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唐密>>正文内容

唐密文集:略说唐密(卢燊贤)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0日
来源:   作者:卢燊贤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唐密文集:略说唐密(卢燊贤)

   1987年陕西省法门寺从地宫中挖掘出密藏珍宝,其中发现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立即引起世界性的轰动。7年之后,1994年8月3日,新华社通讯社又向全世界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今年3月以来,陕西扶风法门寺博物馆,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佛协、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佛教协会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吴立民、丁明夷、韩伟、许力工等,五次聚会法门寺,对法门寺唐代地宫文化系列及内涵进行了多学科专门研究。在深入发掘法门寺佛教历史文化基础上,破译了唐王朝最后一次迎奉佛骨在法门寺地宫举行的礼佛阵容的文化程序,使唐密世界在失传千年之后终于打开了它神密的大门。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的揭秘,是继地宫珍宝发现之后,中国考古史和世界佛教史上又一重大发现。”江泽民主席等国家领导人题词作了鼓励,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说:“这是与佛骨舍利面世有同样世界意义的重大发现。”

  唐密曼荼罗,大多数人不知所以,它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它的发现有同佛骨舍利有同等意义?这就得对唐密的历史和内容进行研究了。

  唐密的缘起

  在佛教界,提到八部论主龙猛(龙树)菩萨无人不晓。当年,法身如来大毗卢遮那佛现身色界顶,大自在天法心殿说法开示,演说《大日经》、《金刚顶经》,金刚萨捶(又称普贤菩萨)承大日如来之命,将二经记于贝多罗树叶·,存于南天铁塔。龙树菩萨持大日如来真言,以7粒白芥子打开了铁塔,但被护法神阻止。他虔诚忏悔,发大誓愿弘扬大法,始获进入。入内得金刚萨捶灌顶,传出《金刚界金刚顶经》和《胎藏界大日经》两部大法,又撰《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又称菩提心论),建立真言宗或称密宗(通称正纯密宗以别杂密和左道密),后传龙智菩萨。龙智弟子颇多,公元8世纪初,龙智得法弟子善无畏与金刚智,先后来中国传法。时值大唐开元年,公历716年,善无畏携梵文经籍至长安译经弘法。719年,金刚智与徒不空携经籍广州入洛阳与善无畏会合,传扬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普门大法。不空三藏尽得二师之传后,再回印度广求诸经本,再学法子龙智,然后再回中国广为宏扬。由此,一个体系完整的正纯密宗在大唐建立起来,被称为唐密,而善无畏、金刚智、不空被称为开元三大士。唐朝的皇帝、朝官、百姓纷纷向三大士及其弟子学法,不空三藏的地位更是“礼遏三朝,位列三公”,可见,当时唐密佛法之隆盛。唐密因受中国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

  而在印度,龙智菩萨在世之时,传承一门之尊法和空宗入密者众多。然对二部大法在印度有否传承,无论在中国或印度,都无明确资料记载以作判断,亦未发现有修持者。因此可以说唐密是印度正纯密宗的唯一传承。

  由于开元三大士的弘扬及其弟子的阐发,唐密在不断发展和完备。时至今日,三大士所译的许多经典还在广为流传。如《大悲心陀罗尼》等更是今天显密二宗佛教徒广为修习之要典。

  那么,唐密曼荼罗是什么呢?在唐密,所谓曼荼罗,译为坛场,意即圆轮具足,是唐密汇集诸佛菩萨以实现修法“即身成佛”之道场。从另一角度说,曼荼罗是诸佛菩萨功德的表现。

  与此同时,唐密在对外的影响亦极大,日本、朝鲜、印尼、爪哇、西域等国人纷纷入唐学习。其中,日僧空海、最澄入唐学习,学成后传入日本成为东密和台密。

  然而,唐密之传承要求极高,非普门传灯阿阁黎(法师)不能收徒传法。教内约束极严,授法必须建立曼荼罗,否则犯三昧耶戒。因此,传承不易,更易受社会变乱之影响。而在中国武宗毁佛之后,唐密受到一定冲击,后又经五代长期变乱,战祸频生,唐密在中原地区生存困难,唐密传承日渐衰微,而四川地理特殊,唐密在蜀故能延续。

  至朱元璋建立明朝,因禁白莲教,连同唐密一并禁制。唐密在汉地遂告绝响,而东、台二密在日本却不断隆成至今。

  二、唐密之复兴

  在本世纪初,中华有佛教复兴运动,禅宗、净土、唯识诸宗俱兴。广东潮州有王弘愿居士,译出东密传法院流丰山系管长权田雷斧大阿闍黎所著《密教纲要》,由太虚法师推介发行,于是国人得知密宗之事及雷斧其人。赴日求法者渐多,学成而归者有大勇、持松、显荫诸比丘;居士界则有王宏愿、顾净缘、程宅安等(黎乙真居士学成之后在香港居士林传密教)。诸人学成之后回国,即于各处大行弘法之道。由此,失传数百年之密宗又在中华复兴,国人又得尝法味。据《日中佛教友好二千年》载:“中国留学僧大勇、持松、显荫谈玄,在高野山研究密教后带回中国。特别是真言宗丰山大学校长权田雷斧受王宏愿邀请,亲自访华,向中国密教学人授法灌顶,时为民国十三年(1924)之事。据此,日本密教回传中国。”

  但是,由于随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等社会动荡因素,时至今日,在我国境内,回传的唐密只有王宏愿一系法脉承传下来。

  三、唐密在广东

  1.王宏愿复兴密教

  王宏愿,广东潮州人,生于1876年。早年丧父,家贫然好学,文史哲无不涉猎,日文造诣颇深,犹好佛学。在潮州中学执教,后获日本东密大阿阁黎权田雷斧所著《密教纲要》一书,甚为喜好,乃译为中文行世,国人因此得知东密教理,并有多人赴日求学。雷斧由是察知中华密教有重兴之机,受王宏愿邀请,于1924年5月27日以研究密教名义率其徒众小林正盛等人来华。6月至潮州,即在潮州开元寺设坛灌顶,王宏愿和沙门数人得以参加,授得金、胎两部大法。雷斧阿阁黎回国后,复向日本政府于中国庚子赔款中申请一千元以作王宏愿学资之资。1926年,王居士在日获传法灌顶,密号遍照金刚,以上历代祖师经验秘传皆得全部,位得密宗普门传灯大阿阁黎第四十九代祖。王居士回国后,即在潮州自住所,设立“震旦密教重兴会”,开坛灌顶传扬密宗。同时,创设潮安刻经处,刊行密教重要经典、秘传宝籍、修仪持轨。另外在广州设解行学社,建立解行精舍(现广州六榕寺解行精舍)。1936年夏传法于冯达庵,汪彦平,王福慧、王学智四大弟子,是年12月24日示寂。

  2.冯达庵重振唐密

  冯宝英,法号达庵,原籍广东惠州,1887年出生。毕业于广东高等学堂数学系,利根聪敏。36岁学佛,中文佛典几乎阅遍,初期作品《佛法要论》出版后,净土宗印光法师见之,赞誉得未曾有,定为净土宗必读之书。诸多作品,道古德之未发,见地甚深。他先学净士,再而习禅,后而学密。1 927年于香港黎乙真法师胎藏界学法灌顶时,当座即得月轮观成就。1929年参加王宏愿在广州开设金刚界灌顶时,即见三摩地菩提心。其后胎藏界加行即入传法灌顶,入大菩萨位;金刚界加行,即入大普贤位。1 936年,得王宏愿大阿闍黎传法灌顶,一旦万法皆通,绍密宗第五十代遍照金刚普门传灯大阿闍黎位,历代祖师经验,无不践履。从此瑞应叠著,誉传遐尔,创造不少,平生要举,则在重振唐密。

  四、唐密简要

  唐密以六大缘起作为缘起观,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缘起宇宙万有,六大为宇宙之本体,为佛与众生所依(故而众生与佛平等)。六大无碍常瑜伽,每一大中含另五大。

  唐密依《大日经》、《金刚顶经》为据,在行持方面有以下几方面:

  1.依据宗趣,修持有序。

  唐密主要依据《大日经》、《金刚顶经》而立,《大日经》属胎藏界,乃他受用身法,依般若性而行,摄十地菩萨入大菩萨位(如地藏观音等),及其成就可成诸佛理法身,大菩萨本地身或诸菩萨等流法身,为因地即身成佛。金刚顶经属金刚界自受用身法,乃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与其眷属四佛、四波罗密菩萨、十六大菩萨互相摄受,共享法乐之境界,行者依萨埵性而行,经历十六大菩萨位,由金刚初心至金刚后心,五智四曼荼罗皆已完成,自性法身开发尽致,自受用身庄严具是,乃果地即身成佛,属智法身。其中行法皆以三密(身密手印,口密真言,意密观想)为用,而萨捶性必以般若性为基,所以密宗“正机”者,必以见性为前提,若未见性而修密者,则为“旁机”,因三密未能发挥妙用,必以大精进心行之,以促成般若而符“正机”要求,是以依宗趣,唐密进修历程分为四级:

  ①行者虽能入静,未破分别我法二执,只依信心而行,是为初级修法,名为作密。

  ②已破分别二执,未破俱生我执,可依理解而行,为中级修法,名为修密。

  ③已破俱生我执,未破俱生法执,可依般若性而行,是高级修法,名瑜伽密。

  ①已破俱生二执,能与诸佛菩萨相应,依萨埵性而行,是最高级修法,名最上瑜伽密。

  大日经相当于高级教法,其果可达大瑜伽;金刚顶经相当于最高教法,其果可达最上瑜伽(或称无上瑜如)。而两经教主同为大日如来,亦属受用身(报身)法,虽有修因果之不同,而皆统一于报身成佛修法的历程中,既可以从因向果,亦可由果求因。

  所以当年专授金刚界大法的金刚智和专授胎藏界法的善无畏两大士,相互灌顶,互授两部大法。由此可见,唐密对两部大法,并不倚重,主张金、胎两部不二(《苏悉地略说唐密    139经》)。因为金刚界法是诸佛自受用部份,胎藏界是诸佛他受用之大悲行。均由一体开出,是一体多面的表现。

  在实践方面,唐密行法,以《大日经·住心品》中“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作为指导。龙树菩萨所造《菩提心》论云:“菩提心有三门分别”,“诸佛菩萨昔在因地,发是心已,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忘”。所以唐密认为,不但须发菩提心,而且必受菩提心戒。而密教之菩捉心戒与显教诸戒,有本质上的不同。显教诸戒,在戒除“赖耶缘起”,便有机会显菩提心体,是属治标辅戒。密教的菩提心戒是在戒卫已发的菩提心,是治本的自性戒,带有关键的性质。

  唐密依行者根机,设有四种戒;直指戒体:

  ①菩体心戒,胜义菩提戒,无相唯觉性。

  ②三昧耶戒,自他互放射,定慧交融化。

  ③一真圆戒,导入圆满土,一真彻十方。

  ①五智密戒,时方因果空,密戒同寂灭。

  唐密把“戒”看得非常重要,这是种因的作用。因种得好,其作用便非常大子。如达庵祖师有偈云:“治本自性戒,主要只一味,精持主戒体,即身许成佛。”

  而《大日经·供养次第法》云:“若无势力广增益,住法但观菩提心,佛说此中具万行,满足清净白净法。”唐密重视受戒,并不次于灌顶,因为未受戒,灌顶便无基础。如果受戒后,没有灌顶机会.即身也许成佛,这是一个极重要的环节,也是唐密比较特殊之处。

  唐密行人,发心、持戒已,则应受灌顶。

  唐密灌顶就仪式言有两种,就实用分三类。

  (一)秘密灌顶

  大阿闍黎入行者本尊三摩地,以本尊法流从行者顶门灌入行者之身,使其菩提心中,本尊法流特盛而植下强有力之本尊种子。此后经三密加持,本尊功德日渐开发速成本尊之身,此种作法会仗心想为之,所以又称心想灌顶。

  (二)庄严灌顶

  行者未能接受秘密灌顶,大阿阁黎除入本尊三摩地外,并建立坛场,以图像表示本尊,以瓶水表示法流,以及用其他种种庄严事相通过行者观感,以增强本尊法流之作用而获灌顶实效,故有事相灌顶之称,亦叫具支灌顶,因坛场中具备种种事相也。

  (三)就实用方面,所分三类:

  ①结缘灌顶,其作用只使行者与本尊结一胜缘,从而加强行者信心,得仗本尊真言之力,易破分别二执,这不是对真正学密行者而设的。

  ②学法灌顶,行者已发菩提心,并受菩提心戒,则不论其破执程度如何,是否达入密“正机”皆可授以本尊修法,法尔应先灌顶。因此这种灌顶为学法灌顶.或称受明灌顶。唐密既有金胎两部之别,灌顶也有两者不同。一经灌顶植下本尊强有力之法种,则可培养成圆具本尊功德之佛身。所以学法灌顶,实包括修密、瑜伽密、最上瑜伽密。

  ③传法灌顶,行者已成他受用身,又与金刚心相应,则有转*轮能力,而将佛性转输于众生,生生不息,则应受传法灌顶而绍阿阁黎大位,这是果位灌顶了。

  学法灌顶是唐密的关键环节,无论所学之法属一门或普门,只是本尊三摩地有不同,而每界灌顶仪式只行一次。唐密认为,由本尊三摩地灌顶所成之本尊种子,已圆具本尊一切功德,可开展成本尊身而无欠缺、不必多所灌顶。若将本尊功德分几次灌顶而培植之,于理不合,因为未有集合几个胚胎种子始成一尊身者也。

  2.主显法性,突入佛地。

  ①培养根身,务求见性。

  密宗和禅宗皆为一乘大教,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禅宗在见性之后下化众生,密宗则在见性后上求诸佛,实践即身成佛之旨。所以密宗第一步功夫就是要见佛性,印证般若波罗密。然而若要见性,一般先建根身。根身是诸佛菩萨法流交通的枢纽,可分两级,称有漏根身和无漏根身。唐密称之为人身总干线,或称人身法流总路线。禅门中“说似一物则不中”,“并却眼耳口鼻道将来”皆是有漏根身写照;天衣义怀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山头独足立”。药山俨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则是渐入无漏根身的写照。达庵祖师佛部颂曰:“身中偶干线,命根直透顶,蓝光冲上空,顶髻集佛部”(莲花部、金刚部加持也是通过干线而实现的)。

  由于根身成就,才可内成禅定,涉世则般若功成,内观则可见本性。唐密据此根身,汇集五智法流而建立法性曼荼罗,证法界生身而突入佛地、证本尊身而即身成佛。

  ②重视明点,开出娑婆。

  唐密不但重视人身脉道,而且重视明点作用,有偈云:“心中起明点,贯彻身口意,不废六尘境,三业自清净”这是大般若菩萨与六尘接而不染的颂词。况且唐密认为释尊的化土整个娑婆世界是由明点开显出来的,佛和大菩萨能够通过明点,将三界六道—一…开显或同时开显出来,由此可见唐密是如何重视明点了。

  不过唐密重视的脉道明点,是有选择的,是和宗趣有关的。唐密一向主张直趋无上菩提,不重神通异能等世间小验,所以对有关人体气化的气脉和明点,根本不予理会。

  唐密承认气化的气脉和明点对人体有极大作用。各轮的支脉在体内伸展,构成全身气脉交流整体,但在修行上,这充其量只能成就天身,不能构成佛身。而各轮的开显是无量无边诸佛菩萨的相当法性加持,而定慧交融的结果,主要作用是在于与诸佛菩萨瑜伽,而非体内气化。也就是说,由于法流加强,自然影响气流旺盛,自然身体强健,益寿延年。

  3.既修性、也修命。

  唐密修性便是修法身慧命,根身阶段修“天身之命”,一般不须修肉身寿命。因为在修持过程中,根身建立,便对肉身发生作用,六大在体内不断加强,至见佛性,自有一段雄猛精神出现,气行旺盛,身体强健,因而修性结果自然修了命。况且见性后,悟性提高,即可控制命根,密宗有其法,禅宗也有自断命根和捻住命根之法。

  唐密有特别修命法,一是普贤延命法;一是金刚寿命陀罗尼法,但都是通过修性去修命。据念诵法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念诵,日各三时,信心清净,业障消灭,更增寿命。若修习三摩地者,现生不转父母生身,获五神通,凌虚自在。”不过,人命是受因缘所生法支配,纵寿千年,肉身总受物质规律支配。

  4.天身与受用身。

  唐密是受用身法,何谓佛之受用身?上至十方诸佛,下至三界含灵,各有特殊“自性”互融于整个法界中,是为自性法身总体,此是“离能所”、“泯时方”之绝对法性,而无量自性可以随缘显现,是为自性法身。然依所证程度不同,则有因果二位之分。因位自性法身,超出三界,唯性无相,须入金刚初心而后见,唐密谓之理法身。果位法身之根地称金刚顶,对十方三世无不贯彻,十方如来皆己之分身,一切众生皆己之眷属,此即金刚喻三昧中具足一切智智之自性身,名智法身。

  密乘行者,能顿入金刚顶与十方妙觉如来汇合于密严净土,现真身于总法界时,将萃聚于自身之十方佛种,一一放射于周围,开作莲花海会,显出无量无边如来胜相,皆属自身分位,一一如来皆有三十六尊为伴,是谓“金刚持身”。每尊又各有三十六尊为伴,如此层层叠叠,无穷无尽,主伴互酬,共享无上法乐,永不休止,是谓自受用法身,尽摄金刚界诸佛菩萨。然实教十地菩萨,以二空真如为所依,虽达“等觉”而未获金刚持身,自受用身如来愍此类菩萨,乃分身摄受之,当机菩萨乃得感见如来常乐我净之受用身土,从而得殊胜法乐,这是自受用身分出之身,为他受用身。

  唐密认为,如行者未证二空真如,尤其未证生空真如,若在定中出现佛菩萨形像,切不要误认这是佛身,实际多为外金刚部的天身。如果误认外金刚部天身为佛身,则仍处六道之中,未超三界。天身有生死,佛报身无生死。在金、胎二界曼荼罗中,诸天处于最外一层,有二十天,均是诸佛菩萨的护法。

  5.既重各部诸尊,更重普门大法。

  ①金胎两部大法,初唯唐密所独自传承。唐密以大日如来为教主,金、胎两部曼荼罗统摄各部诸尊,各尊皆大日如来分位,也是大日尊之眷属,为大日如来所摄受。然各尊只代表部分或一门法性,如胎曼中东方宝幢佛表火大,南方开敷花王佛表水大,西方无量寿佛表识大,北方天鼓雷音佛表风大等等。此两部曼茶罗,任一尊皆可作为行者之本尊,经灌顶后,修其三密,皆可成就尊身并证即身成佛之果。但任何一尊,即属一门之尊,只能开展局部法性,即是所修未能彻底(中品悉地),要达最高成就,必修普门大法。在胎藏界必历各部院主尊和中台九圣位而成理法身。在金刚界则经各会十六大菩萨生,最后汇归大日如来,成就遍照金刚尊身,如此二部不二。如能开显全部法性,法法皆能穷其根源,五智四曼具足,三身(法、报、化)齐现,与十方如来融合现庄严真身于总法界,自为海会中尊。又以大悲所行,现于他受用身以度地上菩萨,更现百千万亿应化身以度六道众生,此等金刚大阿阁黎,世道稀有。唐密祖师达庵金刚遍照普门传灯大阿阇黎有诗记其转*轮盛况:根尘炯脱彰真体,一切如来注法流。

  聚集此身成宝藏,包罗依报尽莲俦。

  吽音融合群机涌,斛性獼纶十界周。

  无上瑜伽何处觅,顿降三世噁然休。

  这不仅是自身即身成佛,而自成佛后加持他人成佛,一次大转*轮,遍周法界,无数菩萨入摩诃萨,得无上正等正觉。这种泯时空,任运自然的无上瑜伽,是真实践的写照,而非戏论。

  唐密四度加行,便是学习普门大法,加行圆成,始得传法灌顶,入传法大阿阁黎位。龙智菩萨在印度住世时,传承一门之尊法者,颇不乏人,由空宗入密者,亦大有人在。密乘晚期在印度,由于外族入侵(伊斯兰教)而渐式微,对金、胎两部普门法,在印度是否有所传,已无明确资料记载,亦没见有修持者。当年金刚智和善无畏两大士各得一部,到中国后始互授。不空三藏和一行禅师得合一炉而冶之。惠果等人阐发之。此唐密之所以殊胜也。后由唐传至日本,延续不断至今。

  ②教令轮身是自性轮身的使者,包括:一、自性轮身;二、正*轮身;三、教令轮身。

  “轮”有摧破烦恼之义,自性轮身是住于诸法自性的法身,即佛身。正*轮身是依本尊本誓正法以化度当机的尊身,即菩萨身。教令轮身是对持强难以正法化度的众生,示现大忿怒形,以威力摄伏,是尊佛教令的尊身,一般称明王。如金刚界东方阿阿闷佛,以金刚萨捶为正*轮身,以降三世明王为教令轮身,胎藏界曼荼罗持明院有五大明王,不动明王是大日如来教令轮身,大威德明王是无量寿佛教令轮身。教令轮身和正*轮身都为化度众生而设,教令轮是以自性强大放射力,摧破烦恼、所知障,使行者“速获三摩地,住摩诃萨位”。明王和佛菩萨一般都是曼茶罗中的一尊,可以学其三密,修其三昧而获速效。不过,明王既是一门之尊,也是代表一门法性,其作用主要是护卫自性轮身,辅助正*轮身,目的在开显自性的功德,故称明王为佛的使者。一般修法仪轨皆以明王为先锋,所以忿怒部法只是进修历程中的一种过渡,而非终极佛法。

  6.空乐不二是要点,不提倡行印。

  法法融归一体,发生无上喜乐,是一乘教重要观点。唐密金刚界有大乐金刚与其眷属共享无上法乐,在胎藏界有大安乐不空菩萨,摄三十七尊于一身而住于胎藏一切菩萨能生总位,皆是以空乐不二为归,其乐而不空(著于幻迹,未契真谛)或空而不乐(只扫幻迹,未彻真性)皆凡夫位。若证空乐不二,坚固不动,乐性所行,随意入俗,莫非自在之境,唐密对此,是十分重视的。

  唐密证空乐不二,有各种门径:

  ①由佛顶部究竟门入,初则专注法尘引起现量乐性,乐性扩展终遍一切处,自他身份都泯,当体即证大乐如来自性法身。

  ②从金刚部观心门入,由开四轮脉道,轮轮定慧交融,破除所知障,乐性扩展终归空乐不二,而证自性法身。

  ⑧从莲花部真言门入,法界理性,开显渐盛,二障潜消,次第受于四喜,最后亦归空乐不二而证自性法身。

  ④从外金刚部入,特殊根性者,亦可采用外金刚部行印方法而得空乐不二之旨。而“行印”(双身法)属事相门,目的对定慧交融妙谛未能实际体会的行者,便能提持乐性,对上根利器者,可能因此顿悟妙谛。不过弊病较大,易入魔道。而此双身法与我中华风俗不相顺,一向无提倡者,故唐密对行印一法是存而不传。

  7.解行相应、显密交融。

  佛之说法,法报应三身恒有连带,法身性也,性相互融,一动则三动。法身说法,无相可见;报身说法,乃可分辩;应身说法,而得详加认识。可见,显密二教并不相斥,更是互相配合。《佛教真面目》一书中说“显教由应化身随缘施设,密教由受用法身恒常说法,然彼此互相推动,缺一不可。盖无受用身之主持,莫从应化,无应化身之流现,难显受用。毗卢遮那之说大日经,盖当释迦成道之初,因化身出兴之牵动,而衬起他受用身恒常说法之妙相。毗卢遮那之说金刚顶经,盖当释迦涅粱之后,因化身入灭之牵动,而衬起自受用身恒常享乐之妙相也。”

  唐密极其重视显教,对性相二宗,空有二法,莫不采之以为随机说法之用,也作为解释密行之用,而获解行相应之果。

  “解”和“行”是修证佛法过程中的两个面,犹车之有二轮,缺一不可.倚轻倚重,皆有所失。在浅义方面说,必以慧解辅助实修,实修才有指针,必以实修证慧解,慧解才能真实而深刻。实际上无一法不可证,亦无一法不可解。显教所说的诸不可思议,在密宗皆能究竟说之。华严有观,法华有轨,龙女、善财之成佛,唐密有修持之法,亦可作充分的解说。

  《大日经·住心品》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举例说之,在修密过程中,如将声尘收入心中,则显一段清净妙趣,这是意识现量。观之纯熟,则凝结为白莲花形,此则意识自证分,即转识成智表现,亦即妙观察智初步。行者如再发希哩之音,则音中带诸德,则莲花变为赤色;行者如念五字真言,则五德齐彭,莲花有众宝严饰。此则显密交融,唯识法理与密修持妙观察智相应者也。《心经》也是解行相应、显密交融的范例,只是其真言,因属密教范围,经中未作解说,若在唐密则解释十分清楚。

  8.一乘大教,普摄群机。

  唐密除了富有中国特色外,还在于此一乘大教能普摄群机。唐密一般以准提接引初机,准提菩萨乃密宗胎藏界莲花部遍知院中之一尊,原属他受用身摄,但《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不空译)则是佛在祗多林给孤独园所说,是属应化身法范围,所以准提法包括应化和他受用部份,由等流法身而引入他受用身。同时《七俱胝独步法》(善无畏译)则以准提法是七俱胝佛母所加持,统摄二十五部神咒(佛部、金刚部,莲花部、宝部、羯磨部。此五部各部互摄共成二十五种),所以有大威力。因此,一般凡夫皆能相应。此法缘起,则是佛为愍念未来福薄众生而说,经云:“薄福无善根众生,但能诵此陀罗尼,皆得菩提芽生,决定菩提成就。”《七俱胝独步法》云“此咒及印,能成就一切‘白法功德,不简择在家出家。若在家人饮酒、食肉有妻子,不简择秽净,但依本法,无不成就。”对治世间法合理愿望,法验无不显著。

  又按本尊图像,随机所感,有二、四、六、八、十、十二、十八、三十二、八十四臂各尊之别。八十四臂尊,摄八万四千法门和无量偈诵,今通用十八臂尊,主要摄十八不共法,使当机由肉身证等流法身,再进而证他受用身。准提菩萨由他受用身出至等流法身,为普摄群机,所以手眼众多。对不同当机示以不同法门,从而引入相应本尊而证即身成菩萨位。对未破俱生我执的当机,则以施无畏印破除六尘见,对未破俱生法执的当机,以把剑手与教令轮身相应,以火大力尽焚赖耶中因缘所生法。对已见佛性的当机,则以贤瓶印与正*轮身相应,以水大力普润诸法种以速开莲花眼。对求生西方净土的根基,则以莲花手与观音菩萨相应,导入甘露门。其第二右施无畏印还在对一切旁机行者,无论其根机如何,只要信心坚定,依法而行,精进不懈,皆可直破三关(分别二执、俱生我执、俱生法执),破法我二见与般若波罗密多相应。对只求世间福利之人,以本尊印明加持,坚持不懈,亦可得世间法种种成就。

  在唐密,法(自性法身)、报(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化(佛应化身、菩萨等流法身)三身之法具足,体系完整,一方面受中华民族性影响,一方面也受禅宗顿悟法门的影响。进修历程严密,接机之法,亦有更生。除沿袭印度三乘进入一乘蹊径外,更有一乘顿法,这更显唐密的特色了。

  五、现今唐密的特点

  由于某些缘故,唐密在国内曾失传数百年。本世纪初,在以大勇、持松、王宏愿、顾净缘等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去日本重将这一瑰宝移植回国,唐密宗风遂重播于神州,至今已超过一甲子,不但恢复了唐密名号,而且恢复了唐密的特点:

  (1)唐密有金、胎两部大法。胎藏界依般若性而行,金刚界依萨埵性而行,皆以三摩地菩提心为依据,以六大缘起为究竟。

  (2)以性理为传授事相核心,相应神速。

  (3)解行相应,即不空谈教理,也不盲目实践。既没有偏重理解而相对忽视实践的偏向,也没有偏重实践而忽视理解的流弊。

  (4)据:造玄阁黎血次第云:不空传慧朗,朗传天竺,竺传居士赵政、喜贞、惠清,这是居士为比丘传法(阿阇黎)灌顶之先例。密教经中屡有提“持金刚阿阁黎或比丘或优婆塞(居士)”之叙述。不空三藏弟子李元琮,惠果大师弟子吴启等,以居士身传法(阿阇黎)灌顶;显教亦有维摩居士给舍利弗说法;欧阳竟无,以居士当任唯识宗师,是见在家居士修佛法,有所成就,合符佛教世间化、佛学生活化、佛制现代化之要求。

  (5)唐密胎藏界曼荼罗代表地水火风空五大,即表色法,表理,表物质现象;金刚界曼荼罗表识大,即表心法,表“智”,表精神现象。金胎二部合一,是色心二法结合,肉体为胎藏界,精神为金刚界,是身心兼修之大法。

  (6)见性者持四大心戒,未见性者持十重大戒。违反国情之双身法不传,戒律严格,不论僧尼居士,均得严守,使学者不易偏离。

  (7)唐密性命双修,修性是修法身慧命。在修持过程中,根身建立,对肉体发生作用。六大在体内不断加强,至见佛性,自有一段雄猛精神出现,气行旺盛。身体强健。更有普贤延寿法、金刚寿命陀罗尼法,重性命双修,信心清净、业障全消,当可强身延寿。

  (8)学佛者是不分民族、更无国界之分。唯一但受外敌侵害,密教有仁王护国法、守护国界法、大将军法等。是以证明唐密是爱国法门。

  (9)唐密以菩提心为因,慈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是以唐密是法庄严而不离世间。

  (10)从法门寺地宫中发现的唐密曼荼罗,反映一个法界大总体,既通无量佛身,又通无边国土。一多相容,具足无碍,玄机重重。义训深广。其生生不息的至尊,既透彻环字而万德庄严,其摄受之加持力,复弥纶三世而升华人格,使人类本具潜伏不张之机能,随菩提心而渐显,俾众生无我而服务人群之功德,依法性而俱增,如此法宝,造福人类,当万古不朽。

  复兴之唐密至今已是第三代(由唐普式大阿阇黎掌教),由于种种原因,宏法未能全面铺开,教外对其知之甚少,甚至有说其有再绝响之辞.或是将唐密当作东密,把家珍当作舶来品,纵有介绍唐密之著,亦存在较大偏颇和片面性,对唐密的完整体系一无所知。这种不知、不惜自家珍宝的之举、实在可叹。其中最主要方面,是认为唐密在划分上只相当于藏密四分法中的事部、行部、瑜伽部,而独缺藏密中空乐双运(双身法)的无上瑜伽部。

  我们可从本文上述(空乐不二是要点,不提倡行印)一章中而知,唐密是以空乐双运为要点,并且唐密之空乐双运,有从佛顶部究竟门入,从金刚部观心门入,从莲花部真言门入,从外金刚部行印(双身法)入四种之多。只是由于行印漏弊大,并不合国情,故不采用。造成这种错误见解的原因大体上有两点:(1)持此说者对唐密没有深入究竟及实践,并流于对经论的表面文字推测。我们知道,密宗是一秘密法门,律仪深严,而诸多典籍是未经灌顶者不可阅读,解说家,研究家更是难窥其奥。再说,唐密是解行相应的实践方法,学密行人修持未到,阿阇黎不会轻示与之不相应的法与理,以勉造成所知障等障碍。有行人由于根性原因,转学其他宗派,故有此宗不如他宗之说。<2)一些著书介绍密宗者,采集资料时有所抄集,以至以讹传讹,造成偏颇。故此,希望日后有行文介绍密宗者引起注意,以勉引起不良后果.

  (3)唐密认为,单以行部、事部、瑜伽部、无上瑜珈部的修行次第四分法、去认识修法是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学人初修、或可以四分法作教相以类别认识、一但实修入门,四部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四部就是一部,一部就是四部。每部之间互相融摄,只有相应深浅之别而无四部之分。唐密行人,在结缘灌顶之时,就以佛部为行,至无上瑜珈密就是以圆满佛部为究竟。那么,佛部是四部中的哪一部呢?在佛部、金刚部、莲花部、宝部、羯磨部诸部之中,唐密以佛部圆满为终极,而有别于藏密系统以金刚部为究间,这是大家应知的。

  总之,唐密普门大法之殊胜,历代祖师大德修法之成就,对人类社会之贡献,历劫难书。而现今社会正值太平盛世,正是弘法、修法之大好机会,愿诸佛子惜缘,参与研究,共扶大法,速证无上菩提,造福社会,救世救人,功德圆满。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