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五十一日(一) 唯佛是念的实践者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2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五十一日(一) 唯佛是念的实践者

   昨天我们把净土法门的分水岭,做了一个所谓的自力与佛力的分析与评判,这个评判对我们念佛人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本身是没有需要把它们强制分开的,但是我们若没有这个认知过程,一混淆,就会给我们的修行造成很多盲点。

  好比说这个知与无知的问题,昨天说人睡着的时候怎么办?失去知觉的时候怎么办?实际这就是自力知与无知的问题,佛力是全体载负,自力就有知与无知,就有变异的因缘。一般我们在这个变异中就会出现一个心理障碍——因为变异的不适应,或者说变异进趣过程的不自觉性,就会产生疑虑。

  实际自力念佛没有什么,最主要是对业力的变异会产生疑惑,这就会困惑我们。而佛力全体载负,一切作为中,一切感知中皆缘佛力而成,皆回归到这个觉悟力上来,这就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修持方式,即安心。实际佛力也就是所谓的安心的一个状态,或者说安心的一个因缘。自力多是在变异与疑惑中去徘徊。

  我们要有这样的一个明确的认知。如果在自力修持与缘佛力修持上没有这样的一个清晰的认知,往往我们就会在这两边徘徊。我们要是认知了佛力,或者认知了业力,就知道自身的业力是变异性的,所谓佛力是一个平等的、一味的法则。这个法则不是无情,是平等饶益一切,无有分别心。“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无分别心是平等饶益众生,于一切世间得方便,无染著的这样一个清静心智、具足心智、无染心智,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木石一样的无情的心理,不是这样的。

  诸佛如来具足悲智善巧,所以说佛力是我们安心的回归,自力是一个业力变异的选择认知。在此处要是认知了,一般我们就会弃舍对自力的依赖,或者说疑惑、对疑惑疲惫的追寻,那我们就会安心在佛力这个殊胜因缘,或者说唯一因缘,故说“唯佛是念”。

  “唯佛是念”,就是一个确定性。自身以及他人,乃至九界的业力不为我所在意,我们了解它,但是不会在意它;能接触它,但是不去在意它;能去运用它,但是也不去在意它,全体回归到“唯佛是念”这个大法则上来,那我们安心的准确性就十分容易运用出来、成熟起来。对于疑虑与变异给我们心智的妨碍与困扰,我们就能直接走出来——就在这个疑惑与变异的过程中走出来,而不是又设置一个什么修行。

  在变异与疑虑之外,不需要再设立什么了,疑虑一来,变异一来,知与无知一来,我们都知道这不过是业力习惯的因缘所造成的一个觉知性。这觉知是变异的,是有疑惑的,是有知与无知的,没问题的,它就是有不定性的。

  所以我们人类,在这个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中,大部分人都是不定聚有情。你说他是个善人吧,他又会做一些不太善的事情;你说是个恶人吧,他有时候会做一些很善良的事情;你说他觉悟了吧,他有时候很迷失在自己的业习上;你说他迷失了,他又开始有觉悟的向往了……,就这样徘徊着。这就是所谓的人类,人类的两条腿就是徘徊,人心里的这个善恶就是徘徊,男女就是徘徊,天地就是徘徊,就是这个二元给我们造成了这样一个不定聚的人群。

  所以说“唯佛是念”这个“唯”字,就是直接给我们一个方法——你不要徘徊了,你就做这样的一个事情——信顺佛陀,你体会体会。它并不是扼杀我们的不定性,因为人类的不定性有他的喜悦,好比说在感情变化中徘徊,在事业成败中徘徊,在冷寒中徘徊,四季中徘徊……,这就是人的生活内容,若一次扼杀了他受不了的。那怎么办呢?你可以做一做唯佛是念的实践,再去对比这种疑惑、知与无知的变异,你就感觉的到它有不可琢磨的、对我们心里的牵制与劳顿。那么这个“唯佛是念”就变得简单安心,可以把持。

  我们先从一个失控的状态,追寻到一个可以了解、可以认知、可以实践的一个自主的、自由的、安心的空间。我们在这里可以短暂地休息一刻钟,这种休息会带来一种喜悦。为什么说是休息呢?因为从繁杂的疑虑中、知与无知变异的因缘中、自力的业相中,你走出来了,用这个唯佛是念来安心,其他的不去问了,不去考就了,那么人全体就会被载负,就会有短暂的休息的机会。然后再来看这些作为,你心底里慢慢就会有个倾向——我累了,起码还可以休息。业力炽盛的时候,还可以照样做。这样慢慢地,你就会趣向于越来越多的休息的愿望,或者说慢慢地就鼓励自己去休息,不要那么多的勤苦,因为在这种知与无知的变异、疑惑中,我们很辛苦,人坐在那个地方,心智在奔波,人奔波的时候,更是奔波,脑袋在奔波,身体也在奔波,就很疲惫。

  这个徘徊的内耗,消耗了我们生命99.9%的能量,就一点能量你是自主的,其他都消耗在矛盾与徘徊的选择上了,我们的生命就浪费了,那是极大的一个不自尊的状态,一个不觉悟的状态,或者说一个迷失的状态!

  我们昨天提到这一点,希望大家有一个认知。因为净土法门很特定,要是我们不反复地谈,因为我们这个习惯的厚重啊,比大地都厚,不比虚空少,因为我们整个生活在这个空间里,所以如果我们不强制地把自己拉出来短暂的一刻钟,我们很难去认知这样的一个殊胜的法则,就是休息的法则。

  我们一定要知道,净土教法是让我们休息的,让我们安养这个疲惫的身体,给我们一个安养休息的机会。安养什么呢?——我们的法身慧命。让我们的什么休息呢?——让我们疲惫的心稍有休息的机会、多有休息的机会、真正地休息下来。真正地休息下来了,那就是真正的往生的利益现前了,那就全体靠倒阿弥陀佛了,那就是南无了,那你再说“南无”就有味道了。

  那我们还不休息,还很辛苦,你说念佛要很辛苦的,要没明没夜地去念它才好,这个也没有问题,因为你认为这样没明没夜地念才给你带来安乐,你也可以这样去做。你认为念一声就抉择了,这样得到安乐了,也可以这样做。这个都不是矛盾,关键是什么样的方法能使你真正地休息下来。这个是十分的重要的,真正的休息下来,没有什么疑虑了,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商量的了。

  真正休息了,真正使自己生命的空间出现“广大”这样一个词了,你感觉到广大这个词对自己是有意义的了,自己的身心突然面对一个广大的空间,这个空间是什么呢?没有杂缘,只是清静,只有平等,只有休息,只有这种安稳了。那么这个广大对你来说,就是净土。这个广大,就是纯净的一个法益。你没有动摇本位,没有离开娑婆,但是你的心业中已经成就这样一个殊胜的功德——得到了安养。

  这时你的生命变得活泼、有力、有智慧,那种迷茫的消耗、徘徊的消耗,就休息了;就象集中拳头去打一个东西一样,我们变得有力;那就有自由的东西,有安乐的东西。自由是一个很充分的理由了,我们就不再被见思惑困扰着、牵制着、制约着,我们就生活在一个理想的喜悦的意识国土。

  关于净土的往生,假设你现在的意识已经彻底把它处理干净了,这个往生就不是你讨论的问题了。因为什么呢?你的意乐已经很清楚了,即这个安养的意乐、意愿已经成为事实了,你已经体会到这个意乐了,你已经体会到它的内容了,这个内容已经现前了。那你就不会说往生不往生这个无聊的对比话题了,没有有意义了,因为你知道自己撒手一定是回本家本国去了,不再徘徊了,没有什么可徘徊的。就象不管你在南方或北方某个城市,你有自己的家,累了你可以回家,没有商量,我们对极乐世界本家本国的意乐的内容一旦体会了,了解了,那我们撒手就回家,没有什么,不会有第二个概念,就是累了就回家休息。什么累了?——这个世俗的因缘,在这个娑婆世界所有的作为、客居这一段的内容到头了,不必要再去挣扎了,我们就回家了,因为我们真正体验到这个内容的作用力了。我们一旦认知到这个作用,人心里就休息下来了。

  我们现在最主要是缺乏休息,人都在忙碌,忙碌什么呢?大部分忙碌的就是造业。造什么业呢?造对自己有益的业,对不对?都在造业,这里面当然有善业、恶业、有无记业,也有认为自己要出离的业,但都在造业。没有真正地休息过,没有“南无”过,没有真正地让这个自由清净的东西起过作用,即让我们本具的心起作用。那我们就有辜负了“念佛人”这样一个名号。

  “念佛”这两个字很简单就写出来了,但是真正的我们是在念佛吗?是在忆佛吗?大部分人都是在念自己的业,念自己的妄想,念自己的希望,念自己的未来,念自己的过去,念他人的业力等等。嘴上说在念佛,你心里是在念佛吗?你是在忆佛吗?你是在赞佛吗?我们自己会有反思的,认真就会有反思的。你真正在念佛吗?你真正的身心在念佛吗?在赞佛吗?在回归到这样一个法益上吗?真正这样作为吗?真正这样作为了,你说自己是个念佛人,这很好,你不光给自己带来喜悦,带来轻快明亮的东西,还会给周边的人带来喜悦与明亮。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一个真实的利益。所以要称上念佛人,这几个字很简单就可以写出来了,但是我们要做的到呢?你要不是唯佛是念者,而想做一个念佛人,往往与这个名号就不对称。

  这是鼓励我们自己做一个选择。我这一天中就是一个业障深厚的凡夫、烦恼众生,具足了习气、恶缘、善缘等等,具足了造作,没问题,我拿出五分钟认认真真地去唯佛是念,去实践它。五分钟还太长,我拿出两分钟,集中精力去两分钟的忆佛念佛赞佛。两分钟还长,就再减一分钟,剩一分钟,六十秒,这样你去体验体验,你把这六十秒的内容,跟你这一天24小时其他时间去对比,这一分钟的喜悦远远大过了其他时间。

  你这个一分钟的空间是真诚的,是喜悦的,是自由的,是充盈的。那我们就再加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慢慢地我们会体会到真诚念佛的实际的内容与功德。那慢慢地这个24小时可能就会改变它的内涵,我们从过去的迷茫、自业他业共业交织的这种纠结走出来,慢慢地学会念几分钟的佛,几个小时的佛,或者这一天,对念佛有感知,这样我们慢慢地就开始修行了。

  但是如果你这一分钟真诚、纯粹、极致地唯佛是念的作为都没有实践过,那你这一天24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因为没有对比。之前我提“念一声阿弥陀佛”的说法,最主要是希望大家来对比一下。你不对比,那是很困难的。你自己不去实践,别人是说服不了你的。我们只能通过实践的实际功德与内容,让自己的心里去感知它,去认知他,这样来抉择,其他人是没办法的。

  尤其是我们的心灵法界,即意识法界,要是不认真地面对,我们表面上在修行,而这个东西没有抉择过,没有改变过,没有认知过,那我们就是在修一个包装,念佛就是一个包装。大家都在赶这个时髦,都在包装,包成金色的、银色的、红色的,这个包装很珍贵呀,但是一个打开,里面没内容。这个内容谁知道呢?我们自己的意识,我们自己的心、感知,我们自己的选择能确认它。这对我们来说真是首要之首要!

  因为我们过去受的教育,给老师看,给社会看,给父母看,要好成绩,要好事业,买房子,买车子,成家,做什么基本上都是给他人看的东西,而很少重视自己的意识与心智。我们受这个教育引导习惯了,大家为了某个分数,为了好看,为要面子,不怕私下里受很多的苦,受很多的罪,但是这东西毫无意义,只能给自己带来烦恼与困惑,带来了相互的计较,助长了我们更加虚荣不实的心理。

  所以,在这个心地的感知与认知上,我们一定要受一个教育——重新认知自己的心,应该怎么来运用它?怎么把握它?把我们的虚荣表象的东西、给别人看的东西,真正地丢弃一次,起码说学会放弃它。

  给别人看不是不行,但是实际在生死烦恼这个大事上,它不起作用。我们东方人受的教育,群体意识很强,个体意识、自我觉悟的意识就比较差,所以照顾群体的感受比较强,而照顾自己的心理的解脱,机会很少。这样我们想去修行就有十分大的困难,多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带了一代一代的风气,即面子工程。社会上搞面子工程正常,我们学佛的人也要搞面子工程,那你给谁看呢?你给判官看吧,我们到临终了,让判官来给我们判一判。这一点一定要引起认识重视。

  (岁次辛卯六月初七 20117月7日)

返回目录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