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宽运法师:百花丛里过 片叶不沾身──化烦恼为菩提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7日
来源:   作者:宽运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宽运法师:百花丛里过 片叶不沾身──化烦恼为菩提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上) ──化烦恼为菩提

  佛经里常说:「人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也就是八万四千种尘劳,我们看到这个数字可能会被吓倒,原来人生竟有这么多的烦恼!其实「八万四千」只是一个概数,表示烦恼之多无量无边。而这是指烦恼的种类而言,如果说到一个人一生所遇到的烦恼,那么,八万四千也不过是个极小的数目而已。由于众生有这种种的烦恼,所以慈悲的佛陀便设立了八万四千种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用来对治烦恼的。

  烦恼的种类

  依佛法来说,烦恼可以大别为两种:一种是「根本烦恼」,就是能扰恼我们身心,使令颠倒的烦恼。一种是「随烦恼」,就是从根本烦恼的作用,产生反应的烦恼。

  在唯识学里,根本烦恼共分十种:贪、瞋、痴、慢、疑(前五种是生活带来的烦恼)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后五种是知识带来的烦恼)。

  随烦恼共分二十种:忿、恨、恼、诳、谄、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这里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后五种,即知识带来的烦恼,也就是为何现代人的烦恼多于古代人的原因:「身见」是对于自己四大五蕴假合的身心以为实有,产生我执的烦恼;「边见」就是偏见,有些人执着自己身体不灭的「常见」,有些人执着死后一切都幻灭的「断见」,偏见会给人带来烦恼;「邪见」就是认为没有因果,以及违背正道的见解;「见取见」是执持自己的身见、边见、邪见而与人斗争的迷执;「禁戒取见」则是随着诸种邪见而产生的戒律之烦恼。

  由此可见,生而为人,烦恼是无可避免的,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难免要面对许多不如意或烦恼的事情,可是我们之所以有这么多烦恼的产生,原因就在于「我见」与「我执」。不过,我们不要把烦恼看得太复杂,可以把它简单化地划分内、外两种:有些烦恼是来自外界的,只要我们不把它看得那么重,甚至是不理它,受到的干扰就会比较少,问题就在于我们能否泰然处之;有些烦恼是属于内在的,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观察,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大多数的困扰,其实是源自我们自己的内心,这就是所谓的「自寻烦恼」。

  烦恼不寻人

  近年,有心理学家为了研究「烦恼」问题,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实验者要在周日的晚上,把自己未来7天内所有忧虑的「烦恼」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指定的「烦恼箱」里。三个星期之后,心理学家打开这个「烦恼箱」,让所有实验者逐一核对自己写下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其中9成的「烦恼」并未真正发生。然后心理学家再要求实验者将自己真正出现的「烦恼」写下,重新将字条投入「烦恼箱」。又过了三个星期,心理学家又打开了这个「烦恼箱」,让所有实验者再一次逐一核对自己写下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绝大多数曾经出现的「烦恼」,已经不再是「烦恼」了。实验者切身地感到,烦恼这东西原来是预想的很多,出现的很少。

  心理学家因而得出了这样的统计资料和结论:一般人所忧虑的「烦恼」,40%是属于过去的,有50%是属于未来的,只有10%是属于现在的。其中92%的「烦恼」未发生过,剩下的8%则多是可以轻易应付的。因此,烦恼多是自己找来的,这就是所谓的「烦恼不寻人,人自寻烦恼」。

  庸人自扰之

  烦恼到底来自哪里?是我们请它来的,还是它不请自来的呢?古语有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佛教里有一个公案说到:

  从前有一个比丘,每次坐禅都幻觉有一只大蜘蛛跟他捣蛋,无论怎样也赶不走,因而感到十分苦恼。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师父;师父教他下次坐禅的时候,手拿一支笔,等蜘蛛来了,就在它身上画个记号,看它来自什么地方。比丘依照师父的教导照办,这天他正坐禅不久,这只讨厌的蜘蛛又来了,于是他就在蜘蛛身上画了一个圆圈。蜘蛛走后,他安然入定了。当比丘坐禅完了,睁开眼睛一看,原来那个圆圈就在自己的肚皮上!

  可见许多时候,我们误以为是外在的问题,没想到毛病竟然在自己身上!来自自身的困扰我们往往不易察觉,反而往往向外去寻求答案。到最后才明白是自己欺骗了自己;自己困惑了自己。

  烦恼就像一根打了结的绳子,一头牵着自己,一头牵着他人。我们越是和烦恼过不去,这个结就会越拉越紧,烦恼就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每一天都为了这些烦恼而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又怎么能热情地、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上去呢?又怎么能得到事业或学业上的成功呢?因此,有专家提出:「让烦恼只留5分钟。」这正是及时解结的最好办法。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下)

  ──化烦恼为菩提

  透视烦恼的本质

  烦恼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不被烦恼所惑?我们如何才能认识它、了解它、透视它、找到它的根本源头,然后对症下药,调伏它、解决它?

  以下是一则深具启发性的故事:

  一个中年人,年轻时所追求的家庭事业都有了基础,但是却开始觉得生命空虚,感到彷徨而无奈,而且这种情况日渐严重,到后来不得不去找医生诊治。

  医生听完了他的陈述,说:「我开几个处方给你试试!」于是开了四帖药放在药袋里,对他说:「你明天九点钟以前独自到海边去,不要带报纸杂志,不要听广播,到了海边,分别在九点、十二点、三点和五点,依序各服用一帖药,你的病就可以治癒了。」

  这位中年人半信半疑,但第二天还是依照医生的嘱咐来到海边,一走近海边,尤其是清晨,看到广大的海洋,心情顿时为之清朗。

  九点正,他打开第一帖药想要服用,但是里面没有药,只写了两个字「谛听」。他真的坐下来,谛听风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甚至听到自己心跳的节拍与大自然的节奏合在一起。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如此安静的坐下来听,因此感到身心都得到了清洗。

  到了中午,他打开第二帖药,上面写著「回忆」二字。他开始从谛听外界的声音转回来,回想起自己从童年到少年的无忧快乐,想到青年时期创业的艰辛,想到父母的慈爱、兄弟朋友的友谊,生命的力量与热情重新从他的内在燃烧起来。

  下午三点,他打开第三帖药,上面写著「检讨你的动机」。他仔细地想起早年创业的时候,是为了服务人群、热诚地工作,等到了事业有成了,则只顾赚钱,失去了经营事业的喜悦;为了自身利益,则失去了对别人的关怀,想到这时,他已深有所悟。

  到了黄昏的时候,他打开最后的处方,上面写著「把烦恼写在沙滩上」。他走到离海最近的沙滩,写下「烦恼」两个字,这时一波海浪冲上来,即时淹没了他的「烦恼」,洗得沙上一片平坦;「烦恼」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个中年人在回家的路上,再度恢复了生命的活力,他的空虚与彷徨也就治癒了。

  这就是美国作家高登(Arthur Gordon)的亲身体验。其中充满了令人感悟与思考的地方:

  「谛听」其实就是佛教所说的「观照」,即是专心一意的听闻外在的声音,换句话说,「谛听」就是「观世音」;「观世音」是菩萨的名号,其意涵是「内观观自在,外观观世音」,其实我们人人原来都具有观世音的本质,只要肯谛听──「返闻」;观世音的本质──「自性」就会被开发出来;我们内里自在无穷的清净自性显现了,自然就能观到外在的声音,所谓「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这个道理。

  「回忆」就是「静虑」,是「禅」最原始的意涵,即是返观自心的初步功夫,也就是「内观观自在」;一个人若不能好好静下来思考自己、观照自己,如何能认清自己成长的历程,如何能「观自在」呢?

  「检讨你的动机」,动机就是身、口、意的「意」,在佛教里称为「初发」或「初发意」,也就是「初发的心」。一个人如果能时时把握初心,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控制自己的意志,这样的话,就能随心所欲而行不逾矩了。

  最后,「把烦恼写在沙滩上」,这是做人乃至学佛的最重要关键,就是「放下」;我们的「烦恼」都是来自于「执著」(「我见」与「我执」),不过,其本身是没有自性的、没有实质的,就像写在沙上的字,海水一冲就流走了;「缘起性空」才是一切的事物的实相。如果真能看到(明白到)这一层,那么,「放下」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化烦恼为菩提

  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短暂,有所营谋,就必有所烦恼;有所执著,就必有所束缚;有所得,就必有所失;如果我们把时间都花在金钱、物质,就没有时间花在心灵、修养上;如果我们日夜为欲望而营役,心灵就会被欲望所蒙蔽、所占据,人生就会迷失了方向──因此,人生在世,有的人活得很有意义,洒脱自在;但有些人却活得很无奈、很痛苦;其中的差别,就是我见烦恼的困惑,佛教称之为「无明」;而人之所以有无明烦恼,皆由于愚痴迷惑而不自觉;往往为了达到个人欲求或自私自利之目的,蒙蔽了自己的自性,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因而招来种种烦恼的缠缚;唯有透过自性的反观,照见五蕴尘劳的虚妄,才能真正地加以对治,才能心无罣碍、心不颠倒。(如有兴趣者,可参阅拙著《心经浅释》(一)至(二十六))

  佛陀告诉我们,人生中的烦恼既然不能避免,唯一的方法就是面对它、了解它、调伏它,知其性空而不执著;非但不执著,而且能不被其所障碍,这就是「转愚痴为智慧」、「化烦恼为菩提」,使自己在烦恼中觉悟,从而认识原本清净的自心自性。

  若以净土宗的修行人来说,烦恼的生起,如能当下将之转成对娑婆世界的厌离与对极乐世界的向往,那么,「烦恼」就会变成了往生之助行,此愿力的不断积累,行者于临命终时,自然蒙佛接引,得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当我们烦恼生起之时,不要发怒、埋怨,令烦恼再生烦恼,而应该退下来,尝试轻轻合掌,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想一想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无比、庄严殊胜,如此又怎会有烦恼呢!

  而大乘菩萨道之修行,则特重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修行不是躲在深山或是没人打扰的地方,而是要深入人群──百花丛;百花丛就是「有情」,走过百花丛,依然片叶不沾身──做到入世而出世,才是真正的功夫、真正的「觉悟」。人生本来就有很多的痛苦与烦恼,因此我们要懂得善待自己,更要学会提升自己,不要被烦恼所困、所惑,能够在烦恼中得到觉醒、得到解脱,这就是「化烦恼为菩提」,这才是人生与学佛修行的真正意义!

  (全文完)

----------------------------------------------------------------------------------------------------------------

更多宽运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