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庄春江:如来藏之研究 第二章 如来藏思想探源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8日
来源:   作者:庄春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庄春江:如来藏之研究 第二章 如来藏思想探源

 

  2-1.〈第一节 如来与法身〉研读参考:

  1.三类法身:

  a)教法身:又称法义法身,指如来教诫的法与律。

  b)功德法身:即五分法身,为无学的无漏功德法。

  c)理法身:即佛所内证的缘起与四圣谛。

  2.佛入灭后:

  a)上座部持现实的佛陀观,以「依法受持、修行、体悟」而说「肉体虽逝法身在、法身常在而不灭、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以法身为归依,但这不容易成为一般人的信仰。

  b)大众部持理想(超越常情)的佛陀观,以「一切如来无有漏法、生身无漏、色身无边际、寿量亦无边际」,患病、饮食、睡眠、便利、成佛、入灭皆为示现。

  c)初期大乘「般若」与「文殊」法门,着重超越色相、有无,从「真空观」而说「法身无色」,是上座部以「功德、法性」为法身的大乘化。

  d)初期大乘「般舟三昧」与「华严」法门,着重以色相庄严无尽无碍表现如来的究竟圆满,从「假相(胜解)观」而说「法身有相」,接近大众部「色身无边际」的佛陀观。

  3.如来藏说以法身为如来藏的同义词,其色相庄严与「华严」法门的如来相近。

  2-1.问题思考:

  2-1-1.如来藏思想与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各有什么关联?

  2-1-2.试举列说明「法身」的内容。

  2-1-3.什么是「法身有相」说?为何会有此说?

  2-1-4.依据什么而可以说「见法即见佛」?

  2-1-5.什么是「理想的佛陀观」?为何会有此说?

  2-2.〈第二节 如来与界〉研读参考:

  1.「界」的重要意义有:

  a)性义:即质素、特性,构成事物的元素,如众生为六界和合所成。

  b)类义:即种类,如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善界、不善界。

  c)因义:即依止因,如依根、境、识界生种种触。

  2.法界的意义:

  a)阿含经:指一切法(意识的对象,17界以外的)均属之。

  b)般若经:一法中无差别的如性,重于从一切法向上体悟法界。

  c)文殊经:一切法的绝对真理,一大总相(大一),重于从法界了达一切法。

  3.我界:文殊经将众生、我都称为「界」,与「法界」、「虚空界」无二无别,「界」已被作为形而上真理的别名,「众生界」与「我界」已经不只是世俗的假名我了。

  4.如来界:

  a)如来的舍利是如来遗体的一分,也称为如来界,是「性」的意义。

  b)如来舍利的神秘信仰,与信仰中的如来,在宗教的意境中可能合一。

  c)法华经从舍利(塔)见如来,表示如来不般涅槃的常住,这与从如来藏(界,舍利)而显出如来,思想是一脉相同的。

  2-2.问题思考:

  2-2-1.试举例说明「界」的含意。

  2-2-2.「初期大乘」的修证,与《阿含经》所说有何不同?

  2-2-3.般若法门与文殊法门的「法界」含意,有何异、同?

  2-2-4.如来藏思想与佛陀舍利仰信,有什么关联?

  2-3.〈第三节 如来与我〉研读参考:

  1.神教的真我论:

  a)从众生的自我直觉,发展出宗教的神秘真我。

  b)婆罗门教(《梵书》、《奥义书》)说「梵(万有的实体)我(个人生命的主体)一如」,我与梵性质同一,是常住不变的、喜乐的、知的、自由(主宰)的。

  2.佛教的无我论:

  a)无论是众生的自我直觉,或是宗教的神秘真我,都是出于思辨与想象,是错误的认知与执着,是烦恼的根源,生死的根本。

  b)五蕴无常、苦故非我:不是我(否定「命即是身(sarIra/遗体)」的断见)、不异我(否定「命异身异」的常见)、不相在。

  c)不但五蕴无我,即使证入正法,也还是无我(人无我、法无我;无我、无我所)。如以人格化来形容正法,那佛法也就有倾向有我论的可能。

  3.部派佛教出现修正的有我说之背景:

  a)西元前二、三世纪从说一切有部分化出来的犊子部系与说转部系。

  b)主要是以下3类问题,固有的佛法不能使一般信众了解与信受:

  i.记忆的问题:以什么贯通前后而保持记忆?

  ii.业报的问题:前死与后生间有什么联系?

  iii.缚脱的问题:凡夫与修成圣者有什么联系?

  c)说一切有部说「法体恒住,作用随缘」,体用不一不异,作用起时,能引发「相续」,依五蕴和合、相续,假名为补特伽罗(假名我)而说生死相续。

  4.部派佛教修正的真我说:

  a)说转部:在体(常住的「根本蕴、一味蕴」)、用(无常的「根边蕴、作用蕴」)二蕴的统一中,立胜义补特伽罗(真实我),依此而说有前后五蕴的移转。

  b)犊子部:在有为(三世)与无为(涅槃)外,另立「不可说法藏」(合称「五法藏」),即不离蕴又不即蕴的「不可说我」(《中论》称此为「本住」),是「有体」的「假施设」(有别于说一切有部的「假无体」),说诸根依此而生长,有生命主体的意义,与神教的真我相近,又说归依佛即归依「于成正觉所依蕴而立的不可说我」。以不可说我为佛(如来),对后期大乘的如来大我说,应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c)一心论者:以「心识」取代真我而成为有情的主导者,来说明前后之相续,与依五蕴(处、界)立我的部派不同。如来藏说有「我」的特性,后来与「心识」相联合,也与此思想有关。

  5.大乘佛教修正的真我说:

  a)《上品般若》(西元150~200,玄奘译)有「实有菩萨」、「五种所知海岸」之说。唯识论师以实有的「真如空」(圆成实性)为菩萨实体来解说,菩萨的「真如空性」就是菩萨的「我」自性,「实有菩萨」只是「真我」的别名。「五种所知海岸」即犊子部的「五法藏」,以此而有「如」即「不可说我」的意解。

  b)《清净毗尼方广经》(鸠摩罗什译)有「自体变百千亿种形色别异」之说,异译本《寂调音所问经》(宋法海译)作「我分化成若干千色」,意为「自体」(我)变化凡圣差别而我体不二,就如虚空不二的「如」,「我」与「真如、法界」相同,即如来藏说了。

  c)《文殊师利现宝藏经》说:人种(众生界)、法界、虚空界不二。「界」与「我」,已在西元三世纪,这样的兴起而融入大乘了!

  2-3.问题思考:

  2-3-1.神教为何主张有我?佛教为何主张无我?

  2-3-2.什么是「不可说我」?与如来大我说有何关系?

  2-3-3.为何「真我」说会渗入主张「无我」的佛教。

  2-3-4.佛教哪些思想发展显然有「真我」的影子?

  2-4.〈第四节 佛子与佛种性〉研读参考:

  1.胎藏为如来藏之「藏」的主要意义,与「种性」(血统)有关。「佛子」与「佛种性」的譬喻也与此有关,为如来藏说有启发作用的助缘。

  2.《阿含经》以阿罗汉为佛子,《宝积经》以王位的继承为譬喻,说菩萨将来能成佛,才是「如来真实佛子」。

  3.《增壹阿含第44.7经》在四双八辈前,立「种性人」的阶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共十地」立「2.性地」(大众部称世第一法为性地),发心趣求佛道的菩萨,都是佛种性所摄,这是重于修学的,与如来藏的如来已具足在胎藏中不同。

  2-4.问题思考:

  2-4-1.试从声闻与大乘的立场,分别说明什么是「佛子」?

  2-4-2.什么是种性说?菩萨修学的阶位与种性说有何关联?

  2-4-3.试述「佛子、佛种性」与如来藏说的异、同。

返回目录

---------------------------------------------------------------------------------------------------------

更多庄春江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