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石岩:禅悟与实现 第十章 无住的生活艺术
郑石岩:禅悟与实现 第十章 无住的生活艺术
无住就是不拘泥,不抱持成见,放下好善恶恶,放下自我中心,放下凡圣的差别,它与净是相通的。但是无住比净更彻底,是连净都不要,连成佛成圣,建功立业,求福求慧的观念都放下。那时,自己真正自由了。这里所说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纵欲,也不是小乘佛法的寂灭,而是大乘法器的实现。这时内心里展开著“仁”与“能”的光明面,发而为济世度人的慈悲。这是无心的慈悲,是无条件的奉献与实现。这时无需刻意去讲求,很自然地能够行于布施(服务社会)、忍辱(包容与亲切)、精进(光明、公正与积极)。《金刚经》上说:
“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而行于布施。”
“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
则为非住。”
无住表示著真正的刚强,它意味著没有为我的动机,也没有为人的动机,而是超越于人我的实现。所以才能真正秉持著理体去做事,作正确的判断,那就是最珍贵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入世观。
无住与自主
对于一个无住的禅者而言,他的内心是虚空的,是没有偏袒的,无所执求的。所以他所作的都是真诚的,一致的,自主的。以禅者的话来说,那是不受迁流的。有一位学生问白水禅师说:
“什么是不迁义?”
白水说:
“落花随流水。
明月上孤岑。”
不迁的本义就是“来去自由,心体无滞”,这样才产生智慧,才能够“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当一个人见异思迁时,当然失去正确的判断,当一个人别有居心时,也必然不能正确处断事情。白水禅师所谓的落花流水是指如水常流通,没有壅塞。明月孤峯表示明照与孤高。
无住的另一个意思就是以“是”的价值观来代替“有”的价值。一个人能以“是”来裁度事理,才能趋近真理,符合真知,活在真如法界。反之,以有来审察事理,必然是非不明,造成紊乱,有一位和尚问普山禅师说:
“地、水、风、火四种要素是怎么变成‘执有’之价值的?”
普山说:
“湛水无波,沤因风起。”
又问:
“沤灭归水时如何?”
普山说:
“不浑不浊,鱼龙任跃。”
这也就是说,所有现象界的万物,有情无情,都是由业力的驱史,才健构出来的,业力就是一种驱力,是一种动能,它合和了许多因子,形成了万象。我们的心就是驱力与动能的来源,如果心起驱动力,起了类似佛洛德所谓的动能,我们才会形成种种行为和种种造作。所以,当我们能无住于有而优游于空的时候,才能把握真实。成见因“有”而起,它障碍正确的思考和判断,各种执著也是因“有”而发,它使我们失去性灵的自由和直观的喜悦。
有与空两个生活态度只是一线之隔。自然的“有”表现如实的“空”意,有心的追求“空”,却又把空当有来愚弄自己。有与空之间,存在著一个微妙的关系,那就是自然,就是不执著。有一位学生问慧忠国师说:
“禅师见十方虚空是法身否?”
慧忠说:
“以想心取之是颠倒见。”
无论什么事,只要一堕入用心机去执取,就有了驱动的能,而发生造作,都会造成愚昧。然而,唯一不堕于愚昧的最好方法就是自然和性灵的自由。换句话说,人类唯有获得心灵的自由,才有真正的智慧,使自己生活得更充实,更美满,更惬意。
当一个人能够把影响正确判断和性灵自由的幻想,和对现象界的执迷同时放下时,便能看到生活的真实面,那就是醒觉。《楞伽经》上说:
“彼于一切众生界,
悉皆如幻,
不勤因缘,
远离外境界,
心外无所见,
次第随入无相处,
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
一切众生界即一切分别识所产生的不安和透过心理防卫机制所发生的种种念头和判断。这种判断是不正确的,是有缺陷的,有偏见的,都是非真实的,因为它是在不安与防卫机制下所产生的虚妄。如果一个人能远离这种虚妄,才是真正的无住,也是空的本义 。一但能“空去”这些虚妄,空掉这些心中的众生,那就能以真心去看,去听,去闻,去品触,所以称为“心外无所见”,而能入于“无相”,悟入真实性,而发挥真正的创造性和自由,体入无相三昧的宁谧与喜悦。
无住表示能依据事物的本质与因缘作如实的把握与回应,从而获得大用。因为我们没有曲解,不旁生枝节,没有自私的囤积和占有,所以我们能用脑而不用烦恼。人如果能用脑而不烦恼,才真正体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奥妙,真正做到正德、利用、厚生的理想,那就是圆成实性。人的心识和观念一旦走向有所住,就开始有了障碍,有了烦恼,有了灾难,普山禅师说:
“存机犹滞迹,
去杌却通途。”
人总是在有心机时,才有迟滞,才失去伟大的包容性,失去最珍贵的真知卓见。当然如果把这种执著与肤浅放下,就能清楚地思考,凡事迎刃而解。
无住与单纯
无住表示能以单纯的观念去待人处事。单纯是一个人能力所以发挥的基本因素。单纯表示诚心和专一,表示能心无旁骛。单纯也表示自己没有什么负担,对生活能胜任愉快,所以刚健无比。这就好像你去登山旅行一样,行李一定要简单,只要能维持基本的需要就好,这样才能愉快的走完摇远的全程。反之,如果你把日常生活的各种器具衣物都放入行囊,各种喜爱的珍宝和食物都带著走,登山旅行才开始,已经把你累倒了。
中国广播公司第二调频网每天晚上七点钟都播出慧深法师的佛学讲座。有一次我在佛光山见到这位大慈大悲的法师,他告诉我说:
“生活的真理就是单纯,如果心地复杂,欲望增多,起心动念,都会徒增累系。懂得单纯的信念,则无坚不攻,懂得简朴的生活,则日用富裕。”
他又告诉我说,现代人虽然富有,但是满柜子衣服,总是缺一件。满卓佳肴,总是不合胃口。到头来还是贫穷呀!反之,一个单纯质朴的人,虽在只有少许衣服,却从不缺乏,虽然简单的衣食,却能欢喜温饱。
单纯使一个人充满活力,我们总以为成功的人具有超然的毅力,天赋的聪明才智,但事实上,他们的毅力和智慧却来自单纯的理念。一八八六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博士在接受电视记者访问时说:对科学的研究是基于求知的热忱和单纯的信念,才有毅力去克服万难,锲而不舍,获得成功,如果是为了领奖而从事研究,不可能承受那种长期煎熬的挑战。
单纯的信念,使一个人真正有所成就,过实现的人生。单纯的信念,也使一个人在性灵上得到滋润,使自己坚强光明。
单纯表示没有成见或偏见,所以能有所醒觉,有所承担。一个无所求的人才能有所作为,一个没有成见的人才会看到真相,一个没有偏见的人才可能趋近真理。唐朝时候,招提慧朗去参访大寂(西元七O七——七八六年)。大寂问:
“你来何求?”
招提答道:
“求佛知见。”
大寂说:
“佛无知见,知见乃魔界,你从南岳来,似未见石头曹溪心要,你应再回去。”于是招提便回去他的老师石头希迁(西元七OO——七九O年)那里。他问石头说:
“如何是佛。”
石头说:
“你没有佛性。”
招提问:
“蠢动含灵又怎么说呢?”
石头说:
“蠢动含灵却有佛性。”
招提又问:
“那我为什么没有佛性?”
石头说:
“因为你不肯承担。”
就因为这段对话使招提大彻大悟。他彻悟的是什么呢?我想就是最后的一句——要能承担。人要想有能力去承担,不被担子压得透不过气来,不会被种种色相牵著鼻子走,就必须体悟“无住”真理。
无住的艺术
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有的不安全感,那是成长过程,很自然的反应。人在发现自己与别人存在著竞争性,以及面临生活缺乏保障时,开始了种种顾虑和不安。这个原始的不安,演变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态度是汲汲于钻营、囤积、逃避、寻求保护。另一种态度是从不安全感中醒觉过来,面对事实,落落实实的生活。前者生活在虚幻里头,心态上永远需要个护身的凭藉。后都是如实的去实现生活,所以真正的实现,生活得有创意,有安全感。第一种人在精神生活上一直寻求某些保护,把自己投入经由合理化后的理念或千方百计觅来的权势与名利之中,求得一些安全感。但是很不幸的,钻营与追求的人一直都不能填满心中的贪婪,在精神生活上时时表现出不安。因为他一直在追求一个护身符。耽源禅师有一次问他的老师慧忠国师说:“有没有个最重要的法则可遵守(以免失去凭据)?”
慧忠说:
“真是可怜呀!须要个护身符作什么呢?”
生活的本质就是去生活,去实现生活,不必在生活之外,觅个虚幻的护身符,不需追求名利而物化自己,丧失了般若自性的。大珠慧海曾说:
“心逐物为邪,
物从心为正。”
当我们向外寻求而生活于虚妄的情境时,我们的生活渐渐被物化了。这时自己以为如如实实地掌有权柄,获得利益,享受声色。但事实上,那些追求也只不过是为了填补那虚幻的念头,所以那些追寻也是空虚的,都是不实在的。所以“心逐物“就是“住”,就是“住香、味、触、法生心”,那会使自己越来越疯狂,越不心安,越不自在。反之,能生活在“物从心”,就是不被物所迷惑,就是无住,以物从心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正意义。
无住的生活态度就是解脱,它能解脱干扰,解脱物欲,解脱烦恼,解脱一切业障与习性,而真正的见性,真正的自由自在。因此,它是生活的最高艺术。有位学生问大珠慧海说:
“云何即得解脱?”
大珠说:
“本自无缚,不问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
这里所谓的“无缚”就是无住,就是泰然自在,心安理得。也许也住这个观念,会令你怀疑是否会导致消极的人生态度。事实正好相反,一个无所求的人,才有足够的智慧去为众人服务;无所偏袒和执著的人,才能大公无私;无需文饰和需索的人,才有真心奉献的实践与力行。
懂得“无住”才能真正懂得大乘经典的究竟意义,从而悟入觉性(佛性),得大自在。一个“无住”的人不会只停留在别人为自己解释的知见上,因为知见也是一种束缚和障碍。 人必须能在生活中去体会,从内心里真正地醒悟过来,那才真实。这种不令自己停留在别人解说的文字知见就是无住。换句话说,如果学佛只停留在读经诵忏里,就无从见性。百丈怀海说:
“不被一切善恶、垢净、有为、世间福智抬系,即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见总尽,不被系缚,处心自在,名出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又云:
“若垢净心净,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解,平等心量处于生死,其心自在。”
又说:
“去住自由,不为一切有为因果所缚。”
又云:
“读经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自己真正体悟)。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觉性自己。俱不被一切有无诸法境转是导师;能照破一切有无境法是金刚,即有自由独立分。”
无住就是心灵的自由,是大自在的艺术。是智慧觉性的根源。人源无住于境,就能解脱贪、瞋、痴及种种烦恼,从而过实现的人生,进而优游自在,接触到法体(精神生活的范畴),证人永恒的一真法界。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