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0~59)
傅味琴: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0~59)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0)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5
佛门里的“苦恼人”,都是因为得不
到法上的觉悟与喜乐,所以
离开了佛法就成了外道
提要:
■ 排除了欲恶不善法的干扰后,还必须通过喜乐才能入定
■ 蒙蔽喜乐的就是苦恼,苦恼退一层,喜乐就明显一层
■ 佛门里的“苦恼人”,都是因为得不到法上的觉悟与喜乐,所以离开了佛
法就成了外道
■ 佛讲苦谛是要我们“知苦思断集”。不想断烦恼,老是想苦恼,这是路线
错误
■ 善知识指导,要具足正确的理论和修行经验
■ 如今众生的心态和烦恼习气,跟古代人大不一样了,让众生自己去悟,可能
不会悟得这么快
排除了欲恶不善法的干扰后,
还必须通过喜乐才能入定
要进初禅必须排除这些干扰,排除了这些干扰,离开入定的距离虽然很短,可是这中间还有过去的种子在干扰,所以你必须通过喜乐才能入定。有人说:“排除干扰了,喜乐自然会产生,为什么说还要通过喜乐呢?”因为我们长期流转生死的过程中,尤其是今天末法时期的众生,乃至进了佛门也接受了许多不正确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干扰我们产生喜乐的种子。既然有这个种子,它必然会发生作用。这种作用平时基本上看不到的,只是在应该产生喜乐的时候,往往使喜乐产生得不明显,好像被什么东西蒙蔽住了,一下子冲不破。
蒙蔽喜乐的就是苦恼,
苦恼退一层,喜乐就明显一层
那么蒙蔽喜乐的到底是什么?就是苦恼。你苦恼养成习惯了,喜乐出生得就慢,你把蒙蔽喜乐的苦恼退掉一层,喜乐就会明朗一层,退掉两层,明朗两层,所以你必须努力产生喜乐才能入定。
佛门里的“苦恼人”,都是因为得不到法上
的觉悟与喜乐,所以离开了佛法就成了外道
说一句容易明白的话:如果你脑子里一直在想:“我是苦恼人。”那你永远也入不了定。假如得定的话,这是假如,也不过是枯定。枯定是外道定,开不了智慧的。无想定就是枯定,它把念头全止住,什么都不想,也很舒服,可是这种舒服不是我们所走的出世间定的舒服。我们今天讲的喜乐是觉悟的喜乐、法上的喜乐、智慧的喜乐,这是靠我们的智慧和法上的觉悟去排除干扰而来的。所以离开了佛法,不管你修什么,全是外道,哪怕你在佛门里,也是佛门里的外道。
佛讲苦谛是要我们“知苦思断集”。
不想断烦恼,老是想苦恼,这是路线错误
“离生喜乐”,“离”必须离开干扰,“生”,喜乐就产生了,但是产生的东西总是大打折扣,这是因为我们老是在想苦恼。佛当初讲苦谛并不是叫我们沉溺在苦恼里,而是叫我们去研究苦的根源在哪里。苦的根源是烦恼,叫我们观苦是让我们断烦恼。而现在的人变了样,天天叫“娑婆世界苦啊,我是苦恼人啊!”却不断烦恼,沉溺在苦里,苦上加苦,这条路线是错误的。拿求往生的人来说,没有喜乐,能不能一心不乱我不敢说,就算入了一个苦恼的一心不乱,你能下品下生,还是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
善知识指导,要具足正确的理论和修行经验
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要在修行路上天天欢欢喜喜。我这些都是修行的话,都是非常重要的话,修行路线错了,你连初果都证不到,怎么进入涅槃?所以修行必须要有善知识来指导。这位善知识非但要在修行理论上通达,他本身还要具足修行的功德,否则他是讲不出修行的经验来的。
如今众生的心态和烦恼习气,跟古代人大不一样了,
让众生自己去悟,可能不会悟得这么快
而且修行经验又有时代的特点,每个时代的众生有每个时代的心态、有每个时代的烦恼,所以末法时期真正的善知识还要具足末法时期修行的经验。也就是说你把古代的大德、高僧修行的境界讲给末法时期众生听,可能不适用。今天众生的心跟古时候众生的心不一样,烦恼习气也不一样,修行路上种种障碍、形形色色可能也不一样。古代高僧大德的修行经验确实是宝,可是现在人用不上,用不上就不起作用,只能供欣赏欣赏。现在的修行人习气烦恼重了,花样也多了,这些烦恼习气,古时候人还没有咧。对于末法时期众生这些烦恼习气,善知识要给他们一一理清楚,要非常细致地作指导。如果靠众生自己去悟,可能不会悟得这么快。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1)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5
在法义上得到喜乐,其味无穷,
喜乐成自然,就容易得定
提要:
■ 修行人的快乐是戒定慧的快乐,而不是世俗的快乐
■ 诵经心要在法义上,不要把唸改成唱,唱的人差不多心都不在法义上
■ 在法义上得到喜乐,其味无穷,喜乐成自然,就容易得定
■ 定是自然出生的,不舍掉得定的念头,仍然不得定,以执着心去追求,也
不会开悟
修行人的快乐是戒定慧的快乐,
而不是世俗的快乐
我们要整天生活在修行人的快乐中,要法喜充满,不被世俗上的种种快乐拖过去。一旦被这些快乐所干扰,你肯定会打妄想的,即使两只脚没动,心里也在动了。
修行的快乐就是戒定慧的快乐。戒,七众弟子各有各的戒,在这里就要遵守这里的规章制度,并以遵守制度为你的快乐。定,以修禅定为自己的快乐。慧,以听法为自己的快乐。起心动念要多想想法义,以及法对我们的启发和教导,少打妄想。
诵经心要在法义上,不要把唸改成唱,
唱的人差不多心都不在法义上
唸经最好看着字唸,如果你背得出来,闭着眼睛唸也可以,但是心一定要在法义上。不要把唸变成唱,唱的人差不多心都不在法义上。现在所以唱唸特别流行,因为人们都喜欢唱,而且有一种好听的借口,“我又不是唱歌,是唱唸呀!”其实他是把唱唸当作唱歌。
实际上唱的时间越长,心越不容易在法义上,因为你的心没有这么强的摄持力,法义早就飘掉了。这还是指修行人,至于法义不懂、佛法也不懂的,那更不谈了。比如说,你唱五个字,时间不长,唱完了,下面五个字又上来了,法义又不同了,你的心就转到下面五个字的法义上,这样你心还会抓得住。如果时间拖得太长了,你心就抓不住了。比如你们唸到“菩萨摩诃萨”,接下去唸“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么你的心又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上了。如果“菩萨摩诃萨”唱了很长时间,后面又没有内容跟上去,心很容易飘掉的,因为众生有妄想的习气。假如拖出别的声音来了,这个别的声音有什么法义呢?比如唸“菩萨摩诃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有这个法义。“摩啊——”经书上没有“啊”这个字,没有任何意义。一会儿又来“摩啊——”,心早就飘掉了。只是求一个好听,拉一个调,修行离谱了。
在法义上得到喜乐,
其味无穷,喜乐成自然,就容易得定
诵经看着字,心在法义上,心就不容易打妄想,这样会得到极大利益。想想这个法义真好,很有味道,你就产生了喜乐,这个喜乐就是法乐,这是智慧的喜乐、觉悟的喜乐。不断充实,到后来喜乐养成习气了,你就容易得定了,所以喜乐这一面也要培养。
由喜乐得定,叫离生喜乐定。不离开贪瞋痴烦恼,就离不开苦恼,你想入定除非入的是“苦恼定”!没有这个定!排除了干扰,天天在法上欢欢喜喜,不得定你也在定中,因为你心定了。
定是自然出生的,不舍掉得定的念头,
仍然不得定,以执着心去追求,也不会开悟
定是自然出生的,不是你去抓来的,而且出生的时候你还不知道。真正得定的时候,一切都要舍掉的。我们讲初禅不能讲得这么高,但是应该知道,四禅里成就的成分,初禅里已经起来了。四禅叫舍念清净定,如果你知道“我得定了”,你没有舍掉我得定的念头,那时仍然没有得定。
修行人的成就只能感受,不能追求,追求是永远也追求不到的。从前我在苏州,有个学生从前是学气功的,学了佛法以后路线也没走对,自己看了好多书,顶什么用?有一天跟我说:“老师,我要在三个月之内开悟。”我说“你三年也开不了悟。”以执着心去求,你还悟什么呀?今天讲到这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2)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6
修行人入诸禅定,而受寂静之乐
提要:
■ 修行人入诸禅定,而受寂静之乐
■ 既能接引众生,又能抗拒外界不良影响,犹如莲花一尘不染
■ 魔道当世,更要如法修行,正法将灭,更要发菩提心
■ 发菩提心就要替后世众生着想,不要专替自己考虑
■ 证阿罗汉果好,但不能养成不度众生的习气
修行人入诸禅定,而受寂静之乐
“禅乐,修行人入诸禅定,而受寂静之乐”,“受”,就是感受。我们感受到快乐就认为是享受,可是修行人的快乐跟世间人的快乐不同,修行人求的是寂静的快乐,经书里也都是这样说的,离开了这个原则,那他还没有走上修行的道路。如果是初进佛门的人,那还可以理解,因为他刚在学,刚在接受教育;如果进佛门很久了,他还没有走上寂静的路,这个人实在不够资格称为修行人,因为他修行的路线有问题。修行人只有一条路,就是寂静,只有寂静才能清净。佛门修行就是修寂静,不寂静不是佛门的路。在佛门里边吃喝玩乐,为名为利,搞歪风邪气,既不寂静也不清净。
既能接引众生,又能抗拒外界不良影响,
犹如莲花一尘不染
现在每个丛林、每个寺院,为了要摄持引导众生,都欢迎善男信女以及游客来烧香拜佛。他们能进佛门当然是好,我们不可能对他们要求很高,尤其现在是末法时期,你要求高,老是唬起了脸训话,他们难以适应,一不高兴,以后不来了。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也不得不放宽一点,使他们发个欢喜心。可是作为修行人,我们不能跟着他们转,不能受他们影响。一个修行人,如果既能接引众生,又能抗拒外界不良的影响,那他确实在修行,而且将来能修成像莲花那样一尘不染。
魔道当世,更要如法修行,
正法将灭,更要发菩提心
我这些话实际上就是在讲怎么修行,因为我们今天时代不同,情况也两样了。拿过去来说,善知识很多,每个寺院都还有修行的气象,还有很多很多清净如法的修行人在摄持引导众生。有少部分人为了自己快快成就,什么事情也不干,一门心思闭关用功。只要你表现好,肯修行,度众生的事情就让我来忙吧,你自己好好成就吧,这也是成人之美。
可今天是五欲泛滥的时代,外道魔道当世,各种邪知邪见充满佛门,正法几乎快要灭了。真正的修行人,不但自己内心要非常清净,还要天天发菩提心,因为我们是修大乘法门的人。我们不应该为了自己个人修行的成就而讨厌、排斥初进佛门的人,以及那些来参观的游客,或者因为怕烦,干脆关起门来修,因为时代不同了。所以看问题要辩证,要客观,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时候干什么事。
发菩提心就要替后世众生着想,
不要专替自己考虑
众生都是我们的亲人,如果佛法的明灯灭了,以后的亲人怎么办?没有佛法,谁也救不了他们。我们个人总有一天要死亡,可是佛法不能让它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发菩提心的人要多替后世的众生着想,而不能专替自己考虑。专替自己考虑,你菩提心就发不出来了,即使你修得好,最多证个阿罗汉果。
证阿罗汉果好,
但不能养成不度众生的习气
末法时期能不能证阿罗汉果?一九四九年圆寂的阿迦曼尊者,全世界公认他是一位现代阿罗汉,可是传记中说:阿迦曼尊者菩提心怎么也发不出来。因为他这一辈子就是为了自己修行。他是按照南传佛教的精神,一直住在深山老林里苦修,虽然他证了阿罗汉果,可是他菩提心发不出来了,因为养成习气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3)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6
修行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
就要从禅定中得到快乐和安定
提要:
■ 要培养好接班人,自身要做像一个修行人,不走上解脱道,岂不一辈子空忙
■ 人天乘,世人也能做得到,无贪求,心就安定,信宗教也能利生
■ 修行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就要从禅定中得到快乐和安定
■ 修行就是修个明,既通又明,才能有大成就
■ 儒释道三教合一,造成观念混乱,多少年来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未
清理过
要培养好接班人,自身要做像一个修行人,
不走上解脱道,岂不一辈子空忙
我们今天走的道路是大乘佛法,尤其我们这个法流是佛乘,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成佛。要成佛就必须要发菩提心,一切都为了众生,少替自己考虑。为了众生就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佛法灭掉,所以我们这一辈子,要把正法弘扬出去,还要培养接班人。
说得彻底一点,我们在弘扬正法培养接班人的时候,自身要做得像一个修行人。如果你本身不像修行人,别说是修大乘,连小乘你都不够格,最多是哄哄热闹,即使没有搞歪风邪气,可是你没有修行,没有走上解脱道,也不过是人天乘。发菩提心弘扬正法的人,自己更要修行,更要走好了脱生死的道路,否则你是一辈子空忙。
人天乘,世人也能做得到,
无贪求,心就安定,信宗教也能利生
人天乘不稀奇的,世间上也讲究做好人好事,每个宗教都讲生天。世间上也有些人个性开朗,非常洒脱,他也很少有烦恼,也尽做好事,因为他心地善良,也没有过多的贪求,平时心也很安定。我在报上看到,有老夫妻俩,五十年来天天在自家门口一棵大树底下送茶水,家里煮好茶水,凡是路过的人,天气热要喝点茶,由他供养,他也不收钱。我想这老夫妻俩没有什么贪求,心可能比一般人安定得多。
修行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
就要从禅定中得到快乐和安定
我们也在做好事,我们在努力断自己烦恼,减少自己贪求,这样我们的心也会定下去。可是作为一个修行人,与世间人就不同了。世间上人也有心安的时候,也得到一些心安的快乐,而我们佛教要在人天乘基础上走上解脱道,我们今天更是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那就要从禅定中得到快乐、得到安定,这就是修行人跟不修行人的区别。我们应该在人天乘基础上不断提高。
我们修禅定的人,入了初禅,将来就生初禅天;入了二禅,就生二禅天。可是我们即使生天,跟一般的天人又不同。天人有修行的,有不修行的。修行还有不同的,我们修的是佛教的禅定,天人也有修佛教禅定的,也有修外道定的,这又不同。所以我们应该要有觉悟,要明白这里边的是非与道理。
修行就是修个明,既通又明,才能有大成就
修行就是修个明,拿神通来说,通,就是别人通不过,你能通得过,神就是有极大的能力。比如这道墙壁,别人走不过去,你就能够走过去。别说是墙壁,就是一座高山,能够穿山而过,这就称为通。或者说对于其他人心里想的念头,别人琢磨不透,可是你一想就知道了,所以用个通字。可是到成佛就叫明,比如天眼通,到了成佛就叫天眼明。从文字上咱们就可以得到启发:你修行成就通,还不算大成就,大成就是成就一个明。所以一切都要明白,不能糊涂,不能混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儒释道三教合一,造成观念混乱,
多少年来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未清理过
观念混乱就因为眉毛胡子一把抓。我看过一本书,专门分析从古至今僧人写的诗,大都是道教儒教佛教混在一起的思想。这不是凭空说的,因为他们写的诗有白纸黑字流传下来。由此可见,佛教传到中国来,一开始就夹杂道教儒教思想,形成观念紊乱,多少年代以来始终没有得到清理过。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4)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6
要断烦恼,先要认识烦恼,
闻法后要通过思维, 否则无从下手
提要:
■ 好高鹜远的人,基本的不要,高的又拿不着,空口谈境界,实把自己架空
■ 明心是理悟,要证悟才能了脱生死
■ 祖师的开示、法师的语录,不能看成比佛经还高
■ 佛教演变成人教,即使带点佛教气味,但也无法自觉觉他
■ 现今头一等大事是要把正法弘扬出去,把苗子培养好
■ 要断烦恼,先要认识烦恼,闻法后要通过思维,否则无从下手
好高鹜远的人,基本的不要,
高的又拿不着,空口谈境界,实把自己架空
而人们的思想也是紊乱,最容易看到的就是好高骛远,一开口就是境界很高的话。其实说这些话的人自己也不一定懂,听的人也不一定懂,可就是喜欢搞这一套。不管你是水平高的,还是初进佛门的,马上就给你讲这些话,结果基本层的还没有学好,高层的插进来,学的人头脑里一片紊乱。到后来大家都喜欢高,基本的东西不要,嫌太浅了。高的东西又拿不着,结果把自己架空。
明心是理悟,要证悟才能了脱生死
古时候的祖师一代一代把佛法传下来,这个功德是不可否定的。可是这些高僧大德修行的路线、他们得到的境界,是纯粹的还是混淆的,还得好好研究。就拿禅宗来说,一般都说古时禅宗开悟的人多,但是他们悟的是什么境界?又是什么水平?还值得研究。理悟是容易得到的,理悟就是他道理上明白了。而禅宗所说的开悟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要证悟。证悟要有禅定功夫,你口头上说得再好,没有用的。有许多开悟的偈子,理悟的人也能写得出来,这不过是语言文字上在翻跟斗,真正开悟是证悟。证悟,你写不出来。比如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还是说出来了,这是打打比方。
祖师的开示,法师的语录,
不能看成比佛经还高
从中国佛教的发展来看,没有离开过语言文字。禅宗祖师的开示就是语言文字,本来禅宗是不立文字,后来干脆就立起语言文字,不是有本《禅门日诵》吗?《禅门日诵》就是文字。而且佛经不念,称为不立文字,却立了一本《禅门日诵》。别的宗派也在演变成这种风气,现在有人就说,佛经不看没有关系,某法师的语录一定要看,佛经是佛亲口讲的,人说的话也不会比佛经高吧?人们心目中就逐渐就演变成祖师比佛还高。
古时候的修行人,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这倒是佛亲口讲的,但他们与佛比,智慧神通都差得远了。那些被称为祖师的,这又不是佛说的,是人对他们的尊称。结果后代的人佛经不看,尽看人写的东西,听人说的话,结果把佛教演变成人教。
佛教演变成人教,
即使带点佛教气味,但也无法自觉觉他
虽然演变成人教,总还有一点佛教的气味。可即使有点佛教气味,也许已经不懂佛教了。比如现在有些人一开口“业障啊”,还是带佛教的气味,那么问问他,什么叫业障?不懂的。
现在变成连什么叫菩萨都不懂,你问他“菩萨怎么解说”,他解说不出来,或者回答你菩萨就是“保佑我”,或者他用手给你指指菩萨像,“这就是菩萨”。菩萨意思是“觉有情”,自觉觉他,自己要觉悟,再帮助别人觉悟。今天佛门里的人常说,“你是菩萨,他是大菩萨,我也是修大乘法门的。”可一点觉悟的影子都没有,也就无法自觉觉他,不听佛法哪来觉悟呢?
现今头一等大事是要把正法弘扬出去,
把苗子培养好
我讲这些话,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得到明,明就是明白,你只有明白这些佛法道理,你才知道我们每个佛弟子都应该好好深入经藏,把正法弘扬出去,这是现今第一等大事。今天佛法还没有灭,总算还有几根苗子,应该说还是有希望,赶快要把这些苗子好好的培养成长。
要断烦恼,先要认识烦恼,
闻法后要通过思维,否则无从下手
修行人真正的修行功夫是看他禅定的水平。闻思修是学修路上必经的路程,也是必要的手段。你首先要听法,听法以后,要经常在脑子里把听到的法好好的去温习,去思考,这样就会越想越明白。思考过程中必然会联系实际,比如听了法知道要断烦恼,但你不明白什么是烦恼,你也无从下手。所以能海上师说:“要断烦恼先要认识烦恼。”怎么认识呢?要通过思惟你才知道:我刚才的念头是什么烦恼。思惟越细,你明白得也越细,非但能断粗烦恼,而且还能断细烦恼。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5)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6
烦恼很难排除,因为你心一直定不下去,
定要定在善法,定在觉悟上
提要:
■ 烦恼很难排除,因为你心一直定不下去,定要定在善法,定在觉悟上
■ 人动镜不动,看得清,人动镜也动,等于心随境飘,就会错误百出
■ 虚火上升,眼屎把眼睛糊起来了,看问题糊涂,肯定内心有情绪
■ 以慧眼观世间,梦亦成了使修行人觉悟的境
烦恼很难排除,因为你心一直定不下去,
定要定在善法,定在觉悟上
修无非是修止观,因为你懂了佛法道理,就会明白哪种念头是好的,哪种念头是不好的,哪种行为要修起来,哪种行为要排除。修无非是去实践这个道理,止住恶法修起善法,止住妄念修起正念。
你即使眼前还没有起什么烦恼,心念中也没起贪心、瞋心、痴心,可你妄想不止住,要不了多久,你就会从妄想中冒出贪心来。比如你现在看见这个人,“这个人好像很熟嘛”,这个妄想既不是贪又不是瞋。“我想起来,这是李居士,他怎么看见我也不打招呼?可能他不理我吧?”慢慢心里不痛快了,瞋心起来了,“刚才他头没转过来倒也算了,现在头转过来,这个两只眼睛看看我,笑也不笑,肯定对我看不惯。我本来想跟他打招呼,看他这个脸,我也不想跟他打招呼了。”脸色也不好看了,烦恼也来了。所以没有禅定的功夫,烦恼很难排除,因为你心一直在动,定不下去。禅定就是使你散乱纷动的心定下去,从前有句话:“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的人必须要有定力。修行就是修个定,定在善法上,定在觉悟上。
人动镜不动,看得清,人动镜也动,
等于心随境飘,就会错误百出
如来的意思就是如如不动,无有来去。说心不动,无有来去,那不是心死掉了?心不动不等于心死掉,这是妄想死掉了,妄想死掉了觉悟的觉心就更加明白。佛经上有个比喻,就像一面镜子,镜子本身一动不动,可不等于镜子不起作用了。镜子不动,可是外面动的形形色色全反映在镜子里,看得清清楚楚;假如镜子动了,反而看不清楚了,因为外面在动,镜子也动,大家都动,动得太厉害了,所以看不清楚。世间上的人看人看事物全看不清楚,之所以经常弄错,因为他的心随着外面的境在飘。
虚火上升,眼屎把眼睛糊起来了,
看问题糊涂,肯定内心有情绪
我前天中午还不知道早上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刚刚走下来,有个同学一个人在洗衣服,他一看见我走过去,脸上非常委曲,好像要掉眼泪似的。我实在不忍心,所以我就朝他看看。一看,他这两只眼睛有点毛病,一只大一只小,而且两只眼睛都是糊涂的。这是一个世俗生活里的梦,可是佛法就在普普通通的生活里。
洗衣服是好事情,修行人就是把自己头脑里的思想观念洗洗干净。修行人看问题,观念要正确,如果不正确,眼睛先要洗干净。眼睛往外面看的时候,两只眼睛要匀称一点,不要分别心这么大,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眼睛要干净一点,明朗一点,不要太糊涂,眼睛糊涂肯定内心有情绪,所以虚火上升,眼屎把眼睛糊起来了。
以慧眼观世间,梦亦成了使修行人觉悟的境
这就是告诉我们修行人如何去修观,怎么看人,怎么看问题,怎么看人生。虽然这个梦,不修行的人听起来是一个世俗的梦,修行人来理解这个梦,就是一个使你觉悟的修行的梦。我们修行人自己修行也好,度众生也好,无非是净化人心,要把心洗干净。我们既然生活在人世间,要做度众生的工作,总是离不开跟人打交道,所以我们要修好观。看问题观点不能错,也不能糊涂,这就是修观的目的。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6)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6
五欲的贪心要止住,五欲的过患要观清楚,
不修观,一切都不明了,修止也修不好
提要:
■ 五欲的贪心要止住,五欲的过患要观清楚,不修观,一切都不明了,
修止也修不好
■ 戒是为定打基础的,有些人喜欢打坐,却尽起烦恼干坏事,这个定是邪定
■ 佛门没有佛陀的智慧,仅仅是挂羊头卖狗肉,吃了疯狗的肉,会毒死我们
法身慧命
■ 要求高,就怕难;哄哄他,就有信心,这种信心顶用吗?
■ 对禅定的观念不能狭隘,初禅要修好离欲恶不善法
五欲的贪心要止住,五欲的过患要观清楚,
不修观,一切都不明了,修止也修不好
止是止住妄念,妄念止住,心才能清净;观是根据佛法的原则,以佛法的智慧去观,所谓要有平等心,要对佛法的原则一切都明了。初禅是离欲恶不善法,理论上我们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分析得清清楚楚,但真正修起来还是要通过止观:五欲的贪心要止住,五欲的过患要观清楚,要看到贪五欲的人以后会受苦无穷。禅定就是通过止观来入定的。你只修止不修观,非但不能出智慧,因为你没有观明白,一切都不明了,而且真正讲起来你修止也修不好。你不通过观,你妄念也止不住,因为没有观,你还不知道自己在打妄想呢!有时候知道自己在打妄想,你还不想止住,因为你没有观到妄想的过患,对昏沉,对疑也是如此。同样你不修止光修观,你也观不好,因为你没有排除干扰,所以止跟观同时要有。初禅是离生喜乐定,你要修离,必须通过止观。
戒是为定打基础的,有些人喜欢打坐,
却尽起烦恼干坏事,这个定是邪定
戒定慧,戒是打基础的,基础最重要。佛早就说过,“如来涅槃,以戒为师。”这说明佛早就知道,后世众生不重视基础。你没有基础,就把自己架空了。修好了戒就要修定,也就等于说持戒是为修定打基础的,由戒生的定才是正定。如果你没有戒,光是自己打坐,有些人就是这样,他喜欢打坐,但是尽起烦恼干坏事,他这个定是邪定。
佛门没有佛陀的智慧,仅仅是挂羊头卖狗肉,
吃了疯狗的肉,会毒死我们法身慧命
由定发慧,定中你所悟到的智慧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智慧,前面闻思修慧得到的慧,那是学来的,是佛陀教导的智慧。你没有佛陀教导的智慧,你就不会走上一条佛陀指导你的路。即使有人在指导你,这个人也必须要懂佛法,他必须是根据佛陀的教导来指导你。没有佛陀教导的智慧,你这个智慧仍然不是佛教的智慧,仅仅是挂了一个佛门的牌子罢了,好比人们说的挂羊头卖狗肉。现在挂羊头卖的这种狗肉,你吃了要死掉的,因为这是发疯的狗。现在种种邪师邪说充满了佛门,可怕得很,全会毒害我们的法身慧命。没有佛法的智慧,什么也别谈了,全是盲修瞎练。所以今天我们修的禅定,戒定慧不能分家,要合在一起。
要求高,就怕难;哄哄他,
就有信心,这种信心顶用吗?
我们今天学的禅定,是断烦恼的禅定,既然在断烦恼,当然不会去造恶业;我们今天修的是在佛陀教导下的禅定,具足佛陀的智慧,这样修才叫正定,这才是一条正路。
这条道路已经讲得非常明白具体了,讲得具体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心。但是有人刚刚相反,你说得详细,他反而没信心了,“这么难学,要求这么高啊?我能做得到吗?”假如你跟他胡说八道,哄哄他,让他觉得明天能成就,他才觉得有“信心”,可这种信心顶用吗?应该越说得具体,越说得详细,就越有信心。
对禅定的观念不能狭隘,
初禅要修好离欲恶不善法
下面讲初禅的修法。
你们今天对禅定的观念非常狭隘,认为只有每天早晨盘起腿来才是在修禅定。好比你煮一锅汤,开水里只放一点盐,这只能叫盐汤,怎么没菜?说菜还没有准备好。没菜能做出鲜美的汤吗?你多多少少要放一点菜进去。有一道罗汉汤,内容蛮丰富的,各种各样菜都有才能够成为罗汉汤啊。修禅定也好比做汤要准备菜,这个菜就是要离开欲恶不善法。这些你们都要修起来。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7)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6
要在离生喜乐定上出生定生喜乐定,进入二禅。
二禅的喜乐更微妙,有了三禅的离喜微乐,
才能得四禅的舍念清净
提要:
■ 五欲的贪心要止住,五欲的过患要观清楚,不修观,一切都不明了,
修止也修不好
■ 戒是为定打基础的,有些人喜欢打坐,却尽起烦恼干坏事,这个定是邪定
■ 佛门没有佛陀的智慧,仅仅是挂羊头卖狗肉,吃了疯狗的肉,会毒死我们
法身慧命
■ 要求高,就怕难;哄哄他,就有信心,这种信心顶用吗?
■ 对禅定的观念不能狭隘,初禅要修好离欲恶不善法
要在现实生活里修离欲,一步一个脚印,
切不可以玄虚作自我欣赏,更不可越玄越高
你靠盘起腿来修半小时禅定来修离开五欲,那个时候你闭起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就观观天空,五欲的境都没有,你怎么离开对五欲的贪心呢?好比面前一个敌人也没有,你怎么消灭敌人哪?所以禅定还要在生活里修,要在生活里止住妄念,该想的想,不该想的不要想;要在生活里观,面对五欲的境观五欲的过患,止住对五欲的贪心,要有这样的基础。这些法完全具体、完全现实,走一步就有一个脚印,不是讲空话,也不是模棱两可,更不是玄虚。听了这些法,应该增强信心。
我最反对玄虚,偏偏中国佛门从古以来充满着玄虚,越是玄越是自我欣赏,越玄好像越高,跟释迦佛的路线完全两样了。
离开了欲就能得喜乐,
先得喜乐后得定,因喜乐容易得定
离生喜乐定,离开了欲恶不善法,也就排除了种种引起我们妄想烦恼的干扰,那时你就会感到身轻心安,喜乐就产生了。喜乐这两个字,排在定的前面,当你产生喜乐的时候,你还没有得定,可是通过这个喜乐你就会得定,首先要有喜乐的心,使你心更能定得下去,因为欢喜容易使心定。
由修行的喜乐而得定,这是佛的教导,
整天喊苦恼,这是人的愚痴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修离,一方面要修生,离是离欲恶不善法,生是培养喜乐。你一离开欲恶不善法,本身就会有喜乐,如果你再培养一下喜乐,那不是进步更快了吗?由这样一条路子你就进入了定。三十七道品就是修的戒定慧,里边的七觉支是专门讲修定的,七觉支里就有一个喜觉支。昨天也跟你们讲过,我们修的是离生喜乐定,而不是苦恼定。离生喜乐定这是佛的教导,一天到晚喊“苦恼苦恼”,这是人的愚痴。这些是讲的初禅。
要在离生喜乐定上出生定生喜乐定,进入二禅
二禅的境界跟初禅不同了,它是从定中出生的,所以叫定生喜乐定。可是它是在初禅基础上出生的,就好比二年级的学生比一年级学生水平高,但是二年级的水平必须要建立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而不能跳过一年级,没有一年级,就达不到二年级。
假如你们问,进入二禅,里边有没有初禅的喜乐?那就好比在问二年级的学生懂不懂一年级的课程?他本身就是具足一年级的水平,可是他不停留在一年级里,他已经不执着这些东西了,也就是说这些他都已经成就了,不需要努力,这一切他都现成了。所以要明白,虽然二禅里包括了初禅的喜乐,不过他不停留在初禅,离开了初禅不等于说他初禅的东西没有了。
二禅里包括了初禅的喜乐,
所以二禅的喜乐更微妙
再打个比方,吃进去的东西都变成大便拉掉了,是不是没作用了?即使变大便拉掉了,里边的营养没有拉掉,吃进去东西都变成营养,已经遍布你全身了。所以二禅里充满了初禅的成就,这个成就就表现在他已经得到定了。初禅是通过离生喜乐才得到定的。而二禅呢?他得到初禅的定以后就产生了定的喜乐,所以就叫定生喜乐。当然这个喜乐比离生的喜乐还要微妙。
比方人生了病,总想把病治好,就去看医生吃药,病就好起来。今天比昨天好,今天就比昨天快乐,明天比今天好,明天又比今天快乐。一方面病的痛苦减轻了,一方面自己觉得病在好起来,心里非常高兴。等到医生说:“你好了,不用吃药了。”他更高兴了,这就好比是离生喜乐。可是病是好了,身体还是比较虚弱,跟正常人还是有点不同。等到身体完全恢复了,他就更加高兴了,连前面“我病是好了,但还没有恢复,身体还比较虚”,这个心理阴影也没有了,完全是跟健康人一样,这个时候喜乐跟前面的喜乐又不一样。
最辛苦路最长的是入初禅,以后的发展是定力
越强,喜乐越殊胜,也越稳定
当然从入初禅到二禅产生定生喜乐间还有一个过程,说到底,最辛苦路最长的就是初禅。初禅到二禅,二禅到三禅,三禅到四禅,跟入初禅比,时间不会太长,但也得有个过程。事物总要有个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就表现在你的定力越来越强,维持的时间越来越长,稳定性越来越好。当然喽,由这个定而生的喜乐也是越来越殊胜,越来越稳定。
要在法喜充满上修好喜乐,有了三禅的离喜
妙乐,才能得四禅的舍念清净
我们今天还在学初禅,连初禅都还不够稳定,一会晴来一会雨,一会笑来一会哭,一会觉了一会迷。我们今天,修初禅也要求一个稳定,这是初禅境界上的稳定,那就要在离上修稳定:既然离开欲恶不善法了,不要再想它了。你们有的离家到我身边七八年了,年纪又轻,在我这儿学法修行,老得非常慢,几年过去了,看上去也不见得老。既然已经离开家,也离开了成家的念头,那就要修好稳定。别哪一天忽然起了一个念头,“我快四十岁了,该成家了”,本来开太阳,变成阴天下雨了。稳不住你就定不住,那你这个定力就强不了。如果你有入定一秒钟的定力,总希望能从一秒钟提高到一分钟、一个小时。所以在初禅的离上好好的下功夫,“生喜乐”,在法喜充满上好好下功夫。等到了二禅,你已经有定的基础了,再好好把这个定稳住,随时随刻都要培养自己的定,喜乐了更加定,定了更加喜乐,这是讲二禅的过程。三禅是离喜妙乐定,四禅是舍念清净,明天再讲。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8)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7
佛教不是上天堂去享受的宗教。如果我们希望去享受另一世界的快乐,那跟信宗教有什么区别?
提要:
■ 佛教不是上天堂去享受的宗教。如果我们希望去享受另一世界的快乐,
那么跟信宗教有什么区别?
■ 宗教讲“有”,佛教讲“没有”,区别就在这里
■ 娑婆与净土,一切皆性空,如果执著一个“有”,无论你往生到哪里,
全不是净土
■ 讲“有”众生听得进去,讲“无”就听不进去,《心经》讲无眼耳鼻舌身
意,人们就不好理解
佛教不是上天堂去享受的宗教。
如果我们希望去享受另一世界的快乐,那跟信宗教有什么区别?
世间上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求乐。世俗上人求的是人间的享乐,信宗教的人求的是天上的乐。我年轻时在温州遇到一个女孩子,她精神上有点毛病,人家劝她信耶稣,说信耶稣能得救,所以她就常到教堂里去祈祷,结果病也没有好。后来又有人劝她到我这儿来听听佛法,我讲的佛法比较通俗,而且讲法时总是包含着心理上的开导,她听了倒蛮有效果,后来就请我到她家里去。我到她家不久,教友也来看她,见了面总要说几句话,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信仰不同,我只好随便说几句,我说:你家房子这么大,你的生活挺不错。教友就说:这儿还不算快乐,咱们到了天堂,天堂里更加快乐。所以说信宗教的人追求的是天上的快乐。我们一直说佛教比宗教伟大,佛教不是宗教,至少说不是要上天堂去享受的宗教。假如我们什么也不知道,总是祈求离开人间,去享受另外一个世界的快乐,那跟信宗教有什么区别?
宗教讲“有”,佛教讲“没有”,区别就在这里
前几年我们在福鼎九峰寺,宗教局领导也来看我们,听了大家演讲,他跟我说,“信宗教的求生天堂,信佛教的求到极乐世界,一样的。”我就跟他说,不一样。他不好理解,他就问我,“天堂也快乐,极乐世界也快乐,人活着的时候不可能到天堂去,也不可能到极乐世界去,全要等死了以后去,那不是一样吗?”要讲出不一样,这话可多了,我只好讲几句就算了,我说“宗教讲有,佛教讲没有,区别就在这里。”
娑婆与净土,一切皆性空,如果执著一个“有”,
无论你往生到哪里,全不是净土
宗教都是讲有神有上帝有天堂。那么佛教也讲有佛有菩萨有极乐世界,也是讲有啊。佛教讲有,那是对刚进佛门的人,依照世间上的习惯讲的,因为对初信佛的人,你跟他讲没有,他不好理解。可是佛法讲到彻底究竟圆满,那就在般若智慧里,我们唸的开经偈,“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就是般若智慧。你们唸过《心经》就知道,般若智慧就是讲什么都没有。所谓娑婆世界,所谓净土,从实质上讲,一切皆性空。如果执著一个“有”,无论你死后往生到哪里,全不是净土。
讲“有”众生听得进去,讲“无”就听不进去,
《心经》讲无眼耳鼻舌身意,人们就不好理解
但是你跟世间人讲极乐世界好啊,极乐世界没有苦,他听得进去。讲“有”听得进去,讲“无”就听不进去,世间上人看《心经》,越看越糊涂。十几年前苏州有个地方请我去做报告,开讲前先到办公室休息一会儿,办公室的人对我也很有礼貌,他拉出抽屉:“我现在也在看《心经》,可是我越看越糊涂,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心经》里怎么讲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佛法不通过善知识的解说,人们不好理解。有些知识分子因为有点文化,他不要善知识,他是自己看书,结果越看越矛盾。因为书本是死的,善知识是活的,你有什么问题,你朝着书本问,书会回答你吗?你朝着善知识问,善知识可以开口啊。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9)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7
宗教求天乐,佛弟子求禅乐,
佛教修行的关键就在禅定
提要:
■ 宗教求天乐,佛弟子求禅乐,佛教修行的关键就在禅定
■ 成就法身是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分了家就不圆满了
■ 不持戒你也不可能无持无犯;不学法,也不可能从佛法中去悟
■ 不脱离圆满,修行才会有保障,照末法时期的道路去修,成就极其渺茫
■ 持戒、修定、求慧,全都好,不圆满就不好。现在已经片面到只要一句,
什么都不要了
■ 以戒生定,由定发慧,这个定律不可推翻,戒是为定打基础的,
慧是从定中开发的
宗教求天乐,佛弟子求禅乐,佛教修行的关键就在禅定
既然佛教跟宗教不同,当然,佛教追求的快乐跟宗教也不同,宗教追求升天的快乐,称为天乐,我们佛弟子是求禅乐。很多年前我就听一个信天主教的人说:天主教本来没有禅定,现在也开始学禅定了。就拿禅定这一点来说,宗教就比不上佛教,因为佛教有禅定,他们没有禅定。所以说佛弟子不学禅定,不修禅定,这个佛弟子不大像样,佛教修行的关键就在禅定。
成就法身是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分了家就不圆满了
可是佛教传到中国,分了宗派就分了家,逐渐逐渐连戒定慧也分了家。戒定慧是一个整体的三方面,是不可分的,都是修行不可缺少的,怎么能分家?分开来就不圆满了,可法师即使知道这一点,往往修的时候还是分开来,一般就是照中国佛教分了宗派以后的传统修。律宗特别重视戒律,把戒律搞得很清楚,在认真学戒持戒,这确实很好,现在要找到好好学戒持戒的地方已经不容易了,可惜大都不修禅定。那也只能戒成就,没有定成就,没有慧成就,还是不得解脱,也不得解脱知见,那怎么成就法身?更谈不上成就报身、化身了。成就法身是成就五分法身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所以分了家就不圆满了。
不持戒你也不可能无持无犯;
不学法,也不可能从佛法中去悟
还有的喜欢坐禅,却认为受戒不受戒、持戒不持戒都没关系,好像他有极高的境界,连戒都可以不要,经也不听。还有的专讲理论,如果你学过《俱舍论》,就会知道里面的法相很细的,可是他不修禅定,有的也不持戒,好像他是迦叶尊者第二,可以无持无犯似的,成了空口说大话。
不脱离圆满,修行才会有保障,
照末法时期的道路去修,成就极其渺茫
所有这些做法都是不恰当的,至少每个宗派都要戒定慧具足,才能不脱离圆满,修行才有保障。如果你是按照末法时期这种道路去修,你想成就那就很渺茫了。佛早就说过,末法时期修行证果成道的人极其稀少,不是不能证果成道,他是喜欢搞他这一套。既然离开了释迦佛的教导,那当然没希望了。
持戒、修定、求慧,全都好,不圆满就不好。
现在已经片面到只要一句,什么都不要了
如果一个道场持戒很清净,大家都赞叹。这比不持戒、搞歪风邪气,充满名利思想的地方要好得多,可是从圆满角度来看,戒定慧缺一就不圆满。从前有人问:“我光持戒能不能成就?”善知识回答他:能成就。“我光修定能不能成就?”能成就。“光听法能不能成就?”能成就。不过光持戒是戒成就,光修定是定成就,光听法是闻慧成就,而不是戒定慧的成就。这是一个路线问题、方向问题。持戒好、修定好、求佛法理论精通也好,全都好,可是不圆满就不好。佛教传到中国从分宗派开始,越发展越片面,现在已经片面到只要一句,什么都不要了,如果连一句都不要了,那就会在精舍里搓麻将。
以戒生定,由定发慧,这个定律不可推翻,
戒是为定打基础的,慧是从定中开发的
戒定慧三者不能缺一,以戒生定,以定发慧,这是修行不能推翻的定律。例如科学全要依照定律,你把定律推翻了,除非你是了不起的人,科学由你重新改写。比方说,人吃下去饭经过消化,拉出来是大便,这个定律就能维持你活下去,你硬是要把它破坏,不吃饭想吃黄金,你还能活吗?
戒是为定打基础的,真正使我们成就的智慧,是从定出生的。我们从听法听到的智慧,那是后得智,也就是我们后天学到的,后得智的作用和目的是开发根本智。使我们了脱生死,脱离六道轮回,乃至行菩萨道成佛,那全靠根本智。所以以定发慧,这个慧是指根本智。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