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二日(四) 依愿修持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二日(四) 依愿修持
问:念佛有时候很欢喜,就是感觉到很相应,但是有时候就不欢喜,就不相应,怎么办?
慈师答:
欢喜也好,不欢喜也好,这实际是一个感受的片段,你要是把这个片段当作你的心那就麻烦了,当你的愿也就麻烦了。我们说“依愿修持”,但人在这个地方引起不了重视。
“依愿修持”是念佛法门的一个特别的要求!依佛愿为己愿,是一个愿。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种种愿望来修持。就净土的要求来说,五念门中第三门讲的很清楚——心常作愿,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这个愿实际是以佛愿为己愿,就是昙鸾法师所讲“以佛愿为己命,岂可思议?”
依愿修持,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特定。象此处说我欢喜、不欢喜,以这个感受的片段来作为自己的发心,那就很麻烦了!这样的修行人只是在找感受,就是说把感受当成修行了,但感受是没办法修行的!但是很多人就沉浸在这种状态中,不能自拔。他不知道自己的愿望。所以就是“发心不明,修道无益”啊!
我们不知道发心,只知道说我的感受是什么样?我的感觉是什么样?那感觉一天就有无穷变化啊,你怎么修行呢?怎么能修感觉呢?感觉天天都在变,你修它不修它,它都在变。
这样不明发心的所谓的修行,实际是一个业流的相续罢了,一点儿意义都没有!不管是谁,都是一样!就是说你不过在感受的变化中,在这个无常中想捕捉。在感受上修行,等于就是在业流中奔波与迷失,就在业流中相续,在业流中随波逐流罢了!
这不叫修行啊,没有这样的修行!但这样的人很普遍。说我修行舒服、不舒服、好不好、清净不清净,这一段时间心里高兴不高兴,都是这一类!这跟修行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这一类人在修什么呢?——修习气!这样的作为都是培养习气。越养习气越重。什么高兴不高兴,清净不清净,相应不相应等等说法,都是习气所使,在无常的感知中,没有一个人能把持的。
依愿修持,以佛愿为己愿来修持,那是最简单的了。依你自己发一个愿来修持也行,好比这么说——我今天要念一万五千声佛。我不管它好感觉、坏感觉,先不管这个,我要念完一万五千声佛。那么这“一万五千声”就是你的愿,是数量的愿。有的人说我出家修行,不能孝敬父母,或者说过去做了种种恶业,我念10万声、100万声佛来忏悔。这个数量的愿也是不可思议的。他忏悔就起忏悔的作用,回施就起回施的作用。是起作用的!这比捕捉感觉去修行的人要聪明地多,要有意义的多。这样坚持有一个次序,比如我在数量上有一个次序,我做这个完成了做那个完成了,一个一个完成了,我就知道这个愿是可以遵循的,感知、感觉的变化、妄想的多少都不在乎,它是可以逾越的,即在感知的变化中逾越感知,来完成自己的一个愿,就是所谓的一个使命、作为。我不管它好感受坏感受,我要把它念完为止,那这就是不得了的事。
我念的舒服不舒服、相应不相应,这都是我们汉地的泛空业习,你在这个泛空中找舒服,找喜欢,找好的感受,而不依着自己的发心、愿望去修持。所以“发心未明,修法无益”!为了自己的一点儿感受,而没有一个愿望,没有一个清晰的次序与前景,这样的修持任何人修都没有价值!所有的修持那不叫修持,不过是在寻找一种贪的转换、好受的转换!贪图安逸、舒服的结果是什么?你修什么呢?不依发心,修行总是无益的。
对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抉择性的认知!没有认知,你干一段时间就烦了,因为你不舒服了。你那舒服是什么呢?——放逸,习惯性的放逸,或者放逸性的习惯!很多人把学佛、打坐、念佛、到寺院学东西就当作一种心里放逸的习惯罢了。说“哎呀,这寺院真舒服!”——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这空气真好,象氧吧一样!成疗养院了。这是副产品还可以,若真是目的了,我们这儿就不是寺院了,那就出问题了。
因此,一定要知道,我们作为一个修行者,发心很重要!净土法门的依愿修持很重要!要知道自己修行的愿望是什么?
五念门中各说其愿,你看——
为生彼国意故,我才礼拜。这愿很清晰。
口业赞叹阿弥陀佛,与彼光明相应,欲如实修行相应。还是很清晰。
心常作愿,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这样念佛是为了一切众生往生彼国,止九界之轮堕,皆归一真,那就是我的一个愿望,也是我的修行。所以念佛之时就依愿修行了。
观察极乐世界二十九种庄严,无外乎是了解了心性的庄严,顺性的安乐,顺性的威德,顺性的作为,依此智慧观、正念观激励自己的究竟意乐,来忆佛念佛,顺性如是庄严,如是清净,如是自在,如是不可思议!如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召唤了我们对世俗九界的并弃,来往生彼国,安住于这个顺性的法界。顺性修持,回到顺性的法界;在顺性的法界,认识到顺性的结果,以顺性的结果来召唤一切众生同生彼国。这还是依愿修持!没有离开愿!
所以,愿为前导!来导引我们的正行。若是没有这个愿,你怎么修持呢?修着修着就迷茫了,哎呀,我的感受怎么都变了呢?哎呀,第一二声还很清净,第三四声就开始浑浊了,七八声就开始颠倒了,一二十声开始烦恼了,你怎么修持啊?没法修持。
心作心是,你这个“心作”的是什么呢?净、染二心,其择取有很大的差异。净心,但为随顺,随顺中有悲智方便!染著的心,做区分取舍。所以我们要知道自己用的是染心还是净心。净心必然随顺,随顺着智慧方便慈悲来饶益有情,而无有染著。所谓净心菩萨。因为我们观察彼国,就是为了入净心庄严,舍弃我们的染识,九界其实是染识心所现。
我们要是依净心做,那就是随顺作为,不计于得失,利益世间而无间,即没有取舍的。依染识,你要作意乐利益众生心、饶益世间心、令众生离苦得乐的心,如是愿如是结果,这叫心作心是。而不是说我有什么感受、感觉,一会儿好了、坏了,痛了、麻了、酸了,那跟念佛什么关系呢?但是大部分人学佛的目的真就是这么个东西。说什么这一段身体好了,满面红光!你看人家学佛学多好,满面红光!这就是我们汉地人学佛的口号、高举的东西。这跟学佛真有关系吗?一点儿关系都不相干!满面红光又能光彩多久呢?
所以,我们不管发染识心、净识心,所“作”心一定要依个愿来表达。所以说依愿标心,愿心庄严。依愿知心,心不可见故,心不可名故,安个名字就不是心了,故此处说依清净愿、顺性愿而安立。要是我们不知道愿为前导,就是不知道心为前导,那你修什么呢?修感觉,什么是感觉呢?到一地有一地的感觉,一时有一时的感觉,你怎么修行呢?
大部分人很容易就归入这一类了,今年夏天比较呵斥的也就是这个,主体就是这样,不管自己的愿望,就是我的感觉怎么样。我经常遇到一些出家师父给我这么说“我这一段儿可舒服了!”那只有随喜了,因为两眼一闭,头一发木,就进入天堂了。我也经常去试验眼睛一闭就进入天堂的感觉,除了无记就是放逸,没有什么天堂。因为什么呢?愿丢了。无记的天堂真是不敢进入,如果进入了,哪一天真是太舒服了,拱到皮毛里爬不出来了怎么办?那真是就“舒服”到极处了,那个皮毛更厚、更舒服了。
说话是重,重是渴望大家警觉,警觉我们有没有愿心?没有愿心那就是无记的修持。无记修持的业大家都是知道的,那就是流转,那就是众生业习,善恶无记的业习罢了。那你修什么呢?怎么能跟修行套在一起呢?
有的人说我也在念佛啊。你念佛也白搭,对不起,因为你念的佛不是佛,背后是无记,是放逸,是昏沉,是迷失,是麻木不仁……,再写一百个词都不好听。
你看过去阿罗汉们的修持很简单,他经行七天都有个目标。我们去泰缅,不管是哪个派的修持,尤其是马哈希派的毗婆舍那修持,愿是十分重要的!在每一个阶段的修持,一定要有一个愿作为牵引、对应、相应。这个愿不是自己发的,是导师们给他设置了一个前景,说你必须这样说、这样想,然后去修。他修持相应了,就去汇报。好,那就可以接着修下一段了。
人类的天性就是放逸,就是对放逸的追求!财色名食睡,这是跟睡最亲近的东西。因为是学佛的人,你看他也不做恶也不做善,无记可以做吧?无记业也不伤害谁,但最主要是对自己不好,自己的未来第一是迷失,第二是堕落,越向往安逸的人越堕落的深。你看看哪一个堕落者不是因为追求安逸、追求享受而去堕落的?从古到今,你看看哪个不是!这反而成为修行者的主流了!这真是不可思议!不警觉我还说!你不警觉,你下去怎么办?警觉了,我们再走出去,再看一看你就知道,大家真是一倒一片,群体业就成就了。
这个愿心啊,所以我们说学佛一定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不是无记,不是放逸,也不是昏沉,也不是迷失,也不是自许!所谓自许,自以为自己正确。有的人会在一种忆念、感觉上自许,认为我永远是正确的。这种自许就更糟糕,这样的人一定会自我封闭,自赞谤他。龙树菩萨有一个很简单的说法,说——自赞谤他皆为外道,没有一个不是!那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希望不要做外道,起码不能谤别人!我们对业的认知,在人格上没有必要说任何人,因为业无所属,但是在事相上,事情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知它!
佛在世的时候,象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尼、难提、羼陀、迦留陀夷啊,这些都是大菩萨,倒驾慈航,示现种种过患,令我们后世学佛的人有所依从。可能现在很多人也在示现过患,它毕竟是无常无我的,那不是示现吗?所以在这个如幻的事相中示现。但对这个如幻业、如幻的果报进趣,我们要了解,若不知道,无记业的果报已经出现了。《佛遗教经》中说,四蛇未除,安于睡眠者,此是无惭愧人。我们不说惭愧不惭愧,我们起码要有一个出惭愧的愿望。要没有这个愿望,我们怎么修行呢?修什么呢?动力何在呢?
我这个讲法比较重,但这一夏天就主要讲这个了。因为参学越多,对这个地方就越震惊,对过去一些善知识的提醒、教诲与引导就越害怕。早期还真没有那么深层的恐慌,到后来就越来越心灵深处对这个东西发抖,看到一个个人的结果就害怕。不是害怕其他的,你说鸡猫狗鸭我们害怕它吗?是人堕落的时候让人害怕!生命沉沦的时候让人害怕!生命不警觉、迷失的时候让人害怕!比较害怕的是什么呢?我们自身不警觉。
你说别人那样,跟你又没关系,你害怕什么呢?所以我们要学佛的智慧,还要学佛的慈悲,还要学佛的方便,我们三皈依时发过四弘誓愿嘛——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我们发过的愿。
你真遵照这个愿了吗?没遵循这个愿,那你真是佛教徒吗?你说我怎么不是佛教徒,我出家多少年了,或者说我修行多少年了,我学佛多少年了。你学的是佛吗?你不依佛愿为己愿,你不依佛的教诲来学佛,你学的是佛吗?自己问自己啊,问得越重越好!越重越彻底!你一给自己保留了,说业无所属,那你蒙蔽自己,那你自己受果报,别人也不知道对不对?因为现在这个世界的人,谁也不知道谁,因为大家都是无明人嘛。我们要得三明四智了,可能很多人都会惊呼起来的,这个世界真是不堪人去观察。
问:如何运用依佛愿念佛?
慈师答:
我们在五念门中,依一门、两门、三门、多门交织修持都可以。《往生论》(即天亲菩萨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我希望大家回去看看。学习了五念门以后,再看《往生论》那就很简单。其文字很短,过去我要求出家师父必须得会背诵的,现在没有要求了,但是会背了就很方便,起码把五念门、五种门背一背。
五念门修持纯熟了,五种门也很简单。若五念门不纯熟,直接去学五种门,一点味道都没有。因为所作随意自在成就,这个意识自在了,不再被禁锢了,就知道修行修什么了。意识还被禁锢着,我们修来修去都还不知道修什么好。所以,依佛愿,实际就是解放我们的身心意识,让我们的身心意识自由了,我们再来看平时的作为,就知道我们被很多东西禁锢了。佛举例说就象人被囚禁了一样,就象被放到饥馑年了一样,就象被投到水中挣扎一样,就是说人没有办法去解救自己。我们通过五念门,人就可以有一个依止,有个方法来参照——在水中挣扎了,我们就会上船,船过来载负我们了;饥饿了,有粮食给我们吃;被囚禁了,人就被解放出来了。象身体得重病的人,得到良药而健康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有这些障碍与蒙蔽,财色名食睡也好,我们自己的种种恶习也好,就会制约我们。所以通过五门的修持,可以使我们从其中解放出来。起码这个意识的自在作为,我们能认知了,再去看心作心是、即心即是,很方便,就是说我们应该择取什么?
所以天亲菩萨说“入愿心庄严”,即我们通过五念门的修持,能入佛愿心,以佛庄严为己庄严。何以故呢?心佛众生心智无别故,我们在自己的意识中得到了清净,得到了庄严,得到了安乐,得到了解放。因为我们现在的意识是被业习制约着的,被我们的业习所执制约着的,被我们记忆的九界种种的东西所制约着的。所以要学会打包啊,现代语说压缩,你要会压缩、打包才行,干什么呢?你要把所有的业力压缩打包以后,寄给阿弥陀佛。寄个邮件就行了,说“阿弥陀佛收”。要不然我们没办法,太多了!我们在这里面的记忆把我们遮蔽的太厉害了!因为是累生累劫的意识,不光是我们自己的意识,还是累生累劫交织的意识,混淆在一起。很多人的意识根本不是自己的!好比说有的人嗔心,他顶上站个修罗,说“你嗔!你嗔!你恨他!”有的人愚痴,有个幻化的愚痴动物说“你就要坚固!你就要坚固!你就要这样!”他说“我就要这样!我就要这样!”实际不是,他在受着愚痴的加持。有的人就象在被饿鬼加持一样,他说着这个吃的香,那个吃的香,淌口水。什么都不管了,就看着吃的东西。什么样的人都有啊,但是往往都不是自己的意识。就是说我们自身的意乐很少,多是被某类强化的生命所加持,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象一些大成就者给我们这个时代授记说——一鬼挟一人。挟制的意思,制约着你!根本不是你的心,你的心不当家了,意识也不做主了!你就在一些愚痴的、迷失的、痛苦的执著中,还自以为是,认为我就是对的!我就这样!这样的人就失去了心地的自由。
所以我们通过这个学习,是让我们心意自在解脱,心意得到清净,入佛庄严心愿,入佛世界。因为我们的心是自由的,法界也是自由的,先训练我们把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的障碍打破——此世界彼世界不过是一念之差,所缘境之别,所缘心智之别。那我们的心就得到自由。所以若一门,若多门,若交杂修持,若渐次修持,都是可以的。
我们今年夏天学这五念门是可以用的,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论,基本上即使最凡愚的人、最固执的人动动心念,他都可以用。最愚痴的人都可以用!愚痴到什么程度呢?——排斥一切、诋毁一切的人,他若知道意乐、观察、对比,那一念的智慧他都可以用。象我们这里面都是大智慧人,都会用。因为固执某一业相的人,是一个愚痴业,大家都是知道的,毛泽东讲“花岗岩脑袋”,就这样的人在这个教法中都没有问题,为什么?阿弥陀佛有无碍光啊!来照耀这一类的有碍有情,他慢慢地也会没有障碍的,没问题!因为即使被有碍的修罗也好、饿鬼也好、恶神也好制约着的众生,制约他们的生命也向往佛法!他听了以后一样去修行,会放弃他们而去修行。你要是坚持,说一直守护着我,那不行的,他也要修行的。之前我们讲了——各个个体中,第一个受用者是自己。有的生命会制约其他生命,但他自己也需要这个独立体的意乐受用。
所以,净土教法是普摄九界的!为什么我们总是不仅讲人类这个角度,还讲这么多呢?我们在讲净土这个教法中,不能只讲这一个群体,要讲种种群体。为什么呢?没办法。只能这样讲!这是阿弥陀佛交代的任务——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嘛,他不是单摄人类这一个群体的。虽然《阿弥陀经》是在我们人类中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及诸大菩萨讲,但其主体还是与种种杂类有情讲。佛告舍利弗——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在玄奘法师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是十方佛各出广长舌相,摄护念佛众生,慈悲不舍,以种种神变善巧令众生生起无上信心。他讲的是十方众生,净土教言是摄化十方众生的。我们现在学习,是为了十方众生。称念,是为了十方众生。你说我不是。你也得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心智一放松,就是十方众生所面对,所回向。所以这个教法,不单是对我们现前的心智所讲,而是对十方九界众生所宣化。这个修行,它牵制的面比较多,所以我们很少单单涉足到人群中,一说就是九界、九界。那九界跟我们大家有什么关系呢?(严格地说,一点儿关系都没有!)那就说我们人类的财色名食睡就行了,贪嗔痴慢疑就够了,对不对?但是不行,不能那样讲。佛也没那样讲,我们也不可能那样讲。
也不夸张净土教法的作用,你可以试一试——你把你的身心世界放在整个法界,念一声阿弥陀佛,你的作意中就能利益这个法界,即染心净法界,这真是不可思议!我是染心,但我可以净法界,那是不可思议的。你若把你的心意、这一声佛号放到某一群体,比如生生世世的父母,你念一声,你会感觉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了。念一句,你会很真诚的。那你一想,一切有情都是我的父母,干脆为大家念算了!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二十八2011年7月28日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