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傅味琴:《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10~19)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5日
来源:   作者:傅味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傅味琴:《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10~19)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10)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29日清凉山佛学苑

  贤者说法即名誉远闻

  提要:

  ■ 懂得法,才是修行人的真庄严

  ■ 什么心,就会现出什么相

  ■ 整天在法上转,修行人就转成智慧相

  ■ 聪明智慧,可使全身发生变化

  ■ 要从三世因果看问题

  ■ 今世法布施,今世也能得福德

  ■ 说法者名誉远闻是为四福德

  懂得法,才是修行人的真庄严

  其实儒教也讲威仪,眼睛不斜看,走路踱方步,坐下来像口钟,站起来像棵松,他可能在学儒教的时候已经学会了。那些亲近他的人,崇敬他的人,受他影响的人,慢慢也以不懂佛法、不弘法、不讲经才叫真修行,结果影响了后世佛弟子越来越不主张学法,甚至认为当法师十个倒有九个要下地狱,这种错误的影响实际上成了一种消灭佛法的手段,结果这种庄严反而成了迷惑人的假相。听说这个人唸佛唸了一辈子,临终还是小中风。人们都说他肯定往生极乐世界,其实中风时意识模糊,怎么能肯定呢?

  所以我们讲的庄严,最重要的一句话,庄严从法来。只有懂得法的人,他才能真正做到心庄严和行为的庄严。

  什么心,就会现出什么相

  佛叫我们修慈悲心,我们心里一慈悲,脸上就现出慈悲相。如果心里一动瞋恨心,脸上就现凶相。如果心里谄曲,脸是什么相?笑面老虎相。心里想把你抓住,哄你骗你,你的就是我的,尽是笑嘻嘻说你好话,这种就是迷惑人的相。

  整天在法上转,修行人就转成智慧相

  所以,修行首先要把心修好,如果一个修行人,一切都表现得很端正庄严,人家就说这个人有定力。有时候,当老师的一开口,学生就能体会出这个老师有智慧还是没智慧。有些人说我这个老师思考力很强,他是从我眼神中看出来的,他认为眼睛往远方看的人思考力强,那么你也装模作样,两只眼睛直直地看,人家会说你这个人傻乎乎的(众笑)。假如你整天讲经说法,整天在法上转,你的心就会变成有智慧,人的相就会转成智慧相,乃至全身都会变的。

  聪明智慧,可使全身发生变化

  咱们不主张算命看相,可以举个例子,只是启发一下。我年轻时碰到这么一个人,他是在你身上量尺寸来说你属于哪一格,说我是聪明格。我听了蛮高兴,但又想不通,我连考试都考不出来,还说我聪明(众笑)?

  后来我想想也有点道理,他不一定是说我唸书聪明,可能是指我在学佛法上能够得上聪明这一格,那么岂不是一个人的聪明与全身的变化都有联系。

  要从三世因果看问题

  我今世喜欢说法,而且能够说得你们喜欢听,我看也得从三世因果看问题。从前上海有个人,据说能看五世因果,后来被清定上师训了一顿,不准他到处乱说。他说我前世是个大法师,结果我女儿就取笑我,说我退步了,前世是个大法师,今世做了一个居士(众笑)。但是做居士至少我也很喜欢说法,这主要跟前世因果有关系。

  今世法布施,今世也能得福德

  所以经中说前世能够经常讲经说法,今世就能得端正无比的庄严相。如果今世我们喜欢讲经说法,喜欢做法布施,那么非但来世,就是我们今世也能转变,也能得到现世报,这是第三福德。

  说法者名誉远闻是为四福德

  “其人所生,即名誉远闻,是为四福德。”由于前世讲经说法种下的因,今世就能够得到声誉远播的果报。因为你前世讲经说法跟很多众生结下了法缘,这么多的众生跟你的缘分就好了,今世一看到你,他们就会发欢喜心,乃至看到你的名字也会发欢喜心。如果你今世又做了很多有功德的事情,那么你的名誉慢慢地传开去了,这些前世听过你法的人,听到了心里就会有反应,而发起欢喜心,所以今世的好名声就容易远扬。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11)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30日清凉山佛学苑

  得到法,才是真正得到了安乐

  提要:

  ■ 贤者说法,即得名誉远闻,是为四福德

  ■ 菩萨的大悲心都是从法上来的

  ■ 人和鬼神,跟菩萨的救苦有什么区别

  ■ 得到法,才是真正得到了安乐

  ■ 菩萨救苦救难,但菩萨是教育家

  ■ 不知道在法上得利益,实在是一种悲哀

  ■ 大悲心能使火坑变成清凉池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贤者说法,即得名誉远闻,是为四福德

  “其人所生,即名誉远闻,是为四福德。”昨天讲到这里。

  一个善知识能够把正法弘扬,做法布施,他的好名声就会远扬开去,这就是法布施的第四种福报。

  菩萨的大悲心都是从法上来的

  关于这一点,从世出世法来说,都是很容易明白的。观世音菩萨名闻十方,大家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可是如今不懂法的人只知道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其它就不知道了。

  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具足大悲心,其实菩萨的大悲心都是从法上来的。我们唸《普门品》,知道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种种事迹,所以一遇到苦难就求观世音菩萨。

  人和鬼神,跟菩萨的救苦有什么区别

  天神也会救苦救难,连已经死亡变了鬼的也会救苦救难。树有树神,山有山神,你求他也是有感应的。

  我听说有那么回事,妈死了,留下两个孩子,一天家里发生了一件怪事,中午家里没大人,给两个孩子留的一锅饭,饭锅的盖子怎么也掀不开,街道里干部来也开不开,觉得奇怪。其中一个孩子还很小,却在旁边笑,问他为什么笑,他说:“我妈坐在上面,怎么打得开?”后来才把盖子开了,拿锅里的饭去化验,饭里有毒老鼠的药。经过调查,是后妈要毒死这两个孩子。

  信神的人求神保佑,人间照样有做善事的人,慈善事业也是救苦救难,那么到底菩萨跟人跟神有什么区别?所以如果光停留在救苦救难上,我们就变成一个普通人,连观世音菩萨也变成普通人了。所以离开了法,一切都不殊胜。

  得到法,才是真正得到了安乐

  末法时期众生,由于受邪师邪说的影响,逐渐离开了殊胜的佛法,菩萨的大悲心也逐渐被世俗化了,这样就很难突出佛法的伟大,连菩萨都变成了世间上的大善人。《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里有说,对于饥饿的人,我们首先要以上好的饮食救济他,让他吃好吃饱,不是到此为止了,还要以法味安乐之,然后要跟他讲法,法是微妙的甘露,得到了法味,才是真正得到了安乐。

  菩萨救苦救难,但菩萨是教育家

  观世音菩萨悲心极大,他救苦救难使无数众生都得到利益,所以名闻十方,可是千万不能够把观世音菩萨看成一位慈善家。有的慈善家,做了些慈善事业,内心就傲慢,认为他才是真正在干实事,在救苦救难,慢慢这个人在法师面前也傲慢。后来有位法师就对他说:“佛是教育家,不是慈善家。”教育远远超过于慈善。菩萨也是如此,菩萨虽为一切众生救苦救难,但菩萨是教育家。

  不知道在法上得利益,实在是一种悲哀

  如今佛法不断在衰落,末法时期众生不知道观世音菩萨是教育家。唸《普门品》,只看到苦难时求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得到解脱,却不知道这些既是事实也是比喻。只知道在现世生活中得利益,而不知道在法上得利益,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大悲心能使火坑变成清凉池

  《普门品》说,遇到大火坑,唸观世音菩萨就能使火坑变成池塘。其实这火坑是比喻瞋恨心,观世音菩萨是大悲心。在瞋恨的时候,你念观世音菩萨而起大悲心,那么瞋火就熄灭了,变成清凉的池塘,这就是法义。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12)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30日清凉山佛学苑

  贪图名利的人会变成弘扬正法的阻力

  提要:

  ■ 瞋恨心会吃掉法身慧命

  ■ 受人尊敬,他的名声就会远布

  ■ 只有在实际中产生的作用,才能完成因果

  ■ 檀香的香气会随风飘扬,说法的利益能送到远方

  ■ 以名闻利养心说法,结果起了反作用

  ■ 贪图名利的人,会变成弘扬正法的阻力

  ■ 有做好事成名,有走邪道得势

  ■ 出钱扬名,就不清净

  瞋恨心会吃掉法身慧命

  前天刮大风,我说了句笑话:“别把我吹到罗刹鬼国去。”《普门品》里说:乘船遇到黑风,被吹到罗刹鬼国去,你就会被罗刹鬼吃掉。其实这也是表法,黑风表瞋恨心,你心里的瞋恨心会把你吹到罗刹鬼国,结果瞋恨心会把你法身慧命吃掉。所以众生只图世俗生活上的利益,而疏忽了法上的利益,这实在是一种愚昧。

  受人尊敬,他的名声就会远布

  说法的人,能对众生进行法布施,能把佛法的极其好的教育,在众生心理上起作用,那个福德极大。在国外,教师和医生是最受人们尊敬的,医生能够解除你的病苦,教师能够铺平你人生道路。由于受人尊敬的关系,他们的名声就会远布。

  只有在实际中产生的作用,才能完成因果

  佛既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是大医王,而教育众生去除愚昧,医治众生的烦恼病,这些极好的方法全在佛法里。所以能够做法布施,必然会受到人们尊重和赞叹,一传十,十传百,当然你的好名誉就会远扬。所以佛教讲因果并不玄虚,并不是说说罢了,它有实际的作用产生,只有这种作用才能完成我们讲的因果。

  檀香的香气会随风飘扬,说法的利益能送到远方

  佛经上有个比喻,如果你是一块檀香,自身就充满着香气,你发出来的香气会随风飘扬,飘扬到极其遥远的地方,飘到哪里,哪里的众生就能得到利益。檀香是比喻佛法,佛法能使众生头脑清醒,消除污染,能像檀香那样随风飘扬。风表说法的人,一个能够做法布施的人,经常为大家说法,他说出来的法能够通过听到法的人到处传播,自己也得到名誉远闻,这就是说法的因果。

  以名闻利养心说法,结果起了反作用

  但是说法的人不能有贪名闻利养的心,一贪名闻利养,心就不清净了,他说出来的法难免也会加入烦恼的知见,很难保证说出的法会很清净。如果把不清净的知见,通过他的口说出来,随风飘扬,结果起了反作用,传到哪里,哪里的众生就受害。末法时期的今天,这种现象极为普遍。

  贪图名利的人,会变成弘扬正法的阻力

  有这样一句话:“正法弘扬不出去,邪法走千里。”邪师邪说的话传播起来非常快,真正善知识讲的正法要想传播开去,阻力很大。即使当年支持正法的人,过了没多久,也变成在弘扬正法上的一个阻力。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如果一个佛弟子不断烦恼,抱着私心杂念,就会在弘扬正法上出现摇摆,弘扬正法对他有利,他就弘扬正法,弘扬正法影响了他的名和利,他就阻碍弘扬正法。

  有做好事成名,有走邪道得势

  社会上也有这种情况。社会上的名,从好的方面来说,你思想好,品德好,做了很多好事,老师培养了很多学生,医生治好了很多病人,你也成了名教授,成了名医。从不好的方面来说,社会上有许多有名气的人,他的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而取得的,很多是花钱买来的。所以人家说有财就有势,钱能使鬼推磨,人家拿了他的钱就捧他的场,把他吹嘘一下,这个人就出名了,那个名可不是修菩萨道的人,菩萨由于慈悲心度众生而名闻十方。菩萨走的是正道,而他走的是邪道。

  出钱扬名,就不清净

  举例子说,在五十年代初期,我写了一篇儿童心理的文章去投稿,出乎意料之外,《妇婴卫生》杂志的主编特地刊登在头一篇,要不了几天,就给我邮来25元稿费,我挺高兴的。现在你写篇文章,希望杂志给你登出来,听说你得捐给杂志社钱,你出钱他给你扬名。时代变了,变成出钱扬名,只要你给钱,要个名很容易的,是有人会给你吹捧。那种名就不清净,那种名不是我们应该要的。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13)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30日清凉山佛学苑

  佛门是作贡献的地方,不是要钱的地方

  提要:

  ■ 佛弟子不走歪路,名要清净

  ■ 隐藏功德与赞叹功德并不矛盾

  ■ 搞腐败的人,已经不懂得佛门最反对虚伪谄曲

  ■ 供养要自己发心,不要去勉强别人

  ■ 佛门是作贡献的地方,不是要钱的地方

  ■ 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不要贪求供养

  ■ 贪财骗钱会造成恶劣后果

  ■ 出家人不能接受不清净的供养

  佛弟子不走歪路,名要清净

  咱们作为一个佛弟子,名也好,利也好,全要清净。修行就是修一个清净,讲法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听法的人心清净。在名上,我们不能走歪道。

  隐藏功德与赞叹功德并不矛盾

  佛教修行讲隐藏功德,自己修行的功德要隐藏,不要宣扬。而如今佛门里的人,即使没有什么功德,或有一点小功德,也极力夸大宣扬。一种自说功德,一种让别人说他的功德。这种不隐藏功德跟赞叹别人功德是两码事,赞叹别人的功德,应该是实在的功德,清清净净,他也没有希望你赞叹的贪心,你也不是通过赞叹去拍他马屁,这样赞叹别人功德跟隐藏功德就没有矛盾。

  搞腐败的人,已经不懂得佛门最反对虚伪谄曲

  双方互相吹捧就不太好了,你捧捧我,我为了报答你,也吹吹你。从前我们编的杂志,读者经常赞叹,说我们的特点就是没有虚伪,没有吹捧,能够体现真实的面貌,又说现在的佛教刊物,只有赞叹的文章,没有批评的文章,掩盖了很多佛门里的歪风邪气,使人非常失望。样子挺好,但真的走进佛门,却见不到佛教的真实面貌。那些在佛门里搞腐败的人,已经不懂得佛教最反对虚伪,最反对谄曲,最反对名利。

  供养要自己发心,不要去勉强别人

  无论办什么事情,哪怕是一件好事,你办的时候既不能图名,也不能图利。从利上来说,希求供养、捐款赞助,这种话不能多说,供养全要本人发心,他愿意自己会发心的,何用我们多说呢?如果你通过多说,而使人家勉强拿出钱来了,这钱也不太清净,供养不能带有一点勉强。

  佛门是作贡献的地方,不是要钱的地方

  当年,在五台山清凉桥能海上师的吉祥律寺,不放功德箱,功德箱的本身就是叫功德箱讲话:“你丢点钱。”虽然在功德箱里丢钱是自愿的,但佛门不是要钱的地方,佛门是作贡献的地方,把一切都贡献给众生。至于施主愿意培福,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懂了佛法就明白,供养三宝培福,自己会增长福气。

  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不要贪求供养

  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情,贪求供养,往往会使人的供养心越来越小,大心就发不出来了。我是有亲身体会的,往年我每次出门去听经都是有计划的,除去来回旅费,供养的伙食费,有的寺院还要住宿费,算好了,还留下多少,就一次性供养完了。后来不行了,住在寮房里,一会儿来个居士,手拿缘簿说:“培福好机会,寺院要修墙,来来来,大家发心。”说是自己发心的,缘簿传到你的手里,你也不好意思不写。两三天一过,又来一个报告:“韦驮菩萨要装金,大家发心。”这样一来我心想:不能全部供养,要保留一点,否则后面又来了,我供养不出来不好看啊,就把我供养心越缩越小了。

  贪财骗钱会造成恶劣后果

  听说现在海外已经不大愿意对我们国内佛教作什么贡献了,因为我们国内有些寺院一看见海外的人,都拖着他要钱,后来海外人发现这些钱很多是被骗了,所以他们现在没有弄清楚事实真相前,不敢随便拿出钱来,这就是到处问人家要钱的恶劣的后果。

  出家人不能接受不清净的供养

  名,有清净的名,不清净的名,利有清净的利,不清净的利。58年的时候,我还很年轻,因为能海上师在北京开会,我从上海到北京广济寺去看他,供养了一个红包,那个时候没有红包包,就是把钱用红纸包起来。能海上师开始没怎么注意,就叫侍者师收下来,第二天我再去见上师的时候,能海上师一向对居士很慈悲,这一天的脸色很严肃地问我:“你昨天供养我的钱哪里来的?”还要查问我的钱哪里来的,我说:“是我劳动来的。”上师说:“劳动来的可以。”不清净的钱他还不要呢。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14)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30日清凉山佛学苑

  贤者说法,即得聪明大智,是为第五福德

  提要:

  ■ 供养要靠本人发心,不要用话去勾钱

  ■ 心要用在修行上,嘴要用在说法上

  ■ 给儿子分家产,自找麻烦

  ■ 要做到佛的要求,才能保证成就

  ■ 贤者说法,即得聪明大智,是为五福德

  ■ 智慧来自思维

  供养要靠本人发心,不要用话去勾钱

  佛门对不清净的钱一律不要,免得受污染。在讲法时应赞叹修福修慧,让听经的人都能够懂得供养三宝培植自己福气。但真正发心,还要他本人自己发心。

  我从前在一个佛学院讲课的时候,看到一个学生画了一张图,他画了一只功德箱,把功德箱丢钱的口画成一张嘴巴,上面写了字:“喂,丢点钱,丢点钱”,(众笑)小和尚都有这样的觉悟。我说这个话,不是反对别人放功德箱,至少不要说什么勾钱的话:“丢点钱,菩萨保佑你。”难道菩萨是贪钱的吗?如果你有勾钱的心,你这个修行人心就不清净了。既然出家了,就应该没有世俗观念。

  心要用在修行上,嘴要用在说法上

  前两天来了个居士,据说她是个老板,向我提了个问题,说公司里信佛的人,不大跟公司配合,问我怎么办?我说:“他应该为你公司着想,如果是跟他信仰有抵触,你也应该要尊重他的信仰。”她说:“那赚不到钱怎么办?”“那你就开个赔本公司。”“赔光了咋办?”“赔光了就来到这儿修行。”

  我如果是个生意人,我能把对方说得口服心服,签起合同来就容易。但是我这个嘴巴不用在赚钱上,我这个嘴巴用在讲法上。佛教是佛弟子的佛教,每个佛弟子都是主人,哪有为自己考虑得那么多!

  给儿子分家产,自找麻烦

  人到老年,最苦恼的是自己的钱用到哪里去。有的老板想分给儿子,结果他有两个老婆,两个老婆都有儿子,为了财产分配闹得不得了,全是自找麻烦。

  要做到佛的要求,才能保证成就

  一个佛弟子,心不清净仍然下三恶道。心清净就能往上升,法布施就是布施一颗清净心。佛从不给人打包票,因为法无定法。在《阿含经》里佛有打包票,这要做到佛的要求,佛才会给你打包票的。

  贤者说法,即得聪明大智,是为五福德

  “其人所生即聪明大智,是为五福德。”由于前世行法布施,经常讲经说法,今世你就能得到聪明智慧。这个因果是因为你在讲经说法的时候,本身已具足智慧,又通过讲经说法,你自己的智慧也会不断增上。因为外部语言首先要通过心里的思维,有这么想才会这么说,你在不断思维就能出智慧,一再一再去思维,思维到想通了,能悟了,这就叫修。

  智慧来自思维

  哪有佛弟子不动脑筋的?你们跟在我身边的学生有的已经几年了,为什么使我失望?你们不动脑筋啊,不动脑筋哪来智慧?智慧要通过思维的。

  你们过去讲的课,听学生反映,连举的例子都是我举过的例子,你不会举另外的例子?这就看出来,都不想动脑筋。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15)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30日清凉山佛学苑

  佛弟子要得到佛法上的聪明智慧

  提要:

  ■ 不动脑筋,我执重,单凭热情欠妥当

  ■ 讲经说法靠思维,一股作气靠经验累积

  ■ 熟能生巧,巧就是智慧

  ■ 皈依是叫你学习,要有一颗学法的心

  ■ 佛弟子要得到佛法上的聪明智慧

  不动脑筋,我执重,单凭热情欠妥当

  非但不动脑筋,我执还很重。动脑筋的人就会冷静,就会思考;不动脑筋的人凭自己的情绪猛冲,热情一高涨,非要照自己的办,别人也怕麻烦,“我就照你的做”。举个例子,有一张我用的写字桌,运过来后发现桌上的玻璃没有了,说:“当初考虑容易敲碎,所以拿掉了。”我说:“你把玻璃铺在桌面上,玻璃上压棉花胎,会敲碎吗?”

  讲经说法靠思维,一股作气靠经验累积

  讲经说法要动脑筋,别看我讲起来好像一点不费力,一股作气地讲下去,那是经过几十年经验的累积,哪有一下子就会成就的?

  我从前因为在家怄了气,到了课堂里还在气恼,讲课时一回头来,“我刚才讲到哪里了?”

  生活就是修行,听法也是修行,讲法也是修行,修要靠你自己去修啊。有的佛学院,老师上课就是抄书,抄完了就照黑板上唸一遍。这样算讲课,本人就用不着动脑筋了,不动脑筋的讲经说法,只要有点文化,谁不会讲?讲《菩提道次第》,“菩提,有棵树叫菩提树,道是道路,这条道路是菩提树的叶子飘下来铺成的。次第,因为叶子掉下来,是一张一张掉下来,所以叫次第。(众笑)”也会讲嘛。

  熟能生巧,巧就是智慧

  不肯学,又不肯动脑筋,智慧哪里来?说我天天修《文殊法》,求文殊菩萨加持开智慧。好比炉子里连个火星也没有了,你靠文殊菩萨一个风扇呼呼吹,能吹出火来吗?没有内因,外因能起作用吗?外因只是一个帮助啊。你自己要通过思维,再通过文殊菩萨给你加持,那么才能开智慧呀。所以一个能经常讲经说法的人,他的智慧就不断增长。清定上师说过:“我给你们讲经,实际上也是给我自己重讲了一遍。”你在讲经的时候,也在不断地反复,不断地熟悉,熟能生巧嘛,巧是什么?巧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就能巧,没智慧的人能巧吗?

  皈依是叫你学习,要有一颗学法的心

  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法上来。佛法的智慧从佛法上来,邪慧从邪师所说的法上来,小偷的本事从学小偷来。你靠近什么,就会学什么,就会出什么智慧。女孩子经常靠近妈,所以女孩子将来容易当妈,男孩子经常靠近爸,所以男孩子什么家务都不会干,因为当爸的一回家,就泡杯茶看报。你要靠近法,你才能得到佛的智慧,离开了法你怎么会得到佛的智慧?

  我们天天讲法,天天听法,就是亲近法嘛。皈依三宝,也就皈依了法,皈依法了就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智慧哪里来啊?就靠你对法皈依,皈依就是叫你学啊,要有一颗学法的心。

  佛弟子要得到佛法上的聪明智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们一回家,再回来就两样了,把世俗气带回来了。你们在此地天天听法,人就朝法上去转变了。世俗上的人也聪明啊,会钻别人的空子,挖空心思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当然世俗法有好也有坏,但是如今的潮流,人容易受污染。我们佛弟子天天靠近佛法,讲佛法,听佛法,就会产生佛法上的智慧,那种聪明才是我们需要的聪明。所以这里讲能得聪明智慧,是指从佛法上得的聪明,从佛法上得的智慧。今天讲到这儿。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16)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31日清凉山佛学苑

  贤者说法上中下语均善义具足

  提要:

  ■ 贤者说法上中下语均善义具足,故得长寿

  ■ 无智慧的人说话,颠倒错乱,前后矛盾

  ■ 具足法义能使闻者从法上开悟

  ■ 说法要阐明法义,要依出世间法来贯通世间法

  ■ 把鱼引进大海,不要把佛弟子引到世俗路上去

  ■ 要清净必须出离污染,要具足一切为众生的菩萨精神

  ■ 世间上的善恶标准不等于修行人的善恶标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贤者说法上中下语均善义具足,故得长寿

  “何因贤者说法得长寿?”为什么贤者说法能得长寿呢?“用前世说法时,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其义备足”,是由于他在前世说法的时候,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也就是说前面说得也很好,中间说得也很好,后面说得也很好。善就是没有说错,说得很善巧。拿一部经来说,有开头有中间有终了;拿仪轨来说,前面有加行,中间有正修,后面有结修。不管是说加行,说正修,或者说结修,都非常地贯通,其中没有矛盾,也没有颠倒的地方。就好比如来说法那样,初中后一贯,一贯就能通得过去。

  无智慧的人说话,颠倒错乱,前后矛盾

  我们普通人讲话,有智慧的人,他前面后面都没有矛盾;没智慧的人,到后来就讲出矛盾了,或者文不对题,辞不达意,或者颠颠倒倒,前后矛盾,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智慧的关系。说法的人,他在学法上必然学得很好,所以他能把法上的含义,像释迦佛说法初中后一贯那样,也能说到上中下都很善巧。

  具足法义能使闻者从法上开悟

  “其义备足”,贤者说法每句话都具足法义,整个的说法,法义都具足。但是我们平常人说话就差得远了,有时候离开法义太远,有时候重复的地方太多,没有意义的话太多,有时候圈子拐得太大了。所以即使在举例打比方,或者说种种开导人、启发人的话,都要具备法义,使听的人能够从法上开悟。所以“其义备足”这个义特别重要。

  说法要阐明法义,要依出世间法来贯通世间法

  非但要具足法义,而且要把法义阐明,否则听的人听得含含糊糊,似懂非懂,容易发生误解。即使我们在启发人的时候引用了一些世间法,目的也是把世间法跟出世间法贯通起来,使我们在世间的生活中,也能够依出世间法来修。

  把鱼引进大海,不要把佛弟子引到世俗路上去

  所以在说世间法的时候,不管你举例也好,指导也好,都要归到出世间法上去。但是现在一般人说法反而颠倒,把出世间法归到世间法上去。好比一条鱼,你引导它进入大海,那才对,你引导它到一条小沟沟里,那它能活得好吗?所以说法的时候,把佛弟子的思想引导到世俗的路上去,这是方向错误。

  要清净必须出离污染,要具足一切为众生的菩萨精神

  我们常说,“人间净土”,或者说“人间佛教”,这话不错的。假如理解错了,认为人间的生活就是净土,只要把人间搞好就是人间佛教了。这么理解仍然是世俗善法。在人间要观察,要接受佛的教育来改善自己,要清净必须出离污染,以及能做到像佛陀教育我们的那样,具足一切为众生的菩萨精神。

  世间上的善恶标准不等于修行人的善恶标准

  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不相同的,仅仅是在善法上有它们相通的地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句话通世间法,通出世间法。但是并不等于说世间上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标准就是我们修行人的目的标准。所以佛法如果没有善知识跟你广开地讲清楚,就凭一句两句,你会理解吗?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17)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31日清凉山佛学苑

  没有戒,没有定,没有慧,法也不起作用

  提要:

  ■ 清净要从弃恶从善中达到断烦恼的目的

  ■ 众生有烦恼,净土也会变不清净

  ■ 进入莲花是个好办法,免得把净土染污

  ■ 自己能累积资粮,岂不更能自在

  ■ 要有志气学法修菩萨道,求往生得上品上生

  ■ 没有戒,没有定,又不断烦恼,法也不起作用

  清净要从弃恶从善中达到断烦恼的目的

  佛教讲的清净,要达到三轮体空,才是真正的清净,稍微有点追求,稍微有点执着,稍微有点贪五欲享受,这能叫净土吗?提高道德品质修养,这是好事,古今中外都会出现某个时代,教育好,修养好,中国古时候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风尚。可是这仅仅是一种改良主义,而且从来也没有达到彻底圆满过,如果这种状态算彻底圆满了,怎么后世的众生又变成杀盗淫泛滥?这只是从表面上改变了一下,佛教要达到清净的目的,是从根子上把它转变。所以古今中外,即使出现一些好的风气,但走的路子仅仅是弃恶从善,没有达到断烦恼这样的标准。

  众生有烦恼,净土也会变不清净

  有烦恼就不清净,假如净土上的众生全是烦恼众生,这个净土也变成不是净土了。打个比方,阿弥陀佛把极乐世界清洁卫生搞得非常干净,可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人,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乱抛果皮,这个净土也变了不清净了。

  有些想往生净土,自己又不断烦恼的人,只知道自己到净土去享福,却不知道你在净土丢下了肮脏的罪过。

  进入莲花是个好办法,免得把净土染污

  所以阿弥陀佛想个办法,既然你来我这儿,那么你就到莲花里去吧,别把净土染污了,没改好就别出来。实在说,往生莲花就是把你闭在莲花里,因为你是一个烦恼有罪的众生,等你自己觉悟了,等你自己清净了,再给你开出来。

  自己能累积资粮,岂不更能自在

  国外有人懒惰,心想,进了牢房就有饭吃。那么你自己能劳动,又何必到牢房里去吃饭呢?对犯罪的人来说,进牢房有一个好处,小偷也没东西偷的了,你也不会犯罪了。

  释迦佛在人间的时候,人们天天能见到释迦佛,皈依释迦佛,八万四千弟子都证了阿罗汉果。今天释迦佛虽已进入涅槃,但我们自己好好积累修行资粮、断烦恼,修成阿罗汉,岂不更自在?

  要有志气学法修菩萨道,求往生得上品上生

  极乐世界有九品莲花,你若是上品上生,一往生就能花开见佛,该多好啊!可惜后世的人听了某些人讲的种种的观点,都没有想得上品上生的志气,听法不肯听,菩提心不肯发,菩萨道不肯修,整天除了拿串念珠,只唸一句,什么法都没得。究竟是唸重要还是法重要?释迦佛度众生,说法四十九年,就是为了以法度众生。

  没有戒,没有定,又不断烦恼,法也不起作用

  佛在人间的时候,总是提到念佛念法念僧,念佛是念释迦佛,念十方如来,念法要深入经藏,念僧要修行清净。从法上讲,戒定慧三学全都重要,戒也是法,定也是法,慧也是法,哪有要了戒就不要定慧,要了定就不要戒慧,要了慧就不要戒定的?说法片面,强调一点一滴,形成后来的佛弟子全搞片面,受戒的人不断烦恼,修定的人不要戒,即使天天听法,这个法听在耳朵里也不起作用,因为他没有戒没有定,又不断烦恼。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18)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31日清凉山佛学苑

  出家了就不应该执着身份权力

  提要:

  ■ 出家了,就不应该执着身份权力

  ■ 受戒不持戒,脾气大闲话多,这样能修行吗

  ■ 不照错误的做,难道也错了

  ■ 不要凭自己的一点一滴去否定别人的效果

  ■ 要戒定慧都能做到,才能起修行成就的作用

  ■ 一条戒救不了佛教,一滴水成不了大海

  ■ 我执太重,就聪明不起来

  出家了,就不应该执着身份权力

  出家受十戒是沙弥,受二百五十条戒是比丘,有些寺院尽叫沙弥干苦事。世间上常讲要爱护年轻一代,因为是祖国的花朵。佛门里有长者,长者要爱护年轻一代,年轻一代要恭敬长者,出家了就不应该执着什么身份权力,佛门搞人压人,人欺人,就失去了平等心。

  受戒不持戒,脾气大闲话多,这样能修行吗

  有些人既然重视戒,可是受了又不持戒,或者只做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一、两条戒,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就傲慢了,经常指责人家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人家看他自己也没有做到,还在犯戒。而且这种人偏偏有个特点,口里强调戒,却从不断烦恼,脾气特别大,闲话特别多,这样还能修行吗?

  不照错误的做,难道也错了

  有些人看咱们搞得很好,但总觉得搞得好也是不对。那么应该怎么才对呢?应该照他们的做法。连我们早上两点半起来也不对,要四点钟起来,我们早一点睡也不对,要十点钟睡,难道我们精进修行错了?一定要照如今末法时期寺院的做法,那么你们那里搞好了没有?我总觉得自己很惭愧,能力小,虽然很辛苦,也搞不大。可是最近听到有位师父说,她的大庙里一共九个出家人,还搞得冷冰冰的,说老师能维持一百多个人学法修行啊,可见他真不容易啊!

  不要凭自己的一点一滴去否定别人的效果

  好不好要看效果怎么样。现在有些小庙只有四五个人都团结不起来,你争我斗,烦恼泛滥,修行最多两堂功课,还偏偏叫所有的人要照这样子做。如果能使佛法欣欣向荣,能使正法久住,人家也自会跟你学习。如果以自己的一点一滴来评论人家,来否定人家,从不看效果,这对整个的佛教,对修行有什么好处?

  要戒定慧都能做到,才能起修行成就的作用

  如果你不要定慧,只要戒,说戒通定慧,那么你为什么烦恼这么重呢?你为什么没智慧呢?你口口声声讲戒,但受了戒又不学戒,也不持戒,更不修禅定,也不要法,那戒对你有什么效果呢?你烦恼泛滥,能使你得定得慧吗?要戒定慧都能做到,悟到,才能起修行成就的作用。表面说一套,表面做一套,有什么用呢?

  一条戒救不了佛教,一滴水成不了大海

  从前听老法师讲经,说有这么一个出家人,有一次他过堂,因为过堂的时候要布施供养(出食),刚出斋堂看见一个身材极其高大的护法神跟他说,你的戒差不多全犯光了,只有这一条没有犯,如果你这一条犯了我也走了。佛教就因为你这一条没犯就能好起来吗?为什么佛教会衰落,就是因为佛弟子不肯学佛法,不肯在法上用功,随心所欲地自搞一套,自我标榜,结果抓粒芝麻丢了西瓜。

  我执太重,就聪明不起来

  你们同学之间的矛盾,还不是因为我执?所有的意见,绝大部分都是出于强调我的看法。不要抓了一个我,丢了法,人人都以法为我,以法为准则,那就可以照法上去办了,就能合得来了。我总觉得奇怪,你们听法听了那么久,为什么聪明不起来?实在是我执太重了,你们所有的一切,都渗透了我执。比如说,自由散漫就是我执,因为这是我的习惯,我就喜欢这样;做工作不能够尽善尽美,敷衍了事,也是一种我执。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19)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31日清凉山佛学苑

  佛弟子靠金钱来刺激,就离开了佛法

  提要:

  ■ 如果佛弟子靠金钱来刺激,这就离开了佛法

  ■ 说法要“其义具备”,听法要“依教奉行”,一切都要“归 寂无为”

  ■ 空加有破坏了空,空加空仍然是空

  ■ 不解法义的究竟,总在“有”里讲“有”

  ■ 一“有”就扫,执着就不清净

  ■ 名利空不了,讲空被人笑

  ■ “有是假有,空是真空”,为什么要执着假来破坏真呢

  如果佛弟子靠金钱来刺激,这就离开了佛法

  我总是有这么个感觉,拜金主义兴起来,是人类自觉性的衰退,大家都不自觉,只能用金钱来刺激。没有这个刺激,就行不通。咱们想恢复佛教伟大的精神,为什么恢复不起来?“反正我已经发心了嘛,我又不要工资,我做错了事情有什么了不起?”因为觉得自己不拿工资就了不起了,因此随随便便也是理所当然了,发发脾气躺在床上也是应该的,因为我没拿钱啊,这种样子比拿钱更糟糕,事情都搞不好,修行也修不好。但如果佛教也搞拜金主义,金钱挂帅,这就离开了佛法,就不是佛教了。

  说法要“其义具备”,听法要“依教奉行”,

  一切都要“归寂无为”

  听法天天听,可是行动上根本没有依教奉行,这个法起什么作用?一面听法,一面离开法。所以说法的人要说到其义具备,听法的人应该做到依教奉行。

  “归寂无为。”说法也好,听法也好,修行也好,归向哪里啊?都应归向寂灭无为。

  空加有破坏了空,空加空仍然是空

  有说归向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已经极乐了。好比这杯茶已经满了,你再来增上一点,那不要溢出来吗?你要把功德归到极乐世界去,只有一个办法,才没有抵触,极乐世界是空的,你的功德也是空的,空加空仍然是空,“有”已经圆满了,你还要加上去,岂不破坏了原来的形像?

  不解法义的究竟,总在“有”里讲“有”

  佛的境界是平等平等,“空”要空到彻底空,所谓有二十空。修行都在空中成就的。你空里再去加一点有,那不是破坏了空?极乐世界因为没有烦恼,所以清净,所以极乐,如果在没有烦恼的地方起了烦恼,那不是破坏了极乐了吗?不懂法义的人,总在有里讲,有跟有是有碍的,只有空跟空无碍。

  一“有”就扫,执着就不清净

  《金刚经》讲的就是般若智慧,你能够理解般若智慧,修行就不会错。我年轻时听老法师讲《金刚经》,他说整部《金刚经》一面说有,一面扫掉,最后全部扫光。你可以讲有,说这个事情有功德,但不能执着功德,要三轮体空。执着功德就是烦恼,执着功德就不清净,连你这个功德也不清净。

  名利空不了,讲空被人笑

  我年轻时候还能听到空的道理,现在听不到了,因为讲的人自己都空不掉,人家会取笑他,“你讲空空空,自己贪名贪利贪得这么厉害。”他只好讲有,不敢讲空了。

  “有是假有,空是真空”,为什么要执着假来破坏真呢

  所以归寂无为,一切法都要归向寂静,“有”就会动,动就会流转,有动必有行。十二因缘里说,由“爱”到“取”,由“取”到“有”,一有“有”,就有生老病死。只讲有,不讲空,这就不是般若智慧。我年轻时听老法师讲《佛说阿弥陀经》,说“有是假有,空是真空。”你为什么要执着一个假来破坏真呢?你执着一个假能够悟到真谛吗?

  解如来义,归于寂静无为,得大福德

  提要:

  ■ 如果佛弟子放不下有,跟宗教放不下天堂,又有什么区别

  ■ 保留世俗习气的人,都在“有”里发心

  ■ 执着“有”怎能出三界

  ■ 贤者说法,解如来义,归于寂静无为,得大福德

  如果佛弟子放不下有,跟宗教放不下天堂,又有什么区别

  现在人讲起法来,大讲有,不讲空。佛弟子放不下有,这样跟宗教有什么区别?离开了般若的智慧,不解如来真实义,就成了世间善法。不然的话,六波罗蜜里边也用不着般若波罗蜜来圆满、究竟了。

  保留世俗习气的人,都在“有”里发心

  知识分子往往一时冲动,想出家,没几天一退心又还俗。别看他是一时冲动,实际上他什么都空不掉。保留世俗习气的人,都在“有”里发心,全是执着一个有,放不下就空不掉,这种修行有什么希望呢?

  执着“有”怎能出三界

  如果执着“有”,空不掉世俗烦恼,那怎么能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全是有,又称“三有”,有流转生死啊。

  贤者说法,解如来义,归于寂静无为,得大福德

  所以说法的人如果要得到好的果报,必须能解如来真实义,因此归于寂静无为,这句话就特别重要,起烦恼就不寂静了。佛法以光明代表智慧,在佛的智慧光辉普照下,好比晴朗的天,整个虚空都是空的,如果被阴云遮盖了,下雨了,那么就是有泪。女孩子一哭就是有,还想了生死?说有雨也好嘛,雨使万物生长,其实万物生长还是给流转生死的人吃的。今天讲到这里。

返回目录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