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济群法师: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第六节 出家者之圣道行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2日
来源:   作者:济群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济群法师: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第六节 出家者之圣道行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济群

  第六节 出家者之圣道行

  但出圣道,无始未曾。皆由著世,惯习难舍。今既拔俗,必行圣业。经中乃多,要分三位。

  一者、小乘人行:观事生灭,知无我人善恶等性。二、小菩萨行:观事生灭,知无我人善恶等相。三、大菩萨行:观事是心,意言分别。故《摄论》云:“从愿乐位至究竟位名观中,缘意言分别为境①。”离此无别余法。上二别行,如余所明。若入道方便,除疑舍障,要拔诸行,常志行者,如《别行门》二十卷中具广分别。

  ①《摄大乘论》卷2

  诸菩萨于何处入唯识观?有见似法义显相意言分别,大乘法相所生。于愿乐行地入,谓随闻信乐故。见道谓如理通达故,修道谓能对治一切障故,究竟道中谓出离障垢最清净故。(T31-122下)

  圣道行,就是成就圣道的行为。在隋朝道整禅师的著述中,总分时教为六行,“一凡罪行,二凡福行,三小乘行,四小菩萨行,五大菩萨行,六佛果证行(见《释门归敬仪通真记》,宋·了然著,X59-129上)”。《行事钞》中,道宣律祖以圣道行统摄其后四项。

  “但出圣道,无始未曾。”圣道,即成就无漏智,此圣人所以为圣人的根本所在。初地菩萨由见道而开发无漏智,始称圣位,此前皆属贤位。所以说,见道是无始以来从未有过的事。虽然每个生命内在本具无漏智,却始终在无明覆盖之下。就像被乌云完全笼罩的太阳,即使偶尔透出一些光芒,也是经由云层映现的,并非阳光直接照耀。无漏圣智也是同样,其作用都是透过无明烦恼显现的。直到证得初果,才开始直接显现并发挥作用。

  “皆由著世,惯习难舍。”惯习,串习。为什么自家宝藏无法产生作用呢?正是因为我们执著于五欲六尘。凡夫心是有粘性的,在其作用下,我们很难摆脱串习,摆脱原有相续。

  “今既拔俗,必行圣业。”我们既然要超越世俗,出离轮回,就必须开始与圣道相应的修行,就是依正见修习止观。所以八正道也是以正见为首。正见有二,一是闻思正见,通过学习经教而获得。一是出世正见,依闻思正见修习正观而成就。此处,道宣律师给我们举出三种。

  “一者、小乘人行:观事生灭,知无我人善恶等性。”第一,是声闻乘的见地,通过对无常的观察,认识到五蕴身心都是生灭变化、无常无我的,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从而破除常见和我见,证得空性,成就解脱。

  “二、小菩萨行:观事生灭,知无我人善恶等相。”第二,是小菩萨行,此处指中观的见地,通过观空认识到有空不二,不是分析后才空,而是直接观照缘起有的当下为毕竟空。在毕竟空中,了知一切缘起的显现皆如梦如幻,不取于相,成就解脱。

  “三、大菩萨行:观事是心,意言分别。”第三,是大菩萨行,此处指唯识的见地。律祖认为,大菩萨就是观一切皆为心的显现,所有影像、概念、意言分别都属于心的作用。引文出自真谛翻译的《摄大乘论》(原文为“有见似法义显相,意言分别”)。道宣律师很推崇唯识,他的戒体论就深受唯识思想的影响。

  “故《摄论》云:从愿乐位至究竟位名观中,缘意言分别为境。”愿乐,发心。究竟位,佛果。所以《摄大乘论》说,从胜解行地、发菩提心直到究竟成佛的过程中,观察名、义、自性、差别皆为意识思维的产物。换言之,大乘菩萨的见地就是认识到一切概念、影像都是心的作用和显现,是内心分别的产物,从而帮助我们直接认识心和心的本质。

  “离此无别余法。”这三种见地都可以帮助我们引发出世正见,导向无漏圣道。除此以外,并没有其他的见地。

  “上二别行,如余所明。”上面所说大小乘的不同行门,在《行事钞·忏六聚法篇》和《业疏》中都曾论及,可以参考。

  “若入道方便,除疑舍障,要拔诸行,常志行者,如《别行门》二十卷中具广分别。”方便,修行法门。除疑,解除疑惑。舍障,舍弃烦恼障、所知障。在修行路上,从种种入道法门到通过闻思解除疑惑,舍离二障,所有这些通向解脱的行门,在《别行门》二十卷中都有详细说明。根据《资持记》、《四分律行事钞批》等资料,《别行门》应是道整禅师关于“凡圣行法”的著述,但灵芝律师当时就“未见本文”,宋代守一禅师在《终南家业》中也有“道整禅师凡圣行法当时盛行,是故诸文并指如彼,整师之文近世已亡”的记述。故具体内容不详。

  在以上介绍的凡罪行、凡福行、圣道行中,惟有圣道行才是出家人应有的如法行为。但对凡福行也不能全盘否定,因为凡福行和圣道行是相通的,它既是圣道行的基础,也可转化为圣道行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两者的差别,更要认识到其中的关联。

返回目录

----------------------------------------------------------------------------------------------------------------

更多济群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