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日慧法师: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五日 德山的悟缘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9日
来源:   作者:日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日慧法师: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五日 德山的悟缘

 

  鼎州德山宣鉴禅师,简州人,俗姓周,二十岁出家,同年受具足戒,精通律藏,贯通大乘诸经旨趣,常讲《金刚般若经》,时跟同学说:“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惟我知焉。”

  后来,听说南方禅席很盛,师气不平,因说:“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捣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遂担《青龙疏钞》出蜀,至澧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遂息肩,买饼点心。

  婆子指着师的担子说:“这个是什么文字?”

  师答:“《青龙疏钞》。”

  婆子问:“讲何经?”

  师答:“《金刚经》。”

  婆子说:“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婆子接着说:“《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

  师无语,遂往龙潭。到龙潭直至法堂上说:“很久高往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

  龙潭崇信禅师亲自出来招呼他说:“你亲到龙潭吗?”

  师无语,遂住了下来。

  他为什么就这样留了下来呢?只因龙潭这句问话使他落入两难的过失:第一、若答“是”,则过成人我见;第二、若答“不是”,则与前说“及乎到来”成自语相违。所以,才落得个无词以对。同时,他也识得龙潭是位高人,因留下来依止为师。

  有一个晚上,他随侍龙潭在丈室中,到深夜,龙潭对他说:“更深了,何不下去?”

  师问安后退出,随即返回说:“外面黑。”

  龙潭点燃纸烛给他,他正将伸手去接,龙潭又把它吹灭了。师于此大悟,便礼拜。

  龙潭问:“你见个什么?”

  师答:“从今以后,不再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了。”

  次日,龙潭升座告大众说:“大众当中有个汉子,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

  却后某日,师把他过去自许为精心杰作的《青龙疏钞》堆在法堂上,举火炬说:“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遂焚之。

  旋即礼辞龙潭〔1〕。

  于此,且试推论德山当时在龙潭提携下悟境。这可分两方面平说:

  第一、即龙潭告众时据说“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的话而论。所谓“一棒打不回头”,乃暗示德山已经迈进决定不退转的地位了。不退转是什么境地?即龙潭所谓的“孤峰顶”。孤峰顶也说为第一峰头,是禅宗用来喻第一义义的常语。《大智度论·释转不退轮品》说〔2〕:

  若菩萨入菩萨位转声闻、辟支佛心,直入菩萨位,是名转。不转者,入阿鞞跋致(地),第一义诸法一相中,所谓无相。(若地相),尚无一乘定相,何况三乘?(如是,)则无所转。无所转,故名阿鞞跋致。

  这段论义,正好是龙潭所说的脚注,不必多所讨论了。

  第二、回头看看德山答龙潭“从今以后不再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的语义。此中“不疑”,既有深信之义,也有不为所惑之义。前之不疑,可从《金刚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之教得解。后之不疑,可从《在智度论·释阿鞞跋致品》找到解释,谓任天下老和尚说是说非,“菩萨闻是不鞞不疑,随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法,行于六波罗蜜相中,自知,不随于他语,当知是真阿鞞跋致……自现前知诸法实相故”〔3〕。如是,这二义仍归一义鞞住第一义诸法实相面不动。

  由此,可以肯定,德山遥大悟,是悟入无生法忍得菩萨第八不动地。又,得此忍者,亦名阿鞞跋致。

  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谈谈德山的开悟因缘。

  德山于方丈室出而复返时说“外面黑”,龙潭点烛给他,当然是用明破暗,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算是德山开悟的时节因缘;但关键性的因缘在于龙潭把点燃了的纸烛吹灭,直接了当的把他带入暗破明亦不立,离明暗两边的第一义中道中。这也说明德山到龙潭后的这段日子里,已然被陶铸成了得无生法忍光明〔4〕的远行地菩萨了。由于对此光明有所爱着,未能突破,今经龙潭这一提携,顿时灭此着心,入无分别如如智这所入处,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着,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窍生,成就无生法忍,证入八不动地〔5〕。

  此后,德山说法,一如——或者是遵照——龙潭所说,始终是随顺“孤峰顶”这一层面,极显他的独特风格。今略述几则他的法语〔6〕,以飨诸君。

  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凡名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

  诸子!你但莫着声色名言句义,境致机关,道理善恶,凡圣取舍,攀缘染净,明暗,有无诸念;可中与么得,方是个无事人,佛亦不如你,祖亦不如你。

  仁者……别无禅道可学,若有学得者,即是二头三首外道见解。亦无神通变现可得。汝道神通是圣,诸天、龙神、五通神仙、外道、修罗亦有神通,应可是佛也。

  孤峰独宿,一食卯斋,长坐不卧,六时礼念,疑他生死,老胡有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若言入定凝神静虑得者,尼干子等诸外道师,亦入得八万劫大定,莫是佛否?……

  且要仁者辩取好恶,莫着人我,免被诸圣橛、解脱(橛),殊胜名言妙义没溺系缚汝。何以故?一念妄心不尽,即是生死相续。

  仁者!时不待人,莫因循过日,时光可惜。

  老汉不图你田舍奴荷负,若肯,即信取;若不肯……老汉亦不求你,诸方大有老秃奴,取一方处所,说禅说道,你急去学取抄取,我此间终无一法与你诸人。仁者!问取学取以为知解,老汉不能入拔舌地狱。若有一尘一法示诸人,说言有佛有法的三界可出者,皆是野狐精魅。

  诸仁者!欲识得么?只是个虚空,尚无纤尘可得,处处清净,光明洞达,表里莹彻,无事无依,无栖泊处,有什么事?

  老汉从生至死,只是个老比丘。虽在三界生而无垢染,欲得出离何处去?设有去处,亦是笼槛,魔得其便。

  仁者!莫用身心,无可得。只要一切时中,莫用他声色,应是从前行履处一时放却,顿脱羁锁,永离盖缠,一念不生即前后际断,无思无念,无一法可当情。

  仁者!作么生拟下口嘴?你多知解,还曾识渠面孔么?

  从德山这几段开示,可以见到他那呵叱知解,直指向上一着的高峻作略;他那只贵眼正,不论行履的用心,尤流露无遗。在他所留下的简短的示众教言中,还有多处是呵佛骂祖之声,初学者,切忌作鹦鹉舌;狮了跳的地方,野干也跳,那是很惨的!

  虽然,他是真的呵佛骂祖吗?

  不是!绝对不是!他是本着《金刚般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佛者。

  他是真的反对知解吗?

  也绝对不是!他是呵叱不能因指见月,但从指上觅月的依文解义之辈。《金刚般若》佛告须菩提:“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照此教示,依文解义,说妙谈玄,也是佛所呵的。我想:若对能体会离言正义而又希冀依义修行的凡夫,则必是德山和诸佛之所乐见——而不呵叱的。不然的话,德山对大众的殷重教示和佛出世间转法轮,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各位禅友!我等初业行人,切忌拿禅宗祖师这些法语来弄玄,还是规规矩矩的咬住无字话,让它来荡尽所有的恶知恶觉,等到荡无可荡,连无字话也荡掉时,才是当人的出头处。

  注释:

  〔1〕德册公案见《指月录》十五卷十二页至十三页。

  〔2〕见《大正》二五·五七六上。

  〔3〕见前书同册,五七四上。

  〔4〕语出《华严经·十地品》七地篇,见《大正》一○·一九七中。

  〔5〕语出前书八地篇,见《大正》一○·一九九上。又,七地菩萨有爱着心,见《大智度论》卷五十,《大正》二五·四一八上。

  〔6〕出处同一,十六至二十一页。

返回目录

----------------------------------------------------------------------------------------------------------------

更多日慧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