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6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6
「须菩提!是色如,非是色,非离色;乃至识如,非是识,非离识;乃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非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段文昨天是讲过了,昨天讲过了,但是我想,我今天还想再多说几句。
「如」这个字,「如、法性、实际、涅槃」,其实它们的义是无差别的。但是这个「如」的义,当然圣人所证悟的「如」,那是离言说相的。但是,释迦牟尼佛的微妙善巧的方便,从闻思修能得到这个「如」,在闻思修上面,那就是可思惟、可言说的。释迦牟尼佛的意思,我们从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他们的著作里面,我们可以理解到,是从有言说入无言说的,从有相入无相的,是这样意思;若是从闻思修上我们可以思惟,那么,就应该使令我们读到这样的经论,应会该明白什么叫做「如」,应该是可以明白的。但是,有的地方说得简略,我们就不太容易明白,譬如《心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话如果没有注解,我们怎么能够明白呢?那么在《大智度论》里面就比较说得详细了一点,应该是可以看得懂的。
尤其是我们若是所谓打禅七这个事,其实就是出家人应该修行的事情,什么时候不是打禅七呢?我在香港的时候,有一位老法师,就是念佛打佛七、打禅七。打禅七,一共……这一天你坐禅止静,加起来一共才几个钟头?我们现在打禅七,一共加起来五个多钟头?可能没到六个钟头。那么那位老法师说:「你几时才能了生死啊?」所以,真是论出家人来说,那是应该除了二时粥饭之外、除了睡觉之外,一切时都在这里边的,应该是这样,这才能有点希望。
但是,在这么多的时间内,你修行的时候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似乎好像还容易明白,容易依文解义,可以明白;但是,观法无我、观一切法如,那就不是那么容易,现在我再多说几句。
我昨天讲这个「如」,当然就是:一切因缘生法是自性空,在自性空上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色受想行识也好,你的、我的、他的、好的、坏的,这些有差别相,那么在「如」里面无差别相,所以叫做「如」。这样的解释,当然这也就是念现成的句子,经论里面现成的话就是这么说:一切法自性空,自性空中无一切相,那么就是「如」。但是这个义,如果是初学的人不广读经论的话,可能还是没有懂──我就是这种人,你就是这样子说,我也是不懂。但是笨人有笨人的办法,就是不放弃这件事,一直在注意,慢慢地、慢慢地他就有消息。
那么,我先说一个譬喻。譬如一个人没有钱,没有钱怎么生存呢?不能生存嘛!所以还得要有钱。有钱,怎么办呢?向人借钱──向某甲借二千块钱,向某乙借三千块钱,这时候就有五千块钱了。有五千块钱,别的人就知道他没有钱,那么你现在怎么有钱了呢?就问他:「你这钱从那来的?」说:「我现在是从人借的,从某甲借二千块,从某乙借三千块钱,所以我有钱,有了五千块。」那么某甲和某乙两人谈起话来的时候:「他有五千块,借你的三千块,借我的二千块钱,他有五千块,但这五千块钱都是借来的,他自己另外一毫钱也没有,原来是穷光蛋,一毫钱也没有,完全都是借的。」那么这种情形说有钱也可以,是有五千块钱;说没有钱也可以,因为他自己的确是没有钱,有的钱都是借来的。这是一个譬喻,我这个譬喻就是说完了。
现在正面说这个「如」,「如」就是诸法自性空的意思。那么这个因缘所生法,这个「因」就是主要的条件;「缘」是次要的,但是也决定要有!帮助这个主要的条件,和合起来,那所生法就出现了。
现在我们不要说得太远,就说自己,说我们的生命体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个色受想行识的成就是怎么来的呢?那就是我们的业力。我们前生有一念好心,做了一些好事,无条件的做了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对方也的确得到了利益。这么一点好的业力可以做人──或者是五戒、十善这一类的事情──但是,我们要假藉父母的帮助,没有父母的帮助还不行。那么前一个生命体死掉了,结束了。结束了,这个中阴身就跑到……做人的话就跑到父母那里去了,生颠倒想,这一念的闷绝,那么就是投胎了。投胎了,这个闷绝的时候投胎了,那就是阿赖耶识了。闷绝了就是前六识都不活动了,就是(剩下)阿赖耶识。可是投胎以后,他不永久闷绝的,他就这个六识也都有了,都有了。
我的话又说多了。这个福德的人、大福德的人,他也不知道他投胎,他就认为住在一个花园里面,或是住在宫殿里面,有很好的享受,住在那里;如果是贫苦的、没有福报的人,贫苦的人他就认为是住在墙角下,住在一个又有风、又有雨,很苦的地方,在那儿住,其实就是在胎藏里面,在母腹里面住。逐渐地、逐渐地由母亲的营养来支持他;渐渐的十个月怀胎,他出胎了;渐渐地长大成人了;渐渐长大,这时候就不需要吃母乳了,就是可以吃饭了;还要有空气、阳光这些营养,渐渐地长大成人了。我们的生命体就是由自己的业力、加上父母的帮助,以后需要有饮食、阳光、空气这样子生存的。这么多的因缘和合起来,这个生命体成就了。成就了,他就是因缘所生法,这个生命是所生法,因缘就是自己的业力,加上父母的助缘。
如果是现在说:「因缘生法怎么是如呢?怎么是空呢?」就是自性空。自性空,这是佛菩萨的智慧──观察一切法空,从观察它有没有自性,就知道它是空、不空,是这么个办法。这个和唯识的经论说的不一样,这个观察是空,就是自性空,就是没有自性的意思。说「自性空」或者说「无自性」,就是没有自己的体性,就是如果没有因缘的时候就没有这个身体;若没有因缘的时候有这个身体,那就叫做有自性──就是不需要业力,也不需要父母的帮助,就有这个身体了,那这个身体叫做有自性。如果说是没有因缘的时候,没有这个身体,那就是无自性。
这个譬喻上说:他没有钱,他向人借钱。如果他是一个大富佬,当然,他不向人借钱;不过现在的情形又不同,有钱人偏要借钱,但是借归借,他还是有钱。不过,我们不用那个意思作譬喻,只是简单的意思:他没有钱,所以要借钱,借钱以后才算有钱。有钱,是借来的,不是他自己本来有的。那么在正面上的意义:我们这个生命体是由因缘有的,就像那没有钱,是借来的,从那个「因」──由业力和父母的助「缘」借来的,是有了;有了,但是,是属于因缘的,除掉了因缘,你本身一无所有;一无所有,所以叫做自性空。那么,虽然是无有少法可得,本身什么也没有,但是还是有了;有了,就是由因缘有。
一无所有就叫做自性空,叫自性空的意思,自性空还不妨碍有,因为由因缘和合就有了;可是在因缘和合有的时候还是自性空,因为这个有都是假借来的,没有你本身的,本身原来一点也没有。就是现在是和合有,因缘和合有了,有了还是借来的,还是属于因缘的,你本身还是没有,所以还是自性空。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就是观这色受想行识这个生命体自性空。自性空这一方面,那个空的那个地方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有少法可得,那么就叫做「空」,就是这样意思。
纯在「空」这一方面去思惟,《法华经》上有一句话:「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金刚经》上说: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是观因缘所生法的有的不真实,这是世俗谛。这个「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就是第一义谛了。那么在空方面来观察,观察因缘生法无自性,就是毕竟空,无有少法可得。
无有少法可得,如果是我们用这个粗劣的、说一个笨的话、说一个笨拙的词句,譬如说你这个身体在房子里边,但是若是观自性空的时候,就是这房子里的这个身体是属于因缘的;你另外的、其余的虚空的地方没有这个身体,那么观自性空,就是犹如虚空那样,但是,同时也还有那个身体的存在。这样解释,有一个什么好处呢?就是没有断灭。观一切法自性空,同时还是因缘有的;因缘有的同时,它还是自性空的,是这样意思。
这么样的一个譬喻,如果你经过一次又一次──你不要怕重复,一次又一次的去思惟,慢慢地就有一点相似地明白那件事,明白这个自性空的意思。那么这样的观察,时间久了,你观其他的一切因缘生法也都是这样,所以一切法都是如义,是这样意思。但是这个如义,你不能够离开了因缘法去观察一切法如的,不能!你一定从因缘生法……还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没有因缘的时候,什么也没有,无有少法可得。那么因缘和合的时候是有了,但是,是属于因缘的,还不是自性有。所以,在自性有这一方面去观察,它是自性空,不是自性有。
用这样的意思来解释这一段文:「云何色如深奥,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深奥?」「须菩提!是色如,非是色」,因为在如、在自性空上看,那里面没有地水火风,那里面也没有受想行识,所以「是色如,非是色」、「非是受想行识」、「非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这个「如」又不能离开色、离开受想行识,又不能离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能!因为离开了因缘生法,你没有办法通达一切法自性空,所以不能离,这是一样。
其次,而这个「如」义,是遍一切处的、遍一切法的,也不离开这一切有为法;而这个「如」,实在即是无为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在《金刚经》这句话其实是两句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的;但是贤圣还是有差别──分两句话的。
那么,在这里佛就是这样开示、回答须菩提这个问题:为什么色也是深奥呢?因为色是如的关系──观察这个因缘所生法它就是本性空,所以色也是深奥了,是这样意思。但是它又不即是色,它又不是离开色的,它又不是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也不是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
我们这样子初发心学习这个「如」,这是一种思惟的境界。思惟、分别,就用这个起贪瞋痴的烦恼的第六识去思惟这件事。这么样思惟的时候,这是见到「如」了吗?其实没有,还是没有的!见到「如」,那就是:最低限度是初果须陀洹的,在菩萨法应该是初得无生法忍的境界。我们现在这样去思惟观察这个「如」,离圣人的境界还很远、很远的,但是你从这里继续地观察,慢慢地它会进步。
这个进步的道理,从什么地方讲的呢?因为我们平常的分别心,我们的妄想分别都是执着──执着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有,是真实有的,执着这个色声香味触法也是真实有的。人家骂我一句,是真实的骂我了;人家赞叹我好,我也就执着真实是他赞叹我了,心里欢喜,或者心里面怎么怎么地,都认为是真实的。但是,你现在从经论上得到一点闻思的智慧,你去观察的时候,就把这个真实有的心情削弱了、减弱了,不那么强壮了,就衰弱了一点。这个因缘所生法,它是空的、它不是真实有,它是自性空的。在自性空上看,无凡夫、也没有圣人,也没有好、也没有坏,也没有色、也没有受想行识,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这时候,对以前的那个真实有的执着,就开始减轻了、开始减轻了。
那么统起来看,佛告诉我们,从《金刚经》上看:要观一切有为法如梦,不是真实;有是有,但是,是虚妄不真实、是假有的。观察假有,又是毕竟空的、自性空的,就是二谛:就是一个世俗谛、一个第一义谛。这都是依语言文字来解释这个二谛,天台智者大师的意思是说:这是随情说的。佛的大悲心,随我们凡夫的分别心、随凡夫的程度,方便的说出这二谛。二谛,我们就从这里闻,听闻了以后思惟,然后修行,就慢慢地就深入了。慢慢深入,就是要闻了以后要思惟、要修禅定。这个时候,你这个自性执──执着一切法是真实有,不知道一切法是本性空;现在因为相信了佛:这一切法是虚妄的、如梦、如幻化的,有而不实,是本性空的。你逐渐地长时期这么学习,就把那个自性的执着、真实有的执着,破坏这个真实有的执着,逐渐地破坏、逐渐地破坏,到最后破去一分的时候,你就得入圣道了,就破除我执──分别我执,得须陀洹果了,那么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就是得无生法忍了。
所以这个深浅,由凡而圣,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我们执着这诸法真实有的执着,逐渐地减轻、逐渐地减轻;我们观一切法如幻如化、观一切法自性空,这个观的智慧逐渐地加强、逐渐地加强。初开始,虽然说是一切法是如幻如化、是毕竟空,这是文字上的分别,由于你还有多少记忆力,把这件事能记得住,能这样分别。但是事实上,我们一点作用也没有,我们照样的还是贪瞋痴的呀!一点作用也没有。说是:「你看了很多经,你还有烦恼?」那是正常的呀!一点也没有错,是正常的!但是,你若加上长时期的努力修行,那就不同、就不同了。
长期修行,刚才我说了,就是自性的执着渐渐地减轻,你这观一切法空、如幻如化的智慧渐渐地增长,这时候就能降伏烦恼了,这烦恼不那么重了,就轻微了。渐渐地能够降伏烦恼,烦恼完全不动了,这时候如果你修禅定,应该是得到了禅定。得到禅定以后,但是还是个凡夫,凡夫所有的烦恼是能降伏,但是没有断,所以还是凡夫。其他的肉眼凡夫不知道:「哎呀!这个人是圣人,有神通。」其实不是!这个人还是个生死凡夫。得要到有一天……长时期的用功修行,得要少事──你若想要得圣道,初开始一定要少事,你的精神不要分散,不要用在其他的那些杂事上面,你完全把它用在修学止观上面。时间久了,我们看《高僧传》,有四十年不下山,南阳忠国师他有这种境界,四十年不下山。久了,那就有一天,早晨起来,一静坐,正念一提,哦!得入圣道、得无生法忍了、得须陀洹果了,这个时候是圣人!这就是你要断烦恼才是圣人;不断,是不能成为圣人的。不过,这是一个工夫的问题,这是个工夫。
所以,从修行的次第来说,先要闻──听闻四念处的法门: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要认真的、要深刻的去学习,你能掌握到四念处的要义,然后你就可以用心修行。
修行的时候,我们从经论上佛菩萨的开示来看,你不能不读经的呀!你还是要读经。一方面自己这么修止观、一方面你还要读经。你要读经,读《金刚经》也可以,就天天要读,你愿意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可以,《大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所有这些经都可以,要读。一方面读经、一方面修止观。
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呢?因为我们没有得入圣道,尤其是现时代的情形,我们没有明眼人做我们的师父。所以,从这里看出来,生在佛在世的时候,遇见佛那真是有善根的人!我们没有遇见佛,就应该承认是罪障深重了啊!
一方面我们因为只是听闻了佛法、听闻一点智慧,而对于这个修行的法门,虽然有多少领悟,而自己的信心不是百分之百的,所以你一定要有一本经,你相信这个经是佛说的,然后,一方面你常常读诵,你这个信心容易增长,没有经不可以!
我们看禅师的语录,有些大禅师他说出来的话其实都是经上的话──其实很多是《维摩诘经》上的话、《般若经》上的话,《法华经》、《涅槃经》、《华严经》上的话,其实都是经上的话。那表示什么呢?表示他读这部经了,不然的话,怎么说出那句话来呢?所以,从前人的修行也就是可以做我们的轨范,我们也应该是这样──你要读经。读经,一方面对于我们学的法门能够不容易起疑惑。
头些日子有人说:「禅宗是重视疑,净土是重视信,这怎么能够禅净双修呢?」这话说得……也有那么一点事情。而这个修止观,按佛法的经律论上的开示,我们内心不可以有疑的;如果一疑了,你本身就是有障碍,你就不能用功了。那么,我们避免这件事,怎么办?要读经!读经使令我们的知见容易正确一点,也容易有信心。所以一方面读经,一方面修止观,其实,这就是所谓如来禅了!
若这样子,慢慢地你有这么几十年的工夫,如果今年你是二十岁,假设四十年,就是六十岁,就可以了。如果你若是特别利根,不需要四十年,或者二十年也可以,那么,这是前世的善根栽培、今生的努力,这么多的因缘;也可能你有宿世的大菩萨做你的善知识,那也一样,那你也就可以有大菩萨做你善知识,他今生他还是来照顾你的,你会很顺利的就成功了。
-----------------------------------------------------------------------------------------------------------------
-----------------------------------------------------------------------------------------------------------------
- 相关文章
- 悟妙法师:喜悦禅的启发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