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六 秘密隐显俱成门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2日
来源:   作者:海云继梦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六 秘密隐显俱成门

  勒十玄第七

  一、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名同时具足相应门。

  二、若师子眼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眼;若耳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耳。诸根同时相收,悉皆具足,则一一皆杂,一一皆纯,为圆满藏,名诸藏纯杂具德门。

  三、金与师子,相容成立,一多无碍。于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门。

  四、师子诸根,一一毛头,皆以金收师子尽。一一彻遍师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无障无碍,名诸法相即自在门。

  五、若看师子,为师子无金,即师子显金隐。若看金,唯金无师子,即金显狮子隐。若两处看,俱隐俱显。隐则秘密,显则显著,名秘密隐显俱成门。

  六、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定纯定杂,有力无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辉,理事齐现,皆悉相容,不碍安立,微细成办,名微细相容安立门。

  七、师子眼、耳、支节,一一毛处,各有金师子。一一毛处师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如是重重无尽,犹天地网珠,名因陀罗网境界门。

  八、说此师子,以表无明;语其金体,具彰真性。理事合论,况阿赖识,令生正解,名托事显法生解门。

  九、师子是有为之法,念念生灭,剎那之间,分为三际,谓过去、现在、未来。此三际各有过、现、未来,总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为一段法门。虽则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无碍,同为一念,名十世隔法异成门。

  十、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说事说理,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转善成门。

  这是第七「勒十玄」。读到这个地方,实在不得不赞叹古人受训练的严格性。常有人问:「师父,你怎么什么都懂?」我不是什么都懂,而是我们在学的时候要用心,在表达的时候也要适当的表达。

  开始讲「勒十玄」之前,大家要先注意华严宗的语言模式是以「十」为单位,所以《金狮子章》一提出来,就是十个纲要。虽然是十个纲要,但讲的其实只是从一讲到七而已;「八」是综合前面的一到七,并将之圆满。「九」是把一到七再加八,再圆一次。十是从一到七加八、加九,再综合总圆一次,并连第十也圆进去,这才叫圆。这样的语言模式在表达什么?一直没人去探讨。我们期望同修当中有人可以在学术论文发表会中,探讨并发表《华严经》的语言模式。

  一到七为什么圆满呢?因为十玄已经是事事无碍的最高境界了。它一到三是次第,四跟五就总结了,在语言模式上,他不是一到十,然后结束。反而是一到三是一个阶段,四跟五把一到三的第一阶段总结;六七是把它展开,所以华严的最高境界,到七就完毕了。但这样的话,好像你在吃大餐,就只有主菜而已,其它的都没有。这样的话,肚子可能会消化不良,也会变成营养不均衡的现象。所以第八就把前面的一到七综合起来,第九则告诉你,它是活的,不是总结就结束了,而是要在扩充、要会生生不息。第十,全泯——跟你说这些都不在。为什么呢?他本来就只是存在而已。这个十,有这么好几重的作用。

  真正要谈的是一到三。四、五呢?若是中根器的人自己就会圆融了,上根器的会把它推广到七,上上根器的人才有办法行到十。这是一个语言模式,这个语言模式是一直往高峰爬,爬到最高峰叫无见顶,见不到了。他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的模式,不像现代人讲话乱无章法,它的次第是一个一个来。我们现在若是用大脑要来完成这一个部分,那会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我常说你要带疑情——古代这些圣人是怎样训练的?

  你也许会说「他们有根器,前辈子已修了!」这当然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孙悟空吸收日月精华,从石头蹦出来以后,还是要拜师学艺,这就是后天的调教。先天如何先不管,但后天的确需要调教。法藏大师当时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非常优良,现在的社会环境则是不良,家不具足、种族不具足,什么都不具足。现在唯一具足的,就是经典很具足。为什么经典很具足呢?因为独头无明、意识形态,大家都用知识性、经验性、功利性在看经典,这样的话,经典都变成毒药,因为用的方法不对!

  这么说你可能不同意「我读书完全不图名、不图利啊!」但事实上,却完全是功利性。你在看书所追求的答案,都用哲学式的寻求依据,虽然大家把它称为科学主义,可是我说那叫愚蠢。因为不是用那种方法,而是要用生命的方法。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的生命里有没有产生一种气氛?古代将这种气氛称为气质,若没有那种气质,这些经典对你来说都是毒药,因为您将经典的文字变成知识,反而障道,那很难进入。尽管念具足,但却变成书虫,被黏在书本里头;甚至最后死了,还被书本压扁。看起来好像是慧具足,因为一读就通,但通的都是知识。那不是慧具足,叫作知识具足,这些都会障道,使你入不了菩提道。

  这就是为何这里他要先提五教,否则你就无法提起高度的宗教情操。五教当中,真正要你完成的是一乘圆教的境界;藉由对五教的认识,你要慢慢去培养那分宗教情操,将生命的气质培养起来,否则你很难进行。古代人要有这样的成就不难,因为环境很具足。现在我们也是在为你塑造那样的环境,希望能有一个共同研究的环境,大家才会有真正的心来努力。因此对于不具备这些条件——也就是无心的人,不是带着求道、学道、修道的心而来的人,我们不欢迎他们。因为那样的人在这里,会破坏整个修学的环境,是那种气氛、那分气质不存在,这对大众是很严重的伤害。

  师父能教你的,其实很有限,因为不是要教你知识,而是要教你一个方法。所以我们最重要的就是提供一个有气质、有气氛的环境,让大家可以好好地在大道上努力。当那种气氛不存在、不具足的时候,你要用功,总是什么都缺。比如有多一点时间让大家用功时,不但不用功,反而都在谈是非。谈蓝的绿的红的,大家就很高兴;但一讲到菩提道,一个一个却通通像「入定」不说话了,这样算什么修道啊!

  期望大家既然来了,无论如何,要以追求圣道为第一。比如讲话之前,你就要先提起正念——我要讲的是不是一乘圆教的内容?若不是,应该心生惭愧。要这样,你才有办法修行。我们主要是提供大家一个真的可以共同论道的环境。比如像之前提过的部分,要大家能够自己去辩论、论证一番,看你是要一对一,或两两一组都可以,但你要能够真的论道,真的来进行。不要师父讲的话,左耳进,右耳出,那再殊胜的法到你这边都没用,因此你那个因缘就一直没办法具足。即使我想帮你促成也没用,这叫挂一漏万——抓了一个,其它都不在。我们有没有这个环境呢?有没有这种氛围呢?有没有这样的气质来具足修道种种必备的工具跟资粮呢?

  许多人到这里来,就等着看师父能不能再讲些什么?不是这样的,不能只是听,师父讲的是要你去做的。比如辩论就是一个问题,透过辩论你能够记起来,透过背你能够记起来,但你们有没有背呢?反正师父也不抽背;有没有写呢?反正不写,师父也不会打人;那辩论呢?装作没听到就好。这样一来,你就通通摆平了。如此,再殊胜的法到你这里,也起不了作用。

  师父讲了以后,你应该要很快激起一个念头:「我要去做,要把因缘具足。」你应该要有这样的心念,才有可能具足啊!诸佛菩萨来世间都是示现而已,如优昙花,难可值遇。假如大家都把这些所教的东西,给予主持下来作成制度,成就一个很好的道场,这个道场就会是圣地,他就是成就圣人的地方。我只能呼吁一个想要成就的人,应该具备哪些资粮,应该具足哪些,至于那些条件,要自己去具足。

  很多因缘要自己来促成,自己不付出行动,我也只能讲而已。虽然我讲经,常常说「我跟你负责到底」,但那是指你要有所行动啊!你的心门若不打开,我讲也没用啊!因为进不去你心里。所以要采取行动,照着我们讲的确实去做,那我一定跟你负责到底。我讲的你不做,等去到阎罗王那边才想到「有有有……我有个华严的法师,叫什么云的,我忘了。」以为听我说法一个小时,我就要生生世世度你到成佛吗?我说的你一步也没走,就算听我说法一百万个小时也没用。总之,一定要起而力行。

  大家可以去分工,从个人能做的来做,这样就是开始修行了,这些都是资粮道,都是摸索的过程。譬如辩论这件事,假如有一组先开始,做好了之后真的能受用,光芒、灿烂自然就会展露出来。当我们在辩论教义的时候,你就从你行的经验里,提出来跟大家分享。如果人人都这样做,我相信整个道风会变的非常不一样。

  如果大家不做,只是说和上讲得很好,那个「和上说、和上说」没用啊!因为那是和上的。唯有透过实践——不论是背、写、讲,这些都是在行。大家须知「行」的功德很大,因为会影响周遭的人一起来,且会将整个道风架构起来。一定要透过实践,让自己的内在充实,让心里能够留下刻痕。唯有用心、善用其心,才能使自己在生命里留下真正的东西,之后还要让他散发出来。这条路,我想已经跟各位讲得很清楚了。

  古人的成就,绝非凭空而来。我们应该立志效法法藏大师,有这样的目标后,更应该去创造那种环境跟氛围,实际进行时,深入的情况会比谁都快。他成就在前,我们也要立志能够成就在后,不能随便混过就好。心要绝对谦下,但愿力要绝对的坚定跟广大。不能连愿力都没有,不要人家一讲,就「没有啦!我没有啦!」那不是谦虚。讲到真实的就是真实的,应该怎么样就是怎么样。这样也许会让人家觉得傲慢,可是你骨子里要很谦虚。经常的反省检讨自己那个地方讲错了?那个地方讲得不得体?表现是否恰当?自己要常常检讨。如果表达不好,应该要怎么改?即使一字一词、语音、语调、态度,都要去检讨,这才是真谦虚。对自己的要求是那么无微不至,愿力又非常地宏大。要达成高远的愿力目标,脚下功夫一定要做的非常严谨。

  我们接着再继续讲华严宗的语言模式。刚才谈到互夺两亡,互存、互融,都是华严宗的语言模式。这十句的用法,一到三是一个阶段,通常是做基础分析;一到五是一个阶段,通常是般若空宗的成就阶段;一到七又是一个阶段,这里是华严的最高境界,到这边华严境界就展开了;这是单向分解动作的讲法。八以后就开始做圆融的解读。到九呢,就是把一到七加八来做圆融。到十呢,当然是一到七加八加九的圆融,同时把第十也圆融进去,此时已经没有对立了,成为一体,一切都平等平等。

  这时候你看到的不是互夺两亡,而是真正的互存互融。这时候不是次第性的华严境界了,而是圆融性的华严境界,法身法界浑然一体,就是前面经文讲的「混成一块」,这是华严宗语言模式的表达方法。接着我们来看经文。

  一、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名同时具足相应门。

  金跟师子,金是体,师子是相,同时成立圆满具足,这叫「同时具足相应门」,「体、相」相应,这是第一个。下面接着看勒十玄的第二个。

  二、若师子眼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眼;若耳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耳。诸根同时相收,悉皆具足,则一一皆杂,一一皆纯,为圆满藏,名诸藏纯杂具德门。

  从师子的眼、耳、鼻一一展开个别来看的话,「师子眼收师子尽」,这个叫纯。若眼耳鼻舌身诸根同时来,则诸根同时相收,也是一切具足。「则一一皆杂」,眼耳鼻舌身相一比较,通通都杂了;不但杂,而且「一一皆纯」,因为本来就是从一个纯一个纯接下来。现在以一对一切,一切对一,一切是杂。一一皆纯而且也一一皆杂,「为圆满藏」,纯杂都是圆满,称为圆藏,所以名为「诸藏纯杂具德门」。

  三、金与师子,相容成立,一多无碍。于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门。

  金跟师子是相融成立,两个都在,一多无碍;理归理,事归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理事各住自位;金是体,师子是相,从理事上面来看,可看到各各不同;从圆成实性上来看,「师子有」叫作理有,从理上来看是有,可是从相上来看是无。所以他说从理事来看,各住自位,这是「一多相容不同门」。《金狮子章》这里,他只是提了十玄的概况,因为他是假设你对十玄门已经熟通了。等以后我们讲华严哲学的时候,再针对十玄的具体意义跟内容详细说明。

  四、师子诸根,一一毛头,皆以金收师子尽。一一彻遍师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无障无碍,名诸法相即自在门。

  它用诸根来表示诸法,用师子来展开说明。我们现在不妨试着回到那个情境里去,当法藏大师在跟武则天讲解的时候,你想武则天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她问法藏大师《华严经》,怎么一直讲到金狮子上面来?

  法藏大师用金狮子表达整个法界的状况,而整个法界的状况都在《华严经》里,所以等于是用金狮子在表达《华严经》。他不是直接讲《华严经》,这里面从头到尾,「华严」两个字都没出现,所以这是妙答啊!法藏大师当初在表达的时候,要是都没有跟武则天提到「金师子代表法界的一切,而法界的一切都在《华严经》里,所以金师子就是《华严经》」,而武则天居然可以了解,那她可真是上上根器,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不要轻易去批判。

  「师子诸根」,表示法界的一切森罗万象,因为一切缘起,但他不再讲随工巧匠缘了。「师子诸根,一一毛头,皆以金收师子尽」,从本体上来讲,一切万法森罗万象,他还是以「金收师子尽」;金表本体,师子表一切万法,本体收一切。「一一彻遍师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无障无碍」,他既然讲诸根又一一毛头,每一毛头一一彻遍师子眼,每一毛头都彻遍其它微细的部分,一一相、一一法、一切人事时地物都一样,里面包含什么,通通穷尽。「自在成立,无障无碍」,法界的一切,它本来就是自在成立,无障无碍不冲突。

  法界的一切,本来就是自在成立不冲突,有冲突的是我们的意识形态,有毛病的也是人的意识形态。法界就只是这样:土石流就土石流,土石流是必然要产生的;地震也必然要产生的,这缘起嘛!因缘到了,它就发生那些状况。低气压来,台湾天气就冷了;高气压来,台湾天气就好了。这没有为什么,就这样子而已,它也不是你所能做的,你会觉得「冷的要死,很讨厌」,那是自己的问题,你的「识」转不过来,所以识去受报。法界中的一切,都是自在的。你觉得那个人很坏,他只是表现这样而已,你气他气得不得了,那是你家的事,你的识转不过来,那就你「那个识的我」在受苦报。人家哪有什么坏?他只是做这种事,你不喜欢是你的事。

  人家常讲穷山恶水多刁民?因为他也得找方法谋生啊,他赚钱的方法可能大家不喜欢,也许就占地为王,路过的人通通要留下买路钱。这样的话,大家当然讨厌。但讨厌是你的事,可是他善用其心,虽然用法不当,但为了吃饭嘛!也许把那些人移到好山好水的地方,可能比你还君子,因为他会用心维持生活。当然他那种做法可能造业,但那是他自己的果报。其实现在那些贪污的达官显要,比住在穷山恶水的刁民还糟,衣食饱足,竟然还要贪污,这才可怕,这才叫真贪。贪得不够还瞋,会生气「为什么某某人污得比我多,我一定要再多污一点。」这才真愚痴。

  有些情况,那是整个社会环境、社会制度所造成,不要诅咒,看到这样子就是这样子,自己要怎么样比较重要。比如,近年才有的卡奴问题,这就是新时代的灾难,报纸报导说,有人才借了八百万,短短两年,已经滚到上亿,那怎么还?弄到后来整个公司只好关闭。整个社会的制度有问题,必然会有这些社会问题出来,你要从社会制度上去改,而不是从表面上去看那些事情,所以你要真行菩萨道,一套完整的制度就很重要。

  你看它经文这里「一一」,一个接一个,本体在那里,因为缘而演出来的相;若是恶缘则造成恶相,但是恶相从存在来看,它只是一相而已,所谓的「恶相」,那是我们的意识判断。善、恶、好、坏,都是你的意识判断的,其本体不变,只是随着善、恶缘,而造成善、恶果。同样的一块金,若是遇到工艺巧匠,金师子就很漂亮;假如碰上像我这样手艺笨拙的人,可能会弄得乱七八糟,变成一堆废金。这就是恶缘嘛!

  善缘、恶缘怎么用,我们不管,缘所形成的状况,它只是存在而已,因为那是相,本体不变,金子还是金子,不管是一级的艺术品或是废金,重新熔合还是金,本体还是在那里。相会随着缘而有不同,缘好相好,缘不好相不好,只是这样子。所以我们通常不在意相的部分。但如果用在人的部分就不同,因为人还有因,事物只是缘而已。所以不管哪些状况,这些本来就是自在成立的;因为这种成立,我们就能够很舒服、很自在。你假如一直要问为什么这样?那是自己去招惹痛苦。它存在那里,本来就在那里,所以这叫作「诸法相即自在门」。「相即」,师子诸根与师子之间就是「相即」,它的存在本来就是这样,这就是自在。很多人在这个部分常常没办法处理得很好,这就是因为意识形态起作用;意识形态的存在,对人的一生影响太大。十玄门是讲事事无碍的十种状态,你假如要知道事事无碍法界是什么状况,应该要从这十个方向来看。

  五、若看师子,唯师子无金,即师子显金隐。若看金,唯金无师子,即金显师子隐。若两处看,俱隐俱显。隐则秘密,显则显著,名秘密隐显俱成门。

  这段文字大家应该比较容易了解,「隐则秘密」,隐而不见就好像秘密,这秘密你看不到,显现就能够看见。一般人能不能两处看?什么是两处看呢?比如从金师子来讲,既看到金,也看到师子,所以才叫金师子,这就是两处看。一般人在生活中没办法两处看,你若能什么都两处看,你就自在了。许多人只能看一处,就因为只能看到一处,所以问题就来了。当你看到一个人的缺点时,就气得要死;另一个人看到他的优点,又高兴得不得了,这就是只看一处嘛!

  实际生活里,为什么你看到这个人特别有气?因为你只看到缺点,没有看到优点;假如你看到他的优点,也看到缺点,那对他的缺点就会包容些。但一般人通常以自己的情绪来看对方,这就是情有;若能把情有除掉,就剩下似有,那就好办了,似有可以透过修行方法很容易地除掉。三有性的部分,遍计所执性一定要先去除然后再来处理依他起性。依他起也是凡夫属性,可以透过修行的理性来战胜。大部分修行失败的人,都是被「情有」所障,也就是情绪化的部分所障碍。所以一个人的情绪如果经常干扰别人的话,那个人必定人格不健全。所以我希望各位先把情绪的部分抚平,不要起落那么大。这叫作「秘密隐显俱成门」希望大家要能够看得到。

  六、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定纯定杂,有力无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辉,理事齐现,皆悉相容,不碍安立,微细成办,名微细相容安立门。

  第六跟第四这两部分时华严宗哲学里比较出色的,而且理论跟专用术语也比较多。这两个部分不只是哲学而已,它是透过很微细的理论分析,才得出那个具体行为的部分。这部分待以后讲「十玄门」时再详细谈,因为它理论一展开,每四个字都是一个理论。你看它从金与师子之间的关系讲「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定纯定杂、有力无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辉、理事齐现」,这七个就是七个理论,而「皆悉兼容,不碍安立,微细成办」十二个字就是「微细兼容安立门」,这一门里头就有三个,七个加三个就十个,而这十个又是一套理论。单单十玄的第六条就有十个理论之多,加起来叫作「因陀罗网境界门」。这里头他已经把时空带进去了,境界展开的部分,则是到第七就完成了。你看它第六讲的,已经是在为下面的第七做铺陈。

  在十玄门里面的「十」有这个情况,《金狮子章》里面也十个,那十个也有同样的语言模式。刚才讲的语言模式,在这里一个一个兑现出来,所以你想要把十玄门的次第、次序调换一下都有困难。除非你的理论所使用的语言模式和这里的华严语言模式一样。

  不管是读《华严经》或是华严宗的思想,其最大的收获就是可以一再地回味,这是一乘圆教最大的特色。他看起来是直走,事实上它是圆的,而且它有一定的规律。以后有机会,我们再就《华严经》的语言模式,以及一与十之间的玄门奥义做专门的探讨。

返回目录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