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法语 教育要在大爱的环境中成长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8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法语 教育要在大爱的环境中成长

   要使社会文明高度发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还很落后,例如慈济目前正在进行救援中的柬埔寨,这个国家以前是一个很风光的王国,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现在变得很贫穷,因为长久的战乱,使他们的物质生活变得很缺乏,甚至有百分之七十多的人都没有受过教育,没有教育就不会进步,所以,他们真的需要教育,给予他们的社会一点希望。

  另外,衣索匹亚以前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后来因为和索马尼亚发生长期战争,使得社会落后、贫穷了。四年前,慈济帮助他们建设、医疗,还在当地训练了三百位医事人员,期待他们先把医疗做好,然后再一步一步的辅导,加强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台湾这几十年来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快速,人民很富有,大家生活丰衣足食,教育水准也提高许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不过,现在也有许多人,觉得我们的「教育」病了,社会上乱象百出,不知道将来会变成如何?其实,在人世间要生活得好,一定要先有「好的教育」,没有好的教育,社会就没有文明,更谈不上什么「生活品质」了。

  教育最重要的是启蒙

  教育最重要的是启蒙,我们要「用心」教育,在孩子还懵懵懂懂、未懂事以前,就要开始照顾好他们的心,好好的鼓励他们,启发他们的良能。近年来,有许多父母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根本的原因就是教育问题,他们担心孩子的学习压力太重,另一方面也对台湾的教育环境失去信心。我常常想,以台湾现在的条件,这么富有,又这么文明,我们的孩子一定要到外国留学吗?人家说风水轮流转,但愿有朝一日,是国外的人来我们这里留学。这不是不可能的,事在人为,只要我们把学校办得好,就能影响人家来我们这里留学!

  刚才我听到一群孩子的声音,探头一看,原来是屏东的尤老师,带着一群可爱、天真的孩子跟我打招呼,要跟我说再见,我就对他们摇摇手。这些孩子真有福,除了他们有福生在这个时代外,更有福的是,他们有一位肯用心、有爱心,用静思语教学的好老师,上好课、说好话、教好行为,这就是他们最有福的地方。这一群天真活泼、又乖、又听话的好学生,其中也有曾经翘家的孩子,但是,这个孩子,现在把<静思语>里的好话做到了,他变成一个懂事上进的好孩子。

  静思语改变了翘家的孩子

  他在国小四年级时,就是全校最调皮的学生,有的人还叫他「兄弟」,他常惹父母生气,又时常跟老师唱反调,不听规劝。有一次,老师打电话对他妈妈说:「你的孩子在学校很不乖、很不听话,上课时都在捣蛋。」他妈妈教训他说:「死囝子!你好胆就不要回来,回来我就把你打死。」他觉得老师很爱打小报告,就更讨厌老师了。

  有一次,他和另外二个同学,一块儿翘家坐火车到台北去流浪,幸好碰到一位好心的叔叔收留他们。叔叔问他们名字和家里的电话,要通知他们的家长,这个孩子竟然这么回答:「我的家人不重要,我最重要。」好心的叔叔说:「你家里的人会着急的。」他就更大声的说:「家里的人不重要,我最重要。」然后就跑去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他有点想家了,就请叔叔打电话和家里连络,他妈妈拿起话筒就对他说:「你这个死囝子,好胆就不要回来,回来你就知死了(闽南语)。」他回答说:「不回去就不回去。」真的很叛逆,妈妈就叫爸爸听电话,爸爸那天下午就来带他回家。上了五年级之后,经过尤老师教导他们<静思语>,他终于知道自己以前错了,也知道「做该做的是智慧,做不该做的是愚痴」,过去常常让妈妈生气是愚痴,自己不用功读书是没有智慧。他现在明白「给父母安心,才是最有福的孩子。」于是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里,如此已经一年了。现在,他的功课很好,没有九十分以下的,他在家还常常帮妈妈做家事,他真的很用心,做到了老师教的<静思语>。

  所以,教育孩子要用「爱」去投入,给孩子们一个大爱的环境,例如尤老师在路上看到学生,会用手跟他们的手拍一下,这表示师生好像朋友般的贴心。除了像朋友一样,跟他们玩在一起外,老师有时该扮演慈父(慈母)时,就要以慈父(慈母)的心来保护他们,该像老师时,则须保持老师的威严;不管是老师的身份,或慈父(慈母)、朋友的身份,老师都要兼具,这样孩子就不会不好教、不能教,而是很好教了。

  大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异常行为

  目前国内的教育,很令人担忧,但是孩子到国外去念书,是不是都很好呢?也不见得。最近,从国外回来参加慈济夏令营的孩子,有些形态令人看了惊诧不已。其中有一个男孩子头发留得很长,起初我不知道他是男孩子,因为他戴着耳环,而且两边各戴不同的款式,鼻子还有钻洞的孔,好奇怪!不过,来这里几天后,他变了,他把头发剪短,也把耳环拿下来了。

  那么,台湾的孩子会不会这样呢?也会哦!有一位也是来慈济参加青少年营的国中生,有一天在精舍上课,报告心得的时候,我看他站起来,要到前面去讲话,他的形态实在很吊儿郎当,站没有站相,走没有走相,摇摇摆摆的,当他拿着麦克风说话时,手插在裤袋里,那个样子真的很奇怪。我心里想:「这孩子的母亲每天要如何面对这个孩子?是不是天天伤心、天天心疼呢?」「老师又是怎么教的呢?」

  吃中饭时,我到了餐厅,学生们跟着一直进来,这个孩子刚好坐在我前面的一张圆桌子,他没有面对桌子端端正正的坐好,故意偏斜着坐,面对着旁边的孩子,而他戴耳环的这边,正好向着我,我想:这个孩子怎么也戴耳环啊?这时,刚好常住师父又拿了一小锅饭来给他们,当常住师父放下饭锅时,就对他说:「你要坐好,要坐好!」他才不情不愿的转动身子。

  坐在他侧面的孩子,暗示他看我这边,他回过头看到我,就吐了吐舌头,然后慢慢的把坐相自我调整一下,面对桌子,但是耳朵还是对着我,我一直看着他,这孩子吃一口饭就转头看我一下,看到我定定地看他,又吐舌头,赶快再吃饭,吃两口又转过头来看我,我还是看着他,眼睛都没有离开他,就这样他转头看我好几次。

  后来我吃饱了,要站起来以前,我对同桌的常住师父说:「你去对他说『把耳环拿下来』。」常住师父就靠近他,对他悄悄地说,他转过头来看我,我向他点点头,他自己就很乖的把耳环拿下来,常住师父把耳环拿给我,我对他打个手势表示我拿到了。

  隔天我到护专,看到他们在阶梯讲堂上课,我悄悄的从后面进去看他们,每个孩子都面向讲台听课,真巧!我又看到这个孩子了,他正好坐在边排,头转过来转过去,人家前面在上课他就是不专心,有一次头转过来时,刚好看到我,他赶快坐正。营队结束后,他们要回去了,有一位读护专的队辅姊姊来对我说:「师公,那位学员说,他发愿一定要改得很好,等改好之后,他要亲自来跟师公拿耳环回去做纪念。」我也很期待他真的回去会改好,但愿我再看到他时,他真的改好了。

  以身示教落实教育

  教育需要一个美善的大环境,为什么我不需要和那个孩子谈什么,只对他点点头,他就乖乖的把耳环拿下来?而且发愿要改得很好呢?这全都是慈济这个大环境的力量。当他来到这里以后,环境已经在告诉他要循规蹈矩,要依照礼节生活啊!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应该要落实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落实在道德礼义中。

  那么,要如何教孩子呢?就是要用妈妈的爱心来看待孩子,以己身做学生的榜样,因为老师是什么型,教出来的学生就会是什么型,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只要看看教出来的学生是什么样子,就知道了,这可以互为借镜来对照。能够用己身做示范去教育,这才是真的为我们的教育负起使命,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现在没有把教育做好,未来的社会就很令人担心了。

  要用心教育

  「老师们!要用心啊!」,未来的教育寄望于各位老师,所以,我们应该以志业的精神来从事教育,要甘愿做、欢喜受,大家互相勉励、互相支援,来教育普天下的孩子,让学生将来长大后,在社会上能发挥做人的良能。那么,未来的社会一定有希望,台湾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节录自八十五年证严法师对校长教师寻根开示语)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