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30~40)
傅味琴:<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30~40)
循身观(30)
(带修禅定前开示)⑨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4
◎ 傅味琴
执着身体的人,会使身心都不自在
提要:
■ 外道自称修行人,可是都不懂佛法
■ 执着身体的人,会使身心都不自在
■ 修禅定,外道有所求,佛教无所求
■ 自身力量为主,外在力量是帮助
■ 外在力量靠心摄取
■ 宇宙本无方位,自己的前方就是东方
外道自称修行人,可是都不懂佛法
十方如来说法都是一个样的,要断尽烦恼才能了生死,你无论到琉璃世界,极乐世界,不断烦恼能了生死吗?不断烦恼能证果成道吗?极乐世界也不会有一个烦恼阿罗汉,烦恼如来。有人说“只要一句样样不要”,那么一句能代表法吗?法都不要了能叫修行吗?不懂佛法的修行人,那是外道呀,外道自称修行人,可是他们都不懂佛法。八十年代气功风行一时,那些练气功的开口修练,闭口修练,佛法却不懂。那时候有位法师跟我讲,“昨天有人到我这儿来,开口修练,闭口修练,我问他,你是修皮鞋还是修沙发?”(众笑)
执着身体的人,会使身心都不自在
身执就是心念中执着于自己身体的利益。我们要照顾好自己身体,不等于念念都在为身体打算,像这样的人是不得自在的。有了身体已经不自在了,心里还去执着身体,不自在上再加个不自在,身心都不自在了。我们爱护身体的目的,并不是讨好这个身体而是利用这个身体,把身体养得娇滴滴的就成了修行的障碍。经书上说过,不管你怎样对身体好,但它却忘恩负义,从不听你的话。你不想它生病,它还是会生病。因为我们要修行,我们要度众生,修行和度众生都需要身体,所以要爱护好身体。比如说我们做工需要工具,你把工具爱护错了,不利用工具去做工,整天抱在怀里当娃娃,这不是有点神经病吗?
修禅定,外道有所求,佛教无所求
我们修循身观,是利用身体做观想而进入禅定,切不要有所求而去执着这个身体。佛教跟外道不同,外道有所求,而佛教无所求,这种道理《心经》说的最清楚。《心经》上说“无智亦无得。”想有所得你必有所求,一个佛弟子如果不学佛法,不深入经藏,自以为是,或者各种人写的书看得特别多,就很容易偏到外道那边去。我从前听法师讲过,外道跟佛教只有一板之隔,你如果不深入经藏,就很难辨别这个知见是正知正见还是邪知邪见。
“加持~为增加自身力量,在自身力量基础上而能获得、摄取外在力量的帮助。加即加上,持即摄持,然自身力量为内因,仍以内因为主,若自身由执着而起的障碍不排除,三宝虽有不可思议之力,则既难加亦难持。”
自身力量为主,外在力量是帮助
外在力量很多,遍虚空都是,但首先要有自身的力量。就讲一棵草吧,没有种子它怎么长得出来?有了自身的力量,还要获得外在力量的帮助,水份、阳光以及空气中的养份就是外在力量。对修行人来说,佛菩萨的力量就是外在力量,大众力量也是外在力量。整个宇宙的虚空里充满着空气、阳光、水份,以及我们不知道的能量。
外在力量靠心摄取
不修禅定的人对外界能量的摄取,主要是通过一个吃,摄取食物的能量,一个呼吸,摄取空气的能量,还有晒太阳,摄取阳光的能量。那么信佛修禅定的人呢,他就能够获取宇宙所有的能量。也许有人会奇怪,这些能量怎么进去的?可以从毛孔进去。谁在掌握它?是你的心在掌握它。
宇宙本无方位,自己的前方就是东方
举例说,我们修禅定时要观想面向东方,说实在宇宙没有方位的,所谓东方,是人间把太阳升起的方向称为东方,可是我们这儿太阳升起的方向,却是美国的西方。所以佛经里讲的东方,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东方,而是你的前方就是东方,比如说,我这么坐着,我的前面就是东方。你们朝着我坐,你们的前方恰恰与我相反,可也是你们的东方。各人坐的前方就叫东方。
循身观(31)
(带修禅定前开示)⑨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4
◎ 傅味琴
生起禅乐不要贪执要舍掉
提要:
■ 心向东方就能摄取东方的能量
■ 贪五欲就是心向魔道,即得魔加持
■ 三宝力量加得上去,你能拿得起来就叫加持
■ 自身障碍不排除,既难加亦难持
■ 观世音菩萨法身遍虚空,到处都会救苦救难
■ 菩萨在众生心里,谁心里有菩萨,谁就得加持
■ 生起禅乐,不要贪执要舍掉
心向东方就能摄取东方的能量
为什么要面向东方呢,因为东方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空气特别好,这个时候你能获取其中的能量,对身体大有好处。但是我坐的前方又不是东方,把它算成东方,这好像不好理解,因为佛教是讲心的力量,不论你朝哪个方向,你只要心想着东方,你就能够摄取东方的能量。
贪五欲就是心向魔道,即得魔加持
同样的道理,你心想着魔道,你就能得到魔的加持。什么叫魔道呢?你心朝向贪爱五欲,贪名贪利,这就是你心想着魔道,就会得魔加持。现在有些人想不通,为什么正派的,刻苦修行的人障碍较多,而搞不正之风的人,却很顺利,名也高,钱也多,这就是得魔加持。你喜欢名,魔就给你名,你喜欢利,魔就给你利,样样使你满足,你修行再也不能成就了。
三宝力量加得上去,你能拿得起来就叫加持
我们佛弟子修行,在摄取外在力量上,应该要求三宝的加持,“加即加上,持即摄持。” 这个力量加到你身上,在你心理上发生作用,你取得了,能够拿得起来,就叫加持。“然自身力量为内因,仍以内因为主。”外因是重要条件,内因为依据,所以以内因为主。
自身障碍不排除,既难加亦难持
“若自身由执着而起的障碍不排除。”为什么执着?因为他不懂佛法,佛法要学了才懂,不学就不懂,而人一生下来就有贪瞋痴,贪瞋痴不学就懂。结果贪了就想拿。拿了还不肯放。执着就是从贪里来,贪从我来,由执着自身而起障碍,因为他不懂佛法,起了障碍还不知道怎么去排除。那么,“三宝虽然有不可思议之力”,三宝加持力虽不可思议,然而你自身的障碍没有排除。“则既难加亦难持。”因为你满身肮脏,干净的东西也加不进去,就算加进去了,你烦恼这么重,你也拿不起。很多进佛门的人,前辈子有善根,信仰心很好,但由于受到歪风邪气的污染,并没有得到三宝加持,恰恰相反,得到邪道魔道的加持力却很厉害,又不懂佛法的人还以为这就是灵,信心增强了,这样就对魔道、邪道信心增强了。
观世音菩萨法身遍虚空,到处都会救苦救难
常听到:“某某庙的观世音菩萨真灵啊!”大家一听都到那边去求观世音菩萨,即使有人求了也没有什么,但也有灵的人啊,懂佛法的人就好笑: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难道唯有这个小庙里观世音菩萨灵,难道这个小庙跟观世音菩萨有亲戚关系?这全是不懂佛法的人搞出来的,无论什么庙,包括你家里小佛堂的观世音菩萨,全灵的,他的法身遍虚空。
菩萨在众生心里,谁心里有菩萨,谁就得加持
有人把我看错了,我假如对某一个学生关心一点,帮助启发一下,他高兴了,就认为:“傅老师对我特别好,跟我特别有缘。”当我再去关心其他学生时,他又看错了,“傅老师不对我好啦,对他好啦。”(众笑)只有了解傅老师的人才会说一句公道话:“傅老师对每个学生都是大慈大悲。”连我都要学习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难道观世音菩萨会这么小气,有的地方灵,有的地方不灵。观世音菩萨在哪里?在你心里呀!谁心里有观世音菩萨,谁就会得加持。
身乐触~身虽使人受种种苦,然亦能得种种乐,所谓定乐即身子所起的乐触也。”
生起禅乐,不要贪执要舍掉
底下讲身乐触,身体虽然使人受种种苦,然而也能够得到种种快乐。拿我们今天修禅定来说,这种快乐就是定乐,包括身体所起的乐触。喜是指心来说,心里欢喜,乐是指身体来说,身体有种使你极其快乐的感触,这就是乐触。修禅定就会发生这种乐触,但是佛告诉我们,不能贪,要舍掉。
循身观(32)
(带修禅定前开示)⑨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4
◎ 傅味琴
由事定而心定,故安静乐住
提要:
■ 外道以身触为目标,所以提不高
■ 烦恼要先离后断,定力浅者,烦恼仍会经常浮动
■ 两三年禅定下来,能生定境的喜触
■ 有人喜乐来得快,可还没有稳定
■ 修了多年禅定的同学,一上坐,手脚就发暧
■ 由事定而心定,故安静乐住
■ 安静乐住,就是稳住在安静的快乐里
外道以身触为目标,所以提不高
外道以身触为目标,所以提不高。外道修世间禅,也会发暖,古印度的外道怎么样我不知道,我碰到过如今练气功的。气功也是外道,经常露一点点本事给人看,“我给你发功啊,你有没有感觉?再给你厉害点”,我是没有什么感觉,可是我有的学生倒有一点感觉。我的学生说:“跟老师为我们做加持施放的能量完全不一样,老师施放的能量我们感受是柔和的,温暧的,往体内渗透时极为舒适的,他放的外气是冷的,硬的,也不能往里渗透。”所以外道到身为止,佛教要到心,你对三宝起信心,心里欢喜,这就发暖了。能海上师说:“对三宝起信心,这就叫暖位。”
得现世乐行名禅~能海上师说:“由舍离断除之力,有二、三年或不定时间,即生出定境喜触,由事定而心定,故安静乐住,必由依戒离盖而生,若不依此次第、偏重现法乐住,同外道法强令起触后必生病,无法可治。由戒生定者,安稳无弊,如水有堤则不横流,否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得乐后比常人烦恼更盛,犯戒者甚多。古来聪明人多中此病,故烦恼未断,戒不严密,纵将得定,护法神亦遮止也。”
烦恼要先离后断,定力浅者,烦恼仍会经常浮动
“得现世乐行名禅”,“由舍离断除之力。”这在以前讲过,首先要修舍离,要能离得开,放得下,但这还不是根本的,根本的是要断除,要断除烦恼的根,就要靠禅定的力量。由断烦恼的力量,则知定力深和浅。定力越深,断烦恼断得越好,定力浅呢?烦恼经常会浮动。
两三年禅定下来,能生定境的喜触
“有两、三年或不定时间,即生出定境喜触。”要花两三年的功夫,但也不是固定的,有的来得很快,有的来得慢,一般两三年的禅定下来,就能够产生定境的喜触。
有人喜乐来得快,可还没有稳定
你们在这儿学禅定,两三天就有种舒适感,心里欢喜啊,身上起乐触,能发暖啊!这也不能说我教的禅定特别殊胜,只能说这是你们偶然地得到一下,还没有稳定呢。
修了多年禅定的同学,一上坐,手脚就发暧
有人修禅定,开始很欢喜,后来怄气了:“我这两天咋搞的?非但没有舒适感,而且腿子特别疼”,或者“我这两天怎么不发暖啦?”这是你功夫不到家,还不够稳定啊。而且你还没有入定呀,要真正从定境里出生的喜触,那才能把握得住,偶然出来的,它会来也会跑。你们修了很多年的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只要一坐上去,盘起腿,还没有开始修禅定,两只手两只腿子就会暖。
由事定而心定,故安静乐住
“由事定而心定,故安静乐住”,事定心定两个都要。要做到事定,不管做什么事情,头脑里首先要考虑好,不要莽撞,也不要看情况搞到哪里再说,这样心不容易定下来!会有时返工,有时再补充,这几年你们干事情都是这样的。也使我受了你们不少的苦。
安静乐住,就是稳住在安静的快乐里
干每件事情都要以科学的态度,比如盖房子吧,头脑里首先要构思一下,然后再画图,再照图样去做。干事情你首先要想好,怎么个步骤,怎么个条理,怎么个原则,会出现什么情况,怎么临时变化,那么你干起事情来胸有成竹。可不要胸中只有奶油巧克力(众笑),一天到晚满胸怀的贪瞋痴,你能干得了什么大事情啊?事定心定,所以能够得到安静乐住,住就是稳住了,住在这种快乐里边。
循身观(33)
(带修禅定前开示)⑨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4
◎ 傅味琴
修禅定要持戒、离五盖,要有步骤修
提要:
■ 修禅定要持戒,要远离贪、瞋、昏沉、掉举、疑五种烦恼
■ 禅定要有步骤,没有次第就没有顿悟
■ 抓来一个法就修,但求舒服快乐,等同外道法
■ 佛教禅定,不出偏差,外道强令起触,后必生病
■ “心包太空”不是心脏包太空
■ 外道练气功出偏差,医生都难以解决
修禅定要持戒,要远离贪、瞋、昏沉、掉举、疑五种烦恼
“必由依戒离盖而生”,要修好定就要持戒,还要离开五盖,哪五盖啊?修禅定的人不要贪也不要动瞋恨心,要离开昏沉、掉举,昏沉就是还没有打瞌睡快要打瞌睡了,掉举是心里想东想西。再加一个疑,修禅定要离开贪、瞋、昏沉、掉举、疑这五盖,这在舍利弗的《禅定品》里讲得非常详细。
禅定要有步骤,没有次第就没有顿悟
“若不依此次第偏重现法乐住,同外道法”,能海上师讲得很明白,很严肃:如果禅定不照步骤去修,强令起触同外道法。我们修的禅定是次第禅,本身就有步骤。一心禅说是顿悟,顿悟也是渐悟来的,没有渐悟就没有顿悟,所谓顿悟是快速度的渐悟,仍没有离开渐悟。有些人很傲慢,学了一点禅宗一心禅就取笑学次第禅的人:你们是渐修,我是顿悟。其实他是一悟也不悟。如果他悟了,就会知道渐悟顿悟没有矛盾,就不会说这个话,一心禅也好,次第禅也好,都是如来亲口所讲,你能贬低次第禅吗?真正懂佛法的人懂得没有次第就没有圆顿,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讲。
抓来一个法就修,但求舒服快乐,等同外道法
如果不依此次第而偏重于现法乐住等同外道,因为没有次第,没有基础,只是抓来一个法就修,但求舒服快乐,就认为我这个法对头,就照现在这个法修下去,住在舒服里,外道就是这么搞的,所以等同外道法。
佛教禅定,不出偏差,外道强令起触,后必生病
“强令起触,后必生病”,这个强就是勉强,外道就是这么勉强用功,硬是给他搞出来了,到后来必定会生病。修外道的人,最普遍的就是气功,出偏差的多得不得了,害人也不知道害了多少。我开禅定班十多年,没有开禅定班前我也在教禅定,从未听说有人修禅定出偏差的,因为我教的禅定是如来的方法,如来还会有什么差错呢?除非你不照这个方法修,或者自作主张地这么改,那么改,那就不对了。那出了毛病你可要讲讲清楚,不是修禅定修出毛病的,是你自己搞的一套出的问题。所以你们学禅定的同学千万不要自作主张把学到的观随便改变,否则后患无穷,人家还会对禅定发生误会,慢慢就对释迦佛讲的禅定不起信心了,这个因果可大了!
“心包太空”不是心脏包太空
从前我在上海禅定班上完课,常有同学送我到车站,那一天有个同学路上问我:“老师,我这两天心口好像有点疼”。我说:“你修啥呀?”“我听老师讲课的时候说‘心包太空’,所以我就修‘心包太空’。”我说:“你怎么个心包太空?”“我以这颗心去包太空。”我说“你赶快停止,别乱修,你以这颗心去包太空,心脏不要破裂了?”(众笑)我从来也没有教过一个心包太空观,只是从理论上解说了一下。后来我跟他说:“‘心包太空’说的心,并不是心脏的心,而是指你心里的想像”。他说:“噢,原来这样。”因为他从前学气功受影响很深,所以乱搞。
外道练气功出偏差,医生都难以解决
“无法可治”,你出了偏差就没有办法治了,练气功出偏差的,医生都难以解决,医生只能治你病,譬如说有的出偏差,有幻视幻听,这是病,那么医生可以把你治好。有人出偏差,竟感觉身体被气隔成两段了,难受得苦恼,怎么吃药也吃不好,医生就没办法了。
循身观(34)
(带修禅定前开示)⑨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4
◎ 傅味琴
修苦行而未从断烦恼下手,烦恼更盛
提要:
■ “由戒生定者,安稳无弊”
■ 外道路线错误“得乐后比常人烦恼更盛”
■ 有外道知见的人,多有自以为我不笨的病
■ 烦恼未断,戒不严密,纵将得定,护法神亦遮止也
■ 修行用力太猛往往会引起过去世业识种子发作
■ 有人修苦行而未从断烦恼下手,六十岁还还俗
“由戒生定者,安稳无弊”
“由戒生定者安稳无弊”。因为戒定慧是佛法,圆满无有漏洞,“如水有堤而不横流”,他不会往邪的方面流,堤就起到把你保护起来的作用。你持戒,戒就保护你;你犯戒,这个堤就破掉了。你听老师话,老师话会把你保护起来;你不听老师话,这个保护就给你摧垮了。“否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果你路线不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没关系,这是必然现象,前进路上总会发生一点障碍,所以有一句话,“魔高一丈,道高十丈”。你路线错了呢?还有句话,“道高一丈,魔高十丈”,因为路线错误了嘛。
外道路线错误“得乐后比常人烦恼更盛”
“得乐后比常人烦恼更盛”,这就是路线错误!不明白修禅定是为了断烦恼,只知道修禅定是练功,得到了快乐,更加认为自己是对的,你好意相劝,他还蔑视你:你还不如我呢,我得到了,你还没有得到呢。
有外道知见的人,多有自以为我不笨的病
所以度外道,也包括有外道知见的人,很难度,尤其是他得到了一点好处了,更难度,他根本不听你的,结果烦恼更加厉害,犯戒很多啊。“古来聪明人多中此病”,有文化,看书多的人,自以为我不笨,我也聪明,从古以来这些人很多都有这种病。
烦恼未断,戒不严密,纵将得定,护法神亦遮止也
“故烦恼未断,戒不严密,纵将得定,护法神亦遮止也”。烦恼没有断的时候,戒又不严格地遵守,即使你修到快要得定了,护法神也会把你挡住,不让你得定。因为不把你挡住,你一得定,知见更错,路线更错,你出了神通尽去害人啦。
能海上师说:“修一点行,烦恼来得更猛,俗称业识种子发。如上海人年九十余、六十余岁方还俗,皆由从前修行唯在功德苦行上着力,未从断烦恼下手。”
修行用力太猛往往会引起过去世业识种子发作
“修一点行,烦恼来得更猛,俗称业识种子发”。这种事情人人都有,稍微用功一点,结果适得其反,烦恼反而更厉害了,这是过去世在八识田里的种子发作了,应该是一点点来,慢慢来,不要一下子用功太猛。
有人修苦行而未从断烦恼下手,六十岁还还俗
“如上海人年九十余”,有一个上海人,年纪已经九十岁多了,“六十余岁方还俗。皆由从前修行唯在功德苦行上着力,未从断烦恼下手”。原因就是从前他在修行路上只在做功德修苦行上用功,不知道从断烦恼下手。我们常看到,有些做功德的人很傲慢,有钱的人比富,打水陆,哪个出钱最多哪个做头,你出两万,我三万。还有不懂佛法的人修苦行,头也不剃,指甲又长,却不知道断烦恼,这种人也常傲慢的。能海上师举的这个人,我在上海见过,非但六十岁还俗,还生了三个儿子(众笑),他脱开衣服给我们看过他锁骨边有个洞,他从前在西藏闭关,用金子打的链条锁起来。你闭关修苦行很好,出关后就得看你烦恼断了多少,可别像他那样,修了苦行又还俗,还生了三个儿子(众笑)。现在休息一会,等会修禅定。
循身观(35)
(带修禅定前开示)⑩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4
◎ 傅味琴
修行人起烦恼是业识种子遇缘而发
提要:
■ 修行人起烦恼是业识种子遇缘而发
■ 过午不食是中道,亦非苦行
■ 苦不苦应以健康为标准,不能以贪心为标准
■ 不想证阿罗汉果,大都不吃“罗汉菜”了
■ 修福为培福,修功德为了断烦恼,并非为了扬名贪恭敬
■ 把脏说成修苦行,剃头却拖了点头发说是"修头陀",胡闹不胡闹
■ 不是“唯有我对”,是唯有佛对
修行人起烦恼是业识种子遇缘而发
上午讲到修行人往往修一点行,结果烦恼更加厉害,所以要明白佛法的道理,明白因果的道理,不明白就会怀疑就会退心。这是由于业识的种子遇到了环境就要发出来,好比病人到了春天就会犯老毛病,这是因为病没有完全好。刚刚修行的时候,由于欢喜心,烦恼容易下去。可是经过一段时间,欢喜心慢慢减退,过去世烦恼的种子遇到缘,它就发芽了,所以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并不是你对修行没有缘份,修行对你没作用。能海上师举过一个曾闭关修苦行,六十余岁方还俗的出家人的例子,就是由于从前修行唯在功德苦行上着力,未从断烦恼下手,所以修行必须要断烦恼,这一点要反复跟大家讲。
过午不食是中道,亦非苦行
佛教讲要修功德、要培福、要修苦行。佛当年在雪山洞里六年苦行,每天吃一麻一麦,这样的苦行我们是受不了的。今天我们遵照佛的规定比丘过午不食,这比起享受来也算苦些,但对真正的苦行来说并不苦,应该说是中道,也不享受也不太苦。
苦不苦应以健康为标准,不能以贪心为标准
今天我们的生活苦不苦也该有个标准。假如你身体越来越虚弱,甚至生病了,那生活就得要改善一下。你身体很好,还在胖起来,却说太苦了,太苦了你怎么会胖起来?所以人不能以自己的贪心,自己要求的水平来说苦与不苦。我的观点是根据身体来衡量。
不想证阿罗汉果,大都不吃“罗汉菜”了
佛教是讲苦行的,但是为了使身体好,有必要改善的还是要改善,但不能享受。我年轻时候丛林里都吃罗汉菜,但是现在很少有地方吃罗汉菜了。现在人可能是不大喜欢证阿罗汉果,所以不吃罗汉菜,而吃圆桌面,圆什么?圆满享受。佛说“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那不是地狱的根吗?我是照佛的话来讲。可能有很多人听了会生气,因为他们圆桌面上经常有素鸡、素鸭、还有素鱼、素排骨,这就离不开一个贪心。
修福为培福,修功德为断烦恼,并非为了扬名贪恭敬
修行人应该要培福,不培福没有福气,应该要勤修一切善根,要修功德,戒定慧的功德,断智悲的功德都要修起来。
修苦行、做功德都是为了断烦恼。例如修布施功德是为了断自己的贪欲烦恼。如果做功德是为了扬名,为了让别人恭敬,那就错了。有人做了一些供养,也不知要讲多少年。以前上海有个居士,多次向我谈起:“某年,我供养天台山两百块银元。”说了又说。所以说世间上人不为利就为名,修行不从断烦恼下手,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把脏说成修苦行,剃头却拖了点头发说是修头陀,胡闹不胡闹
还有修苦行的,也不懂怎么修苦行,有的不洗澡,不剪指甲,不剃发。从前有个出家人到能海上师那里去听法,能海上师问他:“你出家了头上为什么还拖了一点头发?”他回答说:“我修头陀,所以头上要拖一点头发。”(众笑)你看胡闹不胡闹?
不是“唯有我对”,是唯有佛对
佛教传到中国来,种种误解不能不提,你不提,大家都跟着学,一代传一代,何年何月才能改过来?由于我常指出佛门里的人有些地方搞错,难免有些人生我气:“难道唯有你说得对?”不是唯有我对,是唯有佛对,我说的对也是照佛说的呀。
循身观(36)
(带修禅定前开示)⑩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4
◎ 傅味琴
不管法多高,不断烦恼,这个法与你没关系
提要:
■ 不管法多高,不断烦恼,这个法与你没关系
■ 对身子要舍掉执着,也要依靠身子修行
■ 趋乐避苦者皆起源于身见
■ 身见去即得初果
■ 不可破坏根支,毁身不等于不执身
■ 佛没有叫出家人烫香洞,是中国人搞出来的
■ 烦恼去掉了,身执也去掉了
■ 身高身矮、皮肤黑白都是众生,一律平等
不管法多高,不断烦恼,这个法与你没关系
不是培福不好,也不是修苦行不好,是不断烦恼不好。在修行中不断烦恼,修什么法门都不会圆满。现在人都喜欢谈高,不管你得到的法多高,修的法多高,你不断烦恼,这个法跟你没关系。即使得到了一些感应,可你还是一个烦恼众生。
对身子要舍掉执着,也要依靠身子修行
“身应舍应依”,这是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身子,应该舍也应该依靠。应舍是对身子不要执着,应依是要依靠身子修行,要爱护好身子,这才是正确的观点。
能海上师说:“所谓身见者,如说此是补药,则趋之恐后,说此是砒霜镪水,则避之恐不及,一切趋乐避苦,皆唯身见之命是听。身见去,即得初果”
乐避苦者皆起源于身见
身见是众生执着于身的知见。举例说,这是补药,大家争先恐后去买,唯恐跑得慢卖光了。这是砒霜,镪水,消镪水一碰到,皮肉都会烂掉,一听到这种可怕的东西连忙避开。众生“一切趋乐避苦”,在生活中追求的是快乐,避免的是苦,为什么要这样?很多是恐怕有伤身体。譬如有人懒惰,劳动时拈轻怕重,说自己身体不好,但是不见得连这种劳动都负担不了啊。这种思想从心理上来讲是懒惰,实际上还是起源于身执,总是想:我这个身子是碰不得的。
身见去即得初果
“身见去,即得初果”,对身子的执着心去不了,很难证初果。爱护身体是不错的,你贪爱身体,执着身体,就变了身执了,要身见去掉才能证初果。
不可破坏根支,毁身不等于不执身
但是另一方面有些修行人不爱护身体,不怕危险,这样做是不是对身没有执着?我可不敢说,至少如来主张不要破坏自己的身体,释迦佛也没有烧掉过一只手指砍掉过一个手臂,而且规定根支不全不能出家。佛是大慈大悲,佛菩萨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子,你受苦他会掉眼泪,哪会叫你烧指断臂?佛不管成佛前成佛后,根支全是圆满的。
佛没有叫出家人烫香洞,是中国人搞出来的
从前出家了头上烫香洞,听说戒律不许可的。我看过一篇文章,描写古时候烫香洞的人,当时认为诚心决定不痛,问他,“痛不痛?”“不痛不痛”(众笑),其实脸色苍白,快要晕倒了,(众笑)看了这篇文章吓得我不敢出家了,(众笑)因为我怕烫香洞。佛教里没有烫香洞这一套,是中国人搞出来的。我想,如果把真正的佛教精神弘扬出来,人们对佛教会更加尊重。
烦恼去掉了,身执也去掉了
佛教讲断烦恼,烦恼在你身上转变了,去掉了,你的身执也去掉了,因为身执本身就是烦恼嘛。
身高身矮、皮肤黑白都是众生,一律平等
举个普通的例子,有些人长得太高了,但却有自卑心,因为得了这种巨人症给人家看了难受啊。(众笑)有的人长得太矮了,也自卑,我比不上人家高啊。还有比皮肤,我白你黑。我看这就叫身执。身高身矮,皮白皮黑,都是众生,一律平等,(众笑)你管他干什么呢?
循身观(37)
(带修禅定前开示)⑩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4
◎ 傅味琴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提要:
■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 佛利用众生身见叫弟子依身起修,能知身和合不净,故不可爱
■ 把身子作无谓牺牲,并非真舍身执,自杀会下地狱
■ 外道修身执身以为殊胜
■ 世人得长寿也苦,发菩提心得长寿,可多度众生
■ 外道因执着而不得出离
■ 死了舍不得离开自己身子,就成“守尸鬼”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说,“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心跟身一体的,什么使你进入色声香味触法?还不是心跟身。你对好看的发生了爱好,哪怕起了一点贪心,这件衣服越看越喜欢,心就进去了,就一定要买回来,买回来穿在哪里呀?穿在身上,贪舒服漂亮!心又进去了。听到一句好话,想想也会高兴;听到一些坏话,明天后天仍会怄气,又是谁进去啊?就是一个我,我的身我的心。怎么修初果?照《金刚经》说,要修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能海上师说:“佛利用众生身见,教弟子依身起修,外道执此为最胜,便不得出离。”
佛利用众生身见叫弟子依身起修,能知身和合不净,故不可爱
众生对身子的执着习气很重,佛就利用你对身子的挂碍和关心,教我们从身起修。所以佛教我们从循身观开始,目的让我们明白,身体是因缘和合的,什么肺、胃、心、大肠、小肠,慢慢教你修不净观,观体内种种不净,全是肮脏,再教你修死观,尸体腐烂的不净,这样修起来你对身子才不会贪爱。
把身子作无谓牺牲,并非真舍身执,自杀会下地狱
对身子不执着并不是叫你去做无谓的牺牲,舍身跳崖也不能证明你没有身执了。以前听说峨眉山来了一对旅游的青年,走到最高的地方,手拉手喊“一二三”,跳下去了。(众笑)释迦佛往世行菩萨道时有以身饲虎的事迹,你今天可没有真正行菩萨道的能力,也并非为众生而舍身,往往是由于悲观失望、消极厌世,想自杀,这不是修行的办法呀!佛弟子自杀要下地狱的,佛是教我们利用身子,引导你怎样修对治身见的法,我们今天修循身观就是一个利用,是依身起修。
外道修身执身以为殊胜
外道把修身体执为最殊胜,要修到长生不老,要修到肉身飞天。古时候道教,有修羽化的,死的时候腾空到半空里自动爆炸,一只鸟也是这样,死的时候羽毛就飘下来,记载上称羽化。那是外道修法,至于说有的骑了白鹤到南天门去了,那只是在小说里看到,小说都是虚构的。
世人得长寿也苦,发菩提心得长寿,可多度众生
求长生不老,也要看你什么水平,许多人往往越长寿越苦。有的人年纪太老了,天天想死,可是死不掉,死也不容易啊。心里也烦恼,儿子死了,孙子也死了,自己老不死,想见儿子见不到,孙子也见不到,我活着还干嘛?这样活得长寿可不快乐,但是如果你发了菩提心呢?多活一年能够多度一年众生,性质两样,目的两样。
外道因执着而不得出离
“外道执着身体为殊胜,但不得出离”。外道在佛门里偷了一些东西,有人就说:“他在教气功时也说不要执着。”可是他怎么教的?“两手臂伸直,开始扳动第二只手指,注意了噢,有感觉吗?得气了吗?”说不要执着,教的却要你努力执着。真像佛经里的比喻,贼偷了国王的衣服被抓住了,国王问他,他说“这衣服是我祖父传给我的。”“既然是你祖上传下来的,你一定会穿。”结果他把裤子当褂子,鞋子当帽子。只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才相信外道也懂佛法,就盲目地跟从。外道如此执着,所以不得出离。
死了舍不得离开自己身子, 就成“守尸鬼”
一个人太爱自己的身体,死的时候还年轻,尸体还挺漂亮,结果死了还舍不得离开自己的身体,就成了“守尸鬼”。
循身观(38)
(带修禅定前开示)⑩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4
◎ 傅味琴
初修得现法乐住的快乐,还得从身生起
提要:
■ 要思维贪爱身子的过患,转变身见
■ 初修得现法乐住的快乐还得从身生起
■ 不依此身,喜乐不起,定道难入
■ “不问、盖障、贪味禅”是修禅定的障碍
■ 佛弟子不修禅定,徒弟无所问,师亦无所可答
■ 执着境界,而入魔,喜欢讲,定境易消失
■ 境界不可宣扬,好与不好只能问师
■ 修禅定必须排除五盖二障
能海上师说:“对治身见之时,身执应捨,生现法乐住时,身是所依也。”
要思维贪爱身子的过患,转变身见
要去掉身执,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要经常思惟贪爱身子的过患转变身见,所以对治身见的时候,身执应该舍掉。
初修得现法乐住的快乐还得从身生起
“生现法乐住时,身是所依也。”什么叫作现法乐住?例如你修循身观时非常快乐,心很安定,喜欢在循身观里安住,就叫现法乐住。同样,你修数息观修得快乐,心安住在修数息观,也叫现法乐住。所以佛说产生现法乐住的快乐还是要从身上出来,所以初修的人为了得现法乐住,要利用身体,要依靠身体,可不能贪着身体。
能海上师说:“初修不依此身,喜乐不起,定道难入。”
不依此身,喜乐不起,定道难入
初修的人不依靠自己的身体修,你怎么得到喜乐?说:“我很想得到禅定的喜乐,我实在没空修,你代我修吧,你修了我身上也会得到喜乐。”这不是笑话吗?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修禅的苦乐怎么能转移呢?自身喜乐不起,就难得定。
不可贪禅味~贪禅味而不出定,犯菩萨戒。“不问、盖障、贪味禅”障禅定。
“不问、盖障、贪味禅”是修禅定的障碍
菩萨戒又称三聚净戒,包括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在摄善法戒里有一条障禅定的戒,“不问、盖障、贪味禅”,这三种对修禅定会产生障碍,给它障住了,禅定的境界就无法提高。
佛弟子不修禅定,徒弟无所问,师亦无法可答
“不问”,不明白也不向善知识请教,自搞一套。现在末法时期,佛弟子大都不修禅定了,当徒弟的没什么好问,当师父的也没什么回答。就是问了,师父也不好回答,这叫培养徒弟吗?这样下去佛教越来越没有修行的气氛了,全搞形式,能断烦恼吗?
执着境界,而入魔,喜欢讲,定境易消失
在禅定中出现了什么境界也要常作请问。好境界不要执着,不要欢喜得像发疯那样,逢人便说,欢喜过度要入欢喜魔;恐怖的境界也都是虚妄不实,你害怕了要入恐怖魔,所以应该要多请善知识开示。不懂修行的人常认为把得到的境界讲给别人听,是鼓励别人,是度众生,可是一讲,下一次就没了。从法义上讲,你这么喜欢讲也是执着,一执着定的境界就来不了了。
境界不可宣扬,好与不好只能问师
说既不能讲又不能不问,这如何统一起来?要问,不要宣扬,问谁?问我。有一年我跟清定上师讲我当天修定怎么样怎么样,他两只眼睛瞪着我问:“你跟谁讲过没有?”我倒一吓,这么严重啊?我说只跟一个人讲了,“以后谁也不能讲,你跟我讲!”(众笑)所以我学会了,我也跟你们说:“谁也不准讲,只能跟我讲。”禅定中的境界不要胡乱地去猜想,往往你们想的都不对。要远离恐怖颠倒,就不要自己去想一套,所以要问,学问学问,你只学不问,就不叫学问了。
修禅定必须排除五盖二障
“盖障”,盖是五盖,障是烦恼障所知障,修禅定要去五盖:贪、瞋、昏沉、掉悔、疑,这五种状态必须要排除。
循身观(39)
(带修禅定前开示)⑩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4
◎ 傅味琴
七众弟子之身是“依戒离世间垢”之身,
是“趣入涅槃圣道之身也”
提要:
■ 初修怕腿疼,久修贪舒服,不想出定
■ 贪执禅味,水平提不高,不出定度众生,菩提心不圆满
■ 定中度众生,还不如令他闻法,依法起修
■ 佛弟子的身,此身应具有出世、解脱、无漏之心
■ 生死从烦恼来,解脱生死,必先解脱烦恼
■ 不知了生死事,不断烦恼就不叫修行
■ 这里每个修行人都要去掉世俗习气,世俗心
■ 有智慧就有善巧,为了不执着一切让你自然出生
■ 培养出世心,修出世间禅,都是为了断烦恼
■ “漏”是烦恼,有烦恼就难完成出世解脱
■ 我们的身体是“依戒离世间垢”的身,是“趣入涅槃圣道之身。”
初修怕腿疼,久修贪舒服,不想出定
“贪味禅”,贪禅的味道。新同学有个感觉,修禅定舒服是舒服,不过腿子疼,心里老想:“哎,怎么还不出定啊?”(众笑)老同学就不一样,“我正在舒服里边,老师说出定,(众笑)不出定多好啊!”所以老同学往往喜欢最好一个人住一间房,他喜欢修禅定,就不会有人在旁边叫“出定”,(众笑)也没有人叫他“去挑水”,“去搬柴”。
贪执禅味,水平提不高,不出定度众生,菩提心不圆满
贪味禅就是执着,一执着禅定就不能提高了,而且有伤菩提心。贪禅乐的人坐的时间长了,还受别人赞叹:“真是大修行。”其实你不出定度众生,菩提心不能圆满。
定中度众生,还不如令他闻法,依法起修
有人听了我的话会不同意,我定中也可以度众生啊!即使你有水平,定中度众生好,可是众生没有这个水平!他早就把你忘了。我常听到这句话:“老师,昨天我做了好梦。梦里看见老师,跟我说什么话什么话。”只要三天一过,梦里听到老师的话全忘光,(众笑)真正起作用还是三天里老师天天给你讲的法。
此身者~能海上师说:“七众弟子以出世解脱无漏之心,依戒离世间垢,究竟趣入涅槃圣道之身也。”
佛弟子的身,此身应具有出世、解脱、无漏之心
佛弟子共有七众,归纳起来四众,再归纳,就是出家在家二众。能不能再归纳?也可以,称“清净大海众菩萨”(众笑),都在里边了。分开来就是七众,“此身者”是指七众弟子的身,此身应具有出世、解脱、无漏之心。
生死从烦恼来,解脱生死,必先解脱烦恼
我们修行目的为了解脱,首先解脱烦恼,然后再解脱生死,你不解脱烦恼,不可能解脱生死,因为生死是从烦恼来的。
不知了生死事,不断烦恼就不叫修行
如今称佛弟子的人不懂了生死的事,也不为解脱烦恼而修行,整天空忙,还自得其乐,也算是几十年进了佛门的老修行。拿出家人来说,为什么出家?目的就是要了脱生死,如来度众生的目的就是使众生脱离轮回,要解脱生死必须要解脱烦恼,所以我常说断烦恼才叫修行,不断烦恼不叫修行。
这里每个修行人都要去掉世俗习气,世俗心
烦恼都产生在世俗里。人一出生就过世俗生活,虽然现在我们成为佛弟子在修行,每个人身上都有世俗气,因为我们都是从世俗里走过来的。这种世俗气如果不控制好,不去掉就会影响别人,影响整个修行的团体。你们学生也有体会,这里跟其它地方区别很多,在我们这里要求每个修行人全要去掉世俗习气、世俗心。
有智慧就有善巧,为了不执着一切让你自然出生
有人说傅老师很严厉,有人感觉傅老师也没什么,没什么那你们怎么都变了样?你自己会变,变了还不知道怎么变的。好比我从前给人作心理治疗,病人好了,他还搞不清楚自己的病是怎么好的,这种看病方式可以不留下任何痕迹,用佛法来说,有智慧就有善巧。为了不执着,一切都是让它自然出生。旁门邪道来听佛法,对他们来说只有两条路,一条路:他观念在转变,越听越欢喜,另一条路:他明天就不敢来了。可是我从来也没有去训斥他们:“你是外道!业障深重,赶快醒来!”
培养出世心,修出世间禅,都是为了断烦恼
我是培养你们一颗“出世心”,我们今天修的禅定是出世间禅,出世间定。外道也修禅定,尤其是印度古时候的外道,都修禅定,可是他们修的禅定是世间禅定,不能出世间。路子虽同结果两样,一个出世间,一个不出世间,因为一个解脱烦恼,一个不解脱烦恼。
“漏”是烦恼,有烦恼就难完成出世解脱
“无漏心”就是觉悟心。一个人怎么才能觉悟?漏就是烦恼,要去掉烦恼才能觉悟,好比洗脸盆不漏水,水慢慢慢慢增上满起来这叫无漏。如果有漏洞水就满不了,装进去还会漏掉,这叫有漏。我们今天一时觉来一时迷,你们听了法,发心了,觉悟来了,要不了多久,觉悟又下去了,晴天变阴天了,不下雨还算是好的。觉心跟烦恼比,觉悟的时候少,不觉悟的时候多,整天迷迷茫茫,随着烦恼转,所以我们佛弟子应该具备一颗出世、解脱、无漏心。
我们的身体是“依戒离世间垢”的身,是“趣入涅槃圣道之身。”
“依戒离世间垢”,烦恼习气就叫垢,用戒去离开,戒就是止恶。“究竟趣入涅槃圣道之身也”,能离世间垢,就是走在一条断烦恼而趋向彼岸的路,涅槃就是常乐我净的彼岸。我们走的是一条证果证道的路,走证果的路就叫圣道,我们的身口意就是以这种出世心转向于圣道,目的到彼岸,所以我们修行人的身体可不是世间上人的身体。世间上人走的道路并不是趋向彼岸的解脱道,而是流转生死的道路。因此,我们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究竟趣入涅槃圣道之身。但不是贪爱身体,我们爱护身体是为了利用,因为还有一段很长的修行路需要我们去走。循身观的开示到今天就讲完了。(回向)(第九讲完)
循身观(40)
(带修禅定前开示)⑩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4
◎ 傅味琴
教修“循身观”前开示法要之提纲(汇总)
2002.7.7(第一天)~2002.7.14(第八天)
禅~禅那简称,译静虑。静即止,虑即观。
何谓止观?
止~使心住于所缘境上,不驰散于其余的境。
观~使心对所缘境起简择作用。
禅的作用:烦恼未断能断是名禅。
能海上师说:“不但方便舍离,能根本除断种子,即是尽智。舍离是方便舍离烦恼,断除是能根本断除烦恼种子。舍如痛苦稍减,断如病愈,如戒烟者,戒烟丸亦不用吃方名为断。入定能坐多少天,虽亦是定,但得力与否,要看烦恼断未断,做事错不错,临境能否辨识,事先能否觉察。人说老修行脾气大,实际要能断烦恼方得名老修行。”
定的作用:离五欲而生的心一境性是名定。
身心利益:禅定能健身强心,是人类最佳的运动(运动的另一种形式)。
止~使散心集中而生定力,能少杂念不健忘。
暖~身轻心安,去障延寿。
津~生津液,充沛活力。
慧~由心力高度集中而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力。
坐的姿势~跏趺作盘坐,竖脊肩平住,头正眼垂帘,唇齿随自然,二手结定印(右掌放左掌上,二大拇指相触)
~人的生理,最宜坐禅,人之体形,修定以坐为佳。
能海上师说:“修定能调柔身心,治疗疾病,补益体力,但使姿势如法,即不能用心,亦有此作用。”
身定心定,心定身定~心身一体。
身安定~有利体内正常运转,例如步行比跑步锻炼更为有益。
心安定~有利全身松弛,消除紧张。有人说过:“紧张只有在定中才能消失。”
~要提高机体功能,也只有在专心情况下,才能完成高难度操作。
循身观~以观想力循环全身。
循~人体的血液呼吸(吐纳),心思(生灭)都是在循环运转下产生作用,循环正常,则身心轻安。循环观想,既动亦静,亦止亦观也。
身~血脉畅通故,改善贫血;细血管通故,促进整体的自我康复。
遍身暖故,自力增长。
~身强则智大,智大则身强。但身体需仗不动(定)的力量而发生极细的智慧。
能海上师说~“修定不可一心注意求身体上的利益,应加入皈依三宝的信心及四谛之了解,否则恐增加身执,且不得三宝加持力,身体所得利益亦小也。”
三宝~佛宝(觉)、法宝(证)、僧宝(净)。
四谛~苦集灭道为解脱生死痛苦的四个不可改变的真理。
身执~心念中执着于自己身子利益而不得自在。
加持~为增加自身力量,在自身力量基础上而能获得、摄取外在力量的帮助。加即加上,持即摄持。然自身力量为内因,仍以内因为主。若自身由执着而起的障碍不排除,三宝虽有不可思议之力,则既难加亦难持。
身乐触~身虽使人受种种苦,然亦能得种种乐,所谓定乐即身子所起的乐触也。
得现世乐行名禅~能海上师说:“由舍离断除之力,(由断烦恼力,则知定力深浅)有二、三年或不定时间即生出定境喜触,由事定而心定,故安静乐住,必由依戒离盖而生,若不依此次第,偏重现法乐住,同外道法。强令起触,后必生病,无法可治。由戒生定者安稳无弊,如水有堤则不横流,否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得乐后比常人烦恼更盛,犯戒甚多。古来聪明人多中此病。故烦恼未断,戒不严密,纵将得定,护法神亦遮止也。修一点行,烦恼来的力更猛,俗称业识种子发,如上海人年九十,六十余方还俗,皆由从前修行唯在功德苦行上着力,未从断烦恼下手。”
身应舍应依~所谓身见者,能海上师说:“如说此是补药则趋之恐后,说此是砒霜镪水则避之恐不及。一切趋乐避苦,皆唯身见之命是听。身见去,即得初果。佛利用众生身见,教弟子依身起修,外道执此为最胜,便不得出离。对治身见之时,身执应舍。生现法乐住时,身是所依也。”
~能海上师说:“初修不依此身,喜乐不起,定道难入。”
不可贪禅味~贪禅味而不出定,犯菩萨戒。“不问盖障贪味禅”,障禅定。
此身者~能海上师说:“七众弟子以出世解脱无漏之心,依戒离世间垢,究竟趣入涅槃圣道之身也。”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