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浅谈生净土八法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30日
来源:   作者:宋智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浅谈生净土八法

 

  身在娑婆堪忍世界的我们,虽然学修佛法,但仍然是业障深重,烦恼不断;究其原因,乃是我们太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只想到自己的修持与自我的归宿,即使做点善事,也只为了自己的未来果报,因此以狭劣的心念而想得到真实的果证,的确是不可能的。

  因为看到依次第道而竖出三界的难行,所以学佛者都希冀临终时能带业往生极乐世界,这几乎成了各宗行人的共同心愿。然而,人们只把责任推在阿弥陀佛的一边,生与不生,全是佛的事。如此理解,其信愿不会真切,其行持必不深入,以其昏昏之神识,而欲求临命终时意不颠倒地随佛而去,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无论修甚么法,生甚么土,都须自净其心,使自己的妄识消融涤清,然後一心坚固,不被一切境界所转,到了人生最後一刻,才能把持得住,一弹指顷即生净土了。

  净土宗常讲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的确是很正确的。但要厌甚么?又欣求甚么?一般人往往就不清楚了。我们所要厌离的乃是娑婆世界的五欲与使我们迷恋的一切事物,因为厌离之故,我们放得下,内心也就不起贪恋等烦恼了;心中既无烦恼,念佛便能一心,心念也就清净了,与佛就能感应道交了,因此,正在厌离的同时,还须在净心中行一切善根之事,利用娑婆世界之恶劣环境而行善,其功德就能超胜无比。诚如《维摩诘所说经•香积佛品第十》中维摩居士所言:

  此土菩萨,於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於彼国(指香积佛国)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既然在娑婆世界行一切善法功德比一切净土功德都大,那么,就应尽其可能在此土内积极广行善法,利益众生,使福慧更为广大圆满。可见,在厌离娑婆的同时,也应积极发心,因为净土的福德因缘,是离不开众生这个对象的,没有对象,就无法培植善根。

  再就欣求极乐也不是为了获得自我的永久性的享受快乐,如果光是为了贪求极乐的环境庄严而发心求往生的话,其私心必不能断,其愿必不广大,其行持也必然无力。因此,正确的欣求之法,应该是在净土能随时亲近诸佛、菩萨,能常聆法音,能不受诸染,能得不退转,能起妙用随方化度。重点还在成就佛道,广利众生上,离开了这一重点,净土宗也就不是大乘法,就变为凡夫贪欲法及二乘自了法了。正因为净土宗是大乘法,是成无上道的捷径,所以净土宗行人更应该发菩提心而行菩萨道,使自己的因地正直,逐渐趋向大道。

  那么,净土行人怎样行持,在这个世界上才没有虚妄颠倒的惑业,而在临终时能往生净土呢?维摩诘居士对香积佛国的菩萨开示了生净土八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修持。维摩诘居士说:

  菩萨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无疮疣,生於净土。何等为八?

  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於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这八种法,第一是要我们生大布施心,能把身、命、财等一切都施於众生,且没有贪图回报之心,进一步还要代替一切众生受一切苦恼,并把一切念佛修持等功德布施给众生,这可以说是彻底地无我了。第二是要我们平等、谦虚,在一切众生缘中,不被「人」见所碍。第三是念未来佛,即把一切发心的菩萨看做是佛,心生尊重,如此就没有骄慢心。第四是对法的求学中,没有听到过的法,也不会产生怀疑心,而以智慧去融会,这是属於行人的智慧开发方面的。第五是对於异行者,如声闻之人,不生矛盾,随他的因缘而不加轻视。第六是对於供养物品,应该不计较、不贪图,其他菩萨如受人供养多,应不生嫉妒,而对於自己应尽量地减少受人供养,使自己调伏妄求之心。第七是常常省察自己的过失,检查自己的错误,使自己的行为更趋完美,而对於他人的错误,却不指责,不应由於语言的不当而引起诤讼,产生矛盾。故以严格对待自己,以宽容对待他人。最後一点是要求我们一心一意地专求一切功德,凡是有利於修道的,都须认真地去做,无论在智慧方面或福德方面,也都是如此,因为功德具备了,自然就能高预上品。

  往生西方净土是果,而现在修学佛法是因。因此,提出以上的生净土八法,是做为我们修净土宗行人另一个角度的鞭策,希望在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下,再加上自己的道力,那么西方的往生必能如愿以偿了。

返回目录

------------------------------------------------------------------------------------------------------

更多宋智明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