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5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5
这个「空」,这个无我义,这个「空」,你若真实到这个境界,譬如说是阿罗汉、或者声闻人,不管证阿罗汉果、没证阿罗汉果,他观察这无我,就是色受想行识而已。色受想行识凭什么东西出来的呢?就是执着有我,而后就有爱。有我,就会爱这个我;爱这个我,同时就要有瞋了。你若有爱,有贪爱就是一定要有瞋,那么,有贪瞋就是愚痴,愚痴造了业,所以就得这个果报。现在无我,那也就没有爱,没有爱也就没有瞋了。这阿罗汉他到这时候,爱烦恼、见烦恼都断除去以后,虽然无始劫来的业力还有多少,但是不发生作用了。那么临命终的时候,前一剎那这个色受想行识灭了,后一剎那不生,这时候是什么境界?这是无我的境界,是无我,这就是涅槃。所以是「深」,这是圣人的境界,不是用嘴巴皮子说,没有用,那是圣人已经契证了、成功了的境界,「空是其义」。
当然,这种空义如果和大菩萨比较,那大菩萨和佛要高过阿罗汉所证得的境界。因为阿罗汉虽然是证得我空,也可以说是法空也证得了;但是还有习气,还有余习。那么有余习,在大乘佛法来说,就是无明惑,就是无明烦恼。无明烦恼,若菩萨经过无量劫的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那么阿罗汉修行的时间没有那么长,他只是断除去爱烦恼、见烦恼,但是习气没有断。那么菩萨长时期的、无量劫的这么修行、广度众生,一方面度众生,一方面众生不可得,自己菩萨观「我」也不可得,长时期的修行,他把余习也断了,那个智慧更高深了,所以,所见的我空也高过阿罗汉,是不同的,还是不同。当然,还是可以用这个名字,还是空,但是还是有深浅的不同了。所以,经上有这个譬喻:象、马、兔,三兽度河。这个兔子在水面上浮,浮在水面上就过去了,过到河的彼岸了;这个马有的时候──马比兔子大,所以,它就有的时候,它就入水就入得深一点;而大象就能达到河的底。这表示佛能够深入诸法实相,那么这个辟支佛和阿罗汉,他入的诸法实相不如佛那么深,是这样意思,但是都是到彼岸了,都是到涅槃岸了。
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无起」也是其义。这个「无相」是什么呢?这个「空是其义」,观我空的时候,只是色受想行识剎那剎那生灭变化,老病死的色受想行识还在,只是在这里面,没有常恒住的我,(注:常恒住的我)不可得──这是观我空;「无相」呢,就观察色受想行识也是不可得的,也是毕竟空了。那么这个时候,有色受想行识的存在,就是「相」。这色受想行识观察它是缘起的,它就是毕竟空的,那么就是无色,无受、想、行、识,就无相了,是这样意思──这和《心经》上一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意思一样,空是无相。
「无作、无起」:这个「无作」怎么讲呢?这个「作」字,就是不作愿。唐三藏法师他翻个「无愿」,罗什法师翻个「无作」,这实在是梵语应该是一样的,但是有翻无作、有翻无愿的不同。但是,在《大智度论》上解释,也是说「不作愿」,那么「无作」也就是「无愿」。这个「无愿」怎么讲呢?就是他不愿生三界,不愿意再来生三界之内流转生死的,就是厌离心,厌离的意思。那么就是观察这个世间上、这个三界之内,都是无常的、老病死的、流转生死的境界,是苦,是苦恼的地方,我不愿意再到三界来受生了,所以叫「无作」,是这么意思。
这个「无起」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他这样子又观察空,是我空;观察无相,就是法空;那么他又不愿再生三界,结果他成功了,就不起,无起就是不起,就是不在三界里面再现起来了,不在三界现身了,不现身于三界了,叫「无起」,这样意思。
「无生、无染」,这个是说:空是其义、无相是其义、无作也是其义、无起也是其义── 就是深义,这都是圣人的境界。「无生」,这个深义就是无生,一切法都是无生的,无生也就无灭的。这个里面主要就是:这个生、无生,应该先说这个「生」。
「生」就是按佛法的道理,就是一切法都是因缘生出来的,有因缘才生出来。我们读中国的老庄《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量」。道生一,这个道能生出个一来。道怎么能生出一?这其实也就是道生出来一切法。但是,「道」是什么东西?它为什么生出一个高山来?生出个大海来?生出一个人来?生出一个兔子来?怎么生的?也说得不清楚;而佛法不那么说,就是各有各的因缘:生人,有人的因缘;天有天的因缘;三恶道有三恶道的因缘。总而言之,一切法都是因缘生,因缘生的,所以它就是自性空,在自性空上看,就是「无生」的,这个道理就是这样子。当然,这个事情你若深入的去观察,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无生」。
一切法是由因缘有的,若没有因缘的时候,就没有这件事。因为什么没有这件事呢?因为它是由因缘有嘛,没有因缘就没有这件事。你譬如说现在这个大楼,以前没有这因缘造这个楼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是空的。如果没有建筑公司,也没有这个投资的人,这地方就出现出来一个楼,那就是叫做「有自性」的意思,就是有自性。如果说是没有这些因缘的时候没有这个楼,那就这个楼没有自性,没有自性。现在看出来,喔!是的,这个楼是无自性的,因为没有这个因缘的时候,这地方就是空地,没有楼。那么现在有因缘了,楼出现了;楼出现,这个楼还是无自性,因为这些楼都是由因缘有的,还不是自性有。所以它没有楼的时候,楼是自性空;有楼的时候,楼还是自性空;将来无常了还是自性空──前际空、后际空、中际亦空,都是空的。在空上面看,无有少法可得,所以「无生」,「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这道理是这样的。那么这个无生,这样讲「无生、无灭」,不是在圣人已经证会了涅槃的时候,就是现在生死流转的时候,在圣人的那个毕竟空的智慧观察,就是无生无灭的,所以这也是个深义,是个深义。
「无染」,这个无染,这个「染」是染污,就是烦恼。我们这个烦恼很不容易断,很不容易除灭的。有的时候说:「你出家几十年了,你看那么多的经书,你还有烦恼。」是的,是的!还有烦恼。因为为什么?烦恼不是容易断的,不是容易的;而现在你能够观察我空、法空,不断的修学空、无相、无愿、无起、无生,你这么观察呢,难断而能断,就能够得到清净无染,所以这就是深义,这就是深的意思。
这个「离」,这个「离」字可以做两个解释。这个「离」是离欲,可以这样解释,就是没有烦恼了。前面说无染,那已经是离欲了,所以这个「离」在这里不必说离欲,那么可以作第二个解释。第二个解释是什么呢?「离」这个字,就是不执着的意思,就是圣人他那个清净心,与一切法相接触的时候不着,他是相离的,是相离的。
还有一个字,叫做「舍」,慈悲喜舍的舍,那个「舍」字。「舍」那个字其实就是离,其实也就是无着。这几个字形容圣人的心,我感觉到形容得好!我们凡夫这个心和一切法接触的时候,就是有着。不要说:「喔!这个东西是我所爱的。
这才叫着──不是!不止于此!说是那个东西,不高兴,是我所憎恶的,其实你这憎恶就是着,要不然你憎恶做什么?那就表示你着了啊!而这个阿罗汉圣人,他无爱亦无憎。说是我们认为那个境界很好,圣人、阿罗汉他不爱;我们认为那东西可憎恶,但是,阿罗汉也没有厌的心,是不取亦不舍── 没有可取的、也没有可舍的,那么就是他无着的关系,而这无着也正是舍的意思。他的心于一切法不取、不执着,就像人手上有胶,你摸什么都是着,摸什么就粘上了,就是……我们凡夫心就是,所以一着呢,所以就不是贪、就是瞋,总而言之就是愚痴。
圣人他是「离」,于一切法都不执着,这个境界,那真是……这是一个大自在、大解脱的一种境界,这「离」也可以说是解脱的意思──当然,这是修行成功了的境界。没有修行成功的时候,总是粗细的分别,就是有的执着、有的不执着,你这个没有修行的人,当然有点差别,但是不能和圣人相比:初果圣人不能和二果比,一直到阿罗汉,在小乘佛法就说这是圆满了;但是又不能和辟支佛比,也不能和佛来比,佛是究竟圆满了,佛是究竟无染污,是「离」的。
「寂灭」,这个「寂灭」,这是说,譬如说,刚才说阿罗汉他入涅槃的时候,他寿命终了的时候,前一剎那色受想行识灭了,后一剎那色受想行识不生,就是那个时候不生不灭的那个「寂灭」,那是已经证得的境界。那么,现在若是在流转生死、在生灭变动之中,观察它是寂灭的,那也是圣人的智慧才能观察,那也叫「寂灭」。这样讲,和前面那个「无生」就重复了。那要怎么说法呢?这样讲,这个「无作」就是不作愿,「无起、无生」就是按因、果两个字讲,因不生起,果报也就不生了,这样讲就不重复了。那么,这底下这「寂灭」,就是一切法不生不灭,这样意思。
「如、法性、实际、涅槃」,这个「如」字是什么呢?就是寂灭。这个寂灭──不生不灭,没有差别相了。色是不生不灭的,受也是不生不灭的,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乃至一切法都是无差别相,那就叫做「如」。在这一切因缘生法上,有无量无边的差别,但是,从寂灭上看,一切法无差别相,那就叫做「如」,这样意思。
「法性」,这个一切法「如」义,这个「如」义是不变的,所以叫做「性」。「性」以不变为义,不变异了。这话什么意思呢?因为在有为法上看,说这个人他现在在地狱里头,但是,地狱也有时间性,过了,又跑到天上去了。到天上去很好吧?过了一个时期,寿命尽了,又来到人间了,就是老是变动── 有的时候好,有的时候坏,有的时候苦恼,有时候快乐,老是变动;但是,一切法寂灭相的这个「如」义是不变的,是不变的。从这来看,对于觉悟法性、契证法性的人,他永久不会再变动,不会再又跑到生死轮回来了,又有生死流转起来了,没这回事。
「实际」,就是真实的境界,这是不虚妄的,不是虚妄的。这可见,我们这些有为法、生死流转的事情,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譬如说这天空上的云,你看上去像个棉花似的;但过一会,看起来像一棵大树;再过一会看,又像一条鱼似的,它老变。像鱼也是假的、像树也是假的、像棉花也都是假的,它都在变化,这就不真实。但是,若「如」和「法性」的境界,那就是真实的境界,是不变的,这样意思。
「涅槃」,这是约这些修行人成功了所契证的境界,这是叫「涅槃」。「涅槃」也翻个解脱,也翻个不生不灭,有很多的翻译。就是他解脱了惑业苦了,解脱了惑业苦,就是没有烦恼、也没有生死的业力、也没有苦恼了,得到大解脱、大安乐的境界,叫涅槃。这是约修行成功的时候叫这个名字,那么这个名字,这都是深义。
深奥处,什么是深奥处?菩萨住在这个地方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呢?佛回答:「空是其义,无相、无作」,乃至「如、法性、实际、涅槃」,这是深义,这是甚深的道理,乃至天魔、外道──九十六种外道所不能及,都达不到这里。唯有佛法教化的人,他能信受奉行,成功了,能达到这里。如果达到这里,永久也不会退失的,所以这是深义。这底下结束这句话,「须菩提!如是等法,是为深奥义」,这些法就是深奥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但空乃至涅槃是深奥,非一切法深奥耶?」佛言:「一切法亦是深奥义。须菩提!色亦深奥,受、想、行、识亦深奥;眼亦深奥,乃至意,色乃至法,眼界乃至意识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四念处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深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但空乃至涅槃是深奥,非一切法深奥耶?」这底下须菩提又请问佛,对佛说:「世尊!」说是「只是空、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染、离、寂灭、如、法性、实际、涅槃是深奥,不是一切法都是深奥吗?」这么样问。
「佛言:一切法亦是深奥义」,一切法也都是深奥的。「须菩提,色亦深奥,受想行识亦深奥;眼亦深奥,乃至意,色乃至法」,那么这样说,色受想行识也都是深奥的。眼乃至意,就是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色乃至法」,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眼界乃至意识界」,那么这说到十八界。
「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布施,还有尸罗波罗蜜就是戒,忍辱、精进、禅定,「乃至般若波罗蜜」。「四念处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深奥」,这个四念处,这是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三十七道品,乃至佛所成就的无上菩提,这些也都是有为法,都是因缘生法,这些法也是深奥义。
「世尊!云何色深奥,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深奥?」佛言:「色如深奥故,色深奥,受、想、行、识如,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深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深奥。」
「世尊!云何色深奥,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深奥?」这是须菩提尊者又接着问:「世尊!什么理由说色受想行识,乃至佛所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很深奥的呢?」就这么问。
「佛言:色如深奥故,色深奥,受想行识如,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深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深奥」,佛这么回答。因为这个色的如、色的如,这个「如」是遍一切法的,这个色受想行识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里面有「如」,这个「如」是深奥,所以那个色也随之深奥了,受想行识也就是深奥,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深奥的,这么原因。
「世尊!云何色如深奥,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深奥?」「须菩提!是色如,非是色,非离色;乃至识如,非是识,非离识;乃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非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云何色如深奥,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深奥?」须菩提尊者继续要问这个问题。「须菩提!」佛就回答,佛招呼须菩提:「是色如,非是色,非离色;乃至识如,非是识,非离识;乃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非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它是深奥的。
这个地方,佛这么回答:「是色如,非是色,非离色」,观察这个因缘所生的色,譬如我们身体的、生理的组织──地水火风、眼耳鼻舌身,这都是物质所组成的。观它是因缘生法,它就是本性空,所以就是「如」了,所以「是色如」。
「非是色」,而那个「如」── 本性空那个「如」,又不是色、又不是色了。怎么知道又不是色呢?因为那个「如」是没有生住异灭的差别相,没有这个变化;这个色是有生住异灭的变化,所以那个「如」不是色。「如」和这个色不同,不一样,可是,这个色它又是「如」,就是观察这个色是因缘所生法,所以,从这个色就觉悟了诸法如义,所以「是色如,非是色」。
「非离色」,而这个「如」不是色,但是,也不能离开色有那个如义。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要观察这个如义,你非要从因缘所生的色上去观察,才能观察到那个如义、才能观察那个如的。你若离开了因缘生法,你就不能观察一切法如了。所以不能离,离开了就不对了,你就不能观察这个如了。
这个地方是有点意思的,就是我们修行这件事,就是……所以我在想,我们中国的禅宗的古德,他的意思就是顿──有顿、渐,说是南顿北渐。这个神秀禅师也是跟五祖学习禅的,这个慧能禅师也是跟五祖学习禅,但是,两个人以后所传的禅法,就有顿渐的不同。而六祖大师──看这个《坛经》上,他还是重视经论、他还是重视经论,他还说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名字的,《六祖坛经》有这个名字。但是逐渐的演变,后来的禅宗的人,就是主张顿,就是你现在一下子就是佛,就是佛境界,就是那不可思议境界,就是主张这种妙法。
但是,现在来说,若从这个「是色如,非是色,非离色」,从「非离色」这句话来说,那个顿就很难了、很难了。你非要从有为法上去观察,逐渐的、逐渐的,你才能契会那个「如」的。如果不从有为法上去观察,就直接的离分别相,这个事怎么能办得到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嘛!所以,这非是色,还非离色,不离色的关系,你就得从色上去观察、去证悟,才能证悟那个「如」,这样意思。
「乃至识如」,也是「非是识,非离识」,也是一样,观察这一念心,它是因缘所有。刚才也说了,我们这一念心是不能自主的,遇见好因缘就好,遇见坏因缘它就坏。所以这个识,它就是种种的变化,那么你观察它是因缘生,那就是本性空了。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 不可得,那么就是如了。
「非离识」,你若想契会那个「如」,那才能够是圣人,才得道了,你不能离开识去得道的。就观察这一念心是不可得,才能契会那个如的,所以「不离识」。
「乃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非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这样,佛的一切种智也是因缘生法、也是因缘生法。所以你观察它是本性空,就是如;本性空那个如,又不是那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样意思。所以,色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深奥,都是深奥义。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