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垟山印证录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9日
来源:   作者:宋智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垟山印证录

 

  正境无境,故不可以境示之;正见无见,故必以见见融之。印证心地,别无所指,唯了虚妄 ,便显全真,真亦非真,如是而已!

  一、 若以定中见空,此空非真空,因见空故,妄见顿生,故见空者,非见性也。

  二、 若以定中见光,种种色量,或内或外,而以分别的见见光故,即成妄境,光与见皆属虚妄,非见性也。

  三、 若于定中见种种神妙变化,或见自身相,或见自心相,总以此见为真而异之,而不知此见由妄动而起,非真见也。

  四、 若于定中见诸佛菩萨示现,对谈说法,光明变化,甚至示现圆光妙变,如以此为真,以为见性,则堕妄见门头,分别不休,故非见性也。

  五、 若于定中或平时,如自见于自心见处微妙,变化迅速,应机无碍,而以此见为真,见见不休,则堕种种知见而不自知。

  ——见性者无能见、无所见,不在于解答诸疑,也不在于境界差别,唯于离一切见时,当体明照,孤朗虚寂,则闻声见相,无非真见之所呈露。

  六、 知自心能感通于物境,预发于未发,于是自认此知为性的作用而常以分别之心用之,则堕虚豁的能知之中,不知此知乃定中利心通物的作用,非真性无用之用也。

  七、 知自心分明思维、分明言论、分明行动,便以此分明昭然为性体,不知此分明之心,乃无明的作用,乃性上的第二念的妄觉,非真明的妙明也。

  八、 知自心之用,用处微妙,于是以知涉用,即用全知,知用用知,常相呼应。不知以知知用,以用会知,仍落两头,未全一体,故非称性大用也。

  九、 以自心的知而知于人生宇宙之理,理理无穷而知知无尽,于是便以理为即性之理,又以此知为全体之用,从此知与理常相应,熟络其境而成圆活,虽头头是道,却事事成碍,正未体悟本性本无理可得,更无知之可知也。

  十、 以自心的灵便而知机知缘,又以机为机,以缘为缘。虽机缘万差、而知之玄妙,于是心住此知,念念不离,真知便入妄知而流浪妄境,不可收拾矣!

  ——消融一切知,无知无所不知,以无知之时,全体是知。此知广大,更无边畔、更无剩法,故此知之中,不以通、明、用、现、机而知之,于是“知之一字”便成“众妙之门”。此悟性之知也。

  十一、以有所得心而得于智慧。此比量之智非真智也。因真智不以智之智,不以得为得也。智过于定则狂,狂则非悟自以为悟,非证自以为证,说理不合于事,应缘不契于机,由此以得智之病而乱学人之心,终将造业也。

  十二、以有所得心而自得于悟,此有感的悟非真悟也。若此悟因境而发、因人而发、因理而发、因智而发,则有感而发之悟非真悟也。真悟者不从感发,当体圆明,了无一物,因物现之。故悟人决不以悟为悟,如仍以悟人自居,则又非悟矣!

  十三、以有所得心而得于力——所谓戒力、定力、慧力、念力、方便力等等。若以力为力,而分别于诸力的不同、用处之差异,于是心被力转,不知性力无力,圆显万有。因非彼此的异力斥合,非内外相生的作用可得,故真力无得,虽恒用而转物,莫知所以然也。

  十四、以有所得心而得于道。此道被得所障,必以清高仰之,必以微妙束之,故此道者,乃行人心中的目标而非真道也。真道非道,真道无得。道在日用,道在屙屎,道岂可得耶?

  十五、以有所得心得于圆通,自以为圆一切法而通,无得不得,妙应起于无作,法界显于同体,非来非去,恒随机感,于是圆通诸境而不见其为通,斯则无法门也。

  ——人往往以得为得,不知有得在心,诸用成滞,故应扫其得心,顺其本妙,如云之在天而水之在地也。

  十六、若以心入于法此非真法;若以心入于佛,此佛非佛;入妙、入境、入机乃至任何可入之入,皆非真入。真入本来者,更无所入,亦无能入,离生灭法,绝有无境,当下圆明,妙入法界。

  十七、以愿为愿而欲行之;此愿略带思维而生住,而真愿无愿,行所非行。

  十八、若以行为行,即行行而成行,故此行有为,不离作意。妙行无住,无行可行,自在于行行之行中。

  十九、行动之后留迹,心影不空,忆念不绝,于是行中诸境,历然常观,于是性明受盖,心智被覆,迁化不已,劳其神矣。

  二十、若行方便而以为有方便,行游戏而以为真戏,此中二边未空,真明来全,仍落微细妄执,真机未能一体也。

  ——真见性者,根本无所见,唯于无见处自见,方知见之本真,一性所含也。开悟者,悟了无物,无物而物,法呈千殊也。印证者,亲切相契,更无寻思,印心于即心无心之际,证智于妙智无智之时同体圆观,妙应非应!

返回目录

------------------------------------------------------------------------------------------------------

更多宋智明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