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钰堂:佛法根本要义
林钰堂:佛法根本要义
目 录
一、佛法根本要义
壹、一般教义 贰、修行原则
参、修行形态 肆、实修要项
伍、随缘进修 陆、深入实境
柒、证悟目标
回向
佛法根本要义
本文试图将佛法的根本要义加以有系统的简述,以帮助一般人的了解,并使有志深入修习者易于掌握其精髓。在阐明一般教义之后,更进而点出何以需要建立密宗的教授,以及密法的特色。
壹、一般教义
佛法的根本特色是注重实际、实践与实证。它并不以教条要求盲目的信从,而是经由指出实际的情况,以唤醒迷失的苦众,再经由事理的剖析,开示离苦的觉路,以便有心脱离世间诸苦的人们,依循践履,而终于达到解脱的证悟。
甲、对实际的观察
一、无常:一切事物都不停地在变迁着。
二、苦:人生充满种种的问题及苦难。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生、老、病、死的种种苦。世间虽有欢乐,但皆无以长久。因此长远看来,人生似乎只是趋向败坏与灭亡而已。
三、轮回:从有些事例及宗教修持之经验,可以得知死亡并非归于虚无,而是有神识继续经历生死,通常是在六道(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中轮转。
乙、对实际的说明
四、缘起:世间一切现象皆是种种条件汇合而产生的。所有的事物互为成立的因缘,相依共存。
五、因果:在种种情况中,可以察觉事件之间有因果的关系。虽然无从了解一切因果关系及其道理,但是由经验之累积,足以相信因果关系之存在及其作用之效力。
六、我:一般人以其身体、血缘、地域、社会、文化、种族、国家、等等为中心,而有种种层次的认同,执之为「我」,并因之与「我」以外之「其他」有隔阂或对立。
七、业:基于对种种「我」之执着,而产生种种思想、言行,影响自身及周遭之一切。此等轨迹,总称为「业」。
使用上述七个基本观念,佛法教示如下:
缘起所成,一切无常,世间多苦。
我执造业,因果所系,轮回难出。
丙、仔细深入的探究
八、其实无我:一切事物既是因缘合和所成,随因缘之迁变即有变化。循此仔细探究,便知并无绝对独立存在者可被指称为「我」。一般所执之「我」乃观念、习气、情感、意志、文化等之综合产物。在未经考验时,宛若主宰而起作用,似乎实存。但遇极端之压迫时,则可能彻底转变,甚至消逝。
九、无限一体:对一切现象的指称皆只是人为的区分,虽有实用上的便利,却也随之产生对立及偏见。若能回复本来没有人为观念的情况,则没有「我」与「非我」的区分与对立,也没有「生灭」(存在与否)、「垢净」(性质如何)、「增减」(数量多寡)的问题,甚至连时间与空间的架构都没有意义。此即无有任何界限之现成一体,包含任何时空、任何境界、任何层次之一切。
十、本来清净:无限一体乃是本来如此,而非想象所成。此中无有人为观念所成的是非、善恶、净垢之分别。此种超越区别之情况,称为「本来清净」,表示离于人为标准之偏颇。
使用上述十个基本观念,佛法教示如下:
彻底了解无常,即知其实无我。缘起与无我,乃同一真理之两面说法:因缘所成,则无绝对之我;无我,则纯是因缘聚合所成。迷执于「我」,则造业而无以出轮回,不断受苦。认清无我,修习灭绝我执,方能恢复如实了解一切现象之清明心地,从而证入本来清净之无限一体。由此一切同体之证悟,自然涌现对一切皆无偏私、无保留之关怀,而以唤醒一切有情同证此种觉悟为生命之主要目标,努力从事无尽的救渡服务。
贰、修行原则
佛法的修行是从基于种种执着的世间缠缚中学习如何减轻执着与纠缠,以期渐渐趋入本来清净的无限一体。一切修法、修行的根本原则,可以分述如下:
甲、从行者的立场而言:开阔与无执
一切修行的根本原则,一体两面,即是开阔与无执。无执是指学习放下种种执着;开阔是指练习扩展视野与胸襟。若不放舍执取,无以全然开阔。放弃成见及坚持,才能试图了解种种可能与选择,而增广见地及胸怀。练习从多方面及整体上来考虑及观察,才容易发觉原先见解之偏失,态度之狭窄,而调整之。因此,开阔及无执乃是相依共成的一体之两面。
任何修法皆可由此二方面来了解其功用。例如,忏法似是以去执为主,但其所忏之内容,则无限广泛。四无量心似是以开阔为主修,但皆基于超出我执,并且需要平等大舍才能圆成。种种布施之中,自然同时具足开阔与无执的修习。
无执是修习不执着,而不是执无||执着于无有立场。同理,无相是不执着于形式,而非执着于没有形式。这一点需要仔细辨清,以免误堕妄执,而死守枯寂、虚无。
乙、从证悟的观点而言:包容一切
修行的目标是证入本来清净的无限一体。因此,一切修法、修行不可滞留于人为的分界内,而应以无限一体的整体性观点使之趋于圆融。由此着眼,包容一切便是根本原则。于包容一切之中,开阔与无执同时融通。
丙、从投入的深度而言:一致无二
修行者投入的程度影响其证悟的深度。真正学佛只有完全投入。完全投入之中,有身语意的一致、生活与修持的一致、身心互动之无二、以及心气相牵的无二。由此而论,一致无二便是根本原则。
参、修行形态
佛教的修法及修行,种类繁多,但就其基本形态而言,则可分为两大类:对治性与圆融性。
佛法基本上靠理论的教导来传播,因此需要分别苦乐、迷悟、正邪、善恶来引导众生,使彼等经由修习善法、正法而得以去恶离邪,渐渐达到正觉,享受无苦之乐。行者又大多是由深陷缠缚之中要练习解脱出来,因此他们所依赖的修法与修行也免不了是对治性的。例如,一般人习于世俗的想法与作为,所以要藉修习无常、出离、布施以对治其成见、陋习与贪吝。
学佛的目的是要达到无限的一体。如果一直只修对治性的方法与作为,会不会使修行人无法超越对立,反而难以证入无限的一体呢?有些修行人的确会执着于佛法的文字或形式,而陷于另类的牢笼内。例如,执着于出离及净戒,而自命清高,以致不能平等谦下,与世俗来往以接引学佛。但是,若能了解佛法真正的意义,则对治性的修法与修行应该会随着执着的习性的消灭而渐趋纯粹,因此对治与所治皆同步渐渐消融于无二之中。
为了避免执着于对治的心态,或者使根器较为成熟的修行者能直接修习趋入无限的一体,佛法中有另一主类的修法、修行,教示圆融的观点与作为。例如,完全不假理论的禅宗参悟,以法界整体观着眼的华严十玄门,以三段破立建立真空妙有的《金刚经》六如观。
圆融性的修法,了解对立之有限,而超越之。并以本来无限之胸怀包容一切,不复拘泥于斤斤计较。这并不是沦为同流合污,而是出乎同体的关怀,致力于无有嫌怨,无有休止的平等救渡事业。
密宗高深的修法,有的人形容为「以毒攻毒」,似乎应属对治性之修行。细究之,其实是「即染解脱」之修习,并且其升华转化之观想必基于圆融之见地。因此,应当视为圆融性之修法。
肆、实修要项
一般佛教徒修行的项目可分类简述如下:
甲、念诵
持念佛号、咒语、经文、偈颂等,包括梵呗之歌咏。
乙、礼拜
合掌垂首、顶礼、大礼拜、以及拜忏。
丙、布施
供奉及维护佛、法、僧,印赠经书,弘扬法义,提倡实修,济助贫困,扶助老弱残障,放生,施食,广修种种慈善之奉献与服务,等等。
丁、持戒
随自己的身份及处境尽力遵守所领之戒律。一般以五戒为根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戊、容忍
以和为贵,谦下忍让,逆来顺受,宽大为怀,平等恭敬一切有情。
己、习定
习止、修观、止观双运。
庚、朝礼
朝礼圣地、参访大德。
辛、闭关
短期斋戒、周末静修、乃至长期专修。禁语、禁足,不与外界沟通,只务修行。
上列种种修行项目在拙作中每多涉及。尤其下列诸作中可见较详尽之阐释。
一、《劝念佛》
二、《宝井清泉》
三、《净业朝暮课诵读本》
四、《兰香集》内之〈无限的六度〉
五、《一曲十弹》内之〈佛法习定入门〉
六、《密乘初阶》
七、《朝佛沐恩记》
伍、随缘进修
不论是每日定课从事特定的修法,或是在生活中融入及应用佛法的教示,都应注意及下列的原则及方针。
甲、菩提大心
一、发心
一切修法及行止,首先要注意到动机。佛教徒的发心应该不离菩提,亦即:为一切众生求证正觉,以便救渡一切众生,使之同达究竟解脱,同享无苦之乐。
二、回向
一切修法及善行完成之后,皆不忘将其功德立即回向上述之菩提心愿。
这样一来,每件事情,从始至终,纯属菩提大心之愿行及功德。事事如此,时时如是,则渐趋纯化,易契正道。
至于眼前之需求,消灾解厄,祈福求安,并非不能兼及;但必以菩提大心为主,一时安危为次,方不致演变成「佛法其外,私心其内」的做作。
乙、时空无限
心念及言行皆应视为普及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任何空间)的作为,在无限的时空中激起影响,犹如不断扩展的涟漪。所有行止都是在十方三世一切有情的视察觉知之中,无从隐私。
丙、积极进修
一切无常。此刻能用于修行,十分珍贵难得。时间及精神当完全利用于积极、专心的进修及服务上,而不要浪掷于无济于心地清明的批评、计较、懊恼、忧虑、等等纠缠之中。
丁、就逆修宽
遭遇违逆情境,不纠缠其中而为其所覆盖,反而藉之修习另辟新径,进而体会法界无限开广之富于种种可能。
戊、平等弘化
佛法之救渡在于超脱轮回,彻底觉醒,因此乃属千秋事业,而非必汲汲于一时一地之表现。有情之觉悟未必即生可臻。必待时节因缘成熟,方能随机劝导而见效。因此无需执着于特定的对象或时处,而致力于恒常、普遍之劝化、弘扬。
己、智悲融通
一切修法及行止,勿偏于只修智慧之无执、看开,或只修慈悲之不舍、包容,而要设法领会其中智悲融通之本来清净||本来无可执也无可舍,无界限也无对立。例如,密宗之施身法,以观想去除心中对身体的执着,又同时转而利用为供施之修习。如此,在对治的层面,一举而兼修无执之智慧与供施之慈悲,而在圆融的层面,则是超越自我之小圈套,直接从法界整体的眼光与胸襟从事救渡的工作。
陆、深入实境
佛法基本的教示指出一切是本来清净的,因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完全无执地活泼应用。但是为了辅导一般人渐渐离苦得乐、由染转净而设立的教法及规律,却往往变成另类的执着与障碍。更何况一般修行人也难免为形式及表相的顾虑所限制,而只敢在一般世间所认可的范围内活动
就寻求彻底的解脱及证悟而言,修行者应当是要能在任何境遇中都不迷失,并且要利用种种可能助长觉悟及解脱的方法,来趋入本来清净的真相。因此人为的限制以及着相的顾虑,都是真正寻求本来清净的体验所必需突破的。
换言之,修习佛法的目标是在证入超越时地、种族、文化、社会等等世间架构的实相,因此真正的修行必定不能为世间的眼界所限。这一点是佛法的根本公设。但在实际的修法及行持上,有些教法则受限于对立的「净垢」、「善恶」的分别,而成为不究竟的教导。要达到彻底解脱,需要深入种种实际情况以练习正见及定力之融会贯通,而不能「闭门造车」地滞留于纯理论的领会而已。
佛法当然具备超越此类不究竟教导的设施。禅宗的超越是完全不假经论的研习,以摆脱观念的局限及缠缚。净土宗的超越是由一念纯粹的延续融入法界之无限。密宗的超越则是不为善恶、净垢的分别所拘,而教示如何在种种情境中皆能升华之、利用之以修习解脱之证悟。密宗不只教示见解及心理上的解脱之道,更及于生理及性理之修炼,以便经由身心互动、心气齐修、阴阳调融来早日达到身心圆融的彻底解脱。
直接加持的觉受以及种种的感应经验是在修行的路上自然随着证德而发生的。但在密法的修行中,由于对佛法理论的透彻理解以及修法本身之深入实际,再加上历代辛勤护持之传承加持的作用,而往往不断涌现。
柒、证悟目标
佛法修证之目标,不论叫做「涅槃」、「成佛」、「正觉」等等,皆是指向回归本来清净,融入无限的一体,并且不是静止、无作用的死寂,而是源源不绝的大悲流注,出生无尽的渡生事业。人生短暂而无常;修行者只能把握此刻,认清标的,努力进修。至于实际验证之浅深,无从勉强,只能自然长养。在佛法经论中虽有不同层次的果位的设定与描述,对个人的实际修行而言,这些只是提醒我们不要「得少为足」或「未证谓得」。
将视野阔展至全法界,时空无限中,便知此事不是一生、二生...所能决定成办,而是生生世世,不出轮回,未达究竟解脱,即无从停止的努力。若迷失此道,则唯轮回于诸苦而已。因此,认清此点,各人当自知努力精进,而不滞迷于世间法之中。
二○○一年六月二日
养和斋 于加州
-------------------------------------------------
回 向
一、愿具德上师长住世,已辞世者早降诞。
二、愿人类邪说暴行早日停止,佛法弘扬无碍。
三、愿我及众生精勤佛道,即生即身圆满佛果,永无退转。
四、愿我及众生慈悲增长,直至圆满佛果,永无退转。
五、愿我及众生智慧增长,直至圆满佛果,永无退转。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