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三日(一) 净土易行要当行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2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三日(一) 净土易行要当行

   安居这个时间很快的。净土这个教法,我们在一个很短的时间要对它有个认识,尤其是我们自己要选择一个修行方法的认知,实际就是所谓的意乐。意乐是十分重要的。

  意乐,有究竟与不究竟之说。有的人认为我高兴了这就是意乐,那这样的人就很麻烦的,因为你很多时间不高兴,那你很多时间就没办法去修持了。意乐的作为对一个念佛人来说,实际就是智慧行,也可以说就是依无染作为起手方便,实际也就是让意识充分地所作自由,所作自在。当然它不是无次序的混乱的一种妄想、随心所欲的一种妄想。它是什么呢?它是有随顺弥陀二十九种功德的这个随顺而得的法益。要是我们无染或者说无著,那么很容易在我们疲惫的、挣扎的,或者说多于取舍的、徘徊的这个意识中,使我们知道这个意乐的出处是什么。实际是让它休息下来,让意的本净体现出来,或者说让它的无著的休息状态体现出来,那么这个乐就会生起来,或者说轻安也好,这种无染的喜悦,那么再去择取,它就有自在力,它就有空间。

  我们平时的意识被我们的贪嗔痴慢疑习惯、择取、心里的对立与冲突消耗掉了,它就很累很辛苦,它再去作为就很无力。那么此处实际让我们依无染无著这样一个智慧的状态来随顺佛的愿力、佛的庄严功德成就,这个随顺而得实际就有无为而至的一种呼唤。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我们应该认知了,阿弥陀佛把他的圆满的功德和盘地平等地回施给法界众生,而许多有缘就会说那我怎么感觉不到呢?我怎么用不上呢?我怎么不会神通变化呢?我怎么没有三明四智呢?我怎么不能分身无数呢?这个是没问题的。

  我们举个例子可能就比较容易去理解一些。假设有一个极富有的人或者说世界首富,他刚生了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是这个家产唯一的继承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比如几岁时,这财富属于他,但他也使用不了什么,最多是有人去照顾他,不管是学习也好,成长、养育也好,一直到他少年。少年时他也可能尽力去使用,但是也使用不了全部的家产,他只能使用小小的一部分。到他青年,可能是他有作为了,去接触这个财富事业的方方面面,可能会接触一部分。到他成熟的时候,或者说到他父亲或掌管这个整体财富的人衰老的时候,他成熟了,可以交接给他,他可能才会去圆满地接受这个整体的财富。

  我们接触到阿弥陀佛这个圆满的回施,这个是没问题的,因为我们的心性与佛陀心性的平等性是没问题的,就象一个初生的婴儿一样,我们接触了这个净土的教法,虽然是和盘托出,我们没有使用力,不是没有给我们,是我们不会使用,或者说我们没有用的能力与空间。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会了使用这笔取之不尽的财富,或者说自在力。那么再成长,我们象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次补阿弥陀佛的佛处,在应化的教法中一定是有生灭的展示的,所以在净土的一些经典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说在无量劫无量劫以后阿弥陀佛取灭,观音菩萨次补佛处,次第成佛,乃至大势至菩萨。那么他们成佛的那一刻,才真正地把阿弥陀佛圆满的功德圆满地运用出来。

  依经典记载,阿弥陀佛现在的这种清净庄严对我们凡夫来说,已经是极致周遍了,我们的思维力、作为力是没办法去观察的,那一到观世音菩萨来次补阿弥陀佛的这个补处,其国土庄严也是现在的极乐世界不可比的。在未来无量的众生成佛相续的这个路子上,许多都是不可比性的,我们以后往生极乐世界也好,或者在我们未来成佛的这个相续中,我们的国土一定是在阿弥陀佛这个功德基础上所延续、细腻周遍的。

  只是说我们现在作为一个凡夫的心智,他羸劣得很,无力于使用。所以象一些圣道门修持上,尤其如声闻教四相四果,这是因地使用法性的一个方便,象五十一个或者五十二个菩萨次第,也是在次第增上修持中作用。那我们这个是回施给你,你一点一点地取用,而不是修证。这个取用,就是象《法华经》的长者子喻一样——长者子丢失了,他父亲把他找回去,如果一开始就要把家产交给他,他就会恐慌,就会逃避,会害怕。为什么呢?他已经忘记了这是他的父亲,忘记了这是他应该拥有的财富。那他父亲就设善巧,让他慢慢地在这个家里成长,然后让他去打扫卫生、除粪,然后让他去看仓库,然后一点一点地交待给他所有的财产,然后成熟了,再给大家宣化,说这是我子,如此财富当属于子有,那么这个时候他就能接受。

  阿弥陀佛圆满回施给我们的庄严清净,实际是我们法性本具的清净与庄严,因为法性的清净与庄严我们没有这样的建立过程,就是说我们没有修德的建立过程,但法性是平等的,你建立不建立,佛愿意给予,他这个平等性是不可思议的。就象我们现在这个房间的空气,我们大家都是平等地在呼吸,没有人说哪一个空间的氧气属于谁,虽然在同一房间,大家在同一呼吸。我们这个法界的清净性、庄严性,阿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所证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是这个平等性所展现出来的一个事实。我们在随顺的过程中,这个展现跟我们是没有距离的,或者说我们在取用它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的障碍的,就象现在我们在呼吸空气是一样的。不管你是善人还是恶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不问这个的,他就让你自由地有多大的量你就取多少东西。

  我们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平等性的一个展示。所以对佛陀的回施我们一旦有无疑的随顺,那我们在这个具足上就会安心,就会有具足与安心的这种皈依,在这个具足的本质上会安心,而不会整天惶恐不安地要造作点什么,来填充自己的心理;或者说来造作点什么,以为这样就可以了,就安稳了。在这个本来具足,或者回施的具足这种给予下,我们就会无疑地随顺与接受,接受这个庄严与清净,就此安心,所谓的随顺得安心。

  那么我们使用不上,这个不能着急的,因为无始以来我们自我制造的这种狭隘的生活习惯与狭隘的心智制约了我们的作为能力,现在真给我们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方便,我们探手不及,就是你拿不到,你用不出来,并不是说他没有给予,给予是如实的是平等的。

  本来一切法身佛利益众生都是无间的利益,只是说我们现在没办法去了解,说法身我们就容易泛空。你说我们用业习表达也算给予么?实际上也是一种给予,是一种许可。但是说报身给予这种清净具足庄严,这是不可思议的,这就象长者子喻是一样的,诸佛如来视一切众生视若一子,平等回施他无量劫以来修行所具足的方便、善巧、智慧、通变,令一切众生在这个地方有随顺安心与回归的这样一个广大的机会。

  那我们用不上也没有问题,甚至你怀疑也没有问题,这个怀疑也就是你用不上的一个障碍。因为我们心地的这种自我封闭,我们平常人与人之间,对于对方的善巧,对方的一些作为能力,我们经常会不随喜别人。比如生活在一个房间里,有的人就具足这样的能力,但另外一个人不会去用,他会自己悄悄地努力,说我一定要压过他、战胜他,那他的空间实际就很小。那别人有一个长处,我们一念随喜,结果就得到了很多的喜悦与安乐。

  现在很多人说,怎么这个歌星、电影明星这么走红,你看他们多么厉害。实际是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随喜别人的财富啊、相貌啊、作为啊什么的都不是太容易,但是随喜歌唱这种演艺,大家没有障碍。为啥呢?唱完就完了,他感觉到没有啥,所以千万个人就是追星族。他追星干什么呢?实际在这个一刹那的随喜与欣赏的过程中解放了自己平时的狭隘、嫉妒、排斥、自我强化,使人在那一刻钟特别的松弛。所以说你一旦到那个歌星演唱的地方,你看人又喊又叫的,为什么?那个时候人就彻底放松了,他是一个随喜的状态。因为啥呢?舞台上的人也不跟他争什么,只是给他欢乐。什么欢乐呢?他可以随喜。随喜他什么呢?他的音声、他的相貌、他的一些表现技巧,或者音声技巧,或者一些歌词内容,或者一些动作的方便等给人带来的一种召唤,这个召唤大家都会随喜。

  那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大家的随喜心那可就弱了,一个单位里、一个工作、一个环境中,甚至一个家庭中,人的作为相互地嫉妒、排斥,相互地设防等等,那个是很冤枉的。因为什么呢?别人有长处,我们随喜,是很愉快的事情,所以十大愿王中有随喜功德。

  我们若在随喜这个认知上真正地做过,那么随顺的效果与无疑的安心就会在生活中经常体验出来。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总需要一个出口,所以现在的这些歌星啊、影星啊给这些嫉妒、狭隘、不随喜的心带来一个机会。现在你看人生活中的这种攀比、嫉妒,十分的强。所以说歌星没有问题,尤其是不要成家的歌星,过去说什么比较守护大家公共利益的歌星,大家就说那行,但要是有一点东西了那可不得了,为什么呢?那个地方他有随喜的东西。

  这是公共意识,那阿弥陀佛他彻底地运用了大家的公共意识,即人人皆有的佛性,他亲证了这个佛性的真实、周遍、威德与善巧具足,他来回施给我们每一个众生。在这个地方,无疑者即得安心,那有疑者也没有问题,那是我们的业习烦恼。

  我们都知道疑心是粗重烦恼,但是很多人会把自己的疑心看得很高尚,说“我怀疑他”,那没有问题,你只是在烦恼罢了,是你很粗重的一种业力与烦恼。而很多人就把它当成一种自我标榜的东西了,认为怀疑一切、打到一切的人就很高尚,实际很苦的,这样的人无依无靠!自己的心智没有一个皈依,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心智就漂移,碰到什么第一个就用扼杀的心,所以心里会很痛苦,也会很贫瘠。疑虑越大的人,防范越多的人,这样的人心里越痛苦,这种痛苦会使自己的心无原则地受熬煎!还是这个第一个受用者——对我们自己的业力,我们自己是第一个受用。所以贪嗔痴慢疑,我们自己要守护这个东西,第一个还是烦恼制约了我们自己,其他的他制约不住,当然你可以去分散他,去影响别人,如此而已。

  阿弥陀佛这个教法,它缘起于无染与无著,这种由随顺而得的无为而至的效果,所以唯是来消除我们的业力,成长我们的智慧。因为我们并弃九界的同时,清净庄严就会再现出来。但这个清净庄严因为我们没有涉足过,我们不知道佛性中本具的清净庄严,那阿弥陀佛他依他的修证做出来,用这些善知识的传达给我们记载下来,让我们先去了解他,让我们熟悉这里面的内容,就象看账本子一样,你还不知道你有多少资产,那你先看看你的账本子,你这一代一代写下来的账本子里面都有什么东西,了解了,那你就可以取用自由了。

  对我们所拥有的自性的具足清净,我们没有参照的时候,那还是个茫然与泛空,所以很多人修行就会堕入无记。早期我们中国的念佛人,或者说其他修行人,为什么会堕入泛空这种无记的修持中呢?达摩祖师一到我们中国,看到中国大量的讲经法师,象当时的神光那讲经真是地涌金莲,天散曼陀罗花,感动人天的。但他达摩祖师认为这地方有不具之处,有不究竟之处,有未亲证之处,这个美丽的言说的传达有一个空隙,这个空隙是什么呢?就是过于言说而无实证。所以达摩祖师就行无言之教,传别立一教的禅宗,以使当时那种法宴炽盛的状态有一个回归,但是这个作为难免就使后期这些弟子在泛空上扼杀讲论、经教与修持。达摩祖师的授记是百年之后多有泛于顽空之类的说法。百年以后多有出现,并不是人人都这样。所以后期越来越延续的所谓的像法堂里把佛像给请走,什么都是空的,什么都是空的,不允许有佛像,所以有些过去的禅宗道场很多地方连佛像都不设置的,慢慢的变成了农庄,所以过去很多的禅宗寺庙就有这个庄那个庄,而不是说这个院那个院了,就慢慢地世俗化了,认为农禅并重这样的一个作为才是真正的佛教,其他的都不是佛教了。认为自食其力才是真正的修行人,那跟释迦佛出世的应化实际是违背的,但慢慢的形成了一个事实。象我们中国的百丈禅师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后大家基本上就在这个所谓的农禅并做的作为中,就象农民一样地在作为。

  我以前刚出家的时候,走过很多这样的地方,很多出家师父一生就没有穿过完整的出家人衣服,要么鞋子裤子是在家人,要么褂子是在家人,就是有一个僧衣就可以了,剃个光头,戒律是绝对不会看的,书是没有的。为啥呢?劳动就行了,把麦子种好,把蔬菜种好,有白馒头吃那就很好了。至于说是什么戒律,什么僧人的作为,什么去禅修,什么去深入经藏,什么三明四智,他无从下手的,慢慢慢慢演化出来的,大家能念个楞言咒那就很好了。有的人说我要是有个《楞严经》就很好了。那也不能说不好,但这里面内容的演绎或者实践就越来越少了。

  随着这个大的主流,净土也慢慢地被大家认为“啥都不想,念佛就行了”,有的人还拿着经典上的话这样去说,但是不知道“啥也不想”背后有随顺佛陀的清净庄严,是这种随顺份所造成的事实,他随顺了这种内在的功德与庄严、清净,他是如实的,不是一种泛空的,近似断灭与顽空的一种心理。在我们汉地人心目中,这个地方要转不过来,很多人对所谓的修行就特别的有排斥感。一说修行,一说什么,或者一说经教,乃至一说念佛——心本来是佛念什么佛?那就会产生这样的一些认知。

  五念门中,每一个都有事、理的作为,因为要是没有事,只有理,毫无意义。象这个身业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那么这个事是很重要的,有的人说我知道,有往生彼国这个意识就行了,那这就很好了,我们心中本来就具足这个东西,就行了嘛。但它没有作用,“事”,这是作用,这也是福,实际这也是内容,不管是福也好作用也好,身业礼拜这个事必然是一个内容,你没有这个作为,那么这所有的往生意也好、这个理也好,它是泛空的,是断灭的,即毫无意义。所以它造成了贫瘠,所谓的意识抉择作为的一种匮乏与贫瘠。所以你要执著一个泛空的理,要是没有一个事的作为,那我们所有的修持就会散坏,所有的作用、佛法住世的内容整个都散坏了。有的人往往就在这个地方——我知道这个道理就行了,但一点儿意义也没有!下去以后他说这念佛真没有意思。为啥?他没有事业相。这个相也就是受用,在密教中讲这就是密行。怎么叫密行呢?因为这就是福所载,所以称为密;众生不知,把它当成一种尘劳了,所以称为密。所以智者所用,它就成为行了,所以是福慧人所用。很多人把礼佛、赞佛、拜佛、做佛事就当成了一种什么了,用种种技巧去逃避,现在出家师父在这个地方,或者说居士在寺院里在这个地方都是用得特别的多,但他就是堕没有受用上面了,心里对受用的匮乏。

  因为礼拜,这个往生意,唯有礼拜者知。那你说我理念上知不就行了吗?不,唯有礼拜者知,他知道它的受用的内容,你不礼拜的时候你那就是没有受用,没有受用,你这个往生意是假设的。你从哪儿体验出来呢?你说我动个念就行了。这个时候你动个念是不行的,为什么?它跟身业联系起来的,跟这个福德是联系起来的,你不做这个福德事,你做什么福德事呢?睡觉去。唯有礼拜者知,怎么知呢?他有这种觉受,所以他又称为证知者,这个是事实。为什么人会逃避这个作为,即道理懂了而不去作为呢?好比说念佛很好我知道,但我不去念。为什么,我知道这个道理。结束了。结束了什么?他没有受用,没有受用他就开始断灭,生在断灭与泛空上,在泛空上这说这法没有意思,你看我啥问题它也解决不了,我该睡觉还睡觉,该烦恼还烦恼,该作恶还作恶,抱着无记坐在断灭的冷水泡石头这样一个环境中,为什么呢?他没有这种唯有礼拜者能觉受的这个证知过程。

  虽然知道人人都本具这个法性、佛性,但往生意从哪儿生起来呢?就从你礼拜的觉知中,你去验证它,你去体验它,去抉择它。这个地方的抉择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在受觉的检验下的一种抉择,这个抉择是有内容的。所以你每一个礼拜本身都要抉择的,抉择以后毫无迟疑了,那每一个礼拜都是往生彼国意,那即得往生的安乐。因为啥?——他再也不迟疑了,不用心了,那个礼拜就纯粹是一种喜悦与赞美、随顺与安住了。

  那我们要是斤斤计较,说这拜下去可是受大苦了,没意思,不如我在外面玩一玩,逛一逛,做点其他事,往生谁不知道。但是他没有体验,就是这个体验证知的过程,与抉择的过程,他身心没有融汇过,即理事没有融汇过。那么这是第一门,他根本碰都不愿意碰,那么对第二门——口业赞叹,与彼光明相应,如实修行,他就更不愿意做了,因为一动念就相应了,对不对?那我还去实践它干什么呢?那就更遥远了!意业作愿,那更不需要去想了,为什么呢?——这个意业本来就……。这一个个本来、本来,结果业习一样的炽盛,业习慢慢的更炽盛,找一个借口,无所事事,或者说找一个很大的借口去赖佛,不过是堕落罢了,找一个放逸的借口。

  但是你往生礼拜,它就是一个作用,什么作用呢?它就是个理的作用,也就是福报,也就是它的内容,其事业相就是受用,我们在这个受用过程中能证知这个往生的意,怎么生起了往生彼国意?这个意怎么来确认它?你能体验到的,这个似乎是不可传达的东西。所以,“为生彼国意故”这个理只能去礼拜去体验它,因为有往生彼国的意我才来礼拜,来行这个事,依这个受用来验证这个“往生彼国”是个什么样一个意?什么样一个实质?那我们要是没有这个体验,想想通这个道理那是永远想不通的。就象毛泽东讲——要知道梨子的味道,要亲口尝一尝。所以中国的禅宗一说就是“吃茶去!”要我们这儿说就是礼拜去,没有其他说法。那你说我更聪明,我更有悟性,因为现在人都是很有悟性也很有聪明,在这个断灭上都很有悟性,在泛空上也都很有悟性,悟性很大!

  那么这是第一门的一个作为。我们讲第五门,为什么要去从这些地方讲呢?——真是希望大家有一个回顾,因为我看稍微跨度大一点,大家在这个地方可能就会有一些脱虚。

  口业赞叹亦复如是,口业赞叹你不去做,你想与光明相应,你的心智感受找不到的,那种随顺性的、安心下的契合,你若没有这个赞叹的作为,那种与光明的契合你是找不到机会的。你说道理我懂,还是没有用,因为什么呢?你没有去做就没有用嘛。没有用,就是没有实践嘛,对不对?你没有实践它怎么知道它呢?你怎么去得到这样的利益呢?很多人这个地方真就是在自己骗自己,认为自己很乖巧,很会省力。但你不可惜了吗?

  所以学佛的人来不了一点虚的东西,《观无量寿经》讲有三种心必生彼国——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没有一个心不是老实的心,哪个说弄虚作假就能成佛呢?这真是让人感觉到奇特。造假能造出来个佛?那这个佛也真是太……。你说阿弥陀佛给我们了嘛,就让我们造假的嘛,对不对?不是吧。一定要去使用它,去实践它,你才有效果,你才能了解它的作为的内容与对称。

  所以与彼光明相应,你来称念他的名号,再观察他的光明名号的内容的实质。好比说我们的业习中有边有对的太多了——南无无对光;我们乱想的东西太多了——南无不思议光;我们忧伤的东西太多了——南无欢喜光。这每个光都在消除你心里的那些习气、烦恼、执著、九界的那些纠缠。你在念的时候,无意识的若忆念若不忆念,他都有一个相应的作为。你不相信,你念一念“南无无碍光”,你说我就要有碍!也没问题。你感觉到你只是个愚痴的人。你说我就不要欢喜!只能说你是个痛苦的人,对不对?你本来就很痛苦了,但你还说我不用念,我知道就行了,那你还是很痛苦!他没有验证自己的这种心地与感知,没有验证过自己这种口业挥泛出来的利益。

  我们都知道军令如山倒这个话,在部队传达一个口令那是十分严肃的一个事情,通信兵把命令传到某一个地方,必须得严格地执行,那不能有丝毫的差异,一有点差异那就肯定要杀一批,为什么呢?那是绝对不允许的。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法界的教令。这不是夸张的话,因为什么呢?他顺性所立,顺性成就,他就能舞动法界,他能利益法界有情,这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在五种版本的《无量寿经》原译本中,有些译本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都是讲“令”众生怎么样,“令”众生怎么样,很多都是 “令”。虽然这个字让很多人不舒服,但他讲的很实际,因为他随顺了法性,在这个法界就有他这个权利,就是他有这个效果,就有他这个实际的威德!就象帝王一样,在帝王的位置上他就可以发号施令;象一个军人一样,他在某一个职务上,他就可以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要执行这个号令。那阿弥陀佛这个顺性的成就,他给法界众生的回施,那也就是号令性的。我们不去称念这个号令,不去体验这个号令的作为与功德,那我们真没办法去了解。

  有一次我去贵州一个地方,他们拉着去放生,很多人看到鱼就买。有人掂了一桶死鱼,我说死鱼不要放了吧。他说算了,管他的,都买了,就是死活都慈悲呗,对不对?他们放的时候就念佛,念佛的时候,那死鱼也就真活了几条。之前真都死了,都硬了。它们还往回游。当时没有什么,但是我感觉他就有一种唤醒,即这个慈悲心能唤醒生命的再现。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我们不了解的时候,那我们就不会去与光明相应地去实践,那我们就坐在一个无事窟中说“我知道了,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可以了。”这又开始了,开始什么呢?犯自己的业习,犯自己这种所谓的省心省力的堕落,这不是轻安,这也不是自在,因为你没有证实它,最少你要有个证实体验的过程,就是使用的过程。

  那么下面的意业、智业亦复如是。尤其是智业,智业的观察很多人更不屑一顾了,他说我根本看都不看,认为看到自己的那个脑袋怎么耷拉下来,怎么两眼一抹黑就行了(昏沉),那是很省力,但是佛法的利益我们从哪儿来呢?

  净土这个教法是最易行最易行了,没有那么多的啰嗦。只是给你,你用,随顺使用就行了,就能成就,它是一切法之所归,是一切法究竟之所成。净土一法是一切法之归趣。历代祖师莫不是这样宣化,八万四千法都好,但你一定要归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极乐世界就是如来会,如来会就是成佛的地方。它啥都不讲了,就是直接让你到成佛的地方去,你还不干,那你咋办呢?所以这个“简单易行”,我们要在这个简单的地方去实践。这么简单易行了,我们还不去做,那你要干啥呢?就是断灭了、就是顽空了,那我们在断灭顽空这个无事窟中会把自己给坑害掉的,你这个独立的意识与生命就会堕在无事窟中,受无事这种断灭,这种冷水泡石头的恶报,就是愚痴无记的恶报。我们不警觉,是十分容易陷入这个状态的。

  这个地方就是易行要当行,应该去实践。不要认为易行了我就可以不管他了。易行你不行,那你还要干什么呢?跟其他法门比起来,净土简直是简单的没办法简单了,就是随顺我们的身口意智方便智,随顺我们来给我们最简单的可以操作的方式。其他的教法,我们要有大量的教理教义,还有成就者去守护你,你才可以实践。净土一法不这样,就是依阿弥陀佛为师长,为归趣,忆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没有其他的作为,也没有其他的阻隔,没有个人崇拜的这种烦恼,也没有个人堕落的迷失,那你个人堕落是你个人,其他人不影响。那么这个念佛法门就是唯依佛为师,唯取佛果,唯念佛忆佛而成就,所以易修易证,直截了当,他疑虑荡尽了。把我们的疑虑荡尽了,我们还不去作为,还不去实践,还不去在意,我不知道那能干啥?能作为出一些什么呢?

  这个法实在是难得难遇。所以说我们不管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的作为上,可以择一个,你择一个比较合适你的方法。

  好比说身体不好的人礼拜是最好的了。确实是这样子,因为单一的礼拜可以把你身体不好的恶缘给转换掉,因为我们身体不好实是恶缘而成。

  好比说一些人好说闲话,无端地说些是非,到处串来串去,给自己给他人搞麻烦,这样的人可能口业念佛最好了,赞佛与佛相应,那太好了!

  可能有些人意识就妄想纷飞,坐在那儿自己也烦恼,看见人也烦恼,谁都受不了,这样的人了可能作愿门对他来说就尤其重要。

  有些人就喜欢往那儿一坐,蹲在一个黑坑里,一坐半天,一睡一天,三天五天一年十年过去了,这样的人可能观察门对他是特别有用。因为啥?此人缺智,因为无智故,多于无记业而向往。人愚痴的时候特别向往的就是无记业。无记业是啥呢?就是啥也不想,空空洞洞地往那一蹲,冷水泡石头,石头不惹水,水也不惹石头,互不增减嘛,那个业就板在那个地方,放在那个地方,就是等待,等待就是愚痴业。你看每一个动物都在等待,主动的动物有,少,尤其是大型动物多是等待,吃了就等待,吃了就等待,等待什么呢?等待业报的成熟,他没有其他的东西了。你看动物的作为很少,它最多垒个窝,为了自己休息,其他都没有了。那很多人也就是为了蹲个窝,一个窝一围,就行了。眼一闭,万岁。一围,谁也不敢惹,你要惹了,耽误我这一围,那麻烦了。很普遍,这个咋办呢?你要不警觉,那大家一围就等过去了,一年一年就过去了,因为这里面谁也不惹谁,对不对?石头也不惹水,水也不惹石头,冷水泡石头嘛,恶也不增长,善也不增长,但是生命在消耗,在等待业报罢了,这个是比较麻烦的。

  所以说在五念门中我们自己可以审观,那你说什么样的人去做第五门的修持呢?就是声闻心重,比较自私自利的人,恰恰第五门是特别需要修持的,就是念佛把功德回向给别人,不为自己念,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在一切现缘中不舍。看见一个虫子死了,去给他念几声佛;看见一个什么东西受伤了,给他念几声佛;天天想我们全世界几万人死掉,给他们念佛;每天很多鸟死掉,给他们念佛;很多鱼死掉了,给他们念佛;很多生命断灭了,给他们念佛;或者很多横灾了,给他们念佛;很多人烦恼了,给他们念佛;很多人痛苦了,给他们念佛。这样念来念去,你这个自私自利就变成大悲了,我们这样念来念去,悲心就出来了,就成熟了,要不然你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实际这个五念门,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甚至也可以轮番着做,或者一门一门地去实践。为什么净土一法这么不可思议,就是这么简单,伴随着我们的身口意智方便智的作为来舍弃九界圆成九界,不舍九界利益众生,这样一个次序,很让人感动的。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二十八2011年7月28日

返回目录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