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仁焕法师:理事圆融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3日
来源:   作者:仁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仁焕法师:理事圆融

 

  广东高州迴水庵2010年农历十月念佛七法会

  仁焕法师开示

  (农历二十一日下午) 理事圆融

  在修道的过程中,很多祖师大德都谈到理事圆融。于理上指导事,说到做到就叫做理事圆融。光说不会做,这个理不成立。说得很好听,不愿把事情做好,这种理叫做废话。

  毛泽东有一句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说以理论来指导实践,以实践来证明理论。有其事才有其理,有其理必定有其事。我们只懂得念经,不懂得依经文的道理去完善自己,有用吗?如果有用,那我们光念饭不用吃饭不是更轻松吗?

  念经诵经是为了用经,一切经典都是理事圆融的理论。比如佛教所讲的慈悲,真正的慈悲不用去念,要去做。怎么做呢?见到困难了能帮助就帮助,见到痛苦人能救渡就救渡。救渡有两个层次,一个是自己的能力直接救渡,一个是间接性的救渡。间接性的救渡,比如现在有人在这里得病了,我们都不是医师,但是我们有电话,马上请120急救车来,这就是间接救渡了,这个也是慈悲啊。达到救人的目的都算慈悲。

  当然,佛教也有能念就起作用的法,特别是刚学佛的人,做什么都灵感,但是学佛时间长以后找不到灵感了。未吃过辣椒的人,第一次吃绝对很“灵感”,忍不住要流泪,如果长期吃就没有“灵感”了。我是当过医师的,人长期用药也容易有耐药性。所以学佛时间长以后找不到灵感,原因是什么呢?心中感觉太平常了,变成麻木了,所以就没有灵感出来了。

  为什么要讲修养和修行?学佛的目的最关键就是要做到不给灾难发生,当灾难发生以后你挽救灾难难度就大了,所以佛教有这么一句话:菩萨怕因,众生畏果。菩萨怕造一切因,我们凡夫什么都不怕,什么都可以做,结果果报来了,反过来去问别人为什么会这样,还说自己是一个很老实的人。难道这个世间非常不公平,灾难专门找老实人,都不找恶人?

  我们人的起心动念大都是造恶的,受到果报是应该的。为什么应该呢?果报来是提醒你下一次不要再犯。

  佛菩萨头部为什么有光圈呢?心中无私就有无量光了。我们有私心,所以我们都是黑暗的,没有光的。而且菩萨不但是无私,最关键他还有奉献,奉献就是慈悲了,他心中的观念是:不求人家满足自己,满意自己,但自己一定要做到满足别人,满意别人。正因为他有这种心量,所以没有一点东西能挡住他的发心,所以他才一片光明。因为我们这个东西又想要,那个东西又想要,想要就挡住光了。心中有私,起心动念都有罪过,就是这个“私”搞鬼,让我们不自在啊。

  为什么弥勒菩萨开口常笑呢?他在笑我们拜来拜去目的还是为自己,私心没有去掉。过去弥勒菩萨背着一个布袋,那个布袋表达什么——垃圾桶。我们生死凡夫,人人都是像那个布袋一样。

  有私心是凡夫的本性,但是如果把心量转化成普利十方就是成为菩萨了。

  菩萨与佛之间,在修养的层次上有差别。佛的心量是整体观,不管有情无情一律平等,所以佛是不着相。菩萨虽然慈悲,往往有局部观,因为这一带跟我有缘我就渡这一带。佛的整体观是十方法界一律平等,一样对待。《六祖坛经》讲悟分有顿悟和渐悟,顿悟就是佛了,渐悟就是菩萨了。如果你都不悟,那就是凡夫了。渐悟是菩萨地,所以菩萨才分有一地到十地,一层一层的悟。因为佛的心量是整体观,当下一片光明,所以大彻大悟。悟道才能引导众生走上光明之路。

  人做事就是靠心量,靠肚量。如果我们没有一点善根,实在没有缘份进入这个门,能进入这个门说明我们生生世世种有无上的善根。如果这种善根我们不珍惜,最后就变成自己毁灭自己。所以佛教的所有道理都是理事圆融的道理。理事圆融就是一个道理——叫我们把事情做出来,不是叫我们只念不做。如果不用做事,那我们就不用生活了。六祖说的最经典: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佛门三个大纲:慈悲教育,智慧教育,觉悟教育。这三个教育就是叫我们把事情做出来,不是念慈悲,念智慧,念觉悟。慈悲是奉献,智慧是做一个没有障碍的人,觉悟是有障碍了可以改良障碍。

------------------------------------------------------------------------------------------------------------

更多仁焕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