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傅味琴:《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1~9)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5日
来源:   作者:傅味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傅味琴:《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1~9)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1)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28日清凉山佛学苑

  经文: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贤者说法时有五福德。何谓为五。其人所生则得长寿。是为一福德。其人所生即得大富饶财多宝。是为二福德。其人所生即端正无比。是为三福德。其人所生即名誉远闻。是为四福德。其人所生即聪明大智。是为五福德。何因贤者说法得长寿。用前世说法时。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其义备足。归寂无为。好杀之人闻法即止不杀。用是故得长寿。何因说法之人。得大富饶财多宝。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盗窃之人闻经即止不盗便能施与。用是故得大富。何因说法之人得端正无比。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令闻法者和气安之。即颜色悦自生光泽。用是故得端正。何因说法之人。得名誉远闻。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令闻法者敬佛敬法敬比丘僧。用是故得名闻。何因说法之人得聪明大智。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令闻法者晓了妙慧。用是故得聪明大智。是为五法说经者得福也。诸比丘闻经欢喜。前为佛作礼。

  听到佛讲的话,就好像佛就在我们面前

  提要:

  ■ 听到佛讲的话,就好像佛就在我们面前

  ■ 因为各地时间不同,所以称“一时”

  ■ 佛是指释迦佛

  ■ “告”是指佛对弟子的教授教诫

  ■ 比丘有乞士、破恶、怖魔的含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听到佛讲的话,就好像佛就在我们面前

  今天我们讲《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这部经并不长,主要是讲贤者说法有五种福德。

  “闻如是”,或者“如是我闻”,意义是一样的,我曾经听到佛这么说。为什么要加这一句呢?因为既然是你亲自听到佛这么说的,就知道不是传闻,容易使听的人起信心,我们听到的时候,好像佛就在我们面前,也容易产生跟佛非常亲切的感觉。

  因为各地时间不同,所以称“一时”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一时”,没有说具体的时间,因为古今中外时间都不同,佛经要传遍各地,由于时间上的差异,说了一个时间,反而使人容易着相,在时间上起分别心。比如四月初八,是释迦佛圣诞,这是按照中国的时间来说的,但是在东南亚国家就不是这么说,所以在佛经里往往都称一时,就是有这么一个时候。

  佛是指释迦佛

  “佛”是指释迦佛,娑婆世界的佛就是释迦佛。“在舍卫国”,其实舍卫国是个城市,为了避免与他国同样名称的混淆,所以就称为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在这个地方经常讲经说法,这个花园是祇陀太子跟给孤独长者,合起来供养给佛作为说法的地方。

  “告”是指佛对弟子的教授教诫

  “佛告诸比丘”,听法的时候,比丘很多,所以称诸比丘。这个“告”字,就是佛说法告诉听法的人应该这样学、这样修。所谓教授教诫,佛教我们,我们是接受佛法的人,所以叫教授,佛还告诫我们什么不应该做,所以叫教诫。

  比丘有乞士、破恶、怖魔的含义

  “比丘”,是印度话,翻译成汉文就叫“乞食行善之士”,是出家受具足戒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种意义:一、乞士,就是一面向信众乞化饮食,以资维持色身,一面又向佛陀乞化法食,以滋养法身。二破恶,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扑灭贪瞋痴等烦恼,以便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众生皆为魔子魔孙,永远受他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却在跳出三界,以解脱为期。大家都很认真修行,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于是魔宫震动,魔王怖畏起来,所以称怖魔。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2)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28日清凉山佛学苑

  佛规定比丘不得耕种贸易

  提要:

  ■ 比丘为断世俗习气,所以托钵

  ■ 在家人储备多,烦恼多

  ■ 今天不准为明天托钵

  ■ 中国僧人没有实行托钵,起了很多贪欲和争端

  ■ 即使不托钵,储藏的东西也不要太多了

  ■ 佛规定比丘不得耕种贸易

  ■ 寺庙用土地收租成了地主阶级

  比丘为断世俗习气,所以托钵

  现在只说一种“破恶”,要断烦恼才叫比丘,佛弟子都应该要断烦恼,但是对比丘要求高。比丘既然出家了,就要断绝世俗上的习气,所以要剃除须发,不穿世俗人的衣服,里里外外都要染衣,要托钵,不像世俗人那样,动脑筋今天去买什么菜,还有储存的仓库,这都是世俗人干的,容易产生烦恼习气。出家人要断掉这些世俗烦恼,尤其要去掉烦恼中最容易起来的贪心。

  在家人储备多,烦恼多

  在家人有个习气,要储备很多东西,今天吃不完,保存起来明天吃,这种习气给在家人添了很多的烦恼。去买的时候要挑选,要动脑筋去想,买来了又要煮,多余的要保存起来,保存久了容易发霉,还要经常拿出来晒,出了虫了就更麻烦了,诸如此类,给我们带来了数不清的麻烦和烦恼。既然出家了,要了生死,证阿罗汉果,如果不从这里跳出来,修行是很困难的,所以佛就主张托钵乞食。

  今天不准为明天托钵

  托钵了也用不着去买米买菜,也用不着煮,而且托钵有个规矩,今天钵里的东西只能今天吃,不准放到明天,到明天要再托钵,所以也不用储存。像东南亚国家的比丘如今仍然是按佛制托钵,托钵的时候,也不一定一家一家上门去乞,他们一早就站在路边,是有信众来给你供养,你自己看,钵里的食物,足够你一天吃,就不再要了,因为吃不完不能保留到明天,不用煮,不用洗,就有很多时间可以修行。所以托钵是一个极好的方法。

  中国僧人没有实行托钵,起了很多贪欲和争端

  佛教传到中国来,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也就是中国佛教把原始佛教有所改变了。首先中国佛教始终没有实行过托钵制,或许有个别的比丘,他曾经发心托钵,可惜没有坚持,也没有普及起来。所以随之而来,形成出家人很多的麻烦,有些出家人也由此起了很多的贪欲,起了很多的争端。

  即使不托钵,储藏的东西也不要太多了

  后来呢,在供养上又有所改变,变成供养钱了。又发展成贪钱财,这些都是离开了托钵所起的后患。即使难以实行托钵制,至少不应该有所贪图,储藏的东西也不要太多了,更不应该像中国以前的情况,很多寺院都有自己的土地,出家人自己耕种。这虽是出家人的勤劳,但不合佛制。

  佛规定比丘不得耕种贸易

  而释迦佛规定的是出家人不得耕种贸易,所以中国佛教的演变,已经离开了原始佛教。在家人从劳动中去获得钱财,用钱财购买粮食维持生活。出家人自己种菜种粮食,有的是为了维护生活,但有的是追求耕种的利益,这样就离开了出家的目的。

  寺院用土地收租成了地主阶级

  还有一种,以前有的寺院往往土地很多,自己来不及种,就租给农民,所以在解放后土改时,很多寺院里的当家都被划到地主阶级去了,因为他们利用土地收农民的租,这也违反了佛的制度,这时候,业报就来了。当时土改时,地主是很苦的,因为是剥削阶级。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3)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28日清凉山佛学苑

  修行讲慈悲,不能杀死自己的法身慧命

  提要:

  ■ 为了方便,储存米也换成了储存钱

  ■ 人死了,十万元美金可没有烧成灰带走

  ■ 使人担忧的是,越来越看不到在弘法断烦恼的修行人

  ■ 世俗好话,难起作用,到老更是老气横秋

  ■ 出家人要维持四缘生活,目的还是为了修行断烦恼

  ■ 修行讲慈悲,不应该杀死自己的法身慧命

  ■ 杀死法身慧命的是烦恼贼

  为了方便,储存米也换成了储存钱

  有的寺院没有土地,靠居士供养,有的供养米啊,菜啊,这就形成了储藏,为了防霉要经常晒,又多了很多的麻烦。

  那么与其把米买来供养,还不如我供养点钱,你们自己去买吧,这还方便。所以米又换成钱了,钱就方便了,一间小房间堆米,十担二十担就堆满了,一个小房间堆钞票,十万二十万,也堆不满。

  人死了,十万元美金可没有烧成灰带走

  后来各地银行发展了,把钱存在银行里,那更方便了。听说不久前有个大和尚,后来被人发现他在别省的银行里就有十万元美金的存款。当然他死后,这些钱怎么处理,咱们就不知道了,总不会给他拿走吧!

  使人担忧的是,越来越看不到在弘法断烦恼的修行人

  对于贪图名利的人,这样发展下去,使我们很担忧,出家了只留下了剃个光头、穿上僧人衣服的形象,实质上离开了佛陀的教导。而出家的真正的工作是什么?责任是什么?应该是弘扬正法断烦恼,但是如今佛门已经越来越难看到真正在弘法断烦恼的修行人。

  世俗好话,难起作用,到老更是老气横秋

  即使一个当师的还会管教管教自己的徒弟,“哎,你不要脾气这么大。”“你不要这么贪心。”可是这个师父自己也不见得在好好地断烦恼。仅仅叫徒弟脾气好一点,坏习惯改一改,这有什么稀奇的?社会上的老师长辈都会说,“你这个孩子脾气不要这么坏。”如果这样就叫断烦恼,跟世俗人有什么两样?这些好话,能起多少作用啊?就因为起不了多大作用,到老更是老气横秋。

  出家人要维持四缘生活,目的还是为了修行断烦恼

  我们进佛门,尤其是出家,就要用佛法来断尽烦恼、证阿罗汉果、了脱生死,这才是佛教弟子们修行的真正目的。

  出家以后,要保持四缘生活,生活维持不下去,冻死饿死也不能修行啊。维持好四缘生活,目的还是为了修行,而修行的目的是断烦恼。

  修行讲慈悲,不应该杀死自己的法身慧命

  修行人要修慈悲心,不要杀生,在中国,佛教的不杀生传布很广。这当然是好。世间上人也主张不要杀生,即使世间上人杀鸡杀鸭,可是他们也不主张杀人啊。别的宗教也不主张伤害别人。当然佛教主张不杀生,这个悲心要广大得多。

  除了不杀生要做到,可不能忘记还有根本的一个不要杀,就是自己的法身慧命。

  杀死法身慧命的是烦恼贼

  可是今天的佛弟子很少听到这句话,而我们的烦恼天天在杀死我们的法身慧命。别人偷我们的东西,偷我们钱财,人们称为贼,他以不正当的手段来使我们受到损害,可是他仅仅偷一点身外之物,并没有害你的法身慧命,所以偷东西的贼对我们的危害还小,最大的危害,就是杀死我们法身慧命的烦恼贼。

  对我们修行人来说,这是一个根本问题,烦恼把我们将来成就的根伤害了。进了佛门,在家居士尚且要断烦恼,何况是出家的比丘呢?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4)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28日清凉山佛学苑

  说法有无功德,也要辩证看问题

  提要:

  ■ 对于真正善知识的训斥,我们都要看成是他的慈悲

  ■ 佛对比丘不论是教育,是训斥,全是慈悲心

  ■ 能引导众生断烦恼、证圣果的善知识说法,有五种福德

  ■ 说法就是法布施,一切供养,法供养第一

  ■ 说法要鼓励大家从善,更要赞叹出世功德

  ■ 最坏是不清净,好比用尿桶盛菜汤

  ■ 说法有功德,也要辩证看问题

  ■ 把法说错,带着不正见形成谤法罪,会有功德吗?

  对于真正善知识的训斥,我们都要看成是他的慈悲

  还有一点,有的师父管徒弟非常严,人家就说这位师父火气大,这算不算他对自己没有断烦恼的要求呢?这就不能随便说话了。有种情况,你看他火气大,可他另一方面却非常慈悲。他所以对徒弟要求高,火气大,还是出于慈悲心啊。至于他训斥徒弟的时候,有没有把他自己的烦恼勾起来呢?只有他自己明白。

  所以我们对一个真正的善知识的训斥,都要看成是他的慈悲,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他的内心怎么样。

  佛对比丘不论是教育,是训斥,全是慈悲心

  例如有时候妈骂孩子,打孩子,一种情况,完全是出于教育,并没有丧失她对孩子的慈爱,还有一种情况,妈本来自己脾气就坏,在骂的时候,打的时候,她把自己的坏脾气也拉出来了,这种情况也有。所以看问题要冷静,这个善知识一向很慈悲,在某个时候,现出很严厉的威严,也是一种慈悲的表现,比如文殊菩萨化身大威德,大威德是忿怒相,可是大威德内心全是慈悲。所以,佛告诸比丘,不论这种“告”是教育,是训斥,全是慈悲心。

  能引导众生断烦恼、证圣果的善知识说法,有五种福德

  “贤者说法时有五福德”,贤者指的是善知识。证果的称圣僧,在证果的路上,努力在修的就叫贤僧,这里的贤者就是指贤圣僧,当然包括四众弟子在内。也就是说能够真正在断烦恼了生死路上修行的人,这样的善知识就称贤者。

  说法就是法布施,一切供养,法供养第一

  说法就是法布施。六波罗蜜,第一布施波罗蜜,普贤菩萨说,“一切供养法供养第一”。“贤者说法”才有功德。你不是贤者,自己没有好好修行,法还没有搞清楚,就好表现自己,好出风头;或者平时喜欢多说话,趁这个机会,名义上是说法,其实在胡扯,乱说一通,痛快痛快,自我陶醉,这种就不能称贤者。说法如果说错了,哪有功德呢?

  说法要鼓励大家从善,更要赞叹出世功德

  有的人说法在宣扬世俗名利,有的把出世法说成世俗法,不赞叹出世功德。世出世法各有各的要求,世间上以世间善事为要求,佛法的要求,既要鼓励大家从善,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在出世间法上勤修诸善根。

  最坏是不清净,好比用尿桶盛菜汤

  有漏法不等于都不好,而是说它有漏洞。比如,我们吃饭用一只桶来盛汤,这个桶有个漏洞,汤逐渐都漏光了。如果你用尿桶来盛汤,那就坏了,那就不卫生了。

  说法有功德,也要辩证看问题

  无漏法呢,无漏法就是佛法,连漏洞都没有了。我们既然赞叹有漏法中的善法,为什么不讲无漏法的善法,何况老是原地踏步,叫佛弟子只停留在求人天福报上,那他哪年哪月提高呢?所以,说法有功德,也要辩证来看问题。

  把法说错,带着不正见形成谤法罪,会有功德吗?

  尤其你把法说错了,引导错了,乃至其中带着知见错误及谤法的罪过,那还有功德吗?所以,说法有功德,是指善知识的说法。恶知识说法有功德吗?无知识也会讲东讲西,他能讲出什么佛法来呢?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28日清凉山佛学苑

  贤者说法即得长寿,是第一福德

  提要:

  ■ 老是说这几句,也称不上善知识

  ■ 众生善根要增长,必需佛法作引导

  ■ 要指导众生断烦恼、发菩提心、修菩萨行

  ■ 贤者说法即得长寿,是第一福德

  ■ 没有喜欢听人骂“短命鬼”的

  ■ 有人想早点死,其实他还是在求不死

  ■ 只有想自杀或邪教痴迷者,才不想活

  ■ 如果长寿有坏处,佛为何要我们唸“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老是说这几句,也称不上善知识

  以前,有位出家人在法会还没有开始前,跟大众居士讲一点规矩。有的话我还记得,说:“你们上厕所,应该说‘方便’,你大便前要弹指三下,意思叫吃粪的鬼让开,否则大便到他头上,他就会冒火。”这增长一点知识也蛮好,后来他讲完了,我就赞叹他。假如他明天还是讲这几句,后天还是讲这几句,好比有的说法人说来说去,就几句话,这能叫善知识吗?

  众生善根要增长,必需佛法作引导

  尤其是现在有很多书,说来说去无非是三句话——唸佛,吃素,放生,其它没了。众生的善根正要生长的时候,不以无尽的法宝作引导,会把众生善根压住,也会使众生误解,以为佛门修行就是这几句话,其它没有了。这些话说一次二次够了,多多少少再升高升高呢。

  要指导众生断烦恼、发菩提心、修菩萨行

  所以应该由真正能说法的善知识来说法,要指导听法的人走向一条觉悟的道路,这才是法施。只有指导众生走断烦恼,发菩提心修菩萨法,这样一条道路,这才称善知识,他的说法才有功德。

  贤者说法即得长寿,是第一福德

  “何谓为五?”贤者说法时,有五福德,是哪五种福德?“其人所生,即得长寿,是为一福德。” 第一福德,这个人所生的这一世就能得长寿。就是说,他前世和今生说法所累积的福德,而使他得长寿。

  没有喜欢听人骂“短命鬼”的

  拿长寿来说,没有一个人不喜欢的。世俗人喜欢做寿,做寿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长寿。做寿的人都喜欢听好话,所谓“寿比南山”,寿要比南山还要高,至于南山多高,我也不知道,这是一种讨好众生心理的话。

  封建社会的皇帝要别人称他万岁,娘娘称千岁,老百姓称长命百岁。说得人家不高兴,或者骂人,总跟长寿相反,“你这个短命鬼”(众笑)。

  有人想早点死,其实他还是在求不死

  末法时期的今天,佛门出现怪现象,某些人不喜欢长寿,喜欢快点死,把死叫往生。其实这种怪现象说到底是表面的,那些天天想早一点往生的人,其实他还是想长寿,仅仅是说不出来了,因为他再说“我不想早往生”,人家要取笑他。其实你既然想早点往生,生了病为什么要吃药?这还不是在求长寿吗?

  只有想自杀或邪教痴迷者,才不想活

  我从前在四川,有个上海同学,他很苦啊,是个老实人,儿子对待爸妈很凶,他们被儿子赶到马路上,后来还是佛门的同学给他想办法,老夫妻俩就到了寺院里,整天在刻钢板印经书,也算是个老修行了。后来吐血吐得很厉害,送进医院里,同学们回来在议论他,“吐了那么多血,他还想活呢。”所以不想活的人,只是说说罢了,除非痛苦得想自杀的人,除非像邪教那样痴迷者。

  如果长寿有坏处,佛为何要我们唸“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再说,长寿有什么坏呢?拿我们修行人来说,多长寿一天,多修行一天,也可以多培一天福。如果长寿不好,佛经里怎么要众生求长寿?佛为什么要赞叹药师佛?叫我们唸“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就是叫我们得长寿。佛说:说法的人有五种福德,第一种长寿。长寿是你的福德呀,长寿不是你的灾祸,如果一个佛弟子的思想离开了佛经,观念跟佛说的不一样,那肯定已经受魔王波旬的邪说影响了。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6)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29日清凉山佛学苑

  贤者说法,则得长寿大富,端正无比

  提要:

  ■ 贤者说法,则得长寿,是为第一福德

  ■ 贤者说法,即得大富,是为第二福德

  ■ 今世得大财富,是过去世培福种下的因

  ■ 能修供养就是卖掉贫穷

  ■ 前生法布施,今生得大财富

  ■ 贤者说法,所生端正无比,是为第三福德

  ■ 端正也是福报所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贤者说法,则得长寿,是为第一福德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贤者说法时有五福德。何谓为五?其人所生则得长寿,是为一福德。”这一段经文昨天讲过了。这部经是佛对诸比丘讲的。贤者就是善知识,贤是佛弟子能断烦恼,在证果的路上,具足正知正见,像这样的善知识为大众说法,就有五种福德,哪五种?“其人所生则得长寿”。这个人所生的这一世,就能得到长寿,这是第一福德。

  贤者说法,即得大富,是为第二福德

  “其人所生即得大富饶财多宝,是为二福德。”贤者为大众说法,他所生之处就能得到极大的财富,这就是第二个福德。

  今世得大财富,是过去世培福种下的因

  供养是培福,一提到供养,我们头脑里的印象就是供养钱财,所谓财布施,或者供养饮食用品,这些都属于外施。以身外之物来布施,就能得到福报,越布施,福报越大。从因果来看,我们今生能够得大福报,做事顺利,得大财富,都是因为过去布施供养种下的因。不管是供养三宝或是供养众生,本人决定得到福报,好像在福田里种下一颗种子,将来能够收获到一百颗乃至几百颗的果实。

  能修供养就是卖掉贫穷

  佛在世的时候,有个阿罗汉碰到一个女的,她非常贫困苦恼,这位阿罗汉比丘就跟她说,“你为什么不把你的穷困卖掉呢?”女的说:“穷困怎么能卖掉呢?我卖给谁去啊?”比丘就说,“你卖给我吧。”“我怎么卖呢?”比丘叫她修供养,供养不一定用钱财,哪怕供养一杯水也是供养。后来这个穷女人就天天修供养,死后升天得大财富。

  前生法布施,今生得大财富

  在供养培福这一点上,很少有人想到供养法,修法供养。一般总认为供养钱财能得大富饶,而供养法呢,会得大智慧。其实你修法布施在来生也能得大财富,所以这儿讲法布施,能得到财富是第二福德。

  贤者说法,所生端正无比,是为第三福德

  “其人所生即端正无比,是为三福德。”一个讲经说法,作法布施的人,他的相貌就会慢慢转变得非常庄严、端正,是一般人所比不上的,这个道理我们应该要相信。世间上看相算命的也常说“修心补相”这句话,心地修得好,心地善良,面相也会变得很庄严很慈祥。有福气的老太太,她的面相看起来就很端正,一副慈悲相。

  端正也是福报所生

  没有福气的人,面相就跟有福气的人不一样,有福气的人面相一般都是圆满的,没福气的人面相各种各样都有,面相不端正的人,看起来总是不舒服。就拿头来说,有的太扁,有的太长,有的前面大后面小,有的前面小后面大。有的人前额两边凹进去的,还有人的头看上去就知道他很笨,这不一定从看相去说,你在人间观察多了,也会有感觉,这是一种经验的累积。

  有的人后脑是扁的,非但不庄严,而且生理心理都会有影响。有的眉毛太短,有的两眉相连,看起来就是双眉紧蹙。眼睛也是如此,有的是三角眼,有的眼睛倒挂,有的眼睛像条缝。有的鼻子是歪的,有的鼻子翘得太高。有的嘴型太小,有的嘴型太大,乃至于大到一只拳头伸得进去(众笑),说老师你怎么会观察得这么细致?生活中每个细节我常在注意。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7)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29日清凉山佛学苑

  圆满相,是修行人修出来的

  提要:

  ■ 圆满相,是修行人修出来的

  ■ 心端正了,行为也就自然端正了

  ■ 端正庄严,容易使人起欢喜心恭敬心

  ■ 男女的爱慕心,也会使人转向庄严

  ■ 一结婚就不庄严了,欢喜心没了就容易吵架

  ■ 让别人欢喜是很重要的事情

  ■ 度众生就不能破破烂烂

  ■ 里面衣服打补丁是修行人穿的

  ■ 能把身口意修成庄严,这就是修行

  圆满相,是修行人修出来的

  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最最圆满的,所以佛的面相庄严使人越看越欢喜。我从前在北京唐居士家看过能海上师年轻时候的照片,跟他老年时候不一样,我们现在看到的相片上的能海上师,面相圆满,这都是修行修出来的。

  心端正了,行为也就自然端正了

  修行主要是修心,每个人改正自己的行为,也是从心里开始。心里端正了,他就有一种自发的能力,去端正自己的行为。你心不端正,要使自己行为端正,这是勉强的,是暂时性的。如果心端正了,行为也端正了,这就好了,心跟行为就一致了。

  端正庄严,容易使人起欢喜心恭敬心

  我们在度众生的时候,外相端正庄严,众生看了就起欢喜心,起恭敬心。假如面相又不好,行为又不端正,要使众生生起欢喜心、恭敬心就比较难,这是日常生活中常有的事。例如每天把脸洗干净,衣服端端正正的,就会给人家一个好的印象。你脸也不洗,在家人头发也不梳,衣服歪歪斜斜,又不清洁卫生,人们要在你身上发欢喜心是很难的。

  男女的爱慕心,也会使人转向庄严

  世俗年轻男女谈朋友,谈到后来就结婚了,结了婚就吵架,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有些事咱们在生活里看得多了,谈朋友见面时,男女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连姿态、说话、走路都跟平常不一样。这种力量是自发的,一到这个时候,心里就会转变,由于起了男女的爱慕心,自动会转成很庄严的样子,这是前世前前世累积起来的一种习气。

  一结婚就不庄严了,欢喜心没了就容易吵架

  一个年轻小伙子看到一个姑娘,如果他要跟姑娘说句话,或者姑娘要跟他说句话,走过来朝他看看,他第一个动作就是把领子拉拉好,就怕领子没拉好,不庄严。所以每次约会前,都要花很多时间洗澡啊,洗脸啊,梳头啊。一结婚,目的达到了,就不庄严了,老样子恢复了,女的看男的也欢喜不起来,男的看女的也欢喜不起来,就容易起烦恼,吵架。

  让别人欢喜是很重要的事情

  所以让别人欢喜是很重要的事情,别人一欢喜,事情容易做得成,在我们修菩萨法上,也容易把众生度过来。

  度众生就不能破破烂烂

  如果你一个人在苦修,还没出去度众生,哪怕衣服破破烂烂,打补丁,都可以,因为你在断贪欲嘛。米勒日巴在山洞里苦修时,衣服全都烂光了,他也没有去考虑庄严不庄严。

  里面衣服打补丁是修行人穿的

  可是在度众生的时候,那就得讲究要迎合众生的心意,要讨众生欢喜啊。打补丁的衣服穿在里边,外面要穿得庄严,因为外面的衣服是度众生用的。即使在外面衣服上打补丁,这个补丁要打得好,要打得人家看不出来,不能这边补块红的,那面补块白的,那就不庄严了。

  能把身口意修成庄严,这就是修行

  更重要的是身口意要庄严——身相要庄严,语言要庄严,心地要庄严,能够把身口意修成庄严,这就是修行。假如你唸经,斜着身子拿经书,修禅定,昏沉打瞌睡,身子往前冲,口水流得长(众笑),听经靠着屋柱,弯着背,这些都不庄严,而且这种样子心也不庄严,他听经傻乎乎的,一看就知道在打妄想,事后问他,你听经打什么妄想?他说“我想娶个媳妇”。所以心不庄严,从神态就看得出来,我眼睛一瞄,就知道他不对头了,想来想去无非是贪瞋痴(众笑)。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8)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29日清凉山佛学苑

  说法的人学庄严,今世也能转成庄严相

  提要:

  ■ 说法的人学庄严,今世也能转成庄严相

  ■ 在说法时,自发的庄严和装模作样都很起作用

  ■ 心有自尊,装成习惯,就自在了

  ■ 一回家就不像样,还患上了“归家恐惧症”

  ■ 家充满世俗气,想庄严也很困难

  ■ 自由散漫养成了习惯,一下子也变不过来

  说法的人学庄严,今世也能转成庄严相

  经常讲经说法的人,且不说他后世能得端正相,就是现在一世他也会变得庄严,自然会变的。

  这种变,离不开其中一个很好的作用,就是装模作样。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你装模作样去欺骗人干坏事,这就不好了,如果你装模作样去学做好事,这个装模作样就好了。

  在说法时,自发的庄严和装模作样都很起作用

  在七十年代初,十年动乱还没有完全结束,上海有一家,他家的小儿子信佛,所以常请我到他家去讲法。我想到以前在寺院里经常看到一个年轻小伙子,特别喜欢修护法,我对他印象很深,由于当时形势还很紧张,讲经说法算是搞迷信,所以我只通知他一个人来听法。谁知他来了,一回去就说我闲话:“我看见小傅一本正经坐在法座上。”其实哪有法座?因为房间太小,我只能坐在一只茶几上。(众笑)“这副样子就像大法师那样”,他看到我一坐就像个大法师,气不过,说了些闲话。那个时候,我一说法,心态就自然庄严起来,形态也就变了。还有一种力量就是装模作样,想到我在说法了,总要像一个说法的样子,从前看见过大法师说法什么样子,那么自己也摆出来了。

  心有自尊,装成习惯,就自在了

  我过去经常装模作样,不是我故意要装,因为环境促使我这样。我从56年起开始讲课做老师,那个时候我改变得很快。我从小一看见人就紧张,样子也很慌张,哪敢在这么多人面前讲课?后来我心态变了,一想到我是老师,就想起老师应该怎么样,所以我从家里出门,我就意识到:我去讲课了。一面走一面自己会变得很稳重,很庄严。乘电梯上楼时,一看到来听课的学生,他们跟我打招呼,叫我一声老师,我这个时候更加变得真的像一个老师,所以一进课堂就非常稳重庄严。开头确实是有点装模作样,后来装习惯了,一走上这条路,我人就会变。

  一回家就不像样,还患上了“归家恐惧症”

  可是还没有完全变好,一到讲课完了,往回家路上走,人又变过来了,又不庄严了。而且往前走,心里很舒畅,很自尊,“我去讲课了,我是老师”,往回走,“我要回家了”,很苦恼,苦恼什么?患了一种从前日本人说起过的病,叫“归家恐惧症”。(众笑)

  家充满世俗气,想庄严也很困难

  别看世俗上的人,这个人很有名望,这个人很有学问,这个人地位很高,其实不管是当老师也好,当名演员也好,台上作报告的也好,一回家就不像样了。所以在家里修行是很难修得好的,你想庄严一点,老婆就跟你怄气,所以家里充满着世俗气,你想把它推翻,就是全家信佛,也很困难。

  自由散漫养成了习惯,一下子也变不过来

  以前我想把家改变一下,吃饭时,大家坐好,一家五口人坐下不准起来,要吃完饭才能起来,一个孩子专门巡堂(众笑),结果我被孩子的妈说了,“你要把家搞成庙?”她不自在啊。(众笑)我也做得太离谱了。

  前两天四月初八,这儿来了很多居士,要她们过堂,听说她们连饭都吃不饱,因为不自在啊,她们受不了,她们已经养成散漫的习气了,要改,一下子也很困难。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9)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29日清凉山佛学苑

  对法不重视,怎能法布施,

  心里没有法,怎能真庄严

  提要:

  ■ 进佛门能改习气,靠的就是法

  ■ 能法随法行,今世就能得果报

  ■ 不懂法的人,竟然要佛弟子坚固在没有戒定慧的基础上

  ■ 佛教竟然划分地盘,宗派竟然成了山头

  ■ 佛门内有些人,表面上客客气气,心里可容不得人

  ■ 对法不重视,怎能法布施,心里没有法,怎能真庄严

  ■ 有把不懂佛法,威仪好的出家人,看成是真修行人

  进佛门能改习气,靠的就是法

  进了佛门,不懂佛法,你也庄严不起来。为什么进佛门修行能够改变习气?就靠法呀,你不懂佛法,怎么改变?修行人不懂法,跟世俗人有什么两样?现在甚至把世俗一套全搬进佛门来了,使佛门充满了世俗气。所以有法的地方才有庄严,懂得法,你就会自动庄严起来;跟别人说法,自己也会产生一种作用,非但再一次在接受佛法熏陶,还要给别人做榜样,你自己也会在心理上,行为上,举止上庄严起来。

  能法随法行,今世就能得果报

  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来个装模作样,装到后来习惯了,也就用不着装了,那时也不叫装模作样,而是自然形成了。从好的方面去装模作样,本身就是一种训练,随着我们学到的佛法去转变自己,就叫法随法行。这样,我们不光是来世能得到庄严的果报,就是现世,我们也在变化。

  不懂法的人,竟然要佛弟子坚固在没有戒定慧的基础上

  现在有的讲法的人也不庄严,他们有的并不懂法,无非是叫你唸佛往生极乐世界,而且有时候还会把法讲错。有人在居士受八戒那一天,应邀前去讲开示,那么你就讲讲八戒吧,结果八条戒倒没有讲,讲坚固心,也不讲持戒应有坚固心,却讲“有人叫你去听法修禅定你别去”,这就是他所谓的“坚固心”,要佛弟子坚固在没有戒定慧的基础上,这不是把戒定慧都打倒了吗?这算什么佛法?

  佛教竟然划分地盘,宗派竟然成了山头

  海外有的地方,佛教已经从宗派发展成山头。这个居士是经常到你这儿来的,就算是你的居士,他想去别的寺院,只能偷偷地去,如果给原来寺院的师父知道了,师父就挺不高兴的。像是划分了地盘,这个地盘是我的,这个地盘里的居士也是我的,佛教竟然形成这样局面。

  佛门内有些人,表面上客客气气,心里可容不得人

  在国内,表面上看起来,这种情况不明显,暗地里却很厉害,对待本地人倒还好一点,外地人在本地弘法,因为是善知识,能摄持很多人学修,就会引起某些本地人的仇视。这到底为什么呢?除了宗派的山头主义在作怪外,有人说出里面的奥秘:人跑过去了钱也跑过去了。所以就形成了打击、拆台,怨恨,表面上客客气气,其实心里早就容不得你了。

  对法不重视,怎能法布施,心里没有法,怎能真庄严

  还有的只受戒,不持戒,不听法。有些人或许对戒重视,对法却不重视,那你怎么进行法布施呢?心里没有法,你在法上怎能庄严得起来?因为你没有法上的觉悟啊,只有法才能使你觉悟。不懂法的人,持戒也很勉强。还有的人,戒也搞不清楚,法也搞不清楚,竟然被人称为法师,他只会似是而非地乱讲一通,像这种情况,懂法的人从他的形象语言上就能够看得出来。

  有把不懂佛法,威仪好的出家人,看成是真修行人

  是不是有这种人佛法不太懂,样子却很庄严,很讲究威仪?这种人也不是一个也没有。我年轻时听说,从前有个出家人,威仪非常好,使人一见就起恭敬心,认为是真修行人,其实他只懂儒教,不懂佛教,自称从不讲经说法,仅仅是以儒教思想来劝人为善,信仰他的人还特别多。

返回目录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