,这样子;应该这样修止观。「应如是成就众生」,度化众生的时候,应该用这个三十七道品,用六波罗蜜来饶益一切众生,不是说是只是给你几个钱,叫你有饭吃,不是那么意思。有饭吃,过几个钟头,这个饭就没有了啊!那个利益就是那么多;若是你修学圣道,不是的,不是那么简单。「应如是净佛国土」,那么多的菩萨在互相讨论佛法的时候,应如是成就众生,应如是清净佛世界;这佛的世界特别清净庄严,清净庄严,它自然的会庄严吗?不是的,阿弥陀佛国那么清净庄严不是自然的,是阿弥陀佛无量劫来修六波罗蜜来回向成就的,也是创造成就的,不是自然的。

  「亦见十方无数百千万亿诸佛」,前面是见到菩萨到菩提树成佛事情,现在又亦见十方无数百千万亿诸佛,亦闻其佛的名号,「某方」就是东西南北方,什么国家,有一位佛,某位佛,「有若干百千万菩萨,若干百千万的声闻,恭敬围绕说法」,这表示…,菩萨表示大乘佛法,声闻人是小乘佛法,就是那个佛世界说法,也有小乘也有大乘。恭敬围绕,这些大乘的菩萨,小乘的声闻对于佛都是恭敬围绕佛,佛为说法。

  「复见十方无数百千万亿诸佛般涅槃」,就是佛为众生说法,因缘就是这么多,结束了,所以佛就入涅槃了。是佛的化身入了涅槃,不是佛的法身。「复见无数百千万亿诸佛的七宝塔」,入涅槃以后,这佛弟子为佛造塔,供养佛的舍利。「见供养诸塔」,四众弟子供养佛的塔,「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见如是善梦,卧安觉安」,就是受持、读诵、正忆念般若波罗蜜的这个善男子,他就有这个好梦,能梦见佛三十二相,能梦见很多的大菩萨,很多的阿罗汉、佛围绕说法的这件事,这个好梦。「卧安觉安」:「卧安」,就是睡着觉了心里很安隐、做好梦;「觉」,不睡觉的时候心里也是安的,也是很安乐自在的。「诸天益其气力」,说这个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这个善男子善女人,「诸天益其气力」,诸天上的人,他们看见他身体不健康,给他…不是打针,但是自然的,就是诸天的甘露就入到他身体里面去,使令他的气力强壮起来。「自觉身体轻便」,怎么知道诸天的甘露入到你的身体里面?因为你感觉你的身体很轻便、很灵活,不那么笨重。「不大贪着饮食、衣服、卧具」,对于这个日常生活的这些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不是那么贪着,其心轻微,「于四供养,其心轻微」,这个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四种供养,他心的爱着心很轻。「譬如比丘坐禅」的时候,「从禅定起」,从禅定里出来以后,「心与定合」,这个从禅定起的时候,他曾经,刚才一分钟以前,他这个心和禅定相契合的时候,他这个分别心受到禅定的影响的时候,是「不贪着饮食,其心轻微」,那个贪着饮食的心也很轻微。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这是说个譬喻,说是受持、读诵、正忆念般若波罗蜜的,这位比丘、比丘尼,他是于四供养其心轻微,就像比丘坐禅的时候,从禅定起,他也是不贪着饮食,其心轻微。「何以故?」什么原因呢?

  「憍尸迦!诸天法应以诸味之精益其气力故」,这个诸天他也是受持、读诵、正忆念《般若波罗蜜经》的,他一看人间的这个欲界的人,哎呀!很能放弃欲,能够修学圣道,他很恭敬啊,自然是「法应」,就自然是,用他们诸天的甘露味的精、精要「益其气力」,就是健康你的身体,所以你的身体自然是没有病痛,身体健康了。所以若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的身体会健康,会好一点,有这个事情。

  「十方诸佛及天、龙、鬼神、阿修罗、干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这些善神、天神「亦益其气力」,他们也有特别微妙的那种营养,健康我们的身体,也会做这个事。所以我们若是学习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会有这样的功德;不要怕,哎呀,我身体不健康,我看医生也看不好,不要紧,你就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感觉这件事非常殊胜。

  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结劝」。

  如是,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今世如是功德,应当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说、正忆念,亦不离萨婆若心。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虽不能受持乃至正忆念,应当书持经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乃至旛盖。

  「如是,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今世如是功德」,你就现在能得到诸天的这样帮助我们,这样的功德。「应当受持般若波罗蜜」,你应该「亲近、读诵、说、正忆念」,常亲近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常读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常能演说、正忆念它的道理,第一义谛。「亦不离萨婆若心」,这个程度提高了。

  「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虽不能受持乃至正忆念,应当书持」,说我不能去受持、读诵、正忆念,但是我可以「书持经卷」,那么现在就是来流通,来印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是「书持经卷」了。「恭敬供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还「尊重赞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还是「华香、璎珞乃至旛盖」来供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也会有这些功德的。

  下面「明格量」,就是来对比它的功德的大小。先是第一科,第一科「举供养十方诸佛等格量供养经卷」。

  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说、正忆念,书写经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甚多,胜于供养十方诸佛及弟子众,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诸佛及弟子般涅槃后,起七宝塔,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

  「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说、正忆念,书写经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我们若这样子,肯这样努力的话,「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甚多」,他得到的这个功德是很多的,有多少呢?「胜于供养十方诸佛及弟子众,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这件事可是有点特别,我们对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能这样做的时候,能超过我们供养十方诸佛,及供养佛的弟子众,我们对佛的弟子恭敬、尊重、赞叹,我们又用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去供养。「诸佛及弟子般涅槃后」,我们又「起七宝塔,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超过这样的功德,这是什么道理啊?什么道理呢?

  我感觉我们人是有这件事,说是要有佛我去供养,我的功德很大;这大阿罗汉,我们若去供养去,我们的功德也很大,你现在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看你没什么了不起啊,你也平平常常的,我供养你有什么功德呢?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我们对于一般的人,这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们若能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功德是高过供养佛,这道理怎么讲呢?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对于佛供养的时候,当然佛是有道德的人,当然佛的境界是高过一切佛教徒,当然是这件事不能否认。但是我们的供养佛的时候,我们的执着心也很强,我们执着心很强,执着心很强的这个执着心就减损了你的功德,太执着就差一点。本来供养佛的功德是超过供养其他的人,但是你对于佛的执着太厉害呀,就打折扣了。

  若是,说这个人不是佛,他只是佛教徒而已,他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供养他,我们若受持、读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时候,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都是毕竟空的,我们这个对于人的执着、对于法的执着,这个执着心轻了,那么我们这样的去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我们的功德就提高了,所以功德广大。

  从这里看出来呢,境界的胜劣对于我们做功德是有关系,但是我们内心的执着、不执着,对于我们做事情的功德也有更严重的影响。我们心里若不执着,无所得的时候,做这个功德,功德是很大;有所执着的时候,功德就降低了,这个地方就是这个理由。所以我们若常能够…我们愿意做功德,这功德比任何的功德都大,就是你自己得圣道,这个功德是最大,得圣道就是无我,修无我观、修法空观,心里面不执着,这个功德大,这里就是这个意思。

  而我们现在的佛教徒呢,也是;哎呀!认为说出来,这样子做功德很大,那样子做功德很大,这样做起来功德很多人恭敬供养、很多人尊重赞叹,其实都是取着。若是我们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常学习无着,这功德是最殊胜的,是这么回事。而这个无着,就是要观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是毕竟空才可以;不然不行,不然你的功德,虽然也是有功德,但是功德不清净、功德小了。

  所以前面说是那个般若为尊导,所以赞叹般若波罗蜜,就是般若观一切法空的这个智慧很大。我们也会…听别人讲也好,自己读经论也好;说这件事功德大、这件事不得了,但是你要知道,你有所取着,那个地方就不清净,那个地方不是圣境,有所取着。如果你成就了,你感觉到很有成就,但是这个取着心还没去掉,还是凡夫境界,一定要灭掉这个取着心,才可以。

  我刚才说到一件事,但是我还没说,我现在可以在这里解释解释。就是修我空观和修法空观,这件事呢,就是最殊胜。什么叫做「我」?经论上它说出个道理来,譬如说是我们这个身体,我们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这五件事组合起来成为我们的生命,这生命里面的这个色受想行识。我们不是印度人,我们也没有去学习这印度的哲学,但是我们也有一种执着,就执着是我,执着有我,我们通常说色受想行识这个身体就是我。但是思惟了,经过内心的思惟、观察的时候,这个身体,这个地水火风,有的时候会多一点、有的时候会少一点。人有的时候小孩子的身体就是那么大,人长大了人就高一点,但是有的时候肥、有的时候瘦,所以这个地水火风的增减,这个不是我;肥了,那个不是我;这个瘦了也不是我,应该里面的明了心的受想行识是我,我们可能会想到这里。

  想到这里,但是我们佛教徒呢,如果是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读《瑜伽师地论》、读《大智度论》,读这些佛法的话,那就又另当别论。如果我们不学习佛法,我们可能有点问题,什么问题呢?受想行识是我,那么想,受想行识这个受,有苦受、有乐受、有不苦不乐受,也有变化。有变化的,昨天的事情,昨天我心情很快乐,今天忽然间苦恼了,但是他是无常的、变化的,变化没有了啊!我现在心里也不苦不乐,那么苦乐就没有了,有了变化;那个变化的苦乐是我吗?你可能也不承认。

  这个受、想,我心里面的思想,我昨天想这个高科技会发财,我就是想这个;我今天说,听人说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能得大功德,那我就不想这个高科技了,这个思想也会有变化,那个变化的思想是我吗?也不是。受、想、行,这个身行、口行、意行,也是有变化的,有变化都不是我。

  就是在里面有个不变化的、常住不变的,昨天也是这样子、今天也是这样子,尽未来际都不变化的,这个是我。我们有可能会这样思想,说这个是我。

  这样子,我们做一个结论呢,就是色受想行识,有变化的色受想行识,不是我;里面有个常住不变的,这是我;所以经上说:「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这是我,我们可能就会这样想。

  但是这印度的外道,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告诉我们,也是这样讲,印度的外道也这样讲;在我们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一个常住不变的,这是我。但是我们若不读这样的书,我们也不知道,印度的外道也是这样执着有我。

  释迦牟尼佛就是讲经,否认外道的我,我们是无我的,是无我,这样讲。但是这样讲呢,像是我们读《瑜伽师地论》才知道,读这个《大智度论》这时候,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在《阿含经》里也说到这些事。我不读这些经论,那你就不知道;不知道的时候,你就是执着有我。尤其是静坐的人,不静坐的人也想不到这里;静坐的人容易有这样的思想。你若是读…其中有些经论,我不要说名字,也就告诉我们:这是我。虽然说没有这么说,但你也很容易体会到,这是我。但是你若读这个《阿含经》的时候、读《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读《维摩诘所说经》、读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读这些经的时候,哦!这是印度的外道思想,你若不读就不知道,那么你就认为这是佛法,那么这样子,我们可能就会想到,哦!佛法一部分是这样,一部分是那样,究竟那一个是佛法呢?就会想到这些问题。想到这个问题,你怎么决定呢?我看你多数还是欢喜,这是我,一定是这样子。这样子,你说你得圣道了,那究竟是得圣道、是没得圣道呢?都会有问题啊!

  我们没有出现在佛在世的时候,没有听佛说法啊,是非常的遗憾!应该觉悟到这里啊。我们若是遇见佛了,当面可以请问这些问题;现在佛入灭度了,但是经律论还是在,但是一部分经论是这样,一部分经论,简直就是外道思想,那我们知道吗?完全不知道,完全不知道。

  但是你若是对于这一件事,譬如我们现在、我们今天这件事,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这个人他得了未到地定,应该是,未到地定姑且分三个部分:初、中、后,要在中、后的未到地定才能有这个境界,初开始的未到地定还不行,你到了这个境界,一入定的时候,你念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会出现,你可以请问弥勒菩萨,妙境说话不值得相信。但是你若入定的时候,就是见到弥勒菩萨、见到文殊菩萨、见到普贤菩萨,这时候可以请问这些圣者,那么你就会知道,这些菩萨,你也可以请问观世音菩萨,都可以,请问的时候…当然菩萨他会怎么回答你,这是要你自己去经验去,我不要讲。但是我可是也有这种感觉,你请问…我感觉,有问题请问弥勒菩萨,多数是回答你,他就很慷慨地直接了当告诉你这些事情。但是你若问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不出声,你看,这还是问题,还是有这个问题啊!

  但是你的禅定,你若得了未到地定,最好得到初禅,到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时候最好,在这个境界里面见佛菩萨,你自己有…当然这个和经论上学习还有关系,你也会想:我看见那个弥勒菩萨是真的吗?是不是幻想啊?或者鬼神同我捣乱吧?不是真实弥勒菩萨,你也可能会这样想,那就不能决定了。

  所以这个居士也就问我,是真实弥勒菩萨吗?他真是阿弥陀佛吗?就是问这个问题。那么我就…刚才也已经说过,我就回答,我说是我有两个回答:我现在第一个回答呢,第一个回答就是,用我们的习惯,我们说话如果不习惯的说话,那就是不行,因为不习惯的说话,我们有可能会接受、有可能会不接受。现在用习惯性的说话呢,我们会明白;因为你思想上习惯的说话,我们容易明白。我就说:是真实的,你现在看见的观世音菩萨,看见的弥勒菩萨是真实的;也可能相信我的话,也可能不相信,但是我这么说呢,他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真实的。若是不用我们思想习惯上的这种语言来说话,那就是不同了,不是这么讲话了。所以现在我们姑且,还是用我们习惯上的思想来评论这件事。

  就是,你若是在欲界定,你若静坐,但是你的程度是欲界定,那你看见的佛菩萨,那都靠不住的,不行。你若到未到地定的后部分,这时候看见的佛菩萨是真的,是真实的,不是鬼神来捣乱,也不是你自己的幻想。这我说是思想习惯的思想来说话,就是这么讲,这样讲。那这样子,你可以决疑,现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或者阿弥陀佛、或者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同我说话,这不是戏论的境界,可以决疑,这等于是出现在佛在世的时候,等于是这样境界。

  但是我们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我不欢喜静坐;你不欢喜静坐,你不能达到那个色界四禅的境界,那时候,你看见这些都靠不住的,都靠不住的,他说的话都不能相信的,不可以相信的呀!若是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呢,那可不是了;达到这个程度,等于是出现在佛世,那也可以见释迦牟尼佛的,你入定以后,你可以念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放大光明、高大身,不是普通的境界,那就能可以说话,可以问、可以请法,能决疑,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决疑,就没有这个问题了。那么我刚才这一段话,这一段话算是说完了。

  我再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不随顺思想上习惯的说法。你这时候在禅定里面,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里面,你见到的释迦佛、见到的弥勒菩萨,这是真的吗?不是的,都是如幻如化的,不是真实的。就是我们现在,我们现在没有入定,我们也没有定,我们现在也不可能入定,我看见的境界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如幻如化的,就像做梦一样啊!不是真实的。如果说:真实,那就是自己欺骗自己呀!当然我们没有学习佛法,没有明白到这里,也不知道这个事情啊,我们看见这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不符合我们原来的习惯,不符合。因为佛法是超越这些虚妄境界的,超越这虚妄分别之上的,我们没有到那个境界,我们是在一般的虚妄分别里面生活的。但是你若常常地静坐,常常修止观的时候,慢慢地、慢慢地就知道经论上说的是对的,这都是虚妄的、不真实。我看见这个人很美,实在不是的;我看见这个人很丑陋,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妄的。我们平常的人,就刚才那句话,看见什么都抓住,其实在说就是看见什么都执着是真实的,就是自己欺骗自己。你若能够修止观、修定、修慧,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就超越这个境界了。超越这个境界的时候,贪瞋痴没有了,因为你知道这都是假的,都是空无所有的。

  所以我们若是能够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能够这样子修学止观,我们能够慢慢地达到圣人的境界。达到圣人的境界的时候,我昨天说过,我现在再重说,我们人与人之间,不是凡夫境界,没有贪瞋痴的这些事情,心里面没有贪瞋痴,都是恭敬、尊重的境界,心里无分别住,没有这欺骗的这件事,人与人之间都是和合的,没有烦恼的事情。

  我们若不到那个境界,我们就是自己这个贪瞋痴活动的时候,看见什么境界都没有恭敬心,就是看见这个人是佛来这里,我们不知道,我们还照原来的虚妄分别心去看这件事,都没有恭敬心,都是互相都不合,都是苦恼境界。

  所以,我们若是能够对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对于《大智度论》有恭敬心,能够努力地学习,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我就讲到这里吧!

  ( 此品仅誊录出课程部分;以下问答部分缺。)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