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2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2

   但是另外我们再说一件事呢,譬如说是我们修止观修得很不好,修得很不如意,有困难,那么我们拜大悲忏,或者做一件殊胜的功德,这个时候又改变了,这个奢摩他、毗钵舍那又好一点、又进步了。譬如说我原来这样用功,修毗钵舍那观也还可以,但是有人说了几句话,你说你读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每天拿出一点时间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读一卷、或者读两卷,它就帮助你的毗钵舍那有进步,这也是业,一种不同的业力,它有这种作用。所以一个修行人,从自己的用功上也会感觉到有业力这回事,有业力这回事情的。前面说我们为什么会到三恶道去,会来到人间、会到天上去?都是有业的因缘,是这样子。

  下面呢,「是业因缘故,知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者」,原来都是一般的人,为什么他得了须陀洹果、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呢?做了辟支佛呢?也是业因缘。就是在佛法里面,你成就了佛法中修学圣道的智慧,你肯努力地做这件事;那么你就会成就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就可以做这件事。

  这个我再多说几句,我们今天的佛教呢,我们汉传佛教,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没有人、没有人得。为什么没有人得呢?因为我们没有修止观,我们也不提倡这件事。出家了以后,你要学习佛法,然后要坐禅,调伏这一念心,用禅的方法调伏这一念心,使令它清净,不要有贪、瞋、痴的烦恼来染污自己,我们应该这样做,但是我们出家人没有,没有提倡这件事。我们顶多提倡念阿弥陀佛,再提倡念咒,念阿弥陀佛,或者是念咒,或者提倡只是照着经念这么一遍,照这个文句上念一遍就这样子,而不提倡修禅。所以我们没有人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没有人,而这件事也很久了,很久就是这样子。所以现在也有人说,我们现在还能得圣道吗?其实现在也能得圣道,就是事在人为,你不肯做这件事,当然就不能得圣道。

  「是业因缘故,知是诸菩萨摩诃萨」,发大悲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学习般若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方便,行无量无边的善法普度众生,那这个人就是菩萨;如果我们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你去做功德,不是菩萨,那不是菩萨。要发无上菩提心,用般若波罗蜜领导我们做功德,你就是一毫钱的布施,那就是菩萨道;如果你没有发菩提心,你用一般人的这种思想去做功德,你不是菩萨。我们也应该知道这件事,我们今天的佛教徒,好像大家都很愿意做功德,但是谁发无上菩提心了?那里还有事情的。

  「是业因缘故,知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这个「多陀阿伽度」翻到中国话翻个如来;「阿罗诃」翻个应供;「三藐三佛陀」翻个正等觉、或者翻个正遍知,佛的十号,这里是说三种,就简单的说三种。是业因缘故,知道你是佛,就是简单这样说,因为他最初他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能广学佛法深入第一义谛,成就了般若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前导,广做无量无边利益众生的功德,最后功德圆满了,名之为佛。所以他也是由因缘所成就的;不是无因缘,说这个人就是佛,不是。这上面就是说,也是说由因缘而做佛,如果说即心就是佛,那是因缘呢?是不因缘呢?这里还是有问题。

  「世尊!无性法中,无有业用,作业因缘故,若堕地狱、饿鬼、畜生,若生人、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以是业因缘故,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当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故,能拔出众生于生死中?」这下面就提出他的问题。世尊!这须菩提尊者又称呼世尊!「无性法中」,就是一切法都是没有体性的,色也是因缘有,它也是没有体性的;受想行识也是因缘有,也是没有体性的;我们现在心里面贪、瞋、痴各式各样的烦恼出现,它也是因缘有、它也是没有体性的,没有体,也就没有用,所以「无性法中」,没有体性的这一切事,它也就是没有作用。

  「作业因缘故,若堕地狱、饿鬼、畜生」,就是刚才说的这个。「若生人中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由业因缘故,会有这件事,但是说它是空无所有的,那就是没有业、也没有业用,也就没有到地狱、饿鬼、畜生,到人、天、到生非有想非无想天这件事,都是空无所有了。「以是业因缘故,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也是因缘,当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故,能拔出众生于生死中」,这也是因缘有,因缘有,都是空的,那也没有须陀洹、斯陀含乃至到菩萨、乃至到佛,也都是空无所有了。应该是没有嘛!都是空的嘛!怎么有这些事情呢?这是须菩提尊者问,向佛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以空难有,一切法都是空的,在毕竟空里面也没有生死的众生,也没有流转生死的众生,那也没有得圣道这些圣人,都是毕竟空的嘛!就是以空来难有,是这样难问,没有这些差别相。

  下边是第二科,佛回答这个问题,分二科。第一科是「印述其所领」,这个前面先说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那一段。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无性法中无业无果报。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这时候佛回答须菩提尊者说:「如是!如是!」你说得对,你说前面那几句话:「若诸法性无所有,非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非阿罗汉所作,非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所作,非向道人、非得果人、非菩萨所作。」你这样的说法是对的,如是!如是!说的是对的,是这样子。

  「无性法中无业无果报」,也承认是这件事,一切法是空了,业也是因缘有的,因缘有,它就自性空,是对的。自性空,这个由业因缘而得果报,在自性空里面,果报也是不可得,是对的,你说得对!是这样的意思。

  须菩提!凡夫人不入圣法,不知诸法无性相,颠倒愚痴故,起种种业因缘,是诸众生随业得身,若地狱身、若畜生身、若饿鬼身、若人身、若天身、四天王天身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身。是无性法,无业无果报;无性常是无性。

  「须菩提!凡夫人不入圣法,不知诸法无性相」,前面佛是同意他说一切法都是无所有性,无所有性中没有业、没有果报,这样说是对的。但是为什么会有差别了呢?「须菩提!凡夫人不入圣法」,我们不相信佛教的,或者相信佛教,还没有得圣道的人,「不入圣法」,不能悟入圣法,就是不能够明白什么是佛法?不明白这件事。

  「不知诸法无性相」,这个不入圣法怎么讲呢?就是不知道一切因缘生法它的体性、相貌是无所有的,不知道这个道理,不明白这个道理。说我们阅读经论,听人讲解一切法因缘有,所以是自性空的,但是你听完了你不能够专精思惟,那和没有听差不多,过几天就忘了。那个时候遇见什么境界的时候,还是和没有听佛法一样,还是心随境转,还是照样的生贪心、生瞋心、生愚痴心、生高慢心、生疑惑心、生我、我所,照样、照样还是这样子。说我每天读经,我很用功,用功也是一样,你照样还是贪心在活动;贪、瞋、痴都在活动,烦恼都在活动,那么你以前听闻那一点,一点也没有用,所以还是可以说你不入圣法,不知诸法无性相,不知道的。你这样的情形是「颠倒愚痴故,起种种业因缘」,听人家说了一些佛法,照样还是颠倒愚痴。

  怎么叫做颠倒?就是我们内心的思想和那个诸法的真实相,是相违反的,就叫做颠倒。譬如说是在四念处里面,这个观身不净,我们这个身体是臭秽的,不是个清净的、不是个美妙的,但是我们就认为这个身体很美妙、很好、很可爱,这叫做颠倒。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偏要认为是美妙的,所以这叫做颠倒,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若是常常这样的用功修行,就能破除这个颠倒。但是我们听人说佛法,一切法都是空的,但是你没有这样修行,你照样还是执着是有,还是贪、瞋、痴活动,所以叫做颠倒,就是这样子。「颠倒故、愚痴故」,这个颠倒刚才说这四种颠倒,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愚痴、就是糊涂,就是不知道一切法是空无所有的;愚痴,就是不明白,「不知诸法无性相」,所以就是愚痴。因为愚痴,所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颠倒迷惑的、都是错误的。

  「起种种业因缘」,因为颠倒愚痴故,所以起种种的业因缘,也就是发动了各式各样的业;业者,动也,就是心在动,遇见一切境界的时候心在动。心在动,心动是思想,思想就是发出来种种的行为,也叫做业、种种的业,或者做善业、或者是做恶业。「是诸众生随业得身」,这些颠倒愚痴的众生,起种种业因缘,「是诸众生随业得身」,这些颠倒愚痴的众生,起种种业因缘,「随业得身」,随这个业去得果报。

  「若地狱身、若畜生身、若饿鬼身、若人身、若天身、四天王天身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身」,就是随业因缘得这种身。那天有人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天会旱,我们会缺水?我那天说,也是《瑜伽师地论》说的,是因为我们有犯这个盗业的余罪,盗业的余报。盗,这个话怎么讲呢?就是这个财来的不合法,就叫做盗,就是盗;当然有轻、有重,这叫做盗。这样讲,我们对它有什么感想?我那天曾经说出一部经的名字,我现在不要说名字,另外有部经上说,为什么天旱,没有下雨呢?有旱魃拿个大扇子把这云雾赶跑了,所以天没有下雨。那么这个说法和《瑜伽师地论》的说法,我们内心里面有什么感觉?这个说法是有很严重的不同,《瑜伽师地论》说天旱缺水,是我们盗业的余报,若是严重的盗,那是要到三恶道去的;或者是从三恶道出来,来到人间还有余报,就是缺水。那么这样解释,它不是离开了你的思想行为,另外有一个原因令你缺水、不下雨,不是;是你的思想行为造成的,你若改变你的思想呢,那么这件事就没有了。如果说是旱魃,这个我们说是鬼、是什么东西?他有大扇子把云赶跑了不下雨,那和你的思想行为没有关系,是另外的原因。这个解释就是有这个问题,那与我没有关系,我没有办法转变这件事,原因不在你这里,就是原因在你这里,你可以改善你的思想行为,那这件事就变了;如果与你的思想行为没有关系,那你没有办法改变。

  我们从这里看出来一件事,这个佛法,刚才这上说是,你这个人到地狱去、到畜生世界、到饿鬼的世界、到人的世界、到天上去,是你的业因缘。说是你没有在这里,你做了须陀洹果、斯陀洹果、阿那含果乃至到佛的境界,是你的业因缘,就是你的行为,你的思想行为造成的,不是另外有原因。我们从这里看出一件事,只要我们肯努力改变自己的思想,一切都不成问题,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解决的,可以从这里看出来。

  我现在想要讲一个故事,反正明天我们就讲完了;不能讲完,念也能念完了它,并不难。这是佛在世的时候,就是舍卫国王,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当然是一国之王,舍卫国,我们从经论上看,当时的舍卫国还是很富强的,不是一般的国家。他有一个女儿非常的丑陋,说他女儿的那个头发,像马尾巴那样子,就是令人不欢喜,他的父母对她都不欢喜。但是因为还是自己的女儿嘛!所以还是照顾着,慢慢地也就长大了。长大了要结婚,这是个问题,怎么办呢?这个波斯匿王心里面有点头疼,但是他和他一个大臣,有事情就是商议,就商议出一个办法来。什么办法呢?就是去求一个原来是富豪家的儿女,但是他不是富豪了,变成个穷光蛋了,找这样的男孩子,把他的女儿嫁给他。这个主意想出来了,也就是找到了这种人,波斯匿王就是单独在一个地方和他见面,就说这件事,要把他的女儿送给他。他立刻地跪下向他致谢了:哎呀!大王的女儿!他非常地欢喜!就这样说。后来波斯匿王,因为这是个穷孩子嘛!他就拿出来很多的财富给他造一个别墅,也是非常富贵的样子。那么这件事算是解决了。

  后来呢,他这个人又做了波斯匿王的一个大臣,大臣,就算是富贵的人了。富贵人的时候,富贵人同富贵人常常有集会;有集会的时候,都是和自己的太太一同去,但是他只是他一个人,也不带他太太去。久了,别人就是注意这件事,注意这件事,就在推测为什么他都不带他太太来呢?我们特别的约会,非要带太太来不可,不来的话罚他五百金。但是他也照样参加,你罚五百金,我就给你五百金,还是不带太太来。那么这时候别的人就特别的注意,就是想这件事;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或者是有两个可能,一个是他的太太特别丑陋,他不愿意带她太太来;也可能是特别的美,他不带他太太来。那怎么样才能知道呢?说是有办法。这一回和他集会的时候,就劝他喝酒,一下子把他灌醉了,然后把他身体里面的门匙就是拿下来了,七个人拿这个匙到他家去开门。那么这个事情就讲到这里。

  那么他的太太就是被他的先生困在房子里不出来;久了,心里面苦恼。苦恼,但是她这一天她就想到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哎呀!佛大慈大悲,出现世间救苦救难,我很苦啊!佛陀大慈大悲,应该来救我的苦难啊!她就跪在那里向佛祈求!这时候看见佛从地下里出来,先看见佛的头,她就发大欢喜心,她自己的头就转变成美丽的人了,这个头的面相完全是非常的美好。那么佛就慢慢地从地下完全出来了,她的身体完全改变成为一个美丽的一个女人了。然后佛就对她说法,她得须陀洹;得了须陀洹果,佛就走了。

  那么这件事有这样的转变以后,外边来的七个人,就把这个一道门、一道门,这七道的锁匙,进来以后看见这个人,哎呀!是这样的像天女似的!所以他不带她出来,是这样子啊!然后这七个人又把门锁上,就回去了。回去了,就把这个门匙又给他放在他的身体里面;他的酒醒了,就回到家来了。回到家一看,这个人怎么这样美呢?你是谁啊?我是你的太太啊!你以前很丑陋,怎么忽然间这样美好呢?她说,释迦牟尼佛来救苦救难!她就坦白她的经过,这两个人皆大欢喜!然后她就向她丈夫说,说是:我很久都没有看见我的父亲、母亲了,你去通知我的父亲、母亲,我要来拜见我的父母。那么当然他就很欢喜的去到波斯匿王那里报告这件事。一提到他女儿,波斯匿王说:不要讲,不要讲这件事,赶快把门锁住,不要叫人看见!为什么这样子啊?现在不是啊!你女儿现在像天女似的那么美啊!是那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子?也把这段话说给波斯匿王。那样赶快地,赶快赶快接女儿来!那么接到来以后,他就和他女儿、女婿和他的皇后,一起去见佛去。见佛,就向佛提出这个问题,说:我这个女儿非常的丑陋,没有人看见欢喜的。为什么佛这么样慈悲,她现在变成天女那么美呢?佛说:她过去久远以前,有一个大长者,家里面非常的富有,常供养一个辟支佛,辟支佛受他家的供养,但是这个辟支佛非常丑陋。他家里有个女儿,看见这个辟支佛,就骂这个辟支佛:你这么丑陋,令人憎恨,说了很多很多毁辱他的话。那辟支佛是圣人,当然他心不动,这件事。但是后来他要入涅槃了,他就在这个大长者家,吃完饭了的时候,飞到虚空中现出广大的神通变化。这个时候,这个大长者心里欢喜:我供养您这么多年,看出来您不是平常人啊!那么他这个女儿也后悔了:我常常的毁辱您,常骂您,现在也向他忏悔,希望我将来也能够得大神通变化,遇见这样的圣者,使令我能觉悟,也能得圣道,就发了愿。佛说:当时那个大长者是谁?就是释迦牟尼佛。那个女孩子呢,就是现在你的女儿;因为她毁辱这个辟支佛,所以她五百世常常是丑陋。而因为她发愿了,所以现在能遇见佛,她就能够改变,这个丑陋的形相就没有了,变成了像天女那么美。

  这个故事也是这样意思,就是你面貌的丑陋也是你的业因缘;你面貌又端正了,也是你的业因缘,都是业因缘。你自己有瞋心,你这样的分别去毁辱辟支佛这个圣人,你造了这个业,就得这样果报;但是向那个圣者忏悔、发愿,有那样的善因缘,所以今天能遇见佛,能得佛的救护,也是可以得圣道。和这一段文的意思应该是一样的,应该一样。

  我们从这里,我们若是对于佛法有信心,我们也应该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呢,刚才说,譬如说阿罗汉和辟支佛,他们应该也是发菩提心,但是只是自己出离生死苦、得涅槃,没能够发大悲心广度众生这件事。菩萨和佛发无上菩提心,他们要广度众生,这个和阿罗汉和辟支佛还是不同,所以得的果报也是不同。我们若是能这样发心,我们也一样可以得圣道。若是我们只是这样学一学,自己不能够专精思惟,也不能够修禅,那我们这个善根还薄一点,不够深厚,还没有力量的。

  「四天王天身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身。是无性法,无业无果报;无性常是无性。」这些因缘生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人、天的三善道,也都是因缘生法,也都是自性空,所以是「无性法」。「无业无果报」,他们由因缘得了果报,也还是观察他是自性空的,也是没有业、也没有果报;在自性空里面,业不可得、在自性空里面,果报也是不可得的。「无性常是无性」,这个诸法没有体性这件事,就是「前际空、后际空、中际亦空,常性空、无不性空时」的,所以这个「常是无性」,就是无因缘的时候是无性,有因缘的时候也是无性。所以你若能这样观察、思惟,前后是无差别的,「无性常是无性」的。

  如须菩提所言,若一切法无性,云何是须陀洹乃至诸佛得一切种智?须菩提!于汝意云何?道是无性不?须陀洹果乃至诸佛一切种智是无性不?须菩提言:世尊!道无性须陀洹果亦无性,乃至诸佛一切种智亦无性。须菩提!无性法能得无性法不?不也!世尊。佛告须菩提:有性法能得有性法不?不也!世尊。须菩提!无性法及道,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

  「如须菩提所言,若一切法无性,云何是须陀洹乃至诸佛得一切种智?」这下面是第二科「释有三乘难」;前面解释六道的差别难。这是第二科,解释有三乘的这个难问,都是空无所有,为什么有三乘之别呢?这个难,这里分两科。第一科「明实慧」,就是观一切法空,这是真实的智慧。

  「如须菩提所言,若一切法无性,云何是须陀洹乃至诸佛得一切种智?」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乃至佛的境界,都是观一切法无自性的,都是观一切法空的。那为什么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到佛的差别呢?若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云何」这个人是须陀洹,乃至那个人是佛的境界呢?得了一切种智呢?佛是得一切种智的。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前面这一段文,「如须菩提所言,若一切法无性,云何是须陀洹乃至诸佛得一切种智」呢?这是把须菩提尊者的问题再重提出来,下面就回答这个问题。「于汝意云何?道是无性不?须陀洹果乃至诸佛一切种智是无性不?」「于汝意云何?」在你的思想里面你怎么想呢?「道是无性不?」这个「道」这句话怎么讲呢?这个「道」就是道路,这个道路没有堵塞,我们从这里到那边去就通过去了,叫做「道」。那么这是指什么说呢?就是「无所有」,我们常常的观察色受想行识,色是无所有、自性空、无所有;受想行识也是自性空、无所有,色受想行识这个「识」就是我们这一念心,也是因缘生法,它也是无所有。你常常这样观察,你就由凡夫到了圣位,继续这样观察、思惟,就由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条路一直通过去没有阻碍,这叫做「道」。

  但是你这样思惟,你这样观察、思惟,也还是因缘生法,你的心这样思惟也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也还是无自性的、还是自性空的。「道是无性不?」你这样用功修行的时候,它是不是也是自性空呢?这是佛提出这个问题这样问。「须陀洹果乃至诸佛一切种智是无性不?」它是不是无性?它是不是因缘生法?它也是无自性、自性无呢?也是空无所有呢?这样回答这个问题。这样回答就是,都是无所有,为什么有须陀洹的差别、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乃至到佛的差别呢?佛现在说:这个修行是不是无性?须陀洹果是不是自性空、无所有?乃至佛的一切种智是不是也是自性空、无所有?

  「须菩提言:世尊!」道是无性的,「须陀洹果亦无性,乃至诸佛一切种智亦无性」,也是无性。这样子呢,你不能说都是无差别,为什么有差别呢?现在佛说:这个差别即非差别,须陀洹乃至到佛,也都是无差别的,都是无自性的,都是自性空的,是无差别嘛,是这样意思。「须菩提言:世尊!」道是无性的,须陀洹果亦无性,乃至诸佛一切种智亦是无性。

  「须菩提!无性法能得无性法不?」说是「无性」,为什么得须陀洹果、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乃至得佛呢?「无性」的时候,「无性法」,一切法自性空的时候,这个时候它还能得一个无性吗?是不能的,没有法可得。譬如说我们现在,你给我一个苹果,我拿到一个苹果,你得到一个苹果嘛;但是你若观察这个苹果是自性空的,有苹果可得否?就是没有苹果可得。说我观察自身,自己本身这个色受想行识也是自性空的,所以也没有能得者、也没有所得者。所以「无性法能得无性法不?」也是无所得。

  「不也!世尊」,须菩提回答说:不是的,无所得,「不也!世尊」。「佛告须菩提:有性法能得有性法不?」说我们凡夫,我们不知道一切法都是自性无、不知道一切法都是自性空;认为是有,什么都是有,这样子「有性法能得有性法不?」「不也!世尊」,也不是,你执着有,实在那个也是无,还是无所得的。

  「须菩提!无性法及道,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这时候佛招呼须菩提说:「无性法」就是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不管你修学圣道,不修学圣道,一切法都是这样子。「无性法及道」,那这个「道」呢,唯独是佛教徒肯用功修学禅的人,修学般若法门的人,他从凡夫地逐渐地到圣位、到佛的境界,就是从这里能通到另一个地方去,那叫做「道」。这个「道」和「无性」本来是一回事,但是还是有点差别。

  「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一切因缘生法都是无性的,都是无性的,那你感觉到这一切法是合在一起了?是分散了?都没有这回事。「无色、无形、无对、一相」,这有色的、有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的一切法,眼所见的就是「色」;「形」、其他的形相,譬如说是我们耳闻声、鼻嗅香、乃至心所思惟的一切形相,都叫做「形」。「无对、一相」,我们有形相的呢,彼此可以相对,无形相的,就不能相对。譬如说我们的心、我们的思想,思想去思惟一切法的时候,这个心没有形相,不能与其他法相对,但是它有了别性,能够去了别一切法;或者思想与思想,「无对」,没有障碍,这个「对」,当个障碍讲,无障碍的。「无色、无形」,色、形是有障碍的,但是一切法里面,有的有障碍、有的无障碍。「无色、无形」,「色」也是自性空,所以是「无色」;「形」也是自性空,所以也是「无形」。有相对的,都是因缘生法,就是自性空,那就是无对的,都是一个相貌;什么叫做一个相貌呢?「所谓无相」,一切法都没有体性、也没有相貌的;「无对、一相」。

  那么这是说用「实慧」,用真实的智慧;就是观一切法空叫做「实慧」,观察一切法都是无相,是这样子。

  下面是第二科,「明方便慧拔出众生」,用这个立场回答这个问题。「明方便慧」就是观察一切法是因缘所有的,它是由「无所有」而有;这个由无而有,那么这样的通达叫做「方便」,这是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呢,我们不明白诸法是自性空的,我们执着是有。执着是有,我们现在在生死里面流转不能够解脱,你没有办法从生死里面解脱出来,不能的。现在若通达「无所有」的时候,我们常能这样思惟、观察,以此为方便,我们就能得解脱,从生死里面解脱出来。我们自己这样做可以得解脱,我们劝导别人,别人能这样学习也能得解脱,这叫做「方便慧」。「明方便慧拔出众生」,从这个立场来解释,回答这个问题。

  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见众生以颠倒故着五阴,无常中常相,苦中乐相,不净中净相,无我中我相,着无所有处。是菩萨以方便力故,于无所有中拔出众生。

  「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这个菩萨摩诃萨,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就是我刚才说的,他的大悲心特别强,他不入无余涅槃,他还愿意在生死众生这里广度众生,这个就是大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就是学习;这个「行」可以当学习讲,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当然,学习,凡夫的菩萨这样学习,得了圣道的菩萨也还是这样学习,所以这个地方是通于凡圣的。但是下文的意思,应该还是说学习般若法门有成就的菩萨。

  「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以方便力,见众生以颠倒故着五阴,无常中常相,苦中乐相,不净中净相,无我中我相,着无所有处。是菩萨以方便力故,于无所有中拔出众生。」那好,我们就讲到这里。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