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静思法语 只可伤心,不能灰心
证严法师:静思法语 只可伤心,不能灰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平常我对大家说要抢时间,分秒都要抢,不论是远行地的菩萨或是本地的菩萨,他们都很辛苦地付出,做得无怨无悔,因此每一分每一秒我都很感恩。刚才有一群到印尼义诊归来的菩萨,他们有很丰富的心得,听了很令人感动,这都是他们很辛苦付出的成果。
先拔苦,再说法
慈济的四大志业来自三十五年前,那时我已经笃定未来的人生方向,决定要在人间社会订定四条菩萨大道,这四条大路铺出来后,还要八通,所以我常常说四大志业、八大脚印。
初出家时,我的心愿一如每个出家人在戒师面前说的,要救助天下众生。尽管大家都立同样的愿,但我明白恒持剎那的重要,所以常常对大家说要把握当下,决不能错过因缘,有因缘时,我们要赶快把握住,用心去付出。
修行是修心养性,端正行为。我们要修好自己的心,当心面对境界,或心与境界结合时,凡夫的心总是浮动不安,于是产生混淆;心一混淆,人生的方向就容易偏差。所以,修行在于修我们的心,落实在生活中。
要如何让我们的心在面对外面境界时,不起心动念呢?就是要走入人群中磨练。人生的苦难,来自面对生活的问题。当一个人饿了、病了、冷了,若告诉他,暂时不要理会饿、不要理会病、不要理会冷,先听我说佛法;试想,对方能听得下去吗?绝对没有办法。虽然弘扬佛法是消除众生苦难的根本方法,但是要救度众生,必定要先安定他们的身心;众生需要什么,我们了解了,就赶快给予所需,先解除他们生活上的苦,等他们的生活安定了,再适时的给予说法。
三轮体空
我们帮助他人时,要体察自己的心是否以平常心在帮助人?若很在意自己的付出,也在意对方是否存有感恩心,这样就是没有修心。因为,我们虽然在行好事,但更要在做好事中修心,要付出无所求。这样够了吗?还不够,同时还要感恩。
付出无所求,心就能很平静,若同时还能感恩时,就是超越了,也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物量的相,已达修行最高境界的「三轮体空」了。这种超越,没有身历其境在境界中磨练是无法体悟的,最多只是看了经典后,以为自己「知道了」,等到遇到境界时,要把心平静下来,又会觉得没有道理,我做得这么多,为什么没有得到一分微笑或掌声等等回报。
所以,如何让心平静?就是要走入人群,在境界中磨练,磨到不会再想「为什么」,甚至已觉得「这没什么」,一切平淡如常,这就是反浊为清。我们的心源是一股清流,只因为在红尘中滚过,所以清源之水也成了混浊,如今在滚滚红尘中能回归清净的泉源、清净的心,才是真正的超越。
不居功
慈济人的确值得人尊敬,因为从没有一个人对我说过:「师父,我已经做了多少了,你知道吗?」没有一个人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从来没有,而且做了还不居功。
有一天,我在大爱台的画面上,看到三芝的一位老人,他以前是毒枭,后来生病了,由于无法自理,因此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我看到床上有大小便,连棉被也沾上了。这时,一位慈诚队员很快的拿起卫生纸去擦,擦完了,再把整条被单取下来洗,还有许多委员在一旁整
理内部,又帮他整修房子。我看得好感动!
那天晚上,我到台北,跟好几百位慈诚队在一起谈话时,谈起这个个案,就问:「是哪一组慈诚菩萨去做的?」可是没有人反应,我再问一次:「到底是什么人?今天三芝的慈诚队没有来吗?」我一面问,一面环视各角落,因为明明看到一位慈诚队员向旁边的人推了一下说:「不是你们去做的吗?」我看到了,就说:「谁去做的?请举手。」那位慈诚队员又小声的催促着:「你们去做的,怎么不举手?」这才看到旁边那位慈诚队员慢慢的举起手来。
多可爱啊!付出而不居功,这就是超越,能在这种环境下,化污秽为芬芳,若不是菩萨转心境,怎么能面对。慈济人真的已做到无我相、无众生相,也没有物量的形相了,实在很了不起,这一定要发心恒持,发一念心而能一门深入,才能达到这样的超越。
我们的发心只在一念,假如这个心念不能永恒的坚持下去,做一次就会吓到了。你们想,那位慈诚队员不就是恒持剎那吗?慈济人都是这样一门深入菩萨道,能六度万行,应世间千千万万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需要,在千变万化中永远坚持,没有离开菩萨道,甚至在往生后,还捐出大体,供医学院的学生做病理研究。
无言的老师
上星期,慈大医学系学生在庄严的大体老师追思感恩仪式中,有一位学生分享当他在上解剖课时,忽然间听到某一组的一位同学喊出:「大体老师在笑!」他说,当时很多同学听了都吓了一跳,心想:上解剖课,大体老师怎么会笑呢?
等到大家围近一看,都不约而同的说:「真的耶!大体老师在笑!」听到孩子们分享的这一段,我的心很笃定,也默默的点头,我相信「大体老师在笑」。
过了一会儿,有一位高雄的林医师,他是慈诚爸爸,也是委员、荣董,他的爸爸在那次也完成大体解剖了。他说:「我相信那位在笑的大体老师是我爸爸,因为爸爸生前很爱帮助人,现在他献身给孩子解剖,这些孩子学懂了,将来要救很多人,所以爸爸一定是欢喜得笑了。」
再过了一会儿,另一位慈诚菩萨也说:「我是去年授证的慈诚队员,太太是慈济委员,我相信那位在笑的大体老师,是我的太太。」
他说师姊往生之前的愿,就是最后要把身体捐给医学院的学生解剖,还交代先生,慈济这条路要帮她接下去走,如果有机会跟医学院的同学见面,要记得对同学说四个字,那就是「如同身受」,请学生们在她的身上画刀时,要轻轻的画。也就是从大体老师身上,不只是学会常识,还要学会「如同身受」,要视病如亲。
多感人!果真是菩萨在生时无尤无悔,全心投入四大志业──慈善、医疗、教育、文化,死后也活出了生命的品质。生命不一定要很长,在自然生、必然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活出生命的品质,实在是白活了。所以,生而为人应该要多用心。
不只要常识,更要智慧
有一位医院里的志工菩萨,提起有些病患家属的心态让人很伤心,觉得医师这么尽力的抢救生命,跟生命的死神拔河,为什么病人家属竟不知感恩?反而说一些不好听的话,而产生很复杂的医病纠纷呢?
是的,现在的社会确实是人心不平衡、很混乱,很需要净化人心,而净化人心要教育,我们应该要加强教育的品质。
教育,不是我们盖好一所学校,交给校长、老师教就好了。这样不够,我觉得现在的社会人心,随着恶世末法时,因众生垢重,使得众生的心有很多的烦恼,所以我们才要赶快做净化的工作,没有时间先做研究,要赶快「做就对了」。
因此,慈济护专建好以后,我认为老师能给学生的是常识,如能加上慈济委员给他们智慧,就更完美了,所以规画有懿德妈妈来照顾学生。因为,常识与智慧绝对不一样,常识是他们所要发挥的一种功能,用功能换生活所需,这就是为生活工作的人生。而为生活工作的人,一定会计较,计较工作环境,也计较工作待遇等等。
他们认为自己的功能比他人好,常识比他人多,为什么领的钱却没有比较多?自己的工作时间比他人多,为什么没有加班费?我们如果教育出这样的人才,对社会绝对没有帮助,我们要的是智慧、良能,不论是医师或护士,必定要提升他们的使命感,让大家一起用生命投入,抢救生命。
大林慈济医院启用后,有位医师曾分享说:「虽然这段时间非常辛苦,不过那种感觉好像用生命换生命一般,觉得很值得,因为我们用自己的一条生命,抢回无数人的生命,让我觉得很有价值。」听了让人觉得很感动。
本来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医病关系非常恶劣,但是那次听到这位医师分享「用生命换生命」的使命感后,看到大林慈济医院里的许多医师,都愿意投入自己的生命,用生命换生命,又让我把信心拉了回来。所以我们要赶快投入教育,除了教他们功能常识,也启发他们的智慧良能。
爱他们,但不要宠他们
我一向最担心现在的青少年问题,希望你们能将慈济精神用于日常生活中,将自己所看到、听到的,去辅导孩子。有时候你们自掏腰包到国外救灾,师父不只是要你们去救人,救人是很重要的目的之一,但最重要的意思,是要你们去那儿看那些悲惨的人生百态,体味人生的无助与苦难,回来后用那些真实的教材对孩子们授课,那是人生最真实的课程,也是最好的见证。
所以,我们的学校,不只需要校长爱的领导,不只需要老师用爱的教育,更需要有智慧的引导。期待你们爱他们,但不要宠他们,要教他们功能常识外,还要有智慧良能。智慧就是懂得善解及包容,懂得知足与感恩;良能就是付出无所求,付出后还要感恩。
就像无言的大体老师,他的身体可以发挥功能的时候,就尽量投入慈济工作,为人类、社会奉献,不能用时就很洒脱的奉献出来,他们比修行人还像修行人。最后,心无颠倒、意无贪恋的还要叮咛同修师兄,把慈济的棒子接下去,请师兄一定要跟医学院的孩子们说「如同身受」,这难道不是修行吗?
各位菩萨们,你们用爱付出,师父都知道,我们平时用爱和智慧面对孩子,当孩子的智慧被我们开启了,成长了他们的慧命,将来对社会、对人类就会是一大奉献。不要只给他们常识功能,而造就出只有一技之能、重视功利的医匠,那样我们就白费心血了。
只可伤心,不能灰心
希望大家为了社会,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要对孩子们多用心,要好好的用父母的爱、菩萨的智慧陪伴孩子们,我对你们很有信心。期待大家以后不管碰到什么事,或孩子不听话时,只可伤心,但绝对不要灰心,更要对我们的社会有信心。要心对境时不动乱,还要再超越。
千言万语,还是很感恩你们的付出,祝福你们福慧双修。阿弥陀佛!
(节录自二○○一年三月慈济大学慈诚懿德会上人开示语)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