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感恩心念佛(觉行大和尚)
用感恩心念佛(觉行大和尚)
四川德阳万佛寺2011年农历五月佛七开示录
(农历五月十五上午觉行大和尚开示)
用感恩心念佛
尊敬的恩公老和尚,尊敬的仁焕大法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居士菩萨、各位莲友、各位同修,阿弥陀佛!大家好!
今天开始万佛寺举行感恩祈福法会,首先要感恩我们的仁焕大法师,因为仁焕法师不辞劳苦,冒着酷暑,不远千里来到万佛寺。仁焕法师对念佛法门、对临终关怀悟得非常彻底,做的也非常到位,非常圆满。仁焕法师德行兼备,戒律精严,对四众弟子,内怀慈悲相,外现菩萨行,今天来到万佛寺,以他的德行,以他的念佛感召力,所以今天早上普雨甘露,滋润在座的各位居士菩萨、各位大德,身心健康、业障消除、智慧开朗。
还要感恩我们的恩公老和尚(海山法师)。因为万佛寺历史悠久,自起址以后,一千七百多年历史了,经过了历代王朝的几番废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是我们恩公老和尚一手重兴的。老和尚在德阳地区,乃至我们四川省内,都是德高望重的。从解放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几经坷坎,但是他老人家戒行精严,专修净土法门,专弘净土法门,有修有证,亲见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不管风雨有多猛,他对三宝的信心从不动摇,对舍身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信心特别的坚固。他老人家一手打造万佛寺,今天有这个庄严的道场,是他老人家慈悲为怀给我们提供的殊胜环境。多年来,不管是常住的居士菩萨或刚来的居士菩萨,在临终时,凡是来万佛寺求往生的,都有感应。
这里还要对仁焕法师一行高足弟子乃至居士菩萨共八十多位,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他们是我们四川在座的居士菩萨学习的楷模。
我们的寂静法师因为与仁焕法师在灵阳寺修学过,得到了仁焕法师的慈悲加被,佛光普照,智慧开朗,所以寂静法师回到万佛寺非常的赞叹仁焕法师,乃至我们四川去打佛七的居士菩萨也非常的赞叹仁焕法师,所以我们四川的居士菩萨一再邀请仁焕法师到四川来打佛七。这次在佛七中,各位居士菩萨有疑问之处,有不明之处,特别是对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不深入处,希望大家安下心来,请教仁焕法师,请教我们的恩公老和尚。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跟阿弥陀佛签订一个协议,也就是发愿。有这种愿力,加上这七天精进勇猛地念佛,信愿行三资粮都具足,在座的每位现生都能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次佛七法会,住处比较紧张,希望大家谅解,要忍耐一下,克服一下。古人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祖师大德乃至十方诸佛,都是以苦为乐,苦留给自己,甜留给一切众生。短暂的七天,我们既来之,则安之,这个苦吃下了,有乐受,什么乐受?念佛法喜充满的乐受。现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时时闻法,时时念佛,福德圆满,这多殊胜,所以这叫不可思议功德。
我们要念佛得好处,第一个条件,要怀着感恩心,感恩我们的父母。因为父母生养我们,十月怀胎,三年哺乳,推湿就干,咽苦吐甘,所以念佛皈依三宝,参加精进佛七,第一个观念就是报父母恩,把父母恩放在最前面。有感恩父母的心,念佛必切,就凭这一点,我们业障便消除,智慧便开朗,千万不要把父母忘掉了。如果说专门为解决头痛、肚子痛来念佛,那太小了。佛说:双肩是父母,何来道万一。我们一肩挑父,一肩挑母,走遍天下,直到父母寿终,也不能报答父母养育之大恩德。所以今天在这里,大家把万缘放下,把所有牵肠挂肚的事情放下,在万佛寺亲近仁焕法师,怀着感恩父母的心,精进念佛,才能得好处,才能得大收获,才能达到功夫成片。
再一个感恩我们的师长。父母养育我们,我们长大以后,在学校受老师的教育,才学到文化知识,所以我们要感恩老师的恩德。这是世间师长,还有出世间师长,就是诸佛菩萨、法师大德。出世间师长教育我们如何修善,如何做人,如何念佛,如何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要以感恩的心,报答出世间师长的恩,发愿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第三个感国土恩、感众生恩。因为我们生长在这个国度,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这个地球,和平的环境离不开国家。工人给我们造家具、织布做鞋,农民给我们种地,起早睡晚、不畏寒暑、披星戴月,我们吃的用的都是来自老百姓。这一切非常的不容易,所以佛教说:十方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举行精进佛七法会,要以感恩众生的心来念佛。
用感恩的心,专念阿弥陀佛,这叫“四恩总报,三有齐资”。阿弥陀佛就如如意珠王,如意念珠能满一切众生愿。所以我们要在这七天中,把所有的杂念放下,精进念佛,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阿弥陀佛!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