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五十一日(二) 在昏沉与无聊中觉悟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五十一日(二) 在昏沉与无聊中觉悟
昙鸾法师就这个知与无知有个设问,说,这个心是个觉知相,为什么说它同地水火风呢?
昙鸾法师回答说,好比把蛇放到竹筒里,蛇的性质是曲的,但是放到竹筒里,它也就变直了。
这就是所谓因缘所生的一个提示。知与无知,实际是个因缘,这是我们比较关注的自力的感知性。这也是个大话题,昨天我们虽然讲了,也不希望大家带过去。这个知与无知,实际是因缘所生,它并没有内容,皆无自性,对此这个我们要有一个正面的认识,
有人说知觉应有自性吧?它也没有自性,也是无自性的,也是因缘所生的,我们可以善于观察这一点,这样我们对于自己得念失念的问题就不会产生迷茫。这是大部分修行念佛的菩萨们的一个盲点,一个暗处,也可以说是一个暗礁,很多人会在这里翻车。
因为过去的祖师有这样讲——你健康的时候能念佛,很好啊,那你有疾病的时候呢?很多人一想,是啊,有疾病的时间就搞不定了。又说——你白天能念佛,晚上梦中你能念佛吗?人一想,哦,在梦中肯定是念不了佛的。
所以这个盲点就出来了,盲点是什么?靠想象是想象不来的。其实这不过是个因缘,好比说你睡着了梦中,这是个因缘,白日,是个因缘,你病的时候,顺的时候、逆的时候,都是因缘罢了,实际我们会把这个因缘变异成得念失念、知与无知的一个盲点,这是很奇特的,实际是人心里的一种自我转换。很多修行人就在这个地方会摔倒,你要是知道——这是因缘所生,不过是逆顺这样的一个因缘之缘下,所产生的一个事实,或者一个现象,即知与无知的现象,得念失念之相。
好比走般舟的时候昏沉,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全国各地的人跑过来问我昏沉解决不了怎么办?
我感觉到特别的可爱,他不知道这是个因缘,要是了解这是因缘所生,他就不会再问了。因为什么呢?半年前他走般舟出现了昏沉,半年以后才来找我,说昏沉我没法出离。我说你现在有昏沉吗?他说没有。
真不得了!他把这个因缘放到现在了。实际不论你放到什么时间,都可以体会出来,你就在昏沉的时间可以觉悟它——你可以了解它这个无自性,它这个因缘所生。
修行的盲点十分多的。这一点要是运用不好,他就会无端地在这个地方纠缠、纠结,张嘴就是昏沉,合嘴就是昏沉,实际早就跟他没关系了,它是无自性的东西,不过就是因缘所生,缘到你那个习惯上了,什么习惯呢?昏沉的习惯。到那个时间就要睡觉,但现在走来走去,走来走去,那个潜意识就冒出来说你要睡觉、你要睡觉,平时你在睡觉、平时你在睡觉。你想是啊,我在睡觉,我在睡觉。哦那就昏沉了。
昏沉本来就没有自性,这时候你再反观它——哦,它没有自性,它是缘我的习惯所产生的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是没有自性的,是无常的,是无我的,那它就过去了,不过去也没问题,你知道不过是一个习惯罢了,是个无自性的习惯,你就不会纠缠,你就不会走完般舟了说哎呀,我怎么昏沉的这么厉害呢?因为你直接从昏沉中解放出来了。不在昏沉之外再找昏沉了。其他的如痛啊,累啊,渴啊,烦躁啊,无聊啊,味同嚼蜡啊,一切法亦复如是。
以前我给他们护关的时间,他们经常出来说,法师,你为什么设计这么个无聊的事情!我说哎呀,你们进关亏得都写发愿文了,亏得不是我引导你们进来的。实际是他走厌倦了。
这都是我们觉悟的时间。无聊也是我们觉悟的事情,昏沉也可以使我们觉悟的,烦躁也可以使我们觉悟的,痛也可以使我们觉悟的,很累很辛苦也可以使我们觉悟的。如你怨恨,那你就迷失了;说无聊了我要出关,那你就迷失了;痛了我就坐一坐休息休息,你就迷失了。迷失了在当下觉悟它,这觉悟并不是说我们会失去什么,或者说会得到什么,但是你认识了这个事情,你就解放出来了,你就不再去纠结它了。
这两年问的少多了,这两年谁来问我,师父为什么昏沉解决不了呢?我说昏沉的时候再解决昏沉吧,现在不要管它。
人把这个东西抓的特别死——昏沉了,这是个失念吧,这是个业力啊,我这个业力怎么这么重啊。——就把业力实有化了。这个实有化就很痛苦的啊。他心想别人一走般舟可能就是放着光动着地走,我怎么昏沉呢?实际他不知道,别人放光也好,动地也好,跟他昏沉一样,都是无自性的,不过是一个业缘表现之异。这样我们走般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昏沉了,你说——我知道你的名字叫没有自性。对不对?那我们就走下去了。
实际这是个盲点,菩萨,虽然是反复地讲啊,但这你平时用得上的,要不然这个暗礁就把我们跌倒了。
有的人就在这个无聊这个地方过不了关,味同嚼蜡呀!腿也不痛了,腰也不痛了,天天锻炼出来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但是没有意思,这就是个关口,什么关口呢?这是他缘的一个习惯,什么习惯呢?——他喜欢变异,过去的痛啊,晕啊,迷失啊,挣扎啊,什么都过去了,这时候他对变异的那个索取的习惯突然变得很平白了,就感觉到没有意思,这时候是个大的关口。什么关口呢?——就是逾越自我习惯的一个关口,过去了就是一番天地,就会出现净光明之相。走不过去就会在那儿念叨没味道,没味道,天还不亮,天还不亮,早点儿打板,早点儿打板,就这样熬了,等一打板了,哎呦!可打板了!
这都是修行的焦点呐!这个焦点是什么呢?就是暗礁,我们到这里就走不动了,那退回去吧,又退回到原地了,什么原地呢?——业力的执著。下一次憋足劲了,说我一定要走般舟,又去走了,又走到没有味道,没有味道,真没味道,真没意思啊。又开始了,算了吧,不走了,又回到原地了,什么原地?——业习的原地。很多人就是突不破这几点。过去说给我们一个教授、一个指导,不是指导其他的,就是这些盲点,你自己认识不到的。你说这有啥呢?很简单个小事。我告诉你,不跟你说,你走十年都走不出来。小小的一个问题就把你挡住了,为什么呢?一张纸就这么薄,就能把你挡住,不把它拿掉你就看不见。
这个盲点制约了很多修行人。实际我们念佛平时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无聊。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啥意思呢?就是没有去玩、逛啊、累啊、辛苦啊、干活啊来的好。我以前私下问过很多道场的出家师父,我说“干活、念佛,你干哪个?”
“我干活去。”
我说“为啥不愿意念佛呢?”
“没意思,没用。”有人不这么说,他说“我护持常住。”
你悄悄地问自己,一个是念佛,一个是去接待人也好,干活也好,做什么事也好。你说你干哪个?大部分都说干别的去,那天高海阔对不对?念佛太没意思了。
就是这个习惯啊。那些修行成就的人,那些有禅定的人,有三昧力的人,他在哪个地方呢?他不过是个觉悟者,在这个无自性的认知上,他一个事情,一个事情,一个事情,一个因缘,一个因缘,一个因缘,一个过程,一个过程,一个过程,都处理过了,他得到了一个大的止,得到了一个大的观察善巧。止什么呢?止九界的过患了。止什么呢?止这个变异祸乱对待的心智了。他心中不再用变异对待习惯去奔波,在这里面去祸乱自己了,祸乱他人了。那么他的心智就得到了止、安定,就在这个寂静轻安,或者说在这个静境、静的轻安中,得到一种加持,这个加持会令其得到一种喜,就是轻安,这种轻安是从没有的。
你只要做过一次就可以了,永远你都忘不掉。因为什么呢?——你生活没有发生过,或者说你过去的生活中偶然发生了一次轻安,也是撞上的,后面你再等等不到了。但是要是修行人,你可以主动地这样去做,一旦做到这个点上,昏沉啊,无聊啊,没味道啊等等,你突破了这一点,你的心智突然就开阔了。那你再观察这个世间,你的眼神不一样了,心智不一样了,感知不一样了,那种敏锐度不是你想象的。那时我们说念佛真是有好处,真是有内容,真是有味道了。那你就乐于念佛了,金不换了,那时说大家念念佛吧,你会什么都不顾就去念佛了,为什么呢?你会珍惜每一个念佛的机会,珍惜每一声佛号,珍惜每一次觉悟的机会。珍惜它,或者说你就珍惜你生命的每一个当下,你的生命突然变得有价值了,不是那样熬过去,带过去,混过去了,不会了。
所以这一点,希望大家有一个认知。昙鸾法师这个提示,我感觉对大家十分有意义。他说知与无知是因缘所生,那么昏沉吊举这也是习惯因缘所生,我们若缘念佛因缘,都是可以逾越过去的。由于现在很多人在实践念佛、般舟,或者其他法门,实际这都是可以用的上力的。修行本身没有什么,最主要是我们实践运用的周遍与不周遍。许多人偶尔一生中会遇到一两次法喜,就不再实践了,他就会静止在业力中了,有的人就会精进不舍。
象净土这个教法,果地觉为因地心,虽是如是,现行中你不去作为,这个果地觉不在你现实的生命中起作用,那也就只是知个名字,你就体会不到它的滋味,你在这个名字上就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以前一些学净土的人认为阿弥陀佛把他救渡了,然后他就吃喝玩乐什么都可以干了。我说不是,你现在做你的业习,放纵你自己,你还受各个对称的果报。你心底也可能有一个依赖阿弥陀佛的心理,但是你现在的各个果报你还是受的,还是要面对的,你做杀盗妄淫,还是杀盗妄淫的果报,你做布施持戒精进,还是持戒精进的果报。对称的果报,这个即下的果报是真实不虚的。
所以,我们知道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为我们的因地心,我们安这个心,来作为一个无上心的起步。对此你还是要去实践,在你每一个意识、每一个言说、每一个作为上去实践它。你要去实践,不实践不行。你不实践那就只是知道个道理,就象我们摆一筐水果放到那儿一样,你不吃它烂掉了,跟你也没关系,然后你说这个水果不好吃,因为什么呢?——你没有去实践。所以每一个当下你去实践这个果地觉,你要去实践的,或者说用果地觉去观照你每一个当下的言行、意识、作为,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因缘——原来缘佛因缘了知世间,缘佛因缘觉悟自己的身业口业意业,那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念佛人,忆佛念佛就会得力。
(岁次辛卯六月初七 20117月7日)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