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七 文字只是垫脚石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七 文字只是垫脚石
七、师子眼、耳、支节,一一毛处,各有金师子。一一毛处师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如是重重无尽,犹天帝网珠,名因陀罗网境界门。
「师子眼、耳、支节,一一毛处」,从师子相上来看师子的眼睛、耳朵、一一支节、一一毛处;这是从师子相上一个一个的微观。「各有金师子」,就是从一毛处来看,它是金师子;从师子的眼睛来看,也是金师子;从师子的耳朵来看,也是金师子。
这样念起来,很难理解到底在说什么,其实就是讲我们生活中常遇到的。比如,当爸爸拉着你的耳朵说:「你怎么都不听话?」请问是耳朵不听话,还是你不听话?那时耳朵其实就是代表了你。有时,太太会捏着你的鼻子说:「你又跑哪里去呀?」这时候,那个鼻子就代表是你。这就是以一个点,来代表一切,就像这边它用「一一毛」,代表了全体,叫作「一一毛处,各有金师子」。
「一一毛处师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处,是每一个地方所代表的金师子;一一毛处同时顿入一毛中;换言之,这是一切即一。「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这是一即一切。理论上来讲,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这很简单。但是相上来讲,就是一一毛处师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
「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又复」,它说不知是这样一个层面,还有更深的一个层面;不只一一毛处的师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根毛带着那么多的师子,又入一毛中,这叫作重重无尽了。这样一再地反复,犹如天帝网珠。
以前皇宫前面有个大鼎,那种大的香炉,其由来是起于帝释天。帝释天天王妙圣殿前面,不是放鼎,而是有一个天帝网珠,叫作因陀罗网,这个网不同于我们看到的网,它的珠子不是用一条线连着,每一颗珠子投射在其它珠子,也映照着其它的珠子;换言之,每一颗珠子把所有珠子的影子都摄进去了,同时这颗珠子带着他所有的影子,又跑到另一颗珠子里面去,构成一个天帝网挂在那边。
假设每边是一百,一百乘一百就是一万了。每一颗珠子都把一万颗的珠子摄进去,也就是说每一颗珠子里面,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颗珠子的影子在里面,加上自己就一万个。每一颗都这样,一万乘一万就是一亿了。此外,每一颗是一万个,又跑到另一颗珠子里去,每一个珠子里头都有一万颗。本来是一万乘以一万,现在又要再乘一万,如此一重一重的增加,它不只增加两次,而是会一再地增加,这就叫作重重无尽,我们称为因陀罗境界。这里讲的「因陀罗网境界门」,即是用天帝网珠来表示重重无尽。
法藏大师用金师子来解释因陀罗网境界门。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这种状况。一个平时认真做事、用心生活的人,他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善用其心,而在用心的过程中,他会学到很多东西。认真工作,是人格健全的基本条件;假如不认真工作,就会恍惚,「不知道」三个字常常会是他推卸责任的合法理由。就好像现代人迟到会说:「对不起,我塞车所以迟到。」意思是说让对方等得半死,不能怪他,要怪也只能去怪塞车。所以说塞车变成他的合法理由,这种人在这世间没有竞争能力。你要记得,不管怎样,一个有责任的人会懂得负起责任来;一个认真做事的人会去思考,事情应该怎么做才会更好,这就表示他有用心,所以能够完成使命。
懂得用心生活的人,相对地,他也会常常去想:「我应该怎么跟人相处?」跟别人谈过话后,也会去反思:「我讲这句话恰当吗?得体吗?我的立场、原则对吗?嗯,刚刚对方的脸色好像不开心……。」这不是迁就,而是在应对进退之间呈现出个人的人格、正气及骨气;这时,就能看到自己定位的生命质量。如果自己一直不注意,就会常常出现莽撞的现象,犯过也不知道。但如果会用心,就会自我检讨、反省,这是一个人品的基本定位;当你看到自己有很多缺点,开始改进、提升,这是一个健康的人。
所以你会发现,健康的人来自于他处理事情的实力。因此我们每过一段时间,就必须检讨一下自己,看看过去的种种情况是达到什么样的标准?那个标准在个人的小区块和整个环境的大区块中,个人占得比例有多少?又应该如何提升它?而这整个大的区块,在整个人性或人类要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止于至善的目标又有多少?应该怎样再去扩大、提升?若能这样做,那你的人生目标绝对正确,这叫作「为了生命的成长而做纯粹的奉献」,让生命成长臻于至善。当你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回过头来要怎样认真学习、精进修行,都没问题。
若不懂得如何处世或不知该如何改进,好让自己的处世达到圆满,那就很难在应对进退有充分的信心,因为你会觉得很虚,自然会用「我不知道、我不会」这些不是很高明的借口来搪塞。如果这样,人生就完了。比如刚才讲因为塞车而迟到,若遇有突发状况而不能准时到达时,马上就要电话联络,很诚恳的向对方致歉。从这边就可以看出,你是否懂得处世应对,是否有处事能力。
上班也是一样,怕塞车,宁可提早出门;早到了,看是要做早课或是做早运动都可以,不要每次都是赶着打最后一分钟的卡。我们平常讲做人做事的态度,指的就是人格,人格又以正确的心态为重。当你具备健全的人格以后,不论你要学什么,都不会有问题。你若要学佛,或者是要学其它宗教,都只会得到善良的不会得到邪恶的。像这种身心健康的人,即使学外道,那也是在学佛;即便没有宗教信仰,但在职务上认真工作,也都是个修行人。所以一个人能不能修得好,人格健全很重要,这是修行的基础。人格很健全的人,即使他都不修行,只是躲在大寮里煮饭煮一辈子,都是非常好的行者。所以我常说,名相不重要,实质才重要。阿阇梨跟大寮,哪一个先成就?那不一定,一切都是看真功夫。所谓「用心生活即修行」,一个健康的人,用心的做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那就是在修行;假如身心不健康,修什么法都没用,因为已经变态了,所以人格性非常重要。
不论这辈子修得好不好,我想我们至少可以留一件功德在世间,就是告诉我们的后代要好好做人处世。《四书》、《五经》、《十三经》这些,你有空时可以多读诵给大众或小孩听。在伦理当中最重要的是《孝经》,《孝经》一定要背,祭祖的法本里也都有《孝经》,因为那是做人处世的根本;至于《论语》、《孟子》背多少无所谓,可以选你自己喜欢的几篇背一背就好。这些都是告诉你做人处世的根本,若能具备,即使是一个市井小民,也是真修行者。若是人格不健全,心魔一定上身,那时即使只想当个凡夫,也难。
这些都必须藉由平常工作时来自我要求、自我训练。讲做事和做人要是能有七十分,就算及格了,七十分以上来修行,那就没问题。若是人格性成绩愈高,那不管你做什么,一定是愈做愈好。但是对于人格不健全的人,你要多给予包容和鼓励,因为通常他们都是有过很严重的伤害,才会有这种现象产生,那可以鼓励他多读、多背经典,或是多拜佛、拜忏。
一般身心健康的人,应该都有心力可以持诵十六洪名——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我不是反对持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它太短了,太容易念,不太需要心力,那就很容易打妄想,念佛就会变无效。十六洪名比较长,稍不用心,就会不知念到哪里去,你会比较用心。大悲咒也一样,若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在那边「跳针」。首先你要选的是一些比较需要用心的法门来摄住你的心。反复再反复地训练,就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不懂得如何修行不要紧,就这样做。初学的,「唵嘛呢叭咪吽」或「南无阿弥陀佛」也很好,这些都是用心比较低、但很方便的一个法门。各位要经常这样做自我训练,这个非常重要,否则一有状况就傻住了。这是因陀罗网境界门的部分,提供给各位作参考。
八、说此师子,以表无明;语其金体,具彰真性。理事合论,况阿赖识,令生正解,名托事显法生解门。
「托事显法」就是我们常讲的「表法」,譬如说「四」是表四摄法,讲「三」即指三法印,言「七」就是七菩提分,这些都是托事显法,用数字来表示那个法。又比如说「左右回顾」,意思就是你要反省检讨;「左」表示错的,「右」表示对的,「回顾」就是反省检讨。如果反省之后发现有错,要怎么激发自己的生命成长去改进;若有对的,我要怎么做回向跟分享,这些都是「托事显法生解门」。「托事显法」就是要你能够解开无明,得到智慧。
「说此师子,以表无明;语其金体,具彰真性。」他用师子相来表示无明,用金体来彰显真性。「理事合论,况阿赖识;;令生正解,名托事显法生解门。」「况」,就是表达、譬喻。整句的意思是说,不论理事是分开讲或合着讲都无所谓,都是在表达阿赖耶识;你要产生正解,这称为托事显法生解门。正解,那就不是阿赖耶识里面的了。就像前面「正见师子生时,但是金生」,语言只能这样表达,但是若从修行的心境来讲「正见师子生时」,就五蕴来讲「师子生」时,色受想行识已经绕过好多圈了;可是他又讲回来,要你看「金生时」,所以我们设定是在第三念的地方。可是你看到第三念的时候,其实金子也已经夹杂在里面了。所以,透过语言文字要产生正解很不容易。可以用语言文字很清楚表达的,是属于是比较粗造的部分,微细的部分他已经进入到生命的领域,只有自己慢慢去感受,没办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是「托事显法生解门」。
其实,不管用无明、用师子、用金子,都是表法。若说相不对,金子的本体才对,这样的说法其实也不对,因为「讲」体或相都会障碍到你对真性的体会,会让你感受不到生命本身的气氛。那要怎样才对呢?你必须了解,讲师子是说无明,讲金子是说本体,这虽然没有错,但讲师子的相,或讲金子的本体,用意是要让你能感受到「体性的性」。性存在的那种状态,你感受得到吗?假如感受不到,这些就通通都是障碍了。光是在文字上讲的很清楚,没有用,因为那是「知道」;但知道不算,必须「做到」才算。怎样才是做到?就是要能够感受到「那个」存在的状态。「那个」不是用讲的,你必须要感受到,能感受到就叫证道。
文字那个部分,其实只是带过去,要讲的愈快愈好,然后透过它,「咻」一下,把你带过去,就抓住「那边」了。托事显法,也是透过这件事情做一个表法,让你当作踏脚石,啵,马上跳过去,然后抓住那边——真实的、真性的部分。你不去抓那个,反而一直问:「下一步呢?下一步呢?」那就没办法了。所以关键就在这里,不要一直问,而是要去感受那个部分,修行就是在训练这个地方。跨越的过程虽然会失败很多次,但唯有越过才有用,不越过去不行。那要怎样才越得过?这个部分必须自己拿捏,自己要将冲力训练起来,这就是修行。托事显法是很方便的法门,但不论是讲相的无明或本体,若不能感受到它所要表达的那个状况,这些通通会障碍到真性的体会。
九、师子是有为之法,念念生灭,刹那之间分为三际,谓过去现在未来,此三际各有过现未来,总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为一段法门。虽则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无碍,同为一念,名十世隔法异成门。
这是讲时间,只要是有为法,一定都有时间和空间;一讲到时间,就有过去、现在、未来。在华严里,把过去又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也就是过去的过去、过去的现在、过去的未来。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就现在来说,唐太宗属于「过去」,唐太宗的儿子是唐高宗,当唐太宗跟还是太子的唐高宗讲话时,讲话的那个当下,就是过去的现在。唐太宗在跟唐高宗说以前汉武帝的故事时,那就是过去的过去。当他把汉武帝的故事说完后,跟唐高宗说「将来你当皇帝……」,这就是过去的未来。
所以「过去」又分为:过去的过去、过去的现在、过去的未来;同样的现在也有现在的过去、现在的现在、现在的未来;以此类推,未来也有未来的过去、未来的现在、未来的未来,此称之为九世。这九世在一念间就可以完成,都是你现前这一念所起的妄想,因为它是有为法,所以都是妄想。九世若再加上这一念,就称为十世。这十世各有不同,一个时空一个法,一个时空一个成就,而且成就各不相同,因此称为异成门,所以名为「十世隔法异成门」。
十、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说事说理,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转善成门。
金跟师子之间或隐或显;为什么会这样呢?到底是金呢?还是金跟师子同时具足呢?这就叫做「或一或多」;这种情况其实它无自性,都是人的心在那边回荡、妄想而产生的,所以叫作唯心回转;怎么成就,就叫作善成门;「说事说理,有成有立」,这是唯心论的状况。这个「唯心回转善成门」,其实就是现在一般哲学家讲的唯心论。第二条「诸藏纯杂具德门」跟这一条,在后来法藏大师自己后期所著的《探玄记》里,分别用「广狭自在无碍门」及「主伴圆明具德门」给替换掉了。这个部分,我们在后面补充十玄资料时,会再详细说明。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