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济群法师: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第四节 出家者之凡罪行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2日
来源:   作者:济群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济群法师: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第四节 出家者之凡罪行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济群

  第四节 出家者之凡罪行

  以下三节介绍出家人的行为。一是凡罪行,即凡夫具有的不善行为。二是凡福行,虽然出家,所作所为仍不出人天福报的范围。三是圣道行,为出家人特有的解脱行。这一归纳出自隋代道整禅师,在当时非常盛行。律祖援引此说,并对结构略作调整,使之更为简明。

  首先,引《大宝积经》和《涅槃经》说明何为凡罪行。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云:“出家有二种缚,一见缚,二利养缚。有二痈疮,一者求见他过,二者自覆己罪。”《经》中又言:“有二毒箭双射其心,一邪命为利,二乐好衣钵。”①

  ①《大宝积经》卷112

  出家之人有二不净心,何谓为二?一者读诵路伽耶等外道经书,二者多畜诸好衣钵。又出家人有二坚缚,何谓为二?一者见缚,二者利养缚……又出家人有二痈疮,何谓为二?一者求见他过,二者自覆其罪。

  (T11-636上)

  《大宝积经》这段引文出自“普明菩萨会”,是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对迦叶尊者所说。

  “《大宝积经》云:出家有二种缚,一见缚,二利养缚。”《大宝积经》说,出家人有两种束缚,一是知见,二是名闻利养。为什么知见会成为束缚呢?因为这个见是有问题的,是错误而非正确的知见,如身见、边见、邪见、见禁取见、戒禁取见。这些知见都是建立在我法二执的基础上,使我们偏执一端并为之束缚。第二是利养缚,出家是放弃对世俗一切的占有,包括对名利、感情、亲人的执著,所有这些都会构成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自在的心是没有牵挂的,倘若心有所系,就会颠倒梦想,妄念纷飞。所以我们必须解除这两种系缚。

  “有二痈疮,一者求见他过,二者自覆己罪。”痈疮,痈疽恶疮。对于出家人来说,还有两种行为属于心灵的恶疮,会使内心受到染污和伤害。一是寻找他人过失,尤其是学戒之后,往往用戒律去衡量别人,而不是对照自己,这个定位就是错误的。二是覆藏自身过失,自己干了某些非法之事,非但不发露忏悔,还竭力掩盖,唯恐他人知道。但罪行并不会因为覆藏而消失,相反,还会因不曾及时忏悔而增长,成为严重的心理负担。

  “《经》中又言:有二毒箭双射其心,一邪命为利,二乐好衣钵。”邪命,不正当的谋生手段。《大宝积经》又说到,有两种行为仿佛毒箭一般,将损害我们的法身慧命。一是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不惜通过占卜吉凶、显异惑众、未证言证等行为谋取利益。二是贪图享乐,喜欢奢侈的生活用品。因为有这种需要,必然就要为此付出代价,甚至为了利养而巴结信众,丧失出家人作为人天导师的尊严。

  《涅槃经》

  《涅槃》云:“我涅槃后,浊恶世时,多有为饥饿故发心出家,名为秃人。见有持戒威仪具足清净比丘护持正法,驱逐令出,若杀若害①。”

  ①《大般涅槃经》卷3

  我涅槃后浊恶之世,国土荒乱,互相抄掠,人民饥饿。尔时多有为饥饿故发心出家,如是之人名为秃人。是秃人辈见有持戒威仪具足清净比丘护持正法,驱逐令出,若杀若害。(T12-384中)

  《涅槃经》这段引文出自“金刚身品”。经中,世尊预言了末法时期的种种乱象,告诫迦叶菩萨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应当勤加护持正法,护法果报广大无量。”

  “《涅槃》云:我涅槃后,浊恶世时,多有为饥饿故发心出家,名为秃人。”佛陀说:我涅槃后的五浊恶世中,不少人是为生存而非解脱出家。这种人不过秃头俗汉而已,不能算做真正的出家人。

  “见有持戒威仪具足清净比丘护持正法,驱逐令出,若杀若害。”但正是这样的人,见到持戒清净、威仪具足的比丘护持正法,反以种种手段阻碍、排斥、驱逐,更有甚者,加以迫害乃至杀戮。因为他们害怕人们见到如法比丘后,自己就会失去市场,就不再能滥竽充数。这种秃人不但会给僧团抹黑,更会给佛教发展带来极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危害,所谓“能食狮子者,惟狮子身中生虫”。

  在引用两段经文后,律祖就这一问题作了简要总结。

  若论罪行,且列五种:所谓贪欲、嗔恚、爱亲、求利、悭嫉等五,并如别《钞》,随事引文。

  “若论罪行,且列五种:所谓贪欲、嗔恚、爱亲、求利、悭嫉等五。”出家的凡罪行,从本质上说,主要源于五种烦恼心理:一是贪欲,对财色名食睡心生贪著;二是嗔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心生嗔恨;三是爱亲,即拉帮结派、任人唯亲;四是求利,以追求利益为目的;五是悭嫉,即悭吝嫉妒,心胸狭窄。

  “并如别《钞》,随事引文”这个别《钞》是什么,灵芝律师也没说清楚,只是说“未详何文,今见《业疏》”。《业疏》是《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别名,亦为三大部之一。其中有《受戒缘集篇》,和本篇有相似内容。需要对此问题作深入研究者,可参考其中授沙弥戒的部分。

返回目录

----------------------------------------------------------------------------------------------------------------

更多济群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