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3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3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不得众生,而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甚难。

  这是说赞叹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度化众生,而又没有众生可度,这件事很不容易做,是这样意思。

  「是般若波罗蜜」的道理,是非常的深奥的,怎么知道呢?诸菩萨摩诃萨度化众生的时候,不得有真实的众生,不得真实的众生,就看一切众生都是如幻如化的、是毕竟空的,这样子为众生求无上菩提。这个求无上菩提,菩萨自己求无上菩提,才能够圆满地具足了度化众生的能力,所以为度化众生而求无上菩提;或者说为众生求无上菩提,就是度化众生的时候,目的是希望众生成就无上菩提,也可以这样说。但是看后边的文呢,应该说:菩萨自求无上菩提;这个文应该是通于两方面,但是在这个树的譬喻上看,应该偏重于菩萨自求无上菩提,应该是这么说。

  「是为甚难」,这样子是太难了,不容易做到。度众生而没有众生可度,这件事怎么办法呢?很难办,这样子。但是菩萨难行而能行,所以等于是赞叹菩萨的希有,也是赞叹般若波罗蜜的深,微妙甚深的境界。

  世尊!譬如人欲于虚空中种树,是为甚难。世尊!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众生亦不可得。

  「世尊!譬如人欲于虚空中种树,是为甚难。」前面是约菩萨度化众生的甚难来说,这底下说一个譬喻。譬如有一个人,他要种树,他种树,他不是在地面上种树,他要在虚空里面种树。「是为甚难」,在虚空里种树,这是太难了,在虚空里种树,这是很难。「世尊!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这个意思就是约我们凡夫有执着的人来说这个道理,我们有执着心的人来说这个道理呢,说要在虚空中种树就是太难,这是不容易。我们有执着的人来说,有一个众生,有这一个人,我去度化他,这好像容易一点;说这个众生是假的,是如幻如化的、是无所有的,去度化他,这个事情可以这么做吗?这样做是太难了,这是约我们有所得的人这么说,这个譬喻也是正合这个意思。

  这底下就用法去配合这个譬喻。「世尊!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菩萨度化众生的那个境界,也就像种树这样子。「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众生亦不可得」,菩萨他自己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求证、成就无上菩提,他的目的要度化众生的;但是菩萨去观察众生呢,又不得到实际的众生,又没有看见有个真实的众生可度,所以和这个种树那么难,在虚空中种树,太难了。那么这是赞叹菩萨道的难行,也是赞叹般若波罗蜜的道理太深奥了。

  这是须菩提尊者这样子赞叹菩萨。下边呢,就是佛来认可这件事,而又详细地发挥了这个道理。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着吾我颠倒众生。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你说的道理是很对的,佛来认可他。因为这个须菩提尊者是个阿罗汉,是小乘佛法的学者,他现在来说大乘佛法的事情,那么当时法会中的人,心里面有可能会对他说的话没有信心,可能会有疑,所以佛就来认可这件事,说是:「如是!如是!」你说得很对!很对!没有错!「诸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他修学般若波罗蜜度化众生的时候,这件事的确是不是有所得的人能够明白的。

  「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众生还是不可得。但是度化众生这件事,明白点说,怎么叫做度众生呢?「度着吾我颠倒众生」,令他不颠倒,是名为度众生,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度」,就是教化的意思,教化众生,就叫做「度」;或者说这个「度」是超越的意思,有个障碍挡住了他,不能向前进,他能超越这个障碍,就叫做得度。度化什么样的众生呢?「着吾我」的这个众生,颠倒的众生,就是执着有我。

  我们没有学过哲学的人,或者没有学过印度哲学的人,对于这个「我」,虽然是日常生活之中,彼此间的思想在沟通的时候,常常用这个字,我怎么怎么地,你怎么怎么地,常常用这个字,但是实际上也并没有去探讨什么叫做「我」?也并没有去这么样讲。但是在印度的宗教,对这件事说得是非常清楚,我们昨天曾经解释过,就是在这个生老病死,老病死的这个臭皮曩里头,有一个不老病死的、常恒住、不变易,它永久地存在、永久地也不老病死,这个实体的东西,有这样实体性的,或者说是一种理性也可以,就是有个实体的,不是虚妄的;说这个就是我,就是这样子。但是我们对于这件事不是很明了的,我们也是执着我,执着这个身体是我,就是这么笼统地说,这个是我;我瘦了、我吃饱了,我到什么地方去了,就是一般地这么说。可是默默中虽然没有微细地、没有深细地去研究什么是我,可是也是执着我,也是这样执着的。那么现在菩萨弘扬佛法、度化众生,怎么叫做度化众生呢?就是这个众生他执着有我,就是教化这个众生、开导这个众生,叫他知道没有我,这叫做化度众生,叫做教化众生。

  这个「颠倒」,就是错误的意思,没有我,这个身体里面没有我,这个有生灭变化的生命体也不是我,另外也没有我,但是我就执着有我;本来没有我,你执着有我,就和事实不相符合,所以叫做颠倒。其次,这个颠倒的事情是太多了,这个身体总是要老病死的,但是心里面总感觉我可以活它两万岁,总感觉是能活到很久,明明很快就要死了,但是还仍是,我还能活,最少能活一百年;所以有这个常的颠倒,有常住的颠倒。这个日常生活里面很多很多的事情,都是很苦的事情,但是自己认为是乐,那就叫做「颠倒」,就是很多很多的事情都是颠倒。自己错了呢,自己不认错,这是颠倒;自己不断地、重复地犯错误,自己还不知道改,这是颠倒。就是菩萨度化众生,就是度化这个众生,叫他不颠倒,叫他通达无我的道理,这就叫做度化众生。

  我们通常说呢,我们是个凡夫,平凡的人,没有智慧;我说这个没有智慧,就是世间人认为很有智慧的人都在内,都是没有智慧,那么都是执着有我、有颠倒,那都叫做愚痴。佛法度化这个众生呢,叫他有智慧,通达无我的道理,不犯错误,那就成为圣人了,就是度化众生转凡成圣,叫他成为圣人,这就叫做「度化众生」。但是若是这个圣人若成为圣人呢,色受想行识这个生命体,色也不可得、受想行识也不可得、我也不可得,所以也没有一个真实的凡夫能成为圣人的。说是你成了阿罗汉了,他自己在观想:谁是阿罗汉?不可得。你读《金刚经》上说:不见有实,有真实的东西是阿罗汉,得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也都是这样子,乃至得了无上菩提,像《金刚经》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是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也是无所得,它不执着的。

  虽然阿罗汉、辟支佛,到佛的境界有深浅的差别,但是这个无所得的智慧,大家都是成就了。那么从有所得成就到无所得,是名为圣人,这就叫做「度化」;不是说真实有一个众生他成佛了,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执着真实有个众生能成佛,这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道理。

  须菩提,譬如人种树,不识树根茎枝叶华果而爱护溉灌,渐渐长大,华叶果实成就,皆得用之。

  「须菩提,譬如人种树」,这底下呢,前面佛是简略地认可须菩提尊者说的道理,这底下呢,就广说这个种树的譬喻。譬如一个人他要种树,种树的时候呢,「不识树根、茎、枝、叶、华、果而爱护溉灌,渐渐长大,华、叶、果实成就,皆得用之。」那么前面须菩提尊者说这个种树,只是说于虚空中种树是为甚难,很略的。这底下佛就说得详细一点。

  这个「不识树根、茎、枝、叶、华、果」,这个种树的人,他不认识这个树的根、树的茎、树的枝、叶、华、果,不认识。那么这个不认识,当然在譬喻上说呢,就是这个人他不知道,都不是太明白,但是他也爱护这件事,就常常地溉灌、给它施肥、给它浇水这些事情。那么以后呢,这个树渐渐地就长大了,长大了以后,这个树还有花、还有叶、还有果实,花、叶、果实都成就了;成就了以后,华、叶也有用,果实也有用,「皆得用之」,这是说这个譬喻。

  这个「不识」是什么意思呢?当然这个种树的人,通常的说,他有这种知识,有这个专业的知识,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树,他是知道的,这个树应该怎么种,那个树应该怎么栽培,都是知道。但是这里边呢,就说是「不识」,说个「不识」,这表示什么意思呢?这表示这个菩萨他在求无上菩提的时候,他学习了佛法,他通达了般若波罗蜜。我昨天曾经说过,就是在我们凡夫的时候,学习佛法,虽然也能够从文字上通达般若波罗蜜,但是我们内心的执着还没有破除,还是有所得,还是有执着,就是用这样的执着去栽培善根。这样的栽培善根,还不是无上菩提的无漏法的亲因缘,我说这个亲因缘,只是个增上缘。那么这样子努力地修行,一旦之间,这天早晨起来静坐的时候得无生法忍了;得了无生法忍,这个原来的执着就破除去一部分,就成就了这个无所得的智慧了。

  无所得的智慧成就了,当然若是大菩萨呢,他对于度化众生的时候,也是用无所得的智慧去度化众生;但是这个无所得的智慧度众生的时候,是有无相的慈悲心相应的。从这么以后所栽培的善根,是无上菩提的因缘,这个是不同。这样说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到那个时候,到得了无生法忍以后,他在度化众生也好、自己学习佛法也好,他都知道这都是无所得的境界,都是无所得的,所有栽培的善根都是无所得,他不执着:啊!我栽培很多的善根了,你还没有栽培,他没有这个分别心,他不执着。这就叫做「不识树、根、茎、枝、叶、华、果」,这个意思是这个意思,这个「不识」,这个「不识」是这样解释法。

  那么虽然一切法是无所得的,但是他还是继续栽培这个无所得的善根的;虽然是众生是无所得的,但是还是度化众生的,所以他的智慧、他的福德「渐渐长大」,渐渐都长大了,长大了以后就是有了作用,什么作用?有华、叶、果实成就的作用。

  如是,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渐渐行六波罗蜜,得一切种智,成就佛树。

  「如是,须菩提!诸菩萨摩诃为众生故」,这底下来合法,用佛法来解释前面这个譬喻。「如是」,说这个种树这件事是这样子。「诸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求无上菩提的时候,「渐渐行六波罗蜜,得一切种智,成就佛树」,也是这样子。

  这个「渐渐行六波罗蜜,得一切种智」,这个菩萨发大悲心,教化众生行六波罗蜜。这六波罗蜜,当然就是第一个是布施波罗蜜、第二戒波罗蜜、第三忍波罗蜜、第四精进波罗蜜、第五禅波罗蜜、第六是般若波罗蜜。这个六波罗蜜,前四个波罗蜜是布施、持戒、忍辱,前三个波罗蜜,精进不算在内;前三个波罗蜜是求福德的。譬如说布施波罗蜜,你能够修布施,我们按一般的来说呢,我们能够用自己的财富去解决别人的困难,这也就是布施波罗蜜;你能用自己的体力为别人做事,也可以说是布施波罗蜜。由这个布施波罗蜜,由布施这件事呢,若是有慈悲心,不是私心,那么这样行布施波罗蜜,将来能得大富,得到很多的福报,这也是很好。

  这个戒波罗蜜呢,戒波罗蜜,他将来能得到尊贵身。这个得尊贵身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得释提桓因的身体,能得到释提桓因他那个大福德身;或者梵天王的身体,这是尊贵身,你能持戒清净,能得到这样可爱的果报。第二个解释呢,我们能得到人的身体,或者得天的身体,这也就可以名之为尊贵身,就是比三恶道好一点,比地狱、饿鬼、畜生好得多。这个持戒这件事,为什么会得这样的果报?持戒这件事,其中有一个好处,我们通常说这个有财布施、有无畏的布施、有法布施,这个无畏的布施就是戒,你能够受这个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别人和你做朋友的时候,心里很安、不害怕,不害怕你。如果说要你受戒,我不受戒!别人和你作朋友的时候,喔!你这个人不受戒,就是怕你,所以受戒是个无畏的布施,能令人不恐怖,就是愿意和你做朋友了,这个戒波罗蜜有这个意思。

  布施、持戒。这个忍辱波罗蜜,就是尽量地容忍他人的过失,尽量地容忍;当然这里边还是有智慧的。这个容忍,你常常容忍,将来会得到什么样的功德呢?将来容易相貌端正,你不发脾气,你又能布施、持戒,你将来得到的这个身体,相貌非常端正,这是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呢,你能得到大眷属,得到大的眷属。我想得到大的眷属这句话怎么讲呢?譬如说,我们说唐太宗这个人,唐太宗父亲是皇帝,他儿子也是皇帝,他的周围的朋友,像房玄龄、杜如晦,还有多少个人,很多人,还有魏征这些人,这些人都不是平常人啊!就是特别有品德、有智慧,这样的大人做你的朋友;你若常能够忍辱。这个话,我们也可能……我这么想,如果你做总经理,你能做总经理、你能做董事长,你会明白这件事,这个忍辱为什么会得大眷属的果报?你会明白这件事,你会明白!这是布施、持戒、忍辱;我们能够布施、持戒、忍辱,就有这么多的好处,有这么多好处。

  这个精进波罗蜜和禅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是什么呢?这前三个波罗蜜,我们能这样修行,是能使令我们得到如意的果报,身体健康长寿,还能得到很多的好朋友,而又能得到很多很多可爱的事情,这是这一方面。精进、禅定、智慧这三个波罗蜜是思想上的问题。这个思想上的问题,我们思想有什么问题?思想,我们就是有贪心很大嘛!贪心很大,瞋心也是很大,愚痴心也是很大,又有高慢心,也是不好、疑惑心也是不好,各式各样的烦恼很多很多,一个最明显的就是邪知邪见是最不好,这是思想上的问题。思想上的问题,若想要解决它,这应该怎么解决呢?就要用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才可以,要用般若波罗蜜才能够清除思想上的问题。这个生活上的问题,有大福德可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但是思想上的问题没有解决,终究是很危险的,终究是危险,这个危险的道理,我想我就说到这里,不多说了。

  我们希望得到佛菩萨的智慧,就是般若,佛菩萨的智慧叫做「般若」。佛菩萨的智慧就是没有贪瞋痴、邪知邪见这些都没有了。但是这个智慧,怎么样才能得到呢?要有禅,你心里面要有定;散散乱乱地,很难成就圣人的智慧的,所以若是学习禅,多静坐,心里面不要乱,在寂静中观察诸法实相,你才能得到圣人的智慧。

  这个精进波罗蜜什么意思呢?精进波罗蜜;你修禅,哦!昨天我坐了三个钟头,我今天坐五个钟头,后天一个钟头也不坐了;就是有的时候用功,有的时候懈怠,这样不行,要精进才可以,不休不息,不休息,长时间地不怕苦,这样子才能得到禅,才能得到般若波罗蜜,才能成功的。所以要有精进波罗蜜,除了前三个波罗蜜之外,你还要有精进波罗蜜。在我们没得到无生法忍,没成圣道之前,你有精进波罗蜜,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可爱的果报不断绝,就是像做生意的人,我前一个月做生意赚钱了,后一个月又还是赚钱,常常地做生意都是赚钱的;遇见了一个如意的事情,又一个,一个又一个,不断地有如意的事情出现,这就是精进波罗蜜的好处。我今天遇见一件事做功德,再有因缘还做,继续不断地做功德,所以将来呢,也继续不断地有如意的事情出现;如果说我就做一次,以后不做了,你将来得果报呢,就得这一次。所以佛法的意思,有因就有果,没有因就没有果,所以这个精进波罗蜜也是很重要。

  这个禅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将来得的果报,这个身体不可以破坏,不容易破坏的。我们若是得了禅波罗蜜,你有欲界定的功德呢,你再做一些功德的话,你就会生欲界天,就是超过地居天之上,在空居天里面,得到空居天的福报;若得了未到地定,也是欲界的空居天的福德;得到色界定、无色界定,那就生到更高的天,那天人的身体是不可破坏的。就算是你没有生到天上去,你常常静坐,也是减少病痛,将来再来到人间,当然功德不是一样,众多的功德在一起,你的病痛会减少,他也容易健康长寿,所以禅波罗蜜有这个好处。

  般若波罗蜜有什么好处呢?「大人众中得自在」。不是说是在一般的无知无识的人,你是个大王了,不是;都是大人、都是有大福德、有大智慧的人里面,你得自在。那就是要大智慧,没有大智慧、没有大福德,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佛说这六波罗蜜,佛法,佛的大智慧,这就是佛的大慈悲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欢喜可爱的事情,不欢喜有不如意的事情。怎么样才能够如意呢?你要这样做,你要修六波罗蜜,你就会得如意的事情。这不如意的事情来了的时候,心里面只知道愤怒,是没有用的。以前在香港的时候,有那个什么……就是绑票的事情,叫什么野狼案;从香港来的也会知道,他的办法呢?天官赐福;这五十万港币就过来了,这个事不可以,不可以用这个非法的手段。佛告诉我们如法地去栽培自己,将来就会得到如意的事情;非法的事情,只有自己倒楣了,没有可爱的境界的。

  所以这上面说,菩萨「渐渐行六波罗蜜」;修六波罗蜜,这里说是得了无生法忍以后,他逐渐地行六波罗蜜,那又不同了,那不是平常的境界。

  「得一切种智」,就是得了无上菩提了,得到佛的大智慧了。得到佛的一切种智,「成就佛树」,这个「树」是譬喻什么呢?就譬喻无上菩提的,成就了无上菩提,就像你种树,这个树已经长好了,就是这样意思。那么这个树栽培好了以后,「以华、叶、果实益众生」,华、叶、果实成就「皆得用之」,这个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华、叶、果实益众生」,这个树有华、树有叶、树有果实,这个华、叶、果实能对于我们人有利益的,对于我们有利益。

  须菩提!何等为叶益众生?因菩萨摩诃萨,得离三恶道,是为叶益众生。

  「须菩提!何等为叶益众生?」这底下就是再加以解释。说是叶利益众生,这个树有叶,树这个枝,这个枝干婆娑,有很大的荫可以荫凉,太阳太热了,在树下可以有些荫凉,那么这就是一种好处。但是若是成佛了以后,无上菩提的树,你成功了以后,你怎么样去用叶来利益众生呢?这地方说:「因菩萨摩诃萨得离三恶道,是为叶益众生」,菩萨摩诃萨得了无上菩提的时候,他能教化众生不到三恶道去,不到地狱去、不到饿鬼的世界、也不到畜生的世界。畜生的世界是个恐怖的世界,是太苦了;饿鬼的世界是个饥虚,没有水饮、也没有饭吃,就长期的饥饿,这是非常苦恼;地狱里面就是猛火、是寒冰,有寒,大寒、大热,不得了,这个苦。

  那么因为菩萨摩诃萨得无上菩提以后,他能教导我们远离三恶道,那怎么样远离呢?就是不要做恶事;不要做恶事呢,就不到三恶道去。这个佛教的理论呢,你的遭遇好、你的遭遇不好,完全是自己创造的,完全决定于你自己的思想行为,不是外边有力量加在你身上的,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佛法,佛陀或者菩萨就是开导我们不要做恶事,做恶事是不得了。

  「是为叶益众生」,这就是这个树它的叶能够利益众生的地方;太阳太热,我们到树荫凉下去,就可以避免这个热的热恼,得到清凉。因为佛菩萨开导我们不要做恶,我们不会到三恶道去受苦,那么这就是叶益众生。

  何等为华益众生?因菩萨得生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处,是为华益众生。

  「何等为华益众生」呢?「因菩萨得生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处,是为华益众生。」这个树长的华,这个华是非常美丽的,我们看见,心里也感觉到欢喜,这是一个譬喻。譬喻什么呢?就是「因菩萨摩诃萨」,我们众生因为菩萨摩诃萨的教导,教我们像刚才说的,你要布施,行布施,你要持戒、你要忍辱,这样子去用功,或者修学禅定。你这样子用功呢,你就生「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处」,你多做福德,就会在……,这剎帝利大姓是人间的统治阶层,这些国王,这些人。「剎利大姓」,这个大姓,他们这些人,这个族姓里面的人,都是大福德,当然也可能有智慧、有权力,所以称之为「大姓」。「婆罗门大姓」,就是读书人,有知识、有智慧,也可能在政府里作官,也是这些人,所以也是「大姓」。「居士大家」,「居士」是什么呢?这个居士不是我们通常称为「居士」这个意思,是聚集财富,积聚了很多很多的财富,称之为居士;这种人当然也可能在政府里做官的,所以也之称为「大家」。这几样是人间的,在人间里面有福德的人。

  「四天王天处」,这是欲界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六天,享天福,但是都是有欲,这合起来都是修福业。修的福业,这个福业能得到人间大富贵的可爱的果报,或者得到欲界天的可爱的果报,这是修福业。若是修禅定呢,那就或者得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色界天的长寿天。或者得无色界天的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那么在那里享天福,寿命是更长了,那更是特别的自在、特别的安乐的。

  「是为华益众生」,那么修福德,修大福德,或者修福德,而又修禅定,这样子得到的利益,就像是那个树的华对于人的利益似的,这样子。

  何等为果益众生?是菩萨摩诃萨得一切种智,令众生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是众生渐渐以三乘法,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是为果益众生。

  「何等为果益众生?」这果益众生什么意思呢?「是菩萨摩诃萨得一切种智,令众生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那么这叫做「果益众生」。前面的叶、华虽然众生得到利益,那个利益实在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就是它会到时候又没有了。

  「令众生得须陀洹果」,「须陀洹果」翻个预流,就是他证悟到圣人的境界了,最先得成圣道的这个人,叫做预流。那个「预」字也当个先,预先的意思;也是出入的入意思。这个「斯陀含果」翻个一往来,就是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或者是一往人间、一来天上,那么也就是得阿罗汉果了。或者「阿那含果」呢,就是不来,不来人间了,他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上去了。这个「阿罗汉果」就是无生,就是没有生死了;那么这是声闻人。「辟支佛道」,这出于无佛法,没有佛、没有佛法的世界,他能够无师自悟,成为独觉。「佛道」呢,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经过三阿僧祇劫的修行,得无上菩提了,叫做「佛道」。

  「是众生渐渐以三乘法,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是为果益众生」,这三类众生;一个声闻根性的人、辟支佛根性的人、一佛乘根性的人,「是众生」。「渐渐」,他们由最初的栽培善根,善根成熟,又努力修行得成圣道,也不是一下子就成就的,都是渐渐地,以三乘教法,声闻乘、辟支佛乘、一佛乘的教法。「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这个「无余涅槃」就是没有惑业苦了,迷惑的烦恼也没有了、这个生死的业力也没有了、这个生死的果报也没有了,那么叫做「无余」,入于不生不灭的;就是不生不灭的真理上面没有惑业苦的事情,叫做「无余涅槃而般涅槃」,在无余涅槃那里入涅槃了。「是为果益众生」,这是譬喻这个叶、华、果来利益众生。

  是菩萨摩诃萨,不得众生实法,而度众生令离我颠倒着。作是念,一切诸法中无众生。我所为众生求一切种智,是众生实不可得。

  这是解释度众生而众生不可得的道理。「是菩萨摩诃萨,不得众生实法」,这个「众生」我解释过,就是在色受想行识这个生命体上面,没有一个真实常住的我,没有;色也好,也不是真实常住的,也是众缘所生、有变化的;受、想、行、识也都是众缘所生,也都是有变化的。没有一个不是众缘所生,是常住不变的一个东西,所以叫做「不得众生实法」。这个「实」,这个真实这个意思是什么呢?不是因缘生的,不是从众因缘生的,这一件事东西,它就叫做真实法;不从因缘生,它就是常住的、是不变化的、没有老病死的。若从因缘生,因缘会有变化,这个所生法它就要变化;有变化,就叫做不真实,是这样意思。

  这个菩萨呢,「不得众生实法」,看见这个在生死里面受苦的这一切众生,都没有真实的东西,都是因缘所生,他去度化这样的众生,「令离我」,教化他、叫他远离「我」的颠倒,教化他远离各式各样的执着,不要颠倒。「作是念」,这个菩萨心里面这样想,「一切诸法中无众生」,在一切因缘生法里面,没有一个不生灭变化的,有实体的东西,是没有的。「我所为众生求一切种智,是众生实不可得」,说我为了教化众生,我要求无上菩提来度化众生,而众生实在又是不可得的,没有真实性的东西可得,都是有生灭变化的、不真实的。

  那么这一段呢,就是赞叹菩萨度化众生,而众生又不可得,没有真实的东西可得,是这个意思。这一段文讲完了。

  底下第二科,如佛叹。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知是菩萨为如佛,所以故?是菩萨因缘故,断一切地狱种,一切畜生种,一切饿鬼种,断一切诸难,断一切贫穷下贱道,断一切欲界、色界、无色界。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如佛。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不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间则无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间亦无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三恶趣及三界亦无断时。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当知是菩萨为如佛」,须菩提对佛说,说是这个菩萨度化众生,还知道众生不可得,这个菩萨和佛是相似的。佛是无量功德圆满的人,菩萨虽然功德犹未圆满,但是他和佛是相似的,这是赞叹他这样子。「何以故?」底下说个理由,什么原因呢?

  「是菩萨因缘故,断一切地狱种,一切畜生种,一切饿鬼种」:这个「地狱」,我昨天也说过。地狱,本来没有地狱,为什么有了地狱呢?你造了地狱的业了,造了地狱的罪业,这个地狱的罪业是种子,由这个种子生出地狱来的。「一切畜生」也是,你造了畜生的业力,你就会到畜生的世界去;你造了饿鬼的业力,那么你将来就到饿鬼的世界去,是这样意思。我们哪,这个杀生、偷盗、邪淫这些事情,都是三恶道的一个种子;或者我们愿意说谎话、骗人、伤害人,也都是三恶道的事情;妄言、说谎话、说离间语,破坏别人的利益,自己从中得便宜,这都是这三种恶道的因缘。妄言,还有个绮语。绮语,就是说一些放逸的话,别人并没有放逸,但是你说出来种种的那种引导人发动放逸的心情的这种语言、文字,写出来的文字也是;人家本来心还清净,读了你这本书,他就开始放逸,所以这个文字也是一样,那也叫做绮语。妄言、绮语。恶口,就是骂人,说出来的话像刀似的,这都是有罪过,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两舌就是破坏别人的感情。那么自己的贪瞋痴太重了,就会做这些事情;这些都是三恶道的种子。

  菩萨能为我们宣扬佛法,能「断一切地狱种、一切畜生种、一切饿鬼种」,能断。在这个世界上,能像佛法这样分明地、明明了了地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有佛教,只有佛教是这样子。中国的儒家本来是很好,但是也没有明白地说到这里,也没有明明白白地说到这里。所以这是佛教……,所以说,大家都是劝人为善,但是佛教劝人为善是究竟的,劝人为善是究竟的,所以这是菩萨的难得的地方。

  「断一切诸难」,这个「难」,佛法里面说有八难:这个三恶道就是三种难,还有盲聋喑哑难、佛前佛后难、世智辩聪难,还有长寿天的难,长寿天的难……一共是八难。这个八难这个「难」字怎么讲呢?这个玄奘法师翻个无暇,就是没有时间;没有什么时间?没有学习佛法的时间,所以叫做「难」。三恶道的众生自顾不暇,他那个身体学习佛法不行,很困难,他那个环境也不容许。地狱众生受苦、饿鬼道也是受苦,畜生的世界是恐怖的世界,那能学习佛法?所以这是难,没有时间学习佛法。这个世智辩聪的人,他总感觉他有道理,佛法是迷信,所以他也不可能来学习佛法。盲聋喑哑的人,眼睛盲了,自己都不能说话了,或者耳朵也聋了,这学习佛法也有困难。生到长寿天去更是不容易,因为在天上这个乐太厉害,比人间的乐还是厉害;人间的乐若是太如意了,都不容易学习佛法,若生到天上去更不容易。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更是困难。所以《阿含经》上说:佛成佛是在人间,而不在天上,人间容易接受佛教,天上不容易,不是容易的。

  那么能「断一切诸难」呢,这是菩萨能宣扬佛法的真理,使令众生不要做种种的五逆十恶的这些事情,能增长众生的正知正见,使令他有正确的思想,那么就能「断一切诸难」。

  「断一切贫穷下贱」,这个「贫穷下贱」,我们能够学习佛法,多做功德,当然也就不会生到贫穷下贱的世界去。「断一切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这一切的众生;这个色界天、无色界天是有高深的禅定,是比欲界是好得多了,但是也有无常的问题,就是寿命到了也就死掉了,死掉了也还是要流转生死的,所以也不是个美满的地方。若修学圣道,得了涅槃,那就是永久地安稳自在,所以菩萨说法来救护一切众生的。

  「何以故?是菩萨因缘故,断一切地狱种,一切畜生种,一切饿鬼种,断一切诸难,断一切贫穷下贱道,断一切欲界、色界、无色界。」

  在这个经论里面,常常地讲故事;我感觉佛的智慧无量无边,也就想到听闻佛法的这件事,需要讲故事。我初开始,人家请我讲经的时候,我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后来才明白这件事,故事,是需要讲故事。

  我现在讲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以前是讲过,但是在这里,我看再讲一遍也好;也有的居士告诉我,以前讲过的故事,重新再讲!还是有这个需要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两兄弟,两兄弟,哥哥叫大军,弟弟叫小军。这个大军年纪当然是大了,就是订婚了;订婚了但是没有结婚,就是到远方去做生意去,做了生意,做了很久也不回来。那么他这个未婚妻年纪也渐渐大了,原来不是大,总是一年一年地年纪大了;年纪大了,她的这个父亲,未婚妻的父亲就不同意。不同意,就找这个小军,就是大军的弟弟来说,说:你哥哥很久都不回来,那么这样子,我这个女儿可以嫁给你,同你结婚好不好呢?说:不可以!不可以!这个小军就不同意。那么这是第一次他拒绝了。隔了多久,他又来说这个事,还是拒绝;就是说了多少次都不同意。不同意,人年纪大了,总是经验多,头脑好一点,他就有这个智慧,智慧呢,就想出个办法来,什么办法呢?就是有这么一天,从远地来了一个人,拿着一封信,就送到小军的家里去了,信里面一打开一看,喔!说是这个大军在什么什么地方做生意,有病死掉了,死了。

  死了以后,那么过了多少天,这个未婚妻的父亲又来了,我听说你的哥哥死掉了,那么这回可以了吧?这回我的女儿可以许给你了,如果你不同意呢,就我把这个女姟子就嫁给别人了。这个小军想了一想、想了一想;是,我是得到了一封信说我哥哥死了,死了,倒是也可以,就答应了!答应了,当然这就是准备结婚的事情,就结婚了。结婚不久,他哥哥回来了,回来,他弟弟听说了,就跑了,马上就跑出去。跑出去了,想了一想、想了二想,怎么办呢?到什么地方好呢?就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出家了。

  出家了,但是这个比丘也是常常出来托钵化缘、托钵乞食,就听到这个消息。就知道他来出家,这个因缘是这样子,那么收他做徒弟这个人,喔!这样子!我给你落发、给你受了戒,你赶快到王舍城去,不要在舍卫国,就到那边去!那么他就到那边,到了王舍城去了。到了王舍城里,到那边就是用功修行,很用功,就得了阿罗汉果了,你看这个事情真是!这个人有这么好的善根。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