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海云继梦法师: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贰 定慧力庄严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1日
来源:   作者:海云继梦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云继梦法师: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贰 定慧力庄严

  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乐闲静精进,是名诸佛教。

  「身安则道隆」是一位禅行者的基本前提,「身」要先安住下来;这个身包括心,心跟身是合一的,后面讲到正行的时候,各位就可以了解,不但「身」跟「心」合一,连「呼吸」都是合一的。「身」如果不安就会躁,躁动时就无法办道。

  很多同修虽然很想精进,但没办法精进,这就是「身不安」;身、心不安宁,道就没有办法进,道无法日进,道就不兴隆。这不是指道场的兴隆,是你自己在道上的兴隆。我常讲「一个人什么都不能做,真的能做的只有修行一条路」,但不知你有没有听懂?有的人可能会这么想:「你是和尚,当然讲修行。」但你要知道,有很多人出家并没有真正在修行,别以为诵诵经做做功课就是修行。告诉各位,修行的「心法」能够掌握,才是真修行,要懂得这一层意义。

  「身安」是禅修的前提,它的第一要件就是「饮食知节量」;这里讲的「饮食」包括起居,也就是睡眠、饮食习惯都要留意。很多人长年失眠,可是一旦叫他打坐,没多久就睡着了;有些人精神昏沉、做事不集中,可是一禅坐,打妄想的精神却特别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你要从这当中去了解自己的身体,要知道怎么从饮食、起居上来调整,这叫作「饮食知节量」。

  「乐闲静精进」,是指心要能够静得下来,它的意思不是指喜好没人吵、很安静的地方;身要闲,意即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事,不要没事学陶侃搬砖,一百个砖块每天搬进搬出。有些人一张嘴整天念个不停,就算让他到玉山山顶一个人住,还是整天念个不停,那就没有用,但也不是禁语就好了,心一定要能静得下来;即使身在不得已需要动的时候,心更要静。心不能静,那就没办法办道,这些基本的条件,一定要先弄清楚。

  「是名诸佛教」,为什么叫诸佛教?要把佛法看清楚,它有很多种修法,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十方三世一切佛的教法都不同,众生根器不一,相对的法门也不一样,那通通是佛教。现在只是告诉各位,修行基本上要成就,一定要从禅修开始。禅定的基础有了,念佛、持咒或持戒才有用,假如基础没有,不管修什么都会看起来「乖乖的」。为什么?因为弄错了,那就会像超人一样,人家内裤是穿在里面,他是穿在外面,弄反了嘛。

  《法华经》上说:「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意思是讲佛安住在大乘里头的状况,要把他获得的「定慧力庄严」境界告诉我们。「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有定、有慧能够起作用,以这样的基础来度众生;换句话说,佛陀进入了法身的领域,用法身的境界来度众生。我们现在度众生,都是用色身度,不是用法身,那只是跟众生结善缘而已。「定慧」是本体,「力」是作用,因为行者的立场是从因向果,所以通常在修行的阶段,会比较强调「定慧」,而不强调作用;讲妙用的时候,就比较重视「力」,本体起作用时是相当广泛的。

  很多精进的佛弟子认为,那种喜欢讲「相应或成就境界」是不正确的佛法,而讲的人往往也搞不清楚到底那是法身的境界还是色身的幻境;其实,真正进入法身领域所展现的是正确的,而且他也会讲得很清楚。所以,一般人来跟我们讲他的相应或成就境界时,通常我们会跟他说「很好,那是瑞相,不要执着」,其实意思就是说他讲的那个境界是幻境,因为如果是真实境界,一定会描述法身呈现的那个背景。好多人跑来跟我讲:「师父,我那个境界是真的……。」境界是真假不是你定义的,从你描述法身呈现的背景中,我就可以肯定它的真或假;如果无法描述法身背景,光是讲「那是真的」,那你做梦的时候,梦中的境界对你来说也都是真的,知道吗?

  有一次几个同修开车到嘉义时,五个人都看到天空出现奇景,但是其中一个人说他看到「一整排的飞碟在那边降落」,可是其他四个人也看到了那个奇景,就是没看到飞碟降落。如果那是真实的境界,怎么会只有他一个人看到?可见那是心理上的执着,执着在那一整排的飞碟,所以那个飞碟对他来讲就是真,但是对客观的境界来讲,根本就是幻境,所以只有他一个人看到飞碟。同样的,成就的境界不是你自己定义的,不要特别去描述力的作用。如果连定慧都没有,就不要讲任何境界,怎么讲都是不正确的,要记住这个原则;换言之,假如你真的肯定自己的境界是正确的,就表示你的定慧已经形成。禅修的人要特别注意,要是坐下来会摇、身体会发热或是怎么样,你清楚知道那个状况就好,有任何的境界都是八触十功德,清清楚楚,但不要强调他是好是坏,让它过去就对了;记住这个原则——好境界不起欢喜心,坏境界也不起恐惧心;恐惧心一起,就生病了。

  要要证入涅槃的方法很多,最紧要的关键就是「定慧」,而以定慧之法契入性海的,就属杜顺和尚的「法界三观」。我们这样说,不是吹捧自己的祖师,因为「法界三观」就是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的境界,那个境界就叫作「海印三昧」,至于怎么到达海印三昧这个目标,就是我们要探讨的。法界三观的基础,还是不出「数息止观」,所以要想达到法界观的真实成就,先要坚固禅修的基础。很多人修了很多定、很多慧,看起来似乎很有成就(定慧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可是他没有办法起作用;法界三观的定慧,是可以直接起作用,这部份我们后面再详细的说明。

  「数息观」和「白骨观」被称为两大甘露门,这两个修法都可以奠定禅修的基础,但我们还是认为「数息观」的应机最广,而且下手最自然,不必一定要作意起观。白骨观又称为「九想观」,它必须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教育;这一法对于贪心重的人,尤其是好色之徒,是个很好的对治方法。但是修这一法的人,要有相当高的知识基础;这一法不好修,因为如果修不好,那一种心性马上果报现前,不会控制的,那很不好修。那种修半调子的人,可能还会说「抱着白骨睡觉也不错」,所以通常我们不鼓励这种修法,而这个修法也是属于另一套思惟系统。

  我们这个禅修系统是着重在数息观的修法,因为每个人都有呼吸,所以说数息法比较应机。「数息止观」是法界三观的基础,「止」以伏断结使,「观」以圆断诸惑;「伏断结使」就是制伏一切的烦恼,「圆断诸惑」即是了达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之体,无有差别,也就是「初住」以上者的断惑。

  「止」是禅定的基础,「观」是养慧的阶梯,所以行者应该「止观双修」、「定慧等持」;倘若行者偏向于「修止」,而缺乏「修观」,就会「多福少慧」,故称为愚;反之,若是偏向「修观」而缺乏「修止」,就会「多慧而少福」,是以称之为狂。我们这一会主要是教「初学禅定」,因此是以「修止」为主,也就是「修定」,至于「修观」、「修慧」的部份只提到一些,其他的则留待讲法界观时再说。这里附带要提醒各位,很多人修定,喜欢停在定中,不想出定,这就很麻烦,一定还要再去超越;透过这个定,再「起观」才能作用,假如定慧不能起作用,那就没有「力」,这个世间会不美好。这种情况就像是一座不开放的名胜古迹,它就没有作用了;一旦开放,也很麻烦,因为它必须维持人人都能受用,这才是「力」的一个真正标准。所以修止不修观,多福而少慧,这个叫作愚;修观不修止,多慧而少福,我们叫作狂,狂和愚都是不当的。

  社会上有些人修学静坐,过程中会有很舒服的感觉,假如那种也算禅的话,只能称之为「舒服禅」,连定都还没有,但他就会停在这里不前进了,这显示现代人的根器很浅薄;更进一步,他就开始去研究气血怎么运、怎么行,或是去研究气功,这些都不是禅修的真正目标,要留意到。

  修禅初机

  修禅初机,我们主要分四个部份来讲:一、具足外缘;二、呵欲弃盖;三、持戒调和;四、七支坐相。首先来谈具足外缘的部份。

  具足外缘

  具足外缘有五个部份:一、环境具足缘;二、种族具足缘;三、身相具足缘;四、念慧具足缘;五、世事具足缘。

  环境具足缘

  环境具足缘,又称为「衣食处法缘」,也就是衣、食、处、法这四个都要具足。根据经纶的记载,「衣」的部份有雪山大士之法、粪扫衣之例、三衣之制,也有百衣之轨则,不一而足。雪山大士是不穿衣服的,粪扫衣就是坏色衣;三衣就是五衣、七衣、九衣。我们现在虽然是走三衣轨则,但实际上哪只有三衣?说「百衣」还差不多!这个时代若是真的严格执行三衣一钵,很多人就会抗议不人道,那就没有办法了。我们跟各位说,来这里打七或常住,顶多只能带两包,讲是讲了,很少人做得到。有一个弟子要离开,搬了三车才搬完,最后还交待一句:「没带到的,下次再回来拿。」你看看他的东西有多少?要看书,我们这里都有,看完放回去就好了;要修法,这里的佛像也都可以修,不必什么东西都要带来。

  其次讲到「食」的部份。出家行者有「不非时食戒」,用食只是为了资养色身,不是为了贪享口福;也有「头陀乞食」、「不四口食」、「阿兰若檀越供养」的食制,亦有僧团中的「共大僧食」之制,行者依需求而取,不逾越,随境自在,不贪口腹之欲即可。在家居士,则不适合比照出家的饮食习惯,以免影响家人及大众的生活标准,最好是随缘,温饱即可;如果进入了寺院,就要按照寺院的规矩。我们现在进行的,可以说是僧团中的共大僧食之制,大家的饮食习惯就要按照这个标准来训练,但并不表示这样的吃饭方式就是真理,因为它也是一种训练,训练我们服从、一致及警觉性。

  假如师父准假让你住山闭关,一个人就不一定要二时临斋仪,这时要施食也可以,但不一定按照施食仪轨。至于,师父准不准假让你去闭关,自有师父的一套标准。很多人进道场来,说是要来「精进」的,问题是福报、善根、法门都没有,怎么精进?一精进就出问题。一个人时,生活上的事会不会料理?法门的事会不会料理?遇到特殊状况,你会不会应变?然后运用你的法门,你能够处理什么?这些都要知道。虽然施食有施食仪轨没错,但你闭关要修的不是那些仪轨,而是慈悲心,你有吗?假如你连慈悯心都没有,山神到了怎么办?龙神或是金翅鸟到了怎么办?你就不会应变了,所以这部份你必须依止善知识,不要自己瞎闯。

  第三个讲到「处」。深山绝人之处、阿兰若或清净伽蓝都是上选之处。「阿兰若」是寂静之意,也就是适合出家人修行与居住的场所;「伽蓝」就是僧院,我们现在大概都是在清净伽蓝之中。有些富贵人家的老奶奶或少奶奶要出家,这种我看只能在家修,然后收个徒弟当长工来服侍他,那因果也是要自己负责。要出家,最好还是住在僧团里面,不要想住在阿兰若;要住阿兰若,就要有下面的四个条件:第一,要有法门;第二,定期有人来指导;第三,有四、五个人共修;第四,有足够的财力背景,不做任何应酬佛事。这样才叫作阿兰若。若是自己开个小庙,然后偶尔初一、十五做个消灾拔度,这样就不是叫作阿兰若。

  清净伽蓝是一个综合型的兰若,里面六和敬、无是非,只是事情比较多,透过与众生相处的情况来精进行道,训练自己如何在繁杂的环境中身心安顿,其实是一种非常高的艺术工程。「阿兰若」就像是画一幅画,住在伽蓝那就不是画一幅画而已,那就像是要帮一座庞大的水库增添美丽的色彩,可不是画一画就好了,而是一项庞大的建设工程。所以你要当一个纸上作画的人,还是真正投入建设一个大型的工程,那就看自己的抉择了,二种都可以。

  以上讲的都是禅修很好的处所,出家行者,随缘安处,可以在日常生活需求无匮乏的情况下,有一个完善的办道处所。但是,在家人跟出家人不一样,在家行者应该选择适当时机、合适的场所,以免影响家居生活或妨害事业。所谓「居家的闲静之处」,这就表示当中是涵盖时间与空间的搭配,因为处在工商业发达的社会中,很难要求二六时中都很宁静,这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例如,有些现代家庭只有一房一厅,那房间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做功课场所,古代因为马桶就放在房间里面,房间就不适合做功课或禅修,现代的房间可以,那个单人床或双人床打坐很好用。

  第四个是「法」。法有三个意义:一、要有道场可以共修;二、须有善知识勉励;三、要有法门可以实践,以进菩提之道。善知识可分为「外护善知识」、「同行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外护善知识」就是衣食供养、拥护行法,以及要能助道而不障道。有很多人是助道但也障道,知道吗?很多外护善知识来护法,也供养衣食,可是行者要精进的时候,他就「哎哟,你这时候应该要做什么……」,不知他到底是来助道或是来障道的?像这个都要很注意。外护善知识的前提是「助道而不障道」,然后衣食供养、拥护行法。

  同行善知识就是共修一法,互助切磋、勉励在道的人。同行善知识有一个忌讳,就是不谈佛教的常识跟故事,即便要谈,顶多是勉励一下,不要超过十分之一;佛教的知识、理论有助道的功用,虽然可以谈,但也不宜超过五分之一;同行善知识主要应该谈论的是行法。或许你会认为「就这样念佛、打坐,哪有什么好谈的?」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的「进入状况」;当你很用心,开始进入那种「数息很顺,妄想将离不离」时,你会有很清楚的感受,从那里展开,法身慧命就出现了,那是你的第二生命;第二生命要展开时,这个部份跟同行善知识就谈不完了。

  宗喀巴大师和他的师父都是修文殊师利菩萨的,宗喀巴大师修法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到,亲自来跟他讲法,师徒二人光是讨论「这个文殊师利菩萨是真是假」的问题,就整整讨论了一年。这就是同行善知识。这里所谓的「文殊师利菩萨到」,指的是法身进入智慧的领域;师徒二人不光是讨论,讨论完还要再入那个境界——宗喀巴入那个境界,宗喀巴的师父也入那个境界,知道吗?这时要讨论的,可就没完没了了。这个地方讲的「同行善知识」就是共修一法,同样的法相互切磋、勉励在道。我们这里指的「切磋」,大概十分之七都是在讨论菩提道上的法身领域。大家要知道,禅修的前行准备完成以后,接着就要入法身了。如果你从经教来谈,会觉得:「哪有那么容易,法身现前就成佛了?」没错,法身现前就成佛了!这就如同华严讲的「十信满心,报同等觉」一样;「等觉」就是等觉菩萨,一入圆教初住位,成就跟佛一样了。所以,这个禅法的门槛是相当高的,希望各位不要抱着学看看或玩一玩的心态,这不一样,因为一旦得力,马上就是出世间丈夫,跟一般讲的禅法不一样,这是一佛乘的道场,我们的要求标准绝对是这么高。

  「教授善知识」主要就是指导禅定、示教利喜和勘订邪正。禅修一定要有人指导,各位来到这里,以前学的要全部放下,否则对你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干扰,这当中教授善知识会教你注意什么,何谓邪、何谓正。告诉各位,入法身流,全部是正;不入法身,一直在幻境上打转的,都属邪。境界对不对,我们有勘定的标准,对是怎么个对法,不对又是怎么样的状况,这是有标准的,一定要弄清楚。你有没有办法很清楚的描述法身的背景、怎么入的,你一开口,我就知道了;行者「直心是道场」,你开口就对了,不用隐瞒,也不用编故事,更不会是「欲言又止」要说不说的那一种的,这马上都可以看出来。

  各位在「勘定邪正」上,一定要完全放下身段,接纳善知识的指导,这个标准到哪个道场去都一样;假如你离开这里到别的道场,同样地要把这边所教导的通通放下。「全部放下,接纳新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功夫;但它不是「我讲的才对,别人讲的通通不对」,否则,那就很霸道了。因为不同的道场,它本身语言的表达方法不一样,例如前面讲的「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这里的「身」和「饮食」,不同的道场,定义都会不一样。这是一个真实的状况,各位在接受指导时,一定要先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法」除了要有道场、善知识外,当然还要「有法门可以实践」,以近菩提之路。大家来这里共修,我们必须明确的给各位一个法门,假如有人私底下到达某个进度,法是可以「开」的,虽然方法都一样,但每个人的用心状况不同,尤其是进入法身领域的那「一刹那」是完全不同的;这叫作熟稔了。每个人入法身流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就小乘来说,这个叫作「入流」——预流果(初果)要进入的状况。我们也可以比照小乘的四果来划分我们的阶段:阿罗汉就是我们讲的「妙觉」,三果就是我们讲的「随分觉」,二果就是「相似觉」,初果就是「名字觉」。这样的话,「三觉五位」中的四位,通通在里面了。「始觉」是刚从「不觉」中醒来,还躺在床上的那一刹那。所以三觉五位与四果也是完全对照得起来,但是内涵完全不一样,你要扩充它。

  我们现在有道场给各位缘念,希望大家来这里共修要「少废话」,晚上休息的时候,如果一下子睡不着,就应该要静坐,这一坐叫作坚固香。通常坚固香都是在禅堂里面,但因为大家的程度参差不齐,太精进怕有些人不能适应,所以尽量给各位较充裕的时间去调整你的身心,但不是让各位聊天用的,大家要懂得怎么运用这些破碎的时间。道场、法门都有了,也有善知识跟你指导,希望大家好好的精进。

返回目录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