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学研究:以戒为师
戒律学研究:以戒为师
佛法的修行要求每一位修行者能健康、快乐生活,对宗教具有良好的宗教情怀、宗教实践。佛法的修行是以戒、定、慧三学为总纲,也是指导的最高原则。
戒是行为规范的原则。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自然就会有情绪,宗教的实践者也不能例外。面对情绪的无常,我们可以以戒来平静心态。
戒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也是优良情绪所具的特征。在戒学中,包含止持与作持,止持即是不该作的不作,作持即是该作的应尽力去作,所以止持是对个人不良情绪的约束,而作持则是培养优良情绪的成文要求。从止持与作持出发,佛法的情绪管理即是改造不良情绪,培养优良的情绪。从戒条来说,都是对我们的不良情绪作出的约束,而四众弟子所受的戒不同,所以对情绪的管理程度也不一样。当遇到挫折、不幸,遇到令人不愉快和使人生气的事情时,持戒精严的人总是首先告诉自己不能犯戒,从而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忍受心中的痛苦和不快,不发表激动的言辞,不进行冲动的行为。这种自我控制自己的方式,在现代情绪管理学中也是非常提倡的。总之,戒是规范每一个人的情绪,是引导个人情绪趋向圆满的具体规则,戒行具足才可以成佛。
现在的社会犯罪率居高不下,总括起来不超出杀、盗、淫、妄、酒。而戒律作为行为规范的原则,正是强调人类自发地制止这些行为。不杀生是表示对生命不侵犯;不偷盗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是对他人的身体不侵犯;不妄语是对他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是对自己的灵智不侵犯,而不去伤害别人。不侵犯是什么意思?用现在的观念加以解释的话,就是“自由”的意思,也就是在不侵犯别人自由的情况之下,而享受到最大的自由。
佛陀住世时,有修行的制度——戒律。传到中国,后来就有丛林制度,到现在也有新的制度。佛教的戒律是一种集体的生活,修行也在集体中去锻炼。依戒律的观点,是共世间的。佛教的戒有什么特色?它是道德的感化和法律的制裁,两者统一起来。犯了错误,戒律中有种种处罚的规定,但不止于此,而是在充满道德精神感化之下,有一种法律制裁的限制。在这样的一个如法如律的团体里,谁也没有特权,也不是谁说了就算,事相上的平等,大家都有共同的信念,净善的行为,这就是佛教戒律的物质,而发生伟大的作用——正法久住。所以,佛陀将要人灭时,教导弟子们要以戒为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