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0~79)
傅味琴: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0~79)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0)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9
修行人一回世俗,干的全不是修行的事,
有的已未老先衰,百病丛生
提要:
■ 如今修行的人,也是只学不修,只修不学,学修也被分了家
■ 佛弟子一家人,我们不收伙食费,不搞世俗法
■ 修行人一回世俗,干的全不是修行的事,有的已未老先衰,百病丛生
■ 烦恼是粗相,妄想是细相,都是扰乱修行
■ 修观息能止妄念而入定,能使我们随着呼吸而不停地修行
如今修行的人,也是只学不修,
只修不学,学修也被分了家
可能几百年来佛门就是这个样子,你们从前还不是受了这种影响?有人刚来时就提出,“我不喜欢修禅定,但老师讲法讲得好,我很喜欢,所以老师讲法的时候我来听,其它时候我自管自修。”还有的人喜欢打坐,听法不听的。所以整个佛门就形成了两种风气,一种只学不修,一种只修不学,各有道理。只学不修的人强调说:理论都没有搞清楚,修啊修,路线错了咋办?主张修的人也有道理:光学理论数食不饱,要成就就必须修,全分家了。
佛弟子一家人,我们不收伙食费,不搞世俗法
我临时想起来,这一次我们文殊院过两天要开一个“开化县寺院骨干培训班”。领导好意让我们收点伙食费,发点纪念品,我的意思:不收伙食费,不发纪念品。来的都是各个庙的骨干,收伙食费说得过去吗?佛弟子是一家人,哪有收伙食费的道理?连居士来到这儿,吃饭睡觉我们都不收钱。发纪念品是世俗上的做法,佛门不搞世俗法,别的庙我管不着,文殊院我就要管管好。
修行人一回世俗,干的全不是修行的事,
有的已未老先衰,百病丛生
再回过来说,学修不能分家,不能片面,要学修并重,为学而修,为修而学,佛教里“法”就是指教证二法,教跟证怎么能分开来呢?修禅定就是为了要得定,得定快慢就看你平常浪费不浪费时间。从粗的方面来说,你们来修行了就要像一个修行人,如果你们回家,可不是保证你成就,是保证你浪费,回家所干的事情全不是修行的事情。
有许多人真是蠢,他们拿生命的时光去赚钱,不肯来修行。非要去赚钱,拼得老命都不要了。其实他年纪也不老,这副样子就使他变成百病丛生、未老先衰了!还在钱啊钱,有了钱还买了很多房子。修行人不赚钱,房子却比你多,寺院里这么多房子,都可以住的,住也住不完。
烦恼是粗相,妄想是细相,都是扰乱修行
包括你们来修行的人也有粗相,你们现在不忙赚钱,粗相表现在哪里?起烦恼。一起烦恼,非但相貌很粗,两只眼睛就看得出来。从前我家穷,母亲不识字,要养活四个孩子,多不容易啊。妈总是疼爱孩子,买只大饼四个孩子分,算是高级的糕点。立夏时一个孩子给一只咸鸭蛋,这算是高级享受了。我的弟弟坐在我旁边,他么一下子就吃光了,那么粗相来了,两只眼睛朝着我的咸鸭蛋看,这看得出来的。瞋恨心也是如此,瞋恨心起来了呢?脸会变长的,这都是粗相。
还有细相哩,细相要细看才看得出来,明明他在唸经,其实他在打妄想。别人经书翻过去了,他没有翻或者两只眼睛不动了,不仔细看还觉得他挺好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细相,浪费时间可多了,所以随时随刻要精进。精进就是注意自己这一分一秒浪费了没有?即使你在动脑筋想问题,想想问题,忽然打妄想,思想拐弯了,这也是浪费。你想问题就要针对这个问题,一打起妄想,控制得好还好,控制不住,会一直想下去,浪费的时间实在没办法算。妄想太多伤了脑子,晚上就睡不着。
修观息能止妄念而入定,
能使我们随着呼吸而不停地修行
佛就叫我们要修安般,能止妄念,易入定,安般就是观呼吸。怎么修?走路也要修安般,坐着也要修安般,进门修安般,出门修安般,无时无刻不在修。因为人活着总要呼吸,呼吸不会停,你修也不会停。所以修观息的人那是真精进啊,吸气的时候观自己怎么吸,呼气的时候观自己怎么呼,那就等于说,一秒钟都没有放弃过。我们为了要快快入定,就要争取所有的时间,都走在使我们能够入定的路上。
今天讲到这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1)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0
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由粗转细,初禅要离开五欲喜乐的粗相,二禅的喜乐比初禅细得多
提要:
■ 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由粗转细,初禅要离开五欲喜乐的粗相,二禅的喜乐
比初禅细得多
■ 初禅的喜乐跟生活中的喜乐境界不同,性质不同,感受也不同
■ 语言文字的阐明,得到的是思想上的境界,距离实质仍是隔靴抓痒
■ 要得到实质就得要有修行经验,要自己走上这条路,才能得到这条路上的喜
乐要离种种苦,必须离种种乐,为什么乐有苦,乐变了就成苦
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由粗转细,初禅要离开五欲喜乐的粗相,
二禅的喜乐比初禅细得多
我们继续讲二禅的乐。初禅是离生喜乐定,由离欲恶不善法而产生喜乐,由喜乐而得定。二禅是定生喜乐定,由初禅得到定的喜乐,由这个喜乐进入二禅的定。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一层高一层,一层深一层。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由粗转细,我们念诵、听法、禅定乃至在生活起居里,都要走这条道路。离生喜乐是离开五欲的喜乐,五欲的喜乐是粗相,初禅跟二禅比,初禅的喜乐还是粗相,进入二禅,这个喜乐要比初禅细得多。
初禅的喜乐跟生活中的喜乐境界不同,
性质不同,感受也不同
喜乐不过是个名称,名称并不能使我们得到喜乐,要确实感到喜乐,我们才得到了喜乐。假如你过去有过禅定喜乐的经验,你看到喜乐这两个字也会产生感受,如果过去没有禅定喜乐的经验,看到这两个字,往往会联系过去凡夫生活中喜乐,这是从凡夫的粗相中来的,无非是五欲:财色名食睡或色声香味触里产生的快乐,这样去理解你就错了。禅定的喜乐跟生活中的喜乐,境界是不同的。虽然都属于喜乐的范畴,可是性质不同,感受也不同。
语言文字的阐明,得到的是思想上的境界,
距离实质仍是隔靴抓痒
由此也可以想到,今天的语言文字虽然很丰富,可是远远不够。因为不够,所以经常会理解错,这就要靠善知识给我们细细地分析,细细地阐明。善知识的作用就在这里。即使有这种细细地阐明,细细地说明分析,也不能完全依靠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说来说去,仍然是语言文字,由此所得到的也不过是思想上的境界,距离实质仍有点隔靴搔痒,所以不能完全依赖语言文字。
要得到实质就得要有修行经验,要自己走上这条路,
才能得到这条路上的喜乐
语言文字是个工具,利用这个工具,你能分析得清楚,可是要得到实质,那就要有修行的经验,你在这条路上走一遍,你才会体会得到。好比说,你要吃过梨子,才知道梨子的滋味,还有句话,你要喝到茶,才体会到茶的味道。而茶的味道究竟是怎么样的,语言文字是说不出来的,一般地说,你实在说不清楚茶的味道,只有用否定的方法:茶不是甜的、不是咸的、不是辣的、不是酸的。所以语言文字只能说明个概貌,你要根据佛说的法自己走上这条路,你才能得到这条路上的境界,才能体会到这条路上的喜乐。
要离种种苦,必须离种种乐,为什么乐有苦,乐变了就成苦
初禅的喜乐,二禅的喜乐,都是禅定这条路上的喜乐。要得初禅,必须要修离,离开种种苦。再说清楚一点,你要离开种种的苦就必须要离开种种的乐,当然这是指离开凡夫五欲的乐,因为五欲的乐从实质上来说,跟苦是分不开的。人生八苦归纳起来就成三苦:乐苦、行苦、苦苦,其中就有一个乐苦,为什么乐是苦呢?因为世间上的快乐里就包含着苦,世间上快乐会变的,一变就成了苦。比如八苦中的爱别离苦,爱是快乐的,可是爱不能长久,它会变,爱离开了就苦了;求不得苦,求到了快乐,可是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很快又不满足了,仍然是求不得苦。所以要得到离生喜乐定,你必须有决心有智慧离开五欲的快乐。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2)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0
人在贪瞋痴里受苦,贪瞋痴又叫你去忍受这些苦,
所以没有觉悟就跳不出苦海
提要:
■ 贪就是毒,毒发作就苦,有求就有苦,求不到更苦
■ 一有情,苦就来,触境生情也会从你回忆中勾起痛苦
■ 过去的一切都没了,现在的一切也正在失去,活一天就向坟墓靠近一天
■ 人在贪瞋痴里受苦,贪瞋痴又叫你去忍受这些苦,所以没有觉悟就跳不出苦
海行
贪就是毒,毒发作就苦,
有求就有苦,求不到更苦
五欲的乐从贪来,每个人对快乐都有贪心,可是贪就是毒,贪着的时候有快乐,就好像吸毒的时候有快乐,结果毒发作的时候苦得不得了。现在世间上人贪财色名食睡,贪得厉害啊,贪心瞋心的发展越来越可怕。其实那些贪得厉害的人,他们也很苦的。求到了,在求的过程中也苦;求不到,求不到本身就是苦,全是苦。为什么还要去求呢?因为他有贪心,求到以后的一点快乐就把他迷惑了,再想求到更大的快乐,结果来了更大的苦。
一有情,苦就来,
触境生情也会从你回忆中勾起痛苦
我们每个人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苦都在发展,且不说老了后面必定要死,也不说老的苦,死的苦,你只要心里起一个感情上的念头,这个苦马上就来了。虽然过去的一切已经消失了,再也抓不回来了,可是人心里却没有忘记,难免触境生情,从回忆中勾起你对过去的感情。
过去的一切都没了,现在的一切也正在失去,
活一天就向坟墓靠近一天
我这两天就有感受,散步的时候,路过农民家,如果门前没有空地,这也引不出什么想象;如果门前有空地,空地上再放上一些东西——因为我们都是从家庭生活过来的,很容易联想到,假如这是我的家,过去家门口空地上也有我的儿子,我的女儿,他们小时候都是天真烂漫非常可爱,而如今呢,他们都去自己的天地了,过去的一切都没了,马上就感到人生的凄凉,失去的东西再也找不回来了。也就等于说,现在有的东西决定要失去,所以整个的人生,不管你在其中得没得到快乐,都是趋向于越来越苦恼。
年轻时总是听别人讲:人总是要老的,人总是要死的,活一天就向坟墓靠近一天,进了佛门听听法,生老病死的苦就听得更多了。知道是知道,可是没有切身感受啊,总是想还早了,好像这些遥远得很,这种体会就有点隔靴搔痒。一到老了,那是确确实实感到日子越来越少了,那个感受就两样了。
人在贪瞋痴里受苦,贪瞋痴又叫你去忍受这些苦,
所以没有觉悟就跳不出苦海
人生的规律是无法改变的,有生必有死,既然如此,你应该要有觉悟,要赶快从苦海里跳出来。我们信佛就是培养一个觉悟,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觉悟,不肯猛烈地跳出来,你这个娑婆世界众生的心态就还没有转变。娑婆的意思就是明明在苦海里,他也知道苦,竟然能够忍受下去,就是不肯跳出来。所以不断掉贪瞋痴,苦海是跳不出来的。
比如说一个人靠前世培了福,今世福报很大,别人赚不到什么钱,他赚钱的机会却很多,其实他的苦已经来了,仍然不肯跳出来,今天腰酸背疼,明天检查肺也不行,肝也不行。等会一只电话来,又有赚钱的好机会了,他又沉在钞票的海洋里了。等到你死了,即使这些钞票都变成黄纸烧成灰,你也一张都拿不走。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3)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0
在贪瞋痴里生活的人是失败者,
佛弟子要做打败贪瞋痴的胜利者生
提要:
■ 在贪瞋痴里生活的人是失败者,佛弟子要做打败贪瞋痴的胜利者
■ 细比粗好,细的喜乐要在禅定里求,修行人把心磨细了,喜乐也能长流
■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 心细了,身也细了,境也细了
■ 细心的人受人敬,贪瞋痴一来,就悟不到自己的粗相
■ 细则软,软则长寿,脾气硬,浑身都粗
在贪瞋痴里生活的人是失败者,
佛弟子要做打败贪瞋痴的胜利者
像这样的众生是打不过贪瞋痴的,他们是失败者。而我们佛弟子呢?佛称我们佛弟子是勇士,跟烦恼打仗,就要打胜仗。修禅定的路也就是我们修行的路,跟他们方向是相反的。今天我们讲到粗跟细,粗跟细方向就是相反。你向粗的方面发展,你不可能得到细,你只有往细的方面去走,你才能得到细。
细比粗好,细的喜乐要在禅定里求,
修行人把心磨细了,喜乐也能长流
粗跟细到底是哪一个好?当然是细的好了。娶老婆也要娶细的,娶粗的那是雌老虎,娶细的是贤妻,这是打打比方。去推拿,这个人给你推,你不舒服,那个人给你推,你就舒服,因为这个人推起来粗,那个人推起来细。拍背也是一样,这个人拍起来像捶铁板那样,那个人是空心掌拍的,舒服得很。
讲到喜乐,当然了,我们求的是细的喜乐,细的喜乐只有在禅定里求。人世间有是有,但是只会出生一点点,让你感受感受。粗的人也有快乐,而细的人快乐比粗的人多得多,时间也长。好比流水,有句话,细水长流。如果要求到长时期的快乐,我们必须要把心磨细。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我们常说,修行就是修颗心。心怎么修?粗心修成细心。心是磨细的,有句老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古时有个人上山用功十年,没有什么成就,他灰心了,就下了山。半路上看到一个老婆婆,她在磨一根铁棒,问她干什么?她说“我缺少根缝衣针,我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他一听这话又回上山,再用功十年。
心细了,身也细了,境也细了
要知道初禅的喜乐比凡夫生活中的喜乐细得多,二禅的喜乐比初禅还要细。一个人喜乐的时候,肯定心里有感受,身体也在变化。身体变化了,我们也会产生快乐的感受,因为整个机体都有神经系统的,还有一点:外界的境也在变化,我看喜乐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的。如果你心转细了,你这三方面的感受也细了。
细心的人受人敬,贪瞋痴一来, 就悟不到自己的粗相
从心理上来说是粗心转细心。细心的人,人人尊敬;粗心的人,人人头疼。细心的人工作就令人放心,粗心的人工作经常要返工,麻烦死了,自己也苦恼,别人也苦恼。我1959年去过内蒙古,我第二次到内蒙古是84年85年交界的时候,那时我已经老了,当年我的学生也快老了,她一定要请我到她家去吃顿饭。那时我不吃晚饭的,她说那就喝点汤吧。
其实她是请一桌人,是厂里的同事。因为我是她老师,他们都对我尊重,叫我上座。给我倒酒,我不喝酒,因为对我尊重,也不勉强我,他们说了一句话,“老师啊,你是细人,咱们是粗人。”喝酒是粗人,不喝酒是细人,这是粗人恭敬细人。我讲的例子都很现实,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爱喝酒的人会悟不到,因为贪瞋痴出来了,贪瞋痴一来,怎么悟啊?
细则软,软则长寿,脾气硬,浑身都粗
身体呢?修禅定的人身体会变细,所谓粗四大转细四大,细四大转极细四大。如果得到了初禅定,我们全身的脉管都会转成细脉管。假如得到二禅定,那会更细。当然细的解说并不是越来越缩小,意思就是越来越软了,人们常说细软细软,细了必是软的。身体软了,这个人就长寿。
我年轻时走过上海的威海卫路,有家门口挂着一块牌子教什么功,我好奇就进去看看。主人对我很热情,表演给我看,他头颈一硬,臂膊一粗,叫我碰碰看,都像铁板那样硬。现在我知道,这叫硬气功,练硬气功会长寿吗?还不如把身子练成像棉花那样软,这倒可以长寿。
生理学上讲,要长寿要健康,毛细血管必须要畅通,我这次看到你们开化同学,有的脸变圆了变红了,世间上人一看见你脸变红了,就说一句风趣话,脸红心跳是恋爱的表现。咱们修行人可不是恋爱,这是毛细血管通了,这都是好现象。如果这个人是粗相,皮肤也粗,脾气也粗,浑身都粗,他脸红那是糖尿病。所以要辩证地说话,不能够一概而论。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4)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0
迦叶尊者在金刚窟入定能活五十六亿七千万年
提要:
■ 素食的人肢体柔软,肥胖的人多脂肪,脂肪干瘪了更发硬
■ 抓蛇被蛇咬,杀蛇者同归于尽,好食肉者多动物脾气,心就细不了了
■ 莫与食蟹者为伴,一旦被钳住就苦了
■ 一切都能转化,入定者能使呼吸细到烛火不动,可是他还活着
■ 迦叶尊者在金刚窟入定能活五十六亿七千万年
素食的人肢体柔软,
肥胖的人多脂肪,脂肪干瘪了更发硬
再举一个例子,吃素的人身体容易软。我年轻时会按摩推拿,是跟老医生学的,样子像按摩推拿,它真正的名称叫“神经系统被动运动矫形术”。有个老太太找我推拿,她身体软得很,人家练了十几年二十几年太极拳的,也不及她软。她说,“我是从小吃素的。”吃素为什么身体会软,你别看吃荤的人胖得不得了,全身都是肉,可是他一会儿腰疼,一会儿腿痛,腰为什么痛?因为腰肌硬化,还是硬的。为什么吃荤的人摸上去软?因为里边都是脂肪呀,脂肪干瘪了,硬得更厉害。
抓蛇被蛇咬,杀蛇者同归于尽,
好食肉者多动物脾气,心就细不了了
而且青菜萝卜,它没有个性脾气,叫无情。你去吃蛇肉,蛇有脾气的,它回过头来咬你一口。从前在苏州医院,我们在急诊室里看到一个年轻人躺着,旁边的父母哭得很伤心,因为这个年轻人去抓蛇,被毒蛇咬了一口,很快就死了。
还有一次,我在苏州老年大学教禅定,老年大学在医院的旁边,也听到有人在大哭,死的这个人是抓蛇卖蛇的,他把蛇头斩下来,蛇头会跳起来,在他手上咬了一口,咬住死死不肯放,这条蛇有毒的。
所以凡是吃肉的人,也会得到这个动物的脾气。吃猪肉多的人,容易有猪脾气,吃胖了总是爱睡觉;牛奶吃得多了,是牛脾气。动物的脾气一来,个个粗相。人们常说:这个人牛脾气一发,拉都拉不动的。一个人吃荤吃多了,全身都是各种动物的脾气,还细得了吗?
莫与食蟹者为伴,一旦被钳住就苦了
我的家乡在昆山巴城,现在巴城出名了,巴城阳澄湖的大匣蟹,八只脚的,你看我普通话总是转不过来,就因为过去吃肉的关系(众大笑),蟹前面这两只钳子,你给它钳住了,它绝不会放你的。所以假如这个女孩子特别喜欢吃蟹,千万别娶她做妻子,她两只钳把你钳住了,你是叫苦连天啊。(众笑)
一切都能转化,入定者能使呼吸细到烛火不动,可是他还活着
一切都能转化。心能够粗心转细心,细心转极细心,人的身体粗四大能转细四大,细四大能转极细四大。从初禅到二禅,二禅到三禅,会越转越细。拿四大来说,地水火风,呼吸就是风大。不修禅定的人,呼吸都是粗的,修禅定的人慢慢粗呼吸就转成细呼吸,它自己会转的。如果这个人入定了,定力很深的话,你手放在他鼻子底下,感觉不到他有呼吸,乃至烛火放在底下,这个火也一动不动。一般人们总说没呼吸人就死掉了,可是他还活着,他呼吸能细到这个样。
迦叶尊者在金刚窟入定能活五十六亿七千万年
现在释迦佛涅槃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迦叶尊者还在鸡足山的金刚窟里入定,他要活到56亿7千万年以后,弥勒菩萨下生时,他把释迦佛的袈裟交给弥勒菩萨,他才涅槃。说说笑话,假如我们到了金刚窟里,肯定闷死的,金刚窟是封闭的,迦叶尊者能够活得那么长,因为他在里边入定,所以呼吸细得不得了,山洞里这么点空气,足够他用的,只有入定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5)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0
凡夫心粗,娑婆世界全是粗相,
定中看娑婆,土石皆成琉璃
提要:
■ 凡夫心粗,娑婆世界全是粗相,定中看娑婆,土石皆成琉璃
■ 时久生疲厌,信心就波动;亲证到修行的境界,信心就不退
■ 虽未得定境,多多听法转变观念,发欢喜心,多少也会有点感受
■ “老师牵我手,我才对佛菩萨生起信心”,一旦得了境界你还会不信吗
■ 极乐世界说是愿力所成,实是定力所成,也只有有定力的人才能去
凡夫心粗,娑婆世界全是粗相,
定中看娑婆,土石皆成琉璃
心细了,身子也会跟着细,外面的境界也变了。我们心粗的人,看娑婆世界是石头泥土,全是粗相,佛菩萨看娑婆世界则是琉璃世界。五台山从前有个修行人天天唸《金刚经》,唸了好多年,有一天,他唸完《金刚经》,抬头一看,一下子整个五台山成了琉璃世界,当然这个时间可能极短。
时久生疲厌,信心就波动;
亲证到修行的境界,信心就不退
修行人信心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牢固不动?有的老同学跟我在身边七八年了,信心还在波动。为什么会有信心?因为释迦佛的道理好,佛法殊胜,假如你是头一次听到,这个欢喜心大啊,信心一下子就上去了。怎么听到后来起了波动了,因为时久生疲厌,也包括你原有的信心还不够。要自己确实亲证到这个境界,那你的信心就不会退。即使你没有完全拿到这个境界,你隔了玻璃窗看看,也得极大好处。
虽未得定境,多多听法转变观念,
发欢喜心,多少也会有点感受
哪种人信心容易退?越粗的人信心越容易退,所以脾气坏,烦恼重,这种人容易信心退,因为他心没有磨细。如果你修禅定,禅定中种种的境界,你都得到了,你信心就不容易退。我们今天也可能有人入了两秒钟的定,可惜一会儿就没了。即使没有入定,多听听法,细细去体会体会,转变转变观念,心向三宝靠拢靠拢,对师发发欢喜心,你虽然没有拿到境界,但也多多少少会有点感受。
“老师牵我手,我才对佛菩萨生起信心”,
一旦得了境界你还会不信吗
昨天有人跟我说:为什么有个老同学到现在信心没有退过?因为当年深圳图书馆请我去教“禅定跟心理导引”,我在深圳牵着他的手过马路,他的手给我一牵他就感到心很安,他信心就从这里来的。他说“我从前不大相信什么佛了菩萨了,傅老师的手牵着我,我才相信,因为我的感觉真像在菩萨旁边一样。”就这么一点感受也起作用,如果你真正得到境界了,你会不信吗?
比如说有人买奖券,买了很多次都没有中奖,所以他说,“什么中头奖,骗人的。”假如中头奖的刚刚是你,你就说,“不是骗人,我就是头奖。”别人再说什么话,你都听不进去了。
极乐世界说是愿力所成,实是定力所成,
也只有有定力的人才能去
所以禅定中的境界你得到了,那是很实在的,连外面的境都会跟着变,变多变少只是程度问题。既然外面的境都可以随着心变,由此可以想到,你修成就了,在你看来娑婆世界还不是跟极乐世界一样?法藏比丘发48大愿成就极乐世界,说起来是愿力所成,实际上愿后面还有东西,是定力所成。定的力量非常大,如果你在定上成就,你能调动一切物质元素。据说定力成就的人,比如说你的前面没有苹果,你在定中把苹果观起来,等到观好了,就确实成了一只苹果,而且还能吃的。你只要这方面稍微有一点点感受,你的信心就会增长。极乐世界既然是佛土,这个境界很细的,只有修定的人才能成就极乐世界,也只有有定力的人才能去,所谓“一心不乱”就是定。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6)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0
众生烦恼业障重,心就粗了,
娑婆世界的一切美妙就感受不到了
提要:
■ 禅定能调动宇宙能量,如能用这些能量来充实自己,我们自身当然起变化了
■ 禅定修久了,六根就转利了
■ 科学家说:微风吹过树叶,也会出美妙的声音,我们心粗就听不到
■ 众生烦恼业障重,心就粗了,娑婆世界的一切美妙就感受不到了
■ 猪八戒把白骨精看成小姑娘,修行人累积起定力,就能把小姑娘看成白骨精
■ 修行人不动贪瞋痴,就不会被境牵着走
禅定能调动宇宙能量,如能用这些能量来充实自己,
我们自身当然起变化了
上海有一家天主教家庭,父亲早已死了,我经常到他家里给他们讲佛法,后来他母亲也信佛了,他也出家了,现在就在四川。有时候我到上海还去看他的哥哥,因为他的哥哥也跟着我信佛了。
有一次我去的时候,他哥哥有个年轻的朋友也在,就向我提了些问题,我给他们解说了一下。事后这个哥哥告诉我,“这个年轻人听你讲话,越听越热。他因为礼貌关系,开始还不好意思脱衣服,后来实在热得受不了,只好脱掉外衣。”所以他们觉得我是个特别的人,还说“傅老师的禅定功夫能够把外面的能量调动过来,所以我热得来不得了。”当然这种话我在佛门是没听到过,只有在气功界里常听到。不过这也能给我们一个启发,禅定能调动宇宙的能量。如果用这些能量来充实我们自身,那我们自身当然变化了。
禅定修久了,六根就转利了
为什么释迦佛看娑婆世界是清净的、极其快乐的、细相的琉璃世界,而我们看娑婆世界是肮脏的、苦恼的、粗的?因为我们心粗,释迦佛心细。心粗,眼耳鼻舌身意都粗,眼睛也看不到很细的东西,耳朵也听不到极细的声音。但是你禅定修久了,六根就转利了,能够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这不是幻觉,而是声音太细了,一般粗相的人听不到。连一根锈花针掉在地上你都能听到,心越修越细就越能听到,如果再转下去就变了天耳通。
科学家说:微风吹过树叶,
也会出美妙的声音,我们心粗就听不到
我们看到风吹树叶动,我们还能够听到树叶的声音,那全是粗相。我们粗相的人,只能感受到粗的风,细的风我们是感受不到的。树叶没动时,根本听不到声音,也感受不到有风。可是仍有微细的风飘过叶面,风很细,风跟树叶的表面摩擦,会出声音。我年轻时候一本外国的科学杂志里说,这种声音非常美妙,比音乐还动听,听在耳朵里非常舒服,可是我们就享受不到。
众生烦恼业障重,心就粗了,
娑婆世界的一切美妙就感受不到了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听得到,那么这棵树不是天天在出美妙的音声,这跟极乐世界的七宝行树有什么差别?就因为我们人太粗了,怎么会粗的?因为贪瞋痴太厉害了。众生烦恼业障重,心就粗了,娑婆世界的一切美妙就感受不到了。如果你心细了,你看外面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看人,人也是美好的。每个人都有美好的地方,心一粗你就看不到了。从佛学上来讲,就是业障太重了。所以我一直说佛教是科学,我们很欢迎科学发展,因为能够证明佛经里讲的一切都是事实。
猪八戒把白骨精看成小姑娘,修行人累积起定力,
就能把小姑娘看成白骨精
通常讲,心粗的人只能看到表面,心细的人能看到里边去。猪八戒很粗,孙悟空就比他细,猪八戒的耳朵、鼻子、嘴巴都比孙悟空粗,外相粗,心也粗。猪八戒看表面,是个小姑娘;孙悟空往里边看就是白骨精。你们修禅定修到后来,眼睛一看全是白骨精。如果这个人前世修得好,今世肯修行,就与众不同,他看人能看到里边的白骨,这都是修行累积起来的定力。
修行人不动贪瞋痴,就不会被境牵着走
那么粗的人怎么看不到里面去?粗的人心在飘动啊,心刚有点定下去,忽然听到一个声音,女人的声音比男人还好听一点,那么心一动,这种功夫就没了。心怎么才能细,要培养定力。什么是定?如如不动。要做到外面境在动,你心不动。不动不是死亡,是不动贪瞋痴,当然不能脱离生活。你不动贪瞋痴,心就不会被境牵着走。
心粗成凡夫,心细成菩萨
提要:
■ 境是随着心变的,心细境亦细,感受亦细,看问题也细
■ 心粗成凡夫,心细成菩萨
■ 入定心细,也得靠全面培养,修行人对生活不能不负责任,不能散漫,
也不能有气无力
■ 少想烦恼的事情,修行是心的转化,身口意全要往细的方面去转变
境是随着心变的,心细境亦细,
感受亦细,看问题也细
一个人怄气、发脾气、冒火都是粗相。打个比方,女孩子发起脾气来就变成了女强人,这副样子就挺可怕的——这个强不是指能力强,从前称强盗都称强人的。这时候她再也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再也看不到别人的好心,也看不到别人有委屈,别人有为难之处,她什么都看不到,自己粗,看别人也粗,自己起烦恼,看别人,“你是坏蛋、坏蛋、坏蛋,全是坏蛋。”能看得清吗?所以境界是随着人的心变的,心越细,境界越细,你感受的也细,看问题也细。
心粗成凡夫,心细成菩萨
假如碰到一个细心的人,或者没有牵涉到他,他也不在怄气冒火,这个人心就比较细,他会说,“你说得也不错,不过他也有难处,他出发点是好的,有许多方面是你误会了。”心一细,看问题就两样了,所以心粗成凡夫,心细成菩萨,还是离不开心。
入定心细,也得靠全面培养,修行人对生活不能不负责任,
不能散漫,也不能有气无力
二禅定比初禅细,二禅的喜乐也比初禅喜乐细。如果我们得到二禅了,应该努力培养这个定力不断增长。从能入定几秒钟增长到入定几分钟,乃至于几个小时,那就要靠全面的培养。
我这个老师培养方式是全面培养,当然全面培养很辛苦,不辛苦我怎么会得高血压,但是要出人才就应该要全面培养。
回过来说,你们自己也要全面培养。以后粗话不要说,粗话是恶口,包括骂人、挖苦人、讽刺人。身子也要文明一点,尤其是出家人,走路身子不能摇。释迦佛就是培养佛弟子一切都往细的方面发展,在斋堂里吃饭,要一点都没声音。好像这样要求太高了,其实你们完全可以做得到,动作细一点就没声音了。就算你已经养成粗的习惯了,习惯可以改嘛。关门也要轻轻地关,走路也要轻轻地走。轻不等于散漫,这个门你有气无力地一带,结果它到了半路停住了,这也太散漫了。所以修行人对生活不能不负责任,不能散漫,也不能有气无力。
少想烦恼的事情,修行是心的转化,
身口意全要往细的方面去转变
握手也要轻,也不能轻得没有力,尤其是对瘦的人,他只有几根骨头,握得紧了,骨头碰骨头当然疼了。所以生活中要全面地培养,心里不要散乱,少想不高兴的事情,少想烦恼的事情,越想这种事情人越粗,可以多想想欢喜的事情。
世俗生活中的人都是粗的,喝酒已经够粗了,还伸出手来划拳,那就更粗了。上舞台演戏的演员,伸出手来是兰花指,跳起舞来像鸟那样飞,这多美啊。所以美的转化就是心的转化。你们今天听了这堂课,不要白听,生活中的身口意全要往细的方面去转变,这样你定力就会增长。
今天讲到这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7)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9
学佛是为了离苦得乐,
佛弟子是在迷茫中的先知先觉
提要:
■ 学佛是为了离苦得乐,佛弟子是在迷茫中的先知先觉
■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所以菩萨是觉悟的有情
■ 菩萨是引导众生求觉悟的快乐、智慧的快乐
■ 众生却把既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的事,认为是快乐
■ 止恶修善能得人天乘快乐,供养布施能得福报
■ 法供养最殊胜,最容易做到的就是供养一个微笑
学佛是为了离苦得乐,
佛弟子是在迷茫中的先知先觉
我们继续讲佛陀的涅槃功德。我们学佛就是为了离苦得乐,世间上认为我们学佛是自找苦吃,可是等到苦难来了,他们也会到庙里去烧香拜佛,求佛保佑,可见得他们也在苦恼里。自己掉在人生八苦中还不知道苦,到苦来了才求佛,这就是世人的悲哀和愚蠢。而我们了解人世间的苦,学佛是为了离开苦得到安乐,怎么叫自找苦吃呢?我们不过是走在他们前面呀,应该说是先知先觉。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所以菩萨是觉悟的有情
世间上人等到苦来的时候叫苦、怕苦、再求离苦,这就是凡夫的心态。凡夫畏果,苦果没有来的时候,他没有觉悟的,等到受苦了,他就怕了。而菩萨畏因,他知道人世间有苦,苦还没有来之前,他就在研究、寻找苦到底从哪里来。了解了苦的因,害怕造将来要受苦报的种种因。这个因无非是贪嗔痴烦恼,可是众生反而把贪嗔痴作为快乐,所以众生是迷茫,菩萨是觉悟。菩萨的意思就是觉有情,有情就是众生,菩萨是觉悟的有情。
菩萨是引导众生求觉悟的快乐、智慧的快乐
学佛到底求的什么快乐?首先要止恶修善,不干坏事专干好事,这就是快乐。根据事实,做好事的人没有一个会说,因为做好事痛苦,所以我做好事,都说做好事是快乐,所以他做好事。我们做好事的时候,心里也是满怀着欢喜。这是觉悟的快乐,所以我们求的是觉悟的快乐、智慧的快乐。菩萨不光是自己求觉悟的快乐,也教导众生去求觉悟的快乐。
众生却把既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的事, 认为是快乐
可是众生颠颠倒倒,自以为是,在干坏事的时候他说是快乐,比如邻居叫你去打牌,一听到打牌就高兴。其实打牌是卑鄙的行为,打牌的人都是贪心,都想不通过劳动,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口袋。打牌也是赌博,会遭来无穷无尽的痛苦。打牌输了,不光伤害你一个人,还伤害全家;打牌赢了,却伤害了别人。干这种既伤害了自己又伤害了别人的事,他认为是快乐。假如是佛弟子,听到别人叫他去打牌,他心里就厌恶,菩萨跟众生的区别就在这里。
止恶修善能得人天乘快乐,供养布施能得福报
不干坏事,你就没有苦报,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第一步就是修止恶修善,将来得到的就是人天乘的快乐。做好事帮助别人是培福,布施供养也是培福,供养父母、供养三宝、供养众生,以后都会得到福气的果报。所以三宝、父母都是福田,我们在这里面投下福气种子,将来能够得到广大的福报。
法供养最殊胜,最容易做到的就是供养一个微笑
供养有好几种,最殊胜的是法供养,我们在讲法就是法供养,是以法供养众生;你们在听法也是法供养,因为有你们来听法,才有人讲法,没人听法,讲法也讲不成,所以法供养是听法跟说法合起来的。你们将来懂得佛法了,又去跟别人讲,那也是法供养。法供养最殊胜,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包括我们编的杂志和书,从头到尾全是法供养,也包括读者的助印。因为他供养了钱,我们可以印更多的书送人。
最容易而且随时随刻都可以做的供养,就是看见众生发个欢喜心,供养他一个微笑,表示一下友好欢迎,不管你有钱没钱都可以做到,而且是佛非常欢喜的供养,释迦佛说过,令众生欢喜就是令如来欢喜。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8)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9
不能停留在人天的快乐上,
因为人天都免不了生死与痛苦
提要:
■ 不能停留在人天的快乐上,因为人天都免不了生死与痛苦
■ 富人生活复杂,关系复杂,矛盾更多,还常想自杀
■ 只求吃饱穿暖,还现实一点,痛苦也会少一点
■ 赚钱不要走歪道,赔光了就来这儿,吃饭不要钱
■ 人天乘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今天笑,明天哭
■ 所谓长命百岁,就是告诉你,到了一百岁你就要死了
■ 人间哪有什么花好月圆,就是因为好景不长
不能停留在人天的快乐上,
因为人天都免不了生死与痛苦
修了供养,你在人间的福气就增长,如果你福报大,死了就生天,因为人间享的福有限得很,天上享福的条件远远超过人间。所以我们学佛求快乐,第一步就是求人天的快乐。可是不能光停留在人天的快乐上,因为人跟天都有生死,虽有快乐,痛苦还是不断产生。
富人生活复杂,关系复杂, 矛盾更多,还常想自杀
人世间最痛苦的就是富有的人。他们物质条件好,怎么会最痛苦?因为他们精神上痛苦。以前我对这个也没有体会,前几个月杭州有个公司,在这里办了个企业家禅定营,来的都是老板,称为老董,就是董事长喽。这些年轻的企业家说出心里话,“我现在什么都有了,可是有时候我得痛苦想自杀,”因为富人的生活复杂,人际关系也复杂,矛盾更多,在矛盾中生活还有什么快乐?
只求吃饱穿暖,还现实一点,痛苦也会少一点
穷人是为了吃饱穿暖,有钱人是为了享受。好比一个肚子饿的人,他眼前有包糖,吃糖的时候很甜很快乐,即使他吃了一粒又一粒,能解决饥饿的苦吗?而且吃多了,危害无穷,首先牙齿蛀掉,还会生糖尿病。穷人眼前没有糖,也买不起糖,所以穷人只求吃饱饭,并没有要求吃糖,这还比较现实一点,痛苦还少一点。可是有几个肯听我话?
赚钱不要走歪道,赔光了就来这儿,吃饭不要钱
从前有人来问我,“老师,我这个伙计,他是信佛的,他不听我话,我很苦恼啊。”他这个话我一听就明白了,可能是叫伙计说假话,造假账。信佛的人不打妄语,这种矛盾在现实生活中肯定会存在。我说“你要尊重他宗教信仰,不要勉强他。”他说:“那我赚不到钱了。”我说“赚不到就赚不到吧,赔本就赔本了喽。”他说“赔光了咋办?”“赔光了你到我这儿来学法,吃饭不要钱。”他肯来吗?
人天乘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今天笑,明天哭
众生都想在人世间追求幸福、快乐,得到的却是痛苦。有的醒过来了,有的还没有醒过来,所以人天乘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天人也有生死,福气享完,就要受苦报,始终是六道轮回,今天笑明天就哭,今天晴明天就雨。
所谓长命百岁, 就是告诉你,到了一百岁你就要死了
人世间有几个长命百岁的?就算你长命百岁你也活不到一百零一岁,就算活到一百零一岁,你也活不到一百零二岁。所谓长命百岁,就是告诉你,你活到百岁就要死了。可是人们讲话都不讲全貌,只讲人们喜欢听的话,从来没有一个人讲:你真幸福啊,你到一百岁决定会死啊。
人间哪有什么花好月圆,就是因为好景不长
人间哪有什么花好月圆?月亮一个月只圆一天,花到了秋天就要枯掉。有个外国人在中国留学,写了一篇文章登在晚报上。他的话倒很现实,他看到中国商店尤其酒家开张,门口都是送来的鲜花。他说,过了两三天鲜花都枯掉了,这岂不是好景不长吗?为什么人世间充满痛苦啊?就是因为好景不长。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9)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9
禅乐是寂静之乐,寂静是烦恼寂静
提要:
■ 禅乐是寂静之乐,寂静是烦恼寂静
■ 离欲是离五欲的贪,离盖是离五盖的障碍
■ 贪、瞋、掉悔、昏沉睡眠、疑是盖住我们得到禅定快乐的五种障碍
■ 走在入定路上的人,虽未入定,定中的喜乐多少会有点感受
■ 要进入三禅,必须在二禅基础上离开喜乐
禅乐是寂静之乐,寂静是烦恼寂静
人间的快乐不究竟,天上的快乐也不究竟,全都不能依靠,所以人天道不是我们久留的地方,我们应该要出离生死轮回,离开六道。要出离生死,要得到真正靠得住的快乐,那就要靠禅定。我们现在都在修禅定,在这条禅定的路上我们将来非但能成就阿罗汉果,佛还劝我们要发菩提心,要修成菩萨,菩萨功德修圆满就成佛。成佛是叫大乐,这是最圆满的快乐,也就是涅槃的快乐,涅槃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涅槃的快乐才是真正彻底、究竟、圆满的快乐。我们是修行人,修行人真正要想成就,就要修禅定。禅定的快乐,就是寂静的快乐,所以说“禅乐是修行人入诸禅定而受寂静之乐”。寂静就是烦恼寂静。
离欲是离五欲的贪,离恶是离五盖的障碍
我们已经讲到二禅的乐,今天要讲三禅的乐。初禅离生喜乐定,离是离欲恶不善法,就是离开对五欲种种贪瞋痴的烦恼。欲就是贪五欲,恶就是五盖,你被盖子盖住了,当然障碍了。你抓一只蝴蝶放在茶杯里,把盖子一盖,蝴蝶能飞得出去吗?所以盖住了,就障碍了。
贪、瞋、掉悔、昏沉睡眠、疑是盖住我们得到禅定快乐的五种障碍
盖住我们得到禅定快乐的五种障碍,叫五盖,就是贪心、瞋心、掉悔、昏沉睡眠、疑。其实贪瞋里也包括了痴,只有愚痴的人才会起贪心瞋心,痴就是贪瞋合起来的东西。
还有掉举,打妄想从来没有停止过,整天胡思乱想。做错了事情你有觉悟能忏悔很好,忏悔过了就要放下,可是众生的习气就是放不下,忏悔过了还在想:这件事情是我做错了,心里一直难过。悔与掉举合称掉悔,是一盖。
还有昏沉,经常昏昏沉沉,修定打瞌睡怎么入定?从来没有一个瞌睡定的。修定打瞌睡非但心不可能入定,身子也定不下去,别看他打瞌睡的时候脚不动,手不动,可是他头在动啊。当然昏沉也包括睡眠。
还有一盖:疑,疑师、疑佛、疑法、疑僧,“现在末法时期,什么法都不成就了”,还怀疑自己,“像我这样能成就吗?”你这样心不定,怎么入定啊?要离开这些才会得到喜乐,有了喜乐,心就定下来,才会入定。这是第一步。
走在入定路上的人,虽未入定, 定中的喜乐多少会有点感受
第二步叫定生喜乐定,入定以后从定上产生的喜乐,那比初禅定的喜乐更殊胜,好比粗的喜乐转细了。我们禅定修久了,虽然没有入定,但至少是走在入定的路上,所以定中喜乐的前相,你多少有点感受。
要进入三禅,必须在二禅基础上离开喜乐
由二禅进入三禅,程度更高,境界更殊胜了。三禅叫离喜妙乐定,你要进入三禅,你必须要离开二禅的喜乐。要这么做也不容易啊,因为习气关系,所以一定要学要修,道理要明白,思想要开窍。你没有智慧,佛法学得不够,会心里闹矛盾:前面叫我离苦得乐,现在叫我连得到的喜乐也要离开。好比拿大学课本跟小学生讲,当然他听不懂。
比方说首先要跟他讲,一加一等于二,这个小学生能懂。可是等到他够水平了,又要跟他讲一加一不等于二。有人就是不肯好好的听法,从头学起,专门喜欢东抓西抓,特别喜欢抓很高的法,就自鸣得意,我这个法高。可你能懂吗?现在佛门,这种似懂非懂的人多得很,真正肯学肯修的不多。
为什么要你懂一加一不等于二?为了要提高你的知识,要你深入进去,要你更广大的了解。比如说,这是一副眼镜,这是一只眼镜壳子,一副眼镜加一只眼镜壳子,你不能说是两副眼镜,也不能说两只眼镜壳子,所以一加一不等于二,这就把前面一加一等于二否定了。要两样相同的加在一起才能等于二,不相同就不能等于二,你能懂得这一层,你的智慧就高了。
再比如说老师跟学生,要老师好学生也好,加起来才是两好;老师好学生不好,或学生好老师不好,都加不上去,因为好跟不好性质不同啊。
说了那些例子,你们就能明白了,三禅的离喜妙乐比二禅的定生喜乐更高、更殊胜、更圆满。可是你要达到三禅,你必须从二禅进入三禅,二禅没修好,三禅是进不进去的。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