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石岩:禅·生命的微笑 第四章 禅的悦乐
郑石岩:禅·生命的微笑 第四章 禅的悦乐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
教我如何说。
——唐·寒山子
快乐,从禅学的观点来看,显然是自然与和谐生活的本身,而不是造作和强求的结果。只是你想刻意追求一些享乐或快慰,它即刻像受惊的啼鸟,蓦然离去。反之,如果以踏实的态度去生活,投注其中,就能品味采多姿的体验,享受到快乐的生活。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生活是现成的,快乐也是现成的。只要你开启心胸,接纳一切有情,澄净一下你的耳目,去欣赏生活上的点点滴滴,走出狭隘的桎梏和成见,去结交亲切的友谊,很容易就有了清新的情趣和快乐的感受。生活是一种实现,生活本身就是至高的喜悦。宋朝无门和尚说:
“青天白日,
切忌寻觅,
更问如何,
抱赃叫屈。”
这首偈了说明了生活的基本态度:生活本身有许多快乐,千万不要以贪图享乐之心做出过当的追求,要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去生活,去实现,这就有了生命的光辉。如果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到处想追求刺激性快乐,到头来一定烦恼苦闷,就好象自己抱着脏物,还要到处喊冤一样的可笑。
现代人的生活有一种共同的特质——不快乐。现代人显得处处与禅的真理大相迳庭。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强求,每天在膨胀自己的欲望,以致产生了贪婪的饕餮情结。心理上产生一种永远填不饱的饥荒感受,使自己成为富有时代的“饥民”,对地位的饥饿,对利益的渴望,对虚伪自尊的坚持,对享乐的无尽欲求。由于我们穷困是自己的心,所以彻底的不快乐。
其次,人们太忙了,太累了。这个工商社会透过竞争和工作效率的制度,简直把人们的体力和心力完全的压榨出来,造成身心疲竭。许多人已经很久体验不到什幺叫精力充沛,什幺叫活力。有更多人在工作之外,显行无精打采。他们易怒,情绪暴躁,不知觉的紧张,睡眠不好和头痛等等。当然,忙碌也成为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主要祸首。我们在这些时代病的折磨下,已有许多人面临适应上的因难,并为身体带来病痛。唐朝雪峯禅师说“二龙争珠,两者俱错”的话头,对现代人不失为当头棒喝了。
忙碌已使人生活刻板化,许多人简直不知道如何打发空闲的时间,于是只有透过吃喝来消遣自己。台北市所以餐馆林立,每当华灯初上,大小馆子高朋满座,挥金如土的吃喝,醉饮时的吆喝,灯红酒绿中的梦魇,那是真正的畅快呢?抑或是心灵空虚的投射反应?
思想也带来了快乐的障碍。民|主自|由的思想,提供了现代人平等的观念。这个良法美意原本建立在每个人能自我肯定及自我控制的前提下。但是开放的社会,并没有使每一个人获得自我醒觉,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己的潜能。相反的,现代人把自己拿来跟别人比较:别人有才华,自己希望有;别人有地位、财富,自己也希望和他一样;别人有好的享受,自己更要看齐。就在这种比较,人们开始摹仿别人,东施效颦蔚为风气,在赶流行、赶新潮之中迷失了自己。现代人似乎竭力在使自己变成别人的样子,日子久了,也就发生了否定自己的空虚感,这是快乐不起来的根本原因。
这种“背离自己”的生活态度,使现代人的思想和意识受到严重的扭曲。大家把赶流行错当是生活的本身,于是生活失去实在性,只落得在比较虚幻中漂泊。结果,欲望脱离了生活的需要,不断扩大自己的欲求水准。欲求愈多,匮乏愈甚,相对地也就愈穷困了。穷困的感受就是痛苦,绝对不会是快乐。佛教经典中把精神生活分成十个范畴(十法界),其中地狱、畜生和饿鬼称为三涂大的焦虑和优愁的折磨。畜生代表着不能自我控制和失去伦理的生活,在心灵上要蒙受欲与污浊的奴役。至于饿鬼则代表着无尽的贪婪,以致永远不得快乐的痛苦。饿鬼梵文称为薛荔哆(preta),这个名称据说是上古时代的一种动物。牠永远不会知足,不断地吃,肚子也就会愈来愈大,相对的肚子也就愈饿。“饿鬼”在佛学上表示欲望的不断扩大与提高,会导致贫困感受的强烈煎熬。人如果堕入无尽欲望的贪婪,也就陷入饿鬼的精神生活领域了。
思想上的扭曲子也是许多人不能快乐的原因。清醒使人获得喜悦,因为它令人赏心悦目。迷失使人感到彷徨,因为它使你堕入一团混乱。当一个人很容易受别人的暗示,而不能我肯定时,就会犹豫不决,失掉了自己宝贵的意见和纯真的生活态度。当一个人不能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是什幺,而茫然跟着别人附和时,自己就会无比的空虚。当一个人时时都在苛求自己,往虚幻的权势地位去攀爬时,精神的压力自然沉重。
思想上的错误使一个人丧尽快乐;消极的思想使人不能振作;自我中心的意识,使自己感到孤立不安;力求完美的观念,简直使人无法从容的生活。观念上的错误,使我们变得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这种虚幻的生活是现代人普遍的现象。
人类追求快乐之道,必须先回归到生活的本身。生活的本质是实现,而不是占有。它本身就是一种喜悦,无需向外追求额外的快乐,当我们能珍惜生活上的点点滴滴,欣赏其中的妙悦,快乐也就在其中。唐朝百丈怀海禅师说:
“不被诸境所惑,
自然具足神通妙用。”
禅的宗旨就是要我们回归到生活上去,解脱种种烦恼,自|由自在的实现生活,流露着无尽的喜悦。
禅者总是以悠游自的态度去生活,去披露纯真的性情,所以懂得“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的生活艺术。而现代人正好相反,总是“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这就快活不起来了。
禅学是一种精神生活的艺术,透过禅可使现代人更有能力享用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成就,获得真正的快乐。以下我从禅家的生活态度,来说明禅能给现代人带来精神悦乐的几项启示。
承担与不挑剔
快乐本身就是一种美德,一种生活的实践,而非从追求中所得到的报偿。因为快乐本身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当我们没有能力承担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实时,才开始采取逃避,寻找替代物,或者用挑剔的方式对待自己和别人。禅家认为一个心地稳健的人,总有一副好肚肠,他们能接纳生活所发生的一切事物。也正因为能接纳,他们能看清楚事事物物,勇于改正,避免错误,那就是创造力的来源,也是快乐的本身。因此,无需用任何手段来抑制烦恼,而是生活的直下承担中获得心灵的丰足、成长与快乐。
没有承担就不可能投注于生活,这种疏离的后果,使一个人因为空虚而失去快乐。没有承担就没有挑战,精神生活会逐渐的消沉,当然也会失去快乐。所以禅家非常重视承担。唐朝的时候,玄沙师备和大普玄通两位禅师,讨论教导学生领悟生活的艺术时,有一段精辟的对答。
玄沙说:
“你要引导一个人懂得生活之道是很难的。”
大普说:
“确实困难。”
玄沙说:
“你看难在何处?”
大普说:
“就是难在他们不肯承担。”
不能承担的人总是缺乏宽容。失去宽容的人,又怎幺会是快乐的呢?
现在我们要问,怎幺样才能有所承担呢?禅家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在生活上不挑剔,不强求完美。人总是为了完美而挑剔,因挑剔而不快乐,所以生活上要求完美是种缺憾,而不是美德。事实上,追求完美除了使你更容易挫折、沮丧和焦虑外,并没有使事情做得更好,有时反而使自己丧失向前努力的勇气。
每一个人都要在他的工作和事业上追求卓越,但不能以十全十美的态度来审度自己的生活。前者是一种承担,是一种实现,可以获得满足和快乐,而信心和活力也很快可以培养起来。这样的人比较容易激发潜能,获得成功。后者则在强迫自己去完成现在达不到的目标。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总是多方挑剔自己,不满意自己,天天都有挫折感,甚至时时觉得别人在对自己品头论足。这不但有碍健康,会引起沮丧和焦虑,而且在工作效率上、人际关系上、情绪生活上,都会发生困扰。所以生活的至理就是唐朝僧众璨大师所说的: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僧爱,
洞然明白。”
我相信最好心理卫生法则是对自己不要挑剔:不要挑剔自己的容貌,不要挑剔自己的能力,不要挑剔自己生活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不要挑剔你的家人、亲人和朋友。把挑剔的习惯戒除,就不会为琐事烦心,就不把时间浪费在烦恼和不快乐的埋怨上。这样才会有充足的精力去工作,有清楚的脑力去创造,有和气的态度去享受美好的人际关系,有恬静的性情去享受悠闲。
我知道有许多人根本就不懂得清闲,因为他老是带着不满意的心情去看别人,去批评世事。他一有了空闲就开始唠叨,或对一些芝麻小事发愁。这种人一天待在家里,家人一天不得安宁;跟他一道去旅行,不是抱怨交通拥挤,服务不好,就是嫌风景不好,天气太差。满肚子牢骚和埋怨,把原本高兴的旅行给破坏,把本来轻松愉快的休息给糟蹋了。
不挑剔可以培养恬静常乐的性情,当然也可以孕育开阔的心胸。雪峯禅师说:
“本自天然,
不假雕琢。”
一个人若能放下挑剔和苛求,自然逍遥任运,喜悦自在。为了避免挑剔和苛求,我建议:
不要一下子把自己的抱负水准订行太高,要步步为营,不适合自己的抱负往往是焦虑不安的来源。
要知道珍惜自己身在福中,对于当下不如意的际遇,要以接纳和宽怒的态度处之,但别忘了还要从承担的观点积极充实自己。
不要追求十全十美,它会像苛刻的暴君一样折磨你,使你丧尽了生活的快乐。
要养成欣赏日常生活点滴的习惯,只要你稍加留心,每天都会过得妙悦愉快。
个人的价值、美丽、智能与性格,无需渴求别人赞美。沽名钓誉,处处在意,使你优虑发愁。
承担自己的遭遇,可以使自己旷达,胸襟开阔;养成面对生活,接受挑战的乐观态度。不求完美,则使我们过得自在无优,更能自我肯定。承担与不求完美即禅家所谓的平常心,它能给我们真正的愉快和活力。
精进即是好日辰
人的思想方式和处世态度,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快乐。如果临事老是往坏处想,从消极面去担优,那幺无论做什幺事都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重了,当然快乐不起来。相反的,倘若能乐观些,倒反而有了活力,做起事来就比较带劲。因此,乐观积极的思想,确能带来快乐的人生。禅家们常常说:“万法唯心。”你心里想着的,正是你现在或未来要遭遇的。
每一个人都可以借着改变思想或态度改善自己的心情,创造快乐的生活气氛。这种方法在佛学上称为“转识成智”。每当我们感到沮丧或遭遇到挫折时,我们要一念转入精进,使自己光明本性自然流露。唐朝光庆禅师的学生有一天问他:
“心月孤圆,光吞万象,真正的意思是什幺?”
他说:
“只要抖擞精神就行了。”
什幺叫精进,什幺叫抖擞精神呢?我们可以从心理分折学家容格(c.j.jung)对思想力量的强调得到了解。容格曾回忆自己的往事说:他不喜欢学校生活,虽然他大部分科目成绩优异,但在数学和体育上却有了困难。如果任其选择,他宁可每天待在家里。这种不喜欢上学的消极念头,使他无法抖擞精神,当然也是不快乐的。十二岁时,一位同学在街上把他击到,他一头撞到地上,一阵昏眩,旋即又恢复来。不过从那时起,只要一到上学他就觉得头晕,群医束手无策,而这种疾病却一直提供了他不上学的理由。可是过了几个月,他在无意中听到父亲优心忡忡地告诉朋友说:“我现在连手上那一点积畜也花化光了,不知道他将来怎幺办?”他突然觉悟到自己的病所造成的困境,于是抖擞了起来,奋力抗拒昏厥,努力学念书,病也就很快好了。容格后来说:“我从那时起,知道了什幺叫精神病。”
当我们以能积极的心智和光明的思想去面对生活上的种种挫折时,我们产生了惊人的精神力量和智能。它使我们生活得快乐,支持我们完成许多目标,从成就感中得到无比的喜悦。这种心智正是禅家所谓的般若心智。龙册晓荣禅师(天台德韶的大弟子)的学生有一次问说,什幺是般若大禅珠,他回答说:
“般若大神珠,
分形万亿躯,
尘尘彰妙体,
刹刹尽毗庐。”
很明显地,当一个人能以精进光明的心智去生活时,顺逆已经不能影响他的生活,而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把“毗庐性”(指光的本性)发挥出来,使自己保持着活力。诚如美国职业篮球明星柏德(Larry?Bird)所说:“对我来说,一个胜利者就是体认造物赋予的天分,努力把它发展,并用这些技巧完成自己目标的人。在我输球的时候,我会发觉自己的弱点,第二天出赛便可把弱点化为力量。”
精进的人心中永远有个太阳:它给自己希望,给自己温暖和活力。反以他的生活能落实在工作上,工作能带给他丰富的意义和喜悦。禅者和一般的佛教徒不同,他们非常重视工作
因为只有工作才能实现生活,否则就会落空。这个观念起源于唐朝的百丈怀海。他创立禅林制度,制定生活规范,揭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格律。工作生产不只是行计问题,而是一种道的实现。禅者把工作视为一种生命的积极实现与享受。因此在工作中并没有勉强所产生的焦虑,相反的是“作而无作”的“为法忘躯”。这也是禅师对学生的一项得要训练。
我们都知道禅林的规矩,他们非常重视搬柴运水,他们强调的是享受辛勤的工作,获得清净自在。唐朝临济义玄禅师是临济宗的祖师爷,他是黄檗禅师的学生。有一天正当临济很认为真的除草时,黄檗走过来看他。临济看到老师来了,就柱着锄头站着。黄檗就问:
“我看你是累了。”
临济回答说:
“我连锄一下都没锄,怎幺会累呢?”
黄檗业已和道临济已经领悟到“作而无作”的道理,便用棒子表示了认可。这种把工作当做一种实现,而不视为一种负担的积极思想和精进态度,正现代所人所缺乏的。我们深信,许多人即使把工作降低到一周只工作五天,还是觉得工作是一种压力与不快。
就到这里,我想起了伏尔泰(F.M.Voltaire,1694-1778)的一段话。他说:“没有工作和死亡是一样的……一个人应努力的工作,才能避免对生活厌烦。我年纪愈大愈觉得工作的需要,一切工作最后总是变成无的快乐。”不精勤的工作不但不能带来实现的满足,也无法体会闲时的愉快和快乐。
唐朝法眼文益禅师就是非常重视积极实践的一位禅者。有一次一位学生问他:
“什么才是人生之道”
法眼真截了当地告诉他:
“一愿也教你行,二愿也叫你行。”
每一个人都可以透过积极的实现而获得真正的喜悦与幸福。我们的心中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想实现什么的力量,只有透过积极精进的思想,才可能引发出来,成为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满足感。特别是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如世万金”的光明面发挥出来,否则会形成压抑,导致不快乐。禅家常说:
“不经一番寒彻骨,
争得梅花扑鼻香。”
没有经过一番努力实现,快乐永远被自己消极和懒惰隐藏起来。心理学家洛姆(Erich?Fromm,1900-1980)会把快乐的来源分成三大类,即伦理精神生活的实践,完成工作或活动的满足,以及经过一番辛勤工作的轻松。我们可以从他的心理学著作中发现,无论是伦理的精神生活,工作与轻松的喜悦,都必须经过一番积极精进的努力。如果没来经过一番振作与努力,快乐似乎根本不可能。
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一句古谚:“富有不超过三代”有相当的道理。这句话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大部分的富裕家庭,都疏于培养子女精进奋励的习惯。这使下一代失去快活积极的能力和快乐,随之走向“被娱乐”的物欲享受。这使他们失掉生命的活力,失去由积极精进所带来的活泼热情与快乐,继而导致失落与颓废。
一个精进的人,总是先订下合理的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它,籍着实现获得快乐与满足。因此,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必须有其合理的人生目标,每一天也都必须有合理的具体计划。一生的目标是一个人的希望,它带给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方向,它使我们的生活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一天的计划则引导我们不会空手而回,它能证明自己没来白活,而且带回绚烂的丰收。因此,有了目标就有了积极振奋的心志,就有了生活的意义。能如此,丰足感就会伴随着快乐,绽放着生命之光。
人生总免不了有喜有悲,有顺有逆,遭逢困厄和失意是在所难免的。我深信挫败与顺遂的轮番出现是生活的本质。要想不让苦恼纷至沓来,就必须拿出精进的态度。记住!积极的迈向目标工作,就是生命力量的来源,它能治愈哀伤,是落寞哀伤的止痛剂,同时它也引导你走向创造性生活的最佳途径。就在这个途径上,你会更进一步体验到生活的丰足和意义。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纯澈的光明面,那就是禅家所谓的“毗庐”自性,也是我们在生活难体验快乐的根源。只要我们能经常把心中的优郁和烦恼加以清除,自己很快就会变得开朗,情绪状况改善,快活自己然流露出来。要想培养这种与生俱来的精进力量,建议你实践以下几种方法:
培养正面看问题的习惯。当你全盘了解事情真相之后,要以信心和荣观的态度去面对它,订出计划,勤奋地付诸实行。
当你遇到难题时,要诚心检讨,寻求改进,不可以推诿或找借口原谅自己。
身体状况会影响你的工儿态度,更会影响生活情绪,所以你一定要规律的作息,每天作适当的运动,不可间断。
精进的态度和思想,最容易从朋友那里得来,因此你要交几位品德好,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朋友。从那儿你不但可以得到友情,又可以得到好的精神生活和处世智能。
你要经常阅读籍,要养成阅读名人传记的习惯。积极精进是每一个位成功者的共同特质,从传记中,你有机会与他们神交,获得许多启示。
积极精进的心志,是一个人获得成功、幸福和快乐的必要能力。六祖慧能说:“若能赞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如果我们把这个理念用在日常生活中,那正是麦当劳创造者雷?克洛(Rqy?Kloc)在其自传中所说的:“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幸福,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遇到的种种难题负起责任。”事实上,人生是一个不断去解决难题的过程,它本身就能带给我们快乐。
清醒中得到快乐
就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生活可以解释为一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在这互动作用之中,如果个人成为环境的因变数,他的生活随着环境的更迭而变化,那就是禅家所谓的“随境枉迁流。”在这种处境下,他只能算是环境的奴隶,而不是清醒的主人。比如说,朋友对着我开了一个难堪的玩笑,一时很下不了台,结果弄得老羞成怒,面红耳赤,那是自己被境转了,是刹那间自己失掉了自主性的结果。反之,如果自己也能幽自己一默,或者平淡地对它莞尔一笑,就可以心平气和。
当一个人失去清醒的觉性时,环境就会不断地干扰他的感受性,从而影响到正确的判断,干扰他的情绪,使他感到不快乐。
每一个人都具有丰足自在的本质,唯一的不同是平凡的人总是给自己一个虚幻的价值评估,认为自己应是一个重要的、比别人好的、受到别人赞美和称赞的人,并把这些比较性、虚幻性的价值当做目标,而竟忽略了生活的“实现性”本质;所以才被虚幻的目标所迷惑,专注于自以为是目标,而被它牵着鼻子走,疲惫不堪,痛苦难耐。一般而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实现型,他们有个清楚的头脑,知道错在那里,而且愿意去改正;另一种人是辩解型的人,他们遇到错误和挫败时总是找藉口掩饰,所以成功永远属于实现者。
一个清醒的人总是能落实现在自己的生活上。我所谓的“自己的生活”绝非自私的生活,而是了解并根据自己的性格物质、能力、体力和环境情况去生活。当一个人能了解自己的时候,就能发现自己的优点,予以发挥实现;清楚自己的缺点,而予以接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地二,都是高贵的,只有自己能接纳自己,才有了尊荣,才有快乐。一般人很喜欢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愈是比较摹仿,愈是偏离自己的本质,这种生活的态度,不但抑制了自己的真正能力,同时也否定了自己求自|由、求实现的天性,那是不快乐的来源。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只堕入比较,就会失去清醒的生活,就会失去快乐。禅家常说:
“供养百千诸佛,
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无心道人是一个不被盛名所欺,不被财势名利所牵,不被环境色相所蒙蔽的人。这样一个无心道人,就是能忠于“真我”,去实现自己,过成功快乐生活的人。
因此,一个人要从虚幻的色相中解脱出来,要从错误的价值观念中走出来,落落实实地生活,笃笃当当地去实现自己的生活,那时就有一种无比的充实感和快乐。这就是禅家们所说的:“无事于心,无心于事,虚而灵,空而妙”的真正意义。
心理学家舒滋(William?Schutz)非常重视个人潜能实现的重要性。因为唯有接纳自己,实现自己才有真正的快乐,并一展长才,做一个成功的人。当然,一个人也要能接纳自己的遭遇,接纳自己的贫富,只有接纳它,了解它,才能超越于烦恼执着,保持快乐。
人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的快乐是因为他活着,落实地生活。根据他的因缘去实现自己的生活,没有另外一个头上安头的目标,没有旁生枝节的杂乱,那就是真正的“自在”,一种纯然的自我肯定,那就是真正的清醒与快乐。
第二种清醒的本质是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当我们能了解别人的感觉和立场,尊重他,体谅他,接纳他时,我们即刻建立了一个和谐的关系,那就是爱,也就是慈悲。这种清醒的人际关系,使我们不再想统治对方或控制对方,更不会是凌驾对方。这样便自然流露出温柔和平等,安稳和喜悦。清醒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以下几个原则上:
要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不宜跟别人比较,拿自己跟别人比较等于否定自己,那就不快乐了。
必须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帮助别人不但使自己体验到丰足感,同时可以建立和谐快乐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快乐,大部分建立在语言的沟通上,几句话不投机,很可能使朋友闹翻脸,伤了和气。所以你一定要学习良好的沟通技巧,但最重要的是你能赞常别人。
随缘给予别人一点方便,必能从对方的喜悦中获得共鸣,而随缘方便的回流,就成为你的福气。
记得尊重别人,能以同情心和同理心去考虑别人的立场;相对的,自己并享受到被尊重的快乐。
第三个清醒的本质是回归到生活上。生活的本质就是实现,而不是占有;它本身就是一种喜悦。禅家总是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在行、住、坐、卧中发现妙悦。要从欣赏听态度去生活,而不是以追求的角度去生活。一个欣赏者懂得珍惜工作的意义,懂得“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的乐趣,懂得参赞化育本身的神圣与永恒,懂得接物利物生的快乐。
能落实在生活之中才能体会到快乐。禅家认为开门推窗,触目遇缘,都是美妙无比;窗前的一柣ㄊ鼓阆苍茫⑼逆蚁妨钅阃拧L瞥背で旎鄱犾Γ幸惶煸诰肫鹆崩醇煜碌氖焙颍蛭吹酱巴饩拔镏溃鋈淮笪颉K聪滤逃锼担骸耙泊笃妫泊笃妫肫鹆崩醇煜拢腥宋饰医夂巫冢槠鸱鹱优诖颉!彼诰肫鹆弊邮蔽虻绞茬勰兀亢苊飨缘模鞘窍殖赡芸吹剑芷方獾降囊磺校蔷褪巧姆从常巧钌先缛缱栽诘谋旧恚皇窃谏钪饬硇凶非笮榛玫哪勘辍R虼耍绻腥艘谏钜酝猓プ肺实朗鞘茬郏比灰槠鸱鹱永淳舅恕�
因为我们投注生活,所以我们才能自我肯定,醒觉到自己的存在。这个发现,使我们更懂得生活情趣,但这些情趣则须懂得“把握现成”,及时发现才行。世间事林林总总,只有自己保持清醒,才可能发现到“水清月现”的喜悦,才可能体验“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的快乐。长庆禅师有一首偈颂:
“万象之中独露身,
唯人自肯乃方亲,
昔时谬向途中觅,
今日看来火里冰。”
这首偈子把生活的道理说得淋漓尽致。它的大意是说:如果自己不清醒过来,投注于生活,享受生活之妙悦,做生活的主人,就不可能领会到万物相亲和谐共存的乐趣。如果生活与真我疏离,那么就等于把过程当目的,弄错了生活的本质,那简直就像在火里找冰一样不可能。
生活透过醒觉才落实,才能体会到“一段光明,未曾昏昧”的喜悦。这样才有“牢笼不肯住”的放旷与自在。因此,我们把生活变成手段是错误的,是悲哀的;当然如果把生活之外的虚幻当做目的,是错,也是悲剧。人只有投注于生活中,才能体会到“刹刹见形仪,尘尘见觉知”的喜悦。
对于现代人而言,生活的目的和手段总是混淆不清,从而导致许多精神生活上的痛楚。比如说,人们工作是为了赚钱,而赚钱是为了有钱可以维生,充实生活的乐趣;工作是手段,快乐的生活应该是目的。可是大部分的人并不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清醒观念下,而努力工作赚钱,有了钱之后再用以赚更多的钱;这中间却忘了快乐的生活这个目的。结果一直生活在手段和劳碌之中,而不得快乐。我的意思不是教人不要赚钱,而是要注意到生活的目的性,否则会因迷失而失去快乐。
轻松与恬淡
最后一种快乐的来源就是轻松与恬淡。所谓轻是生理上处于不出力状况,而心理上感到一种清净悠然的舒泰。轻松可以使我的身心得到调节,恢复原有的精神与活力。因此,它也能给予一种无比的快乐。
轻松是在完成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时,把自己放松下来暂不工作,所体会到的快乐。因为在那一刹那间,不担把工作本身的压力移开,同时还能从欣赏已完成的工作中获得喜悦,这种轻松是完整的轻松,是最珍贵的快乐。当你完成了一个演讲、一篇文稿或教完了一堂课时,总是得到既轻松又充实的快乐。每天下班回来,总是有一种万缘放下的愉快乐。因此,轻松是与工作相辅相成,相伴存在的。如果你想享受生活的快乐,不可不勤奋工作,瑞士哲学家艾弥尔(H.F.Ammiel)说:“工作使你的生活更有味。”这并不是哲学上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是心理学上可以证验的命题。不过,勤奋工作只是轻松喜悦的条件,绝非它的充要条件。因为勤奋工作者如果不懂得休闲,也会造成紧张和焦虑。
我们是一个标榜勤劳的民族,生活价值标准建立在“但问耕耘”上,所以有许多人都在拼命的工作,缺少适当的休闲,而导致紧张与焦虑。有些人甚至把休闲也当做一种活动,勉强投注于“休闲活动”上,更增加了疲劳。就我所知道的,许多人一到了星期一总带着更疲惫的身心去上班。
轻松是忙碌的工商社会所必需的一种休闲艺术。轻松是把工作放下来,让自己生活的节拍缓慢下来,无论你要旅行、散行、作各种运动,你一定要放下万缘,不再去顾虑工作或惦记俗务,甚至把时间观念也一起放下,要让自己投注在那悠游的情趣之中。这样才能获得轻松与喜悦,才能使自己充分的从另一种生活中苏醒过来。这种苏醒作用,不但使你快乐无穷,同时还能恢复你的活力。
轻松并非只有专程放下工作去度假才能获得,而是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就要保持轻松。这种轻松可透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
工作的时间不宜过长。把工作分成几个阶段,中间稍作休息,伸伸懒腰,起来走动一下,容易维持快乐的心情,使你的工作更有效率。
不要急于把工作完成。急性子一定与紧张结下不解之缘,它不但无益于工作,而且有损于健康。急性子容易暴躁,造成不愉快的情绪。
平常说话和走路要保持轻松,不要把嗓门提得太高,也不要让自己走得太快。
你要深通聊天的艺术,多问少说,保持兴趣与聆听,使你觉得轻松有趣。
身体疲倦时运用脑筋,用脑疲倦时应运动一下身体。
此外,你可以学习静坐,它有助于身心的松弛。你也可学习禅观,收敛眼、耳、鼻、舌、身之根,专注于观看眼前的静物,远方的花树山色,天空的白云、彩霞。它使你浑然忘我,得到清静与喜悦。宋朝法云禅师说:
“秋云秋水,
看山满目,
这里明得,
千足万足。”
喜悦和快乐就建立在这“千足万足”上。
其次,恬淡也是快乐的根源。恬淡就是不贪婪的意思。轻松显然是要从少欲中获得,因为多欲的人总是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恬淡所以是一种美德,正因为它不是懒惰,不是消极,不是不工作不精进,而是懂得在生活上知足少欲。一位恬淡者,绝对不被过度的物欲所牵,不会成为欲望的奴隶,也正因为如此,他能保持着清凉的心境。
对忙碌的现代人而言,轻松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经过一天辛劳,晚上回到家里,最好能有洗涤尘劳的机会。这时坐禅可能是最简便,最能有效消除疲劳的方法,因为它能彻底纾解你的紧张,让自己沐浴在“凝然万虑忘”的轻松状况。唐代南台守安禅师说:
“南台静坐一炉香,
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
都缘无事可思量。”
只要每天晚上抽出一点时间,静坐一两则,身心自觉泰然。在无事思量,万缘放下时,不但所有尘劳自然解除,可以沐浴一番轻松喜悦,同时也可以透过禅定,发现清妙自的真我。
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快乐,但却被追求快乐的贪念压得透不过气来。我们不断向外追求物欲的快乐,但却疏忽了真正的快乐是知足。我们用尽心思想获得最多的快乐,却没有注意到“风动心树摇,云生性起尘”,而带来许多烦恼与不快。
快乐不是追求能得到的,也不是用名利财富以换来的。它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状态,而不是寻求刺激亢奋的结果。因此,唯有你才能决定自己的快乐。而快乐的法门,就禅家的观点来看,又何其简单:从虚幻的生活中醒觉,去过实现性的生活,真心而行,自然丰足自在,快乐无优了。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