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1 (2002年于新庄台北医院)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1 (2002年于新庄台北医院)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七喻品第八十五
2002年于新庄台北医院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七喻品》
这部经的名题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翻译成中国话叫做「大」,「般若」,中国话就是智慧,「波罗蜜」,中国话就是到彼岸;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经。「大」这个字,就是圆满的意思,就是圆满的大智慧。这个「到彼岸」用中国话来说呢,就是究竟的意思。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非常的重视智慧,但是智慧也有深、也有浅,现在这里说这个大智慧是到彼岸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里简单的说呢,佛法中开示我们,人有凡圣之别,圣人的智慧才是大智慧,但是有深浅的不同;初开始得圣道的人,智慧还没能够圆满,一直到得无上菩提的佛,智慧才圆满。所以这里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实在就是赞叹佛的智慧,圆满的境界说的。其中的含意呢,就是我们若想要得无上菩提、成就大智慧,需要学习般若法门,才能够满愿的。这个经题的大意就讲到这里。
这个〈七喻品〉是第八十五品,这「般若波罗蜜」的大智慧境界,不是容易明白的,所以佛说譬喻,用譬喻来显示它的道理,所以叫做「喻」。这里说有七个譬喻,所以叫做〈七喻品〉。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性无所有,非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非阿罗汉所作,非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所作,非向道人、非得果人、非菩萨所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性无所有,非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这以下是这一品的正文。觉悟了一切法空的道理,就有三乘的差别,这一品的大意里面的第一段,就是说这样的事情。这一段里面分成二科,第一科是问,第二科是回答。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须菩提是佛的大弟子之一,翻成中国话,翻个空生,虚空的空,生灭的生。因为他母亲生他的时候,家里边的这些财宝都空了,以后又出现了,有这样的事情,所以叫做空生。「白佛言:世尊!」他就对佛这样说,先称佛为「世尊」。
「若诸法性无所有,非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非阿罗汉所作,非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所作,非向道人、非得果人、非菩萨所作。云何分别有诸法异……」这个「问」里面又分成二节文,第一节文是「领前旨」,就是这一品是第八十五品,前面八十四、八十三、八十二、八十一以前诸品,就说到这件事,这里重新再把它说出来,所以叫「领前旨」。
「若诸法性无所有」,「若」这个字呢,是个假设的话,就是前边佛也是说,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现在须菩提把佛的话重新又引来,若是一切法性都是无所有的。这个「法」这个字,它的含意是很多的,在这里,这个「法」字当个持字讲,摄持的持、受持的持;就提手加个寺院的寺,这个持,持字。这个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一法的体性,每一法的相貌,他昨天是这样子,今天也是这样子,明天还是这样子。譬如说我们看见我们所坐这个椅子,它自从造好以后这个相貌,它一直维持这个相貌,这个体相不变,所以就叫做持。世间上每一件事也都是这样子,就是我们人与人之间,彼此见面的时候,我昨天看见你是这样子,我今天看见你还是这样子,所以以后能认识你,那也可以名之为持。当然这样的解释,就是大略的这样说,不是微细的去说明这件事,所以叫做这个「法」就是持,就是具足了这样情形的,就名之为「法」。
「性」,性就是它的体性,也包括它的相貌:体性、体相,经论上有的时候说法性,有的时候也说法相,那么它的含意无差别。「若诸法性无所有」,就是一切法的体性是没有的,没有这件事,在我们的内心里面,接触到一切世间上的事物,事物,当然我们认为都是有,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乃至意识,这一切法都是有。但是现在佛陀呢,说这一切法的体性、体相是没有的,那这就是和我们的常情,和人的常情有点不符合,违反了人的常情。但是佛也说出来一个理由,说出个原因的,为什么说它是无所有呢?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很多的品里边有说到这件事,它说出来一个理由,就是一切法的自性空,就是这个理由,它的自性是没有的。
这个自性没有,这个自性这句话也还需要解释,什么叫做自性?这个自,就是自己的自,也是这个性,法性的性,自性。这个自性是对他性说的,有他性,所以说自性,这个他性是有,承认他性是有;但是自性是空,自性是无所有的。那么什么叫做他性呢?就是佛法说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的法都是因缘有的,这个因缘就是他,他性。那么自性指谁说的呢?就是因缘所生法,这个所生法是自性,叫自性。就是种种的因缘,所出现的这一些事情,这件事的自性是没有的,这个话也还是需要解释,自性怎么是没有呢?因为它是众多的因缘和合具足了,才出现这件事;若是没有众多的因缘,或者是不具足的时候,这件事就没有,那么这就叫做自性空,是这个意思。这样子若是我们能够深入地去思惟这件事,应该是承认这件事了。
譬如这个声音,我们说话发出来这个声音,这个声音是因缘有,你发出来声音是这样,我发出来的声音是这样,那一个人发出来声音又一样,为什么发出来的声音不一样呢?因缘不同;因缘不同,因缘所生法也就不同。若是没有因缘的时候就有这个声音,就会有这个声音,那叫做有自性,有自性;但是我们从事实上去观察的时候,没有因缘的时候,这个声音是不能出现的,所以声音是无自性的。用这样的道理观察世、出世间一切的事情都是自性空的,就是它的体性是没有的,就是「若诸法性无所有」,一切法的体性,这个诸法性,就是世间法、出世间法,它的体性都是没有的。
这件事我们再多说几句,这件事因缘不具足的时候,这件事没有出现,当然这叫做无所有、自性无所有。这件事的因缘具足了,这件事出现了,他还是自性无所有,因为那是因缘成就的,不是它自己有体性,不是自己就是有的,还不是自性有,所以它因缘没有和合以前,它的自性是无所有;和合以后,出现这件事,还是自性无所有。这些因缘所生法,我们世间上这些事情都是终究有一天会败坏的,又没有了,还是自性无所有,所以叫做前际空、后际空、中际亦空,常性空,无不性空时,那么这就叫做「若诸法性无所有」。没生的时候,无所有,生的时候也是自性空,无所有;败坏了以后,是因缘所生的败坏了,还不是自性有败坏了,所以也还是后际也是空的。
「若诸法性无所有」,这件事是……佛教徒想要断烦恼的话呢,你要观察,要用这个方法修止观,修止观呢,就把这些可爱的境界,它也是无所有,可憎恶的事情也是无所有;若是不可爱、不可憎的事情也是无所有,这样子观察的时候呢,常常的这样观察,就能改变自己的烦恼、改变自己的思想。所以佛法里面,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经》里面,品品都是说一切法空,就是这样意思。
「非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这上面说这个无所有,就是本来就是这样子,不是佛造作的,也不是辟支佛所造作的,也不是阿罗汉所作的。「辟支佛」翻到中国话翻个独觉,就是他成为辟支佛的时候,成为辟支佛的那一生中,他没有老师,他自己遇见这些因缘所生法,他就觉悟了无所有的道理,他也经过一个时期的修行,他就成为辟支佛了,这是圣人。「非阿罗汉所作」,「诸法性无所有」这个「无所有」,也不是阿罗汉所作的,「阿罗汉」翻个无生,就是通达证悟了无生的道理,所以翻个无生。
「非阿那含所作」,这个「阿那含」翻到中国话翻个不来,就是他得了圣道以后,他就从欲界到色界天上去了,他不再从色界天回到欲界来,所以叫做不来。若是我们没得阿那含,但是我们成就色界定了,或者我们是佛教徒、或者是非佛教徒,我们肯修禅定,成就了色界定,这个时候你还是欲界的人。欲界的人死掉了呢,这个身体老病死结束了,那么他因为成就色界定,他不在欲界,他就到色界天上去了;到了色界天,他在色界天上,他没有进一步的修无色界的定,他若在色界天上的寿命到了呢,他又回来,回到欲界来,这个是凡夫得了色界定,还是要回来的。这个佛教徒,这个圣者,他若得三果的时候,他在欲界人间或者天上,欲界天死了,他到了色界天以后,就不回来了。为什么他不回来呢?因为他没有欲,所以他不回来;若是凡夫不行,凡夫还是要回来的,所以「非阿那含所作」。说这「诸法性无所有」,也不是阿那含这位圣者所作,所造成的。
「非斯陀含」,这个「斯陀含」翻到中国话就是翻个一往来。就是可能他是我们人间的人,也可能他是欲界天上的人,他修学圣道,得了二果的时候,他寿命尽了、要死了,他不能到色界天上去,他不可以去,他还有欲,虽然他是圣人,但是他还是有欲,他需要再来这个欲界。假设是在天上,有可能会来到人间;如果在人间,也可能到欲界天的天上去,在这里再一往来,再一往来,他的道力进步了,没有欲界的欲了,他就到色界天上去了,那就是得三果了。现在是指二果,所以叫做「斯陀含」。
「须陀洹所作」,这个非字贯下来,「非斯陀含、非须陀洹所作」,「须陀洹」翻到中国话翻个预流;参预的预,流水的流。就是他原来是个凡夫,他在佛法里面学习,他对于佛法有信心,努力地修学四念处,断了分别我执,断了这个我的执着,他就得初果了。这个时候原来是凡夫,现在预流,参预到圣人的这一类,不是凡夫了,所以叫做「预流」。现在「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性无所有」,这个「无所有」不是佛作的,也不是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所造的,这个「无所有」是一切法本来就是这样子,不是这些圣者所作的。
「非向道人、非得果人、非菩萨所作」,这个「向道人」是谁呢?就是须陀洹之前,没得须陀洹的时候,在经论里面说,就是暖、顶、忍、世第一的这种修行人。他修学圣道的时候,他是修止观的,修止观的时候有入定、有出定的分别,这个入定的时候,他和圣道相应;出定的时候,他也是和圣道相应的。怎么相应呢?「向道」这两个字实在是用得非常好,就是他的心面向于道,就是志向于道,就是他的心向于道,他不向于非道。这个地方怎么解释呢?譬如说看见这一切令他满意的事情,他不生贪心;遇见了可愤怒的事情、可憎恶的事情,他不生瞋心,他为什么呢?他向于道,向于无我、无我所,他面向这里。若我们没有修行的人呢,可爱的境界,这个贪心就来了;可憎恶的事情,瞋心就来了,我们不向于道,我们向于烦恼,向于生死苦那一方面去了;他这个修行人,不是,他向于道。这个暖、顶、忍、世第一的这种人,是向道的人,但是还没得圣道,他只是向于道,他还不是圣人,所以是「非向道人所作」。
「非得果人」,就是前面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这都是得果的人,这就是他在佛法里面,修学圣道有了结果了。「非菩萨所作」,前面这些……,佛不算,其他的都算佛的弟子,这些人都是得果人,但是他们都是自己得圣道就满足了,度化众生的事情随缘的做一点,但是到最后,他们就入涅槃了。「非菩萨所作」,菩萨不是,不入涅槃的,就是尽未际广度众生,这样发大愿心的人,也是有凡圣之别;菩萨有凡夫的菩萨、也有圣位的菩萨。现在这里说,须菩提尊者对佛说:「若诸法性无所有」,这个「无所有」也不是菩萨造作的。
云何分别有诸法异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人、是天乃至是非有想非无想天?用是业因缘故,知有生地狱者;是业因缘故,知有生畜生、饿鬼者;是业因缘故,知有生人中,生四天王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者;是业因缘故,知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者;是业因缘故,知是诸菩萨摩诃萨;是业因缘故,知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世尊!无性法中,无有业用,作业因缘故,若堕地狱、饿鬼、畜生,若生人、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以是业因缘故,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当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故,能拔出众生于生死中?
下面「云何分别有诸法异」,这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了,在无所有这个地方是无差别的。「云何分别有诸法异」,为什么佛对我们开示这是地狱、这是饿鬼、这是畜生、这是人、是天;这是阿罗汉、是辟支佛、是佛,有这么多的差别呢?这就是来难问佛,你说一切法都是空的,为什么又说有呢?就是来难问这件事,「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就是这样意思。云何分别有诸法的别异,这是地狱、这是畜生、这是饿鬼、「是人、是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这个地狱、畜生、饿鬼,这三类众生是非常的苦恼,他们的果报,他们自己也不欢喜,但是无可奈何,这叫做三恶道。
「是人、是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这个比三恶道好得多了,这个人、天,「人」就是我们在人的身份,在这个阶段里边,我们对我们自己欢喜吧!我看也可能有人不欢喜,也可能不注意这件事,就是一直的令有所求,努力地去求所求的事情,这个身体不太……,也没有想这个身体是怎么样?但是事实上的情形,就是爱着自己的身体。那么一方面有所求,那么人的境界比三恶道是好一点,但是还不如天,是这样子。那么「天」呢,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有无色界天,天上的境界比人好得多了,但是人和天对比的话,人还感觉到苦一点,也感觉到很多的不如意,还可能会容易相信佛法,容易出家修学圣道。天上的人可不是,天上太乐了,很多的事情令他很满意,其中有一样事情呢,天上的人不老、也没有病,那这件事在人来说,非常的羡慕这件事。但是人和天,人虽不如天,也有好过天的事情,就是有可能会愿意接近佛法,天就是差一点,那么这个天指欲界天说,若是到色界天呢,那和欲界天可是不同了,这里面有些话等一会儿再讲。
那么色界天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不同,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就是无色界天。无色界的天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有想非无想天,他们都是有禅定的;色界天也是有禅定的、无色界天也是有禅定的。这个非有想非无想怎么讲呢?前面这个空无边处天,那一个天,他就以虚空为所缘境,一直地思惟这个虚空,这也是想。识无边处天呢,他不是以空为所缘境,是以识为所缘境,就是反观能思惟虚空的这一念心,思惟这一念心是无形,心是没有形相的,他是无量无量边的,那么这也是想,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天,就是想这个无所有,也不想空、也不想识,想这个无所有,还是想。
这个第四层天,非有想非无想天呢,这一个天人,有可能这位天人,他原来不是无色界天上的人,他是我们欲界的人,在欲界里面得了色界四禅,而后又学习无色界的四空定,那他就是欲界的人,这件事成功了,他做成功了;那就是欲界的人,修无色界的定修成功了,还是欲界的人,死掉了以后,生到无色界天去,那就是不是人间的人了。他这个非有想非无想天,就是不像前面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是有想;非无想,还不是无想,还有微细的想,还是有想。因为我们人,不是地、水、火、风那种无情物,是有心识的众生,他有心,还是有想,只是有粗细的不同;有粗显的思想、有微细的思想。这一位先生非有想,就是没有粗显的想,他有微细的想,所以叫做「非有想非无想天」。
「用是业因缘故,知有生地狱者;是业因缘故,知有生畜生、饿鬼者;是业因缘故,知有生人中,生四天王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者」,这上面说是一切法是无所有,都是毕竟空的,佛还说有这么多的众生,说有,但是佛怎么说的呢?「用是业因缘故,知有生地狱者;是业因缘故,知有生畜生;是业因缘故,知有生人中」,这个地狱和畜生、饿鬼这三恶道的众生,他们就是做了很严重的、有罪过的事情,有罪过的事情还是有轻重之别,最严重的是到地狱里去;中等的就是到畜生的世界;再次一点到饿鬼的世界。这个畜生和饿鬼也不都是一样的,其中这个畜生也有很苦恼的,但是也有大福德的畜生,也是有;饿鬼也是一样,这个特别苦恼的饿鬼也是有,但是也有些有福德的鬼神也是有,这都是造了罪的,造罪的众生到三恶道去受苦的。
「是业因缘故,知有生人中,生四天王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者」,为什么这个众生他会生到人间,他会生到四天王天呢?生到人间、生到天上一定是造作了善业,造作了福业,就是有多少良心,有好心肠做利益他人的事情,所以他得果报的时候不是太苦。但是生人中的福业、善业,生到天上的善业和人间有点不同,还是不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做善业的时候,譬如说我们看见一个地区的人很苦,我们有力量能救苦,能解决他们的困难的话,做这种事情的时候,勉强一点的,心里不是百分之百的愿意做,但是勉强的也做了。这样的福业将来会再来人间,再来人间得人间的果报。所以人啊!你还不容易……,你这个福报的来,要努力一点,不能自然的福报就来,你要去付出一点力量的。
为什么会生到天上去呢?就是他在人间做福业的时候,心里很自然,很自然的愿意做这件事,这样子做福业的时候,将来就生到天上去了,而不是在人间。所以天上人的这个福报,不需要做工,不需要什么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职业,不需要;这个福报自然就出现了,所以和人间有点不同,不一样。但是也有差别,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还是有多少差别,所以也不是一样的。
「是业因缘故,知有生人中,生四天王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者」,由这样的因缘,就是去得果报。这个「业」这件事呢,就是由我们内心的发动,通过我们的语言,或者是其他的行为,对他人有利益,对于别人有利益,由我们的内心有这样的动机,做出来的事情对他人有利益,那这就叫做「业」。这个业在时间上看,你这样做在时间上,一剎那、一剎那的就过去了,但是没有完全过去,就是你内心在动作的时候,你有行为的时候也是内心在动的时候,他就造成一个力量留在你的心里面,就是那个业力,有这个业力。这个业力呢,这是释迦牟尼佛这佛法里面讲这件事,你做善也好、做恶也好,这件事是过去了,但是遗留下来一个力量在你心里面,将来这个力量会有作用、发生作用,会令你再得果报。我们中国的孔夫子,没有明白的说有这件事,没有明白的说这件事,孔夫子有些话说得也是很好:「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个意思也是你不能做功德,你做有过失,都不能改,我就忧愁了,这味道也是劝人修善,不要做恶,也有这个意思,但是没有明白说将来会得果报,这句话没讲,孔夫子他没有明白的说这句话。那么现在佛法里面讲到这件事,所以是业因缘故,有六道众生不同的果报,有这件事。我们一般的人,孔夫子都说不清楚,我们一般人更是说不清楚这件事。
但是我们佛教徒若肯修禅定的时候,肯修止观的时候会有感觉,会感觉到有业力的存在,会有这个感觉。有什么感觉呢?譬如说你现在静坐,修奢摩他的止、也修毗钵舍那的观,你肯这样努力地用功,用功得很好、很顺利,修奢摩他的止,你就能够明静而住;你修毗钵舍那观就能够观察、思惟世间上的一切事情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是毕竟空的,能思惟得很顺,能够这样子。但是若一时的糊涂,你没有正念的时候,你造罪了的时候,你再去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就修不来,就修不来。那么这就知道,你造罪,这个罪这地方有力量,能障碍你修禅,障碍你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是有业力这件事,那么这是说造罪。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